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的邏輯讀後感
[金融的邏輯讀後感]
金融的產生與發展基礎是契約架構與個人權力的保障,因為價值的跨空間、時間交換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因此需要相應的制度去確保交換的公平性!家族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其實就是一種規避未來風險的隱形投資,而血緣關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約架構!典型例子就是養子防老,父母擔心老無所養,在年輕時會把大量時間、金錢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養,這其實就是一種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資!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從金融學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釋,金融的邏輯讀後感。如上所說,以血緣關系為依託的家隱性來說是為了規避未來風險,是經濟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養孩子的目的是防老無所養,因此,小時候孩子必須對父母服從,要不長大還了得!這種情況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種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個性受到嚴重壓制,整個社會缺失創新氣氛。儒家的長幼有序,三綱五常從道德上給與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麼不僅家庭內部,社會方面也會給與不孝子女以巨大壓力。這樣,家文化帶有很重的責任與義務感,極大地剝奪了孩子的權利,壓制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種方式去規避家庭風險,那就是現代金融! 經濟獨立是個人自由的基礎。如果老年人也能經濟獨立,那麼他們將不會對孩子的行為過分干預,退休基金、養老保險等為規避未來風險提供了充分的選擇,老人參與這些金融活動就會在年老時享受金融投資帶來的回報。 上面的描述只是從家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那麼對於社會而言其存在性以及發展的必要就不言而喻。 金融初期主要形式是銀行以及保險。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是其發展的搖籃。這些國家為了拓展其海外貿易,維護海上霸權地位,大力發展銀行以及保險業務,後來為了維持戰爭需要,又大量發行國家債券,從而為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英國是最早發行股票的國家,但由於缺乏相關監督契約制度,發生南海股市大泡沫,英國決定限制股票發展,從而逐漸在競爭中失去金融霸主地位而被美國取代。證券,保險,基金,債券,說到底,就是為了優化資金的配置,將未來收入流現金化,也即資本化! 人們一般在青壯年時期消費需求最大,但此時的錢也最緊張,而到老年時最不需要花錢卻最不缺錢,為此利用金融,他們可以通過借貸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來滿足消費的需求,這樣做的好處:1、優化資金的配置,使資金能按需分配,避免出現沒錢時消費需求最大而有錢時消費需求弱的現象;2、減輕一次購買時的壓力,提前享受生活;3、促進社會消費,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因此美國式的消費模式是一種合理理財與投資的模式,是先進的!那麼,為什麼美國還會成為經濟危機的源頭呢?這是否說明美國式消費的終結? 答案是:不是!美國的金融危機的確來源於這種借貸消費,但不是模式本身所帶來的,讀後感《金融的邏輯讀後感》。舉美國住房按揭貸款為例:A想買一套房,但他付不起全額資金,於是他向銀行借貸,以未來的收入作為抵押買下這套房。假設還款期限為30年,那麼銀行就只能在30年後才能連本帶息收回所有錢,這就存在流動性風險,如果銀行中間需要錢或者30年後收不回來這筆錢怎麼辦?這勢必影響銀行的借貸,影響金融的發展!伴隨這個問題的產生就有了聯邦住房按揭貸款協會(FM),他的作用是專門買那些銀行想轉手的按揭貸款(現金支付),於是死錢又變活錢了。銀行承擔的風險小了,貸款量也多了。接下來的挑戰是FM的錢也不是無限的,於是70年成立了GM,專門將從美國買來的各種住房按揭到款打成包,然後將貸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證券的形式向資本市場投資者出售,即按揭貸款證券。這樣就將風險分擔到社會中,同時使活錢的來源無限變大,但同時借貸者與資金提供者的距離越來越長,交易鏈長了,風險就大了,中間夾雜著很多的代理商、代理機構,他們很多隻負責收取中介費而不管其他的,一環壞了,那麼全環就可能出問題。從而引發次貸危機,又因為房貸已經同眾多金融產品及其衍生物密切相關所以導致金融危機也就不足為怪了! 每次發生金融危機,世界各國都會暫時性地接管大公司,也即救市。通過政府自掏腰包替這些公司承擔損失,金融危機過後又會以某種緩和方式進行私有化。每次危機都促使保障金融的體系制度發生一些變化,使之更適應金融的發展,所以美國式的消費模式不會改變。 而中國的金融洋務運動之所以步履維艱就在於相應契約執行機制,權利保障機制的缺失與不健全。其中以證券市場的發展最為艱難。初期上證的建立就是為了給國有企業融資,現今雖說民營企業上市的數量也在增加,但在規模上遠不如國有企業。很多地方政府為了讓當地國企上市就虛報利潤,欺騙大眾,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相應也缺失責任感,反正損失的也是國家的,他們所承擔的責任有限,因此虛假信息充斥著股票市場,炒股有時還不如賭博! 與證券相關的法律的發展也是步履維艱,很多上市公司是國有的,如果讓違法上市公司賠償就是國有資產的流失,而且股民來自全國各個地方,如果收到虛假信息的損害那麼可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提起訴訟,各個法院不好判決,若判決不一樣有失法律的威嚴,因此中國對證券訴訟是有嚴格規定的,且不受理集體訴訟。但證券訴訟又具有兩大特徵:1、股民的損失計算快捷清晰,2、受害人利益相關性強,容易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法律發展;因此證券民事訴訟在中國的發展還是較快的,至少比與消費品相關的法律發展快! 另外作者還主張放開並鼓勵民間借貸的發展,他認為金融越發達,利息就越低! 以下是陳志武的經典語句: 1、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是一個有財富但沒有資本的社會; 2、 千萬不要因為美國的金融創新帶來的問題,就認為我們不放開金融創新的做法是對的。中國必須學會游泳,即使要交學費,也應該去學; 3、 只要股市還不對民營企業真正開放,培養中國的創新文化要麼是一句空話,要麼就只能繼續依賴香港和美國的資本市場; 4、 金融證券品種的發展不發展,最終不僅影響到GDP的增長快不快,而且會影響到我們到底娶什麼樣的媳婦,嫁什麼樣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權和尊嚴; 5、 證券金融技術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麼就不要,要麼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購物那樣只挑自己喜歡的; 6、 當一種經濟交易夾雜著其他因素---友誼、情感和親情---那麼,只會污染人類關系的靈魂。從人類的經驗看,經濟交易交給市場,感情交流留給家庭,這是最好的一種安排,也是市場化分工發展的總趨勢。 到現在其實對金融也有大致的了解,但從不同書本中得到的結論又不同,慚愧自己看完《貨幣戰爭》就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作者的觀點,以後會繼續關注金融以及經濟學的相關知識,有選擇性地學習別人的觀點。
『貳』 金融的邏輯txt全集下載
金融的邏抄輯 txt全集小說附件襲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擊時弊
第二部分:審視傳統,展望出路
本站提供的小說《金融的邏輯》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網路文學作品,金融的邏輯最新章節以及文字均由小說閱讀網網友上傳和維護
金融的邏輯的作者為:陳志武 ,閱讀更多陳志武 的書籍,請到各大書店或網店購買閱讀。 金融的邏輯全文閱讀適用於在PC電腦中閱讀,金融的邏輯TXT版下載適用於在掌機、PDA、商務通、手機中閱讀。
《金融的邏輯》探討金融發展和一般市場發展對文化和社會帶來的影響。作者從理論到事實對西方金融的發展正本清源,追溯財富基因,解讀資本密碼,剖析金融危機。作者還創造性地從金融作為「大社會」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對儒家文化進行金融學反思,直言市場經濟是個人解放的必由之路,發展金融是中國的唯一出路。作者長期關注社會轉型問題,痛擊時弊,觀點振聾發聵。「政府有錢不如民間富有」、「西方的興起主要靠制度而不是掠奪」、「消費驅動型模式不會改變」 等觀點啟發了更多人思……
『叄』 求完整版 金融的邏輯 作者:陳志武
金融的邏輯 陳志武的
『肆』 金融的邏輯思維陳志武電子書下載
『伍』 《金融的邏輯》PK《貨幣戰爭》
按:拿《金融的邏輯》PK《貨幣戰爭》,會產生兩種奇妙的反差。從銷售方面講,盡管《金融的邏輯》一上市,已有不少讀者追捧,特別是在機場的銷售兩者不相上下,但是從總數來看,《金融的邏輯》是難以望《貨幣戰爭》項背的。但是,從內容、品質講,《金融的邏輯》PK《貨幣戰爭》,就像是用牛刀殺小雞,用重炮打蚊子,兩者完全不是在一個檔次上。不過,基於《貨幣戰爭》謬論百出,且流布無窮,這個PK也就有了正本清源的意義。
一、金融、國債對民主制度真的沒有免疫力嗎?
按:讀過《貨幣戰爭》的讀者都知道編者在其中揭露了一個「陰謀論」,這個「陰謀論」一口咬定國際銀行家們不只是操縱政治、製造戰爭,更頻頻製造金融危機。《貨幣戰爭》的編者幾乎採用了偵探小說的手法,加上一大堆的野史秘聞,模模糊糊地勾勒出了近二百多年來的金融政治。因此,《貨幣戰爭》的作者,看不到金融的對普通人的生活的改善,更看不到金融催生民主、自由的貢獻和意義。
宋鴻兵:新生的民主制度對於「國際銀行家通過控制貨幣發行權來控制整個國家」這一戰略主攻方向的判斷和防禦出現了重大漏洞。民主制度的設計和建立幾乎是全身貫注地防範封建專制勢力的威脅,並在這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效,但是,民主制度本身對金錢權力這一新生的、致命的病毒,卻沒有可靠的免疫力。
陳志武:負債累累的政府是一個權力難以擴張的政府,因為負債後,一方面政府就得面對債券市場,另一方面就得征稅,就得面對納稅人。或許,負債、債券市場、征稅、納稅人,這都是民主憲政的磚瓦。看來,金融不只是能幫助一個國家平攤一時的支付壓力,還能促進制度的良性發展。
二、中國金融的開放是「取亂之道」,還是勢在必行?
按:陳志武教授認為,中國金融的自由開放刻不容緩,中國要實現創新,並學會抵禦金融風險,只能先去嘗試。《貨幣戰爭》的編者則認為需要先建立完備的監管機制。中國自古就奉行「中庸之道」,兼聽則明。不過正如陳教授所說,關在屋子裡是學不會游泳的。如果永遠學不會,中國的金融是不是要永遠自閉大門呢?
宋鴻兵:金融的開放面臨的戰略風險遠不是金融企業本身那麼簡單,它涵蓋了整個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稍有閃失則後果不堪設想。金融安全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遠比戰略核武器更需要嚴密監督的領域。在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金融安全監管機制之前就貿然全面開放,乃是取亂之道。
陳志武:在美國,金融創新可以說是完全放開的,出了問題再說,沒出問題可以完全自由。而中國則是,如果沒有政府批准,任何創新都不行。我們必須知道,監管從本質上是反應性的,是針對已經熟悉的事情而為的,但創新顧名思義是以前沒有的,是創造出以前不熟悉的東西,所以,從本質上,創新是不應該監管的,否則邏輯上就有矛盾。中國要成為創新型國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創新不顯著,那麼其他行業也不可能實現創新。中國式的監管,並不能夠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打個比方,把一個人關在屋子裡不讓他去學游泳,他當然不用擔心被水嗆住,但他也學不會游泳,等他下次掉進水裡,他就會淹死。
三、次級貸危機是否說明美國人對未來的透支能力已消耗殆盡?
按:關於次貸危機,《貨幣戰爭》的編者分析得很詳細,很多說法也不能說毫無道理。但是,《貨幣戰爭》的導向是有問題的,宋編者是不能真正認識到發展金融對於深化中國市場的重要意思的。我們且看看陳志武教授的說法。
宋鴻兵:華爾街的金融創新的規律是,贏了銀行家拿天文數字的獎金,輸了是納稅人和外國人埋單。而無論輸贏,在「金融創新過程」中被銀行系統反復、循環和高倍抵押的債務所創造出的巨額債務貨幣及通貨膨脹這一必然結果,則悄悄地重新瓜分著全世界人民創造出來的財富。難怪這個世界的貧富分化會越來越嚴重,也就難怪這個世界會越來越不和諧。
這就是債務貨幣驅動下的經濟發展的規律:債務創造貨幣,貨幣刺激貪婪,貪婪家中債務,債務發生內爆,內爆出發緊縮,緊縮導致衰退!
陳志武:像美國歷次金融危機一樣,這次危機不會改變美國的經濟模式,也沒有人要終止金融證券業在美國經濟中的地位,面對的挑戰仍然是一個如何改良的問題,如果說「借債消費」過頭了,那是量的問題,屬於改良的范疇。更確切地講,是如何找到一種新的制度安排,以減少多環節委託代理關系鏈所帶來的道德風險,使每個環節的交易方都能勤勉負責,保證「花別人的錢也心疼」。
不發展金融自然不會有金融危機,只要發展,就必然時常碰到問題。今天中國因為沒有那些五花八門的按揭衍生證券,所以沒有金融危機,而美國有了這些才時常出現金融危機,這本身並不說明中國的金融欠發展是正確、是對中國社會更有利的事。而如果中國或任何國家從此限制金融創新、過度強化金融管制,那會像因噎廢食一樣地錯。只有進一步鼓勵自發的金融創新、放開金融市場的手腳,中國的金融市場才能深化。
四、金融危機後,「寅吃卯糧」的借貸消費模式是否需要終結?
按:任何深刻理解並已參與到現代社會的人,都能發現現代金融的好處,也能理解借貸消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但是,宋編者還停留在投資驅動模式的框架里,所以用了中國的老話「寅吃卯糧」來諷刺借貸消費。陳志武教授則針鋒相對,指出「金融證券能提高我們整個人生的總體幸福水平,進而提高全社會的福利」。 其實在《金融的邏輯》一書中,陳教授還講到,金融危機之後,消費驅動模式仍不會改變。
宋鴻兵:人民借錢越多,就必須借更多的錢,債務和貨幣死鎖在一起,其邏輯的必然結果就是,債務永遠增加,直到其債務貨幣遭人徹底拋棄或其利息重負壓跨自身經濟發展,導致整個體系的最終崩潰。債務,債務,還是債務。人民幣正在迅速滑向債務貨幣的深淵。債務的貨幣化是現代經濟最嚴重的潛在不穩定因素之一,它是通過透支未來以滿足現在的需要。中國有句老話,「寅吃卯糧」,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陳志武:我恰恰要說明,有沒有金融市場的發展,最後就會決定是不是在你最能花錢、最想花錢的時候反而是你最沒錢的時候,而你通過花錢得到的效用最小的時候又恰恰是你錢最多的時候。住房按揭貸款的效果是如此,很多其他金融證券發展的效果也會如此,都可幫助我們把一輩子中不同時期的收入流做些更好的安排,使我們不至於在最能、也最需要花錢的時候沒錢花,而等到年老不想花錢也不需要花錢的時候又偏偏錢很多。金融證券發展的好處是幫助我們攤平一輩子的消費水平,讓我們不至於一會兒餓得要死、一會兒錢多得無處花。金融證券能提高我們整個人生的總體幸福水平,進而提高全社會的福利。
五、金銀貨幣是否意味著「實際擁有」? 金銀真的是「定海神針」嗎?
按:《貨幣戰爭》的編者是黃金貨幣的鐵桿粉絲,一心主張恢復「金本位」,並建議中國應該變「藏匯於民」為「藏金於民」(P277),通過拋售美元買進黃金和白銀,將人民幣與黃金白銀掛鉤,實行金銀本位制。以致有網友懷疑宋編者可能是金礦廠商的代言人。宋編者的這一言論,又一次讓他成了金融學的門外漢。恰好陳志武教授有一篇叫《西方的興起是靠制度而不是掠奪》的文章對此進行了批駁。陳教授此文從制度的角度解讀西方的興起,對許多還迷信黃金白銀的人是一記深刻的耳光。
宋鴻兵:黃金被世人公認是財富的最終形式。這種根深蒂固的意識,絕不是凱恩斯等人幾句輕飄飄的「黃金是野蠻的遺跡」就能化解的。黃金與財富的必然聯系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邏輯。……從本質上看,黃金是唯一的、高度敏感的、深負歷史傳承的「政治金屬」,處理不好黃金問題,會在世界范圍內掀起金融風暴。……黃金和白銀作為貨幣是自然進化的產物,是真正的市場經濟的產物,是人類信賴的誠實的貨幣。
陳志武:作為一種金屬,白銀本身沒有太多的工業價值。但正因為許多國家在不同時期用白銀作為貨幣,所以它就特別值「錢」。而之所以白銀被用作「錢」,就是因為沒有發展出支持票券信用的制度。換言之,只要有了便於金融票券交易的制度,金銀作為「錢」的價值就沒有了。這也是為什麼隨著現代政治法律制度的興起,金銀作為「錢」的價值越來越低。
因此,一個國家有沒有「錢」取決於它能不能將各種未來收入流和「死」財富作證券化、票據化,不取決於它有多少金銀。而能否進行廣泛的證券化和票據化交易又受制於它的制度。所以,制度的優劣決定一個國家「錢」的多寡。
『陸』 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讀後感
[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讀後感]
我學的是經濟學流通系統的專業,對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等都學過一些皮毛,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讀後感。因此,讀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這本書,並不是覺得困難。
這本書也是2010年銷售榜上100位以內的暢銷書,看過之後,推薦大家看看,是本能改變世界觀的好書。
讀完這本書是在2010年年中左右,近日又把這本書借給了別人——好書要大家分享,呵呵。
簡單的總結一下陳志武《金融的邏輯》的讀後感:
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空間的價值交換。在古代社會,因為交通、生產的不發達,金融的發展沒有社會土壤,但這並不意味著金融的不存在。
世界各地的人都會把家作為基本單位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及發展。金融的產生與發展基礎是契約架構與個人權力的保障,因為價值的跨空間、時間交換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因此需要相應的制度去確保交換的公平性。
家族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其實就是一種規避未來風險的隱形投資,而血緣關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約架構。典型例子就是「養子防老」,父母擔心老無所養,在年輕時會把大量時間、金錢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養,這其實就是一種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資。「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從金融學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釋。
如上所說,以血緣關系為依託的家隱性來說是為了規避未來風險,是經濟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養孩子的目的是防老無所養,因此,小時候孩子必須對父母服從,要不長大還了得。
這種情況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種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個性受到嚴重壓制,整個社會缺失創新氣氛。儒家的長幼有序,三綱五常從道德上給與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麼不僅家庭內部,社會方面也會給與不孝子女以巨大壓力。
這樣,家文化帶有很重的責任與義務感,極大地剝奪了孩子的權利,壓制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種方式去規避家庭風險,那就是現代金融。
經濟獨立是個人自由的基礎。
如果老年人也能經濟獨立,那麼他們將不會對孩子的行為過分干預,退休基金、養老保險等為規避未來風險提供了充分的選擇,老人參與這些金融活動就會在年老時享受金融投資帶來的回報。上面的描述只是從家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那麼對於社會而言其存在性以及發展的必要就不言而喻。
金融初期主要形式是銀行以及保險。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是其發展的搖籃。
這些國家為了拓展其海外貿易,維護海上霸權地位,大力發展銀行以及保險業務,後來為了維持戰爭需要,又大量發行國家債券,從而為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英國是最早發行股票的國家,但由於缺乏相關監督契約制度,發生南海股市大泡沫,英國決定限制股票發展,從而逐漸在競爭中失去金融霸主地位而被美國取代,讀後感《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讀後感》。證券,保險,基金,債券,說到底,就是為了優化資金的配置,將未來收入流現金化,也即資本化。
人們一般在青壯年時期消費需求最大,但此時的錢也最緊張,而到老年時最不需要花錢卻最不缺錢,為此利用金融,他們可以通過借貸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來滿足消費的需求。
這樣做的好處:
1、優化資金的配置,使資金能按需分配,避免出現沒錢時消費需求最大而有錢時消費需求弱的現象;
2、減輕一次購買時的壓力,提前享受生活;
3、促進社會消費,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因此美國式的消費模式是一種合理理財與投資的模式,是先進的。
那麼,為什麼美國還會成為經濟危機的源頭呢?這是否說明美國式消費的終結?
答案是:不是。
美國的金融危機的確來源於這種借貸消費,但不是模式本身所帶來的。
舉美國住房按揭貸款為例:A想買一套房,但他付不起全額資金,於是他向銀行借貸,以未來的收入作為抵押買下這套房。假設還款期限為30年,那麼銀行就只能在30年後才能連本帶息收回所有錢,這就存在流動性風險,如果銀行中間需要錢或者30年後收不回來這筆錢怎麼辦?這勢必影響銀行的借貸,影響金融的發展。
伴隨這個問題的產生就有了聯邦住房按揭貸款協會(FM),他的作用是專門買那些銀行想轉手的按揭貸款(現金支付),於是死錢又變活錢了。銀行承擔的風險小了,貸款量也多了。
接下來的挑戰是FM的錢也不是無限的,於是70年成立了GM,專門將從美國買來的各種住房按揭到款打成包,然後將貸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證券的形式向資本市場投資者出售,即按揭貸款證券。這樣就將風險分擔到社會中,同時使活錢的來源無限變大,但同時借貸者與資金提供者的距離越來越長,交易鏈長了,風險就大了,中間夾雜著很多的代理商、代理機構,他們很多隻負責收取中介費而不管其他的,一環壞了,那麼全環就可能出問題。從而引發次貸危機,又因為房貸已經同眾多金融產品及其衍生物密切相關所以導致金融危機也就不足為怪了。每次發生金融危機,世界各國都會暫時性地接管大公司,也即救市。
通過政府自掏腰包替這些公司承擔損失,金融危機過後又會以某種緩和方式進行私有化。每次危機都促使保障金融的體系制度發生一些變化,使之更適應金融的發展,所以美國式的消費模式不會改變。
而中國的金融洋務運動之所以步履維艱就在於相應契約執行機制,權利保障機制的缺失與不健全。
其中以證券市場的發展最為艱難。
初期上證的建立就是為了給國有企業融資,現今雖說民營企業上市的數量也在增加,但在規模上遠不如國有企業。很多地方政府為了讓當地國企上市就虛報利潤,欺騙大眾,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相應也缺失責任感,反正損失的也是國家的,他們所承擔的責任有限,因此虛假信息充斥著股票市場,炒股有時還不如賭博。
與證券相關的法律的發展也是步履維艱,很多上市公司是國有的,如果讓違法上市公司賠償就是國有資產的流失,而且股民來自全國各個地方,如果收到虛假信息的損害那麼可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提起訴訟,各個法院不好判決,若判決不一樣有失法律的威嚴,因此中國對證券訴訟是有嚴格規定的,且不受理集體訴訟。
但證券訴訟又具有兩大特徵:
1、股民的損失計算快捷清晰,
2、受害人利益相關性強,容易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法律發展;
因此證券民事訴訟在中國的發展還是較快的,至少比與消費品相關的法律發展快。
另外作者還主張放開並鼓勵民間借貸的發展,他認為金融越發達,利息就越低。
再列舉一些陳志武的經典語句:
1、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是一個有財富但沒有資本的社會;
2、
千萬不要因為美國的金融創新帶來的問題,就認為我們不放開金融創新的做法是對的。中國必須學會游泳,即使要交學費,也應該去學;
3、 只要股市還不對民營企業真正開放,培養中國的創新文化要麼是一句空話,要麼就只能繼續依賴香港和美國的資本市場;
4、
金融證券品種的發展不發展,最終不僅影響到GDP的增長快不快,而且會影響到我們到底娶什麼樣的媳婦,嫁什麼樣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權和尊嚴;
5、 證券金融技術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麼就不要,要麼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購物那樣只挑自己喜歡的;
6、
當一種經濟交易夾雜著其他因素---友誼、情感和親情---那麼,只會污染人類關系的靈魂。從人類的經驗看,經濟交易交給市場,感情交流留給家庭,這是最好的一種安排,也是市場化分工發展的總趨勢。
〔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柒』 求金融的邏輯TXT陳志武
發到哪裡去
『捌』 陳志武老師寫的都哪些書 除了《金融邏輯》
陳志武: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奮(中信出版社);金融的邏輯;24堂財富課;陳志武說中國經濟
你可以上買書的網站上看看,輸入作者,就能看到他都寫了那些書
『玖』 你如何評價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
《金融邏輯》這篇文章具有通俗的語言,還是有著獨到的觀點。總得看起來就像是一篇網路的文章,不像是一本經濟類的書籍。這本書總得來說並沒有什麼嚴謹的邏輯和知識體系。看完這本書,可能會有一種洗腦的感覺,有可能會刷新自己的三觀,改變自己對金融經濟的認識。
作者用朴實的語言解釋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本書立足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並且涉及到了許多國外的經濟發展歷史。
對於我個人,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我覺得金融業界是上層人玩的游戲,對股票證券這類金融產品有著一種神秘感和三分敬畏。從這種層面上多少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無知,更准確的來說是,我作為一個當代的大學生是多麼的無知,至少我能不能代表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這個論斷還需商榷。
『拾』 請問:誰有 書 名: 金融的邏輯 作者::陳志武的全文啊
發過去了哦 請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