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際金融論壇的特別記錄
世界性的金融發展和國際間的金融自由化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我們應該對各國的發展情況予以了解和研究,有必要通過對話,建立一個有益的世界金融交流平台。國際金融論壇(IFF)正是致力於推進中國及世界金融實現發展目標的重要交流平台。
—— 國際金融論壇(IFF)
我特別高興地看到你們正在做出特別的努力,舉辦國際金融論壇將會推動相互溝通理解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科菲·安南,聯合國秘書長
我高興的向國際金融論壇所有參會者致以熱情的問候,這個會議是在一個重要的時刻舉行的,全球金融危機正在惡化,對全球經濟,尤其是對於人類大家庭中最貧窮和最脆弱的成員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即使是在最近一輪金融動盪出現之前,我們為減少貧困做出的共同努力已經受到了糧食和能源價格攀升以及氣候變化加速的挑戰,實現千年發展目標這一重大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具有挑戰性,我們不能任憑全球金融危機惡化,使我們以往的成果付諸東流,讓更多的人陷入貧窮。我們必須保護那些生計岌岌可危的人民。
——潘基文,聯合國秘書長
我很榮幸地歡迎各位參加國際金融論壇。作為WTO的新成員,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同時也面臨來自金融領域的巨大挑戰。論壇提出在全球不斷變化發展的經濟環境下中國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我相信各位將從來自世界各國的高級官員和金融領袖的獨到見解中受益。
—— 讓·克雷蒂安,加拿大前總理
經濟全球化是真正意義下的相互依存,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大趨勢,金融作為經濟的核心,在金融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們要通過國際的合作,為建立一個均衡的、公平的國際金融市場而努力。
—— 成思危,國際金融論壇(IFF)主席
十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值此國際金融論壇開幕之際,我衷心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在我擔任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期間,我深刻體會到了全球經濟的重要價值,並且強烈感受到其前所未有的相互緊密聯系性,國際金融論壇能夠為全球人士提供絕佳的研討且影響著全球經濟的機會,所以參與這個論壇是一件大事,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參與支持國際金融論壇的原因,致以最衷心的祝願。
—— 托尼 布萊爾,英國前首相
國際金融論壇(IFF)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在這里我見到了很多來自全球金融界的知名人士和學者,這里可以讓我們進行頭腦風暴,把我們的智慧和經驗集中在一起,讓我們更多的了解和討論現在的一些問題。在未來5 年當中,中國將成為全球創新的一個重要的引領者,她解決國內發展中遇到各種問題的創新舉措,可能會對全球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中國肯定會在世界的舞台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國家。
—— 詹妮·希普莉,紐西蘭前總理
在中國設置長期性的國際金融論壇是非常必要的。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的焦點,全球資本流動也逐步轉向以中國為核心,積極參與和建立一個高層次的對話平台,將對中國金融改革與開放,對國際資本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作為常設全球金融高峰會議,國際金融論壇的創立和召開都將向世界表達出自己的聲音。
—— 羅伯特·蒙代爾,IFF成員,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各國政府和金融界要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全球金融制度和更加有效的協調機制。國際金融論壇是全球金融界的盛會。論壇發表了《國際金融論壇宣言》,將定期定址舉辦國際金融論壇年會,為國際金融界提供一個交流對話的窗口。這個窗口加強了各國金融界的聯系,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加強了政府、學術界和金融界的聯系。
—— 蔣正華,十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國際金融論壇(IFF)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歷史上都沒有今天這樣的重要,因為今天我們面臨著在全球的金融和經濟領域最重要的挑戰,論壇成員嘉賓均來自全球金融界的領袖。我相信國際金融論壇(IFF)必將成為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論壇。
—— 莫瑞斯·斯特朗,聯合國副秘書長
加強合作,特別是通過與國際金融論壇(IFF)的長期戰略合作,以此來幫助中國構建更廣泛的金融市場,使貧窮人口受益。我認為,塑造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國際金融論壇將是至關重要的。
—— 澤菲蘭·迪亞佈雷,聯合國副秘書長
非常榮幸參加國際金融論壇,在這里見到了很多全球傑出的金融領袖和領導人。國際金融論壇是一個高規格的論壇。一年前,20國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也是在這里舉行。正是那次會議為中國金融體系應該怎樣發展奠定了一個基本的基調。我們希望中國能夠做出非常重要的、中國應該做出的貢獻。
——約翰·利普斯基, IMF第一常務副總幹事
合作才能取得進步,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全球多極化市場新的發展使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必須加強合作對話,參與其中。我希望各種體制能夠進一步協調合作,建立一個更加安全的貿易和金融體系。
—— 麥克·坎特,美國前商務部部長和貿易代表
金融危機使全球精英清醒地認識到改革全球的金融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非政府機構也需要積極探討如何走出危機。現在亞洲有了自己的國際金融論壇(IFF),亞洲經濟正顯現復甦跡現,中國及其他新興國家為世界經濟的復甦提供了動力來源,很高興在國際金融論壇(IFF)看到中國政府克服危機的決心和所付出的努力,相信國際金融論壇(IFF)能為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做出自己的貢獻。
—— 韓升洙,IFF顧問委員會主席、第56屆聯合國大會主席、韓國前總理
全世界面臨極為嚴重的挑戰,我們需要強大的領導力、強大的決心和改革,以便我們實現所有的潛能,讓我們下一代和全世界都有非常穩定、和平的發展。
——肖卡特·阿齊茲,巴基斯坦前總理
我非常榮幸能夠在國際金融論壇(IFF)這次非常重要的會上進行發言,在過去很多年當中這一論壇匯集了中國和各國的國家領導人、高級專家、以及國際經濟組織的領導者,他們已經成為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富有影響力的活動,在世界的金融和經濟界都是如此。
——埃德蒙·阿爾方戴利,
IFF主席團成員、歐洲50集團主席,法國前財政部長
北京現在正領導著全世界走出危機。在過去一年當中,中國在全球經濟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且也已經成為G20集團主要成員國之一。非常高興中國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IMF應對危機的時候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
——多米尼克·施特勞斯·卡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
B.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成員名單
政府機關人員:
1.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2. 陳文輝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3. 範文仲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部主任
4. 方星海 中財辦經濟一組巡視員
5 管濤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
6 紀志宏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
7. 賈康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8. 李波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司長
9. 李伏安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河南監管局局長
10. 劉春航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局局長
11. 廖岷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局長
12. 隆國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主任
13. 潘功勝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14. 祁斌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主任
15. 沈曉暉 國務院研究室國際司司長
16. 魏加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
17. 閻慶民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18. 張健華 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
19. 張濤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執行董事
20. 張育軍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
研究機構人員:
21. 白重恩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22. 丁志傑 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
23. 黃益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24. 李稻葵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
25. 陸磊 廣東金融學院院長
26. 瞿強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
27. 魏尚進 哥倫比亞大學金融學教授
28. 巫和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29. 姚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30. 殷劍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31. 鍾偉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商業機構人員:
32. 高善文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33. 哈繼銘 高盛投資管理部中國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
34. 黃海洲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研究部聯席主管
35. 黃金老 華夏銀行副行長
36. 連平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37. 馬駿 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38. 孫明春 上海博道投資首席經濟學家
39. 徐剛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
40. 袁力 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
論壇特邀成員:
1. 郭濂 國開行金融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2. 黃明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
3. 黃志強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
4. 何東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
5. 胡一帆 海通國際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學家
6. 金中夏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所所長
7. 李麟 浦發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
8. 李迅雷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9. 林采宜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10. 魯政委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11. 馬寧 高華證券公司副總經理、研究總監
12. 彭文生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13. 沈建光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
14. 盛松成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
15. 孫國峰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
16. 王志浩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
17. 吳高連 中國光大銀行專職董事
18. 武劍 中國光大銀行專職董事
19. 謝多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黨委書記
20. 熊志國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室主任
21. 許憲春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22. 徐忠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
23. 張承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
24. 張霄嶺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監管三部副主任
25. 鄭京平 國家統計局總工程師
26. 諸建芳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27. 朱寧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
28. 周道許 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貴州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
29. 鄒加怡 財政部國際司司長
論壇特邀研究員:
1. 程漫江 中銀國際證券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
2. 王信 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長
3. 向松祚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4. 張斌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
5. 張明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
6. 周誠君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7. 祝丹濤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處長、副研究員
C. 諾信集團還參加過中國金融論壇,是嗎
我看網站上是這樣說抄的襲,2015年5月,諾信集團受邀出席中國金融論壇。集團董事長楊玉斌先生攜副總裁張峻華先生、國際金融創新中心總經理馬明科先生,代表諾信集團參加此次經濟盛會。馬總代表諾信集團在會上發言。
D. 中國金融改革創新的六個勢在必行是什麼
第一,在中國實質性推進金融多樣化改革勢在必行。
第二,要以金融改革的發展支持實體經濟的升級換代。
第三,廣益概念的政策性金融守正出奇的發展勢在必行。
第四,金融與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新技術革命的結合勢在必行。
第五,金融和PPP概念所說的公司合作夥伴機制,或者官方表述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這種融資模式,管理模式和治理模式創新的結合勢在必行。
第六,在中國金融改革已有成果之上,推進在風險可控之下,人民幣國際化這個進程勢在必行。
E. 金融改革創新方面,有哪些新思路,新想法
新常態不僅意味著我國經濟正在步入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新狀態,也意味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對於金融業亦是如此。金融業如何適應新常態,又如何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些是新常態下金融業改革和轉型必須面對的課題。
在29日召開的2015金融街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表示:「金融一定要適應新常態,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有新的思路。」談到,在適應新常態中,金融主要起到5個方面作用:一是參與解決農村的改革問題;二是大力建設公共投資基金;三是鼓勵創新、創業;四是鼓勵國有大企業改革。此外,為了適應新常態,地下金融應該盡早升到地面上來,變成陽光下的金融。「在適應新常態的過程中,金融業不是被動的。一定要把金融的主動性、積極性發揮出來,做到金融的優化管理。」
在適應新常態的過程中,宏觀調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作為中國經濟政策的重心,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是促進我國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的重要保障。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殷勇在會上表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及國際環境發生變化,中國貨幣政策實施的路徑和工具也在不斷地豐富和優化。」同時,針對社會上對於中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的說法,殷勇明確表示,中國的貨幣政策並沒有進行量化寬松。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不僅沒有增加,而且還出現了下降。
統計顯示,從今年3月份開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逐步縮減,9月末同比下降3%,比2月份的高點下降了5.6%。同時,中國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規模逐步增加,8月末同比擴張15.2%,從過去5年來看,是高水平增長率。「這與實施量化寬松的經濟體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萎縮的情況是不同。我們通過自然方式就能滿足央行的資金需求,如確有需要,外匯儲備也有空間和靈活性。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質量和流動性安排能夠維護中國經濟和金融的安全。」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新常態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題,而金融業也不可能脫離經濟基礎而孤立發展。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所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發展的金科玉律。金融如果離開了實體經濟就是泡沫,它產生之初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同時,他也強調:「並非金融業要無條件地為實體經濟所提出的需求服務。」
在李揚看來,金融的功能有六項:提供支付結算方式以便利交易,提供集中資源和投資分散化的機制,提供跨時間、國界和產業的經濟資源轉移方式,提供風險管理方法,提供價格信息以幫助協調經濟各部門的分散化決策以及當交易各方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時提供解決激勵問題的方法。「因此,簡單地把金融是不是提供錢作為是否服務實體經濟的標準是比較片面的。在新常態下,特別是在我們有劇烈的結構調整的需求情況下,特別要全面地發揮金融的功能。」
對於下一步金融業改革的重點,與會嘉賓各抒己見。李揚提出,一是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尤其是低層次的、與科技創新相關的資本市場。二是要打破長期以來實行的禁止非金融機構之間發生信用關系的制約,放鬆對非金融機構信用活動的限制,讓實體經濟之間直接發生信用活動。三是推動產融結合。應當鼓勵實體經濟辦金融,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或者說非金融的但其中含金融業務的公司。四是要推動「互聯網+」,放開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限制,以互聯網為新技術手段和載體,發展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作用。要使金融體系更貼近實體經濟,我國金融體系可能要經歷一個投資銀行化的過程。
「要適應當前的新常態,必須適應市場化,對企業來說就是要自己找銷路,自己籌資金,這也是新常態中所必需的。」厲以寧補充說。
F. 北京國際金融論壇的評價
世界性的金融發展和國際間的金融自由化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我們應該對各國的發展情況予以了解和研究,有必要通過對話,建立一個有益的世界金融交流平台。國際金融論壇(IFF)正是致力於推進中國及世界金融實現發展目標的重要交流平台。
—— 國際金融論壇(IFF)
我特別高興地看到你們正在做出特別的努力,舉辦國際金融論壇將會推動相互溝通理解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科菲·安南,聯合國秘書長
我高興的向國際金融論壇所有參會者致以熱情的問候,這個會議是在一個重要的時刻舉行的,全球金融危機正在惡化,對全球經濟,尤其是對於人類大家庭中最貧窮和最脆弱的成員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即使是在最近一輪金融動盪出現之前,我們為減少貧困做出的共同努力已經受到了糧食和能源價格攀升以及氣候變化加速的挑戰,實現千年發展目標這一重大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具有挑戰性,我們不能任憑全球金融危機惡化,使我們以往的成果付諸東流,讓更多的人陷入貧窮。我們必須保護那些生計岌岌可危的人民。
——潘基文,聯合國秘書長
我很榮幸地歡迎各位參加國際金融論壇。作為WTO的新成員,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同時也面臨來自金融領域的巨大挑戰。論壇提出在全球不斷變化發展的經濟環境下中國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我相信各位將從來自世界各國的高級官員和金融領袖的獨到見解中受益。
—— 讓·克雷蒂安,加拿大前總理
經濟全球化是真正意義下的相互依存,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大趨勢,金融作為經濟的核心,在金融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們要通過國際的合作,為建立一個均衡的、公平的國際金融市場而努力。
—— 成思危,國際金融論壇主席
十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值此國際金融論壇開幕之際,我衷心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在我擔任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期間,我深刻體會到了全球經濟的重要價值,並且強烈感受到其前所未有的相互緊密聯系性,國際金融論壇能夠為全球人士提供絕佳的研討且影響著全球經濟的機會,所以參與這個論壇是一件大事,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參與支持國際金融論壇的原因,致以最衷心的祝願。
—— 托尼 布萊爾,英國前首相
國際金融論壇(IFF)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在這里我見到了很多來自全球金融界的知名人士和學者,這里可以讓我們進行頭腦風暴,把我們的智慧和經驗集中在一起,讓我們更多的了解和討論現在的一些問題。在未來5 年當中,中國將成為全球創新的一個重要的引領者,她解決國內發展中遇到各種問題的創新舉措,可能會對全球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中國肯定會在世界的舞台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國家。
—— 詹妮·希普莉,紐西蘭前總理
在中國設置長期性的國際金融論壇是非常必要的。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的焦點,全球資本流動也逐步轉向以中國為核心,積極參與和建立一個高層次的對話平台,將對中國金融改革與開放,對國際資本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作為常設全球金融高峰會議,國際金融論壇的創立和召開都將向世界表達出自己的聲音。
—— 羅伯特·蒙代爾,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各國政府和金融界要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全球金融制度和更加有效的協調機制。國際金融論壇是全球金融界的盛會。論壇發表了《國際金融論壇宣言》,將定期定址舉辦國際金融論壇年會,為國際金融界提供一個交流對話的窗口。這個窗口加強了各國金融界的聯系,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加強了政府、學術界和金融界的聯系。
—— 蔣正華,十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國際金融論壇(IFF)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歷史上都沒有今天這樣的重要,因為今天我們面臨著在全球的金融和經濟領域最重要的挑戰,論壇成員嘉賓均來自全球金融界的領袖。我相信國際金融論壇(IFF)必將成為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論壇。
—— 莫瑞斯·斯特朗,前聯合國副秘書長
加強合作,特別是通過與國際金融論壇(IFF)的長期戰略合作,以此來幫助中國構建更廣泛的金融市場,使貧窮人口受益。我認為,塑造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國際金融論壇將是至關重要的。
—— 澤菲蘭·迪亞佈雷,聯合國副秘書長
非常榮幸參加國際金融論壇,在這里見到了很多全球傑出的金融領袖和領導人。國際金融論壇是一個高規格的論壇。一年前,20國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也是在這里舉行。正是那次會議為中國金融體系應該怎樣發展奠定了一個基本的基調。我們希望中國能夠做出非常重要的、中國應該做出的貢獻。
—— 約翰·利普斯基, IMF第一常務副總幹事
合作才能取得進步,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全球多極化市場新的發展使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必須加強合作對話,參與其中。我希望各種體制能夠進一步協調合作,建立一個更加安全的貿易和金融體系。
—— 麥克·坎特,美國前商務部部長和貿易代表
金融危機使全球精英清醒地認識到改革全球的金融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非政府機構也需要積極探討如何走出危機。現在亞洲有了自己的國際金融論壇(IFF),亞洲經濟正顯現復甦跡現,中國及其他新興國家為世界經濟的復甦提供了動力來源,很高興在國際金融論壇(IFF)看到中國政府克服危機的決心和所付出的努力,相信國際金融論壇(IFF)能為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做出自己的貢獻。
—— 韓升洙,第56屆聯合國大會主席、韓國前總理
全世界面臨極為嚴重的挑戰,我們需要強大的領導力、強大的決心和改革,以便我們實現所有的潛能,讓我們下一代和全世界都有非常穩定、和平的發展。
——肖卡特·阿齊茲,巴基斯坦前總理
我非常榮幸能夠在國際金融論壇(IFF)這次非常重要的會上進行發言,在過去很多年當中這一論壇匯集了中國和各國的國家領導人、高級專家、以及國際經濟組織的領導者,他們已經成為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富有影響力的活動,在世界的金融和經濟界都是如此。
——埃德蒙·阿爾方戴利,
歐洲50集團主席,法國前財政部長
北京現在正領導著全世界走出危機。在過去一年當中,中國在全球經濟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且也已經成為G20集團主要成員國之一。非常高興中國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IMF應對危機的時候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
——多米尼克·施特勞斯·卡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
G. 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熱興起的背景是什麼如何看待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熱
在中國近年來的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一股日趨高漲的「金融中心熱」。由於各個主要城市都意識到金融中心建設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爭當金 融中心便成為這些城市經濟發展中追求的重要目標。據統計,國內提出建設不同層次金融中心的城市已有20多個,特別是一些大城市更發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 強烈呼聲。在提出建設金融中心的城市中,又以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城市更為引人注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早已成為國家戰略;北京市委市政府2008 年4月30日發布的《關於促進首都金融業發展的意見》也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標;按照廣東省和深圳市官方的口徑,深圳 將要建設的金融中心被定位為國內區域性金融中心,即華南地區的區域性金融中心;2003年以後天津則明確提出要「推進北方重要金融中心建設」,特別是在 2008年3月國務院批復《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在金融改革創新方面給予天津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的特權後,天津追求成為北方金融中 心的熱情更為高漲。那麼,如何看待這股金融中心熱?金融中心是否具有排他性?中國是否需要建設多個金融中心?本文擬對此談些粗淺看法。
中國金融中心熱的原因分析
我們認為,我國之所以會興起一股有關金融中心的熱潮,盡管具體原因很多,各個城市也都有自己不同的考慮,但總體上考察,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建設金融中心可以提升一個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對於該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一個城市要想在國內外獲 得較高的地位和知名度,不僅需要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而且需要擁有發達的金融業、金融市場和金融中心。倫敦、紐約、東京、蘇黎世、法蘭克福、巴黎、新加 坡、香港等城市之所以世界聞名,之所以在世界金融市場運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這些城市都是全球性或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的所在地。 特別是在當今經濟金融日益國際化和全球化的情況下,一個國家、一個城市,能否在世界經濟金融運轉中充當更重要的角色,就要看其能否成為國際性的金融中心。 以新加坡和香港為例,這兩個城市都是彈丸之地,它們之所以世界聞名,並不在於其擁有多麼強大的經濟規模和經濟實力,而在於它們都是著名的亞洲地區的國際金 融中心。從我國國內的情況看,上海、北京和深圳之所以在我國經濟發展以及金融運行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原因之一也正在於其集中有較為雄厚的金融資源,特別 是上海還擁有國內的證券交易所、黃金交易所、期貨交易所等金融市場,從而事實上具有中國國內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因為能否成為金融中心直接關系著一個城市的 地位和知名度,所以我國的一些經濟中心城市興起金融中心熱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次,建設金融中心是一個城市經濟實力強大的標志。按照經濟決定金融的一般原理,一個城市的金融狀況、金融地位是由其經濟狀況和經濟地位決定的。倫敦、紐 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產生發展的歷史表明,正是由於這些城市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所以才逐漸自然演變成世界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因此可以說,一個城市金融中心 地位的獲得實際上是其經濟實力的展示和體現。凡是有膽略提出建設不同層次金融中心的城市,都意味著其自信具有與對應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經濟實力。
第三,建設金融中心可以促進一個城市經濟的發展。按照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於經濟這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般原理,雖然一個城市能否成為金融中心,從 根本上說是由其經濟實力決定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城市能夠通過政府的推動而建設成為國際的或者國內的金融中心,又會反過來極大地促進金融中心所在地經 濟的發展。因為,金融中心建設的過程就是金融資源聚集的過程,這必然會給金融中心所在地帶來規模巨大的資金流入,從而有力地推動當地經濟的增長。本課題組 曾經對上海、北京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北京地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彈性為1.66,即金融 發展每提高1%會引起經濟增長提高1.66%,同時上期金融發展1%會引起本期經濟增長1.31%;上海地區金融發展1%會引起經濟增長6.579%,而 上期金融發展1%則會引起本期經濟增長0.35%。此外,在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伴隨國內外金融機構的聚集,還會提升一個城市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增加 當地的就業和稅收,也會帶來大量相關人才的引進。正是由於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發展可以給所在城市帶來無窮的經濟和非經濟利益,因此,國內諸多城市相繼發出建 設不同層次金融中心的呼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際經濟競爭的根本,就在於對國際金融領導權的掌握,在於對全球資本控制權、支配權的爭奪。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不僅能提高該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而且還能有力地促進該國的經濟發展。正因為如此,包括亞洲在內的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毫無例外地努力爭取把本國、本地區的某一大城市培育成為區域性或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
就當下中國大陸地區正在角逐金融中心的諸多大城市來看,綜合條件最好的當推上海,現已被視為最有希望競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上海在歷史上曾經是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豐厚的金融歷史文化沉澱。從現時的情況來看,今日之上海已形成了包括證券市場、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與債券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在內的層次比較齊全的金融體系,已成為國內外資金融機構雲集,金融交易量最大且運作最規范的地區。
多年來,上海重點圍繞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上下求索,著力建設,雖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但與一些已建成的全球性甚至區域性的國際金融中心相比,無論在硬環境還是軟環境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作為一項發展戰略,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成為上海金融業乃至整個城市發展的最高理想,但要圓夢這一理想卻還要走很漫長的路。
立足於未來全球金融競爭的戰略考慮,中國在維護和增強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時,還有必要合力將上海再打造成一個高層次的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除香港以外,在中國的大地上倘若還能有一個世界頂級的國際金融中心崛起,將對中國未來的長遠發展和金融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再有一個像倫敦、紐約那樣的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就能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服務平台,更好地滿足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發展需要,並能大大提高中國對國際商品和金融產品的話語權、定價權,因而有助於中國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的轉變。
近年來,隨著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提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目標的城市不斷增加,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筆者認為,面對來自國外大城市的挑戰,在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下,確保將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應當是中國優先考慮的問題,將之擺在更為重要的位置。這也是應對國外大城市競爭壓力的有效戰略選擇。倘若多個城市一哄而起,齊頭並進,各搞各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僅會使有限的資源稀釋和不可避免地導致重復建設,資源浪費,而且還會削弱國內城市與周邊鄰近國家在角逐國際金融中心方面的競爭能力。
現代金融產業發展的趨勢是集中,金融中心的建設具有排他性。凡有一定金融知識的人都會明白,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能建立多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的,即使美日英等經濟強國,盡管金融機構數量多,金融總量大,也只有一兩個國際金融中心。全世界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為數不少,但也只有倫敦、紐約、東京、法蘭克福、新加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十幾個公認的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中國雖已是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只是人均GDP排名在100位以外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金融機構種類偏少,機構數量、金融總量仍然偏小,各類金融機構分工和協作尚不完善,金融市場環境也待改進。特別是作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已回歸,在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必須維護,同時中央政府又已決定在上海重塑國際金融中心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在中國大陸再打造一個或兩個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呢?
構建國際金融中心是一項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一種政府行為,離不開政府的合理規劃、認可和支持。國外的經驗表明,國際金融中心形成初期的政府「自由放任」的做法,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已逐漸被擯棄。當今世界的幾個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無一不是政府力量與市場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中國的市場經濟還不夠發達,民間的金融資本力量還很弱,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更顯重要。政府的有關部門有必要成立面向全國的專門性的研究機構,就如何學習和借鑒國外現代國際金融中心的成功經驗以及如何發揮舉國一體資源聚合的力量,打造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以便為政府有關部門科學規劃和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出謀劃策。
既然全國有多個大城市都在籌劃建立國內區域性或全國性甚至國際性金融中心,政府的有關部門就不宜久拖不定,而應當及早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和步驟措施。這樣,既可以科學合理規劃國內構建金融中心的布局,又有助於推動這一工作的進展。
H. 聽說2019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具體什麼時候有哪些人參加啊
2019年10月10日~12日,在北京舉行了以「包容·健康·負責任」為主題的2019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有很多來自國內外政、學、行業協會的嘉賓,還有建設銀行、螞蟻金服、宜信、銅板街等企業的代表,差不多有500餘人參加論壇。
I. 「中國國際金融論壇」翻譯成英文是什麼
China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簡稱CIFF
J.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可靠么明白的進!謝謝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是1992年8月28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於 年1月9日正式開業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行設在上海。
經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正式批准,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於1999年獲准公開發行A股股票,並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碼: 600000 ),這是中國銀行業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截至2007年三季度,注冊資本金達43.54億元,良好的業績和誠信經營的聲譽使浦發銀行業已成為中國證券市場中一家備受關注和尊敬的上市公司。
建行以來,秉承「篤守誠信、創造卓越」的經營理念,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積極探索和推進金融改革與創新,為把上海盡早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服務,促進和支持中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業務發展迅速,資產規模持續擴大,經營實力不斷增強,在海內外已具備一定的影響。
2007年11月,獲評「2007年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十佳商業銀行--最佳穩健經營獎」 ;
2007年11月,獲評「2007第一財經金融品牌價值榜十佳中資銀行」;
2007年10月,蟬聯上海美國商會企業社會責任獎;
2007年9月,由經濟觀察報、CCTV財富中國和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共同舉辦「2006——2007年度傑出營銷獎」榮摘全場唯一「最佳創新獎」;
2007年9月,獲評中國內地三大強勢銀行亞軍;
2007年9月,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金融投資榜」評選活動中被評為「2007中國最具投資價值高成長銀行」;
2007年9月,在由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評選的 「2007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中位居第50位,在國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排名第2;
2007年9月,和訊網主辦的「2007中國信用卡測評」中被評定為卓越級發卡銀行,並獲最佳用戶體驗獎;
2007年7月,在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最新全球銀行1000強排名中,根據一級資本排名,我行位列191位,首次躋身世界前200強,比去年排名上升60位;根據總資產排位,我行名列第134位;
2007年6月,在國際金融界權威雜志英國《銀行家》發布第二屆暨2 0 0 7 年度「中國銀行業1 0 0 強排行榜」中,我行位列股份制銀行三甲;在總排名中,我行位列第八,比去年上升一位;
2007年5月,在上海市公眾服務熱線熱度測評中我行95528位居銀行業首位;
2007年4月,在「2006-2007中國互聯網INTERNET100」評選中獲得「創新50強」殊榮;
2007年4月,2007國際品牌高峰論壇:我行公司銀行服務品牌「浦發創富」榮獲「傑出品牌競爭力獎」;
2007年4月,獲第三屆(2006)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金圓桌獎;
2007年3月,獲評「2006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性的上市公司五十強」;
2007年3月,獲德累斯登銀行頒發的 「2006年度中國區最佳貿易融資合作夥伴」獎項;
2007年2月,獲得「Junior Achievement China Corporate Volunteer Resource Outstanding Award 」(「JA中國志願者最佳組織獎」);
2007年1月,我行攜「輕松理財E支付」系列產品,榮獲中國電子商務支付大會 「最具競爭力電子支付產品」、「中國優秀電子支付企業」、「電子商務最佳銀行應用獎」、「中國電子支付最信賴品牌」四項大獎;
2007年1月,獲新華遠東」穩定」評級(A+);
2006年12月,獲評上海現代服務業百強企業;
2006年8月,獲得上海美國商會「企業社會責任最佳實踐獎」,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查中獲「最具社會責任企業20強」榮譽;
2006年7月,獲評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銀行排名第251位。
我行主營業務主要包括:吸收公眾存款、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辦理結算、辦理票據貼現、發行金融債券、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買賣政府債券、同業拆借、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代理收付款項及代理保險業務;提供保管箱服務;外匯存款;外匯貸款;外匯匯款;外匯兌換;國際結算;同業外匯拆借;外匯票據的承兌和貼現;外匯借款;外匯擔保;結匯、售匯;買賣和代理買賣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自營外匯買賣;代客外匯買賣;資信調查、咨詢、見證業務;離岸銀行業務;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託管業務;經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經營的其他業務。
截止到 2007年底,全行總資產規模已達 9149.80 億元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7634.73億元人民幣,本外幣貸款余額5509.88億元人民幣,實稅後利潤54.99億元人民幣,並在上海、杭州、寧波、南京、北京、溫州、蘇州、重慶、廣州、深圳、昆明、蕪湖、天津、鄭州、大連、濟南、成都、西安、沈陽、武漢、青島、太原、長沙、哈爾濱、南昌、南寧、長春、烏魯木齊、合肥、呼和浩特等地設立了開設了30家直屬分支行、共408家營業網點,並在香港設立了代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