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陝西省縣域2016年gdp排名

陝西省縣域2016年gdp排名

發布時間:2021-01-24 13:56:23

Ⅰ 陝西省2010年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綜合排名

2010年陝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綜合排名

Ⅱ 第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的榜單

第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
在第十二屆評價中,列出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II類),主要由以下幾種情況的縣(市)組成:一是個別百強縣,但其縣域相對富裕程度或縣域相對綠色指數為A-級,需要推動發展,加快縣域社會和縣域生態建設;二是個別百強縣,但其縣域發展的某個方面(如社會安定、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縣域領導等)出現重大事件,需要推動發展,加快縣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建設;三是個別人口小縣,縣域相對富裕程度和縣域相對綠色指數雙A+級,但其經濟總量稍弱一點,列進名單後藉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同時藉以推動所有縣(市)加強富裕和綠色工作;四是一些縣域經濟特徵獨特的縣(市),須做比照性分析,藉以推動不同類型的縣域經濟的特色發展;五是一些縣級市轄區,只做比照性評價,等等。
主要目的和意義在於:一是正確區分和把握縣域經濟與縣域的不同內涵,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縣域經濟競爭力強弱與縣域發展(縣域包括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和縣域生態)質量高低並不完全一致,如一些縣(市)存在「先強後富」的現象;二是推動縣(市)在壯大縣域經濟基礎上,加快提高富裕程度和綠色指數,做到富民強縣、綠色發展、幸福發展;三是推動縣域相對富裕程度和縣域相對綠色指數比較高的縣(市)在保持富裕和綠色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四是推動不同類型的縣域經濟特色發展和共同發展,如推動糧食大縣在糧食增產的基礎上,加快壯大縣域經濟。
總之,百強縣(II類)即推動類百強縣評價目的就是通過正面引導和側面促進,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的強縣富民、特色發展、綠色發展、幸福發展和共同發展。
第十二屆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II類)

Ⅲ 2010陝西縣域經濟排名

陝西省政府辦公廳昨日召開表彰大會,對2010年度陝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先進縣進行表彰,府谷縣、神木縣、靖邊縣等10個縣成為陝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10強縣,其中我市高陵縣排名第5。

十強縣陝北佔了7個

經對83個縣(市)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等31項指標進行綜合監測和排位,去年名列前10位的縣(市)依次是:府谷縣、神木縣、靖邊縣、吳起縣、高陵縣、志丹縣、黃陵縣、鳳縣、彬縣、安塞縣。

2010年度「陝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獲獎縣分別是吳堡縣、合陽縣、延長縣、富平縣、白水縣、洛南縣、鎮安縣、柞水縣、永壽縣、丹鳳縣。

同時,經過對2010年107個縣(市、區)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進行排位對比,昨日的表彰大會還對陝西省工業增長速度前10名的縣(市、區)予以表彰。依次為富縣、佳縣、吳堡縣、麟游縣、寧陝縣、長武縣、旬邑縣、平利縣、永壽縣、橫山縣。

府穀神木靖邊名列前三

在10強縣中,依靠能源產業支撐,府谷縣、神木縣、靖邊縣名列前3,資源優勢明顯的陝北佔了7席。其中,府谷縣仍然連續兩年穩居第一,而彬縣以其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由上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9位,躋身全省10強縣行列。

在2008年的10強縣排名中,府谷排名第3,2009年首次由第三躍居第一,取代了神木縣連續5年名列全省之首的地位。相關人士分析,府谷居首,靠的是較快的經濟增長和良好的社會指標,特別是很多增長速度指標位次前移。

根據2010年監測指標,府谷縣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及增長速度、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財政總收入增長速度等都明顯超過位居第二的神木。但與此同時,神木縣的部分總量指標仍然穩居第一,如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居民人均收入等。

十強縣6%人口創造18.1%GDP

2010年,10強縣人口佔全省的6%,創造了18.1%的GDP。

據統計,去年全省83個縣(市)實現GDP5244

.6億元,佔全省的52.3%。其中,10強縣GDP為1809.81億元,分別佔全省和83個縣(市)的18.1%和34.5%。同時,10強縣縣均GDP180.98億元,是83個縣(市)平均水平的2.9倍;實現工業增加值1381.8億元,佔全省縣域工業增加值的49.1%,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76.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3個百分點。

鏈接

西安連續兩年包攬五強區

陝西五強區榜單昨揭曉

昨日,2010年度陝西十強縣、五強區等備受關注的榜單新鮮出爐。

其中,西安市雁塔區、未央區、蓮湖區、碑林區、新城區榮獲2010年度「陝西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五強區」,西安市連續兩年包攬陝西五強區。

經對24個區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等30項指標進行綜合監測和排位,2010年度名列前5位的區依次是:雁塔區、未央區、蓮湖區、碑林區、新城區,即2010年度「陝西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五強區」。

據了解,在2009年,西安繼2008年占據五強區其中四席後再進一步,新城區進入前五強,因此西安市已經連續兩年包攬了城區發展五強。

去年,陝西五強區人口佔全省的10.4%,創造了20.6%的GDP。五強區GDP為2066.81億元,分別佔全省和24個區的20.6 %和43.1%。區均GDP413.36億元,是24個區平均GDP的2.1倍。

背景

十強縣五強區如何脫穎而出

「十強縣」、「五強區」如何從陝西眾多區、縣中脫穎而出?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要參考四大類指標,多達30餘項,最後對指標加權計算出綜合分值進行排名。

什麼是縣域經濟社會?

據悉,縣域經濟社會是指在縣域范圍內,以城鎮為中心、農村為基礎,由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社會。根據我省實際,縣域經濟社會監測考評范圍為全省107個縣(市、區),重點監測考評83個縣(市)。

監測考評有哪些指標?

去年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檢測指標包括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四大類。其中83個縣(市)監測考評指標為31項,24個區監測考評指標為30項。資料分別來源於統計、教育、公安、民政等部門。

其中,經濟發展指標包括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財政總收入等,前三項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綜合性指標,是監測考評縣域經濟的基礎性指標。

經濟結構指標包括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比重、城鎮化率等。主要反映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等重點工作任務的實績。

社會發展指標包括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有線電視入戶率等。主要反映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推動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的情況。

生態環境指標包括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總量減排、常用耕地面積指數等,主要反映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等。

最後,監測考評以功效系數法對監測指標進行無量綱化標准處理,加權計算出各縣(市、區)監測指標的綜合分值。

十強縣、五強區如何獎勵?

按照省政府有關獎勵辦法,對年度通報表彰的「十強縣」、「五強區」和爭先進位前10名縣、前5名區及工業化發展單項獎前10名縣(市、區)進行獎勵。

首次進入「十強縣」和「五強區」的縣(市、區)將各獲得100萬元的獎金,其他「十強縣」、「五強區」以獎勵50萬元為基數,對照上年位次,每進1位增加獎勵10萬元,每退1位減少獎勵10萬元,減完為止。

亮點

神木縣和雁塔區居民最富

去年陝西縣域經濟比重佔全省半壁江山。記者了解到,去年陝西縣域、城區經濟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呈現出許多新特點。

神木縣GDP位居全省縣域之首

據統計,去年我省83個縣(市)GDP為5244.67億元,比上年增長16.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佔全省的比重為52.3 %,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縣均GDP 63.19億元,較上年增加13.2億元。其中,神木縣GDP達到604.94億元,位居全省縣域之首。

神木縣和雁塔區居民最有錢

2010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05元,83個縣(市)中,有58個超過全省水平。神木縣在上年7223元的基礎上,再次突破8000元大關,達到8672元,分別高出全省和全國水平4567元和2753元。

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5元,較上年增加1566元。其中41個縣(市)和20個區超過全省水平,神木縣和雁塔區分別達到22301元和23517元。

神木縣財政收入最高

去年,全省縣均財政總收入7.56億元,較上年增加1.75億元,增長30.1%;區均財政總收入28.21億元,增加6.65億元,增長30.8%。有13個縣(市)和17個區財政總收入超過10億元,最高的神木縣達129.32億元。

在財政支出中,全省教、科、文、社、衛、農和住房保障支出比重為57.6%。其中,83個縣(市)比重為63.7%,高出全省水平6.1個百分點;24個區比重為65.4%,高出全省水平7.8個百分點。

府谷縣城鎮投資最高

去年,我省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保持高速增長。83個縣(市)平均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9.43億元,較上年增長30%,22個縣(市)超過50億元,最高的府谷縣達到182.72億元;24個區平均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82.6億元,較上年增長29.1%。雁塔區固定資產投資最高,達到808.17億元。

同時,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9.5%,較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有26個縣(市)和6個區超過全省平均水平,25個縣(市)和 6個區達到或超過50%,比上年增加4個和2個,最高的眉縣達到70%。

Ⅳ 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的介紹

2015年8月22日,全國縣域經濟專業研究機構社會智庫中郡研究所發布《2015縣域經濟發展報告》,發布了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2015年第十五屆全國百強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其中江蘇省數量最多共26個,其次依次為山東21個、浙江18個、遼寧7個、福建6個。具體分布是:河北2個、山西1個、內蒙古2個、遼寧7個、吉林3個、黑龍江2個1、江蘇26個、浙江18個、安徽1個、福建6個、江西3個、山東21個、河南3個、湖北2個、湖南4個、廣東1個、四川2個、貴州2個1、陝西3個、新疆2個。其中,推動類百強縣10個1。與此同時,有7個除直轄市以外的省份與榜單無緣。分別是:甘肅、廣西、海南、寧夏、青海、西藏和雲南2。

Ⅳ 陝西省武功縣在全國縣域經濟排名第幾

武功縣在陝西省的經濟排名是30名左右,考慮陝西省經濟發展水平在 全國總體比較落後,因此推測武功縣在全國縣域經濟排名在300名開外。2010年武功縣生產總值55.5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0.67億元。

Ⅵ 全國2016年縣域經濟排名

分類
1.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宏觀經濟學、中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
2.從歷史發展來看:家庭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3.從政府參與經濟發展的方式看: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4.從經濟的主體來看:政府經濟(又稱公共經濟或公共部門經濟)、非政府經濟(包括企業經濟等)。
5.從經濟的研究對象來看:金融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等。

Ⅶ 一個市的經濟是否強,就看其縣域經濟是否強 2017

一位領導講話,可以參考:
發展縣域經濟對我省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從全國看,凡是經濟強省,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縣域經濟發達。我省要實現從經濟大省到經濟強省的跨越,必須把縣域經濟做大做強,而做大做強縣域經濟首先必須做大做強縣城經濟。
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城市經濟的引領時期。一是工業化程度不斷加深,一些地方經濟甚至已經具有後工業化的特徵,進入技術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發展階段,對城市的依賴度越來越高。二是我國城鎮化率突破50%,說明我國一半以上的人口工作生活在城市。三是第三產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4569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56859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明顯快於第二產業,且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而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正是城市經濟的重要特徵。與此相對應,縣域經濟也開始進入縣城經濟引領時期。這是由縣城的功能特點決定的

Ⅷ 中國區縣經濟排行榜

這個應該沒有,中國區縣太多了,你只能找到各省自己省內區縣排行榜

Ⅸ 第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的強縣分析

在連續十二屆評價中,江蘇、山東、浙江一直保持全國百強縣數量的前三位。
江蘇省,全國百強縣數量由第一屆的第三位上升至第十二屆的第一位。蘇北百強縣數量由第一屆2個增加到9個(含沭陽縣、新沂市和東海縣),被總結為「蘇北速度」。基於「長三角規劃實施」、「江蘇沿海開發」和「跨江聯動」等政策效應的疊加,蘇北地區縣域經濟出現了快速發展的勢頭。蘇北地區縣域經濟出現「三快於」的局面,即蘇北地區縣域經濟增長速度快於蘇北地區增長速度,更快於江蘇省縣域經濟增長速度,更快於江蘇省經濟增長速度。
遼寧省,百強縣數量增加最多,由第一屆的3個上升到第十二屆的12個(含鳳城市)。遼寧省在全國省市區中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工作非常突出,縣域經濟快速發展被總結為「遼寧現象」,主要表現在:指導思想上,提出了以縣域經濟為重要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戰略;組織上,領導重視,主要領導親力親為,深入基層研究解決縣域經濟發展問題,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部門密切協作,積極配合;政策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真金白銀地支持,強力推進;執行上,明確目標和重點,制定兩個縣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突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等三化工作重點,省市縣三層聯動,召開現場交流會,加強指導;監督上,加強考核和獎勵,每季度召開協調會,抓進度;縣域經濟主要指標高位增長,縣域經濟競爭力快速提升;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帶動整個縣域科學發展。
廣東省,曾有15個縣市先後進入全國百強縣,現在只有2個。除了部分縣(市)經濟發展相對不夠外,有6個縣(市)由於行政區劃調整,改為市轄區,成為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徽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肥西縣利用城郊型縣域經濟優勢,加快工業化步伐,在第十屆躋身全國百強縣,實現安徽省百強縣零的突破。
黑龍江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肇東市是全國十大產糧縣,在穩定糧食貢獻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在第八屆評價中躋身全國百強縣,實現黑龍江省百強縣零的突破。
吉林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延吉市是全國33個州盟首府之一,州盟首府是州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具有多方面優勢。在第九屆評價中,延吉市率先進入全國百強縣。在第十二屆評價中,吉林省前郭縣和農安縣以全國十大產糧縣的糧食貢獻優勢進入百強縣。
陝西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神木縣和府谷縣利用資源優勢,實現縣域經濟由弱到強的跨越,探索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向縣域科學發展的轉變。神木縣的全面免費醫療改革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江西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南昌縣和豐城市進入全國百強縣。
內蒙古自治區,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准格爾旗和伊金霍洛旗相繼進入全國百強縣,並向全國百強縣前列靠攏,實現了貧困縣邁向經濟強縣的夢想。
湖北省,近年來大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時隔七年實現百強縣零的突破。大冶市克服了資源要素的約束,順利實現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華麗轉身,躋身全國百強縣。 全國百強縣的發展道路是一筆無形資產,具有極大的分析借鑒意義。參照連續十二屆評價結果,我們選取一些發展比較快、變化比較大的縣(市),對其發展路徑的特點進行研究,供交流。
陝西神木縣,依靠資源優勢,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歷史機遇,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從第一屆全國第63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26位。
遼寧開原市,發揮後發優勢,走內生性發展道路,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速推進工業化;以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為目標,加速推進城鎮化;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了開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從第一屆全國661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68位。
山東鄒平縣,開拓創新科學實干,緊緊圍繞「學趕全國前十強,爭當全省排頭兵,全面建設小康鄒平」的奮斗目標,成功走出了一條工業強縣、統籌城鄉、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從第一屆全國第167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13位。
江蘇如皋市,奮力搶抓江蘇新一輪沿江開發戰略機遇,城鄉一體、「三化」互動、共建共享、統籌推動之路,實現了發展速度持續領先、綜合實力不斷進位、發展成果普惠百姓、從「蘇中的蘇北」率先融入蘇南的歷史性飛躍,從第一屆全國第15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32位。
安徽肥西縣,利用城郊型區位優勢,積極搶抓產業資本加速轉移和合肥市大建設大發展機遇,大力實施「工業強縣、特色富民、城鎮帶動、生態立縣」戰略,縣域經濟快速起跳,綜合實力全面增強,闖出了一條具有肥西特色的「崛起之路」,從第一屆全國第63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89位。
江蘇銅山縣,第一屆進入全國百強縣,十多年歷經幾次行政區劃調整,劃出了一半以上的經濟總量。多次因為行政區劃調整退出全國百強縣,多次又重返全國百強縣,被稱為「屹立不倒的百強縣」。2010年10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徐州市銅山縣,設立徐州市銅山區。徐州市出台文件規定銅山區縣級管理許可權3年不變。經比照性評價,銅山區進入全國前50強,列第41位。

閱讀全文

與陝西省縣域2016年gdp排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