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均收入與人均gdp是怎樣的比例關系
兩者比例關系說明了兩個反應生活水平狀況的標准之間的差距。
以上述的深圳為例,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比例為1:6.33.說明人均實際收入反應的生活水平遠沒有達到人均GDP反應的生活水平程度。主要原因資源不能公平、平等、有效的配置。人們沒有享受到經濟迅速發展的紅利。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 總產出(即GDP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簡稱GNP)。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貳』 人均收入,人均國民總收入,人均GDP有什麼差別
三者有概念抄性的差別!
1、人均收入:指的是在一定核算期內一個國家(地區)居民在支付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及其他經常性轉移支出後所餘下實際收入的人均數。
2、人均GDP(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一個國家(地區)經濟在一定核算期內所有單位生產(服務)的最終產品的總量的人均數。
3、國民總收入(GNI):是指國內生產總值(GDP)加上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再減去對國外的要素支出。用公式表示為:國民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對國外的要素支出)
人均GNI就是將GNI除以年均人口所得數值。
『叄』 請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有何區別
GNP(Gross Domestic Proct)——國內生產總值(凡是在中國境內進行的都可以統計為該項)
GNP(Gross National Proct)——國民生產總值(只能統計擁有中國國籍的資產統計)
GN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國民在一定時期內新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GNP是按國民原則核算的,只要是本國(或地區)居民,無論是否在本國境內(或地區內)居住,其生產和經營活動新創造的增加值都應該計算在內。比方說,我國的居民通過勞務輸出在境外所獲得的收入就應該計算在GNP中。
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部最終成果。GDP是按國土原則核算的生產經營的最終成果。比方說,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創造的增加值就應該計算在GDP中。
GNP與GDP的關系是:GNP等於GDP加上本國投在國外的資本和勞務的收入再減去外國投在本國的資本和勞務的收入。以2001年為例,當年我國GDP為95933億元,GNP為94346億元,兩者差額為1587億元,也就是說2001年,外商來華投資和來華打工新增加的價值之和比中國人在國外投資和勞務輸出新增的價值之和多1587億元。
從1985年起,我國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正式採用GDP對國民經濟運行結果進行核算。目前,我們採用的是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方法,並採取國家統計局統一制定方法制度,各級政府統計局分別核算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分級核算方法。現在講經濟總量一般用的是GDP指標。
『肆』 什麼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專有效工具,屬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伍』 中國的人均GDP和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
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15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1萬元,分別比5年前增長6萬億元和4400元;近2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高於7%的「十五」預期目標。
『陸』 GDP。GNP。與人均國民收入的區別
標准答案自己網路。
GDP是在某國范圍內的創造的產值。
GNP是本國人創造的產值。
如果是封閉的經濟體,兩者應該是一致的。但是有所謂的出口型國家和離岸經濟,所以兩者的差異可以是很大的。
再有人均收入首先是收入,平均收入是必然小於人均產值的。還有就是人均收入要除以國家人口,人口多了自然平均少。
以中國為例,有很多中國人在國外打工或投資,也有很多國外的企業和個人來華生產和投資,所以GDP和GNP誰大誰小不能精確確定,感覺上還是GDP大些;中國的高GDP根本就不是中國的國民收入哈,再加上國民人數眾多的原因,所以中國的高GDP和人均全球低收入是同時存在的。
『柒』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總收入有什麼區別
國民生產總值 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簡稱GNP)。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反映整體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因此常被使用於宏觀經濟學的研究中,亦是國際投資者非常注視的國際統計項目。反映國民收入的兩個主要統計數字是本地生產總值(GDP, 即國內生產總值) 及本地居民生產總值 (GNP, 即國民生產總值),前者計算一段特定時期本地進行的生產,而後者則計算本地居民的總體收入。
兩個統計數字都涉及生產的概念,是指投入資金、勞力及企業精神的結果,所以純從資產價格變動而取得的利潤並不計入。另外,關於本地居民是指所有以該國家或地區為經濟利益中心的個人及機構,與其國籍及資金來源地無關,所以本地居民亦包括長期在該地區工作的外來勞工及外資分公司。`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國民收入會經常被比較,除直接比較外,亦會計算人均的國民收入,以增加其可比性。而不同地區的國民收入通常會以本地貨幣計算,所以需要以當期的匯率先作轉換,另外亦有一些做法是以購買力平價作轉換,以避免可能匯率的扭曲。
另一方面,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國民收入亦會經常被比較,通常不會直接比較,而是會扣除價格變動後,計算出固定價格或實際國民收入,才作比較。至於未扣除價格變動的國民收入則稱為當時價格或名義國民收入。
還有,國民收入亦會被用於反映該地區居民的富足情況,但是有其限制。晶元,設計,版圖,晶元製造,工藝,製程,封裝,測試國民收入並沒有包括不在市場進行的生產,如家庭主婦的生產並沒有計入。
國民收入並沒有反映資源的投入,如長工時的投入及大量天然資源的使用並沒有計入。
國民收入只反映當期的收入,並沒有反映累積的收入。
國民收入沒有反映收入分布。
『捌』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什麼意思
國民生產總值 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簡稱GNP)。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一國(地區)全部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重要指標,是一個國家(地區)領土范圍內,包括本國居民、外國居民在內的常住單位在報告期內所產和提供最眾使用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國內生產總值,從生產角度,等於各部門(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之和;從收入角度,等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餘之和;從使用角度,等於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之和。以上三種情況,從計算角度來看,分別可以稱為生產法(亦稱部門法)、收入法(亦稱成本法)和使用法(亦稱最終產品法)。
國內生產總值與國(地區)外凈要素收入之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包括本國(地區)居民在國(地區)外創造的價值但不包括外國(地區)居民在本國(地區)創造的價值,它不同於國內生產總值強調地地域概念,強調的是國民的概念。
國內生產總值減去固定資產折舊就是國內生產凈值,即國內生產凈值包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和勞動者報酬,上述三者基本上能反映最終的成果和服務在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
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反映整體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因此常被使用於宏觀經濟學的研究中,亦是國際投資者非常注視的國際統計項目。反映國民收入的兩個主要統計數字是本地生產總值(GDP, 即國內生產總值) 及本地居民生產總值 (GNP, 即國民生產總值),前者計算一段特定時期本地進行的生產,而後者則計算本地居民的總體收入。
兩個統計數字都涉及生產的概念,是指投入資金、勞力及企業精神的結果,所以純從資產價格變動而取得的利潤並不計入。另外,關於本地居民是指所有以該國家或地區為經濟利益中心的個人及機構,與其國籍及資金來源地無關,所以本地居民亦包括長期在該地區工作的外來勞工及外資分公司。`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國民收入會經常被比較,除直接比較外,亦會計算人均的國民收入,以增加其可比性。而不同地區的國民收入通常會以本地貨幣計算,所以需要以當期的匯率先作轉換,另外亦有一些做法是以購買力平價作轉換,以避免可能匯率的扭曲。
另一方面,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國民收入亦會經常被比較,通常不會直接比較,而是會扣除價格變動後,計算出固定價格或實際國民收入,才作比較。至於未扣除價格變動的國民收入則稱為當時價格或名義國民收入。
還有,國民收入亦會被用於反映該地區居民的富足情況,但是有其限制。晶元,設計,版圖,晶元製造,工藝,製程,封裝,測試國民收入並沒有包括不在市場進行的生產,如家庭主婦的生產並沒有計入。
國民收入並沒有反映資源的投入,如長工時的投入及大量天然資源的使用並沒有計入。
國民收入只反映當期的收入,並沒有反映累積的收入。
國民收入沒有反映收入分布。
三指標除以總人口就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
『玖』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有什麼聯系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指標。
人均GDP是反映按人口計算的全社會新創造的價值,從分配的角度來說,它包括國家收入(也就是各項稅收)、企業收入(也就是企業利潤以及固定資產折舊)和勞動者收入,因此人均GDP的概念要大於人均收入,也就是說,個人收入(包括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只是GDP中的一個構成要素。
舉例說明:
2014年,中國人均GDP排名最高的是克拉瑪依、鄂爾多斯、阿拉善三個資源型城市,人均GDP分別為22萬元、20萬元、19萬元,大大高於深圳的15.5萬元。
其中,克拉瑪依產石油,鄂爾多斯產煤炭,阿拉善產煤炭。
克拉瑪依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萬元,鄂爾多斯不到4萬元,阿拉善不到3萬元,均低於深圳。
一個地方的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查看等式發現,人均GDP和人均勞動者報酬,兩者並不具有一致性。因為還有「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三個變數。
人均GDP與人均收入不一致或者嚴重背離,說明經濟的循環效率低。
(9)人均GDP和國民擴展閱讀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但不適合衡量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經濟狀況,因為每個城市的生產總值上繳上級或國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個城市留下的財富就不一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16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744127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3980元,比上年增長6.1%。
國家統計局2018年1月5日發布公告,經最終核實,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總量為743585億元,比初步核算數減少54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與初步核算數一致。
2017年中國GDP總量為827122億元,首次登上80萬億元的門檻;GDP同比增長6.9%,增速較2016年提高0.2個百分點。這是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首次加速。
『拾』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一回事嗎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指標。
人均GDP是反映按人口計算的全社會新創造的價值,從分配的角度來說,它包括國家收入(也就是各項稅收)、企業收入(也就是企業利潤以及固定資產折舊)和勞動者收入,因此人均GDP的概念要大於人均收入,也就是說,個人收入(包括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只是GDP中的一個構成要素。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GDPper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此回答由康波財經提供,康波財經專注於財經熱點事件解讀、財經知識科普,奉守專業、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財經內容,用生動多樣的方式傳遞財經價值。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