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40年美國和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
我們發現,安格斯。麥迪森等顯然高估了當時中國的經濟實力。前近代中國人均gdp 遠遠低於歐洲國家,且差距不斷擴大。1600年,中國人均GDP 大約為銀4.5兩(摺合1990年388美元),到1840年下降到了約3.4兩(1600年不變價格,約1990年318美元)。從1600—1840年,中國實際GDP 僅增長了55%,年均增長率為0.18%,而人均實際GDP 則下降了25%,年均增長率為-0.12%.
關鍵詞:前近代中國;GDP;總量經濟
劉逖,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郵政編碼:200433,電子信箱:liuti @fudan.e.cn.作者特別感謝樊樹志先生與兩位匿名審稿人的評論與寶貴意見,文責自負。
20世紀下半期以來,歐美學術界出現了一股針對「歐洲中心論」的批判浪潮,強調以「全球眼光」重新審視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在這一大背景下,重新定位前近代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成了海內外學者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在這些基於全球主義或整體主義的中西比較研究成果中,處處可見微觀統計數據(如弗蘭克,1998;彭慕蘭,2001),但遺憾的是,對前近代中國和西歐總量經濟的比較極為匱乏。在宏觀經濟各指標中,國內生產總值(GDP )是最關鍵的指標。對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GDP 進行宏觀比較,有助於把握整個經濟的全貌,從而能夠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演變進行長時段梳理。本文對1600—1840年間中國的GDP 進行量化考察,為相關特別是比較經濟史研究提供了關於中國的補充證據。
一、引論:方法和相關研究綜述
GDP 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生產活動總成果的一種計量,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在經濟統計學中,有所謂「三方等價原理」,即GDP 的生產量、分配量和使用量三者是完全相等的。「三方等價原理」意味著可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對GDP進行測算,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產法統計最終產品的價值,收入法統計各常住單位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收入,支出法統計生產出的產品最終使用去向(消費、投資和凈出口)。
在統計古代經濟總量時,由於宏觀消費和投資數據較難獲得,故多採用生產法和收入法估計GDP.本文主要以生產法統計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產值,以收入法統計服務業的產值,同時用支出法進行校驗。
對古代中國GDP 的研究是一個較新的領域,文獻相對匱乏。在國外,保羅。貝洛赫(Paul Bairoch ,1930—1999)和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1926—)是這一領域的開拓者。
貝洛赫(Bairoch ,1976,1981)認為,按1960年美元價格計算,1800年英國人均國民收入為324美元,法國為220美元,中國為228美元;1840年中國下降到了206美元,英國為447美元,法國為310美元,日本為178美元。貝洛赫的估算通過布羅代爾(1993)和保羅。肯尼迪(1988)的引用而廣為人知。Peter Brecke(1999)根據貝洛赫數據得出1800年中國GDP 佔世界的比重高達44%,1840年仍高達37%.貝洛赫的研究具有開拓性的意義,但其分析似乎過於簡略。貝洛赫主要根據當時人們的消費情況進行估算,但未披露具體統計方法和指標,且在涉及資料來源時多指明為「個人估計」,資料來源不夠翔實可靠。
麥迪森(1999、2008)估計,公元元年中國GDP 佔世界GDP 總量的26.2%,1000年佔22.7%,1500年佔25%,1600年佔29.2%,1700年佔22.3%,1820年佔32.9%;按1990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中國人均GDP 在公元元年和1000年為450美元,1300—1820年為600美元。麥迪森參考了珀金斯(1969)、劉克智和黃國樞(Liu and Hwang ,1977)、施堅雅(Skinner ,1964)、饒濟凡(Rozman ,1973)等對中國農業、人口、城市的研究,並非像貝洛赫那樣缺乏估算依據,但其在數據運用和統計技術上仍存在較多問題。例如,麥迪森對古代經濟總量的研究主要服務於其長期經濟走向的研究目的,總體上看過於簡略。從統計技術上看,麥迪森的統計也存在許多不足,包括:(1)麥迪森主要從支出法估算GDP (特別是農業產出),未進行生產法的估計;(2)麥迪森沒有統計手工業和服務業的凈產出,只是籠統估計約佔GDP 的四分之一;(3)麥迪森統計的GDP 總量為人均水平乘總人口,而不是從總量數據推導人均數據,因此,人均GDP 和總人口這兩個數據只要有一個存在問題,就會導致較大的偏差。
在國內,劉瑞中(1987)和管漢暉、李稻葵(2007)分別對1700、1750、1800年三個年份的國民收入和明代GDP 進行了估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仍有待進一步深入。例如,劉瑞中對農業之外產值的估計採取比例推演算法,結果非常粗糙,且未換算為當代價格,不利於進行跨時段和跨國比較;管漢暉、李稻葵對手工業產值的估計明顯不足,也忽略了包括教育、公共服務等主要的服務業,因此,GDP 數值可能被嚴重低估。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稍晚時期中國的國民收入進行了估算,例如巫寶三(1947)、劉大中(Liu ,1946)等對20世紀30年代的統計,張仲禮(2001)對19世紀80年代的統計,劉佛丁、王玉茹(1996)
對1850年和1887兩年的估算等,這些研究亦有諸多可借鑒之處。
…………
七、代結語:前近代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麥迪森估計1600年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約為29%,1700年為22.3%,1820年為32.9%;貝洛赫估計1800年中國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為43.8%,1840年為36.6%.根據我們對前近代中國GDP 的估計,麥迪森和貝洛赫顯然高估了我國當時的經濟實力。
按照我們的數據,且假定麥迪森或貝洛赫對世界經濟總量(扣除中國後)的估計是正確的,我們重新計算了前近代中國GDP 佔世界的比重。貝洛赫採用1960年美元價格作為計價單位,我們按同期美國物價指數調整為1990年美元。我們發現,前近代中國GDP 佔世界的比重呈顯著下降趨勢。
按當期購買力平價法計算,1600年中國佔世界GDP 的比重約為四分之一,1840年下降到不到五分之一。我們估計的1820年數據只有麥迪森估計值的三分之二,1800年和1840年的比重大約只有貝洛赫估計值的一半。
從人均GDP 角度看,前近代中國則遠遠低於歐洲國家,且差距不斷擴大。若採用麥迪森關於英、法、美等國人均GDP 數據,中國人均GDP 在1600年時大約只有英國的40%,與美國比較接近;1700年不到英國的三分之一,略超過美國的70%;1820年不到英國的五分之一,略超過美國的四分之一;1840年為英國的16%,美國的五分之一。
2. 歷史題1938~1999英國政府開支佔GDP的百分比變化趨勢是什麼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現對比兩國經濟狀況,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 1 各自名義GDP和實際GDP的數據和比較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年期間國內總儲蓄佔GDP的比例為42.5%, 國內總投資占 GDP的比例是36.6%,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9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達3307 億美元, 印度為 1846億美元。19 98年中國國內投資佔世界比重為17.59%,印度僅佔5.74%。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 4%,印度為0.71%,而 1998年中國上升到0 .840/o,印度則降至0.38%。1975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占 1.74%,1998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 8.9%,投資率為67.4%,印度分別為22. 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 2 生活水平的比較7月31日亞洲開發銀行公布《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國際比較方案: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初步報告》,以人均「家庭實際最終消費」(afch)數據比較亞太地區23個經濟體人民的經濟福址與生活水平。香港、台灣、新加坡分列前三名,尼泊爾、孟加拉、寮國、柬埔寨和越南分列倒數一至五名,印度和蒙古與人均gdp超出其一倍的中國,榮列倒數第六、七、八名。而人均gdp低於中國的不丹、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等國,其人民的經濟福址,平均生活水平均高於中國。 3 各自政策優缺點人力資源發展 經濟增長的目的在於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國際競爭力很大程度取決於一個國家人力資源的競爭,人們獲得教育的機會和能力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2001年中國總人口數量12.7億,印度為10.3億。1999年中國勞動力人口數(15--64歲)佔世界比重為22.4%,印度佔16.2%。我國人力資源比印度更具有競爭優勢。下面主要從教育水平與健康狀況來比較兩國人力資源發展。 人們技能與知識的提高依靠教育,以下根據世界銀行《人力資源發展報告》從 4個方面指標來衡量兩國教育水平。(1)教育費用。1995-1997年公共教育費用佔GDP 的比例中國為2.3%,印度3.2%,印度高於中國;公共教育費用占政府費用比例中國為12.2%,印度11.6%,我國略高。(2)教育比例。1994 —1997年學前教育, 小學中學占總教育比例中國69.6%,印度96%。(3)平均受教育年數。1999年中國 15 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7.11年,印度為5.06年。(4)識字率。1998 年中國成人識字率、青年識字率分別為82.8%、97.2%,印度相應為55.7%、70.9%。 健康衛生狀況關繫到人的生活質量,我們從7個方面數據進行比對。(1)健康費用。1990--1998年健康方面公共費用佔GOP的比例中國2.3%,印度僅0.6%。(2)獲得安全水源與擁有衛生設施人口。1990-1996 年中國獲得安全水源與擁有衛生設施人口分別為9 0%、21%,印度各為81%、16%,兩國衛生條件欠佳。(3)嬰兒死亡率。1998年中國每千人嬰兒死亡率為31,印度卻達70。(4)預期壽命。中國70.1歲,印度62.9歲。(5) 營養狀況。 1997 年每人每天攝入熱量與攝取蛋白質中國分別為 2897卡、78克,印度相應為2496卡、59克。(6)擁有醫生數。1992-1995年中國每10 萬人擁有醫生數115個,印度只有48個,中國比印度高2.3倍。(7)疾病情況。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暑(UNAIDS)《2002巴塞羅那報告》,2001 年中國成人感染 HIV / AIDS人數為85萬人,印度競達580萬人;成人患流行病比例中國0.1%,印度0.8%。 中國教育水平與健康狀況明顯好於印度,說明在人力資源發展方面中國取得了更大的成就4 展望兩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 中國與印度都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產業經濟體系,通過比較兩國的產業結構構成,可發現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1970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為34%、38%與28%,印度則分別為45%、22%和33%,這一期間印度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比重太小,第三產業比重兩國接近。1998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是18.4%, 48.7%、52.9%, 印度各占 29.S%、24.7%、45.9%,而世界產業構成為5%、34%、61%,我國第一、第二產業比例過高,第三產業比重太小,印度第一產業比例太大,第二產業比例過小,第三產業比重比我國大,但比世界水平低,兩國產業結構都存在不合理之處,都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1990-2000年期間中國農業、工業、服務業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 1%、13.5%、9%,印度相應為3%、6.7%、8%,從各產業發展速度看我國要快於印度,我國農業與工業總產值的規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對世界農業增長與工業增長的貢獻十分顯著。
3. 英國經濟的發展史
英國經濟
二戰後英國經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戰後50-60年代平穩發展時期。其主要特點是經濟緩慢而持續增長,失業率低,物質豐富,人民消費水平不斷增長。
(2)70年代經濟滯脹。在70年代,英國在所有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始終保持最低經濟增長率,最高的通貨膨脹率,和最高的貿易赤字紀錄。
(3)80年代經濟復甦。一個顯著特點是時間長,復甦持續了7年。另一個特點是國際收支大大盈餘,政府金融地位最高。
撒切爾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經濟政策,採取許多措施提高經濟效益。
宏觀經濟政策直接針對降低通貨膨脹率和維持物價穩定。
微觀經濟政策旨在通過鼓勵實業,效率和靈活性共同努力提高市場競爭力。
英國煤礦被稱為"生病"工業的原因。
如今的英國煤礦業衰退,從而導致礦工、煤礦的數量和總產量都大大下降。
煤工業衰退的原因包括:老煤礦的枯竭,昂貴的提煉費用,破舊的設備,極少的投資,由於進口更干凈、更便宜、更高效的燃料導致的需求下降等等。 英國的石油和天然氣
在1965年及1970年在北海發現天然氣和石油。今天英國的石油不僅能自給自足,還有盈餘供出口。交通和家庭供熱系統主要依靠石油,因為大部分農業的高度機械化,食品供應也靠石油。
如今英國鋼鐵工業的主要問題。 英國鋼鐵工業衰退的原因如下:
當地貯備枯竭;
他們生產焦炭的老式爐不能提取有價值的副產品,
高爐、鋼鐵廠和軋鋼廠經常分開,導致不如更緊湊的企業出效益;
希望能幫到你
4. 百慕大群島人均GDP曾達世界第一,為何堅持不肯獨立
“羅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英國人征服世界只用了三場戰役,他們的土地比羅馬時代整整擴大了一倍”這是英國著名政治家霍勒斯·沃波爾留下的評論。作為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曾經遍布全球,雖然也有美國誕生那樣的特殊情況,但並沒有人懷疑英國對外擴張的能力。
1995年,在全世界大小殖民地紛紛鬧獨立公投時,百慕大也開展了一次公投,那次公投中願意獨立的公民僅佔25.88%。原因很簡單,百慕大群島上的群眾多為英國人直系後代,百慕大很早就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兩者已經難分難舍,在英國的諸多海外殖民地中,百慕大是唯一的四級別領土,當地行政首長被稱為總理,政治地位極高。
一個自由度極高,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的地區,在本土英國的支持下只會越來越好,搞獨立對百慕大來說百害無一利,保留現狀對他們來說似乎是最好的做法。
5. 圖示為1600---1913年西班牙、荷蘭、英國和美國(自殖民地時代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變化曲線圖。其中,代表
答案:A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1870年是個重要的判斷點,1870年後美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第一位的,不難發現,1870年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第一位是①,所以本題答案就是選擇A.①。做此類題目要熟練掌握「關鍵的時間」。 據專家權威分析,試題「圖示為1600---1913年西班牙、荷蘭、英國和美國(自殖民地時代起)人..」主要考查你對 「日不落帝國」,「海上馬車夫」,世界市場的拓展(黑奴貿易) 等考點的理解。關於這些考點的「檔案」如下:考點名稱:「日不落帝國」英國殖民帝國的崛起:
1、原因:
①物質基礎:國內資本主義工業非常發達,是在海外殖民活動中取勝的主要原因。
②根本原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先進的政治制度是取勝的根本原因。
③武力後盾:建立了歐洲一支最強大的海軍。
④意識形態:宗教改革後,英國清教徒強烈的個人奮斗進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識的進步與解放,也是取勝的重要原因。
2、過程:
①歐洲在近代早期,對外貿易往往是同海盜劫掠分不開的。英國海盜的掠奪行為得到了政府的鼓勵。
②17世紀,英國實力逐漸增強,為了奪取貿易優勢和更多的殖民地,進行了一系列商業戰爭。
③到18世紀下半葉,英國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並且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
3、手段:
①政府支持海盜式掠奪,進行商業戰爭,建立商業公司進行商業活動和掠奪。
②黑奴貿易結果:18世紀下半葉成為最大殖民帝國,殖民掠奪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4、影響:
①對世界: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擴大的途徑;殖民擴張,掠奪、欺詐,商品輸出)
②對殖民國:為西歐國家提供了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對殖民地: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取災難 (黑奴貿易:歐洲一非洲一美洲一歐洲)
英國殖民擴張的條件:
1、國內政治制度優勢: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為英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世界的要求。同封建專制統治相比,英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是進步的。
2、依仗雄厚的經濟實力:
英國通過圏地運動和海外殖民掠奪,擴大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17世紀英國是世界上販賣奴隸的主要國家,罪惡的奴隸貿易,帶來了巨額財富,使英國經濟實力雄厚。
3、強大的軍事優勢:
為了爭奪殖民霸主,l7世紀下半葉經過三次英荷戰爭,摧毀了荷蘭的殖民優勢。l8世紀,英法在歐洲發生多次戰爭,通過七年戰爭擊敗了法國,英國由此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地位。
4、地理位置的優勢:
英國是一島國,地處大西洋沿岸,位於世界貿易中心,便於經濟貿易和海外冒險;有較強的海洋意識和海上優勢。
6. 求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度(1870年、1913年、1920年、1937年、1960年)美元計
根據聯合國統計司的數據,1970年,美國國民總收入佔世界的比重為31.36%,日本佔6.18%,德國佔6.43%,中國僅佔2.82%。­
­
——從1970年一直到文革結束,中國GNI佔世界的比重逐年下降,1976年降至2.22%。­
改革開放後,初期中國GNI佔世界比重開始上升,1980年升值2.59%,為80年代最高值,但仍低於1970年。­
1990年為38年來的最低值,僅佔世界的1.78%。­
進入90年代後,中國國民總收入佔世界的比重開始逐年上升,1997年突破3%,2001年突破4%,2006年突破5%。­
2007年突破6%,超過德國,升至世界第三位,預計2008年突破7%。­
­
——美國在這38年中,國民總收入佔世界的比重1985年達到高峰,佔全世界的32.62%。­
受越南戰爭拖累,1980年為低谷,僅佔世界的23.54%。­
1985年以後,美國GNI佔世界的比重又開始成下降趨勢,1995年又降至24.69%。­
­
由於信息技術革命興起,美國藉助信息革命東風,經濟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期,佔世界的比重又開始上升,2000年重新回到30%以上,2001年達到32.22%的新的高峰。­
­
此後,美國經濟風光不再,佔世界比重又開始逐年下降,至2007年又降至25.49%,預計2008年將降至25%以下。­
­
——日本GNI佔世界比重最高的時候是1994年,藉助日元升值,日本GNI佔世界比重達到17.97%歷史最高值。­
此後,便成下降趨勢,2006年跌破10%,2007年僅佔世界比重的8.31%。­
­
預計今後幾年,日本GNI佔世界比重可能降至1970年代的水平。­
­
——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但是其經濟發展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也就一直沒什麼太出色的地方。­
­
今後的發展也基本和以前沒多大變化,主要靠匯率變化影響其佔世界的比重,可預見的是,其比重會越來越低。
7. 如果從生活水平看,古代中國是不是領先於歐洲
受民族主義等思想的影響,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認為古代中國是一直遙遙領先於西方的,這種領先一直持續到工業革命結束(19世紀初),西方才逐漸超過了中國。
但事實正如大多數人所想的那樣嗎?
其實,單從生活水平來看,自從西方進入中世紀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方人的生活水平就已經開始逐漸超過中國了。
到1300年,元朝建立後不久,由於其統治過於暴虐,導致民不聊生,百姓難以進行有效地生產勞作,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就已經落後於義大利地區了。
到1400年,明朝建立後不久,這時候的西方已經開始了向全世界探索,隨即開辟了新航路以及發生了商業革命,西方經濟發展迅速,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已經被英國所超越。
到1750年,此時的中國正沉浸在所謂的“乾隆盛世”之中,但西歐卻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社會生活水平全方位上升,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已經從整體上遠遠落後於西歐了。
而在同時期的中國,
大多數農民依舊是依靠紅薯、玉米度日,粗茶淡飯,勉強能維持溫飽,青黃不接的時候還要挖一些野菜才能度日。
所以,歷史上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並不是一直領先於西方的
。雖然我們有著幾千年的文明,但在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王朝的交替,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所在意的只是如何有效地進行統治,加強皇權。
因為封建皇權本身所具有的自私性,統治者並沒有想著去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或者促使社會發生強有力的變革,他們所在意的只是自己的皇位是否穩固。
在最有可能發生變革的清乾隆時期,也
因為乾隆皇帝的盲目自大、故步自封,斷送了世界留給中國的最後一個機會。
在馬戛爾尼訪華期間,縱觀當時的世界大勢,從17世紀後半期到18世紀前半期,
是東南亞海上力量的空白期,這是上天留給中國最後的幾十年時間。
如果乾隆在這時敏銳地認識到當時的世界大勢,察覺到迫在眉睫的威脅,積極與外國通商貿易,經略海上,就有可能獲得西方最新的軍事以及科技成果,努力追趕世界水平,從而使自己的國家變得富強起來。
但是,這種情況是微乎其微的,因為封建王朝的保守性與排他性決定了這種可能性極其微小。
8. 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是在什麼時候
七年戰爭勝利後的1763年,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不過二十年後因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失敗,英國被迫收起自傲心,暫時取消日不落帝國的自稱。
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因此1815年徹底打贏第二次百年戰爭後,英國又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
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如今,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英聯邦以取代大英帝國。
(8)英國歷史人均gdp擴展閱讀:
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
15世紀末,收復失地運動成功後,西班牙統一,迅速走向海外擴張道路。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
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采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腓力二世時期(1556-1598年在位),雖然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分治,但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並沒有削弱,反而於1580年兼並葡萄牙帝國(於1640年失去),並在1582年蓬塔德爾加達海戰成為無可置疑的海上最強霸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不落帝國
9. 求世界各國人均GDP排名
1盧森堡103199
2瑞士79242
3挪威70392
4澳門特別行政區
5愛爾蘭62562
6卡達60787
7冰島59629
8美國57436
9丹麥53744
10新加坡52961
11澳大利亞51850
12瑞典51165
13聖馬利諾46447
14荷蘭45283
15奧地利44498
16香港特別行政區43528
17芬蘭43169
18加拿大42210
19德國41902
20比利時41283
21英國40096
22日本38917
23紐西蘭38345
24法國38128
25阿聯酋37678
26以色列37262
27義大利30507
28波多黎各29697
29韓國27539
30西班牙26609
31汶萊達魯薩蘭國26424
32科威特26005
33馬爾他25214
34巴哈馬群島24272
35巴林24183
36塞普勒斯23352
37中國台灣省22453
38斯洛維尼亞21320
39沙烏地阿拉伯20150
40葡萄牙19832
41捷克共和國18286
42希臘17901
43愛沙尼亞17633
44斯洛伐克共和國16499
45巴貝多16363
46帛琉16222
47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16058
48阿曼15964
49烏拉圭15679
50安提瓜島和巴布達15488
51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5342
52塞席爾14938
53立陶宛14890
54赤道幾內亞14174
55拉脫維亞14060
56巴拿馬13654
57智利13576
58匈牙利12778
59阿根廷12503
60波蘭12316
61克羅埃西亞12095
62哥斯大黎加11835
63黎巴嫩11309
64土耳其10743
65格瑞那達9585
66馬爾地夫9554
67羅馬尼亞9465
68模里西斯9424
69馬來西亞9360
70委內瑞拉9258
71俄羅斯8929
72巴西8727
73墨西哥8555
74中國8113
75聖露西亞7940
76諾魯7824
77加彭7587
78哈薩克7453
79保加利亞7369
80多米尼克7356
81多明尼加7159
82聖文森及格瑞那丁7038
83波札那6972
84黑山共和國6629
85土庫曼6622
86蘇利南6333
87秘魯6199
88厄瓜多5930
89泰國5899
90哥倫比亞5792
91約旦5554
92塞爾維亞5376
93馬其頓5263
94南非
95利比亞5193
96斐濟5182
97白俄羅斯5143
98牙買加4931
99伊朗伊斯蘭共和國4683
100貝里斯4636
101伊拉克4631
102納米比亞4630
103蓋亞那4475
104薩爾瓦多4343
105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4308
106阿爾巴尼亞4203
107瓜地馬拉4089
108薩摩亞4035
109巴拉圭4003
110亞塞拜然3956
111阿爾及利亞3944
112斯里蘭卡3887
113湯加3856
114喬治亞3842
115突尼西亞3730
116埃及3685
117蒙古3660
118印尼3604
119亞美尼亞3511
120安哥拉3502
121馬紹爾群島3338
122史瓦濟蘭3330
123玻利維亞3197
124吐瓦魯3157
125密克羅尼西亞3150
126維德角3078
127摩洛哥3063
128菲律賓2924
129萬那杜2815
130不丹2674
131宏都拉斯2609
132巴布亞紐幾內亞2528
133蘇丹2384
134奈及利亞2211
135烏克蘭2194
136越南2173
137烏茲別克2122
138尼加拉瓜2120
139東帝汶2102
140索羅門群島1971
141寮國1925
142吉布地1908
143摩爾多瓦1901
144剛果共和國1784
145印度1723
146聖多美和普林西比1687
147迦納1569
148肯亞1516
149巴基斯坦1468
150象牙海岸1459
151吉里巴斯1437
152孟加拉國1411
153尚比亞1275
154緬甸1269
155毛利塔尼亞1243
156喀麥隆1238
157柬埔寨1230
158賴索托1170
159吉爾吉斯共和國1073
160辛巴威977
161坦尚尼亞970
162塞內加爾960
163葉門938
164查德852
165馬里830
166厄利垂亞823
167塔吉克800
168衣索比亞795
169貝南771
170海地761
171葛摩753
172尼泊爾733
173盧安達729
174幾內亞比索694
175布吉納法索646
176烏干達638
177獅子山618
178多哥590
179阿富汗565
180幾內亞515
181剛果民主共和國495
182賴比瑞亞480
183甘比亞469
184尼日411
185莫三比克392
186馬達加斯加391
187中非共和國364
188蒲隆地325
189馬拉維295
190南蘇丹233
10. 從生活水平來看,古代中國是否一直領先於西方
從生活水平來看,古代中國是一直領先於西方的,當時的人們穿絲綢喝茶,用玉制的碗筷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古代的皇家更是奢侈至極,比西方的皇家豪華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