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三條主線

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三條主線

發布時間:2021-02-19 16:26:33

『壹』 如何改革金融監管體制

從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逐漸由單一全能制監管走向多重機構的分業監管,形成了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為主體的分業監管體系。 金融監管過程經歷了下面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8年以前,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實施金融監管。 第二階段,從1998年到2003年,對證券業和保險業的監管從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監管中分離出來,分別由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證監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保監會」)負責,形成了由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三家分業監符的格局。 第三階段,從2003年至今。2003年,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組建,接管了中國人民銀行的銀行監管職能,由此正式確立了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三會分工的金融監管體系。

『貳』 分析美國和歐洲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內容

研究生論文吧?
首先肯定得分析兩場危機的起因,最好能找到一專些獨創性的觀點。
然後通屬過你分析的起因在深入到制度上面的缺陷,美國就是可以說是管制過少。歐洲就得從歐元區的建立來講,說白了就是自廢武功嘛,本來有問題可以用發行貨幣的方法,現在統一貨幣管理之後就只能發行債務了,所以歐洲可以說是不敢管。。。這個就省略具體分析了吧
然後在分析一下兩場危機的聯系,比如說全球一體化,技術革命帶來的資本流動加速。。。自己多想想吧

然後你在拓展到中國來,提出一些建議。。這樣差不多就能寫好多字了。。。
可以加qq討論,註明一下就ok

『叄』 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方向

為了使我國的監管體制更好地適應金融業發展的需要,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更新金融監管理念。在世界金融全球化、集團化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我國傳統的金融監管理念應該有所更新,也就是要由嚴格限制金融機構的經營業務和經營行為向促進金融業競爭、促進金融混業經營的方向轉變,由限制金融機構的合並轉向鼓勵金融機構之間的聯合。特別是,在從金融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的轉變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許多的金融創新,所以,金融監管當局應該早做准備,未雨綢繆。
二是改進金融監管方式。這方面的重點是要實現由靜態監管向動態監管的轉變,時刻關注、控制、防範和化解金融機構的風險。首先,要將金融監管的重心由「合規」監管轉向「合規與風險」並重監管。其次,監管機構應改變過去那種只注重「事後化解」或者只注重特定時點上的資產狀況的做法,逐步做到注重「事前防範」、隨時化解風險。第三,鼓勵金融機構改善其內部控制體系,消除經營中存在的違規、違紀現象,提高其防範風險的意識;同時,提高員工的素質,盡快掌握現代化的監管技術和方法,提高整體風險防範能力。最後,加強信息披露,監管當局應該按照市場原則監督金融機構,在審批的基礎上,加強信息披露,強化對金融機構的市場約束力。
三是完善金融監管體系。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獨立性,加大對違規機構及時發現、查處的力度;另一方面,在當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背景下,進一步強化監管機構之間已建立的高層定期會晤制度,經常就一些重大問題進行磋商、協調;再一方面,對業務交叉領域和從事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實施聯合監管,建立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機制。
四是加強跨境金融監管的合作。根據巴塞爾協議的相關規定,對於跨境銀行,母國監管當局和東道國監管當局應該進行合理的監管分工和合作。因此,我國應積極參加金融監管的國際性組織,廣泛開展與相關國家的監管機構的雙邊及多邊合作。我國可從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學習國際上有效的監管經驗與具體方法。

『肆』 國際金融監管體制模式主要有哪些

我國的金融監管抄模式襲是:人民銀行即中國的央行為中國的政策性銀行,主要負責宏觀金融政策法規、貨幣流通和貨幣的流通量;銀監會主要負責對商業銀行的監管;證監會主要負責對證券市場及相關參與者的監管;保監會主要負責對保險市場及其參與者的監管;國家外匯管理局主要負債對中國的外匯儲備及外匯市場管理和監管。

『伍』 國際上金融監管體制模式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三種類型:統一監管模式、分業監管模式以及雙峰監管模式。採用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國家主要就有我國和法國;而同樣是在分業經營的同時採取統一監管的有韓國;美國採用的則是綜合經營分業監管;著名的金融帝國—英國採用的是統一監管的體制,採用同等模式的還有諸如日本、新加坡等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各種監管體制的融合趨勢日益增強。
統一監管模式指由一個機構統一負責至少對銀行、證券、保險三大主要金融領域的審慎監管和市場行為監管。統一監管主要是為了適應金融業務綜合化的發展趨勢而產生,也是全球金融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其利在於利於對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系數進行把握和控制,有利於規模效益,同時能夠降低監管時不統一所產生的摩擦成本,減少了監管真空和重疊,對於在混業經營日益明顯的當今,能夠對整個金融集團進行風險評估,並作出有效的監管。不足之處則在於如果沒有對監管目標進行清晰的界定,其監管效果反而會比分業監管更加低下,不能達到與其的一致性和監管效率;與此同時,集權統一的監管機制容易造成官僚主義,並進而產生道德風險。
分業監管模式指在機構監管的基礎上,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金融領域分別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負責對領域內金融活動進行全面監管。其利在於有明確的監管分工,能夠避免單一金融領域的風險而產生連鎖的金融危機;各監管機構能夠集中部門經歷對領域內的市場活動進行監控,專業性強。但是,隨著金融業的迅猛發展,其不足之處也日益凸顯,監管交叉重疊;金融法律不統一,沖突嚴重,影響權威;監管效率由於協調機制的不完善而日益低下;監管的分散容易產生「真空」地帶,金融高危性增加;主要是在混業經營趨勢的當今,難以對金融集團的集體風險進行把握。我國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代表國家。有些國家在回歸綜合經營後,依然實行分業監管。
雙峰監管模式,指在功能監管的基礎上,根據金融監管的兩大主要職能,即審慎監管和市場行為監管進行監管,由此而產生兩類監管機構,分別進行負責,這種監管模式的典型國家為澳大利亞。此種監管模式的利處在於能夠較好的分別對金融機構的兩個階段的行為進行有效監控,能夠保證在各自的監管領域內的監管目標一致,同時也避免了不同機構的存在同領域監管但是因為部門因素、體系因素而產生的監管交叉、真空。降低了監管機構之間的摩擦成本與協調難度;同時也形成了一定的制衡機制,避免道德風險的產生。但是同樣也存在其天生不足的弊端,就是容易在兩塊監管領域之間產生「灰色區域」,沒有能夠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尊重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特色而進行監控。

『陸』 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呈現五大趨勢是什麼

金融危機以來,國際金融監管改革主要任務是修復引發危機的「斷層線」,增強全球金融體系的安全穩健性,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金融需求。金融穩定體系包括: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穩健經營的金融機構、有深度廣度的金融市場、有效的金融安全網及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加強金融監管有三個層面:一是微觀審慎層面,主要是增強單個銀行機構的穩健性,具體包括資本充足性、流動性、杠桿率、大額風險集中度、公司治理、風險文化等方面。二是宏觀審慎層面,主要是防止系統性風險傳導、緩解順周期問題,包括解決「大而不倒」、化解影子銀行風險和加強逆周期資本補充。三是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主要是完善會計、審計、外部評級、危機處置、OTC、中央交易對手、基準利率等。
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呈現五個趨勢。第一,以巴塞爾協議Ⅲ資本監管為核心,覆蓋各類風險,對模型計量的態度更加謹慎,引入簡單的杠桿率作為兜底。第二,識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提高監管強度,制定恢復和處置計劃。第三,從關注銀行到關注非銀行,包括全球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G-SII)、全球系統重要性非銀行非保險金融公司(G-NBNI)和影子銀行。影子銀行包括5種經濟功能:基金、信託等集合類投資,財務公司、租賃、保理等批發融資發放貸款,券商、貨幣經紀等融資融券,融資性擔保、信用保證等信用擔保,SIV、ABCP等資產證券化實體功能。第四,強調標准實施的國際一致性,標准要有統一的適用范圍、統一的時間表,評估要同步實施、規則一致、實施一致。第五,尋求多元目標,平衡簡單性,提高可比性和風險敏感性。
建議我國金融監管要時刻把握風險的動態變化,指導機構建立良好的風險文化、合理的公司治理架構工具和適當的激勵。要提高宏觀視野,注重監管措施的先後順序和內在邏輯一致性。關注政策的疊加效應,境外加強監管協調,境內加強金融監管與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其他宏觀政策的配合,整體提高宏觀經濟穩定性。在加強監管規則建設的同時,提高有效監管能力,避免因規則過於復雜而誘發監管套利行為、加重監管負擔。重視傳統監管手段的作用,通過有效監管施壓於銀行董事會和高管層。應進一步發揮信息披露和市場約束作用。

『柒』 金融監管應該朝哪個方向進行改革

金融監管改革應堅持「符合客觀實際、實現協同一致、促進高效有序、降低監管成本」等四個方向。
一、符合客觀實際,就是即將推行的金融監管改革既不能脫離我國金融業創新與發展現實、現有金融監管現狀與監管能力,更不能超越現有金融監管法律框架,盲目照搬國外金融監管模式。我國目前金融業創新正處於發展初期,混業經營也才剛剛起步;而且,現有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監管模式,主要存在信息分隔、功能分散、力量不足及監管手段乏力、方式落後等諸多現實問題。為此,下一步金融監管改革應始終圍繞金融業發展現狀和金融監管現狀做文章,不能脫離客觀金融現實,在選擇金融監管模式上,既不能因循守舊,更不能急躁冒進和好高騖遠;否則,不僅難以推動我國金融監管方式進步和監管水平提高,反而會引起金融監管新的「不適症」,會誘發新的金融監管紊亂。這是尤應引起中央高層和監管部門重視的問題。
二、實現協同一致,就是即將推行的金融監管改革,把實現協作互補、消除內部壁壘作為金融監管最大追求目標。我國目前分業監管最令人頭痛的問題就在於各監管主體各自為政,監管職能定位不準,存在重疊與交叉監管現象;且監管主體相互缺乏監管協調性,金融監管部級聯系機制亟待形成金融系統性監管優勢。尤其,各監管主體為充分顯示各自監管能量,容易導致信息「封鎖」等傾向,在監管上出現很多重復監管行為,加大了監管無效勞動,使被監管者叫苦不迭,敢怒而不敢言。因此,即將鋪開的金融監管改革應始終不能忘記推進協同監管這一核心改革理念,有效融合現有全部監管資源,實現監管資源科學、有效、合理配置,消除監管內在阻力,充分發揮整體監管優勢;消除監管盲區和禁區,提高金融監管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能力。
三、促進高效有序,就是即將推行的金融監管改革,把實現監管高效運轉和有序進行作為金融監管改革宗旨和方向。我國當前金融分業監管模式,重要問題就在於各監管主體內部職能機構重疊過多,監管效率低下;加之各監管主體之間由於沒有很好的溝通協調機制,在金融機構發生問題時,存在「馬路警察」各管一段現象,甚至為了逃避監管責任存在相互扯皮或推諉現象發生,使本應得到及時處理的金融亂象久拖不治,最終釀成金融大患。比如今年場外配資活動,本屬典型的混業經營產物,但由於各監管當局「被動監管」,沒有實現協同監管,使其中問題得不到及時制止。因此,即將推行的金融監管改革應抓住監管高效和監管有序運行兩個主題,把一切監管內容設計和方式都集中到這兩點關鍵環節,簡化監管程序,精幹監管力量,提高監管運行效率,推進金融創新活動有序運行,開辟金融業發展新氣象。

四、降低監管成本,就是即將推進的金融監管改革,既要確保整體金融監管效能發揮,又應把降低監管成本作為始終不變的改革信條。應該說,當前我國分業監管雖然存在機構設置不合理、監管力量不足、整體監管效能差等問題,但監管成本依然較大。其中原因既有監管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監管激勵機制不活、監管手段落後等問題,也有受制監管主體行政分割人為加大監管成本等問題。由此,即將推進的金融監管改革應把降低監管改革成本放在重要位置,正確處理好整體監管效能發揮和降低監管成本關系;依靠現有監管資源和監管力量,避免再盲目增設新的監管機構,實現相互間有效融合,把監管資源和監管力量發揮到最佳狀態;同時,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金融監管人員工作責任、積極性及創造性。
總之,無論採取哪一種金融監管模式,都要在不增加監管成本基礎上進行;如果不顧監管改革成本,任意增加監管機構,盲目追求「高大上」金融監管模式,到頭來都會得不償失。

『捌』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方針、一條主線和三大變革是什麼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加快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是未來中國經濟建設當中的一個總綱領。那麼怎麼去建設?要堅持一個方針:就是質量第一、效率優先;堅持一條主線: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三大變革:質量、效率、動力;建設四位協同的產業體系: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建設「三個有」的經濟體制:市場機制要有效、微觀主體要有活力、宏觀調控要有度。

『玖』 十二五時期,我國改革的三條主線是什麼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的經濟體制改革;以適應公共需求變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線的社會體制改革;以政府轉型為主線的行政體制改革。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三條主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