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慶城縣的經濟
2011年,慶城縣國民經濟生產總值(GDP)完成6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年增長13.8%。按公安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22782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14億元,較2010年增長6.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0.54億元,較2010年增長1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62億元,較2010年增長13.3%。三次產業比例由2010年的6.2:85.7:8.1變化為9.4:77.4:13.2。按三次產業分組:第一產業完成5.6億元,第二產業完成30.7億元,其中工業完成投資8億元,第三產業完成9.3億元。按投資規模分組:億元以上項目3個,完成投資9.1億元(含雷西高速慶城段7.1億元);1000-9999萬元項目135個,完成投資32.6億元;500-999萬元項目54個,完成投資3億元。
2011年,慶城縣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4.04億元,較2010年增長16.1%,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26億元,增長14.1%。全年財政支出12.77億元,同比增長20.55%。 2011年,慶城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9.74萬畝,較2010年增長3.18%,糧食總產量12.48萬噸,較2010年下降6.58%。其中夏糧播種面積31.76萬畝,較2010年增長5.86%,夏糧產量4.06萬噸,較2010年下降20.39%;秋糧播種面積47.98萬畝,較2010年增長1.48%,秋糧產量8.42萬噸,較2010年增長1.94%。油料播種面積15.53萬畝,較2010年增長18.37%,油料產量0.97萬噸,較2010年增長18.29%;蔬菜面積27.2萬畝,減少1.4萬畝,產量14.63萬噸,較2010年增長9.5%;果園面積30.91萬畝,水果總產量10.98萬噸,較2010年增長15.09%,其中蘋果面積21.44萬畝,產量9.59萬噸,較2010年增長14.16%。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16億元,較2010年增長4.29%;實現農業增加值6.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10年增長6.5%。
2011年,慶城縣大牲畜存欄6.14萬頭,較2010年增長5.68%。其中,牛存欄4.71萬頭,較2010年增長7.29%;牛出欄1.71萬頭,較2010年增長6.88%。羊存欄21.44萬只,較2010年增長14.71%;羊出欄7.41萬只,增長10.1%。豬存欄3.81萬頭,較2010年增長8.24%;豬出欄3.46萬頭,較2010年增長7.45%。肉類總產量0.59萬噸,較2010年增長7.27%,其中豬牛羊肉產量0.58萬噸,較2010年增長7.4%。禽蛋產量607噸,下降10.2%。牛奶產量600噸,較2010年增長50%。水產品產量45噸,較2010年增長12.5%。
2011年,慶城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9.02萬千瓦,較2010年增長8.07%。農用拖拉機0.45萬台,較2010年增長12.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23萬噸,較2010年下降12.14%。農村用電量6266萬千瓦時,較2010年增長1.24%。有效灌溉面積5.26萬畝,新增0.22萬畝。完成造林面積9.55萬畝,較2010年增長46.92%,森林覆蓋率為22.01%。 2011年,慶城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億元,較2010年增長6.9%,其中地方工業完成增加值3.28億元,較2010年增長21.7 %;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完成1.86億元,較2010年增長16.17%。全年17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3.26億元,產品銷售率為98.25%。
2011年,慶城縣資質內建築企業實現增加值3.22億元,較2010年下降4.3%。 2011年,慶城縣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67億元,較2010年增長51.3%。其中,城鎮完成投資34.2億元,較2010年增長45.67%,城鎮投資中房地產開發完成9180萬元;農村非農戶完成投資11.5億元,較2010年增長71.02%。
2011年,慶城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2億元,較2010年增長13.3%。分行業看,批零貿易業累計完成132114.4萬元,較2010年增長9.8%,住宿和餐飲業累計完成30100.7萬元,較2010年增長8.1%;從地域看,城鎮累計完成99236.5萬元,較2010年增長7.5%;鄉村累計完成62978.6萬元,較2010年增長12.5%。
2011年,慶城縣外貿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較2010年下降17%,實現出口供貨65412萬元,較2010年增長12%。
2011年,慶城縣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41.2萬人次,較2010年增長26.38%;實現旅遊總收入453萬元,較2010年增長26.47%。
2011年,慶城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2.91億元,較2010年末增加5.14億元,增長8.9%。其中,企業存款余額17.67億元,較2010年增長2.05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4.32億元,較2010年增長10.6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2.21億元,較2010年末增加1.8億元,增長8.8%。其中,短期貸款11.93億元,較2010年下降8.9%;中長期貸款10.28億元,較2010年增長40.47%,中長期貸款中個人消費貸款0.68億元,較2010年增長77.82%。
2. 華縣總面積、總人口、人均GDP分別為多少
現轄10鎮4鄉,242個行政村,17個居委會。政區人口面積到2008年底,全縣總人口為人(其中公安戶籍人口為347993人)。國土面積113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2萬畝。
初步核算,2008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51.104億元,較上年增長15.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91億元,增長8.2%;第二產業增加值39.076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增加值7.737億元,增長12.3%。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4%,較上年提升1.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的比重為76.5 %,下降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的比重為15.1%,下降0.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的比例為8.4:76.5:15.1。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836698.6萬元(現價),比上年增長27.76%。
2008年,全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061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0.02%,其中縣屬投資102989萬元,增長73.06%。
2008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443.5萬元,增長29.93%。
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6.4,漲幅為6.4%。
全縣共引進項目34個,總投資96.97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0.35億元。
2008年,全縣一般預算財政收入40099萬元,較上年增長32.1%。
年末全縣總人口356703人(其中公安戶籍人口為347993人)。全年出生人口3243人,人口出生率9.09‰;死亡人口2097人,死亡率5.88‰。人口自然增長率3.21‰,計生率99.2%,性別比為106.3(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
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420元,比上年增加2255元,增長24.61%。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47元,比上年增加576元,增長24.31%。全縣在崗職工23924人,職工工資總額60759.8萬元,增長16.78%,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5244元,增長13.85%。
3. 內地與香港警察待遇問題,香港警察和公安的收入 按人均GDP來比較 其實不大
同意樓上的說法,香港的工資制度有點像新加坡,高薪養廉,倒也不是說版公務員工資高到什權么水平,只是說在香港公務員可以保證比較舒適的日常生活。其實在香港人均收入差別是很大的,別看他們人均GDP高,那是因為第三產業發達帶動了人均GDP,在香港還有很多人是失業的,很多人靠政府的低保在過日子,又有很大一部分退休老人。所以就是有錢的很有錢,窮的很窮,公務員的工資水平算是中等,至少能在香港過上比較寬松的日子,就是這樣子來保證公務員的廉潔奉公。
當然公務員工資是跟國家生產能力掛鉤的,但不能說GDP高了就漲公務員工資是吧,國內公務員工資水平其實已經很久沒變了,都維持在一個區間里。
4. 中國2007年的GDP是多少
2007年GDP居世界前十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日本、德國、中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中國GDP達到32508億美元(初步核算數),佔世界的比重從2006年的5.5%提高到6.0%,相當於美國GDP的比例從2006年的20%提高到23.5%。IMF同時預計,2008年中國GDP總量可望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它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4)公安人均gdp擴展閱讀:
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11.4%(初步核算數),遠遠高於美國、日本、德國等世界主要國家。據IMF測算,200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7.1%,居世界之首,高於歐元區的14.6%、美國的14%、日本的4.2%,俄羅斯、印度、巴西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8%、4.7%和3.3%。
GDP並不適合衡量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經濟狀況,因為每個城市的生產總值上繳上級或國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個城市留下的財富就不一樣。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
5. 幫我將荊州地區的石首市 洪湖市 監利縣 公安縣 江陵縣這5個地方按經濟狀況排個序吧
石首市1
工業發達比如湖北吉象,楚源,萬向,石首勁牌酒等一批行業龍頭公司
洪湖市回2
水產品比較發達中答國第一水產縣市
公安縣3
工業比較發達比如湖北車橋,凱樂科技,黃山頭酒業。
江陵縣4
工業一般農業尚可。:本人以前就是江陵縣的
監利縣5
水產較發達農業尚可。工業欠發達唯有一福娃集團和監利糧酒還可以
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希望樓主笑納。
6. 中國經濟犯罪每年流失國外的資金是多少
日前,一份在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上貼出的課題報告顯示,中國腐敗分子通常利用現金走私、經常項目下的交易、對外投資以及信用卡工具等八種途徑向境外轉移資產,並稱這已對中國金融穩定造成了影響。
據這份2008年6月完成,名為《我國腐敗分子向境外轉移資產的途徑及監測方法研究》的報告,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外逃黨政幹部,公安、司法幹部和國家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以及駐外中資機構外逃、失蹤人員數目高達16000至18000人,攜帶款項達8000億元人民幣。
《報告》在提到我國資金外逃現狀時,開始便稱:中國官員因經濟犯罪外逃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近年來外逃的腐敗分子及其轉移至境外的資金究竟有多少?外逃貪官究竟捲走了多少錢?這個問題註定是一個難解之謎,公眾也只能根據國外不菲的生存成本,加上當事貪官「舉家定居」的規模加以揣測。
雖然《報告》也援引中國社科院的一份調研資料稱,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外逃黨政幹部,公安、司法幹部和國家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以及駐外中資機構外逃、失蹤人員數目高達16000至18000人,攜帶款項達8000億元人民幣。
復旦大學中國反洗錢研究中心秘書長嚴立新告訴認為,他們手頭也有很多個數據版本,但是始終沒有統一的數據,這個規模估計達到萬億元。
最高法院前院長肖揚在其2009年出版的《反貪報告》中曾引用有關部門的統計稱,1988年~2002年的15年間,資金外逃額共1913.57億美元,年均127.57億美元。如果按照當時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那麼外逃資金超過了1.5萬億元人民幣。
比較2001年至2010年的最高檢年度工作報告,其中關於「加強境內外追逃追贓工作」的數據時就發現,追逃的職務犯罪人數已經從早期的數百人到高點時候的數千人,而追贓金額也從幾億元到高點時的幾百億元。
2009年2月,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的一項統計報告顯示,過去10年逃往北美和歐洲等地的中國腐敗官員達1萬多人,攜帶出逃款項達6500億元人民幣以上;而2010年1月8日,中央紀委副書記李玉賦在中央紀委監察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通報消息:近30年4000官員外逃,人均捲走1億。數據打架固然有口徑不一等說法,但在外逃貪官問題上,有關部門要麼不掌握真實情況要麼不敢正視真實情況。
但有一點可以說明,上述數字都是金融危機之前的說法,這幾年,隨著國家4萬億的投資以及銀行幾十萬億的信貸投放,貪官捲走的錢無疑將遠遠超過上述數字,縱觀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乃至香港的房價上漲,處處閃爍著貪官及其代理人的身影!那些動輒數千萬乃至上億美元的豪宅,有幾處是堂堂正正的生意人買下的?中央有關部門透露的信息數據完全低估了貪官的實力和智商,抑或是中央有關部門還完全不明真相!
當然,錢多錢少其實都是民眾的血汗錢,如果貪官少捲走一點,各項民生投入可能會多一點,上億人的最低生活補助可能會從每年一千元提高到二千元,全民醫保每年所需的缺口1600億也可能會少一點,失業人數也可能會少一點……當然,這只是可能。如果不從制度上來改變或約束官員的行為,再多的錢也會被貪官所吞噬!按說以中國現在的GDP總量和財政收入甚至人均收入,13億中國人應該過上了所謂的小康生活,然而奇怪的是,在中國至少有10億人並沒有獲得對外公布的人均收入,面對嚴重的通貨膨脹,至少有10億中國人的實際生活沒有大的改變甚至日益艱難。
面對日益嚴峻的貪官外逃現象和各種轉移資金的新手段,有關部門連真實的數字都不清楚,又怎麼可能遏制洶涌的捲款潮呢?又如何約束監督腐敗份子的貪婪之心呢?
7. 對宏觀經濟最靈敏指標
這個指標的話,那你一定要理解一下他的一個意思的,因為每個地方的理解不一樣。
8. 統計年鑒中戶籍人口,常住人口,平均指標計算用哪個
一般與人口關聯的強度相對數多以常住人口作為計算因子。但常住人口統計人口目內前統計渠道上看有如容下幾種:
一是逢「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權威);二是各年的計生部門數據(由村級層層上報的,數據不是特別准確);三是依據普查數據推算的(包括每次人口變動調查和逢「5」年的1%人口抽樣調查)。
而歷年的地方統計年鑒中多是公安戶籍部門的戶籍人口數據(權威)。
所以你說的2013年相對數有出入,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9. 荊州公安縣和荊門京山縣哪個縣的經濟發展比較好
京山
10. 公安縣改市
1、撤縣設區,主要依靠國務院批轉民政部1993年38號文件《關於調整設市標準的報告》,由於近十多來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各地撤縣設區的申請越來越多,為了適應形勢發展,民政部出台了一個《市轄區設置標准》(徵求意見稿),允許直轄市和地級市設立市轄區,市區總人口在300萬人以上的城市,平均每60萬人可設立1個市轄區。
2、設立地級市的標准:
市區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25萬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駐地具有非農業戶口的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20萬人以上;工農業總產值30億元以上,其中工業產值佔8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在25億元以上;第三產業發達,產值超過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達35%以上;地方本級預算內財政收入2億元以上,已成為若干市縣范圍內中心城市的縣級市,方可升格為地級市。
設立縣級市及地級市標准中的財政收入指標,將根據全國零售物價指數上漲情況,由民政部報經國務院批准適時調整。
3、除了地級市本身的門檻,對有「撤縣設區」訴求的縣,還有更多的硬性指標,主要有以下三點:
(1)縣(市)域與城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國土開發利用連為一體(杜絕飛地),部分區域已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的市區規劃范圍。
(2)全縣(市)就業人口中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70%;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75%以上。
(3)改設市轄區的縣(市),全縣(市)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不低於上一年本市市轄區的平均水平,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不低於上一年本市市轄區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