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0年珠三角各城市(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和珠海)GDP和人均gdp的官方數據
總GDP依次分別為廣州9112.7 深圳8201.2 東莞3763.2 佛山4814.5 中山1564.4 珠海1037.6
人均依次分別是:廣州89194.50 深圳94773.22 東莞5.28 佛山79658.65 中山59859.01 珠海70015.53
『貳』 2013珠三角gdp佔全國比重
2013年珠三角9市GDP排行:
廣州 15420.1 億元
深圳 14500.2 億元
佛山 7010.2 億元
東莞 5490.0 億元
惠州版 2678.4 億元
中山 2638.9 億元
江門 2000.2 億元
珠海 1662.4 億元
肇慶 1660.1 億元
以上總權和50360.5億元,全國各地市州盟總和為630159億元(比國統局的568845億元有所膨脹),所以2013年珠三角gdp佔全國比重為8.42%(若按國統局數據則為9.33%)。
『叄』 珠三角經濟概況(主要廣州、大佛山、深圳三地)的分析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面積4.17萬平方公里,2004年地區生產總值13572億元,比上年增長19.0%,高出全省4.7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206美元,是全省的2.2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分別為4486.9億元和4598.7億元,佔全省的75.0%和72.2%,分別增長21.0%和15.6%。
工業化進程顯著加快
珠三角經濟區全年工業總產值23153億元,增長22.5%,佔全省的86.6%;工業增加值6121.65億元,增長23.2%,佔全省的86.4%;企業的聚集程度提高,規模以上企業約2萬家,佔全省的77.3%。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加工製造和出口基地,是世界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區之一,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家電等企業群和產業群,90%以上的計算機零部件、80%以上的手機部件、100%彩電部件都可以配套生產,生產的計算機硬碟佔世界總量的30%以上,計算機驅動器、軟盤、主機板等重要元器件佔世界產量的10%以上,電視機、程式控制交換機佔全國的50%以上,台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佔全國的1/3.隨著產業升級的推進,珠江三角洲優先發展汽車和裝備工業、石化、鋼材精深加工、中高檔造紙等原材料工業,形成一批產業群、產業帶。
對外開放不斷深化
對外貿易的核心作用不斷增強,全年進出口總值34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1%,佔全省95.8%。商品結構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是主要貿易商品。機電產品進出口總值2218.8億美元,增長29.8%,佔全省98.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662.1億美元,佔全省99.6%。對外貿易發展的活力和潛力持續釋放,民營進出口企業累計2.4萬家,其中2004年新增1.1萬家;民營進出口企業進出口總值324.5億美元,增長66.0%,佔全省民營進出口企業進出口總值的90.5%;外資聚集效應更加明顯,實際吸收外資90.2億美元,佔全省的90.1%。招商引資和企業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TCL集團兼並重組了法國湯姆遜公司的彩電和DVD業務,華為公司和中興公司的3G產品WCDMA在亞歐非等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大規模商用;跨國公司來粵設立研發中心取得重要進展,愛立信公司的3G增值業務研發部門、意法微電子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均落戶廣州。跨國經營能力不斷提高,通關更加方便、快捷。
民營經濟取得新進展
珠三角經濟區共有個體工商戶123.43萬戶,注冊資本289.77億元,總產值414.4億元,分別佔全省的63.0%、67.2%和73.8%;私營企業33.85萬戶,注冊資本4915億元,總產值1319.5億元,分別佔全省的86.8%、87.9%和87.1%。其中民營科技企業5100家,總產值2100億元,出口創匯39.6億美元。地區產業集群效應顯著,投資來源廣泛,產業結構優化,經營者素質逐步提高。
高技術產業發展迅猛
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廣東省重要科技資源,是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研發基地,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帶,是國內乃至國際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生產基地。有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4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有高新技術企業2600多家,全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7860億元,增長28.9%,佔全省94.7%;科技活動經費355億元,約佔全省的92%;R&D占生產總值比重1.5%,有重點實驗室70多個。近幾年全省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和支柱產業創辦的7個科技創新大平台均落戶珠江三角洲,有54個專業鎮(區)建立專業鎮技術創新平台,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共申請專利4.58萬項,獲得專利授權2.75萬項。
信息化進程穩步推進
珠三角經濟區信息化綜合指數67.6%,高出全省3.3個百分點。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深圳市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全國第一個linux公共技術支持服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珠海、深圳、廣州等地的軟體和集成電路設計基地取得明顯進展,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公共技術支持服務;加強無線電管理工作,頻率資源的優化和無線電新技術、新業務的應用有新發展。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珠江三角洲是全省交通運輸最繁忙、最發達的地區,初步形成了以廣州為中心,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種運輸方式相配合,銜接港澳、溝通全省和全國的較為發達的綜合交通網路。通車里程2.72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73.4公里,密度為71.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2個百分點,所有的縣均能在30分鍾內上高速公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地鐵通車里程56公里。武廣客運專線廣東段(新廣州站)、珠江三角洲城際軌道快速交通網開工建設,廣州新白雲機場、台山電廠建成投產,新增500千伏變電站3座,主變壓器7台,變電容量700萬千伏安,線路355公里;220千伏變電站10座,線路675公里,變電容量615萬千伏安,以及110千伏及以下電網項目一批。珠江三角洲是水網區,水運比較發達,有航道823條,通航里程6448公里,佔全省的47.0%。廣州、深圳、珠海港為全國沿海主要港口。
社會事業不斷進步
珠三角經濟區城鎮登記失業率2.5%,平均預期壽命76.8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30.7%。廣州大學城順利開學。文博事業發展形勢喜人,公共圖書館建設規模空前,文化體制改革進展順利,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涌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對外文化交流頻繁。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56個,佔全省的39.4%;公共圖書館45個,佔全省的35.4%;博物館70個,佔全省的49.0%;群眾藝術館、文化館49個,佔全省的34.5%。在國際和全國藝術活動中共獲獎67項,佔全省獲獎總數的61.5%;其中廣東歌舞劇院舞劇《風雨紅棉》在第11屆文華獎評選中,獲取全國專業舞台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為廣東首次贏得此項殊榮。廣州市成功申辦2010年亞運會。較好完成國家下達的人口控制計劃,低生育水平繼續保持平穩的態勢,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64‰,在全國率先全面實行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制度。
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
各類環境功能區質量穩定,扭轉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發展的趨勢。重要江河湖庫、飲用水源和近岸海域水質得到保護,部分流經城鎮嚴重污染的河段的水質明顯得到改善;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66.0%,省控以上江段水質達標率49.1%,跨市河流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率46.7%.城市地表水水質狀況有所改善,星湖、西湖達到IV類水平,珠海前山河、江門河、中山石岐河水質恢復到IV類。城市空氣質量除廣州外均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提高到44.3%,日處理能力469.3萬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6.8%;東莞沙角發電A廠5#機組、廣州恆運電廠、廣州石化總廠機組、廣州發電廠4#鍋爐、廣州員村熱電廠2#鍋爐、深圳西部電廠5#、6#機組實現脫硫。
專項規劃
編制《珠江三角洲環保規劃綱要(2004-2020年)》,並經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該規劃是全國第一個針對區域性城市群的環保規劃,提出了優化空間布局、實施生態分級控制、引導持續發展、調整給水排水格局,保障環境安全、完善管理政策機制等戰略任務和措施,對於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群環保規劃研究具有較好的借鑒作用。省委、省政府與建設部聯合開展「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2004年基本完成規劃成果,經過反復論證和修改,《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2004-2020)》於12月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該規劃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深入分析珠江三角洲城鎮群的發展現狀和歷史經驗,把握國家宏觀發展政策和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科學預測未來的空間需求,提出要抓住未來20年的發展機遇期,將珠江三角洲建設成「重要的世界製造業基地和充滿生機活力的世界級城鎮群。」
國家統計局26日發布了一份有關長江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比較研究的報告,根據2005年的數據,長三角經濟總量大於珠三角,但珠三角人均GDP高於長三角,且珠三角經濟增長速度快於長三角2.3個百分點。
該報告顯示,2005年珠三角以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GDP高於長三角以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GDP,人均經濟效益明顯好於長三角地區。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常住人口平均)為41990元,長三角(戶籍人口平均)為40612元,珠三角仍比長三角高3.4%。
但是長三角和珠三角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產業結構趨同。2005年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二、三產業結構分別為4:55:41和3:51:46,這種產業構成與全國相比有較明顯的特點:一是第一產業均比全國水平低10個百分點左右;二是第二、三產業比重不同程度地高於全國水平。
撰寫此報告的統計局國際司人員表示,長三角城市群之間應向產業結構的梯度發展、層次開發傾斜,避免區內的過度競爭,逐步形成互補、共贏的梯度開發優勢。珠三角地區經濟經過了長時期的快速發展,增速開始減緩,土地、人力等資源不足問題凸顯,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肆』 有誰知道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 是多少
1 2007年 廣東各市GDP 人均GDP
排名 人均排名城市 GDP(億元) 增長速度(%) 人均GDP元
1 2 廣州 7050.78 14.50 72274
2 1 深圳 6765.41 14.70 79614
3 3 佛山 3588.50 19.20 61255
4 6 東莞 3151.00 18.10 46690
5 5 中山 1215.00 14.70 48729
6 8 江門 1095.33 15.03 26650
7 7 惠州 1085.00 16.00 28857
8 9 茂名 1060.00 13.10 17882
9 4 珠海 886.84 16.50 61166
10 16 湛江 885.60 13.00 13221
11 10 汕頭 850.00 13.00 17096
12 11 肇慶 622.50 16818
13 13 清遠 597.00 32.30 16512
14 20 揭陽 588.80 18.00 10450
15 14 韶關 480.00 14.8.00 16386
16 21 梅州 400.00 10.30 9707
17 12 陽江 393.30 13.80 16717
18 15 潮州 388.00 14.20 15314
19 18 河源 333.50 20.00 11974
20 17 雲浮 290.90 13.7 0 12420
21 19 汕尾 295.38 17.10 10521
『伍』 環渤海經濟區、長三角、珠三角人均GDP分別是多少
如樓上所屬經濟總量是長三角大於珠三角,但是個人覺得不代表長三角比珠三角發達。按人均還是珠三角大於長三角的。
目前人均GDP最高的是深圳和廣州,我們不妨來看08年的數據:
1、上海市 13698億元 增9.7% (滬)
3、廣州市 8215億元 增12.3% (廣東1)
4、深圳市 7806億元 增12.1% (廣東2)
5、蘇州市 6701億元 增長13% (江蘇1)
8、杭州市 4781億元 增11% (浙江1)
10、無錫市 4400億元 (江蘇2)
11、佛山市 4300億元 15.4% (廣東3)
12、寧波市 3964億元 10.1% (浙江2)
很顯然珠三角的增長還是有優勢的,對於長三角超越珠三角我覺得是沒有根據的,例如深圳和蘇州的人口差不多,深圳卻比蘇州多了1000個億的GDP。
再看廣州和上海,廣州的人口固定大約是1000w,還有些外來人口,上海固定人口是1880w,你算下兩大經濟核心城市,平均數珠三角還是比長三角人均GDP高。
我覺得現在,珠三角更有發展的前景,盡管這幾年上海確實表現了很強勁。但已經差不多是強弩之末。因為上海必然也要走一個轉型的步伐。
2008年-2020年國家對珠三角的規劃就清楚了。
1、廣州被國家確認為國家中心城市,這是國家對廣州的肯定,目前廣昆高速公路和廣貴鐵路在修建。擴大廣州的影響力。同時深圳也被定為國家經濟中心城市,國家的世界窗口。
2、規劃中明確要求珠三角率先在2020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廣東經濟超越整個韓國,這是長三角也沒有的待遇。跟著來的就是修建珠港澳大橋,對於珠三角相對落後的珠海和中山是巨大的利好,還批准了3700億城軌的工程,珠三角也會成為1小時的經濟圈,珠三角大城市群。這就意味著中央重新重視珠三角的發展。
3、珠三角之所以暫時被人看低,因為珠三角在轉型中,一旦轉型成功發展會很快的,加上廣東的發達程度還是比長三角大的。更容易吸引外資。
4、珠三角將來會和港澳一起發展,這是必然的趨勢,珠港澳大橋帶來的是巨大的商機,如果加上港澳的珠三角總量是超越長三角的,加上國際市場還是承認香港的,可以說香港市場在世界是流通的,這是珠三角的優勢。
5、東盟的發展也會給珠三角帶來動力。
不過珠三角也有劣勢,就是本土大學不多,所以人才只能靠外地大量流入,而長三角則不一樣。但是珠三角的開放性是長三角不能比擬的,廣東很優惠投資者,給予他們很多的優惠,其他省則是要別人買地,還要打通官場,廣東是政府當家,歡迎別人來,降低投資的成本,這點是廣東做得比較好。
『陸』 長三角經濟和珠三角經濟有什麼不同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比較研究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歷程和經濟規模,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原因,可以為兩個三角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同時也為其它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長江三角洲是指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沖積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本文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指由滬、蘇、浙三地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復合型區域,具體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積為10.9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8121萬人(2002年)。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已被公認為世界六大城市帶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來沖刷出來的一塊平原,北起廣州,呈扇形向東南和西南放射,東面有經濟特區城市深圳和與之相鄰的東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門、中山以及與澳門接壤的經濟特區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14個市縣: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區和惠陽、惠東、博羅三縣,肇慶市的市區和高要、四會兩市,其土地面積為4.17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2365萬人(2002年)。
一、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指標的比較
1.長江三角洲GDP規模高於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於珠江三角洲;兩地GDP約佔全國的28%。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兩地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1995年兩地GDP總量達到13076.5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9216.0億元,珠江三角洲為3860.5億元。長江三角洲GDP總量為珠江三角洲GDP總量的2.4倍。從人均GDP來看,1995年長江三角洲人均GDP為11665元,珠江三角洲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長江三角洲高54.8%。
2002年兩地GDP總量達到29402.1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19983.3億元,珠江三角洲為9418.8億元。由於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規模發展快於長江三角洲,從而長江三角洲GDP總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縮小。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達到34295元,比長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
2.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均保持較快增長,大大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
2000年—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長速度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除揚州和肇慶市區外),均高於全國7.8%的平均水平,顯示出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快速。
3.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次產業基本同構,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
2002年長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布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布為5:50:45。
從1978年到2002年,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產業基本持平。珠江三角洲第一產業下降幅度最大,從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第三產業上升幅度最大,從18.4%上升41.9%,上升了23.5個百分點。
2002年這兩個區域的第二產業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國約低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高出8個百分點。可見,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發展,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調整和改善,基本上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4.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一直高於長江三角洲,兩地進出口貿易佔全國52.3%。
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243.8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地區進出口總額達117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4%,其中出口額為942.0億美元,進口額為832.1億美元;珠江三角洲進出口總額達2069.7億美元,是長江三角洲的1.8倍,比上年增長22.9%,其中出口額為1126.1億美元,進口額為943.6億美元。
與全國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2.3%,其中長江三角洲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8.9%,珠江三角洲佔33.3%。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比長江三角洲高14.4個百分點。
5.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遠遠高於珠江三角洲,兩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24.9%。
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0818.9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7900.1億元,比上年增長22.5%;珠江三角洲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2918.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141.6倍;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326.9倍。2002年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是珠江三角洲的2.7倍。
與全國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4.9%,其中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的18.2%,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6.7%。
6.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於長江三角洲,兩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全國平均的1倍以上。
2002年長江三角洲城市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萬元大關,達到10499元。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達到14239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珠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
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7820.6元,珠江三角洲地區為11686.1元,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1.5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珠江三角洲地區居民消費支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9倍。
二、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原因
在過去的20多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源。從比較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它們經濟發展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其相同點有:
一是兩個三角洲都走在了中國改革前列,各自確立具有優勢和特色的市場化道路。改革開放之初,兩地充分發揮自己輕紡產品和機電產品優勢,迅速佔領並擴大了國內外市場,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的民營企業和鄉鎮工業順應改革大潮,很快實現了全面啟動,千百年的商業文化厚積薄發,創造了「溫州模式」等經濟奇跡。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鄰港澳的獨特地理位置,發揮其信息優勢和僑鄉眾多的人文優勢,以較低的土地價格和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大量外資的直接進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台製造業的大規模轉移,使「三資」企業在珠江三角洲城鄉迅速發展起來。80年代,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製作、來件裝配、補償貿易)為主要貿易形式的外向經濟企業遍及城鄉。
二是不斷提高與國際接軌的程度,發展外向型經濟。引進國外資金力度大。1985年—1999年,長江三角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0.07%,高出全國均值10.49個百分點,1979—1999年珠江三角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3.5%,高出全國均值12個百分點以上。國際貿易快速增長。2002年,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進出口貿易額為2069.7億美元和1174.1億美元,分別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33.3%和18.9%。在引進外資、擴大外貿的同時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更重要的是引進了現代市場經濟理念、科學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質,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不同之處在於: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屬於「外向型」,即改革開放以後,珠江三角洲企業就把產品市場與國際接上了軌,廣東外貿一直獨領全國風騷,佔全國外貿出口的1/3,2003年1到11月,進出口貿易更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25.6%,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而長江三角洲90年代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內資為主的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產品以國內市場為主,以此來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力量還顯不足。而上海因受計劃經濟體制限制,經濟轉型較為艱難,短期內,其經濟增長作用沒能充分發揮,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力較為有限,這一時期,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略顯滯緩。
兩個三角洲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改革開放政策對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極大地推動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珠江三角洲是最早在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地區,進入90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指引下,珠江三角洲又掀起了第二次創業大潮。長江三角洲也是我國對外開放比較早的地區之一。1984年國家先後將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寧波、南通3個城市確定為沿海開放港口城市,獲得經濟特區的部分優惠政策。90年代,為振興上海經濟中心地位,中共十四大做出了「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沿岸城市、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飛躍」的又一重大決策,使上海重新崛起,也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
2.人力資源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廣東省總人口為8642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為3104萬人,而珠江三角洲地區流動人口為2152萬人,佔全省流動人口的82%,是全國吸引外來勞動力最多的地區之一,低勞動成本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大量勞動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時,也加速了各種生產要素(生產資料、資金、技術、人才)向該地區的集聚,這就大大推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進程,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
與珠江三角洲相比,長江三角洲在高素質人力資源方面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地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社會經濟基礎較好,不但人口密集,而且人口素質相對較高,高科技人才資源豐富。長江三角洲地區擁有1000餘所科研機構,150餘所高等院校和300多所中等專業學校,教學科研基礎雄厚,科技人才密度高,高級人才比重大。此外,還擁有大批熟練的高素質技術工人。這些都對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十分有利。90年代以來,在開發開放浦東的有力推動下,長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發展呈現出起點高、規模大、增長快的特點,這與其擁有雄厚的人力資源有著直接關系。
3.城市協調合作是決定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江、浙、滬兩省一市的16個城市,是全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縱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橫向市場性聯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領導,不僅導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為單純製造業中心,還使江浙兩省及下屬各地市間缺少了橫向整合的基礎。改革開放後,在體制創新和政策導向的雙重作用下,長江三角洲地區市場經濟體制和體系有了迅速發展。上海也逐漸恢復了其大都市應有的產業和技術的輻射功能,通過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推動了周邊地區鄉鎮企業的起步和技術升級。但由於長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區域,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加上長期的條塊管理,使地區間的協調變得困難,目前地區間的經濟合作還停留在80年代橫向經濟聯合和自發的層面上,並沒有進入跨地區產業整合階段。隨著浦東開發,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的龍頭城市,其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將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產業結構的重新調整,並促使以產業聯動為交往機制的區域聯合模式的形成。長江三角洲未來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區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創新。
4.粵港的經濟互動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
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得益於香港經濟的發展,香港的「三來一補」啟動了深圳工業化的進程,香港的資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經濟的雛型。在深圳實際利用外資中,港資佔了近70%,進出口貿易中,對港澳進出口貿易佔了80%,「三來一補」的企業中,屬於港資興辦的佔了90%,深圳的旅遊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無不滲透著「香港因素」的作用。
隨著國際經濟競爭的日益激烈,中國幾個經濟區域之間的相互競爭、三角洲內部各個城市的相互競爭也在加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如何加強相互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取長補短,建立良性的競爭模式、避免地方保護行為和重復建設應當引起廣泛關注。
兩個三角洲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各地級市行政地位和經濟實力相當的城市之間的畸形競爭。各個城市從追求自身發展目標出發,極易滋長地方的本位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從而使城市之間的經濟關系逐漸離散,導致各個城市均以行政區域為界,相互封閉,各自發展建立「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按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往往是優先重點建設中心城市,進而帶動周圍地區發展。目前,上海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顯,而珠江三角洲也應該盡快確立廣州、深圳的龍頭地位,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整合區域內的各類基礎設施、行政措施、資源,從而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三角洲整體的競爭能力。
目前,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土地面積不足全國的2%,人口不足全國總人口的1/10,卻創造了全國近30%的國內生產總值。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對全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主導作用,它們是中國其它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大教室」,其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觀念、經營思想和管理經驗以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其它地區具有示範和借鑒作用。
『柒』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珠三角或者珠三角城市群)2000年以前的歷年人均GDP,億美元計
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經濟實力比較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城市、產業和市場三大集群,進入工業化成熟期。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經過多年發展,基本形成了較為合理的產業分工。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留在上海,勞動密集的工業則到蘇州、崑山等地區。這兩個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較高,經濟發達,城市配套設施齊全,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因此,客觀評價兩地區各城市的經濟實力顯得尤為重要,並通過比較,以求更好地為各級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依據,促進各城市的協調發展。
一、研究的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與指標選取
我們可以在借鑒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依據城市經濟的相關理論,選取綜合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國內貿易、交通運輸、對外經濟、財政收入、人均收入7個分指標中11個反映城市經濟實力的指標(GDP總量、人均GDP、第三產業比重、固定資產投資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貨運量、外貿出口、實際利用外資、財政收入、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建立綜合指標體系。藉助於一定的數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將原始數據進行標准化處理,確定出各城市若干個綜合指標得分,再加以累計,從而得出各城市在經過數量模型計算後的排序情況。這里採用多元統計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進行研究,利用2001年的統計數據,客觀准確地評價長江三角洲15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和珠江三角洲9城市(廣東、深圳、珠海、佛山、江門、中山、東莞、惠州、肇慶)的經濟發展狀況。
(二)主成分分析的計算
(1)計算由Yij構成的數據陣Y的相關陣R,R=(X』Y)/N。
(2)計算相關陣R的特徵值,並將其由大到小的順序列成λ1≥λ2≥λ11,同時求出它們相對應的特徵向量。
(3)計算各指標的貢獻率和累積貢獻率,公式如下,結果如表1。可以看出,當K=2時,其累積貢獻率達87.44%,因此,取前兩個主成分,記為P1、12。
(4)計算由F1、12所對應的特徵向量構成的因子載荷陣和主成分得分系數,公式如下,系數如表2所不。
二、24城市經濟實力比較
(一)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實力比較
城市經濟實力總排名中位於前12名的兩地區各佔一半,即上海、深圳、廣州、東莞、蘇州、杭州、佛山、珠海、寧波、無錫、南京、中山。在珠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3位的東莞排在位於長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2位的蘇州之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經濟實力較強。深圳、廣州、東莞在24城市中排名居於前列。
綜合經濟位於前12名的兩地區各佔一半,上海位居首位,排在2—5位的是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無錫居第6位;C,DP總量超過1000億元城市依次是上海、廣州、深圳、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南京和佛山。上海最多達4950.84億元;佛山最少1068.36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城市6個,珠江三角洲城市3個;人均GDP超過3萬元的城市依次是珠海、深圳、東莞、廣州、上海、佛山、無錫、蘇州,珠海最高為48931元,蘇州最少30384元,其中長江三角洲城市3個,珠江三角洲城市5個且排名靠前;第三產業比重超過40%的城市依次是廣州、上海、舟山、東莞、南京、深圳、杭州、江門、無錫、珠海、佛山,廣州最高為54.1%,佛山最少為40.4%。11城市中長江三角洲5個,珠江三角洲6個。可見珠江三角洲城市綜合經濟優勢主要體現在人均GDP和產業結構上,尤其是人均GDP優勢明顯,而經濟總量則不及長江三角洲城市。
表1 主成分的特徵值及解釋方差在總方差中的比重
初始特徵值
修正載荷開方和
主成分
總值
總方差中的%
累計的%
總值
總方差中的%
累計的%
1
7.538011
68.52737
68.52737
7.538011159
68.52737
68.52737
2
2.080464
18.91331
87.44068
2.08046362
18.91331
87.44068
3
0.605777
5.507065
92.94775
4
0.335989
3.054441
96.00219
5
0.180194
1.638129
97.64032
6
0.112921
1.026551
98.66687
7
0.070328
0.639347
99.30621
8
0.047409
0.430991
99.7372
9
0.016436
0.149421
99.88663
10
0.007114
0.064675
99.9513
11
0.004991
0.045371
100
表2 主成分得分系數表
主成分
1
2
GDP總量
0.125222
-0.14087
人均GDP
0.092944
0.253179
第三產業比重
0.089175
0.031097
固定資產投資
0.124214
-0.16128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0.123108
-0.15729
貨運量
0.112143
-0.22298
外貿出口
0.112914
0.18516
實際利用外資
0.125726
-0.04145
財政收入
0.123887
-0.13235
農民年人均純收入
0.086453
0.331693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076488
0.362964
固定資產投資位於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廣州、深圳和佛山,而且第2位的廣州與第1位的上海相比,差距很大。2001年上海固定資產投資額達1984.31億元,廣州為978.21億元,不及上海的一半。前6名分別是上海、廣州、深圳、蘇州、南京和杭州,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兩個,可見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投資需求相對不足。
國內貿易位於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廣州、深圳和佛山,前6名城市依次是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杭州、寧波,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兩個。2001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861.3億元,廣州為1248.28億元,深圳609.26億元,深圳約為上海的1/3,廣州的1/2。總的來說,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擴大。
交通運輸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有廣州、佛山,深圳居15位。位於前6名的依次是上海、廣州、杭州、南京、佛山、寧波。2001年上海貨運量5.4億噸,廣州2.49億噸,深圳0.514億噸,上海是廣州的兩倍多,是深圳的10倍,優勢十分明顯。因此珠江三角洲城市需要進一步完善交通網路,擴大交通流量。
對外經濟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是深圳、東莞、廣州、佛山、惠州,位於前6名的依次是上海、深圳、東莞、廣州、蘇州、佛山,其中外貿出口超過100億美元的城市排序為深圳374.8億美元、上海276.28億美元、東莞189.89億美元、蘇州123.07億美元、廣州116.2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0億美元的城市有上海、深圳、廣州、蘇州、東莞、無錫、惠州、佛山,其中長江三角洲城市3個,珠江三角洲城市5個。可見珠江三角洲城市外向型經濟發達,尤其是實際利用外資優勢明顯,但廣州的對外經濟排名不僅落後於上海、深圳,還落後於北京。
『捌』 廣東人均GDP如此高是怎麼樣形成的
第一,觀念。
敢為、求變、嘗新,是廣東人自古以來就深植當地人心的觀念。
這讓廣東敢向中央提出加入開放省份行列,敢嘗試多種不同的制度、法等。相反,實行對外開放早期,不少沿海省份不敢加入開放,就算在開放行列,對於經濟制度的改革也是縮手縮腳。
第二,時機。
改革開放,而其他省、地區的不敢為,和外部對中國的好奇,都為廣東早期的發展帶來了好的時機。
而之後,與港澳的合作,泛珠三角的建立、經濟轉型方針的確立等,都為廣東後續的發展帶來好的時機。
第三,中央的信任。
在開放後,粵在經濟上有高度的自治權。中央絕少干預,讓粵經濟發展少受到官場的污染。
第四,港澳、僑胞的支持。
他們帶來的技術、管理、理念、資金等都為粵的經濟帶來強大的推力。
第五,人才。
粵一直採取對外來人員開放的態度。
低端,有大量的外來工,為粵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而近來粵較其他省、地區更注重保障外來工權益,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這一資源。
在高端上,對大學生和各高科技人才的引進,粵是中國三大地區經濟體中,設限最低,而後續福利較完善的地區。所以保證了來粵的高級人才的供應。
第六,文化。
粵的主流文就是開放、融合。現在的粵文化不僅有本土文化,更有中國各省及外國元素。可謂南北、中外皆有。這讓粵人更易接受外來事物,讓外來人員更易融入當地落地生根,成為當地的一份子。
而相反其他省份、地區在發展到一定時期後,多少會遇上本土文化思潮,造成經濟發展的阻滯。
『玖』 2008年珠三角的人均gdp是多少
廣東省統計局:2008年珠三角人均GDP超過9000美元
珠三角地區人均GDP達9019.9美元,其中廣內州、深圳、佛山人容均GDP更超過10000美元大關。
2008年珠三角人均GDP達62643.83元(人民幣),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6.7%;比上年增長11.0%,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除惠州、江門、肇慶三市以外,其餘各市人均GDP發展水平均高於全省平均;其中,廣州、深圳人均發展水平更是超過全省水平的一倍。
『拾』 珠三角人均GDP比長三角高,為什麼說長三角較發達
從整體經濟實力來考察,在全國經濟實力最強的35個城市中,長三角地區佔了10個;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中,這一地區佔有一半。長三角地區的鋼鐵、石化、汽車、紡織等產品的規模、技術水平、品牌優勢等都高於珠三角地區。世界500強企業,已經有400多家在這里落戶,合同利用外資總數已超過1500億美元。最近幾年,在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那就是該地區正在逐步形成經濟一體化,各地自覺地認識到上海的龍頭老大地位,開始進行各自資源的整合和調配,主動接軌上海,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分工。在外來投資方面,目前的現實情況是:製造業去江浙,商業服務業去上海;中小企業去江浙,大型企業去上海。這種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為外來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和市場。從城市化發展水平來看,長三角地區不僅高過珠三角地區,而且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南京、蘇州、杭州、寧波為次中心的城市帶,城鎮體系等級齊全,城鎮規劃質量較高,城市定位比較准確,省會城市和市、縣、區及鄉鎮的規劃和發展都比較協調。杭州市市長茅臨生曾描繪了這樣一幅藍圖:「未來的交通規劃將把長三角地區連成一個大都市圈,晚上住在杭州九溪玫瑰園,第二天早晨乘坐高速列車或是磁懸浮列車去上海金茂大廈上班。」很難說這是玩笑話,但不管怎樣,卻透露出「天堂城市」也甘於在長三角的南翼做一個副中心城市。與此相比,珠三角無論在城鎮的規劃質量,布局的合理性,城市功能的發育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市場的輻射性也不如長三角。與浙江、江蘇咄咄逼人的上升勢頭相比,廣東省統計局將廣東目前的經濟發展態勢概為「總量領先,差距縮小」8個字。這個結論是將廣東與上海、江蘇、浙江和山東4個經濟發達省市去年上半年的統計數字進行橫向比較後得出的。所謂「總量領先」,是指廣東仍佔有規模優勢,經濟總量仍居全國之首,尤其是外貿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20.9%,一馬當先;所謂「差距縮小」,是指廣東經濟增長速度處於中游,部分經濟指標增速過低,與後來者的差距日漸縮小。珠三角地區經過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後,原有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已逐步弱化,亟待創造新的條件以促進自身的發展———這或許就是珠三角今天面臨的最大挑戰。與此同時,卻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長三角地區已成為不但是國內、還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發展前景的經濟區域之一,並被公認為繼倫敦、巴黎等之後的世界第六個大都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