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徽壽縣哪個鄉鎮(壽春鎮除外)最大
安豐、炎劉、迎河,這三個鎮都挺大。其中安豐鎮是副縣級鄉鎮,炎劉鎮靠近合肥在建的新橋機場,有新橋工業園區。
② 安徽省合肥市縣城經濟排行榜~!!!
地理位置上看,我市三縣拱衛省城又緊密合抱,位居皖中而眺望全國;從名稱意義上看,誠如百姓說法:肥了東,肥了西,「合肥」才「長豐」。連日來記者采訪發現:一度在全國、全省經濟位次靠後的我市三縣,近年來發展勢頭正猛、趕超旗鼓正勁,讓國內不少地方刮目相看.
解讀「排名全省十強縣」、「進入中部百強縣」、「進軍全國百強縣」。
如今,這樣的標語常閃現三縣各處,是激勵,更是目標。
新的縣域經濟排行榜里 合肥的三個縣在中部縣域經濟百強的排名分別是:
肥西縣 中部排名30位,國家百強排名 無 競爭力等級 A級
肥東縣 中部排名44位, 國家百強排名 無 競爭力等級 A級
長豐縣 中部排名 無, 國家百強排名 無 競爭力等級 D級
翻閱資料,2005年,肥東縣地區生產總值72億元,財政收入5.34億元,3年前僅為35.4億元和2.58億,綜合經濟實力已連續四年排進全省十強縣,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在中部地區則進入百強縣。
肥西縣經濟發展同樣喜人: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由「九五」末的20.43億元增長到70億元,財政收入由「九五」末的1.97億元增長到7.26億元,其綜合經濟實力則在5年內連跳7級,2005年穩居省內十強,目前該縣正全力沖刺「全國百強縣」。
長豐也不甘示弱,在全力發展工業,鍛造縣域「脊樑」的同時,正將目標鎖定「三大集聚」:今後5年加速工業向園區、人口向城鎮、資源向優勢產業聚集,同時決心由農業大縣向工業大縣、人口大縣向人力資源大縣、貧困縣向全省「十強縣」實現「三大跨越」。
關鍵詞農民收入
解讀「排名不是目的,它是多年來我們發展實力的證明,更是鼓勵我們邁大步的號角」,三縣同志都不約而同謙虛地說。
有實例為證——
肥西三崗苗木花卉基地的苗農們5年來家庭經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過去種水稻「望天收」日子一去不復返;在肥東,一大批農民建築企業家和技術能手如今已在全國打出品牌;而在長豐,新興奶牛養殖業正背靠伊利這棵大樹,如雨後春筍般崛起。這些只是「豹之一斑」。
還是數字最有說服力。5年來,肥東縣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由8512元增加到1634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176元增加到3134元;肥西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50元增到3209元,城鎮職工年均工資收入由5351元提高到14600元,年均增長22%;而長豐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560元,同比增長22.5%。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解讀5年來,三縣城鄉展現新面貌。
在肥東,一大批重點工程相繼竣工,全縣城鎮化水平提高到35%,巢湖大堤得到治理、南淝河堤防和眾興水庫等被除險加固,農村公路總里程已達2700多公里;在肥西,過去5年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20多億元,30多個國債項目被重點建設,豐樂河等重點水利工程被完成,5.5萬人解決飲用水困難;而長豐農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民實際購買力,以及農民人均居住條件都比5年前有明顯改善。
關鍵詞工業領跑農業
解讀說到招商引資,三個縣是各顯神通,收獲沉甸甸的。
肥東縣龍崗開發區、肥東新區新引進項目143個,引進內資30.2億元,外資1840.6萬美元。肥西桃花工業園作為肥西縣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的窗口,入園項目達260家,其中億元以上20家,協議投資200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8億元。而長豐縣則提出以工業化鍛造發展脊樑。其南部崗集鎮通過實施工業強鎮戰略,由大城市「邊角」的貧困鎮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工業強鎮。
③ 壽縣的經濟
民國及其以前,壽地農作物種籽悉由農戶自選自用,積年累代低產低質,既不能提純復壯,亦難以引進新優品種,混雜蛻化,殊難增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壽地農作物種籽仍以舊品種為主。稻穀為川稻、大白稻、長粒秈、麻蝦晚等;小麥為三月黃、火油子、葫蘆頭、五花頭等,抗戰勝利後始引進美國「白玉皮」;大豆為燥子黃、寒豆、青豆等;紅薯為紅白燥、南瓜黃等;油菜籽為山臘花、黃鱔子、大烏子等;花生為一窠青(站秧)、順地溜(睡秧);棉花為小花、紫花(絮呈淺棕黃色),抗戰勝利後始有種植改良棉者(原產美國,農民稱之為「大花」),因栽培不得法,出苗率低,多病蟲害,而未能推廣;麻類,大麻為火球子,苘麻為青白皮。
1952年起,各種農作物良種先後引進,加以培育繁殖新種,使種籽不斷更新換代,一期勝過一期。1985年,縣農業部門對1949年以來各種作物品種進行普查,全縣共計344個品種,其中稻穀135種,小麥49種,大麥14種,玉米4種,高梁7種,花生6種,芝麻7種,麻類3種,棉花5種,西瓜5種,大豆25種,豇菉小雜豆17種,紅薯10種,油菜籽11種,其他36種。現用品種內,每種作物都有適合當地水土、耕作條件的若干個當家品種,而舊時的稻、麥、油菜、棉花品種大都已被淘汰。
稻穀
水稻品種更新大體已經歷三期,每換一代,產量上一新台階。1952—1963年,去陳布新,推廣勝利、中農4號、南京1號(399)、蜜蜂球、烏嘴川等高桿品種,平均每畝產量由原80公斤提高到124公斤,因推廣種植綠肥(紫雲英)與普遍使用化肥,夏季多暴風雨,高桿品種不耐肥,長勢猛,易致倒伏造成減產。1964—1983年,以矮代高,選用植株矮,耐肥品種如矮腳南特、團粒矮、二九矮、廣場矮、珍珠矮等,平均畝產遞增至230公斤,豐產田可達400公斤。1983年起,取雜舍矮,縣在各地推廣種植雜交組合品種11000餘畝,平均畝產逾500公斤,這一成功,引起農民極大興趣。此後,雜交稻面積逐年擴大,1987年全縣增至54.3萬畝,占水稻總面積44.8%,平均畝產416公斤,豐產田畝產達600公斤以上,全縣雜交稻總產達2.26億公斤,占稻總產55.3%。全縣現有雜交稻7個組合品種,當家品種為汕優六號,種植面積佔55.2%的矮秈稻與少量粳糯稻,當家品種為南京11號、桂潮2號、淮河糯等,平均畝產僅274公斤,產量占稻總產44.7%。
小麥
小麥品種換代已經歷四期。1956年起先後引進豐產3號、南大2419、矮粒多等抗病蟲害品種,至1965年時,小麥平均畝產由原43.5公斤提高到62公斤。1965年前後,陸續引進華東6號、萬年2號與義大利的阿夫、吉利矮桿紅等早熟抗銹品種,至1975年時,平均畝產增至96.5公斤。1975年前後,又引進早紅、早白、鍾山6號、鄭引1號、歐柔、博愛7422等早熟、高產、耐肥、抗病良種,至1980年,平均畝產遞升至128公斤。1981年起,又先後引進揚麥5號、馬場2號、偃師9號、徐州21、泗湯936、宿育1號、陝農7859等新優品種,1987年平均畝產已達166公斤,豐產田超250公斤。
棉花
1956年,岱字15號良種棉在壽縣試種成功,1958年普及全縣,平均畝產皮棉18公斤,為1949年的2.2倍。縣棉花原種場每年對缺種隊保證供應岱字棉零代種(原種)與一代種。1975年前後,縣內陸續引進徐州142、滬棉749等良種。1980年,為解決一年兩熟接茬棉種問題,引進了中棉所10號接種油菜茬或早麥茬。同時,縣棉種場育成岱字16號新種,並引入泗棉2號。1987年,岱字棉、中棉所10號為當家品種,全縣平均畝產皮棉34公斤。
2012年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5.11萬公頃,與上年持平。其中:小麥面積11.37萬公頃,增長2.9%;油料種植面積0.86萬公頃,下降30.6%;稻穀面積10.95萬公頃,與上年持平。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73.13億元,增長0.8%。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41.27萬噸,增長4.6,再創新高。油料產量2.28萬噸,增長5.1%;棉花產量4478噸,增長0.4%;稻穀總產量88.87萬噸,增長2.7%;蔬菜、席草等其他經濟作物在擴大優質品種的基礎上總量繼續增長。 壽縣的手工業起源較早,有2000多年歷史。主要有鐵、木、竹、石、磚瓦、陶瓷、釀酒、制飴、製革、染織、印刷等。清光緒年間,州人孫家鼐(咸豐時狀元,官至資政院總裁,為帝師)倡導開礦山、修鐵路、興辦實業,對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其後輩孫多森、孫多鈺等在他的薰陶下,不遺餘力地籌劃、投資辦起了一批工礦企業,雖然廠礦都不在壽縣,但也激勵、啟示了家鄉人民。
1950年冬,壽縣人民響應毛澤東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10餘萬民工奮戰於壽西淮堤、正南淮堤。為保證民工口糧供給,國家在城關、正陽分別興建了糧食加工廠。
1951年秋,壽縣城鄉鐵業、竹木業、服裝業等先後開展了組建生產合作社、組的試點工作。其做法是:由供銷合作社或國營商業公司供給原料,加工訂貨,包銷產品;社、組內部實行按勞取酬,原屬業主所有的工具設備、原材料等折價作為股金參與分紅,社、組員也可以投資入股;同工同酬,僱傭關系不復存在,保留學徒,給予相應的工資報酬;民主推選社、組長與會計員、保管員。
1952年,省財經委員會批准壽縣動用農業稅超征提成款10.5億元(舊人民幣),先後用於辦電、辦糧油加工廠與公私合營工業等投資。是年6月,淮南電廠輸電線路蔡壽段接通,向縣城供電,後逐漸向農村延伸;電力的開通,推動並加速了壽縣的經濟建設。1953年10月,貫徹中共中央「要按照利用、限制、改造政策,逐步實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指示,壽縣加快了手工業由點到面實現合作化的步伐與私營工業向公私合營過渡的進程。
1955年11月,久福煙廠實行公私合營(建國初縣內有卷煙廠8家,其中7家因嚴重虧損先後停辦)。是年,為適應棉花統購統銷後的需要,縣合作社聯合社在城關興建軋花廠(以後又在農村擇區陸續建廠)。1956年3月,合作化高潮到來。城關醬園全行業合並成立公私合營醬園廠。各種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進一步擴充,相繼取消股金分紅,實行收入全額按勞分配。秋,城關7家印刷社合並組建為地方國營光明印刷廠(即今壽縣印刷廠),始承印中共壽縣縣委主辦的周刊<支部生活>。同時,在加強糧油計劃供應的情況下,糕點業也合並組建為地方國營壽縣食品廠。到1958年春,城關、正陽兩鎮的生產合作社,具備了一定的生產規模與經營水平,先後組建為集體所有制的工廠,如農具廠、服裝廠、鞋帽廠、木器廠、化工廠、百貨廠等。
1958—1959年,縣財政撥款208萬元,平調集資120萬元,興辦煉鐵廠、煉焦廠、耐火磚廠、玻璃廠、制毯廠、鍋廠、磷肥廠、農機廠等。與此同時,省財政專項撥款810萬元支持興辦化肥廠、水泥廠與補助大辦鋼鐵費用(其中水家湖12座13立米小高爐基建款120萬元)。在大辦的高潮中,公私合營醬園廠分出一部分,在財政、商業部門的支持下轉為國營,稱淮新醬品廠(即今商業局醬品廠)。一些屬於集體經濟成分的如鞋帽廠、木器廠、化工廠、磚瓦廠等經主管部門批准後,陸續掛起了地方國營廠的銜牌。
1961年秋,根據中央指示,糾正「五風」錯誤,清理退賠平調資金。
1962年全面調整國民經濟,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實行《國營工業管理條例》(即工業七十條)。按照省、地要求,絕大部分新建工業「下馬」,或撤銷,或停產,在全面進行清產核資後,保留了農機廠。那些在「大躍進」中轉為國營的集體工廠,仍恢復其集體經濟成分。是年初,奉省令撤銷公私合營的久福煙廠,其設備與部分技干、員工分別調往合肥卷煙廠與六安裕民煙廠。
1964—1965年繼續貫徹以調整為中心內容的「八字方針」,壽縣的工業建設進入新階段。在省、地、縣再投資的支持下,水泥廠率先恢復了生產,化肥廠在完善設備配套後也宣告投產,農機廠擴大了生產范圍,從一般農機具進入試制動力機械。
1967年,「文化大革命」動亂進入高潮,在極左路線的指引和派性的干擾下,規章制度被視為資產階級法權而棄置,主管部門職能癱瘓,工廠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
1969年撤銷縣拖拉機站(始建於1958年秋),機車與配套農具全部分配至公社,以該站修配車間擴建為農機二廠(即今農機修造廠),原農機廠稱一廠。
1972年時,農機一廠已能批量生產195—12型柴油機,遂以為專業,並改名為壽縣柴油機廠。
1978年冬,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明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通過批判極左路線,逐步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壽縣工業生產出現了好勢頭,虧損面、虧損額逐年均有所下降。
1982年,柴油機廠因產品滯銷、長期虧損而停辦;省、縣財政投資240萬元改辦織布廠,次年試車投產。1982—1984年,省糧食廳先後投資在石集興建現代化中型植物油(精煉)廠與南關外新型混配飼料廠。
1985年,縣供銷合作社聯社與省屬國營壽西湖農場相繼在北山辦起了小型水泥廠。
2012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3.16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2.3億元,同比增長10.5%,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67.4︰32.6變化為68.6︰31.4。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5108萬元,同比增長5.8%;股份制企業增加值10.6億元,增長14.4%;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加值3866萬元,增長15.3%。
④ 09安徽省各縣GDP排名
無為縣 126.21 1
肥西縣 122.75 2
肥東縣 117.08 3
鳳台縣 96.50 4
當塗縣 90.15 5
懷遠縣 90.14 6
天長市 85.11 7
渦陽縣 84.99 8
寧國市 81.57 9
霍邱縣 80.58 10
蕭縣 77.51 11
蒙城縣 76.43 12
桐城市 76.12 13
太和縣 72.12 14
潁上縣 70.01 15
長豐縣 69.96 16
臨泉縣 69.63 17
樅陽縣 68.78 18
利辛縣 68.20 19
壽縣 66.31 20
靈璧縣 65.82 21
廬江縣 64.78 22
五河縣 63.45 23
懷寧縣 62.34 24
濉溪縣 62.26 25
廣德縣 62.04 26
舒城縣 60.86 27
泗縣 59.76 28
歙縣 57.60 29
繁昌縣 57.17 30
固鎮縣 57.12 31
南陵縣 54.72 32
宿松縣 54.36 33
定遠縣 53.40 34
鳳陽縣 52.79 35
和縣 52.50 36
阜南縣 52.38 37
碭山縣 50.81 38
明光市 48.25 39
來安縣 48.08 40
蕪湖縣 47.37 41
霍山縣 46.22 42
界首市 45.01 43
潛山縣 41.96 44
全椒縣 41.43 45
含山縣 40.14 46
金寨縣 39.76 47
東至縣 37.71 48
郎溪縣 37.11 49
銅陵縣 36.35 50
望江縣 34.92 51
太湖縣 34.54 52
涇縣 30.63 53
休寧縣 27.45 54
岳西縣 25.04 55
祁門縣 22.76 56
青陽縣 21.01 57
績溪縣 20.31 58
旌德縣 13.33 59
黟縣 10.87 60
石台縣 6.76 61
⑤ 全州市和壽縣類似嗎
類似。
全州是個縣,壽縣也是個縣。兩個縣的GDP也差不多。
截至2019年末,全州縣地區生產總值173.3158億元。
截止2018年末,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8.6億元。
⑥ 壽縣和長豐縣那個富
長豐縣好些
壽縣2012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10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分產業版看,權第一產業增加值38.4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29.5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增加值37.4億元,增長8.7%。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7648元(摺合1212美元),比上年增加284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40.7︰26.7︰32.6變化為2012年的36.5︰28︰35.5,其中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22%。
2012年長豐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04.72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82.0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1.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0%。2012年年末長豐縣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4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134戶,比2011年增加43戶。2012年工業增加值佔GDP比例達54.5%,比2011年提高6.9個百分點。
⑦ 壽縣有多少鄉鎮
截至2018年,壽縣下轄22個鎮、3個鄉,壽縣,隸屬於安徽省淮南市,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專岸,東鄰長豐縣屬,北與淮南市區、鳳台縣毗鄰,西靠霍邱縣,南與六安市、肥西縣相連。介於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之間,總面積為2986平方千米。
壽縣別稱壽州、壽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個城市之一,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
位置境域: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東鄰長豐縣、淮南市,西隔淠水與霍邱縣為鄰,南與肥西、六安縣毗連,北和鳳台、潁上縣接壤,介於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之間,總面積為2986平方千米。
氣候特徵:
壽縣屬亞熱帶北緣季風性濕潤氣候類型。各主要氣候要素的變化均呈單峰型,有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溫為14.8-14.9℃。一月最冷,平均氣溫為0.7℃,一般年份最低溫度均在-6℃以下,極值(1955年1月11日)-24.1℃;7月最熱。
⑧ 壽縣曾是古時重要城市,為何如今淪落為窮鄉僻壤
安徽壽縣曾經使四朝古都,雖然說朝代並不像唐宋元明清那麼大吧,但是說也算是王朝。這個地方是有文化底蘊的積累的,在上個世紀還是有著不錯的經濟狀態的,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它似乎逐漸被時代拋在了後面。
新時代到來國家越來越重視旅遊產業的發展,這樣的一個旅遊也是完全可以再次煥發青春的。利用它這種文化的積累,利用它古城的優勢,完全可以發展出相當不錯的旅遊產業。如果說能夠有良好的經營運作方式,再加上相關政策的傾斜,它可以恢復往日的榮光,經濟會逐漸的發展起來。雖然說比不上南京等有名的古都,但是它的經濟完全不至於現在這個狀態。
⑨ 壽縣各鄉鎮黨委書記名單
塗榮,男,漢族,49歲,壽縣人,中央黨校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現任隱賢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擬任隱賢鎮黨委書記。
劉愛民,男,漢族,48歲,壽縣人,中央黨校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現任眾興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擬任任眾興鎮黨委書記。
王虎,男,漢族,45歲,壽縣人,中央黨校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現任炎劉鎮黨委副書記,擬任八公山鄉黨委副書記,提名為八公山鄉鄉長候選人。
魏文喜,男,漢族,47歲,壽縣人,大專學歷,中共黨員,現任三覺鎮黨委副書記,擬任澗溝鎮黨委副書記,提名為澗溝鎮鎮長候選人。
李華勇,男,漢族,36歲,壽縣人,大學學歷,理學學士,中共黨員,現任澗溝鎮黨委副書記,擬任三覺鎮黨委副書記,提名為三覺鎮鎮長候選人。
趙昀,男,漢族,41歲,壽縣人,省委黨校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現任八公山鄉黨委副書記,擬任炎劉鎮黨委副書記,提名為炎劉鎮鎮長候選人。
高考,男,漢族,41歲,壽縣人,大學學歷,農學學士,中共黨員,現任茶庵鎮副鎮長,擬任炎劉鎮黨委副書記。
陳士章,男,漢族,44歲,壽縣人,中央黨校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現任縣財政局國庫股股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股股長,擬任縣財政局黨組成員、總會計師。
范大山,男,漢族,43歲,壽縣人,省委黨校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現任隱賢市場監督管理所副所長,擬任隱賢市場監督管理所所長。
卞修略,男,漢族,43歲,壽縣人,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現任縣水利局黨組成員、縣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心主任,擬任縣應急管理局黨組成員、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綜合協調中心主任(試用期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