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國際金融學讀後感

國際金融學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3-08 06:40:40

⑴ 讀<金融的邏輯>讀後感

[讀<金融的邏輯>讀後感]
最近的生活真的有點宅的感覺,整天在家裡面,我對外宣稱我在家看書,居然有100%的人持懷疑的態度,難道是我的生活作風讓人感覺不踏實,或者前科太多劣跡了,讀讀後感。不管各方面的聲音是怎麼樣的,我要負責地告訴每個人,我真的是在看書,除了看看新聞和死神,偶爾也在pplive上看看電影,不過其他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在看書。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買了十幾本書,在很短的一個月當中,基本上當當網上面近期暢銷的財經類管理類圖書我都買了。當然當中有些圖書確實寫得不怎麼樣,例如《西點軍校》。總體上感覺物超所值吧,就是經濟上面拮據了一些。今天把《金融的邏輯》一口氣給看完了,感觸很大。

於《貨幣戰爭》最大的不同就是,作者陳志武從一種理性思維的角度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金融,金融的發展歷程,剖析近代的重大金融事件,對未來的金融市場宏觀的預測,在尊重市場規律的理性前提下,讓一個對金融一點概念性認識都沒有的人輕松地觸及了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

對於我個人,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我覺得金融業界是上層人玩的游戲,對股票證券這類金融產品有著一種神秘感和三分敬畏。從這種層面上多少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無知,更准確的來說是,我作為一個當代的大學生是多麼的無知,至少我能不能代表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這個論斷還需商榷。

什麼是金融?金融就是跨時間和跨空間的價值交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包括一些不動產,「死」的資產,如房產,汽車這些都能通過金融市場的只能將其進行轉換。極大程度上活躍了資本市場。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活躍程度極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金融市場的成熟度。歐美等國之所以經濟發達,原因不僅僅在於他們每年有上億元的軍費開支,也不僅僅在於他們人均的gdp,更重要在於他們有發達的金融市場,在商品市場,資本市場中活躍的金融市場不疑就是經濟的發動機。

以股票為例,股票就是對一件事物未來的估值,也就是說他體現的不是現在的市值,而是未來幾年的市場價值,是一種價值的提前兌現,也就是說微軟本來現在的市場價值沒有那麼多,阿里巴巴、網路等這些都是這樣,沒有股市,恐怕也沒有馬雲、李宏彥這些商業傳奇。或許更准確來說馬雲這些人要締造屬於自己的商業傳奇要經過公司一個漫長的積累,而有了股市,夢想提前兌現了,把一個好的東西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價值都提前展現出來了,股票的價格是相對的。應該說,在金融市場中,所有的價值都是相對的。

在其他金融類的書當中沒有這通俗的表述過,讓人一下子知道了金融市場的本質,一種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轉換,把未來的東西變現,把死的資產的價值變現。使一個市場中可用於交換的東西多了起來,而不是單單靠一種貨幣。

這就是覺得這本書第一點寫得好的地方,讓一個菜鳥知道什麼是金融。

第二點他說到了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有多麼重要,為什麼美國的債務經濟能夠持續強勢這么多年呢?

很多讀過貨幣戰爭的人都知道,美國等發達的西方國家,國家都沒有貨幣的發行權的,貨幣的發行權都掌握在私人財團手上,如美聯儲這些精英組織手上。國家的開支只能以國家的稅收和信用做抵押發行政府債券,美聯儲買入後相應地發行一定比率的貨幣量,或者他國來購買,像中國和日本這些外匯大國。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像美國這些大國沒有有效對抗通脹的能力。

但是為什麼負債累累的國家的經濟能有如此迅猛的發展呢?原因有兩點:一個跟西方發達的金融技術和文化背景有關。另外一個就是跟投資回報率有關。

先說第二點吧,再強調一下,在金融的領域所有的價值都是相對的,也就是說資產有可能成為負債,債務也有可能是資產,債務資本不一定不好,關鍵是要看這筆債務的投資回報率,也就是說當這筆債務投資的回報大於債務本身,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增值的,對於整個社會的總資產來說是增值的,只不過是錢在社會上和在政府的手中的區別。在美國,人民很富裕而政府負債連連;在中國,政府非常有錢當時人們貧富差距很大。這就是一個本質的區別。下面舉兩個例子,在05年布希白宮政府財政赤字創歷史新高,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很大,但是那一年很奇怪的是,布希政府並沒有通過增稅和減少政府債券的發行來緩解政府財政壓力和輿論壓力,相反的,一連串的減稅措施出台和增發了美元債券。從這一點就看出了西方人的理財理念,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過發行債券融到了資本,用於各種投資和開銷,如果用於投資的那一部分的回報高於政府的債務總額,那麼這次融資就是正面的。也就是說當投資回報率在理性的范圍內,那麼政府的財政赤字又算什麼,只要社會的資產總額是增長的正面的,政府有錢跟民間有錢有什麼區別呢?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定要是增長的,面對輿論壓力,只能是減稅。

事實上證明了一個負債累累的國家在持續的走強,人民越來越富裕,政府的赤字是相對的,國家的債務也是相對的,政府窮了,人民富了,政府的一分一毫開銷只能通過稅收和債券融資的形式,花的是人民的錢,當權者也要非常謹慎,讀後感《讀讀後感》。同時也培育著公民民主意識,整個社會無論從經濟、政治、文化,法治各個角度都往良性的角度發展。

而在中國,中央政府是富到流油,表面上國力蒸蒸日上,社會主義國家令行禁止,政府一呼百應,從中央到地方組織架構很清晰。金融危機一到,政府立刻就啟動了4000億資金給下面的企業過冬,國難當頭有這樣一個政府民眾不禁為之歡欣,但是當一切回歸理性之後,這些巨額資金大多投放到效率低下,腐敗連連的國有企業和製造數不勝數的呆壞賬的國有銀行身上,與其說是政府的一場大規模救市活動不如說是一場政府的一場自救活動。就好象古代的政府在保護自己的皇家產業一樣。而對於那些對社會有創造性推動的民營企業很多很多都餓死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政府在大規模的發救濟糧,而自己卻餓死在黑夜中,而對於大多數民營企業,他們只是需要一點點資金,幾十萬幾百萬他們就是度過這個難關扭虧為盈,多麼諷刺的一場救濟活動啊。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資產的發展對整個社會的貢獻是創造性的,很多人的智慧的加上國際上很多的金融環境,外資的進入把民營資本帶入了一個春天,在很多人抨擊外資,大肆宣揚資本主義陰謀論時,我很漠然,作為一個快離開大學的學生,我用較為理性的角度宏觀的看待這個問題,由衷地我要感謝外國資本,是他們看到了中國未來的發展契機,並且挖掘出了他們,但同時我也不否認他們是有利益驅動的。當時中國政府在干什麼,政府去民生工程去到了地方成了腐敗的肥料。中國是關系社會,那些民營資本靠什麼生存,在互聯網最冷的冬天,如果沒有國際風險基金的介入,相信我們今天看不到網路、攜程、阿里巴巴、騰訊、網易新浪一個一個互聯網傳奇。記得在今年的APEC峰會上面馬雲明確就呼籲各國的中小民企要立足自救,不要對政府的陽光政策抱太大的希望。

所以說,政府有錢國民窮不一定好,政府太有錢了容易滋生強權和腐敗,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不一定是積極的。

第三點、中國的金融市場現狀和前景

在以前我閱讀過的金融類書中經常說到中國A股等,之前對於A股的概念老是很書本化,原來中國的股市還是一個基本為國有企業服務的市場,幫助國有企業融資的一個平台,民營資本很難進去,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很多有名的民企選擇在納克達斯上市,在香港上市。像網路、搜狐和阿里巴巴這些,之前一直認為馬雲李宏彥那些人怎麼那麼不愛我,現在知道了。如果我是馬雲,遇到這樣一個提問,我可以大聲回答道:我非常愛我的國家,但是我的國家能不能像他說的那樣愛他的子民一樣的愛我。。」

自古以來,士、農、工、商。商人在中國永遠是最悲情一個階層,即便是在商業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中國人向來仇富,商人是創造財富的一個階層,商人商人,無奸不商。在今天,富商犯法,政府無情地懲戒,社會輿論無情的指責;貪官犯法,政府顧及形象和社會影響,來一個體面的內部雙規,民眾固然切齒,但是憤怒過後更多的是識像的敢怒不敢言或者的理性的司空見慣。整天社會的道德秩序就在這樣維持著,靠傳統的觀念在維系,法治永遠是那麼脆弱,隱性的規范更起到主導。

在普通的家庭當中,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好好的讀書,找一份穩定工作,去大國有公司,去考公務員,中國是崇尚強權的社會,而不注重資本價值和法治。整個社會體系至上而下都不利用發展健全的金融體系。

忙碌的十一月份,有一位50多歲的長者對我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80年代是激情燃燒的時代,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寬;90年代是產業化的時代;2000年以後是信息化,自動化的時代;而現在是金融時代和法治化的時代。年輕人你准備好了沒有.

從意識的層面上,我真的沒有意識到這場挑戰的到來,何其具有諷刺性的就是,一個大學畢業生連股票都沒有一個系統的了解,甚至乎有點恐懼,覺得他是一個可怕的金融產物,覺得他在攫取我們創造的價值,成為投機者掠奪的工具。在中國,很多人認為股市是一個投機的市場,無數人帶到幻想涉險去豪賭一把,很多人血本無歸。一種原始的賭博文化的延伸。實際上,在美國,國民把股市當作一種投資,理性去對待他,從市場規律的角度去分析,去理財。當一切回歸理性,中國股市的無序,是必然的,市場有它固有的供求規律,跨越了這一層,接下來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股市泡沫。

夜很深,給人一種安逸,彷彿喧囂和攘攘都離每個人很遙遠,窗外的漆黑,似乎在暗示著什麼。是寧靜背後真正的躁動,當我們走出這番寧靜之後,或許恐懼的現實就是接踵而來。
我們為什麼要恐懼危機?

或許一切都像我們對股市的不了解一樣,一切都是因為無知

很多時候,知道自己無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自己無知之後還不知道去悔改,去學習和充實自己。

喧囂的十二月,有一如既往忙碌的上班族,有招聘會血腥的人肉市場,有擠在獨木橋上的公務員大軍。置身其中,不能說是坦然自若,還是那樣把,不管做什麼,人不能貶值,同時還要通過做事,為身邊的人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讀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⑵ 金融危機讀後感

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及啟示

當前美國因次貸問題而引發的華爾街金融危機成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發生在華爾街的金融危機不僅重創了美國脆弱的經濟,引起美國股市崩盤,也給出其它國家經濟帶來極大危害。那麼為什麼華爾街會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 這場金融危機帶給我們什麼啟示?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
美國因次貸問題而引發的金融危機有著復雜的確背景,我認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刺激經濟的超寬松環境埋下了隱患
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破產,標志美國次貸危機大爆發。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源頭是其前期寬松的貨幣政策。在新經濟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後,為避免經濟衰退,刺激經濟發展,美國政府採取壓低銀行利率的措施鼓勵投資和消費。從2000年到2004年,美聯儲連續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從6.5%一路降到1%,貸款買房又無需擔保、無需首付,且房價一路盤升,房地產市場日益活躍,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時代晚期的經濟繁榮。提供次級抵押貸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對一般個人家庭來說,低利率和房產價格一路飆升,編織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資住房成為巨大的誘惑,於是大量居民進入房貸市場。到2006年末,次貸涉及到了500萬個美國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貸規模達到1.1萬億至1.2萬億美元。
2.以房產作抵押是造成風險的關鍵
美國次貸的消費者以房產作抵押,房產的價格決定了抵押品的價值。如果房價一直攀升,抵押品價格保持增值,不會影響到消費者的信譽和還貸能力。一旦房價下跌,抵押品貶值,同一套房子能從銀行貸出的錢就減少。如果貸款利率被提高,次貸使浮動利率也隨著上升,需要償還的錢大大增加。次貸貸款人本來就是低收入者,還不上貸款,只好放棄房產權。貸款機構收不回貸款,只能收回貸款人的房產,可收回的房產不僅賣不掉,還不斷貶值縮水,於是出現虧損,甚至資金都流轉不起來了。房價縮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級抵押貸款的殺手鐧。
從2005年到2006年,為防止市場消費過熱,美聯儲先後加息17次,利率從1%提高到5.25%,市場利率進入上升周期。由於利率傳導到市場往往滯後一些,2006年美國次貸仍有上升。但加息效應逐漸顯現,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
3.次級貸款資產的證券化加重了危機的擴散
美國絕大多數住房抵押貸款的發放者是地區性的儲蓄銀行和儲蓄貸款協會,地方性的商業銀行也涉足按揭貸款。這些機構的資金實力並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資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貸款上對其資金周轉構成嚴重的壓力。一些具有「金融創新」工具的金融機構,便將這些信貸資產打包並以此為擔保,用於發行可流通的債券。給出相當誘人的固定收益,再賣出去。許多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對沖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金融機構投資於這些債券。抵押貸款企業有了源源不斷的融資渠道,製造出快速增長的新的次貸;投資機構獲得較高的收益。
各種各樣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資機構現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風險也得到了分攤。但事物都有兩方面,金融創新制度帶來風險分散機制的同時,也會產生風險放大效應。像次貸這樣一種創新使美國不夠住房抵押貸款標準的居民買到了房子,同時通過資產證券化變成次級債,將高風險載入在高回報中,發散到了全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凡是買了美國次級債的國家,就要被迫為美國的次級危機「買單」。當房地產泡沫破裂、次級貸款人還不起貸時,不僅抵押貸款企業陷入虧損困境,無力向那些購買次級債的金融機構支付固定回報,而且那些買了次級衍生品的投資者,也因債券市場價格下跌,失去了高額回報,同樣調進了流動性短缺和虧損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開始,金融機構開始報告大額損失,反映了抵押貸款和其他資產的價值大幅下跌。
次級貸款資產的證券化過程實際上是資產組合和信用增級的一個過程,也是多種資產疊加、多個信用主體信用疊加的一個過程,在資產證券化後,這種資產證券化組合的信息和相關風險信息披露可能趨於更加不透明,導致市場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讀懂其中的風險,更不用說對其進行實時的風險定價了。由於對資產真正的價值和風險認知不足,投資者嚴重依賴評級公司的報告作出決策。信用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在金融市場的作用和影響已經越來越大,信用評級也是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環節。信用評級是否客觀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著利益沖突和道德風險等,這些因素都會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次級抵押貸款債券本來是從一些低質資產發展而來,「金融創新」則使這些低質資產通過信用評級公司評級獲得了高等級標號,事後證明價值被嚴重高估。
由於信息不對稱和風險損失不明,一旦次級抵押貸款出現了重大風險和損失,構築在這些證券上信用增強和信用疊加也會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樓閣一般會「瞬間倒塌」,由此必然會引起廣大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恐慌,規避風險的本能加速了投資者的拋售,並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動盪,金融災難也就在劫難逃。在次貸、證券化、信用衍生產品這個風險傳遞鏈條中,如果沒有信用評級公司的參與,次按危機或許根本就不能發生。

二、美國金融危機的啟示
美國因次貸問題而引發的金融危機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國應引以為誡。
1.認識和防範房貸的市場風險
房貸有房產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資產,但房產的價值是隨著市場不斷變化的。當市場向好時,房地產價格上揚會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貸的風險,會誘使銀行不斷地擴大抵押信貸的規模。但房地產的價格也不可能無休止地漲下去,因為任何企業或個人都不可能無視其生產與生存的成本。當市場發生逆轉時,房價走低,銀行處置抵押物難,即使拍賣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償還貸款。這不僅給貸款銀行帶來大量的呆賬壞賬,還會危及銀行體系的安全及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銀行需要在風險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選擇,提高識別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2.認識和防範信用風險
次級貸款違約率高,原因在於貸款機構在放貸中沒有堅持「三C」的原則,即對借款人基本特徵(Character)、還貸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進行風險評估。從國外的經驗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徵(年齡、受教育水平、健康狀況、職業)、購房目的(自住還是投資)、婚姻家庭狀況,還貸能力(房貸房產價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總債務收比、資產負債比等)和抵押物(房產價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獨戶、多層高層建築等)都與違約率密切相關。
香港在東亞危機中資產價格大幅縮水,許多購房者承受負資產的壓力,但銀行卻沒有出現違約率大幅上升的問題,就是因為香港銀行業自身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對個人住房貸款有嚴格資格審查標准,借款人購房多是自住,職業穩定,收入現金流不變,房產使用價值不變,仍會按期還貸。
我國的商業銀行在擴大個貸業務中應避免「政績目標」等非經濟和非理性色彩,減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貸資金配置,加強對借款人還貸能力的審查,對不同信用風險等級的借款人實施不同的風險定價、借貸標准,包括自有資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進銀行從服務風險定價向客戶風險定價轉變,從粗放經營向精細化、個性化轉變,提高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
3.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和貸款規范
監管部門應監督從事住房信貸的銀行和保險機構,在各類貸款和保險產品的營銷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產品信息,讓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權、選擇權,減少信息不對稱對借款人權益的損害。推進標准化的合約、貸款審核程序、借貸標准,規范銀行貸款行為和貸後的服務。
4.建立房地產金融預警和監控體系,提高抗風險能力
既然金融風險在經濟生活中無處不在,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監管部門的職責就是提高風險識別的能力,預測、防範、規避和化解風險,提高風險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產金融預警和監控體系是迫在眉睫,它將對銀行體系的安全,房地產市場和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產生積極促進作用。
5.政府部門應從危機中得到警示
讓百姓安居樂業是政府的職責,但「人人享有適當住宅」並不意味人人都要買房,讓無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進入購房市場,拔苗助長不僅事與願違,還會產生許多負效應。特別在我國抵押擔保、抵押保險等相關金融基礎設施不健全的情況下,無形中讓銀行承擔了許多政策風險。因此,一個優化的住宅市場結構應是新建房與存量房,出售房與租賃房,商品房與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樣化的統一。政府應加大經濟適用房的供給,改變經濟適用房「只售不租」為「租售並舉」;並通過信貸、稅收、土地政策引導房地產企業增加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給,在開工許可審批中優先考慮普通商品住宅。
6.中國應建立健全抵押保險和擔保制度
中國應建立健全抵押保險和擔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貸風險防範和分擔機制。引入商業保險和政策性擔保的機制,有利於促進抵押貸款營銷的規范化、合約的標准化,抑制商業銀行盲目放貸的沖動;合理的保險風險定價機制,有助於商業銀行規避信用風險、道德風險和房地產市場周期波動風險。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⑶ 《華爾街》觀後感,500字左右。

華爾街的歷史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紀錄片《華爾街》提到華爾街的歷史長達三百多年,與美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很大的聯系。我想主要談下華爾街經歷了三次戰爭,因為這三次戰爭在華爾街發展的歷史上有很大的影響。我認為在三次戰爭前期和後期給美國經濟所帶來的歷史性意思也是寫不完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正反兩面的,及時在某個時期美國曾一度繁榮但是有繁榮就必有衰退。歷史的發展是我們不可改變的。是很多問題積累在一起的爆發,我們不能回到過去重新選擇,所以在美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它所付出的代價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我們要善於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積極修正預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錯誤。
華爾街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在國際金融業占據顯赫地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看完這個十集的片子讓我受益良多,華爾街帶給我的震撼是巨大的。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關於資本市場的啟示。作為一名學習金融的大學生,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必須更加懂得金融市場的運作和金融的價值。
資本這個詞在這兩集中出現的次數尤其多。每周,每天,每時,每刻,資本都在不停息的流動。華爾街是美國資本市場和經濟實力的象徵,它早已不是一塊印第安人的土地,也不是荷蘭人的一道牆而是一張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網。華爾街人也完全成為了貪婪而奮斗的人。
我們可以借鑒它的過去,吸收許多經驗教訓。雖然,地理上的華爾街非常小,但在真正的意義上,華爾街是美國的資本市場乃至金融服務業的代名詞。這條街上的聯邦廳曾是美國第一屆國會的所在地,首任總統華盛頓就是在這里宣誓就職的,如今大門前聳立著華盛頓像以紀念此事。不過華爾街作為政治中心只是短暫的一瞬,而作為金融中心卻一直輝煌奪目,經久不衰。
參考網路文庫http://wenku..com/view/660587345a8102d276a22f6f.html

⑷ 哈爾濱金融學院觀後感

⑸ 求一篇關於金融類書籍的讀書筆記。2000字左右。例如《金融學》《國際金融學》《貨幣銀行學》之類的。

你去讀《操作手回憶錄》吧

⑹ 金融超限戰讀後感

[金融超限戰讀後感]
陳志武也不太喜歡郎咸平,這種不喜歡,不是個人好惡層面的,而是學術切磋層面的,金融超限戰讀後感。陳志武也很較真,可對政府較真的比較平和,對經濟學同事較真的比較嚴謹,因為陳是潛心學術的,學術必須嚴謹的較真。《金融超限戰》雖然把問題說的很嚴重,但關鍵是說出了問題。看完之後,再來回顧2006年-2007年這一波牛市,或許真不能簡單的以為是經濟向好在資本市場里的回應表現。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初已經破產的冰島,股市也就跌了90%而已,中國從6124-1664,跌去了多少?將近70%%,在亞洲僅次於越南。這是一個金融體系還沒有受到沖擊的發展中大國的股市表現嗎?郎咸平把06-07年的股市暴漲歸結為危機前的迴光返照,什麼危機?製造業危機。簡單梳理,就是從05年匯改以後,人民幣升值近20%,勞動合同法在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情況下倉猝推出,導致人力成本增加,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也導致資源要素成本增加,製造業在此輪金融危機蔓延之前其實已經捉襟見肘,度日勉強,只是當時外需還算可以維系,但已經有大量實業資本被迫撤離,尋找更高利潤渠道,哪裡利潤更高?股市,樓市。如果以此觀測,股市作為虛擬經濟,上輪股市暴漲和實體經濟到底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股市暴漲需要大量資金流動性助推,這種流動性如果是民營經濟投資經營環境惡化而流出的閑散資金,股市虛高是實體經濟繁榮還是危機前兆?再一個是國際金融炒家問題。郎教授認為,和日本1989年以後股市長期蕭條比較,我們的股市和樓市已經就差半步就將墮入深淵。樓市繼續暴漲,結果很容易明白。拿股市說,日本在股指最高點之前,也推出了股指期貨,然後更關鍵的是,允許國際金融資本進入成為日經會員,我們現在也剛剛推出股指期貨,現在差什麼,就差允許國際金融資本進入這一個門檻。一旦這個門檻放行,中國之前股市的所有經驗都將作廢。將有一大批技術派股神們被消滅。一個股指期貨已經足夠改變之前的單邊市經驗,更何況國際金融資本興風作浪的詭異威力。國際金融炒家,陳志武說不能太過放大這種陰謀論,而應該看到金融開放的很多正面因素。但這一點我對陳志武持保留的贊同意見。金融市場肯定需要逐漸開放,但我們不能低估國際投機勢力的威力。以國際油價為例,全球股市狂瀉之初,為什麼國際油價卻能飆升到147美元,然後急轉直下,沉淪到35美元以下,這一波大震盪難道是供求關系的影響?供求關系決定價格,這一經濟學永恆論調,到現在是不是需要矯正,加入新的變數?國際油價飆升那段,我們的國有企業算是損失慘重了!現在中石油中石化到處海外抄底,一時風光無二,當初虧損時候的焦頭爛額又有誰去問責呢?中石油,中石化,南航,深航,中信泰富,中鋁,單單國際油價這一波沖擊,套期保值合同,就讓很多國企虧損巨大。(暫別提次級抵押債券)怎麼賠的?或者中國企業怎麼進套的??郎咸平描述的是很淺顯和形象的。油價漲到80美元了,高盛摩根這些國際金融炒家馬前卒,就來慫恿我們了,你看現在油價80美元,你可以跟我簽個套期保值合約,半個月後,油價會漲到90,你就會賺很多,讀後感《金融超限戰讀後感》。國企高管們會想,油價這么高,他忽悠我,不能上當。結果半個月後,真漲到90了,高盛又來游說了,你看現在90,你跟我簽個套期保值合約,半個月後,就漲到100。國企高管們又想,80我都沒有買,真是虧了啊,可現在90更高了,怎麼敢買。結果半個月後,油價真漲到100了,高盛又來了,你趕快跟我簽吧,再不簽,油價半個月以後就漲到110了,我們已經有些膽兒顫了,買還是不買,這是個問題,結果還是沒有買。結果半個月後,油價就真漲到110了,看著油價從80美元漲到110美元,應該是一件十分折磨人的事情吧。高盛這時候又來了,還沒開口,國企高管就說:您不用說了,我買了,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趕快簽掉了。很多國企在油價110美元,120美元,130美元附近簽了套期保值合同。油價果然沖到了147美元,最初確實感覺賺翻了。結果呢,奧巴馬突然風雷一轉,集結高盛摩根這些投行高管們,開會批判,油價漲到147美元,你們這些國際金融炒家是反了天了吧?還讓不讓老百姓開車?還讓不讓我這一屆政府混了??其實這是十分雙簧的事情,因為奧巴馬的民主黨背後的支持財團正是華爾街金融資本。結果從那天開始,油價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了。當油價跌到100美元時,我們多少或許還有觸底反彈的幻想,當油價跌到70美元的時候,就只有減少巨虧的希冀了,可油價仍然一泄千里的來到了35美元下方。郎咸平覺得,國際金融炒家的力量是不可輕視的。他們能幫助日本1990年之後失去10年,幫助泰國韓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瀕於破產,幫助冰島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初走入冰窟,幫助迪拜09年成為沙漠中的海市蜃樓,幫助希臘現在直接用債務危機拖垮歐元,他們也就有能力幫助中國進入水深火熱之中。就股市看,6124到1664的一輪,有數以萬計的中產家庭,已經感受到了什麼是水深火熱,那麼是否中國的民間財富在過去30年中積累的足夠富裕,還能不能抗住下一輪?而在股指期貨推出以後,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如尚福林所說的,更加穩健的資本市場。我們看到的是兄弟鬩牆,一個個殺紅眼的期貨空頭們,貪婪垂涎散戶們手裡僅剩的閑余資金,借著外圍市場混亂和國內樓市調控,將股指砸向了更低點。而這些所謂的期貨空頭們,他們或許根本不知道,國際金融大鱷們正在無時無刻睜著更血紅的眼睛,密切盯著包括基金經理在內的萬千勤勞中國人的口袋。在美元已經開始絞殺歐元的時候,中國也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所謂自助者天助。如果從此痛下決心,真正站在民生角度,嚴控國進民退,放開民營經濟,提高百姓收入,堅決打壓樓市投機,狠心整抓黨風黨紀,真正推進法制和市場的實際意義上的完善,讓普通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中國內需才會提速,財富積累才會繼續不斷擴大,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才會不斷增強,這樣,跟國際金融資本大決戰的時間,或許將會推後,我們也還會有足夠的時間來完善和發展自身的金融體系。如果仍然滿足於4萬億基礎設施建設導致的高投資下11.9%的虛幻數據,繼續惡化民間資本的生存空間。或許,我們在能夠遇見的未來里,根本看不到下一個6124的出現。《金融超限戰》是郎咸平的書。我不知道是他自己編的,還是書販子編的。基本上是他的演講稿。章節里重復的內容不少,讓人感到羅嗦。好多內容我以前在網上看過,即使在這個博客里也有收藏。除了講金融,還有一大章講食品行業,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抓住行業本質。還有一本書《郎咸平說》我也在看。因為買的都是盜版書,也不知道是不是書販子亂編的,有些內容和《金融超限戰》是重疊的。我覺得郎咸平是個資產階級的學者,對資本主義的運行還是有心得的,所以他的一些預言尤其是對中國經濟的一些預言還是准確的。最欣賞的是他的微觀經濟學,外科手術刀式的解剖企業,讓人嘆服。以國際化為旗幟,用金融做後盾對別國進行顛覆和掠奪,是當代國際資本大鱷程式化的手段了。美國,現在這個世界上最貪婪、最虛偽、最無恥的國家就是金融戰的策源地,華爾街的大鱷就是幕後的黑手。

⑺ 世界是部金融史讀後感什麼是金融

《世界是部金融史》讀後感
兩周的時間讀完了這本足以顛覆我金融觀念的書,雖然本身對金融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更多的讀的都是一些比較正統的教科書,如《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公司金融》、《投資學》等,所以當看到這本以金融史冠名的書的時候,瞬間有了極大的興趣。
當看到作者直擊金融的本質:「永遠用你的錢,為比你更有錢的人服務」的時候,心靈還是受到不小的震撼的,原來金融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光鮮亮麗,但同時也正是由於資本那種天生的逐利性驅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那個叫做「錢」的東西前赴後繼,不是人們不長記性,忘卻了歷次金融危機的帶來的巨大災難,也不是人們對金銀、代表貨幣的一個個薄紙片多麼情有獨鍾,而實在是因為這些東西背後所代表的巨大利益。作為一個俗世中的凡人,來世間走一遭總會追求點什麼,很多人的追求無非是權勢、財富、榮耀、美色,而這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的,特別是在這個物慾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所以那些代表金錢的紙片、賬戶上的數字也就成了人們競相追逐的目標,因此我也更一進步理解了股市上的追漲殺跌、銀行擠兌等一些看似非理性的行為,因為當時在他們看來那就是最理性的做法,你永遠不可能要求人們為了集體的、長遠的利益而放棄眼前的利益,這也許就是宏觀經濟學理論看似完美實踐卻屢遭挫折的原因。

⑻ 跪求 電視劇《華爾街》的觀後感 3000字左右

昨天一口氣看完了10集的紀錄片《華爾街》,然後就有寫些東西的沖動。雖然我本身學的不是經濟金融方面的專業,以後可能也不會去華爾街謀職,但華爾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個概念。相比於中國的股市,華爾街給美國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場,更多的帶來了一種模式,一種利用資本市場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通過追逐自身利益的過程在客觀上以非常高的積極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於全社會的大事情,而不是通過政府拍板從全國人民的財富中強行拿出一部分來干政府認為正確的事情。這樣的模式的好處在於實際上這個決策過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項目能夠籌集足夠的資金,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項目被足夠多的人認可了。而且通過華爾街的參與,不僅國內人民的財富能夠幫助政府來做事,國外的資本也能通過資本市場流入國內,幫助本國進行建設,這也是一種創新。
以連接美國五大湖和哈德遜河的伊利運河為例,本來紐約州時任州長德威特·柯林頓希望通過財政部撥款七百萬美元、在十年之內建成的巨大水利項目,被財政部拒絕了,於是他轉而求助華爾街。與政府官員猶豫不決到最終拒絕柯林頓的建議相反,華爾街的經紀商們想方設法幫助柯林頓實現這一提案在議會中的通過,因為如果他們幫助柯林頓成功籌集這700萬美元,那麼按照當時的傭金率1%,他們就可以得到7萬美元的收益。最終由於工程的確過於巨大,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工程分期進行,華爾街發行伊利運河的分期債券,通過向全社會集資的方式成功地為伊利運河的工程籌集到了大量資金,當伊利運河一期在投資100多萬美元卻能夠得到每年25萬美元的收益的結果公示之後,伊利運河的債券成為了整個資本市場追逐的金融產品。甚至在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伊利運河債券都是炙手可熱,最後十年的工期由於資金的重組被整整縮短了兩年,伊利運河也為美國東西部運輸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和四分之三的運輸成本,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美國後來的發展更加離不開華爾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國後來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棄了政府籌資的方式。正如同美國開國元勛、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說過的「國債,如果不太多的話,將是一種對國家的恩賜。」,一定程度的工程債務對於整個工程的建設來說也是一種恩賜,因為這種融資方式從某種程度上給出了一個承諾:只要工程的確在長遠利益上有利可圖,那麼就能夠保證資金鏈的穩固。因為工程債券作為一種金融產品,是可以進行實時買賣的,不同於國家投資,在投資之後很多年可能才會獲得相應的回報,購買債券的人可以隨時通過資本市場將手中的債券套現,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現良好,債券受到市場追捧,那麼投資下一期債券的資金就會有了保證。美國在19世紀末出現的石油大王、鋼鐵大王、鐵路大王等巨大財富和企業的擁有者身後都是華爾街的摩根財團,而摩根個人的資產也不過六千萬美元,卻能夠幫助卡耐基實現個人財富超過四億美金,幫助洛克菲勒突破十億美元大關,這完全是華爾街的融資手段所表演的魔術。在這種資本力量的帶領下,美國逐步從一個剛建國就背負六千萬美元(當時的天文數字)債務的窮國,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體。
華爾街的魔術不僅在於為政府籌資,納斯達克——很多科技企業的夢想之地,也為新經濟中大量中小企業的創業提供了一個融資的平台。從1971年納斯達克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開始,它已經幫助微軟、思科、google、ebay等眾多今天耳熟能詳的高新技術企業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而中國的網路、攜程等互聯網企業也在納斯達克登陸,品嘗到了國際金融市場給初創企業帶來的資本力量。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是源於納斯達克本身的寬松環境,公司只要過了12個月的存活期,就能夠在納斯達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極其嚴格,甚至說苛刻,對於初創企業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國內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連續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納斯達克這樣一種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現,讓美國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術競爭中佔得優勢。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雖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體系,有了自己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但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的股市尚有不足,並沒能夠承擔一個國家加速發展的最大源泉,我們還是太依賴政府投資、吸引外資投資。我們的資本市場也沒能夠給創業公司帶來真實的好處,雖然有了創業板,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成功,最後很多高新企業還是選擇去國外上市,避免被國內的較為盲目的投資帶來的波動所干擾。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在這三十年有了飛速的提高,但是與此對應的制度建設和文化觀念轉型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需要一個健全成熟的投資市場,同時我們也需要民眾形成投資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風。雖然現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沒有了前幾年的狂熱。但以史為鑒,當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碎後的幾年,美國的資金大量湧入房地產行業導致房地產的價格飛漲,最後一連串的投機行為最後導致次貸危機,全球金融恐慌的歷史尚未過去很久,中國卻初現這種端倪。很難說歷史是否會在中國重演,在房產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會讓中國的經濟受到怎樣的拖累,如果這個泡沫永遠不被抹去,對於中國經濟的長遠來說是否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雖然華爾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覺得非常黑暗,但作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對最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之一,華爾街的歷史值得我們去研究,其經驗也值得我們去學習,當然還有更多的教訓值得我們去反思。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必然會轉移到亞洲,無論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會逐步取代紐約成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個時候,我們又將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讓我們國家的發展突破現在的模式,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是值得我們這些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們關注和思考的。

⑼ 找下溫濤著作的《國際金融》讀後感

如何寫讀後感!
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學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