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工智慧對銀行業,財務會計行業,金融業有影響什麼影響
人工智慧設備的大量採用對銀行業的直接影響:櫃台人員需求減少,或者多回余的人員轉型答為市場營銷人員。
對會計行業,替代人工的許多簡單工作,迫使初級會計人員自學升級。否則就是淘汰
未來可以預見,人工智慧設備大量使用會使好多行業的從業人員面臨下崗分流的局面。(軌道交通、銀行櫃台、會計記賬、零售行業,智能工廠等等)
㈡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對金融行業有何影響
1.AI方面,人們會增加個人的數字助理,大家都有助理。通過手機也可以幫助你提供很多版的建議。你的個權人助理,可以幫你自動發起金融交易,預定酒店、買機票,確保你的孩子在學校好好學習等等,這些都會自動化來進行,也包括了金融交易的自動進行。銀行的客戶可能並不是真實的人,而是數字助手,觸發某個事件之後就會進行金融交易。
2.另外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交易系統。我們知道在美國的交易所,大多數的交易都是電腦軟體進行的,現在會越來越多的進行電腦軟體自主交易。
㈢ 人工智慧會給金融業帶來哪些影響
人工智慧會給金融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人工智慧絕不僅是一項技術。未來注意力將開始向金融演算法的正確性轉移,而不是程序。人工智慧能夠改變金融什麼呢?調查現有的金融機構會發現,它們認為對信用評估影響74%,風險管理70%,市場競爭力64%,人力資源結構40%,市場穩定性39%,市場監管20%。
現在國外有眾多領域在應用人工智慧,包括復雜的金融交易和財務研究等,這是因為初級的人工智慧在金融方面所具備的能力是用了我們人類的演算法。
實際上,人工智慧並不是由技術決定,而是由人們對它的使用方式決定。金融行業如何使用人工智慧,將決定能夠產生多少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始終認為P2P的網站沒有任何問題,P2P的技術沒有任何問題,是誰在用P2P才是問題,所以人工智慧也面臨著這一問題。
在此背景下,出現了一類公司。2016年初,一群世界領軍企業家宣布用10億美元設立一個公司,這個公司目標不是想盈利,而是保護人們免受人工智慧的危害,這說明雖然人工智慧距離我們比較遙遠,但是與人工智慧作戰的團隊已經來了。未來會不會存在這樣的邏輯,當技術已經跳躍到人工智慧層面的時候,每做一項科技創新都要准備一支與它作戰的部隊?
人工智慧在金融業發展的速度,取決於金融業領導者的決定。如果他對此態度積極,這一速度會更快一些;如果他對此態度謹慎,這一速度就會慢一些,但是無論如何人工智慧的發展也會大步朝前。最後人工智慧究竟是災難還是機遇?我們不得而知。對人工智慧的未來,現在給予任何答案,都是膚淺的表現,但一切是不可能停下來。人類的好奇心和無法解決現實問題的困境,會使其走向更不可預知的未來。
㈣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有哪些應用
大數據從四個方面改變了金融機構傳統的數據運作方式,從而實現了巨大的商業價值。這四個方面(「四個C」)包括:數據質量的兼容性(Compatibility)、數據運用的關聯性(Connectedness)、數據分析的成本(Cost)以及數據價值的轉化(Capitalization)。
大數據在金融業的應用場景正在逐步拓展。在海外,大數據已經在金融行業的風險控制、運營管理、銷售支持和商業模式創新等領域得到了全面嘗試。在國內,金融機構對大數據的應用還基本處於起步階段。數據整合和部門協調等關鍵環節的挑戰仍是阻礙金融機構將數據轉化為價值的主要瓶頸。
數據技術與數據經濟的發展是持續實現大數據價值的支撐。深度應用正在將傳統IT從「後端」不斷推向「前台」,而存量架構與創新模塊的有效整合是傳統金融機構在技術層面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此外,數據生態的發展演進有其顯著的社會特徵。作為其中的一員,金融機構在促進數據經濟的發展上任重道遠。
無論是在金融企業還是非金融企業中,數據應用及業務創新的生命周期都包含五個階段:業務定義需求;IT部門獲取並整合數據;數據科學家構建並完善演算法與模型;IT發布新洞察;業務應用並衡量洞察的實際成效。
在今天的大數據環境下,生命周期仍維持原樣,而唯一變化的是「數據科學家」在生命周期中所扮演的角色。大數據將允許其運用各種新的演算法與技術手段,幫助IT不斷挖掘新的關聯洞察,更好地滿足業務需求。
㈤ 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有何前景
據《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到2016年第二季度,全球人工智慧公司突破1000家,跨越13個子門類。2011-2016年人工智慧領域融資額復合增速達到42%,總融資額高達48億美元。
對於上規模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說,防控風險、提升利潤、降低成本才是關鍵,因而不少企業都對金融科技極為重視,科技金融如果能夠接入更多的玩家,那麼對於消費金融公司更容易掌控頭部資源,進而開展相應的業務。
㈥ 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會給監管帶來哪些挑戰
人工智慧不僅有助於金融機構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風險損失、提升用戶體驗、拓寬銷售渠道,還能夠提升金融服務的普惠程度。然而,不成熟的人工智慧也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影響金融穩定。可見,對金融領域中的人工智慧系統進行監管很有必要,但當前對人工智慧的監管仍面臨多項挑戰。
首先,當人工智慧提供的金融服務出現問題時,責任方難以確定。在人工智慧系統的設計和應用過程中,會涉及多個參與主體,包括運用人工智慧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人工智慧系統的訓練人員和設計公司等。當用戶由於人工智慧提供的服務而遭受損失或者出現其他問題時,目前在法律上尚未對責任方作出規定,也未規定各責任方的責任分擔機制。
其次,人工智慧單獨提供金融服務與現有法律法規相悖。以人工智慧在投資顧問中的應用為例,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指出,在沒有人為參與的情況下,由人工智慧提供的投資顧問服務不符合顧問受託標准。此外,根據美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美國證監會發布的《1940年投資顧問法》,投資顧問被視為受託人,有義務給投資者提供最適宜的建議。但是人工智慧投資顧問無法對投資者賬外資產進行詳盡調查或向投資者咨詢這方面信息,而投資者的賬外資產直接影響其全面的財務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智慧投資顧問提供的個性化投資建議是否最適合投資者就有待商榷。2016年4月1日,馬薩諸塞州證券部也發表政策聲明:由於人工智慧投資顧問存在缺陷,無法進行投資組合分析,這將導致其無法為客戶爭取到最大的利益,即無法履行信託義務,因此人工智慧投資顧問不能作為受託人,無法在馬薩諸塞州登記為投資顧問。
再次,目前對人工智慧系統的信息披露並無統一標准,監管部門需制定人工智慧系統的信息披露標准,同時權衡過度披露和披露不足之間的矛盾。對人工智慧的信息披露有兩方面要求,一方面,需要保護用戶的知情權,需要對人工智慧系統的運行原理、運行情況等信息進行充分披露;另一方面,需要保護人工智慧系統的信息機密,防止不法分子運用披露信息「模仿」該系統,從而給金融機構或者人工智慧企業帶來損失。此外,人工智慧的決策過程是個「黑匣子」,如何讓公眾了解人工智慧的決策過程將會是信息披露的難點。
最後,人工智慧對監管人員提出了新要求。對於人工智慧的監管,需要監管人員對人工智慧的相關知識有所掌握,若是對人工智慧的相關知識不甚了解,就難以理解人工智慧系統的運作方式,更加難以判斷其是否遵守監管要求。此外,監管部門需要對人工智慧的系統演算法進行測評,監管人員只有在熟悉人工智慧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完成人工智慧系統的測評過程,並判斷測評方式是否合理。
㈦ 如何認識人工智慧與互聯網金融的關系
AI就是人工智慧了,首先你得明白什麼事人工智慧,那麼在很多人理念里和人長相內相似的機器人才容叫人工智慧,這個是比較極端的看法。AI是一種能夠進行深度學習的任何儀器都應該成為人工智慧,在這個領域里,包括智能翻譯、智能搜索、智能識別等等。那麼互聯網金融其實只是泛指,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是在區塊鏈技術出現之後才算是互聯網金融,因為區塊鏈實現了在網路中的價值傳遞。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的結合才是真正的改變世界,當然這個過程是比較漫長的,行雲幣的應用就是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的體現,行雲幣通過智能設備記步倆產生,在智能產品領域串聯起來,形成一條價值循環體系。行雲幣在其體系中起到一個價值傳輸的媒介作用,如果說你家的洗衣機是智能的話,那麼洗衣機就可以在洗衣粉較少的情況下就可以自己用行雲幣購買洗衣粉,以後會實現物物之間的買賣,解放人類的雙手。
㈧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有哪些應用
大
數據從四個方面改變了金融機構傳統的數據運作方式,從而實現了巨大的商業價值。這四個方面(「四個C」)包括:數據質量的兼容性
(Compatibility)、數據運用的關聯性(Connectedness)、數據分析的成本(Cost)以及數據價值的轉化
(Capitalization)。
大數據在金融業的應用場景正在逐步拓展。在海外,大數據已經在金融行業的風險控制、運營管理、銷售支持和商業模式創新等領域得到了全面嘗試。在國內,金
融機構對大數據的應用還基本處於起步階段。數據整合和部門協調等關鍵環節的挑戰仍是阻礙金融機構將數據轉化為價值的主要瓶頸。
數據技術與數據經濟的發展是持續實現大數據價值的支撐。深度應用正在將傳統IT從「後端」不斷推向「前台」,而存量架構與創新模塊的有效整合是傳統金融
機構在技術層面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此外,數據生態的發展演進有其顯著的社會特徵。作為其中的一員,金融機構在促進數據經濟的發展上任重道遠。
為了駕馭大數據,國內金融機構要在技術的基礎上著重引入以價值為導向的管理視角,最終形成自上而下的內嵌式變革。其中的三個關鍵點(「TMT」)包括:團隊(Team)、機制(Mechanism)和思維(Thinking)。
1.價值導向與內嵌式變革—BCG對大數據的理解
「讓數據發聲!」—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這個聲音正在變得日益響亮。為了在喧囂背後探尋本質,我們的討論將從大數據的定義開始。
1.1成就大數據的「第四個V」
大數據是什麼?在這個問題上,國內目前常用的是「3V」定義,即數量(Volume)、速度(Velocity)和種類(Variety)。
雖然有著這樣的定義,但人們從未停止討論什麼才是成就大數據的「關鍵節點」。人們熱議的焦點之一是「到底多大才算是大數據?」其實這個問題在「量」的層
面上並沒有絕對的標准,因為「量」的大小是相對於特定時期的技術處理和分析能力而言的。在上個世紀90年代,10GB的數據需要當時計算能力一流的計算機
處理幾個小時,而這個量現在只是一台普通智能手機存儲量的一半而已。在這個層面上頗具影響力的說法是,當「全量數據」取代了「樣本數據」時,人們就擁有了
大數據。
另外一個成為討論焦點的問題是,今天的海量數據都來源於何處。在商業環境中,企業過去最關注的是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和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系統中的數據。這些數據的共性在於,它們都是由一個機構有意識、有目的地收集到的數據,而且基本上都是結構化數據。隨著互聯網的深
入普及,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式增長,人機互動所產生的數據已經成為了另一個重要的數據來源,比如人們在互聯網世界中留下的各種「數據足跡」。但所有這
些都還不是構成「大量數據」的主體。機器之間交互處理時沉澱下來的數據才是使數據量級實現跨越式增長的主要原因。「物聯網」是當前人們將現實世界數據化的
最時髦的代名詞。海量的數據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源源不斷地產生和積累。
「3V」的定義專注於對數據本身的特徵進行描述。然而,是否是量級龐大、實時傳輸、格式多樣的數據就是大數據?
BCG認為,成就大數據的關鍵點在於「第四個V」,即價值(Value)。當量級龐大、實時傳輸、格式多樣的全量數據通過某種手段得到利用並創造出商業價值,而且能夠進一步推動商業模式的變革時,大數據才真正誕生。
1.2變革中的數據運作與數據推動的內嵌式變革
多元化格式的數據已呈海量爆發,人類分析、利用數據的能力也日益精進,我們已經能夠從大數據中創造出不同於傳統數據挖掘的價值。那麼,大數據帶來的「大價值」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無論是在金融企業還是非金融企業中,數據應用及業務創新的生命周期都包含五個階段:業務定義需求;IT部門獲取並整合數據;數據科學家構建並完善演算法與
模型;IT發布新洞察;業務應用並衡量洞察的實際成效。在今天的大數據環境下,生命周期仍維持原樣,而唯一變化的是「數據科學家」在生命周期中所扮演的角
色。大數據將允許其運用各種新的演算法與技術手段,幫助IT不斷挖掘新的關聯洞察,更好地滿足業務需求。
因此,BCG認為,大數據改變的並不是傳統數據的生命周期,而是具體的運作模式。在傳統的數據基礎和技術環境下,這樣的周期可能要經歷一年乃至更長的時
間。但是有了現在的數據量和技術,機構可能只需幾周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能走完這個生命周期。新的數據運作模式使快速、低成本的試錯成為可能。這樣,商業機構
就有條件關注過去由於種種原因而被忽略的大量「小機會」,並將這些「小機會」累積形成「大價值」。
具體而言,與傳統的數據應用相比,大數據在四個方面(「4C」)改變了傳統數據的運作模式,為機構帶來了新的價值。
1.2.1數據質量的兼容性(Compatibility):大數據通過「量」提升了數據分析對「質」的寬容度
在「小數據」時代,數據的獲取門檻相對較高,這就導致「樣本思維」占據統治地位。人們大多是通過抽樣和截取的方式來捕獲數據。同時,人們分析數據的手段
和能力也相對有限。為了保證分析結果的准確性,人們通常會有意識地收集可量化的、清潔的、准確的數據,對數據的「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大數據時代,
「全量思維」得到了用武之地,人們有條件去獲取多維度、全過程的數據。但在海量數據出現後,數據的清洗與驗證幾乎成為了不可能的事。正是這樣的困境催生了
數據應用的新視角與新方法。類似於分布式技術的新演算法使數據的「量」可以彌補「質」的不足,從而大大提升了數據分析對於數據質量的兼容能力。
1.2.2數據運用的關聯性(Connectedness):大數據使技術與演算法從「靜態」走向「持續」
在大數據時代,對「全量」的追求使「實時」變得異常重要,而這一點也不僅僅只體現在數據採集階段。在雲計算、流處理和內存分析等技術的支撐下,一系列新
的演算法使實時分析成為可能。人們還可以通過使用持續的增量數據來優化分析結果。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們一貫以來對「因果關系」的追求開始松動,而
「相關關系」正在逐步獲得一席之地。
1.2.3數據分析的成本(Cost):大數據降低了數據分析的成本門檻
大數據改變了數據處理資源稀缺的局面。過去,數據挖掘往往意味著不菲的投入。因此,企業希望能夠從數據中發掘出「大機會」,或是將有限的數據處理資源投
入到有可能產生大機會的「大客戶、大項目」中去,以此獲得健康的投入產出比。而在大數據時代,數據處理的成本不斷下降,數據中大量存在的「小機會」得見天
日。每個機會本身帶來的商業價值可能並不可觀,但是累積起來就會實現質的飛躍。所以,大數據往往並非意味著「大機會」,而是「大量機會」。
1.2.4數據價值的轉化(Capitalization):大數據實現了從數據到價值的高效轉化
在《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2020:新動力、新格局、新戰略》報告中,我們探討了傳統金融機構在大變革時代所需採取的新戰略思考框架,即適應型戰略。採取
適應型戰略有助於企業構築以下五大優勢:試錯優勢、觸角優勢、組織優勢、系統優勢和社會優勢,而大數據將為金融機構建立這些優勢提供新的工具和動力。從數
據到價值的轉化與機構的整體轉型相輔相成,「內嵌式變革」由此而生。
例如,金融機構傳統做法中按部就班的長周期模式(從規劃、立項、收集數據到分析、試點、落地、總結)不再適用。快速試錯、寬進嚴出成為了實現大數據價值
的關鍵:以低成本的方式大量嘗試大數據中蘊藏的海量機會,一旦發現某些有價值的規律,馬上進行商業化推廣,否則果斷退出。此外,大數據為金融機構打造「觸
角優勢」提供了新的工具,使其能夠更加靈敏地感知商業環境,更加順暢地搭建反饋閉環。此外,數據的聚合與共享為金融機構搭建生態系統提供了新的場景與動
力。
2.應用場景與基礎設施—縱覽海內外金融機構的大數據發展實踐
金融行業在發展大數據能力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受行業特性影響,金融機構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積累了海量的高價值數據,其中包括客戶身份、資產負債情況、資
金收付交易等數據。以銀行業為例,其數據強度高踞各行業之首—銀行業每創收100萬美元,平均就會產生820GB的數據。
2.1大數據的金融應用場景正在逐步拓展
大數據發出的聲音已經在金融行業全面響起。作為行業中的「巨無霸」,銀行業與保險業對大數據的應用尤其可圈可點。
2.1.1海外實踐:全面嘗試
2.1.1.1銀行是金融行業中發展大數據能力的「領軍者」
在發展大數據能力方面,銀行業堪稱是「領軍者」。縱觀銀行業的六個主要業務板塊(零售銀行、公司銀行、資本市場、交易銀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每個
業務板塊都可以藉助大數據來更深入地了解客戶,並為其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價值主張,同時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其中,大數據在零售銀行和交易銀行業務板塊中的應
用潛力尤為可觀。
BCG通過研究發現,海外銀行在大數據能力的發展方面基本處於三個階段:大約三分之一的銀行還處在思考大數據、理解大數據、制定大數據戰略及實施路徑的
起點階段。還有三分之一的銀行向前發展到了嘗試階段,也就是按照規劃出的路徑和方案,通過試點項目進行測驗,甄選出許多有價值的小機會,並且不停地進行試
錯和調整。而另外三分之一左右的銀行則已經跨越了嘗試階段。基於多年的試錯經驗,他們已經識別出幾個較大的機會,並且已經成功地將這些機會轉化為可持續的
商業價值。而且這些銀行已經將匹配大數據的工作方式嵌入到組織當中。他們正在成熟運用先進的分析手段,並且不斷獲得新的商業洞察。
銀行業應用舉例1: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信貸風險控制領域。在美國,一家互聯網信用評估機構已成為多家銀行在個人信貸風險評估方面的好幫手。該機構通過分
析客戶在各個社交平台(如Facebook和Twitter)留下的數據,對銀行的信貸申請客戶進行風險評估,並將結果賣給銀行。銀行將這家機構的評估結
果與內部評估相結合,從而形成更完善更准確的違約評估。這樣的做法既幫助銀行降低了風險成本,同時也為銀行帶來了風險定價方面的競爭優勢。
相較於零售銀行業務,公司銀行業務對大數據的應用似乎缺乏亮點。但實際上,大數據在公司銀行業務的風險領域正在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在傳統方法中,銀
行對企業客戶的違約風險評估多是基於過往的營業數據和信用信息。這種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缺少前瞻性,因為影響企業違約的重要因素並不僅僅只是企業自身的經
營狀況,還包括行業的整體發展狀況,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但要進行這樣的分析往往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因此在數據處理資源稀缺的環境下無法得到
廣泛應用,而大數據手段則大幅減少了此類分析對資源的需求。西班牙一家大型銀行正是利用大數據來為企業客戶提供全面深入的信用風險分析。該行首先識別出影
響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然後對這些因素一一進行模擬,以測試各種事件對其客戶業務發展的潛在影響,並綜合評判每個企業客戶的違約風險。這樣的做法不僅成本
低,而且對風險評估的速度快,同時顯著提升了評估的准確性。
銀行業應用舉例2:用大數據為客戶制定差異化產品和營銷方案。在零售銀行業務中,通過數據分析來判斷客戶行為並匹配營銷手段並不是一件新鮮事。但大數據
為精準營銷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例如,海外銀行開始圍繞客戶的「人生大事」進行交叉銷售。這些銀行對客戶的交易數據進行分析,由此推算出客戶經歷「人生
大事」的大致節點。人生中的這些重要時刻往往能夠激發客戶對高價值金融產品的購買意願。一家澳大利亞銀行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家中即將有嬰兒誕生的客戶對
壽險產品的潛在需求最大。通過對客戶的銀行卡交易數據進行分析,銀行很容易識別出即將添丁的家庭:在這樣的家庭中,准媽媽會開始購買某些葯品,而嬰兒相關
產品的消費會不斷出現。該行面向這一人群推出定製化的營銷活動,獲得了客戶的積極響應,從而大幅提高了交叉銷售的成功率。
客戶細分早已在銀行業得到廣泛應用,但細分維度往往大同小異,包括收入水平、年齡、職業等等。自從開始嘗試大數據手段之後,銀行的客戶細分維度出現了突
破。例如,西班牙的一家銀行從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直接抓取數據來分析客戶的業余愛好。該行把客戶細分為常旅客、足球愛好者、高
爾夫愛好者等類別。通過分析,該行發現高爾夫球愛好者對銀行的利潤度貢獻最高,而足球愛好者對銀行的忠誠度最高。此外,通過分析,該行還發現了另外一個小
客群:「敗家族」,即財富水平不高、但消費行為奢侈的人群。這個客群由於人數不多,而且當前的財富水平尚未超越貴賓客戶的門檻,因此往往被銀行所忽略。但
分析顯示這一人群能夠為銀行帶來可觀的利潤,而且頗具成長潛力,因此該行決定將這些客戶升級為貴賓客戶,深入挖掘其潛在價值。
在對公業務中,銀行同樣可以藉助大數據形成更有價值的客戶細分。例如,在BCG與一家加拿大銀行的合作項目中,項目組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將所有公司客戶
按照行業和企業規模進行細分,一共建立了上百個細分客戶群。不難想像,如果沒有大數據的支持,這樣深入的細分是很難實現的。然後,項目組在每個細分群中找
出標桿企業,分析其銀行產品組合,並將該細分群中其他客戶的銀行產品組合與標桿企業進行比對,從而識別出差距和潛在的營銷機會。項目組將這些分析結果與該
行的對公客戶經理進行分享,幫助他們利用這些發現來制定更具針對性的銷售計劃和話術,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客戶對這種新的銷售方式也十分歡迎,因為他們可
以從中了解到同行的財務狀況和金融安排,有助於對自身的行業地位與發展空間進行判斷。
銀行業應用舉例3:用大數據為優化銀行運營提供決策基礎。大數據不僅能在前台與中台大顯身手,也能惠及後台運營領域。在互聯網金融風生水起的當
下,「O2O」(OnlineToOffline)成為了銀行的熱點話題。哪些客戶適合線上渠道?哪些客戶不願「觸網」?BCG曾幫助西班牙一家銀行通過
大數據技術應用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項目組對16個既可以在網點也可以在網路與移動渠道上完成的關鍵運營活動展開分析,建立了12個月的時間回溯深度,
把客戶群體和運營活動按照網點使用強度以及非網點渠道使用潛力進行細分。分析結果顯示,大約66%的交易活動對網點的使用強度較高,但同時對非網點渠道的
使用潛力也很高,因此可以從網點遷移到網路或移動渠道。項目組在客戶細分中發現,年輕客戶、老年客戶以及高端客戶在運營活動遷移方面潛力最大,可以優先作
為渠道遷徙的對象。通過這樣的運營調整,大數據幫助銀行在引導客戶轉移、減輕網點壓力的同時保障了客戶體驗。
BCG還曾利用專有的大數據分析工具NetworkMax,幫助一家澳大利亞銀行優化網點布局。雖然銀行客戶的線上活動日漸增多,但金融業的鐵律在互聯
網時代依然適用,也就是說在客戶身邊設立實體網點仍然是金融機構的競爭優勢。然而,網點的運營成本往往不菲,如何實現網點資源的價值最大化成為了每家銀行
面臨的問題。在該項目中,項目組結合銀行的內部數據(包括現有的網點分布和業績狀況等)和外部數據(如各個地區的人口數量、人口結構、收入水平等),對
350多個區域進行了評估,並按照主要產品系列為每個區域制定市場份額預測。項目組還通過對市場份額的驅動因素進行模擬,得出在現有網點數量不變的情況下
該行網點的理想布局圖。該行根據項目組的建議對網點布局進行了調整,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這個案例可以為許多銀行帶來啟示:首先,銀行十分清楚自身的網點
布局,有關網點的經營業績和地址的信息全量存在於銀行的資料庫中。其次,有關一個地區的人口數量、人口結構、收入水平等數據都是可以公開獲取的數據。通過
應用大數據技術來把這兩組數據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幫助銀行實現網點布局的優化。BCG基於大數據技術而研發的Network
Max正是用來解決類似問題的工具。
銀行業應用舉例4:創新商業模式,用大數據拓展中間收入。過去,坐擁海量數據的銀行考慮的是如何使用數據來服務其核心業務。而如今,很多銀行已經走得更
遠。他們開始考慮如何把數據直接變成新產品並用來實現商業模式,進而直接創造收入。例如,澳大利亞一家大型銀行通過分析支付數據來了解其零售客戶的「消費
路徑」,即客戶進行日常消費時的典型順序,包括客戶的購物地點、購買內容和購物順序,並對其中的關聯進行分析。該銀行將這些分析結果銷售給公司客戶(比如
零售業客戶),幫助客戶更准確地判斷合適的產品廣告投放地點以及適合在該地點進行推廣的產品。這些公司客戶過去往往需要花費大量金錢向市場調研公司購買此
類數據,但如今他們可以花少得多的錢向自己的銀行購買這些分析結果,而且銀行所提供的此類數據也要可靠得多。銀行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傳統業務之外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銀行通過這樣的創新為客戶提供了增值服務,從而大大增強了客戶粘性。
㈨ 互聯網金融和人工智慧對社會影響大嗎將來是不是好多人將都會面臨著失業
一些比較勞累的活可能將會被機器人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