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州GDP邁上2萬億元新台階,哪些方面取得亮眼成績
「十三五」期間,蘇州經濟總量在突破2萬億的同時,城鄉建設、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和內社會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亮眼的成績。
2020年,蘇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8%,城容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1萬元和3.74萬元,年均分別增長7.1%和7.9%;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提高17.5個百分點,PM2.5濃度下降43%;新增森林撫育31.9萬畝,建成生態美麗河湖885條,建成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和首批美麗山水城市,建成全國首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群;
獲評全國首批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市,奪得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滿堂紅」,城市軟實力持續增強。
(1)2017蘇州第四季度gdp擴展閱讀
蘇州的未來規劃
面向「十四五」,蘇州提出建設高質量經濟、造就高品質生活、打磨高顏值城市、實現高效能治理,率先建設充分展現「強富美高」新圖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
未來5年,蘇州將全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創新之城、開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全面打造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美窗口」。
② 2017年中國GDP增長了多少
中國官方18日公布,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為82.7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9%。
總的來看,2017年國民經濟延續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整體形勢好於預期,決勝全面小康邁出堅實步伐。同時也要看到,經濟運行中仍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提質增效任重道遠。
③ 蘇州與杭州GtP哪個好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556.16億元,凈增1242億元,實際增長率8%,名義增長率11%。
2017年,蘇州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萬億元,同比增長7%.
④ 2018全年合肥GDP是多少
7822.90億元。
2018年,合肥市全年生產總值(GDP) 7822.91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277.59億元,增長 2.2%;第二產業增加值 3612.25 億元,增長 9.5%;第三產業增加值 3933.07 億元,增長 8.0%。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 3.9:49.0:47.1 調整為 3.5:46.2:50.3,其中三產占 GDP比重首次突破 50%,達 50.3%,同比提高 3.2 個百分點。
全員勞動生產率 144748 元/人,比上年增加 13654 元/人。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 GDP 為 97470 元(摺合 14729 美元),比上年增加 9014 元。
(4)2017蘇州第四季度gdp擴展閱讀
安徽省2018年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30006.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0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638.01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3842.09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13526.72億元,增長8.6%。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9.6:47.5:42.9調整為8.8:46.1:45.1,其中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38.9%,服務業增加值佔比與全國差距由上年的9個百分點縮小到7.1個百分點。
全員勞動生產率68484元/人,比上年增加6654元/人。人均GDP47712元(摺合7210美元),比上年增加4311元。
⑤ 蘇州GDP為何能排全國第四
2004年上半年經濟發展統計數字公布出來,蘇州各項經濟指標又向前邁了一大步:GDP總量增長18%,達1 630.36億元,超過深圳(1519億元),排名全國大中城市GDP總量第四名,並且緊跟在北京(1910.3億元 )、廣州(1865.54億元)這兩座傳統意義上的特大型城市之後。
對於只有583萬人口的一個地級城市而言,蘇州的經濟規模是一個奇跡。
「這樣的發展速度還看不到減緩的勢頭。」蘇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徐剛榮說,由於近兩年上千億元的生產性投入,這些資金都將在未來幾年轉化為GDP數字,因此蘇州GDP高速增長的勢頭還將持續,並可能在2008年前超越北京、廣州,成為僅次於上海的經濟「巨無霸」城市。
但在蘇州GDP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以外資投入為主體的發展模式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給蘇州經濟耀眼的光環上投下陰影。
GDP增長與人均收入不對稱
2003年末,蘇州人均GDP高達4.77萬元,折算成美元是人均5746美元,高出一直領先的上海(人均5 643美元)一大截,成為全國各大中城市中的狀元。
但蘇州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卻並不如此樂觀。按人均收入計算,蘇州只能排在長三角16個大中城市的第七位,落在寧波、紹興之後。蘇州就業群體的工資收入普遍偏低,大學本科畢業生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大專生、技校生收入在10 00元左右,來自附近省市農村的外來打工族收入則只有幾百元。
隨著近幾年房價狂漲,普通就業群體的生存壓力日益增大。從南京大學畢業後在蘇州一家外資企業打工的張彬抱怨自己辛苦一個月的工資還買不到半個平方米的住房,他甚至誇張地說,自己是「住在天堂(指蘇州),活在地獄」。
西南交通大學的龔堅將蘇州和成都兩座東西部城市的統計年報作了比較後發現,除GDP、進出口總額等數字蘇州大大超過成都外,在許多有關居民生活水平的經濟指標上,處於東部最發達地區的蘇州,還比不上地處西部內陸、發展較為遲緩的成都。
比如體現老百姓消費水準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成都是771.5億元,蘇州是526.1億元,成都比蘇州多出2 45.4億元;在體現當地居民富裕程度的城鄉居民儲蓄余額上,成都是1494.4億元,蘇州是1470.5億元,成都比蘇州多出23.9億元。
人均住房面積和私家車擁有量,蘇州比起成都來也落後一大截。成都的人均住房面積是27.1平方米,蘇州為18 .6平方米,成都比蘇州多8.5平方米;2003年成都私人擁有汽車34.5萬輛,蘇州是16.8萬輛,成都是蘇州的 2.18倍。
在經過以上對比後,龔堅得出結論:雖然蘇州的GDP在高速增長,但蘇州市民的生活水準,相對於內陸城市成都卻並不高。
本土品牌折戟
「蘇湖熟,天下足。」蘇州在明清兩代一直是全國賦稅仰給的地方,上世紀八十年代鄉鎮企業興起,蘇州再度名噪四方。當時蘇州也出現了一些行業內排名靠前的全國品牌,如香雪海冰箱、孔雀電視、春花吸塵器、長城電扇等,人稱蘇州「四大名旦」,此外,尚有虎丘牌照相機、登月牌手錶等精密產品,以及非常發達的絲綢織造業,但這些企業後來都相繼沒落。
蘇州本土品牌的全軍覆沒,值得蘇州人在發展經濟的道路上深刻反思。
香雪海曾經榮獲70多個各種形式的榮譽和獎牌,是當時國內電冰箱行業的龍頭老大。但在與韓國三星集團合資後,三星提出讓香雪海品牌退出市場三年,這樣的條款對於一個激烈競爭的市場來說,無異是一種慢性自殺,而等蘇州人反應過來是怎麼一回事時,為時已晚,冰箱市場早已被以海爾為首的新品牌取代。之後,香雪梅從國外高價引進先進設備和生產線,但這一品牌早被市場淡忘,原有的技術隊伍和熟練工人也加盟與三星合資的企業中。
⑥ 蘇州經濟實力居全國第四為什麼不算一線城市
蘇州2012年的GDP排列為全國第四,其工業總產值已超過上海,居全國第一,吸引外資數居全國第二。蘇州已不是普通的地級市,早就被國家列為特大級城市(與省會城市地位相同,各位可查一下我過第一批列入特大城市的城市名單,其中就有蘇州),蘇州長期以來沒有省會城市的頭銜,這不是它的恥辱而恰恰是它的優秀之處,作為一個普通的小城市,蘇州居然已發展到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第四,在江蘇第一,(蘇州的經濟總量是省會南京和揚州兩個城市的經濟總量之和),而杭州的經濟總量也排在蘇州之後,這就是蘇州的實力,一個城市的實力不是來自於它是否是省會或直轄市,而是來自於它的實力,這種實力自唐宋以來一直存在,蘇州自古就是有真正實力的城市,它淡定,不在乎虛名,因此不要拿徒有虛名的城市和他比,只有經濟實力才是真正的城市排名指標。然而,還有很多人一直覺得蘇州市二線城市,這是為什麼呢?我想是因為:(一):蘇州經濟發達,但蘇州老百姓手裡的錢確沒有杭州、寧波等城市的居民多,這就是蘇州的弱項,即政府有錢,百姓沒錢。原因:江蘇全省的國稅,蘇州一個城市就承擔了全省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南京的經濟總量遠低於蘇州,但加工資確遠高於蘇州,這就是對蘇州的不公!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浙江自己做生意的人多,而蘇州大型外企多等等。也許有人會說蘇州市三線城市甚至是四線,那也可以理解,因為從政治的角度劃分的話,蘇州也許只是個普通城市。
⑦ 蘇州GDP已近2萬億,為何說蘇州成為一線不現實呢
直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只有四座一線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深圳,不可否認的是,建造一座一線城市能夠給本地的經濟帶來非同一般的提升,但是想要打造一座一線城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就目前的形勢看來,下一座一線城市呼聲最高的城市是江蘇省的蘇州。
就我看來,蘇州的目前已經相當不錯了,爭取成為一線是沒有太大必要的,上海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國最發達的城市,蘇州只要發揮自己這個小弟的作用,護住大哥,這就是最好的結果,也並不是說蘇州不可能成為一線,只是需要的時間還很長,至少在我國沒有多出來幾座一線的情況下,蘇州可能挺難排上號。
不知道你怎麼看呢?你覺得蘇州有希望嗎?要是蘇州沒有,你覺得哪座城市最有希望呢?歡迎在下方留言還有評論。
⑧ 蘇州發展經濟的優勢有哪些
蘇州好些,蘇州外資多,緊靠上海,發展迅速
天津工業底子比較好,引進外資方面也可以,而且有港口,天津開發區也是比較厲害的。
總體來說,還是蘇州強一些,畢竟長三角整體強一些,環境也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