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港澳金融中心項目

港澳金融中心項目

發布時間:2021-02-21 03:10:52

㈠ 澳門金融中心附近哪裡有復印

好像只在澳門四季酒店商場2層香港比較多:香港:IFC國際金融中心,專賣店IFC國際金融中心連卡佛,金鍾太古廣場連卡佛,尖沙咀海港城連卡佛,銅鑼灣時代廣場連卡佛,中環畢打街20號OnPedder

㈡ 港澳地區第______產業發達,香港是著名的貿易中心運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旅遊中心,澳門的__

香港是著名的自由港,對外貿易一向是香港的主導產業.目前,版香港是世界上第八大權貿易區和重要的商品轉口港.半個多世紀以來,香港一直起著溝通祖國大陸與世界的橋梁作用.澳門的主要經濟支柱有博彩、旅遊、工業、建築業等.近些年來,澳門經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多樣化特徵,博彩業的比重有所下降,工業部門以服裝、玩具、電子、彩瓷和造船為主.澳門市區環境幽雅,終年綠樹繁花,以綺麗纖巧為特色,素有「海上花園」之稱.
故答案為:三;博彩.

㈢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會被上海取代嗎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王健表示,上海難取代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應深化落實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力度。
支持港澳地區人民幣業務的穩健發展,開發對港澳地區貿易項目下使用人民幣計算、結算。
支持珠三角地區企業到香港上市融資等。

㈣ 港澳地區的第三產業很發達,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___________中心。

運輸旅遊

㈤ 澳門金融中心在那

澳門金融中心(宋玉生廣場) 澳門特別行政區澳門半島

㈥ 推動港澳與內地合作的重大舉措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內地與港澳各方面交流合作不斷 深化,經貿關系日益密切,人員、資金、技術等流動更加順暢,港澳 在國家改革發展開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時期,面對 新情況新形勢,《建議》提出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 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並提出了深化內地和港澳合作發展的若乾重大舉措。
第一,支持港澳提升金融和產業競爭優勢。深人參與新時期 經濟全球化進程,充分發揮香港傳統優勢,深耕細作,支持香港鞏 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二大中心地位。一是在人民幣國際化和我國金融業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利用好香港已經是全球最大離岸 人民幣資金池市場(2014年年底銀行體系人民幣存款超過1萬億 元,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余額超過4500億元)以及內地與香港資 本市場合作在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滬港通等方 面取得重大進展的優勢,繼續深化和擴大兩地貨幣和資本市場合作,支持香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增強其全球金 融中心地位。
二是支持香港貿易航運業創新發展。根據內地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貿易新要求和國際競爭趨勢變化,深化兩地貿 易航運業分工合作,大力發展航運融資、航運保險、航運租賃等高端貿易航運服務業。三是利用好內地轉型升級的巨大機遇,推動香港融資、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提升 香港在法律、會計、審計、仲裁等專業服務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培 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是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發展休閑旅遊、會展、中醫葯、文化創意等多元產業,積極破解發展空 間、人力資源等制約因素,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第二,支持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充分利用 香港的獨特優勢,繼續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充分發 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高水平的「一站式」服務和遍布全球的商業網路優勢,以及澳門在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中有深厚 淵源的優勢,在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內地企業進行海外投融資、國際並購提供投融資、航運 貿易和法律、咨詢、會計、審計等高端專業服務。
支持「一帶一路」項目所在國通過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支 持澳門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將港澳打造成連接東南亞、南亞,輻射大洋洲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具有綜 合功能的重要節點。第三,加大內地對港澳開放力度。以內地對港澳服務貿易自 由化為重點,把握廣東自貿區建設和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等有利 條件,繼續實施更加緊密的經貿關系安排,加快前海、南沙、橫琴 等粵港澳合作平台建設,使其成為粵港澳合作的新動力。
深化泛 珠三角等區域合作,發揮好粵港澳城際發展的協同效應,將泛珠 三角地區打造成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使其成為我國 乃至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極,更有力地促進港澳發展。第四,加深內地同港澳多領域合作。加深內地同港澳在社 會、民生、科技、文化、教育、環保等領域交流合作。
在2015年年 底內地和港澳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推動下,在城市規劃、 市政管理、社會服務、環境保護、養老醫療、食品安全等方面借鑒 港澳的先進理念和做法。加強內地與港澳在創新、科技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推動青年科技創新交流,鼓勵港澳青年來內地創業創 新,將港澳的創新人才和成果與內地的廣闊市場和生產要素相結 合。
深化內地與港澳在教育、文化領域的交流,深化內涵,豐富層次,增進內地人民與港澳同胞的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

㈦ 海西以福建為主題的項目!和設計的項目有哪些

海西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台灣海峽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銜接。截至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包括福建九市;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
海西區概念最初由時任福建省省長、現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於2004年初在福建省人代會上提出. 國務院出台意見 支持福建建設海西經濟區,「福建處於兩岸關系的最前沿,我們很高興中央給福建一些扶持政策,希望把福建建設為適合台商台胞工作、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專區」.
海西區東與台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於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西區中居主體地位,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
會議稱,在當前兩岸關系出現重大積極變化的新形勢下,應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進一步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賦予先行先試的政策,加快建設海西區,促進福建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國務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西區,要求重點做好七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和文化交流;二是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三是高起點發展特色產業;四是推動跨省區域合作;五是先行試驗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繼續發揮海西區對外開放的先行作用;六是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七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海西區戰略是福建省應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態勢,尋求福建省發展新跨越的重要舉措。
2005年10月,在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把「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寫進了「兩岸關系」部分。2006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福建,對福建省此戰略構想予以肯定。
此後,海西建設獲各部委大力支持。國家發改委派出代表團到福建調研海西問題;鐵道部投資1000多億修建溫福、福廈等數條大鐵路;交通部在福建上馬了多條高速公路、港口建設項目。此外,共有十幾個部委和央企與福建簽署協議書、備忘錄,支持海峽西岸建設。
2006年,「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被納入「十一五」規劃綱要。而在2007年1月29日,福建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正式表決通過了《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建設總目標包括:通過10到15年的努力,建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台。其時,福建師范大學校長、博導李建平說,海西區將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區之後,中國又一大經濟區域和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

看這個:http://hi..com/%D7%D4%BF%BC%D1%A7%D7%D3/blog/item/eed5edc20924183de5dd3bb1.html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
國發〔2009〕2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部署,支持和推動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促進該地區又好又快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意義,明確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一)重大意義。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台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於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與台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近年來,福建省大力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進一步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兩岸關系出現重大的積極變化,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快發展和開展與台灣地區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進一步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區經濟布局,推動海峽西岸其他地區和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二)總體要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維護中華民族核心利益、促進祖國統一的大局出發,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著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互利共贏;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著力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著力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經濟持續發展、文化更加繁榮、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和諧區域,為全局做出更大貢獻。
(三)戰略定位。
——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獨特的對台優勢和工作基礎,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實施先行先試政策,加強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台灣地區經濟的全面對接,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向更廣范圍、更大規模、更高層次邁進。
——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從服務、引導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出發,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鐵路、高速公路、海空港為主骨架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網路,使之成為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拓展兩岸交流合作的綜合通道。
——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立足現有製造業基礎,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積極對接台灣製造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產業,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兩岸產業合作基地。
——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增強武夷山、閩西南土樓、鼓浪嶼等景區對兩岸遊客的吸引力,拓展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突出「海峽旅遊」主題,使之成為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遊中心。
(四)發展目標。
——到2012年,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著力科學發展先行,力爭在一些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地方財政收入較大幅度增長;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生態環境繼續改善;服務兩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並不斷完善,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顯。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協調能力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體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會更加和諧。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生態文明建設位居全國前列,科學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閩台經濟融合不斷加強,促進形成兩岸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二、發揮獨特的對台優勢,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五)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按照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以信息、石化、機械、船舶、冶金等產業為重點,提升台商投資區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載體作用,密切與台灣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的聯系,促進兩岸產業深度對接,形成以廈門灣、閩江口、湄洲灣等區域為主的產業對接集中區。發揮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的窗口、示範和輻射作用,促進對台農業資金、技術、良種、設備等生產要素的引進與合作。推動對台離岸金融業務,拓展台灣金融資本進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渠道和形式,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推動金融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建立海峽兩岸旅遊合作機制,共推雙向旅遊線路,培育「海峽旅遊」品牌。加強與台灣現代服務業合作,建設海峽西岸物流中心。實行更加開放的對台貿易政策,擴大對台貿易。健全涉台法律法規,依法保護台胞的正當權益,為台胞投資興業、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條件和優質服務。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台灣投資興業,推動建立兩岸產業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促進兩岸經濟共同發展。
(六)建設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全方位、多層次開展與台灣地區的交往,推動文化交流、人員互動。加快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提升閩台緣博物館的交流功能。深入開展兩岸文化對口互動活動,深化兩岸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方面合作。加強祖地文化、民間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紐帶作用。
(七)建設兩岸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加快完善兩岸直接「三通」基礎條件,提升對台開放合作整體功能。規劃建設對台交通通道,推進對台直接航運。進一步擴大口岸開放,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和大通關機制建設,實現福建電子口岸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健全兩岸人流、物流往來的便捷有效管理機制,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台灣地區直接往來。增設直接往來貨運口岸,推動空中直航,把該地區建設成為兩岸交流交往、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和平台。
三、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發展保障
(八)加強綜合交通運輸網路與對外通道建設。按照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和兩岸直接「三通」的要求,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內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整合港灣資源,形成以廈門港、福州港為主,布局合理的東南沿海地區港口發展格局。集中力量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高速公路網建設,盡快打通省際間的斷頭路,加強縱深推進、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設,加快建設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盡快形成高速公路網路。將海峽西岸經濟區鐵路發展項目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調整規劃,加快建設溫福、福廈、廈深、龍廈、向莆鐵路,規劃建設北京至福州、昆明至廈門高速鐵路以及城際鐵路和一批港口鐵路支線,形成連接海峽西岸經濟區與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的大運力快捷鐵路運輸通道。完善廈門、福州等機場兩岸空中直航的設施條件,合理布局支線機場,開辟國內外新航線,形成以福州、廈門國際機場為主的干支線機場相結合的空港布局。
(九)加強沿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優良港口條件,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強化能源保障,優化能源結構。結合沿海煤運港口的建設,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煤電,適時推進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建設。進一步完善核電廠址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寧德、福清核電等項目建設。積極發展風力、潮汐等新能源。進一步完善電網建設,加強與華東電網的聯網,加快開展與南方電網聯網的前期工作。布局建設石油儲備基地和煤炭中轉基地。加強台灣海峽油氣資源的合作勘探和聯合開發。結合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布局,加快輸氣管網建設,逐步提高民用燃氣覆蓋率。
(十)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改善城市間道路交通條件,加強對外交通與內部道路的銜接。完善城市內道路路網結構,提高路網密度。推進福州、廈門、泉州等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提高城市道路標准。進一步健全城市道路橋梁、供水、供氣、防洪、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市政基礎設施功能,提高人口承載能力。努力改善鄉村交通、飲水安全、人居環境等條件。加強水源與供水工程建設,適時開工建設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綜合水利樞紐。合理規劃和建設跨區域、跨流域水資源配置工程,確保城鄉供水安全。切實解決沿海島嶼供水問題,適時推進向金門、馬祖等地供水、供電及鋪設海底通信纜線工程建設。
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
(十一)加強海峽西岸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採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區域創新體系。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建立穩定的各級財政科技投入增長機制。整合科技資源,推動跨部門、跨區域的科技合作。支持信息、醫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加強高技術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開發,造就一批競爭力強的優勢企業和知名品牌。鼓勵、支持台商投資高新技術園區,吸引台灣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共同創建創新平台。建設海峽西岸高新技術產業帶,使之成為承接台灣高新技術產業與技術轉移的載體。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十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葯、新機具的推廣應用。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努力保持糧食自給能力不降低。大力發展畜牧業、園藝業、林竹產業、水產業等優勢產業,積極培育水產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花卉等特色農產品。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支持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區、示範企業和示範項目,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閩台農業合作,推進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設,擴大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十三)建設海峽西岸先進製造業基地。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著力發展先進製造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等產業。加快發展集成電路設計和軟體、光電、消費電子、生物醫葯、精密儀器、環保、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著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紡織、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扶持重點骨幹企業發展,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鼓勵建立與台灣產業配套的以及大陸台資企業所需的零部件、原輔材料中心。加快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培育產業集群,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十四)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承接台灣現代服務業轉移,依託中心城市、產業集聚區、貨物集散地、交通樞紐和港口資源,建設福州、廈門、泉州等物流節點和一批現代物流中心。依託臨港工業和台資企業集中區,合作建設物流配送或專業配送中心。依託保稅港區、保稅物流園區,建設連結海峽兩岸的現代物流中心。依託福州、廈門軟體園,發展軟體服務外包、動漫遊戲產業,培育承接服務外包業務的專業企業,吸引台灣企業乃至世界跨國公司服務外包轉移。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大力吸引台灣企業到海峽西岸經濟區設立地區總部、配套基地、采購中心、物流中心、營運中心和研發中心。積極發展面向台灣及海外的會展業。以濱海旅遊、生態旅遊、紅色旅遊和文化旅遊為重點,進一步整合旅遊資源,加強旅遊景點及配套設施建設,辦好各類旅遊節慶活動,豐富旅遊產品,開拓旅遊市場,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有效益的旅遊精品。
(十五)建設現代化海洋產業開發基地。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優勢,推進臨港工業、海洋漁業、海洋新興產業等加快發展。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將沿海港口作為大型裝備製造業項目布局的備選基地,合理布局發展臨港工業。以廈門灣、湄洲灣等為依託,建設以石化、船舶修造等為重點的臨港工業集中區,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推廣名優新品種和生態養殖模式,建設生態型海水養殖和海水產品加工基地。加快漁港建設。加強海上通航和救援合作,推動建立海上救援協作機制,完善台灣海峽防災減災體系。加強海洋科技中試基地及研發平台建設,加快培育海洋葯品、保健食品、海水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形成若干以港灣為依託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臨港經濟密集區。
五、統籌區域內協調發展,促進互動融合
(十六)推進形成科學合理的主體功能區。發揮發展基礎較好、環境資源承載能力較強等有利條件,把海峽西岸沿海具備條件的地區作為全國主體功能區的重點開發區域,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一步提高人口與經濟聚集程度。在山區貫徹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做好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科學劃分主體功能區域,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創新管理體制,強化陸海統籌、山海聯動,優化基礎設施和產業布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相協調。
(十七)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強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的規劃協調,提高城市建設與管理水平,增強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輻射帶動能力,逐步形成以區域中心城市為骨幹、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統籌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就業、社會保障等的發展,加快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共同發展機制、城鄉公共服務均等供給制度、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各大中城市要切實履行市帶縣、市幫縣的責任,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資金等對農村的支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以城帶鄉,統籌發展,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十八)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縣、少數民族地區、海島、水庫庫區等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對這些地區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方面投入,不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立足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大力扶持特色產業發展,提高農產品和特色資源深加工水平,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加大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合理有序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沿海對山區對口幫扶工作機制。積極推動包括台資企業在內的符合環保要求的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福建山區轉移,促進這些地區加快發展。
(十九)推動跨省區域合作。加強海峽西岸經濟區與長三角、珠三角的經濟聯系與合作,促進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發展,進一步完善沿海地區經濟布局。發揮閩浙贛、閩粵贛等跨省區域協作組織的作用,加強福建與浙江的溫州、麗水、衢州,廣東的汕頭、梅州、潮州、揭陽,江西的上饒、鷹潭、撫州、贛州等地區的合作,建立更加緊密的區域合作機制。加強重大項目建設的協調,推進跨省鐵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統籌規劃布局和協同建設,暢通海峽西岸經濟區港口與腹地的通道。加強電子、機械、旅遊、物流等產業的對接,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和合理布局,形成產業對接走廊。加強市場開發,建設區域共同市場,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無障礙流動。統籌協調區域內對台交流合作的功能分工,提升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台灣地區的對接能力。
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
(二十)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進一步發揮廈門經濟特區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的試驗區作用。從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實際出發,圍繞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擴大兩岸交流合作的需要,先行試驗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在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礎上,促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依法流轉,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化金融改革與創新,擴大金融改革試點,在多種所有制金融企業、離岸金融業務等方面進行改革試驗,完善創業風險投資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加強法制建設,大力推進依法行政,著力構建規范透明的法制環境。進一步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大力推進外貿、港口、社會管理等領域改革,探索建立有利於擴大兩岸交流合作的新機制。
(二十一)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提高利用外資水平,更加註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智力資源。創新外商投資管理方式,簡化審批程序。進一步優化外資結構,引導外資投向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節能環保等領域。積極研究海峽西岸經濟區范圍內的國家級開發區擴區、調整區位和省級開發區升級,拓展開發區的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強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設,積極推進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整合。支持在台商投資區和台資企業密集地區開展海關保稅物流中心試點。規范招商引資行為,實行統一的土地、稅收政策,營造公平、開放的投資環境。
(二十二)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進一步優化進出口結構,鼓勵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服務產品和農產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積極擴大對台進出口貿易。鼓勵經濟發展急需的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重要資源進口。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引導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發展。鼓勵優勢企業參與海外資源開發,建立境外生產、營銷和服務網路,帶動商品出口和勞務輸出。積極推進保稅加工、保稅物流業發展,大力發展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加工製造等業務。
(二十三)深化與港澳僑合作。充分利用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機制,進一步提升閩港澳經濟合作的層次和水平。加強與港澳在服務業領域的合作,引入港澳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吸引更多的港澳金融機構到福建設立分支機構或投資參股,支持符合條件的福建企業到香港上市融資。利用香港的融資渠道和營銷網路,積極開展聯合招商,推動福建企業到香港設立營銷中心、運營中心,擴大對港貿易和轉口貿易。加強福建與港澳的物流業合作,建立跨境物流網路。加強閩港澳旅遊合作,推動旅遊線路對接延伸。充分發揮福建海外華僑華人眾多、愛國愛鄉的優勢,充分利用各種有效平台作用,積極引進僑智,大力吸引海外僑胞來閩投資,引導更多的華僑華人支持和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七、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二十四)大力推進人力資源建設。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著力培養學術技術帶頭人、科技領軍人才和一線創新人才,抓緊培養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所需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加強人的能力素質建設,支持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性、技能型人才。調整高校學科設置,加快培養經濟建設緊缺急需的人才,建立起與兩岸產業對接相適應的人才培養結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拓展兩岸職業教育合作,支持開展兩岸校際合作、職業培訓、資格考試和認證、職稱評定、人才引進和人力資源開發等試點工作。健全人才政策體系,鼓勵台灣科技、教育等領域人才到海峽西岸經濟區創業,形成廣納群賢、充滿活力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風尚。
(二十五)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大力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運行保障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站等文化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等文化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路環境。整合文化資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展現海峽西岸風貌、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重點保護發展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紅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強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完善歷史文化名城等基礎設施,妥善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推動文化與經濟融合,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建立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合作中心,著力培育專、精、特、新文化企業,努力使海峽西岸經濟區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產業基地。
(二十六)著力改善民生。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把義務教育重點放在農村,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布局結構,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改革勞動和就業管理體制,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城鄉統一、區域協調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平等的就業制度。加強城市社區、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力推進各項社會救助制度建設,特別要關注對困難台胞台屬的救助,加快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保障性住房制度,切實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八、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㈧ 讀圖,完成下列要求:(1)港澳地區______產業發達.香港是______中心、運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中

(1)港澳地區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運輸業發達,以出口加工業為主導,港澳地區回第三產業很發答達;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運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旅遊中心,香港與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博彩旅遊業是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2)香港與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祖國內地的優勢是眾多廉價的勞動力、自然資源豐富等;香港的優勢是擁有豐富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因而港澳和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3)香港人多地少,香港採取「上天「和「下海「的方式,擴展生存空間.「上天」和「下海」分別指的是建設高層建築和填海造陸.
故答案為:(1)第三;國際貿易;旅遊;博彩旅遊;(2)自然資源;勞動力;資金;管理經驗;(3)建設高層建築;填海造陸.

㈨ 粵港澳大灣的項目規劃有哪些

粵港澳大灣的項目規劃有哪些?
1兩大重點板塊欲借規劃編制一飛沖天!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後,規劃編制就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8月21日,本號曾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台路徑及編制過程實錄!》文,預計會在年底出台。該文被和訊網新聞頻道和訊名家等主流財經網站熱點欄目轉載,得到廣泛傳播。這不是本文的重點,本文重點在於編制期間,大灣區各座城市提出了哪些訴求、拿出了怎樣的實質性舉動,以提高本城在大灣區中的權重。

在城市和區域發展方面,本號認為兩大亮點值得高度關注,有望通過大灣區城市群建設一飛沖天。

一是深港圍繞河套打造「深圳河兩岸創新走廊」進行廣泛接觸,在前海金融和現代服務業之外,力求在科技創新領域,也拉香港一把;

另一個是東莞濱海灣新區10月12日揭牌,強勢站位粵港澳大灣區東西岸對接「咽喉」要地。按官方口徑,濱海灣新區的使命,是「引領東莞經濟未來30年發展」。

濱海灣新區,占據大灣區中軸核心位置

2濱海灣新區,東莞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平台!

在粵港澳大灣區「9+2」格局中,港、深、穗三座經濟實力最強市在珠江東岸組成的城市帶,被認為是未來大灣區發展的黃金軸線——大灣區中軸。地處穗深之間的東莞,即便擁有115.94公裏海岸線,控制東江和珠江出海口,但相對於鄰城廣州、深圳,仍難掩中軸「短板」的尷尬。

濱海灣新區立於大灣區黃金中軸

2008年金融危機,東莞「世界工廠」盛名慘遭打擊,此後邁上艱難的轉型之路,近兩三年才初現曙光,重回國內主流城市行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讓這個門戶級城市驟然發現自身的優勢所在。通過打造對接大灣區的平台,繼「世界工廠」之後,再次走向全球經濟懷抱,歷史性的機遇點落在濱海灣新區。

實際上,這是東莞醞釀已久的新經濟「引擎」。2008年成立虎門港長安新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就展示出市府構建面向國際大平台的高瞻遠矚智慧,為濱海灣新區在粵港澳大灣區元年揭牌奠定了基礎。

濱海灣新區規劃,具有強烈的灣區城市特色

2011年,該辦公室更名為東莞市長安新區管理委員會;次年2月,《東莞市虎門港長安港區區域建設用海規劃》獲得國家海洋局批准,明確用海總面積和填海面積。長安港區功能定位為港口物流、產業促進和城市服務功能。

與此同時,省委省政府印發《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提高我省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明確指出東莞市可重點建設一個城市新區——長安濱海新區。

濱海灣新區相關規劃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廣東自貿區確定落戶南沙、前海、橫琴,激發了東莞的緊迫感和危機感,也嗅到了發展的機會。2015年11月,市府印發98號文《關於東莞對接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的意見》,將長安新區打造成為廣東自貿試驗區的合作拓展區。2016年3月,市政府研究決定為進一步突顯長安新區建設「國際灣區、濱海明珠」的戰略定位,同意將長安新區更名為「東莞濱海灣開發區」。

2017年10月12日,濱海灣新區、東莞港揭牌儀式暨濱海灣新區填土動工儀式舉行。這個由長安新區、沙角地區和威遠島組成的新區,規劃面積83.2平方公里,建成後陸域面積60.3平方公里,正成為大灣區發展中的一枚重要棋子,未來熱得燙手。

濱海灣新區由三大板塊構成

3濱海灣、松山湖、前海,三高簇擁大前海國際生態住區!

如果濱海灣新區的發展達到預期,那麼就會在珠江東岸形成前海、濱海灣、松山湖三大產業高地構成的「金三角」區域,將打破城際邊界,牽引著深圳置業方向進一步向西(偏北)移動。

珠江東岸三大產業高地構成金三角狀

眾所周知,前海中心以金融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柱產業,帶動空港新城、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沿珠江東岸漸次分布,成為深圳躍進大灣區的經濟引擎。但該區域發展成熟,可開發用地捉襟見肘,居住地塊極為稀缺,無法給50萬人提供足夠的居所。同時,前海區域內山體森林資源異常珍貴,更無法滿足高端人群的置業需求。前海人的「住」問題,必須往外拓展。

生態環境資源優越的大嶺山森林公園區域,趁勢闖入前海視野。

大嶺山森林公園,灣區綠肺

在東莞最新的片區劃分中,大嶺山鎮被劃入松山湖片區,就形成了由大嶺山森林公園和松山湖山湖一體的片區組成。濱海灣新區背依的大嶺山,從此與松山湖連成一體,坐實了松山湖後花園之名,也開始成為濱海灣新區未來居民覬覦的生態宜居福地。

這個區域,以一兵兩年前繪制出的《大深圳三環地圖》為准則,大嶺山森林公園的人居價值將進一步得到凸顯。這是大三環最靠近灣區的區域,兼享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優勢,吸引了金地、保利、碧桂園三家千億房企聯袂來此拓展,共同促成大前海國際生態住區走向灣區樓市前沿。

昨日,一兵邀約多名深圳業內專家,前往金地·前海山,圍繞《你在灣區的坐標》主題,深入挖掘了該項目褐石別墅內在價值。這個投資和居住屬性皆優的項目,尤其是以約143㎡單套面積為主打產品,引發了眾位專家的共鳴,一致向深莞兩地高端人群發出投資置業召引。

一兵組織並主持了這場大咖論道活動

基於松山湖和前海的發展成就斐然,濱海灣新區的後發優勢尤其值得期待。三大產業高地簇擁的這方森林山水住區,有望成為灣區下一個置業高地。

據悉,濱海灣新區開發,將以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率推進為要求,統籌推進。片區交通方面,將建設好濱海大道、常虎高速延長線,打通新區道路微循環。其中,濱海大道北接環莞快速路,南通新區,連接虎門高鐵站和虎門南站,全長約30公里,已經投資22.8億元。軌道交通TOD項目建設將以二號線與三號線的灘塗換乘站為中心。

新區開發將向海拿地,計劃填海588公頃,17個項目均已獲省海洋與漁業廳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總投資約61.5億元,規劃分三期實施。年內完成灘塗填土任務,實施土地1.5級開發,已有跡象表明,這里成為繼前海中心之後,又一個國內外巨頭角逐的戰場。

閱讀全文

與港澳金融中心項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