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是什麼
一、兩者理論基礎的不同
投資者的理性和市場有效性假說構成了傳統金融學的兩大理論基石, 而行為金融學有著與其不同的理論基礎。
(一)傳統金融理論認為投資者是理性趨利的, 即通過「套利定價理論」、「資產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期權定價理論」等在資本市場求得受益最大化。價值感受是指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的心態和情緒。行為金融學認為,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有四種心態和情緒: 過於自信、避害大於趨利、追求時尚與從眾心理、減少後悔與推卸責任。正是由於這些心態和情緒支配著經濟行為人的投資決策過程, 使其決策性具有如下特徵: 決策者的行為是多元的、易變的, 並且通常只在決策過程中形成; 決策者適應性很強, 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境都將對決策者的決策程序和方法產生影響; 決策者更傾向於滿意原則, 而不是最優原則。人們通常對不遵循數理金融學意義上的最優模型進行決策, 即相對於傳統金融學而言的投資者基於價值感受的非理性, 構成了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 二) 市場競爭是否有效
傳統金融理論認為, 在市場競爭過程中, 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創造的套利機會, 使得非理性投資者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喪失財富, 並最終被市場所淘汰。而行為金融學認為, 披露的不充分, 以及理性投資者與非理性投資者掌握信息的不對稱, 人們對上述假設成立的條件並不滿足。因此市場競爭是非有效的, 構成了行為金融學的另一理論基礎。
二、兩者決策的風險測量方法不同
金融市場風險的測量, 就是測量由市場因素不利變化所導致的金融資產價值損失。主流方法是通過金融資產收益的概率分布來加以描述, 通常採用衡量一定概率水平 ( 置信度) 下的可能損失程度的VAR (Value At Risk) 法。
VAR亦稱風險價值, 其含義為未來一定時間內,在給定的概率條件下, 任何一種金融工具或投資組合所面臨潛在的最大損失金額。在數學上, VAR 法表示為投資工具或組合的損益分布, 其表達式為: Prob ( vPvt [ - VAR) = A (1) 式中vPvt表示組合P 在vt 持有期內, 在置信度(1- A) 下的市場價值變化。等式( 1) 說明, A下, 損失值大於或等於VAR。
行為金融學者認為, 由於在實際中投資人往往不把大於初始資本的結果視為風險, 而把小於初始資本的結果視為真正的風險, 所以在投資人的效用函數中常常對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給予較大的權重, 對收入帶來的正效用則給予較小的權重。但是, 傳統金融學使用標准差和協方差進行描述的方法對於高於均值的投資結果和低於均值的投資結果給予同樣的權重,不符合現實情況的, 不能真正解釋投資人的風險。進而行為金融學從投資者的心裡感受出發, 用變數的實際值小於變數均值或某一目標函數主體所認為的安全值( 或可以維持自己的效用不比現狀差的值) 的概率來表示風險。這種衡量風險方法的形式是: Prob (W[ S) [ a (2) 式中W 表示財富, S 是可以維持目前效用的財富水平 (W、S 也可以分別用X、E (X) 表示), a 為投資者預先確定的概率。可見, 此種方法是一種更注重投資損失的風險度量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 式( 1) 中vPvt 和VAR 是相對量(差值) , 式 (2) 中W、S 是絕對量。當VAR 的值為資產價值與變數均值或保持當前效用的財富水平差異時, 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兩種不同的風險測量方法將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三、兩者決策模型的不同
傳統金融學的主要理論模型游期權定價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 CAPM) 等, 行為資產定價模型( BAPM)是對現代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擴展。與CAPM 不同, 在BAPM 中, 投資者並非都是理性的, 而是被分為兩類: 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嚴格按CAPM 行事的理性投資者, 他們不會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 只關注組合的均值和方差; 雜訊交易者則不按CAPM 行事, 他們會犯各種認知偏差錯誤, 並沒有嚴格的對均值方差的偏好。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 共同決定資產價格。當前者是代表性交易者時, 市場表現為有效率; 而當後者成為代表性交易者時, 市場表現為無效率。在BAPM 中, 證券的預期收益是由其/ 行為Beta0決定的, Beta是/ 均值方差有效組合(mean- ariance- efficient portfolio) 0 的切線斜率。這里, 均值方差有效組合並不等於CAPM 中的市場組合, 因為現在的證券價格受到雜訊交易者的影響。另外, BAPM 還對在雜訊交易者存在的條件下,市場組合回報的分析、風險溢價、期限結構、期權定價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在市場行為模型方面, 行為金融學中影響較大的有兩種模型: DHS ( Daniel, Hirshleifer and Subra-manyam,1997) 模型和BSV ( Barberis, Shlerfer and Vishny, 1998) 模型。前者將投資者分為有信息者和無信息者, 並以此為出發點進行分析。後者的理論基礎是投資者認為受益有兩種範式, 即收益均值回歸和收益連續變化。雖然DHS 模型和BSV 模型建立在不同的行為前提基礎上, 二者的結論卻是相近的都認為投資者的行為會導致股價過度反應或滯後反應。
❷ 行為金融學沖擊了哪些傳統金融領域
是為金融學中的哪只傳統的金融陵城了?現在金融方面是很發達的,因為金融方面要有學歷,很好的,才懂得到這個金融危機
❸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
簡單的說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就在於行為金融學將人性納入了其研究
❹ 傳統金融學和標准金融學是一樣的嗎
1.行為金融學是復在評論傳統金制融學的基礎上建立的,力圖彌補經典理論在個體行為分析上的不足和缺陷。與傳統金融學一樣,它也是一門自成體系、相對獨立的科學。分析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理論基礎、決策風險測量方法以及決策模型的不同,以其為借鑒,科學決策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方向。
2.標准金融學是以理性人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說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關於投資者在最優投資組合決策和資本市場均衡狀態下各種證券價格如何決定的理論體系。
❺ 博弈論和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區別在哪裡
內容摘要:本文從行為金融學與進化博弈論的發展歷程分析出發,比較了這兩門學科中關於有限理性概念的區別與聯系。關鍵詞:有限理性內容摘要:本文從行為金融學與進化博弈論的發展歷程分析出發,比較了這兩門學科中關於有限理性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關鍵詞:有限理性行為金融學進化博弈 在行為金融學和進化博弈論中都有關於有限理性概念,那麼,這兩門學科中有限理性的內涵是否一致,本文從這兩門學科的發展歷程來說明有限理性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行為金融學中的有限理性的內涵 由於傳統的金融學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說兩大基石之上的,投資的目標是收益最大化,投資者之間無差別,他們都是對風險持厭惡態度的,並且面對不同資產的風險態度始終是一致的。但是,隨著金融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金融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無法用傳統金融理論解釋的異常現象;同時實驗經濟學研究表明,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投資決策時並不總是理性的,隨著上世紀80年代心理學在研究人的非理性行為方面的重大發現,金融學便借鑒了心理學、社會學等研究成果,對證券投資者的認知偏差和有限理性行為及其深層次的原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創新的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理論從心理學對人類決策行為的研究成果出發,比較圓滿地解釋了金融市場上存在的一些無法用傳統金融理論闡述的異常現象,比較切合實際的闡釋了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行為,並由此否定了傳統金融學中的投資者完全理性的假設,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經濟心理學家Slovic提出以來,早已超出了生物進化理論的使用范圍,現己被廣泛地應用於經濟領域、社會領域來解釋並猜測人的群體行為。 行為金融學中的有限理性的表現 普遍的售盈持虧傾向 售盈持虧傾向,即投資者願意賣出當前盈利的股票並繼續持有虧損股票的心理傾向,行為金融理論稱之為處置效應。 趙學軍、王永宏實證研究發現,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售盈持虧傾向比美國投資者更嚴重;呂嵐、李學通過賣盈比例/賣虧比例和持股時間檢驗表明,中國股市同樣存在處置效應,與美國股市不同,中國股市的處置效應在年末相對增強,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處置效應比中國機構投資者的處置效應更強烈;陳斌等通過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在個體證券投資者處理套牢股票的方式方面,選擇長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資者為數最多,選擇不斷補倉拉低價位的投資者數量次之,而選擇忍痛割肉者最少。上述對處置效應的研究反映了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損失厭惡傾向,這會削弱投資者對投資風險和股票未來收益狀況的客觀判定。 總體上存在過度自信傾向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往往過於相信自己的判定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等外因在其中的作用,這種心理偏差被稱為過度自信。 李心丹、王冀寧和傅浩採用統計分析方法,發現投資者進行了一些並非能帶來收益最大化的交易,在排除合法避稅、流動性需求和平衡收益與風險等三個可能影響因素後確定我國個體證券投資者進行上述非理性交易的原因是對自己的能力過度自信,故我國個體證券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時總體上存在過度自信傾向。 過度自信傾向對於投資者正確處理信息有直接和間接兩方面影響。直接影響是,假如投資者有過度自信傾向,那麼他們就會過分依靠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輕視公司財務表的信息;間接影響是,具有過度自信傾向的投資者在處理各種信息時,重視那些能增強他們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視那些有損其自信心的信息,以至於不願承認自己投資決策失誤,這會導致售盈持虧、對某些信息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進行大量盲目交易等非理性行為。 顯著的羊群行為傾向 羊群行為是一種非凡的非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擬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靠輿論,而不考慮自己擁有的信息的行為。具體表現為大量的投資者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同時進出證券市場。中國證券市場中存在著明顯的羊群行為,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羊群行為均表現十足。施東暉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建立了用以檢驗羊群行為的回歸模型,並據此對中國證券市場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在政策干預頻繁和信息不對稱嚴重的市場環境下,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為。證券市場上的羊群行為使投資者的買賣行為和證券價格變化具有聯動性和趨同性,從而導致個股價格變化和市場指數變化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引起大量的跟風和跟庄行為的出現,而這些行為往往被某些別有專心的莊家所利用,所以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大部分中小投資者成為莊家獲取暴利的
❻ 說出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對傳統經濟學的挑戰是什麼
主要是跳出純理論數據分析,考慮到人的主觀能動性,考慮到人的思想和行為給經濟帶來的影響。在傳統經濟學中,把人定義為理性的,不會做什麼傻事,什麼都考慮效益最大化。行為經濟學或行為金融學中把人考慮得更復雜,更符合現實情況。
傳統經濟學十大原理理論: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這表明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選擇問題。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機會成本。
3、理性的人考慮邊際量。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邊際分析法。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經濟學分析的背景——制度決定人們的行為,要用制度來引導與約束人們的行為。這四條是關於個人如何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市場經濟的組成單位是個人,個人有決策(做出選擇)的自由。個人組成整體。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個人行為。這四條原理說明了如何研究個人行為。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人與人的關系本質上是交易關系,這種關系之所以產生是因為貿易是雙贏的,無論對個人還是國家都如此。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看不見的手」調節每個人的經濟活動,「看不見的手」就是價格。市場機制調節是經濟學的基本內容。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市場經濟需要法治,同時市場也有失靈。政府的作用是補充市場機制之不足。這三個原理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也是微觀經濟學所要論述的問題。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決定一國整體狀況的是其生產能力,這是分析整體經濟的中心。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現代經濟是貨幣經濟,貨幣與物價的關系是經濟學家一直關注的。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這是短期中整體經濟的中心問題,也是政府調節的難點。
❼ 行為金融學與現代金融學的差異
一、兩者的培養目標不同:
1、現代金融學的培養目標:金融學專業培養具備金融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
2、行為金融學的培養目標:投資學要求學生有扎實的投資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較寬的專業知識面,掌握財經、法律、管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備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及外國語言閱讀交流的基本能力。
二、兩者的主幹課程不同:
1、現代金融學的主幹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學、商業銀行業務管理、中央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2、行為金融學的主幹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投資學、國際投資、跨國公司經營與案例分析、公共投資學、創業投資、投資項目評估;
證券投資學、投資基金管理、投資銀行學、公司投資與案例分析、項目融資、投資估算、投資項目管理、房地產金融、家庭投資理財、投資管理信息系統,以及實訓課程模擬投資運作等。
三、就業方向不同:
現代金融學就業方向是金融領域(銀行、證券公司等)、貿易部門、經濟學者、保險公司等
行為金融學就業方向是財務工作(會計、出納等等)、審計工作、稅務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