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把蘇南比較落後的鎮江放到其他省會怎樣
首先問題是很准確的,在蘇南地區鎮江市確實是相對比較落後的。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都是蘇南五市老五。雖然是老五,但是全國最發達地區的老五。現在的城市排名是以GDP論英雄,以城市所下轄的縣市區多,面積大排名次,有許多不合理,不公平的地方。
比如成都,武漢,西安合並了周邊許多地區,人口,面積都大大超過了南京,當然GDP也就比南京高,你能說它們比南京更發達嗎?相反鎮江市由原來蘇南最大的地區,1983年機構改革,把宜興,溧陽給了無錫市,武進,金壇給了常州市,高淳,溧水給了南京市,自己只留下了丹陽,丹徒,揚中,句容,其中只有丹陽稍大,稍強一些,其它相對又小又弱一些。應該看到現在所謂的強市強在下面的縣市,蘇州沒有了崑山,常熟,張家港,太倉還能算是強市嗎?無錫少了江陰,宜興能行嗎?常州缺少武進,溧陽能跟誰比?所以大家不要只看其一不知其二。
城市
⑵ 20l9年河南洛陽新安縣人均gdp是多少
,河南省生產總值達到37010.25億,全省人均GDP為39222.39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各地級市來看,鄭州、洛陽和南陽GDP總量領先,分別為7315.19億、3508.75
⑶ 宋朝一共經歷了多少年
宋朝(960年—1279年)一共經歷了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
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3)2017年洛陽經濟人均gdp擴展閱讀:
領土范圍
政和元年宋因五代之舊,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的分裂局面,基本完成了中原地區統一。宋與遼的疆界長期穩定在雁門山-大茂山-白溝一線。由於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邊界上廣植柳樹。在與西夏的作戰方面,宋神宗力圖開擴疆土,取得了綏、熙、河、洮、岷、蘭等州。
哲宗時又進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與貴德一帶的土地。崇寧三年(1104年)收復失地,置隴右都護府。建炎南渡之後,宋朝領土僅限於秦嶺淮河以南、岷山以東地區。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懷德軍又被西夏所取。宋朝也在與大理交界處設立了黎、敘、瀘、黔、邕等州。
紹興八年(1138年)金朝領三省事宗磐等人將河南、陝西之地歸還宋朝。紹興十一年(1141年)《紹興和議》後,以淮水—大散關為宋金國界,南宋割唐、鄧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
行政區劃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二路。
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崇寧五年(1106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置。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重慶府、夔州、潼川府、京西南、成都府、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
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防務貧弱,也讓終宋一代外患不止 。
宋朝共有四個京城,分別是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 、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
⑷ 濟源憑什麼成為河南惟一一個省轄縣級市
濟源成為河南省唯一一個省轄縣級市有多個原因:
1、政治因素
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以原濟源縣的行政區域為縣級濟源市的行政區域,仍歸焦作代管。
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轄(副地級市)。2005年升格為省轄市(按正地級市所有行政管理機構配置)。
2、歷史原因
濟源曾為夏朝之都城,春秋戰國時期為軹邑,為韓都,自隋朝設縣,距今已有1396年的歷史。保留有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文物遺存、遺跡250餘處。濟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源地。
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濟瀆廟、奉仙觀、大明寺、延慶寺舍利塔、陽台宮、軹國故城)、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2處,濟源市文物保護單位93處。
3、地理位置
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位於河南省黃河以北,北隔太行山與山西晉城相接,西距中條山與山西運城交界,南臨黃河與河南洛陽接壤,東與焦作毗鄰。
4、經濟發達
濟源經濟發展迅猛,現擁有濟源鋼鐵,豫光金鉛等三家上市公司。濟源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等工業生產體系。手工藝品天壇硯為我國4大名硯之一。
2017年,濟源市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11月,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
(4)2017年洛陽經濟人均gdp擴展閱讀:
1983年起開始推行的「地級行政區劃改革」,「省轄市」全部改為「地級市」;與「省轄市」對應的有「地轄市」——即直屬地區管轄的「市」;「地轄市」自1983年開始改稱「縣級市」。
「省轄市」的行政區劃(行政分區)為市轄區,包括城市服務功能的郊區,「省轄市」屬於真正意義的城市。官方對「省轄市」既作為行政區劃,同時也作為城市看待。
盡管「省轄市」行政地位不低於地區,但官方統計上將「省轄市」和「地轄市」作為「市」單列,並未作為地級行政區統計。「地級市」實行「市管市」和「市管縣」,其行政區涵蓋各種形式的縣級行政區。
「省轄市」改「地級市」以後,成為四級行政區劃制度的省、自治區主要行政分區形式,並作為地級行政區納入官方統計。
隨「地級行政區劃改革」的深入,到1986年,「地級市」達到166個,佔325個地級行政區的51.1%,取代「地區」和「盟」成為「地級行政區」的主要區劃類型。只有少部分的縣級市升級為了省轄市。
截至201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共有地級市285個、縣級市369個,所有地級市均為省轄市,只有極個別的縣級市是省轄市,河南省只有一個縣級市濟源是省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