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金融學中利率結構理論

金融學中利率結構理論

發布時間:2021-03-06 11:22:46

❶ 試述IS-LM框架下的利率決定理論 《金融學

S-LM模型是描述產品復市場和制貨幣市場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一方面貨幣市場上的供求情況決定利率,而利率又影響產品市場上的總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另一方面,產品市場上所決定的國民收入,又影響到貨幣市場上的貨幣需求,進而影響到利率。由此可見,兩個市場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能在這種作用和聯系中被確定。
古典學派的儲蓄投資理論,是只考慮了產品市場,而在產品市場收入Y=C+I+G+X-M,其中投資I與利率R 有關,即成負相關的關系,所以利率決定收入,在貨幣市場上,產品市場的收入會反過來影響貨幣市場的貨幣需求,進一步影響利率,即收入反作用於利率。

❷ 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預期理論:預期理論提出了以下命題:長期債券的利率等於在其有效期內人們所預期的短期利率的幾何平均值。這一理論關鍵的假定是,債券投資者對於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沒有特別的偏好,因此如果某債券的預期回報率低於到期期限不同的其他債券,投資者就不會持有這種債券。

2、分割市場理論:分割市場理論將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市場看做完全獨立和相互分割的。到期期限不同的每種債券的利率取決於該債券的供給與需求,其他到期期限的債券的預期回報率對此毫無影響。關鍵假定: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根本無法相互替代。

3、流動性溢價理論:流動性溢價理論是預期理論與分割市場理論結合的產物。它認為長期債權的利率應當等於 長期債權到期之前預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與 隨債券供求狀況變動而變動的流動性溢價之和。不同期限債券的偏好。換句話講,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可以相互替代,但並非完全替代品。

4、期限優先理論:採取了較為間接地方法來修正預期理論,但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它假定投資者對某種到期期限的債券有著特別的偏好,即更願意投資於這種期限的債券。

(2)金融學中利率結構理論擴展閱讀

利率期限結構 由於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等於相同期限的市場即期利率,從對應關繫上來說,任何時刻的利率期限結構是利率水平和期限相聯系的函數。因此,利率的期限結構,即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的關系可以用一條曲線來表示,如水平線、向上傾斜和向下傾斜的曲線。

甚至還可能出現更復雜的收益率曲線,即債券收益率曲線是上述部分或全部收益率曲線的組合。收益率曲線的變化本質上體現了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之間的關系,即債券的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表現的差異性。

❸ 如何評價三種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利率的期限結構:是指利率與金融資產期限之間的關系,是在一個時點上因期限差異而產生的不同的利率組合。利率的一般結構:是指在一特定時點由普遍存在的各種經濟因素所決定。

1、預期假說
利率期限結構的預期假說首先由歐文·費歇爾(Irving Fisher)(1896年)提出,是最古老的期限結構理論。
預期理論認為,長期債券的現期利率是短期債券的預期利率的函數,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之間的關系取決於現期短期利率與未來預期短期利率之間的關系。
因此,如果預期的未來短期債券利率與現期短期債券利率相等,那麼長期債券的利率就與短期債券的利率相等,收益率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如果預期的未來短期債券利率上升,那麼長期債券的利率必然高於現期短期債券的利率,收益率曲線是向上傾斜的曲線;如果預期的短期債券利率下降,則債券的期限越長,利率越低,收益率曲線就向下傾斜。
這一理論最主要的缺陷是嚴格地假定人們對未來短期債券的利率具有確定的預期;其次,該理論還假定,資金在長期資金市場和短期資金市場之間的流動是完全自由的。這兩個假定都過於理想化,與金融市場的實際差距太遠。
2、市場分割理論
預期假說對不同期限債券的利率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提供了一種解釋。但預期理論有一個基本的假定是對未來債券利率的預期是確定的。如果對未來債券利率的預期是不確定的,那麼預期假說也就不再成立。只要未來債券的利率預期不確定,各種不同期限的債券就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資金也不可能在長短期債券市場之間自由流動。
市場分割理論認為,債券市場可分為期限不同的互不相關的市場,各有自己獨立的市場均衡,長期借貸活動決定了長期債券利率,而短期交易決定了獨立於長期債券的短期利率。根據這種理論,利率的期限結構是由不同市場的均衡利率決定的。市場分割理論最大的缺陷正是在於它旗幟鮮明地宣稱,不同期限的債券市場是互不相關的。因為它無法解釋不同期限債券的利率所體現的同步波動現象,也無法解釋長期債券市場的利率隨著短期債券市場利率波動呈現的明顯有規律性的變化。
3、流動性偏好假說
希克思首先提出了不同期限債券的風險程度與利率結構的關系,較為完整地建立了流動性偏好理論。
根據流動性偏好理論,不同期限的債券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性,這意味著一種債券的預期收益確實可以影響不同期限債券的收益。但是不同期限的債券並非是完全可替代的,因為投資者對不同期限的債券具有不同的偏好。范·霍恩(Van Home)認為,遠期利率除了包括預期信息之外,還包括了風險因素,它可能是對流動性的補償。影響短期債券被扣除補償的因素包括:不同期限債券的可獲得程度及投資者對流動性的偏好程度。在債券定價中,流動性偏好導致了價格的差別。
這一理論假定,大多數投資者偏好持有短期證券。為了吸引投資者持有期限較長的債券,必須向他們支付流動性補償,而且流動性補償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實際觀察到的收益率曲線總是要比預期假說所預計的高。這一理論還假定投資者是風險厭惡者,他只有在獲得補償後才會進行風險投資,即使投資者預期短期利率保持不變,收益曲線也是向上傾斜的。

❹ 利率結構理論和利率決定理論之間有什麼區別

利率決定理論:單一利率水平的決定問題,或者說決定機制。其中包含的大部回分是一些理論來答解釋的,比如說:古典經濟學派的古典利率理論、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決定理論、還有可貸資本理論、最後也是最出名的IS-LM的利率決定理論

利率結構決定理論:多了兩個字。但是討論的是不同種類率之間的管理,必須了解各種債券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利率結構。結構理論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利率的風險結構理論,一種叫做利率的期限結構利率。兩種的不同點就在於一個講的是期限相同時風險的不同;一個講的時風險相同的時候期限不同的兩種大類。

❺ 簡述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和風險結構理論的內容

該理論認為,由於復存在法律、偏好或其制他因素的限制,投資者和債券的發行者都不能無成本地實現資金在不同期限的證券之間的自由轉移。因此,證券市場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無差別的市場,而是分別存在著短期市場、中期市場和長期市場。
不同市場上的利率分別由各市場的供給需求決定。當長期債券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的交點高於短期債券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時,債券的收益率曲線向上傾斜;相反,則相反。

❻ 金融學和利息理論裡面的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是否一樣

Fisher equation: (1+r)(1+i)=(1+R)r是實際利率,i是通脹率,R是名義利率,二者不一樣r是衡量購買能力,R是忽略了通脹率

❼ 簡述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利率期限結構是指在某一時點上,不同期限資金的收益率與到期期限之間的關系。利率的期限結構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資金供求關系,揭示了市場利率的總體水平和變化方向,為投資者從事債券投資和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債券管理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主要分為四種:預期理論;分割市場理論;流動性溢價理論;期限優先理論。

1、預期理論:預期理論提出了以下命題:長期債券的利率等於在其有效期內人們所預期的短期利率的幾何平均值。這一理論關鍵的假定是,債券投資者對於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沒有特別的偏好,因此如果某債券的預期回報率低於到期期限不同的其他債券,投資者就不會持有這種債券。

2、分割市場理論:分割市場理論將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市場看做完全獨立和相互分割的。到期期限不同的每種債券的利率取決於該債券的供給與需求,其他到期期限的債券的預期回報率對此毫無影響。關鍵假定: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根本無法相互替代。

3、流動性溢價理論:流動性溢價理論是預期理論與分割市場理論結合的產物。它認為長期債權的利率應當等於長期債權到期之前預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與隨債券供求狀況變動而變動的流動性溢價之和。不同期限債券的偏好。換句話講,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可以相互替代,但並非完全替代品。

4、期限優先理論:採取了較為間接地方法來修正預期理論,但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它假定投資者對某種到期期限的債券有著特別的偏好,即更願意投資於這種期限的債券。

(7)金融學中利率結構理論擴展閱讀

利率期限結構由於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等於相同期限的市場即期利率,從對應關繫上來說,任何時刻的利率期限結構是利率水平和期限相聯系的函數。因此,利率的期限結構,即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的關系可以用一條曲線來表示,如水平線、向上傾斜和向下傾斜的曲線。

甚至還可能出現更復雜的收益率曲線,即債券收益率曲線是上述部分或全部收益率曲線的組合。收益率曲線的變化本質上體現了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之間的關系,即債券的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表現的差異性。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簡述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❽ 利率期限結構中的無偏預期理論(金融專業人士請進)

這個例子最初源於國外文獻,由於翻譯和思路不同容易引起誤解,何不換個專思路:

無偏預屬期理論認為市場對未來即期利率的預期決定了利率期限結構。

以本題為例,一年期即期利率為7%,如果預期未來一年期的利率為9.01%,那麼只有當二年期即期利率為8%時,市場才達到均衡。如果預期未來一年期的利率為6%,則二年期即期利率僅為6.5%。

這說明了,如果預期即期利率上升,則長期即期利率高於短期即期利率。反之,則長期即期利率低於短期即期利率。

❾ 金融學中,影響和決定利率的因素

決定和影響利率的主要因素有:
(1)利潤率的平均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利息仍作為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潤率決定的。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現狀與改革實踐,這種制約作用可以概括為:利率的總水平要適應大多數企業的負擔能力。也就是說,利率總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數企業承受不了;相反,利率總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發揮利率的杠桿作用。
(2)資金的供求狀況。在平均利潤率既定時,利息率的變動則取決於平均利潤分割為利息與企業利潤的比例。而這個比例是由借貸資本的供求雙方通過競爭確定的。一般地,當借貸資本供不應求時,借貸雙方的競爭結果將促進利率上升;相反,當借貸資本供過於求時,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利率下降。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作為金融市場上的商品的「價格」——利率,與其他商品的價格一樣受供求規律的制約,因而資金的供求狀況對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有決定性作用。
(3)物價變動的幅度。由於價格具有剛性,變動的趨勢一般是上漲,因而怎樣使自己持有的貨幣不貶值,或遭受貶值後如何取得補償,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這種關心使得從事經營貨幣資金的銀行必須使吸收存款的名義利率適應物價上漲的幅度,否則難以吸收存款;同時也必須使貸款的名義利率適應物價上漲的幅度,否則難以獲得投資收益。所以,名義利率水平與物價水平具有同步發展的趨勢,物價變動的幅度制約著名義利率水平的高低。
(4)國際經濟的環境。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在這種情況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國際經濟因素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國際間資金的流動,通過改變我國的資金供給量影響我國的利率水平;②我國的利率水平還要受國際間商品競爭的影響;③我國的利率水平,還受國家的外匯儲備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資政策的影響。
(5)政策性因素。自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的利率基本上屬於管制利率類型,利率由國務院統一制定,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與執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響。例如,建國後至十年動亂期間,我國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以穩定物價、穩定市場。1978年以來,對一些部門、企業實行差別利率,體現出政策性的引導或政策性的限制。可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利率不是完全隨著信貸資金的供求狀況自由波動,它還取決於國家調節經濟的需要,並受國家的控制和調節。

閱讀全文

與金融學中利率結構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