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行為金融學中有限理性

行為金融學中有限理性

發布時間:2021-03-07 09:56:02

⑴ 行為金融學的理論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常現象的累積以及人們對金融異常現象研究的日益重視,標准金融理論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一批力圖解釋金融市場實際行為的全新金融理論逐漸興起,行為金融理論就是其中之一。 行為金融學在借鑒行為科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活動當事人的心理因素為基本特徵的理論體系。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們已經總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一些心理特點和其決策行為的一般特徵:
1、投資者的心理特徵
對於投資者心理特徵主要有四個觀點:①自信情結(overconfidence):高估自己的判斷力,過分自信。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們稱對某事抱有90%的把握時,成功的概率大約只有70%。②迴避損失(loss-aversion):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之一,而在經濟活動中,人們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是首先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收益。馬科維茨首先注意到了人類的這種行為方式,後來的實證研究進一步表明,人們在從事金融交易中,其內心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賦予「避害」因素的考慮權重是「趨利」因素的兩倍。③追求時尚和從眾心理:位置消費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對相對經濟地位的追求在空間上表現為與他人相比。可見,人們的相互影響對各人決策行為有很大的影響,而追求時尚與從眾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因此,在金融投資領域,金融學家已經開始將這一特點作為重要的投資決策因素加以考慮。④後悔與謹慎:這種心理狀態普遍存在於人們的經濟活動中。即使決策結果相同,如果某種決策方式可以減少投資者的後悔心理,對投資者來說,這種決策方式仍然優於其它決策方式。
2、決策行為的一般特徵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開始研究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產生系統影響的決策行為特徵。到目前為止,一些決策行為特徵已經得到行為金融學家們的公認,並將它們作為對決策者的基本假設:①決策者的偏好是多樣的、可變的,他們的偏好經常在決策過程中才形成;②決策者是應變性的,他們根據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境的不同選擇決策程序或技術;③決策者追求滿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優方案。
盡管這些對於決策特徵的研究還處於嘗試性階段,而且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對市場的影響並不十分明確。但一些實證研究表明,投資者決策行為特徵與市場中的有關投資特性是相關的: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性和價格中的泡沫;投資者中存在追隨領導者和從眾行為;對風險的高估;過早的售出盈利投資和過晚售出失敗投資;投資者對現金股利的不同偏好;對時間性分散投資組合(通過不同期限的投資組合來分散風險)的不同態度;等等。
行為金融學揭示了新古典傳統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一個根本性缺陷——完全理性假設,這使得行為金融學得到高度關注。與標准金融學不同,行為金融學認為市場中的參與者不是完全理性的,他們只是准理性人或者有限理性人,他們在進行風險決策時並不依照貝葉斯規則進行,而是採用簡單而有效的直觀推斷法。在多數情況下,這些直觀推斷法是有效的,但其中往往包含一些系統性誤差,這些誤差在有些情況下,成為影響全局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市場選擇的結果是不確定的,其機制常常會失靈,非理性交易者完全有可能在市場中生存下來。
行為金融學與標准金融學在分析方法上的不同主要體現在行為心理決策分析法和風險度量方法上。行為金融學將人類的一些心理學特性如人類行為的易感性、認知缺陷、風險偏好的變動、遺憾厭惡、自控缺陷以及理性趨利特性和投資者情緒等價值感受引入到資產定價理論體系中,認為決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方面的、易變的,這種偏好常常只在決策過程中才形成;決策者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通過對投資者行為心理決策的分析,行為金融學成功地解釋了資產價格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動量效應、季節效應、小公司現象等一些標准金融學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
行為金融學用自己獨特的分析方法,以馬柯維茨投資組合理論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為基礎,針對其缺陷提出了修正模型,即行為組合理論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
Shefrin與Statman(2000)提出了行為組合理論來替代傳統的馬柯維茲投資組合理論。在馬柯維茲投資組合理論中投資者具有恆定不變的風險厭惡程度,他們將資產組合看成一個整體,並且在構建資產組合時只考慮不同證券之間的協方差。而行為組合理論中的投資者則投資於具有金字塔型層狀結構的資產組合。資產組合金字塔的每一層都對應著投資者特定的投資目的和風險,一些資金投資於最底層以規避風險,一些資金則被投資於更高層來爭取更大的收益。行為組合理論確立了以預期財富E(W)和Prob(W≤S)≤a來進行組合與投資選擇的方法基礎。與馬柯維茲投資組合理論相比,行為組合理論和目前十分流行的以VAR(value-at-risk)構築資產組合的方法在理論與實踐上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則是對現代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擴展(Barberisetal.,1998;Danieletal.,1998;Thaler,1999)。BAPM將投資者分為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兩種類型。信息交易者為按照CAPM模型進行投資的投資者,他們從不犯認知錯誤,而且不同個體之間表現有良好的統計均方差性;雜訊交易者則是那些處於CAPM框架之外的投資者,他們時常犯認知錯誤,不同個體之間具有顯著的異方差性。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共同決定資產價格。當信息交易者佔主導地位時,市場表現為有效率,當噪音交易者成為代表性交易者時,市場表現為無效率。將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以及兩者在市場上的相互作用同時納入資產定價框架是BAPM的一大創舉。BAPM中證券的預期收益決定於均值方差有效組合的切線斜率,即β值。因為雜訊交易者對證券價格的影響,均方差有效組合不同於CAPM中的市場組合。 傳統的有效市場假說(EMH)是金融學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模型。EMH認為金融市場中的價格包含了一切信息,同時在任何時間證券價格可以看作投資價值的最優估計。根據行為金融學理論,EMH存在兩個有關投資者行為方面的假設前提:一是投資者在使他們所擁有的證券組合價值最大化時所採取的行為模式是沒有偏差的。二是投資者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行為金融學認為EMH本身並沒有保證這兩個前提一定成立。相反,行為金融學根據對實際情況的分析,對這兩個假設前提的正確與合理性產生了質疑,認為投資主體因為心理因素的影響會經常出現違反這兩個假設前提的情況。傳統理論中未能考慮到基金經理心理因素造成的主觀錯誤與投資失誤是較明顯的缺陷,心理因素影響應該成為選擇基金進行投資與選擇基金經理時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

⑵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

簡單的說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就在於行為金融學將人性納入了其研究

⑶ 行為金融學為投資者提供了什麼新的視角

行為金融理論的興起突破了傳統金融理論的基本假設,以「有限理性」和「有限套利內」兩大假設為理論基容礎,建立了一個類似於傳統金融學中有效市場假說地位的核心理論框架,作為對金融市場現象和人的行為的分析基礎。行為金融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領域是投資者行為的研究。行為金融學家以心理學研究成果為依據。

⑷ 博弈論和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區別在哪裡

內容摘要:本文從行為金融學與進化博弈論的發展歷程分析出發,比較了這兩門學科中關於有限理性概念的區別與聯系。關鍵詞:有限理性內容摘要:本文從行為金融學與進化博弈論的發展歷程分析出發,比較了這兩門學科中關於有限理性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關鍵詞:有限理性行為金融學進化博弈 在行為金融學和進化博弈論中都有關於有限理性概念,那麼,這兩門學科中有限理性的內涵是否一致,本文從這兩門學科的發展歷程來說明有限理性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行為金融學中的有限理性的內涵 由於傳統的金融學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說兩大基石之上的,投資的目標是收益最大化,投資者之間無差別,他們都是對風險持厭惡態度的,並且面對不同資產的風險態度始終是一致的。但是,隨著金融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金融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無法用傳統金融理論解釋的異常現象;同時實驗經濟學研究表明,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投資決策時並不總是理性的,隨著上世紀80年代心理學在研究人的非理性行為方面的重大發現,金融學便借鑒了心理學、社會學等研究成果,對證券投資者的認知偏差和有限理性行為及其深層次的原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創新的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理論從心理學對人類決策行為的研究成果出發,比較圓滿地解釋了金融市場上存在的一些無法用傳統金融理論闡述的異常現象,比較切合實際的闡釋了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行為,並由此否定了傳統金融學中的投資者完全理性的假設,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經濟心理學家Slovic提出以來,早已超出了生物進化理論的使用范圍,現己被廣泛地應用於經濟領域、社會領域來解釋並猜測人的群體行為。 行為金融學中的有限理性的表現 普遍的售盈持虧傾向 售盈持虧傾向,即投資者願意賣出當前盈利的股票並繼續持有虧損股票的心理傾向,行為金融理論稱之為處置效應。 趙學軍、王永宏實證研究發現,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售盈持虧傾向比美國投資者更嚴重;呂嵐、李學通過賣盈比例/賣虧比例和持股時間檢驗表明,中國股市同樣存在處置效應,與美國股市不同,中國股市的處置效應在年末相對增強,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處置效應比中國機構投資者的處置效應更強烈;陳斌等通過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在個體證券投資者處理套牢股票的方式方面,選擇長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資者為數最多,選擇不斷補倉拉低價位的投資者數量次之,而選擇忍痛割肉者最少。上述對處置效應的研究反映了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損失厭惡傾向,這會削弱投資者對投資風險和股票未來收益狀況的客觀判定。 總體上存在過度自信傾向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往往過於相信自己的判定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等外因在其中的作用,這種心理偏差被稱為過度自信。 李心丹、王冀寧和傅浩採用統計分析方法,發現投資者進行了一些並非能帶來收益最大化的交易,在排除合法避稅、流動性需求和平衡收益與風險等三個可能影響因素後確定我國個體證券投資者進行上述非理性交易的原因是對自己的能力過度自信,故我國個體證券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時總體上存在過度自信傾向。 過度自信傾向對於投資者正確處理信息有直接和間接兩方面影響。直接影響是,假如投資者有過度自信傾向,那麼他們就會過分依靠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輕視公司財務表的信息;間接影響是,具有過度自信傾向的投資者在處理各種信息時,重視那些能增強他們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視那些有損其自信心的信息,以至於不願承認自己投資決策失誤,這會導致售盈持虧、對某些信息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進行大量盲目交易等非理性行為。 顯著的羊群行為傾向 羊群行為是一種非凡的非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擬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靠輿論,而不考慮自己擁有的信息的行為。具體表現為大量的投資者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同時進出證券市場。中國證券市場中存在著明顯的羊群行為,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羊群行為均表現十足。施東暉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建立了用以檢驗羊群行為的回歸模型,並據此對中國證券市場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在政策干預頻繁和信息不對稱嚴重的市場環境下,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為。證券市場上的羊群行為使投資者的買賣行為和證券價格變化具有聯動性和趨同性,從而導致個股價格變化和市場指數變化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引起大量的跟風和跟庄行為的出現,而這些行為往往被某些別有專心的莊家所利用,所以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大部分中小投資者成為莊家獲取暴利的

⑸ 行為金融學的研究的趨勢是什麼自己簡述500字以內

在過去20年裡,行為金融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在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內曼和弗農·史密斯之後,在金融學研究領域就掀起了一股行為金融學研究熱潮。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視野已從發掘金融市場異象的實證證據延伸到理論模型的構建,從單一的投資者行為研究拓展到涵蓋投資者、公司和金融市場各個方面的研究體系,從對發達國家相對成熟的金融市場的研究擴散到主體理性程度更低的新興市場的研究,從人類真實的心理和行為模式入手,對社會偏好和決策偏差一一加以解剖,並且隨著其他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經濟學等的進一步發展,而不斷對真實的決策行為提供更有說服力的發現,因此,行為金融學的發展前景將是十分廣闊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行為金融學將越來越不能被看 作金融學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分支,是會逐漸成為嚴肅的而金融理論的中心支柱。可見行為金融學的重要性以及未將投資者進行心理投資決策時存在的心理判斷偏差分為典型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典型性偏差導致投資者過分重視近期數據,而忽視產生這些數據的集體特性;守性保 偏差導致投資者不能及時根據情況變化修正自己的模型。作為現代金融學的一 個新興領域和重要研究方向,為金融學並不是對傳統金行 融學進行全盤否定。簡單地說,者的區別僅在於行為金融學添加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傳統金融理論進行了修對正和補充,突破了傳統的最優決策模型,對投資者的決使易者,非信息交易者不會產生判斷偏差,但股價是由信息交易者決定的。信息交易者產生兩種偏差:過度自信偏差 和自我歸因偏差,過度自信導致他們誇大了私人信息對股票價值的決策權重,自我歸因導致他們降低了公共信息對策研究方向從「應該怎麼做」變為「際該怎麼做」從而轉實, 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然而,為金融理論的發展仍然處於初級階段,主行其要理論和模型的出現還比較零散,尚未形成如同傳統金融理論統一的理論體系。在現有理論和模型的基礎上,整合股票價值的決策權重。當公共信息與私人信息不一致的時候,對於私人信息的過度反應和對公共信息的反應不足就導致了短期的股票價格趨勢的持續,以及長期的股票價格的修正,因為公共信息最終會戰勝行為偏差。 19 9 9年, og和 Se Hn tn建立了 H i s模型,又稱統一理論 模型。該模型將市場上交易者分為消息觀察者和動量交易者。消息觀察者利用自己的觀察和分析預測股票價格, 並且私人信息在消息觀察者之間擴散,其局限在於投資決足。動量交易者力圖通過套利策略來利用消息觀察者的和發展為一套統一的行為金融理論體系是接下來亟須解 決的問題。
行為金融學是在傳統金融理論出現一些異常現象時候發展起來的。行為金融學認為人類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類的行為卻不盡是理性的。在金融市場和金融活動當中,傳統理論所假設的完全追求經濟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和有效的均衡市場並不能被實踐所檢驗為真。行為金融學在對人類行為進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預設基礎上,把人類的感情因素、心理活動等注入了投資決策過程之中,認為這些因素都在人類的決策過程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這些基礎之上,建立一套能夠與實證研究互相檢驗的、描述人類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和市場活動以及證券價格確定等等的學說,成為了行為金融學的存在價值。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理論有很大的區別,但同時我們不能否認,行為金融學是站在傳統金融理論的梯田上耕耘,它並不試圖拆毀以往的理論,而只是開拓了金融學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求完善和修正金融理論,使其更加完善、有效。那種把行為金融學和傳統金融理論對立起來的觀點是片面的,我們應該在傳統金融理論基礎上,放鬆和修正傳統金融理論的一些假設,做出更完善更合理的更能解釋一些金融現象的理論。
同時,雖然行為金融學取得一定成就,但就總體而言,行為金融學還沒能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許多學者自說自畫,理論較為分散,理論的張力明顯不夠。因此我們應該在傳統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的行為金融學中一些理論,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理論。
希望能幫到你啊。

⑹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主要區別有哪些

二者的主要區別有以下幾點:

  1. 基礎理論不同。傳統金融學的理論基石是投資者的理性和市場有效性假說,傳統金融學理論認為,投資者是趨利的。即通過「套利定價理論」、「資產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期權定價理論」等在資本市場求得受益最大化。而行為金融學卻是從另一個方面分析了投資者的行為,行為金融學認為,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有四種心態和情緒: 過於自信、避害大於趨利、追求時尚與從眾心理、減少後悔與推卸責任。並且這些決策一般都具有適應性強、多元化等特徵。

  2. 市場競爭的有效性。傳統金融理論認為, 在市場競爭過程中, 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創造的套利機會, 使得非理性投資者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喪失財富, 並最終被市場所淘汰。而行為金融學認為, 披露的不充分, 以及理性投資者與非理性投資者掌握信息的不對稱, 人們對上述假設成立的條件並不滿足。因此市場競爭是非有效的, 構成了行為金融學的另一理論基礎。

  3. 決策風險的測量方法是不一樣的。傳統金融學認為金融市場風險的測量, 就是測量由市場因素不利變化所導致的金融資產價值損失。主流方法是通過金融資產收益的概率分布來加以描述, 通常採用衡量一定概率水平 ( 置信度) 下的可能損失程度的VAR (Value At Risk) 法。而行為金融學者認為, 由於在實際中投資人往往不把大於初始資本的結果視為風險, 而把小於初始資本的結果視為真正的風險, 所以在投資人的效用函數中常常對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給予較大的權重, 對收入帶來的正效用則給予較小的權重。這種衡量風險方法的形式是: Prob (W[ S) [ a (2) 式中W 表示財富, S 是可以維持目前效用的財富水平 (W、S 也可以分別用X、E (X) 表示), a 為投資者預先確定的概率。可見, 此種方法是一種更注重投資損失的風險度量方法。

  4. 決策模型不同。傳統金融學的主要理論模型游期權定價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 CAPM) 等, 行為資產定價模型( BAPM)是對現代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擴展。行為金融學中影響較大的有兩種模型: DHS ( Daniel, Hirshleifer and Subra-manyam,1997) 模型和BSV ( Barberis, Shlerfer and Vishny, 1998) 模型。前者將投資者分為有信息者和無信息者, 並以此為出發點進行分析。後者的理論基礎是投資者認為受益有兩種範式, 即收益均值回歸和收益連續變化。雖然DHS 模型和BSV 模型建立在不同的行為前提基礎上, 二者的結論卻是相近的都認為投資者的行為會導致股價過度反應或滯後反應。

閱讀全文

與行為金融學中有限理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