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目前國外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咋弄呢
Ⅱ 我國目前互聯網金融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及廣泛應用基礎上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缺乏有效的管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而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先後經歷了從網上銀行到第三方支付和P2P網路借貸再到大數據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理財的發展歷程,由此使得其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了缺乏有效管理的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依託電子商務發展產生的大數據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大數據金融,最初是由電商平台與商業銀行合作實現的,而後二者逐漸分立演化出了電商大數據金融和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開展大數據金融兩種形式。而對於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由於商業銀行並不熟悉電子商務平台的運作模式,故其發展前景堪憂。其次,互聯網理財在近兩年時間里的井噴式發展,對傳統銀行存款業務和理財產品形成了沖擊,甚至通過影響貨幣乘數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第三,由於P2P網路借貸具有的低門檻和監管工作量大等特點,P2P網路借貸平台瘋狂發展及不斷倒閉也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風險和負面影響。
其次,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仍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是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和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等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信用體系建設,故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的完善程度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還存在著密鑰管理和加密技術不完善、TCP/IP協議安全性較差等缺陷,加之網路通訊系統具有的開放式特點造成的其易遭受計算機病毒和電腦黑客攻擊的問題,都易使得我國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金融交易帶來較大的技術風險。在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方面,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還大多來自國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系統,這也給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了選擇其發展所需的技術解決方案面臨著與客戶終端軟體的兼容性不佳,可能被技術變革淘汰,乃至威脅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等風險。而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我國互聯網金融賴以發展的信用體系建設還很不完善,信用風險還較高。
最後,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和穩定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沿襲傳統金融監管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基本內容是對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由原來傳統金融機構的對應監管部門監管,對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相關業務的監管則由中國人民銀行出台具體管理辦法或做出風險提示。應該說,這一體系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初期能夠滿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的。但其後,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這一監管體系卻暴露出了諸多問題。例如,當前我國出現了因對銀行主導型的網路融資監管過多、對非銀行主導型的網路融資監管者不足,以及由此導致的商業銀行貸款無法創新、大量的非銀行網路融資風險巨大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必然會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形成制約。
Ⅲ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與問題研究
市場規模實現較快增長
近年來,國內汽車消費需求的日益旺盛,汽車行業供應鏈上各方的金融需求不斷提升,互聯網汽車金融市場規模逐年增大。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互聯網汽車金融的市場規模為3566.3億元,2019年,中國互聯網+汽車金融市場規模約4438.4億元左右。
——更多數據來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汽車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Ⅳ 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及廣泛應用基礎上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缺乏有效的管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而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先後經歷了從網上銀行到第三方支付和P2P網路借貸再到大數據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理財的發展歷程,由此使得其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了缺乏有效管理的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依託電子商務發展產生的大數據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大數據金融,最初是由電商平台與商業銀行合作實現的,而後二者逐漸分立演化出了電商大數據金融和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開展大數據金融兩種形式。而對於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由於商業銀行並不熟悉電子商務平台的運作模式,故其發展前景堪憂。其次,互聯網理財在近兩年時間里的井噴式發展,對傳統銀行存款業務和理財產品形成了沖擊,甚至通過影響貨幣乘數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第三,由於P2P網路借貸具有的低門檻和監管工作量大等特點,P2P網路借貸平台瘋狂發展及不斷倒閉也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風險和負面影響。
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仍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是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和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等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信用體系建設,故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的完善程度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還存在著密鑰管理和加密技術不完善、TCP/IP協議安全性較差等缺陷,加之網路通訊系統具有的開放式特點造成的其易遭受計算機病毒和電腦黑客攻擊的問題,都易使得我國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金融交易帶來較大的技術風險。在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方面,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還大多來自國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系統,這也給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了選擇其發展所需的技術解決方案面臨著與客戶終端軟體的兼容性不佳,可能被技術變革淘汰,乃至威脅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等風險。而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我國互聯網金融賴以發展的信用體系建設還很不完善,信用風險還較高。
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和穩定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沿襲傳統金融監管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
Ⅳ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狀況與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出現了多種模式。前已述及,廣義的互聯網金融涵蓋了傳統金融業務的網路化、第三方支付、大數據金融、P2P網路借貸、眾籌和第三方金融平台六種模式,而這六種模式也正是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模式。其中,傳統金融業務的網路化模式指的是各大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通過建立網上銀行、網上證券和網上保險平台實現網上轉賬、網上投資理財、網上資金借貸、網上證券和保險交易及提供相關的信息服務等傳統金融業務的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指的是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由與國內外各大銀行簽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解除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為雙方提供支付服務的模式;大數據金融模式指的是依託電子商務交易產生的海量的、非結構化的數據,通過專業化的數據挖掘和分析,為資金需求者提供資金融通服務的模式;P2P網路借貸模式指的是資金供求雙方直接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台進行資金借貸的模式;眾籌模式指的是資金需求者在互聯網上展示創意和項目,並提供回報、募集資金的模式;第三方金融服務平台模式指的是建立第三方金融服務平台銷售金融產品或為銷售金融產品提供服務的模式。
互聯網金融模式不斷得到創新和豐富。在上述互聯網金融涵蓋的模式范疇內,近年來,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人們對互聯網技術在向金融領域滲透過程中體現出的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降低金融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和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等優勢的認識的深入,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模式內容也不斷地得到創新和豐富。這些模式內容上的創新和豐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在銀行開展網路借貸業務方面;二是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三是在P2P網路借貸方面。首先,在銀行開展的網路借貸業務方面,銀行開展的網路借貸業務已由傳統的「網下申請、網下審批、網上發放」內容,經由「銀行+電子商務平台」內容,而創新發展出了「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內容。其次,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也由獨立的第三方支付、有擔保的第三方支付等內容,而創新發展出了第三方支付工具與基金、保險合作進行理財的內容。第三,在P2P網路借貸方面,則由純粹提供信息中介服務平台的內容,創新發展出了P2P平台跟擔保機構合作、線上與線下結合以及債權轉讓等內容。
交易規模快速發展壯大。2008年以來,我國的網路銀行、第三方支付及P2P網路借貸等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交易規模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壯大。其中,網路銀行的交易額由2008年的285.4萬億元迅速增加到了2014年的1549萬億元。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額也由2009年的3萬億元快速增長到了23萬億元左右,期間雖由於市場漸趨飽和,增速有所下降,但也達到了18.6%以上。P2P網路借貸的交易額則由1.5億元快速增長到了3292億元,期間增速甚至均達到了200%左右。以第三方支付工具與基金合作形式於2013年6月5日上線的余額寶產品至2014年底,其用戶則已達到了1.85億戶,總規模則達到了5789.36億元。
【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及廣泛應用基礎上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缺乏有效的管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而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先後經歷了從網上銀行到第三方支付和P2P網路借貸再到大數據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理財的發展歷程,由此使得其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了缺乏有效管理的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依託電子商務發展產生的大數據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大數據金融,最初是由電商平台與商業銀行合作實現的,而後二者逐漸分立演化出了電商大數據金融和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開展大數據金融兩種形式。而對於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由於商業銀行並不熟悉電子商務平台的運作模式,故其發展前景堪憂。其次,互聯網理財在近兩年時間里的井噴式發展,對傳統銀行存款業務和理財產品形成了沖擊,甚至通過影響貨幣乘數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第三,由於P2P網路借貸具有的低門檻和監管工作量大等特點,P2P網路借貸平台瘋狂發展及不斷倒閉也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風險和負面影響。
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仍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是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和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等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信用體系建設,故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的完善程度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還存在著密鑰管理和加密技術不完善、TCP/IP協議安全性較差等缺陷,加之網路通訊系統具有的開放式特點造成的其易遭受計算機病毒和電腦黑客攻擊的問題,都易使得我國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金融交易帶來較大的技術風險。在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方面,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還大多來自國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系統,這也給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了選擇其發展所需的技術解決方案面臨著與客戶終端軟體的兼容性不佳,可能被技術變革淘汰,乃至威脅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等風險。而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我國互聯網金融賴以發展的信用體系建設還很不完善,信用風險還較高。
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和穩定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沿襲傳統金融監管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基本內容是對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由原來傳統金融機構的對應監管部門監管,對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相關業務的監管則由中國人民銀行出台具體管理辦法或做出風險提示。應該說,這一體系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初期能夠滿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的。但其後,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這一監管體系卻暴露出了諸多問題。例如,當前我國出現了因對銀行主導型的網路融資監管過多、對非銀行主導型的網路融資監管者不足,以及由此導致的商業銀行貸款無法創新、大量的非銀行網路融資風險巨大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必然會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形成制約。
Ⅵ 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首先,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及廣泛應用基礎上自發形成內和發展起來容的,缺乏有效的管理。
其次,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仍不完善。
最後,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和穩定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監管基本內容是對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由原來傳統金融機構的對應監管部門監管,對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相關業務的監管則由中國人民銀行出台具體管理辦法或做出風險提示。應該說,這一體系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初期能夠滿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的。
Ⅶ 如何理解互聯網金融的困境與繁榮
互聯網金融是近些年熱度不能再高的一個詞彙。一方面,群眾廣泛參與。除了在銀行存錢、借款之外,我們的金融活動有了更多選擇——多種多樣的互聯網「寶寶」、消費與投資「貸」款,開始進入千家萬戶。另一方面,各方高度重視。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將互聯網金融視為新經濟條件下的重要載體——如何廣泛參與,又怎樣有效監管,尚存在大量問題有待解答。應該看到,互聯網金融的繁榮與困境並存。當各方享受到資金往來活動的快捷便利之時,也深刻體會到這一個媒介自身的不足與外部沖擊的影響。如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理解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繼續探討甚至探索的重要課題。
互聯網金融的媒介作用脫不開實體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存貸款便利,確實增強了資金活躍度,縮減了資金供需雙方的對接成本。借用互聯網工具,存貸資金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進而實現單位時間收益倍增。然而,資金快速行駛所致的風險,很可能被放大。眾所周知,實體經濟的運行質量決定了金融活動的收益水平。沒有企業創造利潤,單靠金融工具製造收益,最後的結果只會是泡沫累加。最初,互聯網金融是企業借貸資金和投資人尋找項目的平台。後來,慢慢發展為全民參與。互聯網金融降低投資門檻,削減融資成本的優勢進一步體現。經濟上升期,企業大面積盈利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有新的資金進入,也有新的收益回饋。但在經濟波動期,企業就有可能出現虧損,甚至血本無歸。傳統上債權高於股權的償付法則,在互聯網金融條件下,很可能失效或者被忽略。那麼一系列問題將暴露出來。
到底該如何監管互聯網金融呢?這是一個全球面臨的難題。首先,資金的流動不僅是跨區域的,而且跨國界的。傳統結算體系下的資本賬戶表內業務,大量溢出。其次,大部分傳統監管模式只適用於線下,而線上活動難以被追蹤,更談不上管控。這意味著貨幣政策的數量管理方法,面臨部分失效的風險。最後,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波及面大於以往。這種風險可以是資金鏈斷裂導致的存貸款不能及時銜接,還可以是對資金價格與資產價值預期的沖擊。通俗講,互聯網金融不僅植根於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反過頭來可能影響到現實經濟,乃至金融活動。
洞悉互聯網金融的原理,有助於減少未知,抑制缺陷,發揮優勢。多數國家的實踐證明,培育互聯網金融有序成長很難一蹴而就。一來,互聯網金融的不確定性令其運行機制並不清晰;二來,這一新鮮事物自身發展還處於「野蠻成長」階段。基於上述兩點,我們能做的是了解清楚已知規律,並試圖展望未知軌跡。從1996年詹姆斯?米爾里斯和威廉?維克瑞憑借信息不對稱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後,微觀經濟理論的所有諾獎獲得者(2007年的赫爾維茨、馬斯金和邁爾森;2009年的奧斯特羅姆和威廉姆森;2014年的梯諾爾;2016年的哈特和霍姆斯特羅姆),都是基於這一體系的研究。信息不對稱的本意是,由於利益相關各方掌握事物基本情況的程度不一樣,導致了差異化的經濟行為和選擇。一般而言,信息越充分一方,在市場活動中優勢越大,獲得超額利潤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增進市場效率的核心是化解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損失,激發各方面創造活力。對照此理論,不難發現,互聯網金融就是這么一個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借款人是誰?貸款人又是誰?誰更容易違規?哪一方來監管效率更高?這些基本問題都繞不開對信息不對稱理論的理解。正是信息不對稱,才導致了所有環節都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互聯網金融特點和風險也在於此。
借款人一定是互聯網金融的弱勢方嗎?多數情況下,「散戶」容易被「欺負」。但這一切要看「散戶」是不是資金的真正責任人。換句話說,互聯網金融可以令借款人和貸款人瞬間轉換。一個人在平台借款並不妨礙在另一個地方貸款,角色瞬間轉變。借款鏈條的延長,可能增加了風險,但本質上是微觀主體在尋求資金安全和更多收益。
貸款人一定是互聯網金融的強勢方嗎?按理說,他們知道的信息相對更多,也更容易在獲利時得到更多,損失時及早抽身。有這等好事,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貸款人呢?其實,也好理解。沒有現實中的信用或者擔保,貸款人是很難取信借款人的。簡單說,信譽需要累積,不能使一錘子買賣。
違規可能存在每個環節,而且可能傳導。監管往往難以進入到市場活動的細節。這里不僅是監督成本的問題,還有不可觀測的問題。因此,大多數風險都很難防範。那麼,識別哪些環節出問題就很關鍵了。畢竟,資金往來離不開金融系統。除非是地下交易或者現金,互聯網金融的大部分合法渠道都會不同程度地體現在實體金融賬戶之中。如何利用這些信息,找出容易出風險的環節和時點,有助於監管的進入。
總之,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工具融入市場經濟活動的一種必然。如果商品和服務廣泛通過互聯網來交易,那麼背後的金融活動不可避免的隨之跟進。與實體金融不同,互聯網金融具有多層次、廣泛性和多樣化特徵。這令經濟學當中的一些預想的基本原理被進一步驗證,也說明很多理論完全可用於指導實踐。根本上,知道其中的規律,更有助於我們分析互聯網金融背後的運行邏輯。找到繁榮的真諦和困境的症結,互聯網金融的路才會越來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