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消費金融行業痛點

消費金融行業痛點

發布時間:2021-03-09 20:37:38

⑴ 分析:做消費金融,這幾個痛點抓住了嗎

反欺詐是突破難點
1、消費金融是從業者的藍海,也是黑中介、欺詐分子的藍海。
2、反欺詐或者信用評審沒有一招斃命的,通過對大數據充分的挖掘發現一個定律:利息越高,理論上獲得的客戶樣本越差,逾期率大大提高;申請的體驗越差,獲得的客戶越差。

規模還是盈利
1、互聯網消費金融一定依賴於高度集約化、智能化的大數據基礎。所以從業者應思考用什麼樣的技術手段實現消費金融業務規模化。
2、消費金融公司一定要有盈利模式,虧損的口子是要不斷收緊的。比如,運營成本做到8到10個點,資金成本在10.5%,不良控制在3%,撥備覆蓋率在1.5%,那年化收益率在13%以上才可能有盈利模式。

徵信賺錢很難
1、包括社交數據、支付數據和安全數據。出於安全性的考慮,數據開放需要反復檢驗,以保證不會造成用戶信息泄露。

2、徵信市場可能在幾年之內很難形成特別大的一個市場。直接產業規模可能很難超過10億美金。但是它帶來的社會價值,遠遠超過市場價值。

非零和競爭
1、消費金融與其它新金融門類最大的不同就是這個行業市場的規模巨大,需要更多的合作交流。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和互金機構各有優勢,並非零和競爭。

2、消費金融的風險管理領域是一個開放的狀態。無論是共享黑名單還是行業風險名單,還是加入各種不同的徵信機構,機構都表現出非常積極的態勢。

⑵ p2p平台轉型消費金融的痛點在哪

選擇P2P理財產品來應注意的方自面:
1、產品的風險控制:
看所選擇P2P理財產品的平台是否規范,是否有一套完善的風險管控技術,是否有抵押,是否有一套嚴格是信審流程,是否有一個成熟的風險控制團隊,是否有還款風險金,是否每一筆的債權都是非常透明化,是否每個月都會在固定的時間給客戶郵寄賬單和債權列表等等,以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問題,所以客戶在進行選擇的時候一定要了解清楚。
2、所選產品的平台實力:
一般平台越大,其風險管控越嚴格,因為平台大,所以每一筆債權都是經過嚴格審核,才會轉讓給出借人。另外,公司的實力和規模也是衡量一個公司規范與否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還有公司的注冊資金,在全國的營業部的規模也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3、合同的規范性:
認購產品時務必要把合同中的每一條認真的閱讀清楚,摸清每一個條每一個字的具體含義,千萬不要馬馬虎虎的就把合同給簽署了,而對於其中的條條框框一無所知,若將來真的產生風險,後悔也來不及了。

⑶ P2P互聯網金融行業面臨的痛點是什麼,有什麼解決方案

這份報告的數據對研發新產品制定營銷策略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⑷ 聚焦,銀行業首次用戶體驗大調研談透了哪些痛點

一位參與調研、來自某城市農商行的人士說,「你以為現在50歲的大叔大媽只會用微信轉發雞湯文、養生文?!他們現在都會手機銀行轉賬,一個月都去不了銀行櫃台一次。」
你有多久沒去銀行網點了?你還記得上次用銀行卡取現是什麼時候?你的手機一定安裝了微信和支付寶,但安裝銀行APP了嗎?
在這些問題面前,絕大多數銀行恐怕都無言以對。
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銀行業面對的這種尷尬,只不過是年輕人喜新厭舊的反應。可是,如果有一天連大媽大爺都不再願意和銀行打交道,這就絕不僅僅是尷尬。
沒錯,不知不覺間,用戶習慣發生了重大變化。有些銀行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緊迫性,並積極做出改變,還有些銀行渾然未覺。
1
用戶體驗成為銀行痛點
過去半年,我都沒有去過銀行網點。上一次,我一口氣跑了兩家銀行,找網點、拿號、等待,耗時一個多小時,只是為了在櫃台重置手機號碼。
快兩個月了,我沒有再通過ATM取現,偶爾的取現都是在地鐵站內的ATM,而不是銀行網點。在北京公交卡支持手機重置之後,我想半年不取現不會有任何不適。
平均每天我會有三到五次在線支付行為,都通過微信支付、支付寶或者Apple Pay,從來不直接使用銀行提供的入口支付。
對我來說,銀行的存在,有點接近通信運營商,就像移動、聯通一樣,我使用它們的服務,但是我和它們沒有多少交集,甚至不想和它們產生更多交集。
在金融科技的沖擊下,尤其是近年來移動支付、互聯網理財及消費金融的跨越式發展,銀行普遍與用戶的連接趨於寡淡,越來越不了解用戶,逐漸遠離他們的真實需求。
僅有少數銀行邁出了變革的步伐。它們在線下進行網點更新換代,打造智能網點,在線上則推出APP、微信銀行、直銷銀行等互聯網產品;尤其是以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為代表的互聯網銀行,在改善銀行服務的用戶體驗方面作出了許多努力,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盡管如此,用戶體驗,依然是困擾當前銀行業的一大痛點。
鑒於此,微眾銀行聯合經驗深厚的騰訊CDC(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發起成立了「銀行用戶體驗聯合實驗室」,並聯合27家銀行發起了銀行業首次用戶體驗大調研項目。這些銀行既包含國有大中型銀行,也有部分城商行、農商行;此次調研於今年6月正式展開。
經過這次調研,參與的銀行形成了一個很強烈的共識——無論是用戶的認知、行為還是態度的變化,都是「劇烈」的。
「從80-90後及更新生一代的投資理財、消費行為習慣來看,已基本不會到銀行物理網點,而對排隊等候辦理業務的低效服務簡直是『零容忍』。」多位商業銀行機構人士在交流中談到,年輕一代客戶對實體銀行網點需求已日漸趨少,大多數人樂於通過指尖在功能齊全的APP完成生活所需。
在運營上,銀行過去傳統的「掃樓」、「駐點」等獲客手段,不管是從成本還是效率上來考慮,也都失去了優勢。線上服務成為與用戶建立關聯的關鍵。
人們常說,年輕人都不去銀行,而真實情形可能更為嚴峻。
一位參與調研、來自某城市農商行的人士說,「你以為現在50歲的大叔大媽只會用微信轉發雞湯文、養生文?!他們現在都會手機銀行轉賬,一個月都去不了銀行櫃台一次。」
2
銀行需要正視挑戰
記憶中,在支付寶、微信支付全面崛起之前,我對於銀行都是充滿好感的,銀行的網銀、手機銀行乃至簡訊提醒都讓我覺得很貼心,甚至一度認為很先進、強大。
其背景是,本世紀初以來,在剝離不良資產、股份制改革及上市之後,中國銀行業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一方面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迅速提高,另一方面服務能力大大提升,這既表現在線下的網點升級換代,又體現在線上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成熟。
不過,這時候,你依然經常要去跑銀行,排著長隊,櫃台認證、開立網銀、綁定手機號、重置密碼、購買U盾……一大堆事情必須去網點,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並不會覺得無法忍受。
這一切從2013年起發生了改變,以余額寶的誕生和二維碼支付風靡大江南北為標志,國人體驗到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金融服務——誇張一點說,來自兩個時代的金融服務。既然互聯網金融讓人覺得那麼爽,而且使用場景越來越廣泛,為什麼還要忍受相對冰冷的銀行服務呢?
在微眾銀行發起的銀行業首次用戶體驗大調研中,許多受訪者都表達了對銀行用戶體驗欠佳的吐槽,「手機銀行UI設計不夠人性化,例如重復登錄、密碼繁瑣難記、結構復雜難以找到所需功能。」
某種意義上,銀行是有些委屈的。
第一,銀行作為最典型的持牌金融機構,受著最嚴格的監管,這導致很多創新互聯網公司及其他機構可以相對自由地開展,但是銀行往往沒有多大的創新空間。畢竟,銀行是中國金融業的支柱,監管不得不審慎。
第二,銀行業的傳統就是安全和穩健,有時候甚至不近人情。這與互聯網公司用戶至上、追求極致體驗的風格相差甚遠。盡管銀行的保守都是為了用戶出發,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這種保守逐步變成了落後,直到令用戶疏離。
第三,銀行提供的服務種類眾多,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客戶乃至不同地區,其業務類型不盡相同。在許多互聯網尚不發達的地區,以及在許多並不適合放在線上的場景里,銀行提供了可信賴的服務。更多時候,銀行承擔了金融業基礎設施和底層服務的角色,但是這些並不容易被用戶感知得到。
無論如何,必須正視的現實是,銀行的零售業務迫切需要改革創新,快速提高用戶體驗,以應對金融科技的沖擊。
畢竟,用戶變了,銀行不改變,將很難再贏得用戶的芳心。
3
銀行如何積極求變?
當前,中國金融行業正在進入強監管周期,推動金融科技公司轉型科技輸出,向金融機構提供服務,這給作為持牌金融機構的商業銀行帶來了難得的變革機遇。
2017年以來,大型金融機構紛紛聯姻互聯網巨頭——建設銀行與阿里巴巴及螞蟻金服達成了戰略合作,京東金融與工商銀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農業銀行則與網路建立了戰略合作。然而,對廣大中小金融機構來說,它們的實力往往不足以與互聯網巨頭建立戰略合作,更需要抱團取暖。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微眾銀行牽頭發起的此次大調研項目在業內引起廣泛關注,這些銀行希望借機深度了解新形勢下的用戶需求,在看到用戶痛點的同時找到自身亟待提升的空間。經過這次調研,初步形成了以下共識:
一是用戶的深耕——識別差異化需求,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銀行可以加強用戶的識別和引導,通過對用戶分類分層進行差異化產品定製和營銷等方式,改善用戶體驗。
二是服務的深耕——簡單便捷、重視細節是銀行服務提升的方向,也是用戶的核心需求之一,這包括:容易理解、操作無障礙、花費時間和精力少。
三是品牌的深耕——市場同質化嚴重,提升銀行品牌影響力,加強與用戶的情感聯系。銀行需要提升自身的品牌營銷創新能力,讓用戶形成較強的品牌認知,可使得銀行占據更有力的競爭位置。
越來越多的銀行意識到,未來應逐漸把投融資、支付等傳統金融服務逐步部署到線上渠道,開發、優化手機銀行APP,以滿足用戶日常的轉賬、消費、理財、貸款、結算等剛性需求。而在此過程中,用戶體驗至關重要。而銀行APP的開發和優化,成為此次調研中的一個焦點問題。
「基於人臉識別、指紋登錄等生物技術的應用,通過互聯網或者APP就可以實現用戶的大部分剛性需求。」一位國有銀行機構人士認為,雖然多數銀行已將大部分業務部署、遷移到線上,如銀行卡查詢、轉賬、理財、充值繳費/線上審批小額現金貸等業務,均遷移至APP上;但由於用戶體驗不佳、用戶教育不到位等問題,導致其使用率沒有實際預期那麼高。
一位區域股份銀行的觀察者則提到,銀行在用戶體驗領域缺乏資源和人才,組織架構上缺少傾斜,應揚長避短。在銀行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的提升上,緊跟BAT等及行業步伐;同時,應從服務體驗設計上統籌,立足服務全流程本身,將互聯網產品、線下服務等納入整體設計。
據新金融琅琊榜了解,此次銀行業用戶調研的大量問卷數據,將形成一份研究成果報告,有望於今年11月份發布。

⑸ 電子合同在互聯網金融行業中有哪些優勢

互聯網金融行業痛點

電子合同解決方案

以我們為例,說一下電子合同在互金行業的應用

  1. 用戶通過我們的電子合同平台注冊並完成實名認證後,即可調用「CA證書申請」介面提交相關材料。材料齊全後,用戶可通過平台獲頒國家認可的CA證書並生成屬於其獨有的電子簽章。

  2. 互金企業通過「文檔傳輸介面」上傳至我們的雲端,我們將合同轉換為防篡改的PDF格式,互金企業可通過我們平台在線簽署電子合同,並將合同簽署信息元數據(合同編號、所有簽署方的企業名稱與組織機構代碼、時間戳、最終版本的合同SHA256 hash值)送到指定司法鑒定機構進行存證,以備後期出具司法鑒定報告使用。

⑹ 消費金融"三國殺",銀行要憑什麼佔領下一個制高點

消費信貸規模正呈現井噴式增長。
根據艾瑞咨詢最新發布的《消費金融洞察報告》顯示,短短4年,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交易規模從60億猛增到4367.1億。從2013年到2016年,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實現了70倍爆發式增長,年復合增長率達317%。
消費信貸的巨大市場空間,吸引著各類機構爭相湧入,具備場景和數據優勢的互聯網電商巨頭,受限於監管新政而向消費金融轉型的互金平台紛紛湧入這片藍海。
與此同時,消費金融的市場機遇也引起了傳統金融機構的重視,以銀行為例,其零售貸款中個人房貸增速受到抑制,輕資本、高效率的消費信貸已成為轉型方向之一。
招商銀行信用卡旗下的掌上生活App就是近幾年金融機構轉型的最佳案例。今年8月,掌上生活App已經迭代到第六個版本(6.0版),這一金融服務平台自誕生以來,其定位隨著經營策略的調整而不斷進化。
從1.0、2.0時代主打「優惠服務」;3.0時代聚焦「金融工具」;4.0時代轉型「金融工具+生活電商」,5.0版本的掌上生活App,打破了銀行界壁壘,面向全體用戶開放注冊。
在開放用戶體系的基礎之上,掌上生活App 6.0進一步開放了消費金融服務,劍指「第一消費金融App」。至此,將掌上生活App打造成獨立互聯網品牌的戰略方向也更加清晰。
創新求變的銀行機構讓消費金融市場的競爭更有看點,於是我們看到,目前中國的消費金融市場,互聯網電商巨頭、消費金融公司以及商業銀行等三大派系占據了消費金融的三塊「高地」,「三國殺」戰局已經清晰可見。
那麼,手握資金、尋求創新模式的銀行在這一輪競爭中勝券何在?
「長板」很長, 「正規軍」風控實力強勁發展更穩健
回顧消費金融演進史,互聯網電商巨頭等非銀行機構的發展空間其實來源於「差異化競爭」,他們從市場間隙入手,向傳統銀行原本不太重視的人群提供服務,並以此攫取了發展的第一桶金。
但伴隨著非銀行機構大量湧入市場,消費金融市場一度亂象頻發,暴露出諸多令人擔憂的問題。此時,銀行機構作為正規軍的優勢就得以凸顯—它們風控經驗豐富,有成熟的徵信及審批模式,在風險控制及定價方面能力突出。
尤其是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開展多年,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整的、成熟的風險管控體系,也經歷過實際業務的檢驗,相對於互聯網企業以及非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銀行的風控體系更為穩健。
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張東就曾對媒體表示,「所有的消費信貸行業,不是因為發展得慢而死掉,往往由於風險沒有管控而死掉。速度慢一點,積累能力以後慢慢加速可以,但在風險管理能力不夠的時候,發展得越快,死得越快。」
除了風控優勢之外,存量客戶資源、低廉的資金成本、良好品牌信譽度等方面亦是銀行進軍消費金融的長板,這些都構成了銀行「超車」的基礎。
「短板」不短,智能信貸助用戶體驗持續進化
盡管具備了作為正規軍的優勢,但非銀行機構們對於消費金融市場的前期開拓也讓其獲得了相當的先發優勢——用戶體驗以及場景優勢。
事實上,以信用卡和各種消費類貸款為主的消費金融業務本就是銀行零售業務之一。但銀行傳統的「線上申請、線下審批」路徑犧牲了客戶體驗,尤其在主打小額、高頻的消費金融領域,繁瑣的審批手續往往讓用戶敬而遠之。
但從目前來看,對於銀行客戶體驗方面的短板,也許需要「士別三日、刮目相待」了。不少銀行已經跳出傳統路徑,全流程線上自助模式開始出現。一鍵申請、數秒即可放款的純線上信用貸款,成為銀行分食消費金融市場的利器。
以掌上生活App 6.0 推出的「e招貸」為例,這是一款針對老用戶的消費金融產品,它最高可提供30萬額度、支持隨借隨還或分期還款。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款純線上產品。
該產品在短時間內獲得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截至今年6月末,「e招貸」產品交易規模已達381億元,余額逾300億元。
體驗掌上生活App 6.0可以發現,「e招貸」只是其眾多細分消費金融產品之一。除此之外,為了滿足不同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掌上生活App 6.0還提供e閃貸、e分期、現金分期等各類消費金融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解決用戶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消費金融產品的「痛點」,掌上生活App 6.0還推出了智能推薦引擎e智貸。用戶只要輸入他需要借款的金額以及他期望的還款方式,後台會結合該客戶的自然屬性以及歷史交易數據,為他推薦一款適合他的產品。
顯然,為了贏得更多的用戶,銀行已經意識到把握用戶需求和加強用戶體驗的重要性。畢竟,對於移動互聯網的機會,沒有人敢錯過。
金融科技場景化融入,打造競爭力的代際差異
為了彌補在消費金融領域的場景短板,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發力Fintech,試圖用「金融科技+場景應用」的方式助推消費金融。
一方面,巨頭「結盟」成為常態,半年時間內,BATJ相繼與工農中建展開合作,消費金融業務正是其合作重點,而雙方融合的聚焦點瞄準就在 FinTech領域。
但由於雙方合作時間尚短,目前仍未顯示出互聯網巨頭與銀行能在FinTech領域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如何改變互聯網即渠道、銀行即資金供給方的傳統模式仍是一個難題。
除了巨頭「結盟」之外,銀行也在開始新的嘗試。招商銀行副行長劉建軍在金融科技及消費金融方面傳遞了一個積極的信號,即「金融科技是招行下半場轉型的核動力」。
或許,未來掌上生活App這一移動平台承載的使命,將是劉建軍所說的那樣——「實現金融科技場景化融入,滿足客戶普遍的消費升級需求,以獲得零售金融業務競爭力的代際差異」。
掌上生活App是招商銀行信用卡在移動端布局場景的重要平台。優惠力度不遜於互聯網平台的飯票影票、積分實時換購、機票酒店一鍵預訂等各類服務,成功連接起更多的線上線下場景,從而實現用戶的高粘度及高變現。
以出境消費服務為例,招行信用卡的場景服務可完整貫穿境外旅行的前、中、後三個場景。預定機酒服務、辦理簽證、境外購物、消費分期等服務均可以在掌上生活App上完成。
除了自建平台之外,招行信用卡也在通過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攫取獲客場景。今年以來,招行信用卡已推出王者榮耀聯名卡、網易雲音樂聯名卡、摩拜單車聯名卡等多款卡產品,嵌入到更多年輕人喜歡的休閑、娛樂、出行等場景中,讓他們轉化為自己的用戶。
總體而言,傳統金融行業正將金融服務主動延伸到日常的生活消費,搶佔用戶的高頻使用場景,將場景圍繞著用戶的需求生長和運轉。按照這一邏輯,銀行進行了一場異於互聯網巨頭的「反向突破」——從支付平台延伸到場景服務。
Brett King在商業暢銷書《BANK 3.0》中預言,「銀行將由一個場所的概念,轉化為無處不在的服務。」銀行要想真正站上消費金融的風口,考驗它們的或許正是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的能力。

⑺ 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現狀及痛點是什麼謝謝

  1. 用「互聯網抄+」思維襲解決企業融資痛點.

  2. 」互聯網+「不是一個新詞,不管你加不加,互聯網都在那裡,傳統企業唯有擁抱,才能親身體驗它帶給企業的巨變。

  3. 互聯網+」的概念,馬化騰的理解是「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

  4. 對傳統企業來說,應該感謝這個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最大的價值就是連接,將企業與用戶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企業和用戶不再需要跨越維度的溝通。

  5. 互聯網也給了企業與消費者更加高效更加低成本的連接機會,它規避了傳統商業社會以空間為紐帶對於資源的損耗和低效利用。

⑻ 好的消費金融系統有哪些

這個其實,可以多多去調研,目前行業中其實沒有幾家,據我了解,成都的新創易、深圳的長亮等都可以提供吧。

閱讀全文

與消費金融行業痛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