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快遞業進去百億時代給物流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電商崛起引發物流需求 給物流業帶來挑戰和機遇》
一、 本周重點事件回顧與分析
(一) 電商崛起引發物流需求 給物流業帶來挑戰和機遇
傳統物流企業近年來普遍面臨市場競爭加劇、行業整合洗牌、互聯網沖擊等壓力,而電商崛起引發的物流需求更是給行業帶來挑戰和機遇,迫使各大物流企業嘗試轉變經營模式,通過諸如特許經營、加盟連鎖等方式「跑馬圈地」。
近日,民營物流企業天地華宇總裁鄧小波在上海宣布,將全面推進特許經營戰略,引入特許經營模式,計劃未來3年新開3000家特許經營門店。
鄧小波表示,「特許經營是當今物流企業的發展速度所需。」目前無論是快運還是快遞,都無法達到網路全面覆蓋,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方覆蓋率不高,在這方面特許經營的優勢就凸顯出來。
除天地華宇外,國內民營物流企業德邦物流、佳吉快運也在布局加盟模式。德邦物流不久前推出了事業合夥人計劃。佳吉快運也向外界開放了特許加盟模式。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傳統物流企業推出特許經營,同時也面臨風險和考驗。一是管理上能否達到統一標准,如果分店做得不好,可能會影響公司的口碑和形象;二是地方經銷商做大後,容易產生脫離公司管理的傾向等。
特許經營只是當前國內物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方向。商務部流通發展司、中國物流信息中心不久前聯合發布的《中國商貿物流運行報告(2015年上半年)》顯示,目前國內商貿物流發展與消費模式轉型升級仍不匹配。在現實中,商貿物流發展相對滯後,物流能力跟不上消費模式升級步伐,配送效率、范圍、質量還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需要。未來的商貿物流發展必須走大數據、智能化的技術路線,積極對接傳統產業發展電子商務中的物流需求等。
(二) 快遞巨頭爭奪細分市場 尋找新增長點
國內快遞公司紛紛「出海」尋找新增長點
近日,全球知名的郵遞物流集團DHL與中超聯賽簽約,成為中超官方合作夥伴。DHL快遞首席執行官林經綸表示,與兩年前的策略相同,DHL目前仍聚焦中國市場的國際快遞業務,並加大力度爭奪醫療保健、電子產業等細分市場。
與順豐管理層有過接觸
與此同時,包括順豐在內的國內快遞公司紛紛「出海」,DHL高管則認為,國內快遞公司往國際發展的門檻很高,不排除與國內快遞公司合作拓展海外市場的可能。據了解,DHL方面曾接觸順豐管理層,並表示很樂意與順豐在國際業務上展開合作。
兩年前DHL方面指出將集中精力於中國的國際快遞業務,暫不關注國內快遞業務。近日,DHL快遞亞太區首席執行官許克威表示,DHL在中國市場的策略依然沒有改變,仍然是聚焦國際快遞業務,在中國與全球20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公司的專長和各方面的投資都是瞄準了國際快遞業務。」
分析指出,國內快遞市場目前仍深陷價格戰泥潭,市場環境復雜、利潤率低,國際快遞企業難以適應,因此在國內的發展布局速度緩慢。
DHL並沒有「放棄」國內市場,一方面爭奪國際快遞業務,另一方面則是吸引電商客戶。公司人士表示,供應鏈部門也會與國內的企業展開合作,未來會進一步深化與中外運合作的程度,目前關注跨境電商方面的政策。
據了解,包括聯邦快遞、UPS在內的國際快遞公司也是紛紛拓展醫療保健、電子產品等細分市場業務。昨日DHL方面也表示,公司也會持續不斷地投資和經營上述細分市場業務。
國內快遞公司往國際走門檻很高
事實上,為了尋求新的增長點,近年來國內快遞公司也是紛紛「出海」,包括順豐、圓通、申通等在內的快遞企業開始拓展海外網路,並與當地郵政機構合作拓展網路。
對於是否會與國內快遞公司合作,DHL高管表示,國內的快遞公司很多,不排除任何合作的可能性,但國內快遞公司涉足國際快遞業務需要花費更多的投資和精力,現在看還沒有到那種程度。
目前順豐在海外擴張步伐領先,DHL人士也透露,「此前我們也接觸了順豐的管理層,如果兩家有機會在國際快遞業務上合作的話,我們也很樂意展開合作」。
但許克威指出,國內快遞公司往國際走門檻很高,必須在當地有經營的經驗、運營團隊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網路覆蓋率才能參加國際快遞業務。
二、 本周重點政策跟蹤分析
(一)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意見》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推進線上線下互動,促進實體店發展工作。
《意見》指出,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發展,技術驅動下的商業模式創新層出不窮,線上線下互動成為最具活力的經濟形態之一,成為促進消費的新途徑和商貿流通創新發展的新亮點。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互動,對推動實體店轉型,促進商業模式創新,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意見》明確三個方面、11項工作任務。一是鼓勵線上線下互動創新。鼓勵實體店通過互聯網與消費者建立全渠道、全天候互動,發展體驗消費;鼓勵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建立直接聯系,開展合作消費;鼓勵實體商貿流通企業通過互聯網強化各行業內、行業間分工合作,提升社會化協作水平。鼓勵企業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不斷開展商業模式創新、技術應用創新和產品服務創新。二是激發實體商業發展活力。鼓勵傳統行業主動擁抱互聯網,挖掘自身潛力,適應新形勢,培育新優勢,實現自我變革和可持續發展。零售業通過線上線下互動,開展全渠道經營;批發業通過線上線下互動,由商品批發向供應鏈管理服務轉型;物流業通過線上線下互動,走精準、高效、集約的發展之路;生活服務業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實現在線化、標准化、便利化;商務服務業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實現智能化、精細化、網路化。三是健全現代市場體系。推進城市商業智能化,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智慧商圈和具有豐富互聯網屬性的特色商業街區;推進農村市場現代化,重點發展農村和農產品電子商務,打通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通道;推進國內外市場一體化,開展通關一體化改革,推動產能合作,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
《意見》提出七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推進簡政放權,調整完善市場准入資質,推進一照多址等住所登記制度改革。二是創新管理服務,建立與電子商務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服務機制,開展商務大數據建設和應用。三是加大財稅支持力度,促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積極推廣網上辦稅服務和電子發票應用。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不同發展階段和特點的線上線下互動企業上市融資,發展第三方支付、股權眾籌等互聯網金融。五是規范市場秩序,創建公平競爭的創業創新環境和規范誠信的市場環境。六是加強人才培養,建設電子商務人才繼續教育基地,開展實用型電子商務人才培訓。七是培育行業組織,建立良性商業規則,促進行業自律發展。
三、 本周聚焦
(一) 「三省一區」協同互動 區域物流加速升級
目前營口港已開通了至華沙、莫斯科、岑特羅利特共三條中歐直達班列,隨著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簡稱「三省一區」)聯手推動區域物流業發展,可以預見將有更多商品從這條通道出國,擺上歐洲的貨架。
區域物流協同發展雛形初顯
9月17日,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聯合召開了「三省一區」交通運輸推進物流業合作發展會議,並簽署了《遼吉黑蒙「三省一區」物流合作發展戰略協議》,標志著「三省一區」進入到區域物流協同發展新時期。
近年來,「三省一區」物流業發展快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斷增強,但是與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物流綜合運行效率較低,規模化、信息化、社會化、國際化程度不高,區域之間發展水平不均衡,特別是在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大通關服務等方面,地區間統籌合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物流業作為區域發展重要的戰略要素,區域物流業協同發展必然提上日程。依託於東北老工業基地,「三省一區」物流業發展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而且「三省一區」地緣相接、人文相近、經濟相融,特別是對俄、對蒙、對朝、對日、對韓經貿活動各有優勢。實現區域合作、資源共享、通道共建、互通有無,也就成為「三省一區」提升物流業競爭力、實現共同發展的必然選擇。
根據協議,「三省一區」將加強區域交通運輸發展戰略和政策銜接互動,共同編制《「遼滿歐」綜合交通運輸通道建設規劃》。以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建設為依託,建設高效的公路網路、鐵路網路,完善港口、民航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區域交通運輸信息一體化,推進綜合運輸樞紐服務體系建設,協調建立公路、鐵路、水運與航空的貨運信息共享平台,合理布局綜合型和專業型物流樞紐,逐步實現物流基礎設施貨源組織、運輸組織等信息互聯互通。營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提升區域綜合運輸組織水平,逐步建立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制,促進國際通關、換裝、多式聯運有機銜接,實現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地區以及國際鐵路網路對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運輸平台,培育品牌物流企業。
為保障該協議順利實施,「三省一區」交通運輸部門將以「資源共享、風險共擔、互利共贏」為宗旨,形成公路、鐵路、民航、水運全面合作的區域物流業發展機制,並建立省際聯席會議機制和政策標准統一互認制度,建立起「三省一區」長期合作關系。
「物流協同發展將促使『三省一區』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方式,運用協同一體化的理念,加強區域物流業發展的頂層設計,編制區域物流發展一體化規劃,制定區域物流業發展政策,有利於促進區域物流業健康有序發展。」吉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劉平對記者說。
未來將構建綜合運輸大通道
「依託東北以及環渤海地區廣袤腹地,充分發揮緊鄰蒙俄和公路、鐵路、港口等交通運輸優勢,以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為目標,構建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遼寧省交通廳廳長劉煥鑫提出了這樣的戰略構想。
據了解,「遼滿歐」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已經開始建設,這是以大連港、營口港為起點,途經內蒙古滿洲里,再到俄羅斯乃至歐洲各地的通道,將以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相關地區的物流園區為支撐,形成以哈大鐵路為主軸、高速公路與普通公路為集疏運網路的綜合運輸通道。目前,遼寧省正積極申請海關總署在大連和營口設置國際多式聯運物流監管中心。
未來,還將建設「遼蒙歐」、「遼海歐」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建成後可以大大拉近「三省一區」與歐洲、北美等市場的距離。目前,沿線的巴新鐵路、錦赤鐵路、巴珠鐵路正在建設,蒙古國境內的鐵路建設也正在規劃。
長安大學教授王建偉介紹,推進區域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建設,具有整合不同層次運輸通道設施資源的重要職能,有利於形成該地區物流運輸服務體系一體化。
(二) 互聯網+推動電商物流加快產業化調整
去年,中國網購市場交易規模已達2.8萬億元,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滲透率已突破10%。電商行業發展速度預示著電商物流有很快的發展變化,特別是移動購物市場的迅速發展,預示著電商市場將繼續保持增長。作為電商發展的重要一環——電商物流,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下,電商商家對於物流倉儲配送提出了新的需求。
對此,順豐倉配作為順豐新興的戰略業務單元,主要服務於互聯網在線交易和零售業務的全流程,關注商家經營、零售供應鏈需求、提供買家的購物體驗。在「互聯網+」下,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將得到深入應用,物流更加智慧化。在此背景下,順豐倉配依託與倉網,以及大數據驅動信息化物流建設,搭建開放、共享的供應鏈生態圈,並且通過倉、干、配、融一體化運營體系,可以為電商商家提供多樣化的物流產品和個性化的增值服務,從而提升網購消費物流體驗,與商家共同打造高品質的品牌感知,幫助商家降低綜合運營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
從數據上看,順豐在去年「雙11」期間,次日達可以達到83%,僅用6天就結束了戰斗;在11日至18日的8天時間里,順豐物流DSR評分是4.87分,快遞員評分是4.92分;預計今年「雙11」的業務增速比去年還要快。面對業務的增速,我們關注的不只是規模,更加註重的是品質,在保障用戶體驗和品質的基礎上,追求規模的最大化。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沒有品質的規模是虛胖,以品質為前提的規模才是強壯」。
為了保障今年「雙11」物流服務質量,目前順豐准備了40駕全貨機,1600餘台貨運車輛,500餘個倉儲和中轉場,75萬平米倉儲中心面積,高峰預增500餘個臨時場地,新增面積將超過38萬平米,並且保障40萬多名順豐人員參與業務高峰,800餘名IT人員24小時值班。基於這么多的資源,今年順豐倉配還構建了一張覆蓋全國的倉配網路,來保障電商物流的安全和運輸,根據大數據分析提前分倉,力爭做到「單未下、貨先行」。
此外,順豐在雲倉服務上還制訂了四套物流解決方案,即高峰備貨支持、快速退換貨、倉儲融資、買賣保。首先,高峰備貨支持可以實現高峰期快速發貨保障、高峰期RDC干線調撥;第二,快速退換貨可以實現分倉就近退換貨,協助核實商品退換貨理由,保障退換貨用戶體驗;第三,倉儲融資可以實現入倉立可貸、發貨即免息;第四,買賣保可以實現1元投保,出現遺失破損時,商家可最高賠付3000元,買家可最高賠付100元。
對於整個電商物流行業而言,每逢「雙11」都會面臨三個挑戰:一是如何快速出倉;二是如何讓快件不堵在路上;三是如何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就順豐而言,利用雲倉服務,實施完整的、最優化的物流解決方案,才是未來電商的發展道路
實際上,在做電商的過程中,真正實現用戶體驗的時候,是離不開快遞企業支持的。快遞行業的發展決定了電商未來在業態變革過程中能否成為更加優秀的企業;在商業業態競爭過程中,如果物流配送做得不好,電商企業是不可能占據更高的市場份額。
倉儲問題上,電商企業通常採用的按照銷售目標的方式,在區域貨源分布上可能會存有一些偏差,這表明,電商企業無法最大程度地優化物流成本。然而,把整個分配貨源的環節交給順豐來做,則可以大幅降低快遞成本。當然,這不是通過快遞的費用來降低的,而是通過倉網下的效率優化來降低的。基於倉網的模式下,即使在分配倉儲做得不到位的時候,也仍然可以通過分倉環節和就近分配來降低成本。
2. 海寧有幾個皮革城
海寧火車站(非海寧高鐵西站)附近有個皮革城北區,另一個在海寧大道與硤許線(X715)交匯處兩側。
3. 金融大咖有100萬美金要如何理財
9月13日,第二屆長三角金融科技高層對話暨新華網思客陸家嘴峰會在上海舉辦。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等多位金融、經濟領域的大咖不僅分享了許多宏觀領域的獨到見解,還回答了很多「接地氣」的問題。「如果給你100萬美金,你會如何理財?」一起來看看他們對理財有何高招。
我覺得還是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是個人風險偏好,另一方面是要注重自己的配置。從配置來講,一方面是注意風險,一方面是注意流動性。如果有100萬美元,我首先是要保證一定的流動性,在保證流動性前提下,在國內會更多做房地產投資,在全球范圍內不會有那麼大的投資規模。
從我個人來說,我的風險偏好比較高,我會多投一些股票,比如說一級市場的股權,流動性可能差一下,但是回報會更高。
估計大部分人都是買房子。
——曹曉峰(米缸金融董事長)
4. 城市居民收入:長三角最富 珠三角低調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查閱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不包括拉薩)、計劃單列市、蘇州等經濟總量較大的市在內的40個主要城市數據,並對這些城市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進行排名後顯示,長三角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3萬元的城市主要位於中西部。
長三角最富,珠三角低調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現金收入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長期以來作為反映一個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了解居民生活變化情況的基礎。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公報,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4%;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
當然,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之間的差距很大。
這其中,上海和北京兩大直轄市領銜各大城市。上海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據抽樣調查,去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67元,比上年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0%。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62元,增長8.4%。
北京以52859元位居第二,與上海的差距僅為103元。京滬兩大直轄市作為強一線城市,現代服務業最為發達,而現代服務業正是高收入人群集中的行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由於2015年分行業的數據尚未公布,在此先參考2014年的數據)分別是金融業108273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92倍;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00797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79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82220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6倍。而這幾個行業中,京滬又都是最集中的地區。
2015年,總共有3個城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超過5萬大關。除了京滬,還有蘇州,蘇州這一數據達到了5.04萬。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五名中,除了北京,其餘四個城市全部位於長三角,分別是上海、蘇州、杭州和寧波。此外,南京和無錫分別分列第七、第八位。這些城市全部超過了4.5萬元的大關。
相比之下,珠三角的幾個主要城市要黯淡了不少。
最高的廣州以46735位列第6,深圳則位列第9。另外兩個製造業大市佛山和東莞均為39700多,與同類型城市蘇州、無錫、寧波、溫州均有較大的差距。
那麼,為什麼珠三角幾個城市會明顯落後?
廣東省政協委員、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人口與產業結構是兩者差異的一大原因。在人口方面,這些城市的城鎮常住人口都包括戶籍人口和外來常住人口。所不同的是,長三角城市的戶籍人口佔比更大,而珠三角城市外來常住人口佔比更大。通常情況下,戶籍人口的整體收入更高,因此長三角城市的收入水平更高。
根據標准排名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中國重點城市吸引力排行榜」,外來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最大的10個城市分別是東莞、深圳、佛山、廈門、上海、北京、蘇州、廣州、天津、珠海。其中,莞、深、佛包攬前三。以東莞為例,戶籍人口只有190多萬,但外來人口達到640多萬。
譚剛說,產業形態差異也是一大原因。江浙地區很多集體經濟更為發達,也有很多大型的企業。集體經濟比較規范,政府財政收入和老百姓從集體經濟中所獲得的收入會比較高。而珠三角私營經濟比較發達,像出租房屋等財產性收入很難反映在統計數據當中。
一般而言,盡管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了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但在現實統計中,工資性收入佔大頭,而從事商業以及獲取財產性收入方面,則體現較少。
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統計口徑的差異是兩地的一大差別。江浙集體經濟更多,統計比較規范。而廣東的小個體經濟佔比更大,統計不是很規范,小富即安的人特別多,想方設法隱藏收入。「這邊的特點是比較低調,不露富,很多收入都是隱瞞的。比如廣州作為商貿城市,很多人是一鋪養三代,正式收入沒有,但鋪金又不會體現在收入當中。」
在產業結構方面,彭澎說,珠三角的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佔比很高,比如廣州作為傳統商都,有很多專業批發市場,從事的就業人口特別多,但收入不是很高。「廣東這方面的就業群體特別多。整體上看,長三角的就業素質更高一些。」
東北收入增速慢
從區域分布上說,不同區域的城市之間差別十分明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城市遙遙領先於中西部和東北的城市。
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中,京滬之外,大體上長三角收入最高,珠三角次之,福建和山東的城市緊隨其後。其中,收入前16名中,除了位居第13的長沙外,其餘城市均來自沿海發達地區。
當然也不是沿海發達地區的城市都靠前,例如直轄市天津,去年的人均GDP達到了10.9萬元,以省份算,位居31個省份第一位,超過了北京和上海。但去年天津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4101元,不僅與上海、北京相差很遠,而且還排在長沙、武漢、呼和浩特、沈陽、大連等中西部和東北城市後面,在40個城市中僅位列第22位。
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產業結構的差異。例如,相比京滬以金融、互聯網等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天津則是以重化工業為主。以工業為主的城市在居民收入方面顯然不如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城市。
專家指出,由於產業結構的不同,北方很多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要比南方沿海發達地區低很多。尤其是一些地區主要靠投資拉動和能源消耗為主,而投資主體主要是央企和大國企,在做大產值的同時,老百姓的收入並沒有與之同步。
中部6個省城相互之間差距也比較大。其中,最高的長沙達到了39961元,正在逼近4萬元大關,與不少東部沿海發達城市相當,比中部最低的太原高出了1.2萬元。
當然這一數據的背後,有強大的實體經濟做支撐。數據顯示,2006年長沙GDP總量僅位列全國第28,但到2015年,長沙GDP已躍居全國各大城市第14位,9年間上升了14位。這其中當地主打產業裝備製造業、文化產業、醫葯、汽車等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以裝備製造業為例,近年來長沙涌現出了三一重工、中聯、山河智能等在國內響當當的裝備製造企業。
中部的大區中心城市——武漢這一數字為36436元,在40個城市中位居中游的位置。合肥、南昌和鄭州三個省會則在3萬出頭的水平,處於全國平均水平上下。中部最低的是太原,位居40個主要城市的倒數第五位。
在西部城市中,昆明、成都和西安領先,這三城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城市的機場旅客吞吐量都位居全國前十名,第三產業較為發達,收入也相對較高。其他幾個西部城市則比較靠後,其中,西寧以25232元位居倒數第一,蘭州、重慶、貴陽、銀川、南寧等也比較靠後。必須指出的是,作為直轄市,重慶的總人口接近了3千萬,相當於一個中等省份,若只以主城區計算,這一排名要靠前一些。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6-05-12,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
5. 2017漲工資哪個行業強
2017年薪酬增幅總體平均在8%左右,隨著實體經濟持續放緩,實體企業經營壓力仍然較大,未來一年內薪酬增幅較大的將會是金融、互聯網、醫療醫葯等行業。
新興行業薪酬水平將呈現劇烈波動的特徵,尤其是2017年共享經濟時代的到來,傳統工作方式逐步向自由職業者的工作方式過渡。
高管薪酬增幅的年度環比降低,金融行業與其他行業的薪酬差距將縮小。國企高管限薪令的持續實施,會在一定程度上繼續遏制高管薪酬的過快增長,預期2017年高管薪酬環比增速保持下降。
全國薪酬增幅繼續跑贏CPI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6年GDP增長率為6.7%,較2015年下降0.2個百分點;2016年CPI增長率為1.7%,同2015年的相比上升0.3個百分點。中歐-博爾捷薪酬指數顯示,2016年全國總體薪酬漲幅為7.8%,較2015年8.4%下降0.6個百分點,此數據已連續3年下滑(圖 1)。
從區域薪酬水平看,五大經濟區域差異顯著。2017年預計長三角薪資最高,為7.85萬元;珠三角以7.2萬元位列第二;環渤海排名第三,約為6.78萬元,中西部地區最低。可見,隨著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產業結構持續深化調整,長三角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明顯提升,加上「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政策實施,長三角薪酬水平優勢依舊明顯(圖 2)。
重點城市、高端行業薪酬大幅領先
上海居民收入繼續位居首位
2017年預計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薪資仍領先其他城市,其中,上海以9.1萬元穩居首位,這得益於上海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尤其是助力金融業、互聯網行業等高附加值行業的大力發展。
金融、互聯網、生物醫葯行業領跑薪酬榜
根據調研預測,2017年金融互聯網和生物醫葯行業薪酬繼續領跑薪酬排行榜。批發零售、汽車製造、房地產三個行業薪酬最低。薪酬水平也折射出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和經濟形勢。金融等高級服務業將繼續獲得較大發展,低附加值的行業將逐漸淘汰轉型(圖 4)。
此地調研數據顯示,金融業薪酬水平亮點突出,其行業薪酬的75分位值為426 536元。金融業繼續細分為五大行業,包括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信託(資產管理)、投資銀行與全球金融市場、零售銀行、企業銀行等。
根據職位、工作年限,我們對金融行業進行了2017年薪資預測,總體來說在金融行業中,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薪資較高且排名首位,零售銀行及企業銀行薪資相對較低(詳細數據見文末附表)。
高管股權激勵明顯,研發崗位持續領跑
從薪酬水平來看,2017年預計不同職級收入差距明顯。調研顯示,(副)總經理層年薪的75分位值為102萬元(含股權激勵部分),總監層為41萬元,經理層為22萬元,主管層為12萬元,員工層為7.2萬元。其中,(副)總經理層年薪為員工層的14倍之多(圖 5)。股權激勵在企業高管中發揮較明顯的作用。
就十大行業的不同職級來看,金融服務、房地產、互聯網行業的企業高管薪酬水平最高;批發零售、連鎖餐飲、物流快遞行業的普通員工薪酬最低。
從薪酬水平來看,不同職能部門之間收入差異較大,其中,技術研發部門薪資水平最高,人事行政部門最低(圖 6)。
關於中歐-博爾捷薪酬指數
本次調研是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支持下,由博爾捷人才研究院、《中歐商業評論》共同開展,調研結果旨在為個人就業提供薪資水平參照,為企業薪酬與績效考核體系設計提供決策依據,為社會了解不同居民群體收入變化提供視角,為政府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參考。
附表:金融五大細分行業職能崗位薪酬表
6. 環渤海地區的兩灣合作論壇
一、前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形勢和國際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中國與中東各國都面臨著求和平、謀發展的共同任務。中國環渤海經濟區的快速振興與海灣合作委員會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雖相隔遙遠,但並駕齊驅,相互需求不斷增多,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面臨著重大戰略機遇。
在此有利形勢下,一批外交經驗豐富的中國前駐阿拉伯國家大使和相關專家學者通過長期觀察研究,並與國內和阿拉伯有關方面聯系協商,正式由中國阿拉伯交流協會適時提出「兩灣合作論壇」這一概念。
「兩灣合作論壇」所處的國際大背景是,和平、合作、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時代的特徵;國際和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已促使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走到了一起,這是一種歷史的機遇和緣分。
建立「兩灣合作論壇」這一平台,是中國和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進行溝通交流、務實合作、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促使雙方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共同願望和需要。
「兩灣合作論壇」將首先致力於構建和打造,渤海灣和阿拉伯灣兩地區舉行經濟理論交流和開展經貿洽談的「兩灣明珠大廈」,這既是雙方溝通對話的匯合點,也是雙方務實合作的出發點。
我們堅信,「兩灣合作論壇」在各自國家政府和民間的大力支持下,將從雙方政治、經濟、文化精英們的手中順利健康誕生,必將成為全球地區合作的楷模與旗幟。
二、兩灣介紹
1、兩灣基本概述
(1)環渤海地區發展形勢與中國經濟第三個增長極的形成
環渤海經濟圈處於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地帶,是中國北部的黃金海岸;包括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三省二市,同時可輻射到山西省及內蒙古中部和東部盟市。全區陸域面積達1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億人,佔中國國土的12%和人口的20%。環渤海地區共有157個城市,約佔全國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有13個。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大連、營口、秦皇島、唐山、東營、煙台等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沈陽、呼和浩特、太原、石家莊、濟南等省會城市為區域支點,構成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經濟、文化、國際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國和區域經濟中發揮著集聚、輻射、服務和帶動作用,已成為中國北方經濟發展的引擎。該區域被經濟學家譽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中國經濟的第三個增長極,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環渤海經濟圈概念的提出已有20多年。中國政府對其進行了單獨的區域規劃和給予了很多優惠政策。開展經濟合作,實現互利多贏,是學術界和經濟界對環渤海經濟圈的共識。區域經濟一體化為環渤海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為該區域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創造了有利和必要的條件。
從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看,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心已轉向亞太地區,而亞太地區中,東北亞地區正在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資源條件、多層次的經濟結構和巨大的開發潛力而為國際經濟界所矚目。環渤海經濟圈東臨日本、朝鮮、韓國,北臨蒙古、俄羅斯,位居東北亞中心,輻射亞太經濟區,既是中國北方內陸及三北地區與沿海地區的天然結合部,又是通向亞太地區和走向世界的出海口,處在「東來西往、南聯北開」的有利位置,有著成為東北亞經濟核心的潛在優勢。
(2)海灣地區經濟發展形勢與資本市場的轉移
海灣(又稱阿拉伯灣或波斯灣),位於亞洲西南部,是介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之間的一片狹長的海面,全長1040公里,約有25.9萬平方公里。海灣地區總面積約為48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18億,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還有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和外籍移民,絕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 海灣地區包括8個國家, 即海灣合作委員會(GCC)6個成員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巴林和卡達)和伊朗、伊拉克。 海灣地區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多的地區,號稱「世界油庫」。其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65%,年產量約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0%。源源不斷輸送到世界各地的海灣石油,成為世界工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血液」,也為海灣國家帶來了滾滾而至的石油美元。 海灣國家利用豐富的石油美元,在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和社會各領域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和巨大的進步。但由於原先工業基礎薄弱,缺乏應有的自然條件和人力資源,加之各國市場比較小,所以巨額的石油收入除有限投資於石化行業外,尚沒有建立起較完整的民族工業體系,從而導致大量的石油美元流到國外資本市場,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海灣阿拉伯國家85%的財富都投資在海外,只有不足15%的財富投資在國內。海灣阿拉伯國家擁有近20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其中僅沙特一國就擁有約8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阿聯酋和科威特也分別擁有約5100億美元和28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這些資產主要流向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其主要形式為不動產、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出於對資金安全的擔心,大量海灣資本在「9·11」以後流出美國,據估計約有2000億美元的海灣阿拉伯國家的資金撤離了美國。 由於海灣阿拉伯國家經濟總規模僅有8000億美元,遠遠小於其20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他們的9個證券交易市場市值總額最高時僅為1400億美元,所以沒有能力吸納龐大的石油美元迴流,大量的過剩資金在阿拉伯市場找不到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中國經濟的高速平穩發展,也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不斷波及和影響,海灣國家審時度勢提出了「向東方看齊,向東方發展」的戰略思路,把投資的目光轉向了中國。因此,有理由認為,今後海灣阿拉伯國家新增的石油美元以及從西方迴流的資本,肯定會或多或少地流向經濟蓬勃發展、市場健康穩定的東方國家。 (1)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非常明顯
第一、環渤海地區屬資源型經濟區域,自然資源豐富,且分布相對集中,易於開發利用。其中,能源儲量居全國首位,原油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43%,煤炭探明儲量佔全國煤炭總儲量的60%以上,在中國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價值的礦產資源達100多種。環渤海經濟圈還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漁業資源,同時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和畜牧業基地,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3%以上,牛羊養殖居中國之首。
第二、該地區海陸空交通發達。區域內擁有40多個港口,構成了中國最為密集的港口群,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線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路,成為溝通東北、西北和華北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已初步形成以京津為中心,以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五省會城市為支點的多功能、外向型的城市群。
第三、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凸現新的優勢,金融環境正在改善。京津冀已經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械、汽車、紡織、食品等八大支柱產業,同時以優勢的教育、科技資源帶動了高科技產業發展,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等已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導產業,天津濱海新區正在建設世界最大的金融區,並對國際金融改革提供嘗試。
第四、該區域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高度聚集,教育資源堪稱中國最優,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豐碩。北京的重點高校佔全國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國家級研究中心。全區擁有高等院校376所,佔全國的27%,高等院校教師約佔全國的1/3,高校學生數約佔全國的1/4以上。從1990-2006年,該地區普通高校數和在校生規模所體現出的整體培養能力一直很強,五省市在中國的比例穩定在22%~24%,超過「珠三角」、「長三角」兩經濟圈的總和。
(2)海灣國家經濟發展的優勢十分突出
第一,海灣國家是世界石油寶庫,每年所產原油出口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1/3,每天有400萬噸石油通過霍爾木茲海峽源源不斷運往世界各地。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石油儲量約362億噸(2642億桶),佔世界儲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估計還可開采80年。可以說未來半個世紀內,海灣國家仍是世界動力的源泉。
第二,海灣國家生產的石油美元為他們帶來巨額資本財富。隨著近來國際原油價格一路走高,海灣六國石油財政收入大增。沙特沙美銀行預測,如果世界石油價格維持在每桶50美元,未來20年海灣6國將產生24萬億美元的巨額收入。海灣投資商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主力軍,他們手中的巨額財富使其在國際市場選擇最適合發展的投資領域,以及收購海外資產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主動權。
第三,海灣國家在中東地區和阿拉伯世界發揮著重大作用。阿拉伯22個國家均屬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比較單一,石油、天然氣、旅遊以及農牧業是主要經濟支柱。石油也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有,主要以海灣國家為主。海合會成員國在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阿拉伯聯盟和伊斯蘭國家組織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海灣國家曾以石油為武器在國際政治中發揮過重大作用。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海灣國家又以其豐厚的石油美元抵禦了這一危機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第四,海灣國家進入新世紀以來,利用充裕的石油美元,創造了沙漠奇跡,建設了世界之最,構築了富足文明的社會,並形成了資本輸出、轉口貿易、技術設備引進、勞務用工的大市場。預計海灣六國未來10年經濟年平均增長率達4.5%,高於世界年均增長3.3%的水平。這對於保持它的資本力量和市場地位將發揮重要作用。
(3)兩灣開展經貿等方面的合作存在很強的互補性
第一,海灣國家與中國開展能源和商品貿易互補性很強
在中國與海灣國家的關系中,經貿關系無疑佔有重要地位。當前這種關系又集中體現在雙方能源貿易、商品交易和工程承包等領域。一方面,中國是一個正在快步走向「世界工廠」的大國,其製造業產品包羅萬象,為海灣國家輸入了價廉物美的豐富商品,1991—2005年間,雙邊貿易額從15億美元猛增到338億美元,擴大了20多倍。另一方面,中國又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海灣國家及時滿足了中國的需要,變為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來源地,2008年僅從沙特進口的原油就高達2500萬噸。
第二,開展雙邊合作可以提升和鞏固各自的國際經貿地位
海灣國家為了鞏固自身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的地位,需要一個穩定可靠的購買夥伴,中國已經擔當起這一角色。據報道,中沙兩國正在醞釀一個儲油規模達數千萬噸的大型合資項目,阿卜杜拉國王對此親自過問,更表明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正在從單純的貨物貿易關系向合作穩定國際市場價格的新高度邁進。
對於中國而言,加強與海灣國家的合作關系,不僅能進入這個擁有267萬平方公里土地、3400萬人口、5000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市場,而且也可以進入面向其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轉口市場。僅地處中東「五海三洲」中樞的阿聯酋迪拜一地,對非洲、中東、東歐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轉口就占整個阿聯酋年進口額的40%。由於看到了轉口中國商品的發展潛力,海灣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意在這方面與迪拜競爭。
第三,雙方開展投資合作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在投資領域,對於海灣國家數以千億計的「石油美元」而言,中國正是一個富有吸引力的投資市場。盡管迄今賬面統計上,海灣國家在華直接投資為數寥寥,合同金額不過10.4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7.1億美元,但這項統計沒有納入海灣國家對海外上市中國公司的組合投資,而組合投資才是海灣國家對外投資的最常用方式。來自海灣國家的石油美元大量湧向與中國相關的證券資產,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如果中國和海灣國家協商合作,共同開創和試行符合海灣投資和盈利的新模式,如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中國與海灣國家的資本合作就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以上所述,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中國與海灣國家深化合作關系都是互利共贏之舉。在此種情況下,我們倡導舉辦「兩灣合作論壇」,可以說恰逢其時,完全符合中國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發展的需求,也符合海灣國家和平發展、對外開放的根本利益,更符合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開展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戰略夥伴關系的長遠目標。
通過對「兩灣合作論壇」的實施和舉辦,我們可以找到,雙方利益的匯合點,雙方優勢的結合點,雙方差異的求同點,雙方問題的著力點,從而實現我們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任務。
三、論壇介紹
1、論壇基本概述
兩灣合作論壇(英文:Two-Gulfs Cooperation Forum,縮寫TGCF),為非盈利性、定期定址的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合作會議;由中國環渤海灣地區和海灣國家地區共同參與,每年擬定於5月28日至30日舉辦年會。會議將通過《聯合公報》、《指導原則》等文件,為政府、企業及專家學者等提供一個共商經濟、貿易、社會、環境及其他相關問題的高層對話平台。
兩灣合作論壇首先起始於中國與海灣六國之間的國際會議,其次再提升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以及其他有關伊斯蘭國家工商界、企業界和學術界知名人士,就區域經濟合作,推進相互之間友好往來和經濟發展為目標的高層次對話平台。
兩灣合作論壇作為一個非政府、非盈利、開放性的國際會議,是以平等、互惠、合作和共贏為主旨,立足中國環渤海灣和阿拉伯海灣,推動各國間的經濟交流、協調與合作;同時又面向世界,增強中國、阿拉伯與世界其它地區的對話與經濟聯系。
兩灣合作論壇在雙方協商、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也要在海灣六國區域內安排建立對等的總部大廈和舉辦相應的論壇,這樣既可以加大雙方往來的密度和友誼,也有利於加強雙方務實合作的節奏和效益。
2、 論壇目標任務
第一,為政府要員、商業領袖、企業精英和經濟知名學者提供非官方色彩的高層對話平台,以增進各方了解,著力合作,減少摩擦,擴大和深化貿易和投資聯系。
第二,推動中國與海合會各國建立中阿友好城市和友好省州,擴大和深化各方夥伴關系。
第三,為環渤海區域經濟合作增添實質內容,並大力推動雙方的務實合作項目。
第四,為中國與海灣地區企業尋找合作機會提供交流平台。
第五,為中國與海合會各國的經貿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咨詢等多項服務,並引導企業在符合國家戰略規劃和政策的軌道上開展對阿拉伯國家的經貿往來。
第六,通過宣言、研究報告等形式,向有關國家政府和社會就發展中阿經貿建言,引導形成良好的政策和輿論環境。
3、論壇運營構想
第一,經常性地舉辦各種會議,如論壇大會,展覽活動、研討會、座談會和講座,討論貿易、投資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的重大問題。
第二,安排中國與海灣國家之間地方政府、商業團體的交流活動,協助、推動建立夥伴關系。
第三,為有意向企業安排單個或組團考察訪問,開辟商業機會。
第四,獨立或合作開展有助於實現論壇宗旨的各類研究活動,通過公開發布信息和客戶專用報告等形式為發展兩灣地區經貿提供指導咨詢。
第五,開展人力資源培訓工作,重點是在中國舉辦阿拉伯語培訓,並探索向海灣國家輸出漢語培訓師資和服務,以及為企業管理人員開辦相關培訓班;中長期目標是成為中國和海灣國家大學生、商學院學員等的實習培訓中心,為中國與海灣地區企業界選拔培養人才服務。
第六,投資開發建設兩灣合作論壇總部——「兩灣明珠大廈」,作為論壇永久會址,以及中國與海灣國家之間的開展經貿活動及商貿服務的中心。 第一、「兩灣合作論壇」年會
每年5月28日至30日定期舉辦年會,主要討論加強中國和海合會各國在經貿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回顧論壇行動計劃執行情況;研商雙方共同關心的其他事務。
第二、「兩灣合作論壇」石油裝備與技術合作洽談會
擬與山東省東營市人民政府合作,每年10月18日定期定址舉辦。旨在深化東營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友好關系,推動東營石油技術和裝備進入該地區石油采煉市場。
第三、「兩灣合作論壇」能源項目與技術合作專題會議
擬與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合作,每年11月-12月間定期定址舉辦。旨在進一步擴大中阿能源項目與技術交流,實現兩灣能源合作的務實目標。
第四、「兩灣合作論壇」投融資洽談會
擬與北京市人民政府等環渤海各省市政府合作,定期定址舉辦。旨在促進中阿投融資發展,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搭建投融資橋梁,推動阿拉伯資本與中國區域經濟項目的有效對接,促進中阿投資與貿易合作不斷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第五、「兩灣合作論壇」房地產金融合作峰會
擬與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定期定址舉辦。旨在加強中阿房地產金融領域的廣泛合作與共同發展,促進房地產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良性循環,保障房地產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
第六、「兩灣合作論壇」市長聯席會議
擬與環渤海各省市政府合作,定期定址舉辦。旨在形成環渤海經濟圈內的省、市合作機制和協調機制,促使區域內對海灣國家經貿文化交流、進出口業務、資本引進等協同、有序進行。
第七、「兩灣合作論壇」之中阿商品交易博覽會
擬與山東省臨沂市人民政府合作,定期定址舉辦。旨在進一步擴大中阿商品交易合作的
力度和水平,幫助雙邊開展深入務實的商品貿易合作。
5、論壇發展願景
通過兩灣合作論壇,逐步實現如下發展願景:
第一,建設地區間國際會議平台,成為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間開展經貿投資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1)以開展兩灣能源合作為重要主題,進一步加大雙向投資、承包工程、商品貿易、勞務輸出、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內容;
(2)積極推動環渤海經濟圈內的地方政府與海灣國家建立密切廣泛的經貿投資領域合作,擴大雙邊的各種友好交流,締結為友好省或友好市關系;
(3)積極推動環渤海各省市和海灣國家重點企業開拓對方盈利好的市場渠道。
第二,兩灣合作論壇成為推進中國-海合會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助推器及雙邊開展自由貿易的有力平台之一。
(1)成立兩灣合作論壇自由貿易辦公室,以石油石化產業的經貿技術論壇交流和展覽展銷會為龍頭,積極促進紡織品、服裝、機電產品、農牧產品等多方位合作。
(2)建設海灣王室采購中心,打造中國環渤海灣地區和海灣國家的政府要員、王室人士、金融財團、商業領袖、企業精英和經濟知名專家學者等有關人士共同參與的交流與采購平台。
(3)與山東省東營市合作成立中阿石油裝備采購基地,與河北省鹽山縣合作成立中阿管道裝備采購基地。
第三,在兩灣合作論壇的基礎上建設論壇總部基地——「兩灣明珠大廈」。
(1)聯合環渤海灣省市和海灣國家企業把兩灣合作論壇總部基地創建成務實高效、頗富魅力的大廈,為中東阿拉伯國家石油企業及全球穆斯林提供良好的會議研討、商貿洽談、旅遊度假、禮拜、采購的標准場所。
(2)為環渤海各省市政府、企業及海灣國家的有關商工會及相關企業駐華代表處提供總部基地辦公室,便於中、阿直接聯系,真正達到兩灣合作的實質性目標。
第四,推動區域內天津市與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國家有關城市實現通航業務。
第五,成立兩灣聯合商會,便於協調和開展兩灣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
第六,積極實現在對方國家或城市建設工業城或商城,共同促進雙邊有效務實的合作。
6、論壇實施意義
第一,兩灣合作論壇符合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市經濟發展的需求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由於區域劃分等綜合復雜原因,環渤海經濟圈還沒有象珠三角、長三角那樣形成較統一的國際貿易體系,也沒有形成環渤海經濟圈的省級合作機制。兩灣合作論壇將為環渤海灣各省市提供一個協商共議國際經貿文化交流和對外開展合作的平台。推動建立環渤海經濟圈的省市級合作機制,擴大相互之間的合作意向,拓展合作方式與內容,協調與海灣國家的國際貿易和各種交流,促進區域內各省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二,兩灣合作論壇符合海灣國家與中國開展投資合作的需求
海灣阿拉伯國家是世界重要的資本輸出地區。海灣國家的對外投資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的熱切關注。近來,隨著石油價格的攀升,海灣國家的資本積累變得更加雄厚,不僅有力地推動著自身經濟的發展,而且對海外投資的力度和范圍也在不斷增加。近來海灣國家對華投資,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領域上均有著實質性突破。兩灣合作論壇的舉辦,為海灣國家在中國環渤海省市尋找最為盈利的項目和最佳合作夥伴,架起了重要橋梁,並為共同協商創建新型投融資模式作出積極有效的努力。
第三,兩灣合作論壇將成為中阿合作論壇、中非合作論壇的有益補充
近來,在中國與阿拉伯和非洲國家政府的積極推動下,中阿合作論壇和中非合作論壇已經成為中國政府與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政府間開展交往的重要官方平台,共同建立的各項機制已經深化了雙邊開展務實往來的合作目標。而兩灣合作論壇作為開展民間交往與合作的重要平台,按照官方既定的聯合公報和執行計劃開展合作,必將成為中阿合作論壇和中非合作論壇,在成員層次及地域和宗旨方面的補充和延伸,將會十分有利於解決雙邊官方所顧及不到的問題和矛盾,特別是可以大力促進民間的交流與友誼。
第四,兩灣合作論壇將成為推動中阿地區間經貿合作的國際盛會
業已存在的博鰲亞洲論壇、達沃斯論壇、歐亞經濟論壇、中國-東盟經濟論壇等國際會議的成功模式,為兩灣合作論壇的建立提供了樣板和借鑒。兩灣合作論壇將取之所長,靈活運用,標定獨有特色,樹立自我旗幟,爭取辦成科學、發展、和諧、平等、互惠的,共商經濟、貿易、能源、環境及其他相關問題的高層對話平台和國際盛會,為兩灣地區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歷史性的貢獻。
7. 傳統製造業怎麼結合互聯網+發展
不久前官方發布了2015上半年的進出口數據,出口僅增0.9%,增速創新低,搞得廣大的出口製造企業們都對外貿前景缺乏信心。製造業的外貿企業也確實有悲觀彷徨的理由——眼看著訂單越來越少越來越小,工人流失越來越多,偌大的廠房空置著,怎麼能不心焦?
所以,我們看到有一些老闆乾脆關門不幹了,轉而去炒股炒房賺些輕松的快錢。但更多的企業家們還是在用心思考如何擺脫困境。這個時候從上到下颳起的「互聯網+」旋風似乎成了一劑良葯,「土老闆」們紛紛重拾學習熱情,來一探究竟。
然後大家發現,最主要落地的就是電商,現在「跨境電商」突然成了搜索熱詞,過去的訂單是一個櫃一個櫃出去,現在是一個一個小包裹出去。這該怎麼玩兒?工廠可不是小賣店,幾十上百口的人等著幹活等著吃飯,你這一個一個地賣,什麼時候是個頭?
很多外貿企業了解實情之後,彷彿被澆了一盆冷水,還是老老實實回到原路上來。
當然,也有些勇於嘗試的老闆,不管三七二十一,招幾個小年輕就上網開賣,但往往是錢花了,卻好幾個月也沒賣出多少貨,選品、拍攝、運營等等還有一個個的檻要跨過,工廠老闆對這些沒有概念啊!
看來這個「互聯網+」不是那麼好「加」的,轉型不是那麼容易的。但不轉是等死,怎麼辦?
說到底,不要舍近求遠,不要喜新厭舊,要立足於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競爭優勢。要知道,已經被國際大企業教育了幾十年的中國出口製造業的產品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你想想,產業鏈完善的珠三角電子製造產業、長三角的紡織服裝、福建的陶瓷工藝品等等,是能夠輕易被其他國家和地區取代的嗎?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發揮這一你自己都還未發掘的潛力。
首先要承認,「互聯網+」時代的確到來了,不擁抱互聯網等新技術的企業必將被時代淘汰。但我們也要認識到,互聯網帶來的變化並非只是銷售渠道的改變,它是全方位的,包括你研發設計、接單、品牌營銷、企業組織管理等各方面,都有改進的空間。
接下來我們看這些方面可以該如何去發散思維、提高你的競爭力。
一是研發設計方面。
製造企業要轉型,一個是要從「製造企業」轉向「創新企業」。我們看到這兩年來活得很滋潤的企業不是那些雇了幾千上萬員工的大製造工廠,而是創新能力強、研發實力突出的企業,他們的關注點是研發創新,機械性生產可能自己也做,但很多是外包。這樣做的好處是攀向了價值鏈的更高層,掌握了核心技術,更有話語權。這些企業往往成為其他製造廠的「衣食父母」,江湖地位大增。
二是接單方面。
剛才說做電商零散的小單根本喂不飽企業,還是要有規模化的訂單。這個對製造企業來說沒有錯。但這樣的思路怎麼解決訂單越來越少的局面?現在,歐美經濟都在緩慢復甦,對中國製造產品的需求量不會低。實際上,訂單不是少了,而是訂單的流向變了。他們怎麼才能發現你?我想無非一條,將你的工廠信息更多地發散出去,別像過去一樣,只靠著幾個貿易公司活著,自己去各個平台發廣告、去參展,現在不都是流行O2O嗎?線上讓客戶搜索到你,線下讓客戶見到你,訂單自然能流向你。
三是品牌營銷。
品牌對很多製造企業來說可望不可及,但在互聯網時代,隨著信息獲取和傳播成本的空前降低,做品牌不再是夢!比如,現在很多中小訂單涌現,在和你談判的時候你往往是強勢,他們希望的MOQ越小越好,那麼這個時候何不推你的品牌呢?很多電商賣家也是願意賣帶品牌的產品的。只要你的產品足夠好,甚至沃爾瑪也願意在超市裡擺上你的品牌產品。
四是企業組織管理。
這個看起來虛,實際上是最根本的。過去強調大規模生產,信奉軍事化管理、一致性。這個法條對90後不再管用了,這一代不僅人數少了,而且自我意識更強,要像管理他們的父輩一樣去管理他們,實在是不明智。延續老方法,只會讓你的工廠暮氣沉沉。但換個「互聯網」的思路,實現網格化、扁平化的管理,充分發揮新生代敢闖敢拼、接觸新事物快的優點,他們可能變成企業成功轉型的先鋒隊!
如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網路搜盈飛無限,登陸官網,您可以了解到更多關於中國製造業方面的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