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學建模課題---中國人均gdp和上升趨勢
好的,我剛好也參加了去年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還不錯小拿了個全國二等獎,既然你要研究這個問題我想告訴這是非常好,對你將來會很有幫助的,而且我也很感興趣這種問題,在這里你首先必須找到中國人均GDP的歷年數據,然後就是學習一下《最小二乘法》這個很重要,因為你需要利用這個把歷年數學:擬合,擬合可以用數學軟體你可能沒學,也可以手算,就是比較麻煩,這種統計方法在統計學裡面也有你方便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而且我覺得你如果有時間和興趣的話,應該去了解一下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一些基本原理,這樣你就能研究GDP與我們生活之間的關系,
在這里我給你簡單講下,我也是學這方面的:GDP的含義就是某個國家或是地區的全年生產的商品和提供勞務的最終市場價值的總合,這是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實際上這里的價值不完全同於馬克思里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論,應該看成是一種價格,更為合理。一般來說我們生產的東西越多(包括商品和勞務)我們越能享受到了東西也就越多,而產生的利潤也就越多,國家得到的稅也就越多,國家就更有實力為我們建設更好的基礎設施和投入更多資源來促進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我們的國際地位也會越高,我們去國外旅遊生活還有學習也會更方便等等。
我還建議你不要只是簡單的研究中國人均GDP和上升趨勢,實際上我們參賽寫論文有30多頁超過18000個字,你還應該去了解我們的中國人均GDP的構成包括那些年份增長的快一些,那些年份慢一些,還有我們人均的GDP與GDP的比例系數的變化,來綜合考慮,再來預測,甚至可以去和世界歷年人均GDP比較,看看我們什麼時候能追上世界的平均水平,這樣的研究就更有實用價值。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㈡ 中國人均gdp增長率為什麼比中國gdp增長率少
中國人均GDP的增長,是收到GDP增長以及人口增長兩個原因影響的。其中,人回均GDP增長和GDP增長成正比,而答和人口增長成反比。
中國人均gdp增長率比中國gdp增長率少這其實是必然的。因為中國人口的不會固定,而是持續的增長的。因此,只要人口在增長,那麼人居GDP增長率必然慢於中國GDP增長率。
㈢ 2012及2013年 中國人均gdp增長率
這樣:
2011 人均GDP 為 5414美元
2012 人均GDP 為 6100美元
2013 人均GDP 為 6767美元
這么算下來,2012增長率為12.67%。2013增長率為10.93%.
㈣ 誰有中國人均GDP的增長情況統計注意,是人均GDP,不是GDP總量
201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9748元。
㈤ 請問1978年至2014年間中國人均GDP的年增長率
人均GDP數據來源是中國知網自有的資料庫,原數據是來自對各種年鑒的統計;增長率是我自己算的。2013的GDP我沒有統計,國統局沒有官方認證,你可以稍等一下等數據正式發布後自己計算。
㈥ 2016年中國人均GDP預測多少人民幣
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將會達到1.2-1.5萬美元。作為金磚國家之一的中國近幾年飛速發展。在金磚國家中,中國增長率最高,年均保持在10%以上。預計到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有可能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發展勢頭迅猛的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金磚國家已成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中國社科院7日發布《新興經濟體藍皮書》預測,到2015年金磚四國經濟總量佔世界份額將達到22%,而四國GDP增量將佔世界增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中國和印度發展更為迅速,預計到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印度則可能躍至世界前五。近十多年來,金磚國家發展迅速,追趕發達國家的勢頭相當明顯,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經濟規模世界排位提升,對發達國家趕超效果明顯;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提高、國際經濟影響力提升等。21世紀頭十年,中國經濟增長超過10%、印度超過7%、俄羅斯超過6%,金磚國家整體平均增長率超過8%,遠高於發達國家2.6%的平均增長率及4.1%左右的全球平均增長率。此外,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出現巨大反差。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發達國家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從1990年的88.6%下降到2000年的76.6%、2008年的20.8%和2010年的約30%。而金磚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1990年的-0.6%上升到2010年的60%多,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即超過30%,居世界第一。在近十多年裡,除新加入的南非外,金磚國家相繼進入了萬億美元大經濟體俱樂部。由於經濟增長較快,金磚五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的比重從2001年的17.71%上升到2009年的24.22%,五國經濟佔美國經濟的比重也有所上升,顯示金磚國家與美國經濟總量的差距在縮小。在金磚五國中,中國發展潛質最大,發展速度最快,最有希望和最快趕超美國。其次為印度、俄羅斯和巴西,南非次之。2001年以來,中國先後超越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根據IMF數據,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份額從1978年的1.8%(全球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6%和2010年的約9%(第2位)。中國經濟總量相當於美國經濟的比重,從1978年的6.5%、2001年的11.5%提高到2007年的23.7%和2010年的約40%。如果按照中國年均7%~8%的經濟增速和人民幣年均升值5%的速度,美國則按照過去十年的平均增速(即1.7%),再考慮到美元在未來將出現的長期貶值趨勢。根據這些假設條件測算,中國名義GDP可在2015年內達到美國經濟80%左右的規模,人均GDP將接近1萬美元的水平,中國將替換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而到2020年則可能超越美國,成全球最大經濟體。根據很多預測顯示,當前中印差距較大,如印度高技術出口商品只佔總出口的5%,只相當於中國的1/6。因此,印度不大可能在今後10年或20年內變得與中國勢均力敵,但到2020年可能躍至世界前五,在中國超越美國後,印度也將在2040年前接近或超過美國,中印美世界經濟新三強將會形成。而俄羅斯、巴西、南非等則難以在可預見的未來創造超越美國的奇跡。
㈦ 中國人均GDP(美元)及其增長情況
2010年中國人均GDP4361美元,增長率10.3%
按社科院估計,2011年中國GDP增速為9.6%,考慮到一定的人口增長,所以2011年中國人均GDP將為4778美元左右
㈧ 未來10年中國人均GDP
國家統計局預測我國未來15年經濟呈現巨大增長潛力
在17日召開的「中國生產力發展國際論壇」上,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也是國家GDP核算的權威人士許憲春作了《未來15年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展望與預測》的演講,這也是對由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所主持的有關未來15年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展望與宏觀研究的課題所作的報告。
未來1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如何?會面臨哪些新矛盾和新問題?
報告預計,「十一五」(2006—2010年)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長率將達到8.5%左右,「十一五」期末GDP總量將超過26萬億元,人均GDP近1.9萬元,折算美元將超過2000美元;「十二五」(2010—2015年)期間GDP年均增長率將達到8%左右,「十二五」期末GDP總量將超過42萬億元,人均GDP將接近3萬元,折算美元將超過3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2004年標准我國由中下等收入發展中國家進入上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十三五」(2016—2020年)期間GDP年均增長率將達到7%左右,「十三五」期末GDP總量將超過60萬億元,人均GDP將超過4萬元,折算美元將超過5000美元。
報告認為,2000—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仍然是資本的快速積累。雖然這期間資本投入對於GDP增長的貢獻有所下降,但是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仍然高達50%以上。相對於資本來說,勞動力數量增長的貢獻率非常小,這主要是由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所決定的。
而推動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動力就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快速增長,而且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會越來越大,預計到「十二五」期間,貢獻率將超過40%。
從預測結果來看,GDP的生產結構在未來15年呈現以下趨勢:第一產業比重將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在波動中趨於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將穩步上升。
分時期看,「十一五」期間,第二產業的比重將會繼續上升,主要表現在對於能源需求的上升,導致能源部門擴張以及高投資率帶來的資本需求的上升,另外,W TO過渡期多種纖維協定(M FA)的取消將促進紡織和服裝部門的擴張。到「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隨著采礦業和低技術產業比重的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將逐步回落;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對服務業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工業快速發展帶來的對於生產性服務業需求的增加,第三產業比重將不斷上升。
針對GDP的使用結構,報告認為,預計在「十一五」期末,投資比重(即投資率)將達到42%左右,比2005年有所下降;最終消費率比重(即消費率)將達到57%左右,比2005年將有所上升;凈出口比重將達到1%左右,比2005年有所下降。進入2010年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和儲蓄率的下降,預計「十二五」期末投資比重將進一步下降到40%左右,消費比重則上升到接近60%。凈出口比重或落到不足1%左右;到了「十三五」期末,投資比重將加速下滑的35%左右,消費比重上升到60%以上,凈出口比重不足0.5%。
報告指出,在未來15年,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但由於處在社會轉型期,一些新矛盾、新問題顯現。報告從三個大方面作了分析,從約束經濟增長的供給因素來看,一是儲蓄-投資轉化機制低效運行,降低了資本供給效率;二是人力資本投資長期過少,高素質勞動力供給不足;三是國民經濟技術含量較低,國際競爭力較弱,特別是與發達國家差距懸殊。另外土地、能源、水資源、一些主要礦產資源供需缺口會有所擴大。
從約束經濟增長的需求因素來看,一是產品和產業供給結構不能滿足需求結構;二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突出;三是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產業結構扭曲。
從約束經濟增長的體制和機制因素來看,主要存在五方面的不足:投融資和財政稅收體制仍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削弱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環境和資源的使用成本過低,難以形成相應的替代、節約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企業尚未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難以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從而抑制了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充分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居民消費存在後顧之憂,影響了居民即期消費需求;缺乏全國統一大市場,存在嚴重的地方保護和地區封鎖,使得有限的經濟資源不能在全國范圍內合理配置,不能有效地形成優勝劣汰機制。
㈨ 2030年中國人均GDP是多少美元啊假如增長率是一年7%的話。目前為止人均GDP為6094美元。
中國近些年名義增長率接近10%,2017年經濟總量82萬億,2019年達到99萬億,兩年增長一個英國,我還是按8%增長率的保守計算的2025年中國經濟總量157萬億,按現在匯率摺合23.5萬億美元左右,人均約1.7萬美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總趨勢是升值的,那時候不可能現在這么低的匯率,花旗集團預測匯率是1:5,如果真是這樣近些年平均名義增長10%就按9%算2025中國經濟總量166萬億,1:5匯率就是33.2萬億美元,人均約2.4萬美元,2030年中國經濟總量大約230萬億人民幣,若還是按1:5,摺合46萬億美元,人均約3.3萬美元,當然這是最好的情況,中國現在經濟總量是10年前3倍,再過11年即使增速放緩翻個2倍多沒問題,(2019的99萬億到2030的230萬億),中國人口現在增長率已經特別低,人口峰值大概在2025年14.5億左右此後會逐漸下降,所以綜合下來中國2025人均GDP應該在1.7~2.2萬美元,2030在2.5~3萬美元沒問題,大概率在3萬美元,日本1萬到3萬美元只花了11年,不是8年說錯了,中國前面創造了比日本還高的經濟奇跡,所以我覺得沒問題,中國經濟騰飛期年平均增長9.6%持續40年,日本才20多年平均增長9.3%,中日韓的發展軌跡是差不多的人均1千到1萬美元都是18年,1萬到3萬美元韓國花了20多年主要還是本世紀初韓國政權動盪,中國基本不可能出現政權動盪了所以大概率跟日本一樣11年左右達到3萬美元,東亞國家平均智商高又勤奮只要有合適的制度穩固的政權都會成為發達國家的,至於小日本經濟停滯是美國打壓他,加上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出口依存度高缺乏內生動力導致增長乏力,中國擁有廣大的國內市場總人口等於發達國家1.4倍完全可以支撐中國轉型升級,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都是無法完成產業升級的說到底就是智商的原因,設計不出好的制度腦子不行自然科技也不行,東亞人平均智商最高,2戰後躋身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都是東亞人為主體,包括香港,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成為發達國家智商必須要95以上,黑人沒有一個發達國家也基本沒什麼科學家,平均智商只有80多,印度也一樣基本不可能成為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