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轉型期如何推進金融體系改革
經濟轉型期如何推進金融體系改革
5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2016金融街論壇上表示,我國金融業改革的著力點是構建現代金融體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改革的體制性目標是建立有效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當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現代金融體系。目前,國務院已決定由人民銀行等十部委共同編制國家金融「十三五」專項規劃,即「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當前經濟轉型關鍵時期,如何推進金融體系改革,探索謀劃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新路徑,一時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對此,國研網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陳道富。
國研網:當前,我國在一系列政策推動以及內外部經濟因素影響下,經濟正平穩轉型到新常態,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我國金融體系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
陳道富:我國當前正處於深刻的經濟轉型期。經濟轉型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與國際經濟的高度融合引起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二是經濟增長從高要素投入轉向尋求經濟效率;三是開始平衡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原有的金融體系大體上是適應原有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模式的,當經濟轉型時就會出現各種金融困境,這也是金融需要轉型的信號。
一、「三元悖論」與「中心外圍」結構制約中國的貨幣政策
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金融的跨境融合就給原來相對獨立的金融體系帶來沖擊,集中表現為所謂的「三元悖論」和「中心外圍」結構。
「三元悖論」揭示了一個經濟體不同同時實現匯率、利率及資本管制三個目標。「三元悖論」成立是建立在無套利均衡基礎上的。如果將匯率看作貨幣對外價值,利率看作貨幣的對內價值,資本自由流動則意味著國內外形成一個統一市場,則三元悖論本質上是一價定律在貨幣領域的體現,即一種商品在一個市場只能有一個價格。要想破壞一價定律,則只需破壞該定律成立的前提條件即可,如一個市場、同質商品、無套利成本等。因此,在不同制度和市場結構下,可以有多種方式達到市場均衡。「三元悖論」僅揭示瞬間無套利均衡要求,無法判斷哪個組合的均衡結構更好。
中國當前正在尋找「三元悖論」所揭示的匯率波動、資本管制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之間的平衡點。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資本賬戶逐步開放,跨境資金流動日益頻繁、規模巨大。2009年以來,我國國際收支的錯誤遺漏方向開始從凈流入,轉為凈流出,截至2015年底累計凈流出5939億美元。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從2014年二季度開始出現凈流出,截至2015年底累計凈流出5600億美元。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近些年出現較大幅度升值,2011年4月以來,分別升值了27.6%和30%。其中,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波動幅度逐步加大。跨境資金流動規模和頻率的增大,在有限的匯率波動幅度內,給國內的貨幣政策獨立性帶來了較大的挑戰。央行的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分別與2014年的5月和6月達到歷史高點,截至2016年1月和2月,分別減少了30906億元人民幣和7908.92億美元。我國的基礎貨幣余額2015年3月達到歷史高點後開始下降,截至2015年底已累計減少2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的金融體系與世界金融體系的融合,不僅受套利均衡的「三元悖論」約束,還接受了金融資源的世界再配置。從全球動態均衡來看,二戰後全世界金融體系存在明顯的「中心外圍」的美元周期結構。這與是否採取浮動匯率沒有太直接關系。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世界採取基於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固定匯率體系,美元波動牽動全球資金流動。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進入了以浮動為主的匯率體系,但仍呈現明顯的美元周期。美國的利率和匯率調整,引導著全球資金的流動。隨著資本賬戶的逐步開放,中國也成為世界美元周期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周期與美國並不完全相同,近些年甚至出現較為明顯的分化,但仍深受美元周期。
二、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割裂
金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但中國近些年金融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實體經濟發展需要。一方面貨幣大量投放,各類金融創新活躍,發展迅速,另一方面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除了承擔大量經營風險,還不得不管理並承擔大量金融風險。企業不是不得不應對流動性風險(資金使用的期限,與金融體系真正提供的資金期限不匹配,不得不從事期限匹配的流動性管理),甚至捲入金融操作(杠桿率不斷提高,通過委託貸款等方式,為其他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乃至進入國外被歸入金融業的房地產業和地下金融行業)。此外,通脹預期和資產泡沫的陰霾始終無法消除。
貨幣凝聚著人類的普遍信任。在經濟階段轉換期,特別是經濟增長模式和動力的轉換期,在原有的增長點和增長模式下出現產能過剩,競爭過於激烈,盈利狀況惡化,難以凝聚社會普遍信任。但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並沒有經過社會實踐的充分檢驗,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規模還較小。這樣以商業盈利模式為基礎的社會信任大幅下降,社會普遍信任轉向以物和政府信用為主,表現為房地產和政府信用(含隱性擔保)的過度膨脹。
貨幣藉助資產實現擴張或收縮,支持貨幣擴張的資產價值的來源不同,貨幣擴張對實體經濟具有不同效果。
當實體資產屬於新的商業創造(包括新項目、原有項目的擴大、改建等),貨幣因此而擴張會帶來實體經濟的真實擴張,從而引起對現有實體資源的爭奪,引發實物資源的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水平的調整。如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當這些投資機會被證明確實具有穩定回報,貨幣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就能實現良性循環。但當投資機會並不具有穩定回報,成為不良資產,貨幣金融體系則需要通過不良資產退出實現貨幣收縮來及時承認錯誤。如果不良資產不能及時退出,則在經濟體中保留了多餘的貨幣創造,產生虛假繁榮的貨幣基礎。
當實體經濟屬於現有的存量資產,只是實現了證券化進入金融領域(貨幣的深化)。這種類型的貨幣擴張不再對實物資源產生增量需求,只是產生金融領域的資產供給。如農村經濟(自給自足經濟)的貨幣化,貨幣的國際化及各類資產的證券化等。貨幣深化並不會帶來對現有資源的增量爭奪,只是貨幣金融體系的邊界擴大。
當資產價值增加來源於現有金融資產的價值重估(利率或者風險偏好變化,那麼並不產生金融領域的資產供給,只是實現金融資產的再配置。如我國上一輪股市繁榮期,大量上市公司將非上市公司裝入上市公司,以獲取兩者之間的價差,等等。當價值評估重估以合理定價機制為基礎時,這是利用金融體系利用其價值評估體系以較低成本提高資源優化配置效率的過程,是廣義的套利和資源整合過程。但當價值評估的定價機制不合理,存在非理性因素主導,或者存在內幕交易、市場操縱時,不再是套利和資源整合,而是價值的再分配和欺詐掠奪。
當經濟處於轉型期是,經濟體中的投資機會匱乏,貨幣擴張越來越多的由存量投資機會證券化和價值重估實現時,貨幣的大量投放並不能帶來實物資源價格的上漲,而會表現為資產價格的上漲。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通貨膨脹相對穩定,但不斷出現資產泡沫。投資者普遍面臨「資產荒」難題,不斷尋找價值窪地,提高風險偏好。從微觀企業來看,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企業盈利狀況較好,但由於缺乏新的投資機會,上市公司保留較大比例的現金。我國近期更是出現上市公司的盈利不高,但股票價格較高。當房地產價格上漲與貨幣投放相互實現時,市場參與者陷入了囚徒困境:雖然不看好房地產內在價值,但由於房地產價格上漲會顯著損害貨幣持有者的購買力,不得不參與房地產的追逐。
三、金融運行與金融管理的割裂
微觀金融機構從業務發展出發,順應實體經濟轉型的需要已進行了大量創新。從實踐看,近些年隨著我國金融放鬆管制,金融跨業和跨界融合日趨豐富,傳統金融領域外出現了大量創新。受制於本身的缺陷和政府經濟社會管理框架的制約,金融管理無法有效回應金融發展。
在相當長時期內,我國金融體系事實上承擔著除資源優化配置外的宏觀調控、產業政策的功能,「窗口指導」、「行業目錄」廣泛存在。我國政府(中央和地方、一行三會、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投資者保護機構)在金融領域的職責和管理架構,特別是政府和不同市場主體在風險管理和風險承擔方面的界線並不清晰。政府在金融領域中,所有者、監管者、行業促進者、經營者的職責交錯,甚者承擔了部分社會安全網的職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權責(險)利並不能基本匹配,大量的金融風險最終轉化為財政風險和貨幣風險。
事實上,我國有必要將監管部門應從微觀金融風險中解放出來,更多關注行業風險和系統性風險。加強一行三會、中央和地方在監管方面的分工合作。強化政府在平衡市場力量(消費者、投資者保護;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方面,尤其是防止部分金融機構將某個領域的市場影響力不合理地滲透到其它市場)的職責。需要發揮行業協會在促進行業發展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服務機構的作用,推動服務中介的去行政化進程。金融機構應在風險管理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並因此承擔相應的風險損失,獲取必要的風險收益。
國研網:「十三五」時期,金融改革將面臨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兩大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列為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任務之一。當前存在哪些金融風險?
陳道富:隨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和經濟金融轉型的不斷深入,過去多年積累的體制機制矛盾讓我國進入了金融風險集中暴露期。個人認為金融風險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風險是中國經濟階段性轉換和經濟下行伴隨的風險。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為6.9%,今年的增長目標為6.5%~7%。隨著經濟下行和世界經濟環境的惡化,一些企業會破產退出,同時更多風險也會暴露。這一類風險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無法避免,必須要面對的。
第二類風險是「三期疊加」之前的一些政策所導致的負面效果新的階段表達而產生的風險。
第三類風險是金融改革本身的風險。金融改革是中國進行的巨大探索,無論是利率、匯率市場化還是資本賬戶開放或者國內的政策調整,本身都是風險和收益並存的過程。越是偉大的改革轉型,越是要踏足未知領域,對未知的探索是金融領域企業家精神的體現,是可能帶來巨大收益的。中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決心「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杠桿」,這是主動暴露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定的金融風險。從投資的角度看,承擔資產風險也是獲取金融收益的主要途徑。因此,金融風險是破舊立新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是「危」和「機」並存,需要在實踐中實現「轉危為機」。
國研網:在當前經濟轉型大背景下,您認為金融體系的轉型應該如何推進?
陳道富:目前,我們看到金融體系非常火熱,看到互聯網金融,看到體制外的體系,看到非常火熱的金融,所有人都在從事金融業,都在做金融業務。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實體經濟融資難等等一些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所以,我們需要尋找實體經濟真正響應的方面,大致有三個方面:
第一,金融體系放在更廣的范圍內,放在經濟系統、社會系統里,它的命題是經濟發展階段提出的命題,這個命題就是所謂的新常態或者三期疊加,所以首先要服務於新常態,尤其是轉軌過程。轉軌過程對金融體系來說,它的價值發現功能,重新創造價值功能,給金融體系提出了很強烈的要求。
第二,金融體系本身,整個世界的金融體系都不是穩定的系統,怎麼實現它的優化配置?如果是一個穩定的系統,它是缺乏流動的系統。大家看到的亂,看到的不協調,一方面是發出了信號,在制度上有缺陷、有限制。另一方面,其實反映的是中國金融體系成長、突破過程中的煩惱。金融體系必須要面對他的亂,面對他的不穩,只有真正去面對自己金融體系不穩的根源,才能解決他。所以這個過程,中國需要充滿活力、總體穩健的金融體系,這又是矛盾又是統一的過程。微觀上需要活力,需要尋找經濟的增長點,需要尋找市場機會,需要套利,需要破。在宏觀上穩定的系統,一定是權、責、利一致的,中國現在很多問題都是制度設計上在破壞權、責、利,有一些是無意識的破壞了權、責、利,因此,宏觀上就要進行對應,所以這是第二個層面,把金融體系變成一個有活力的、穩健的體系,這個過程中需要打破金融體系之間不合理的流動性障礙,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更加開放的系統,所以我們要從市場生發出來,更加市場化,更加開放的系統,需要開放、活力、穩健的系統。
第三,對金融體系來說它不是一張白紙,金融改革會在第三個層面產生問題,中國的金融體系是金融的轉型。它最終的目標來源於實體經濟,但是它又不是一張白紙,它是在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下進行的金融改革,是在原有的金融體系裡進行的金融變革,所以它只能是一種成長。這種變革的深度取決於處在哪個層面上,在枝節上的改革、改良,這些年的金融改革中已經做了很多了,就是大家講的很多物理層面的變革。接下來是理念上的變革,這種變革需要建立在原有的基礎上。所以怎樣在現有的格局下歸位,原有的金融體系相當程度上表現為錯位,表現為對金融體系認識上的偏差,所以需要一種歸位,需要一種轉型的設計,這種歸位有橫縱兩個坐標。
第一個是財政和商業的橫的關系,中國一直在處理財政和金融的關系,今天中國很多問題都是來源於金融在執行很多財政、產業的職能,財政和金融之間到底如何協調?如何在這個光譜上處理政府和商業機構之間的關系?我覺得這是中國需要重新考慮的,金融體系外施加了很多金融體系不可完成的任務,或者不是最優完成任務的時候,所以首先需要做這方面的討論。
第二個是縱軸,金融體系怎麼發揮作用?整個企業家創新的最初動力就是破壞權、責、利的有限責任,只拿股本金,到這兒而止,這是一個斷層。在國家層面可以看到國家隱性擔保的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權、責、利的一致,需要在宏觀上進行糾偏。但是我需要給你的偏差產生巨大的活力,這是在縱軸上,你會發現怎麼劃分微觀實體的權利,行業監管,金融救助,宏觀調控,整個縱軸的關系,這是在商業運行的點上,依然是需要分工才能完成的靈活金融體系,中國在這方面其實有很多的偏差。
為什麼講中國是「成長的煩惱」?小孩子總有青春叛逆期,在小孩不懂事的時候,家長處於愛護,可以給小孩任何指點。但是小孩成長起來了,有自己的思維,自己行為能力的時候,有自己的發展空間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一種叛逆。這時候不是把我認為應該怎麼做更好的東西給你,而應該是包容的,允許你犯錯,允許你探索,允許你有不一樣價值觀。這裡面就會涉及到微觀主體、監管部門和宏觀救助的關系。從國家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改革真正能推動的力量都是來源於自己,其實最核心的是自己怎麼看到自己沒有跟上金融變動的情況。
所以國家再怎麼管理,怎麼面對金融體系更加靈活響應實體經濟需求產品的風險點,所謂系統性風險一定是制度上的偏差,使得這種風險可以持續累積。國家要做的,就是在中國這個土地上尋找真正的風險點,建立起針對這樣風險點的監管體系、救助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這是今後三五年會產生化學變化的地方。我希望中國金融體系在未來,能為中國經濟新常態形成穩健、靈活、可持續發展的,真正發揮資源優化配置功能的一個體系。
㈡ 十三五規劃和十四五規劃分別指的是什麼
第十三個五年計劃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三五」規劃(2016年到2020年)要求規劃編制必須強化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科學設定規劃目標指標,積極推進市縣規劃體制改革,堅持開放民主編制規劃,使「十三五」規劃更加適應時代要求,更加符合發展規律,更加反映人民意願。
《建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六大主要目標,包括: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建議》由15個部分構成,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為總論,包括第一、第二兩個部分,主要闡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必須遵循的原則和主要目標。
第二板塊為分論,總體上按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來組織,分領域闡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安排了12個部分,明確了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內市場、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到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安全發展、國防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思路和重點工作,作出工作部署。
第三板塊為結尾,包括第十五部分和結束語,主要闡述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等內容。
金融體系建設緊扣「現代」
未來五年,中國金融發展可從中一窺端倪。《建議》表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
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是金融系統「十三五」時期的戰略目標,新發展格局下中國金融改革發展迎來「十四五」新發展階段,緊扣「現代」關鍵詞也傳遞出中國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穩中有進的信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日前撰文稱,回顧「十三五」金融改革發展,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的目標要求都得到了貫徹實施。
10月30日,央行黨委會議指出,聚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謀劃好今後5年及更長時期內的金融高質量發展路徑和具體措施,切實增強金融工作的前瞻性、系統性和科學性。
11月2日,銀保監會黨委(擴大)會議強調,著力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系,提升金融監管能力。加強制度建設,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提高監管透明度。完善風險全覆蓋的監管框架,增強監管的穿透性、統一性和權威性。
何海峰表示,面對中國金融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怎麼定位很重要。既要善用金融科技,還要正視金融系統的復雜性,尊重金融長期發展演化的客觀規律,趨利避害,共同致力於中國現代金融體系的健全和健康金融生態的完善。
2020年是資本市場建立三十周年。過去五年來,資本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基礎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十三五」時期各方面發展都取得了決定性成就。
目前,已經形成包括上海(主板+科創板)、深圳(創業板+中小板)、北京(新三板)以及在多地蓬勃發展的「四板」市場及私募市場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截至2020年10月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超過4000家,總市值超過70萬億元。
與規模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建議》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從「十三五」的「創造條件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到「十四五」的「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這是中國證券市場深化改革的一次歷史性「突圍」。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建議》稱,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完善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健全促進和保障境外投資的法律、政策和服務體系,堅定維護中國企業海外合法權益,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里的亮點在於,我們從過去的通過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的對外開放,提升到規則和制度層面的對外開放。下一階段我們要實施的是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這些都對應的是高質量發展的總的要求而言的,是制度規則層面上的接軌。」
在「堅定維護中國企業海外合法權益」這一條上,徐洪才認為:「現在,隨著我們對外合作的擴大,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和國際合作中越來越多地面臨著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的問題,這涉及到知識產權和公平待遇等方面。我們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是兩條腿走路的,境外的外資企業在中國國內享受國民待遇,我們的企業在海外也應該享受當地的國民待遇,這是理所當然的。」
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建議》指出,構築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
徐洪才稱,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經濟、導致產業鏈供應鏈中斷,也無可避免地對我國產生了影響,因此供應鏈配套的完整性至關重要。
「我們強調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便是如此,兩個循環的暢通也是基於供應鏈產業鏈的互聯互通,否則經濟活動很容易受到負面影響。」徐洪才表示,「當今的全球分工體系當中,我們有一些產業處於『卡脖子』的環節,所以我們要強調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過度的依賴別人是不安全的。這和立足國內大循環為主、推進強大的國內市場中間是有內在聯系的。」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建議》明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
《建議》還提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業內預計,未來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將達到20%左右,成為「十四五」時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柱性產業。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范若瀅表示,當前我國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革,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將成為我國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戰略支撐。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獲得更大的支持力度,包括晶元、集成電路等面臨「卡脖子」問題的關鍵領域,以及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業等代表產業鏈升級大方向的重點領域有望成為投資熱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
「房住不炒」依然是「十四五」期間樓市調控的主基調。在房地產市場調控方面,《建議》稱,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並舉、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文章由第三方提供,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本平台立場。閱讀者應獨立判斷並自擔風險。
舉報
— 評論 —
暫無最新評論
寫評論...
㈢ 北京和上海哪個會成為未來的國際金融中心 為什麼
上海,地理優勢擺在這里,經濟發展比較快速,而且上海現在就已經是我國的金融中心
北京是政治中心,政治中心是不可能成為金融中心的
㈣ 金融與國際金融有什麼區別
一、金融與國際金融概念上的區別
金融就是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之後,實現價值和利潤的等效流通,是人們在不確定環境中進行資源跨期的最優配置決策的行為。
國際金融由國際收支、國際匯兌、國際結算、國際信用、國際投資和國際貨幣體系構成,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二、金融與國際金融兩者學科上的區別
國際金融屬於英語專業,只是專業課程里加入了一些金融方面的課程,比如西方經濟學、金融學、國際金融學、會計學、國際貿易等等,學的大學數學也簡單,屬於應用型英語專業。
金融屬於經濟學專業,至少要學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三門數學課,還要有計量經濟學課程,學習的內容包括經濟學、金融學的課程。
三、金融與國際金融的核心元素區別
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所有涉及到價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進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學就是研究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為什麼會出現、如何發生、怎樣發展。
國際金融的核心是國際間的收支、匯兌、結算、體系等,受到各個國家互不相同的法令、條例以及國際通用的慣例和通過各國協商制訂的各種條約或協定的約束。
㈤ 國際金融危機下國際金融體系重新構建研究
暈。。你這課題做的。。。很趕潮流喲。
但是可能有點難做喲,因為這個東版西是眼下各國都在努力權希望解決的,也是布林森頓體系瓦解後30餘年裡世界希望解決但一直解決不了的。。。
只有多上網搜搜,多借鑒。。。多說套話。。。
㈥ 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有哪些優勢
國務院正式批復上海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具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地理位置優越,臨近大海,交通便利,有深厚的經濟基礎,上海也是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和遠東最大的貿易中心之一。
基礎條件好, 上海已建立起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託公司、期貨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貨幣經紀公司、票據業務中心等在內的類型齊全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機構、人才、環境與管理,從國內城市目前的現狀來看,上海最有條件。
上海是我國綜合城市實力最強的市,是我國第一大城市,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基地,是我國最大的外貿港口,是我國最大的商業城市。
上海是我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經濟和貿易中心。
㈦ 環球金融中心在上海的建成代表什麼大樓的具體資料有人知道嗎如題 謝謝了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Shanghai global financial hub是以日本的森大廈株式會社(Mori Building Corporation)為中心,聯合日本、美國等40多家企業投資興建的項目,總投資額超過1050億日元(逾10億美元)。原設計高460米,工程地塊面積為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達38.16萬平方米,比鄰金茂大廈。1997年年初開工後,因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工程曾一度停工。2003年2月工程復工。但由於當時中國台北和香港都已在建480米高的摩天大廈,超過環球金融中心的原設計高度。由於日本方面興建世界第一高樓的初衷不變,對原設計方案進行了修改。修改後的環球金融中心比原來增加7層,即達到地上101層,地下3層,樓層總面積約377,300平方米。 樓層規劃 大樓樓層規劃為地下2樓至地上3樓是商場,3~5樓是會議設施,7樓至77樓為辦公室,其中有兩個空中門廳,分別在28~29樓及52~53樓,79~至93樓是酒店,將由凱悅集團負責管理,90樓設有兩台風阻尼器,94至100樓為觀光、觀景設施,共有三個觀景台,其中94樓為「觀光大廳」,是一個約700平方米的展覽場地及觀景台,可舉行不同類型的展覽活動,97樓為「觀光天橋」,在第100層又設計了一個最高的「觀光天閣」,長約55米,地上高達472米,預計將會超越加拿大國家電視塔的觀景台,甚至還會超過杜拜的杜拜塔觀景台(地上440米),其完工後將會成為未來世界最高的觀景台。 風阻尼器 大樓在90樓(約395米)設置了兩台風阻尼器,各重150公噸,使用感應器測出建築物遇風的搖晃程度,及通過電腦計算以控制阻尼器移動的方向,減少大樓由於強風而引起的搖晃,而預計這兩台阻尼器也將成為世界最高的自動控制阻尼器。 建築主體高度達到492米,比目前已建成的中國台北國際金融大廈主樓主體高度高出12米(台北101大廈實體高度加天線高度為508米),仍為名符其實的世界第一高樓。按照施工計劃,工程將於2008年初,也就是北京奧運會開幕之前竣工落成。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是以辦公為主,集商貿、賓館、觀光、會議等設施於一體的綜合型大廈。建築的94層至101層為觀光層,79層至93層將建成超五星級的賓館,7層至77層為寫字樓,3層至5層為會議室,地下2層至3層為商業設施,地下3層至地下1層規劃了約1100台的停車位。在100層、距地面472米處設計了長度約為55米的觀光天閣,這一高度將超過世界最高觀光廳——高度為447米的加拿大CN電視塔。此外,在94層還設計了面積為700平方米、室內凈高8米的觀光大廳。以上海的都市全景為背景,觀光天閣和觀光大廳將成為世界新的觀光景點。 關於環球金融中心設計的爭議,除了高度,還有其外形。KPF公司總裁威廉·帕德森說,金融中心的設計靈感原本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天地」的理解,正是天圓地方的意思。而且,50米直徑的「圓洞」就是不遠處「東方明珠」第二個球的大小,空心圓洞與實心球體正好形成一虛一實、遙相呼應的藝術美感。但這樣的構思在華人看來,同時也表現出了另一種形象,首先是一位新加坡華人(易經大師)給上海市建設局寫信稱,樓頂的大圓孔,遠遠地看太像日本的太陽旗。 在注意到了造型爭議後,上海方面還是與日方重新達成了修改方案的協議。根據日本開發商2005年10月18日公布的最新設計方案,圓形風洞已改為倒梯形。 2007年9月14日,矗立於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中心的當今建築屋頂高度和人可到達高度均創世界第一的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工程,經過中國建築總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團建設者1000餘天的奮戰,提前實現結構封頂。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屋頂高度達492米,超過了目前屋頂高度世界第一的中國台北101大廈(480米);其在100層、距地面472米的觀光天閣,也是世界上人所能到達的最高高度,超過了目前世界第一觀景平台的加拿大CN電視塔(447米)。 設計爭議 許多中國網友指出,大樓原方案之所以會修改,是因為許多上海、中國民眾認為原設計方案看上去就像是兩把日本刀架著日本國旗中的日之丸,而建商更是日本公司,遂向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公司加壓,甚至有民眾抵制環球金融中心的建立中心公司隨即更新設計,不過大部分不持有此觀點的人士認為這-{只}-是民族主義的穿鑿附會。 有人認為大廈原有的圓形方案更為美觀,造型也符合美學觀點之一的簡約及流線型,也與周邊的東方明珠和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等同樣以球形為設計元素的建築更為協調,但也有人套用傳統上「天圓地方」的觀念認為矩形的設計也未嘗不可。 由於大廈在設計建造之初,主流媒體就予以了集中宣傳報道,所以普通市民對於大樓改變設計方案也都能察覺並形成了不同的觀點。 世界第一高樓之爭 該工程於1997年開工,1997年8月27日正式奠基,原設計高460米,94層,原本預計建成後將成為世界第一高樓,後來因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工程一度停工了6年直到2003年2月13日,當時其設計高度已被其他摩天大樓建築計劃超越,復工後的大廈對設計方案進行了修改,比原來增加32米(7層),即達到地上101層,從而使總高度達到492米,但以美國權威建築機構CTBUH所訂定的高度計算而言,仍低於已建成的台北101大樓(總高509.2米),對此相關部門指出,台北101的高度包括60米尖塔在內,就實體高度(大廈屋頂)而言,環球金融中心仍屬世界第一,但又由於復工後其工程速度已不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塔工程,直至被超越,至此計劃定位為中國大陸第一高樓與世界第三高樓。 與金茂大廈的互動 在大樓建造之初,相關部門就擬定了與金茂大廈之間建設「天橋」的計劃,原本計劃以地下道方式連接,但有專家指出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廈兩幢摩天大樓之間僅一條馬路之隔,若再開挖地下道,則上海地面沉降的狀況將變得更加嚴重,同時陸家嘴地區復雜的地下管線系統之間也沒有容納地下道的足夠空間,所以近年來趨向於建造「陸家嘴天橋」的方案,這一方案現在已進入實際勘測階段,預計將於2007年內動工,2008年初建成,不過也有專家表示對於天橋工程將破壞大廈景觀和陸家嘴地區環境的擔心。 建築概要: 建設地點: 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Z4-1號地塊 用地面積: 30,000 m2 佔地面積: 14,400 m2 總建築面積 : 381,600 m2 建築層數: 地上101層、地下3層 建築高度: 492米 結構形式: 鋼筋混凝土結構(SRC結構)、鋼結構(S結構) 建設單位: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有限公司 策劃: 森海外株式會社(Forest Overseas Co., Ltd.) 設計審編: 森大廈株式會社 建築設計: KPF建築師事務所 停車場:約1,100台 結構設計: 籟思理·羅伯遜聯合股份有限公司(LERA) 設計單位: 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上海建工(集團)總公司總承包聯合體 竣工日期: 2008年初(預定)
㈧ 金融體制改革取得哪些新成績
一、金融企業改革繼續深化
一是國有大型金融企業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繼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股份制改革並成功上市之後,中國農業銀行2009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革,2010年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2012年,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在香港整體上市。二是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有序推進。國家開發銀行由政策性銀行改造成股份制商業銀行,2008年正式掛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改革穩步推進,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改革方案獲國務院批准並完成200億元人民幣注資。三是服務「三農」、小微企業的金融組織制度改革創新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擴大到12個省(區、市),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較快。銀行業金融機構向縣域、基層和中西部地區延伸網點,基本實現鄉鎮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主要商業銀行均設立了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城市商業銀行、融資性擔保公司等服務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快速發展。四是中小金融企業改革發展富有成效。光大銀行順利上市,中信銀行等一批股份制商業銀行逐步建立現代公司治理架構。信達、華融兩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相繼完成股份制改革。五是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
二、金融市場改革發展取得新成績
一是銀行間債券市場迅速發展,形成以做市商為核心、金融機構為主體、其他投資者共同參與的分層有序的投資者結構,推出中小企業私募債。二是平穩推出創業板,擴大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范圍,新增上海張江、武漢東湖、天津濱海三個國家級高新區,設立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推動股權基金、風險投資基金規范發展。三是推出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啟動轉融通業務試點,新增螺紋鋼、早秈稻等13個商品期貨新品種。四是出台《農業保險條例》,開展農村小額人身保險試點。初步確定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方案,推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放寬了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股權等限制。五是推出人民幣對外匯期權交易。初步形成現貨與衍生品、場內與場外相結合,面向機構和個人的多層次黃金市場格局。六是積極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溫州設立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珠江三角洲、福建泉州和浙江麗水等地區開展金融改革試點。
三、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
一是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運行順利,在貨幣市場利率體系中的基準地位不斷鞏固。二是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擴大,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7倍。三是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2012年,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5‰擴大到1%。同時外匯市場干預大幅減少,國際收支狀況逐步改善。
四、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加快
一是推出進口核銷改革,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推廣至全國,取消貨物貿易外匯收支逐筆核銷。二是開展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試點,提高投資總額度至2700億元人民幣。提高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的投資總額度至800億美元,穩步增加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截至2012年末,累計批准24家RQFII機構、169家QFII機構和107家QDII機構的投資額度。三是全面取消強制結售匯制度。對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實行正負區間管理,取消頭寸下限管理。
五、金融監管機制進一步完善
一是初步建立逆周期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完善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監管體制,加強金融管理部門的信息溝通與監管協調。二是實施銀行業新監管標准,推動建立嚴格的動態資本約束、動態撥備等監管制度。推出創業板、主板和中小企業板退市制度,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建立現代保險監管框架,利差損、車貸險等歷史遺留風險逐步得到解決,財產險公司償付能力首次全部符合監管標准。三是有效化解了城市信用社等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查處了一批內幕交易、非法集資、地下錢庄等違法違規案件,規范發展民間借貸。四是成立保險保障基金公司,人民銀行和各金融監管部門成立了專門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五是完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對我國的首次金融部門評估規劃(FSAP)評估,評估結論總體積極、正面。
六、金融開放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放寬金融市場的外資准入限制。合資證券公司外方持股比例上限提高到49%,參股設立期貨經紀公司的股東擴大至所有境外金融機構,參股比例最高可達49%。包括境外央行、境外參加行、港澳清算行等在內的100家境外機構獲准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交強險業務對外資開放。截至2012年末,共有銀行業外資法人機構達42家,外國銀行分行95家;合資證券公司13家,合資基金管理公司43家,合資期貨公司3家;外資保險公司55家。二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擴大至全國,境外地域范圍不受限制。三是允許境內機構以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和境外投資者使用人民幣到境內直接投資。允許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和境內非金融企業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在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展跨境人民幣貸款等試點,建設香港等人民幣離岸中心。四是與韓國、馬來西亞等1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額超過1.6萬億元人民幣。五是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開辦人民幣對馬來西亞林吉特、俄羅斯盧布交易,啟動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增加澳大利亞元和加拿大元對人民幣的交易。推出人民幣對泰銖銀行間市場區域交易,對韓元、越南盾、泰銖、寮國基普、哈薩克堅戈5種非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銀行櫃台直接掛牌交易。
七、國際和地區金融合作日益擴大
一是加強與港澳台地區金融合作。落實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補充協議,允許港澳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廣東設立異地支行,推動滬深港交易所聯合設立合資公司。加強海峽兩岸在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下的金融合作,簽訂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二是深化區域及金融合作。推動清邁倡議多邊化資金規模擴大至2400億美元,與其他金磚國家就貨幣互換、開發性融資等合作達成共識,利用區域性開發機構加強與拉美、非洲等地區的金融合作。推進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英經濟財金對話等平台下的雙邊金融合作。三是積極利用二十國集團等平台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目前我國已是世界銀行第三大股東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排名上升至第三位。全面參與國際清算銀行、金融穩定理事會、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等國際標准制定機構各項工作。
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
一是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實施新修訂的《保險法》,國務院審議通過《徵信業管理條例》。出台《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等,修訂出台《證券投資基金法》和《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發布《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等「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初步構建和完善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業務法規框架。二是支付體系和統計體系建設扎實推進。農村支付服務建設初見成效,推動和規范銀行卡業務和新興支付業務發展。正式統計並發布社會融資規模數據。三是徵信體系建設成效顯著。截至2012年末,已為1858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8.2億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基本完成機構信用代碼全國推廣應用工作。四是順利結束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A)互評估後續報告程序,反洗錢監管、監測范圍擴大到支付機構。五是金融信息化建設加快。在全國穩步推進銀行卡晶元化遷移,發布銀行業標准體系和金融移動支付技術系列標准,開展儲蓄國債(電子式)網上銀行銷售試點。
㈨ 對比紐約,上海在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過程中還有那些方面需要提高
答:上海在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過程中具體可以在以下五個方面加以提高:
第一,大力提高金融市場證券化程度。雖然我國10多年來金融市場的飛速發展使得金融市場證券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和國外相比我國的金融市場資產證券化比重仍然很低。 當前,應將信貸資產證券化、融資性票據及企業債券市場的試點作為金融市場資產證券化的突破口,利用上海現有的市場體系,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多層次、面向所有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涵蓋全社會投資者的市場。
第二,大力推進金融市場產品高級化的進程。金融市場競爭的核心是產品的競爭,伴隨著新的金融產品出現,金融市場將會不斷得到發展。隨著我國金融混業經營的程度提高,市場和客戶對產品的需求特點較以往有了顯著的轉變,必須於致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的復合型金融產品,並從多方面促使上海從大宗產品定價、保值中心向金融衍生產品中心過渡,使其盡早建成以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為主的綜合性金融市場。
第三,加快金融市場一體化的步伐。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是指監管原則的統一性、市場發展的均衡性及資金流動的無障礙性,市場效率提高的同時,市場功能得以充分發揮。隨著金融創新與新型金融產品的出現模糊了金融分業的概念,資金的橫向流動在不斷打破分割的金融市場,各個市場及市場管制者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增強,各金融市場業務與監管政策傾向趨於一體化,其結果是金融市場的協調發展,逐步加強金融市場一體化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第四,大力推動金融市場國際化。隨著2006年我國金融業的全面對外開放,上海金融市場將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國際金融市場體系,上海金融市場應通過引入各種有效的漸進式金融市場開放工具逐步實現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最後,應該完善金融市場法制建設。法律體系的效率和金融規范管理是發達金融市場最重要的條件之一。上海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際金融中心,其金融市場的發展對立法的需求也先於全國其他地區。考慮到我國立法周期性較長,建議國家就上海金融中心進行單行的、階段性專門立法,授權上海市人大或市政府對金融創新制定地方性規范,在法定許可權內加強金融相關配套的地方立法,擴大國家駐上海金融管理部門的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