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荊州」是幾線城市
荊州市是三線城市。
荊州市全面啟動「一城三區、一區多園」建設,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布局,統籌一江兩岸三地工業協同發展,打造經濟轉型升級先導區。「
一城三區」是指荊州中心城區內的荊州開發區、紀南文旅區、荊州高新區。其中,荊州開發區重點發展工業,紀南文旅區重點發展文化旅遊業,荊州高新區重點發展高新農業和食品加工業。
「一區多園」是指以荊州開發區為核心,統籌沙市區、江陵縣、公安縣部分工業園區協同發展。荊州開發區、沙市區、江陵縣在長江以北,公安縣在長江以南,蒙華鐵路和沙公高速(沙市-公安)將一江兩岸三地緊密聯系起來,為產業統籌發展奠定基礎。
按照規劃,到2020年,該市「一城三區、一區多園」范圍內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將佔全市的70%以上,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的80%以上,限上服務業增加值佔全市80%以上,成為引領經濟轉型升級的先導區。
(1)2018沙市區gdp擴展閱讀:
荊州堅定不移打造「萬里長江,美在荊江」新畫卷。
1、推進尾礦庫、固體廢物、生活垃圾綜合治理,2019年底前完成尾礦庫治理任務,建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長效機制,2020年底前全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於95%、建制鎮處理率不低於70%。
2、深化「綠滿荊州」行動和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年均新增造林面積60萬畝以上,力爭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5%。全面完成長江干線非法碼頭、非法采砂整治及岸線復綠工作任務,打造城市濱江風景帶。
3、推進還湖還濕,加大國家級和省級濕地公園創建工作,持續開展四湖流域綜合整治和荊南四河流域整治。嚴格落實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全面推行湖泊「人放天養」,持續開展「水葫蘆」「水花生」清理,確保河暢水清岸美。
⑵ 2014年荊州市各縣市gdp是多少
2014 荊州市地區生產總值1480.49億元、增長9.8%。
荊州區
沙市區 279億元、增長9.9%
江陵縣 60.2億元,增長11%
公安縣 196.83億元,增長9.8%
松滋市 200.7億元,同比增長11%
石首市 136億元,增長10%
監利縣 216.3億元,增長11%
洪湖市 181億元,增長9.3%
荊州經濟開發區
⑶ 湖北荊州現在GDP排幾位啊
2008年抄GDP(國民生產總值)總量 湖北省:11330.38億元 增長13.4% 1.武漢市:3960.08億元 增長15.1% 2.宜昌市:1026.06億元 增長14.6% 3.襄樊市:1002.46億元 增長14.6% 4.荊州市:623.98億元 增長12.6% 5.黃岡市:600.75億元 增長15.0% 6.孝感市:593.06億元 增長14.7% 7.黃石市:556.57億元 增長11.6% 8.荊門市:520.36億元 增長14.0% 9.十堰市:487.64億元 增長10.7% 10.咸寧市:359.19億元 增長16.1% 11.隨州市:310.20億元 增長14.0% 12.鄂州市:269.79億元 增長15.8% 13.恩施市:250.28億元 增長11.6% 14.仙桃市:233.50億元 增長15.4% 15.潛江市:211.32億元 增長15.3% 16.天門市:187.35億元 增長14.6% 17.神農架:7.97億元 增長8.1%
⑷ 2019傘荊州的GDb是多少
2019年荊州市GDP為2516.48億,在湖北省排名第4,位居武漢、襄陽和宜昌之後。
⑸ 湖北省曾經的一個「地級市」,GDP全國第四,為何變成了一個市轄區
在湖北省的中南部地區,有一個地方叫做沙市區,它現在是荊州市的一個市轄區,而原來的沙市曾經是湖北省的一個省轄市,屬於地級市。現在的沙市區總面積大概五百平方千米,總人口六十多萬。
說起沙市這個地方,雖然現在看上去有些默默無聞,但在我國上世紀的八十、九十年代,這里是個很有名的地方。當年的沙市是我國有名的工業城市,主要產業是輕紡織業,在以前沙市的地位在湖北省並不亞於現在的武漢。在八十年代的時候,沙市的GDP就達到了將近一百六十億,這在全國能排在第四名,排在了上海、北京、武漢之後。而現在的沙市已經沒落成了三線城市。
⑹ 宜昌、荊州、潛江各屬幾線城市
宜昌和荊州都屬於3線城市,潛江是縣級市,是湖北省直管的。1、宜昌的經濟情況2018年湖北省GDP實現3.9萬億元,湖北省下轄17個地級市,而宜昌的GDP名列第三位,僅次於武漢和襄陽,2018年宜昌的GDP為4064億元,常住人口413萬,在全省排名第六,前面的分別是武漢(1108萬)、黃岡(633萬)、荊州(559萬)、襄陽(567萬)、孝感(492萬).
3、潛江市的經濟情況2018年潛江的GDP為756億元,在全省排名15名,僅高於天門和神龍架,潛江市的常住人口是97萬人,全省排名倒數第二,僅高於天門市。2018年潛江市的人均GDP為7.83萬,位居全省第4位,人均發展水平在全省是屬於較高水平。總結:宜昌和荊州是湖北的三線城市,從經濟總量來說是比較靠前的城市,在人均方面,宜昌和潛江都是比較靠前的,分別排名第二和第四位。
⑺ 我想問下呀,湖北荊州松滋那邊的人生活怎麼樣,窮不窮呀,是不是很多山呀。
松滋市是荊州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在荊州的經濟地位僅次於沙市區,綜合實力基本上與荊州區不相上下排名第二。全市85萬人口2018年全年的GDP將近300億。
中國中部地區百強縣市之一。湖北省80幾個縣市區排名大約第24位。長江港口、焦柳鐵路、岳宜高速、枝石高速、江北高速、以及351國道、荊松一級公路等重大幹線交匯於松滋。
東臨荊州,西連宜昌,南接武陵,北濱長江,華實蔽野,系焦柳鐵路與長江的交匯處,是一座集工業農業商貿旅遊於一體的新興城市。
(7)2018沙市區gdp擴展閱讀:
松滋地處亞熱帶過渡性季風氣候區內,四季氣候分明;春季冷暖多變,雨量遞增;夏季炎熱潮濕,雨量不均;冬季較長。
松滋地形復雜,高低懸殊,空間氣候差異較大。山區冬暖夏涼,江漢平原冬冷夏熱。西南山地垂直氣候差異明顯:山間盆地水熱條件為全縣最優,而山上的氣候則為全縣最劣,山腰南坡有逆溫層存在。縣境中部和東部的光、熱、水資源充裕。
市域多年平均氣溫14℃—16.9℃,最高氣溫為39.5℃,最低氣溫為-10.9℃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00—190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為100—106.4t千卡。全年無霜期為260天,年降水量為1050—1300毫米。
相對濕度在74—83%之間,年均溫度為78%。主導風向為北風和東北風,冬春多寒潮和西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即梅雨季節南洋風),時有東南風。歷年均風速為2.4米/秒之間。
⑻ 請詳細介紹荊州基本經濟狀況
荊州市統計
第一、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據初步核算(下同),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38.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2%,增速是十年最好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26.7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完成141.8億元,增長11.9%;第三產業完成169.6億元,增長11.0%。經濟呈現全面回升態勢,三次產業共同發展,整體經濟增勢強勁。
一是二、三產業比例提高。隨著經濟發展,全市的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29.8:31.6:38.6調整到2006年的28.9:32.4:38.7,三次產業在GDP增長中所佔份額為12.9%、41.0%、46.1%。二、三產業繼續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農業比重下降0.9個百分點,工業化程度繼續提高,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也不斷優化。
二是農業穩定發展。全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不斷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最大限度減輕了自然災害給農業造成的損失,保證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22.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8%。受市場行情變化的影響,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調整幅度較大。糧食、棉花、果用瓜以及青飼料面積擴大,油料等其他農作物種植面積減少。一是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增加。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720.4萬畝,比上年增加31.9萬畝,增長4.6%,其中早稻面積略減,夏糧、中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全年糧食總產321.5萬噸,比上年減產0.2%。其中:夏糧27.7萬噸,增長26.2%。早稻41.0萬噸,增產9.4%。中稻因稻飛虱影響受災嚴重,總產187.5萬噸,減產5.7%。晚稻49.3萬噸,增產2.2 %。二是棉花生產喜獲好收成。棉花種植面積143.5萬畝, 增長3.6% 。總產量比上年提高20.1%,達到14.9萬噸。三是油料面積縮減,總產基本持平。油料面積332.4萬畝,比上年減少2.6%,油料產量45.5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四是生豬市場波動較大。上半年,生豬價格跌到十年來最低、生產大幅下滑,下半年生豬價格的回升,基本扭轉了繼續下滑的態勢。全年生豬出欄331.0萬頭,下降3.9%。五是水產品生產穩定發展。全年水產品產量達到67.9萬噸,增長4.5%。漁業在養殖面積擴大、產值增加的同時,結構明顯優化,優質品種、特色魚種大量增加,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三是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市工業增加值為124.1億元,增長14.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9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全市工業結構得到進一步改善。一批優勢行業加快發展,食品加工、化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紡織、木材加工、造紙等重點行業是推動工業增長的主力。其特點:一是重工業生產加速。全市輕工業增加值36.1億元,增速為17.2%,重工業增加值60.9億元,增長20.4%,快於輕工業3.2個百分點。二是工業優勢產業地位有所增強,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全年全市化工、紡織、汽車零部件和農產品加工等行業實現增加值17.9億元、10.7億元、9.7億元和9.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4%、11.5%、34.4 %和35.9%,四大產業增加值約占規模以上工業的一半,拉動工業生產增長9個百分點。
四是第三產業加速發展。以信息、房地產經營、社會服務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帶動第三產業快速增長。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在消費升級的帶動下增長速度再創新高。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1.0%。其中:批發零售業增長12.5%,住宿餐飲業增長11.9%,通訊業增長13.7%,房地產經營業增長12.0%,社會服務業增長12.1%,均高於第三產業平均11.0%的增長速度。同時,教育、衛生及文化產業也獲得了穩定的發展。
第二、三大需求快速上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1、消費結構升級帶動消費品市場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1億元,增長14.7%,增幅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為1997年以來最高水平。消費結構升級帶動消費品市場活躍。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6.9%,增幅比上年加快2.3個百分點;農村(縣及縣以下)消費品增長12.5%,增速同比加快2個百分點,農村市場已連續12個月達到兩位數增長。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增長15.4%,增幅同比加快2.4個百分點。住宿餐飲業增長17.5%,增幅同比加快3.3個百分點。從消費熱點看:家居裝潢商品、文化消費類商品、石油及製品類商品、通信、汽車消費和休閑裝飾類商品成為市場消費的熱點。住房消費繼續升溫。全年商品房銷售額增長64.7%,住宅銷售額增長76.7%。
2、社會投資帶動投資大幅增長。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9.7億元,增長34.0%,增幅比上年上升26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20.5億元,比上年增長40.3%。分析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情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三次產業投資全面增長。第一產業累計完成投資2.8億元,增長58.5%;第二產業完成投資51.0億元,增長70.1%;第三產業完成投資66.7億元,增長23.2%。二產業投資的比重達到42.3%,比上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二是地方投資快速增長。全市地方投資118.6億元,增長50.9%,高於投資增幅16.9個百分點。三是民間投資繼續成為投資主體,國有投資增長快於非國有投資。2006年,民間投資完成108.0億元,比重為72.1%,繼續呈現活躍態勢。國有投資完成41.7億元,增長44.9%,比非國有投資增幅高14.7個百分點。四是工業投資力度加大。全市工業投資完成56.6億元,增長61.0%,電力、紡織、化工分別以9.1億元、6.7億元、6.0億元居工業投資總量前三位。五是商品房銷售穩步增長。全市銷售商品房78.5萬平方米,增長48.6%,其中銷售住宅面積73.1萬平方米,增長52.4%。隨著宏觀調控政策配套措施的逐步到位,房地產投資18.1億元,增長12.1%,增幅回落27.7個百分點。
3、經濟外向度提高,出口增長迅速。在去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出口仍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全市出口總額3.0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8%。石首市仍穩居縣市區出口之首,松滋市、沙市區和荊州區增勢強勁,分別增長96.3%、84.2%和68.9%。出口企業中除沙隆達、楚源兩個出口超六千萬美元外,又涌現出了湖北華麗染料公司、洪湖德炎水產食品公司、湖北新生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四機塞瓦石油鑽采設備有限公司等出口超過千萬美元的企業。
第三、三項收入全面增長,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
1、財政收入繼續增長。全市實現財政收入29.06億元,比上年增加4.65億元,增長19.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2.86億元,比上年增長6.7%。工商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74.7%。財政支出達到57.1億元,比上年增長40.2%。其中一般預算支出42.7億元,比上年增長24.5%。
2、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2006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18元。比上年增長7.7%。人均消費支出6161元,增長5.4%,城鎮居民增收一是企業效益好轉工薪收入繼續增長;二是城鎮居民社會保障制度落實力度逐步加大,使城鎮弱勢群體收入增加;三是就業狀況有所好轉增加了部分職工收入。
2006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502元,比上年增加394元,增長12.7%。農村打工人數的快速增長和農民工工資的提高使農村居民打工收入明顯增多,成為增收的主渠道;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另一因素。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2700元,比上年增長11.5%。
3、工業企業效益顯著提高。全市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30.8%,同比增加12.9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17.3億元,同比增長28.1%,其中利潤總額7.2億元,同比增長39.2%。分行業看,化學原料及化學品製造業、塑料製品業、紡織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食品加工業等行業效益增幅較大。工業入庫稅金12億元,比上年增長19.0%。
4、居民儲蓄大幅增加。2006年末,全市各項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分別為521.3億元和259.5億元,分別比去年初增加81.9億元和18.1億元,貸款對經濟的支持力度明顯增強。城鄉居民儲蓄存款395.7億元,在上年增長16.9%的基礎上增加49.8億元,增長14.5%。其中,城鎮和農村分別增長15.2%和10.3%。人均儲蓄達到6200元,增長14.4%。這一方面體現了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使得企業效益與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業和個人投資與消費的增長潛力。
⑼ 請問荊州是幾線城市啊
「荊州」總體來說是三線城市。
從人口單項指標來說,城區常住人口接近百萬的回荊州,已經邁入了中答等城市的行列。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在全國眾多公認的三線城市中,部分城市城區常住人口與荊州接近,比如湘潭、張家港兩城,其城區常住人口也都是接近但未超過百萬。
因此,但從人口規模來看,荊州城區常住人口數量足以支撐其進入三線城市的行列。
經濟上,荊州與其他已經被公認為三線的城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荊州人均GDP只排在全省第15位,與排名第2的宜昌、第3的鄂州、第4的潛江,都存在不下的差距。
當然,三線城市也好,四線城市也罷,都只是個名頭。人們更關心的是,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能否在一天天的發展進步中,讓大家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