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個人金融行為中的看法與態度的含義
有限理性
理性人假設主要有以下幾個含義:一是市場各參與主體在進行決策時都以實現預期效用最大為准則;二是風險規避;三是他們都能夠根據所得到的信息,對市場未來做出無偏估計;四是沒有基於情緒的判斷歪曲;五是效用函數具有穩定性,理性人把全部決策建立在其效用函數的基礎上,根據相對於實際財富資本的變化,計算所有可能選擇的預期效用值。在考察期內,其偏好是穩定的。
Frideman據此提出了「資產價格是由理性投資者決定的」論斷。這一論斷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正在受到越來越強有力的挑戰。一方面,這一論斷沒有嚴格的推敲和論證。假定市場上有兩類投資者,一類是理性人,另一類是准理性人。他們都想盡可能做出正確決策,但由於能力有限,會出現預測失誤。還假設市場上有兩類金融產品X和Y,它們內在價值相同,但相互之間不可轉換。再假設准理性投資者認為X比Y資產價值高,而理性投資者知道兩者是等值的。在這樣一個市場中,如果X和Y的市場價格要達到相同,即完全由理性人決定,市場就必須滿足以下幾個必要條件:一是准理性投資者不能太多;二是要允許無成本賣空,以便在資產價格過高時,理性投資者能通過賣空機制將資產價格打壓下去;三是只允許理性投資者賣空,否則當X和Y價格相同時,准理性投資者便會賣空Y,因為他們認為X比Y價值高,市場便沒有均衡;四是在某個時刻T,所有投資者必須認識到兩者是等值的;五是理性投資者持有X和Y的時間必須足夠長並包含T。顯然,這個條件是非常難以滿足的。
另一方面,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實際投資決策並非完全更改的。比如,人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人們更多的是根據其對結果的盈虧善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這種對更改決策的偏離是非常普遍和系統性的,並不能因為統計平均而消除。人們在許多基本領域偏離標準的決策模型,這些領域可簡單分為三類:
1、個人沒有遵循VNM的理性規則來評價有風險賭局。相反,在評價這些賭局時,人們不是看其最終能獲得的財富水平,而是看相對於某一參考點的收益和損失,並且表現出厭惡損失,即對損失比收益更加敏感。
2、在預測不確定結果時,個人系統偏離貝葉斯規則和其它概率論公理。例如,人們常利用短期歷史數據,尋找這一短期歷史代表著什麼樣的更長期的圖形模式,從而預測未來不確定事件。在關注這種代表性時,他們常常沒有充分注意到近期歷史可能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他們構建的模型產生的。這種直覺(heuristics)在許多生活情境中非常有用,能幫助人們辨別數據中的模式,節省計算,但也許導致其嚴重誤入歧途。
B. 啟發法的心理學上
心理學上「啟發法」指用於解釋人們如何進行決策、調整和解決問題的簡單版有效的概測規則,通常用以處權理復合的問題和不完全的信息。這個規則在大部分情形下有效,但是在特定的情形下可能導致系統性的認知偏差。
例如,人們覺得貴的啤酒比便宜的味道要好。這種認識在價格和品牌相關的時候是對的;高價加於不貴的品牌上會讓實驗的參加者們感受到,此啤酒比不貴的啤酒味道要好。這可稱作「『價格意味著質量』偏差」。
許多探索人類決策者的「啟發法」的著作出自阿莫斯·特維斯基和丹尼爾·卡訥曼,對行為金融學有很重大的影響。哲德·吉格倫澤提出批評,認為應該關注於「啟發法」如何用於原則性的准確判斷而不是產生認知偏差——「快捷而簡朴」的啟發法。
C. 什麼叫做啟發法
啟發法(heuristics,源自古希臘語的εὑρίσκω,又譯作:策略法、助發現法、啟發力、捷思法,)是指依據有限的知識(或「不完整的信息」)在短時間內找到問題解決方案的一種技術。它是一種依據關於系統的有限認知和假說從而得到關於此系統的結論的分析行為。由此得到的解決方案有可能會偏離最佳方案。通過與最佳方案的對比,可以確保啟發法的質量。 典型的啟發法有試錯法和排除法。鑒於啟發法基於經驗,有時它也可能是基於錯誤的經驗(如感知偏離和偽關系)。
心理學上「啟發法」指用於解釋人們如何進行決策、調整和解決問題的簡單有效的概測規則,通常用以處理復合的問題和不完全的信息。這個規則在大部分情形下有效,但是在特定的情形下可能導致系統性的認知偏差。
例如,人們覺得貴的啤酒比便宜的味道要好。這種認識在價格和品牌相關的時候是對的;高價加於不貴的品牌上會讓實驗的參加者們感受到,此啤酒比不貴的啤酒味道要好。這可稱作「『價格意味著質量』偏差」。
許多探索人類決策者的「啟發法」的著作出自阿摩司·特沃斯基和丹尼爾·卡內曼,對行為金融學有很重大的影響。哲德·吉格倫澤(Gerd Gigerenzer)提出批評,認為應該關注於「啟發法」如何用於原則性的准確判斷而不是產生認知偏差——「快捷而簡朴」的啟發法。
D. 心理學問答:人們為什麼會有各種決策偏誤
在決策過程中,人們都知道「理性」至關重要。一個理性的人在決策中能確保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這就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但心理學並不這么認為。從心理學角度,人類的決策充滿了「非理性」的色彩。心理學卡尼曼(D.Kahneman)發現人們在決策中,常常使用經驗法則(heuristics,也譯作啟發法)來進行決策推理,而人們在使用這些經驗法則的過程中也往往產生各種偏誤(biases)。例如,根據可及性經驗法則(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們不是根據一件事情各種情況發生的客觀概率來進行決策,而是依據記憶提取中最容易提取的某種情況來進行參照決策。就像現在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發生MH370航班失聯墜海事件,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就會使許多乘客取消乘坐馬航班機,甚至取消乘飛機出行。從理性的角度,大量數據表明乘坐飛機相比於陸地交通工具要安全得多;而且一起意外事故常常使航空公司強化安全檢查,增加安全措施,反而使當下的出行比平時更可能安全。但人們決策時並非依據如此理性,而是受記憶中鮮明的失聯墜海事件的影響,從而高估乘坐飛機或乘坐馬航飛機的事故概率。
盡管各種決策偏誤背離理性,常常使人們產生誤判。但從決策效率和策略的角度來說,決策偏誤卻是人類面對模糊資訊時的最佳策略。充分理性思考然後進行決策,往往意味著必須獲得大量而充分的資訊,大腦要經過復雜的認知判斷、推理,然後才能做出一個盡可能不出錯的決策。但現實世界裡,人們更常面臨的是資訊的不充分、模糊、歧義,同時人類大腦處理資訊的能力和容量又是有限的,在資源和資訊雙重匱乏的前提下,如果不能迅速決策就可能貽誤時機,帶來風險和威脅。因此,在資源和資訊雙重匱乏的情境下,人類發展出基於經驗的快速決策策略,這就是所謂的各種經驗法則。再以可及性經驗法則為例,人類在不藉助技術手段來幫助決策之前,在有限的生命歷程里無法估算準確的意外事件的概率,所以當有族人被閃電擊中而死,那麼最好的策略就是遠離閃電。人類數十萬年的進化過程中,超過99%的決策都是資訊或資源匱乏的情境下完成的,也因此使這些長期進化的經驗法則已經成為人類大腦應對決策的標准配置;也因此使大多數個體即使被告知客觀概率數據其實更安全,他們仍然會選擇避免乘坐航班出行。
決策偏誤不僅在經典決策情境中會觀察到,在社會認知領域,人類的決策偏誤也隨處可見。例如,社會心理學里的「旁觀者效應」,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種影響因素就是人們在面對模糊的社會情境時,常常以他人的反應來作為決策和推斷線索。至於歸因裡面裡面的種種歸因偏差,也可以概入廣義的決策偏誤范疇。例如,「基本歸因錯誤」的機制就可能在於人們把「認知顯著性」作為了快速決策和推斷的線索。
當然,要避免決策偏誤影響重大的決策,堅持理性和反省是一個有用的途徑。對自己的快速或本能判斷保持質疑,而不是輕易確信。不過,其實這也很難,因為人們最常見的一種認知偏差就是「確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它使得人們本能地傾向於尋找支持自己想法的依據,而不大會去尋找否定其想法的依據。正是因為如此困難,所以卡尼曼的發現使他榮獲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為了表彰他在「理性決策」的經濟學領域引入了「非理性決策」的心理學依據。
E. 在現實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了人工智慧
工廠 醫院
F. 美國西北大學商業分析碩士申請條件有哪些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商學院可以申請碩士學位。
修課式碩士一般只需要完成特回定的課程,並答且達到學院所要求的成績便可以畢業,而大部份哲學碩士課程則除了要求在修學課程上取得優異成績和擔任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外,還要進行全職學術研究,並且撰寫碩士論文才能畢業。完成修課式碩士課程所需的時間為一年到兩年不等,入學資格一般為學士畢業便可。另一方面,由於哲學碩士需要進行全職研究和擔任教學助理,所以入學資格要求會高很多,通常需要申請者擁有學士學位,並且取得二級榮譽一等,甚至一級榮譽或以上的成績。完成哲學碩士課程所需的時間一般為兩年到兩年半,有些時候也會因為在研究上有困難而延長修業時間,但通常不會超過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