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中、印等國為首的11個新興經濟體的GDP已經佔全球GDP的20%,這一變化影響到世界格局
答案A
③說法錯誤,④中的國際競爭沒體現,材料強調的是合作
B. 近20年經濟增長率
1980年 4546 11.89%
1981年 4892 7.61%
1982年 5323 8.81%
1983年 5963 12.02%
1984年 7208 20.88%
1985年 9016 25.08%
1986年 10275 13.96%
1987年 12059 17.36%
1988年 15043 24.75%
1989年 16992 12.96%
1990年 18668 9.86%
1991年 21781 16.68%
1992年 26923 23.61%
1993年 35334 31.24%
1994年 48198 36.41%
1995年 60794 26.13%
1996年 71177 17.08%
1997年 78973 10.95%
1998年 84402 6.87%
1999年 89677 6.25%
2000年 99215 10.64%
2001年 109655 10.52%
2002年 120333 9.74%
2003年 135823 12.87%
2004年 159878 17.71%
2005年 183217 14.60%
2006年 211923 15.67%
我這個是名義的哦 一樓是實際的
C. 求2008-2014年世界主要經濟體GDP增長率
回顧2013年,全球工業生產和貿易疲弱,價格水平回落,國際金融市場持續波動,世界經濟增速繼續小幅回落。其中,發達國家增長動力略有增強,發展中國家困難增多。預計2014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內部經濟會繼續分化,歐洲和亞洲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增長動力不足;盡管世界經濟整體增速將略有提高,但我國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依然錯綜復雜。
一、2013年世界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世界經濟增速回落。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年1月份估計,按照購買力平價法GDP匯總,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3.0%,比上年放緩0.1個百分點;據世界銀行2014年1月份估計,按匯率法GDP匯總,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2.4%,比上年放緩0.1個百分點。2013年,美國經濟增長1.9%,比上年放緩0.9個百分點。日本經濟增長1.6%,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英國共識公司2014年1月份預計,2013年歐元區經濟下降0.4%,降幅比上年擴大0.2個百分點;俄羅斯、印度和南非經濟增長1.6%、4.7%和1.9%,增速分別比上年放緩1.9、0.3和0.6個百分點;巴西經濟增長2.4%,比上年加快1.4個百分點。
(二)世界工業生產低速增長。2013年,世界工業生產增長2.7%,比上年放緩0.6個百分點。其中發達國家增長0%,放緩1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增長5.9%,放緩0.1個百分點。
(三)世界貿易持續低迷。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估計,包括貨物和服務在內,2013年世界貿易量增長2.7%,增速與上年持平。其中發達國家進口量增長1.4%,比上年加快0.4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進口量增長5.3%,放緩0.4個百分點。波羅的海乾散貨運指數回升。2013年,波羅的海乾散貨運指數波動中明顯回升。1月4日為706點;9月24日回升至2021點,這也是2011年11月以來該指數首次突破海運業盈虧臨界點(2000點);12月12日升至年中高點2337點;年末略降至2277點。
(四)三大經濟體中美國、歐元區居民消費略有起色。2013年,美國零售額增長4.4%,連續4年實現增長。歐元區零售量下降0.9%,降幅比上年收窄0.8個百分點。日本零售額增長1.0%,增速比上年回落0.8個百分點。
(五)全球價格水平走低,但發展中國家通脹壓力加大。2013年,世界消費價格(CPI)上漲3.2%,漲幅比上年回落0.1個百分點;發達國家CPI上漲1.6%,漲幅回落0.4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CPI上漲5.8%,漲幅擴大0.5個百分點。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和俄羅斯CPI分別上漲10.1%、7.0%、6.2%和6.8%,漲幅比上年擴大0.3、2.7、0.4和1.7個百分點。
(六)三大經濟體中美日就業市場持續改善。2013年,美國失業率為7.4%,比上年降低0.7個百分點;歐元區失業率為12.1%,比上年升高0.7個百分點,處於有統計數據以來最高點;日本失業率為4.0%,比上年降低0.3個百分點。
(七)國際金融市場繼續波動。發達國家股市回升,而發展中國家股市停滯甚至下跌。2013年,摩根士丹利(MSCI)發達國家指數累計上漲24%,而新興市場指數下跌近5%。美國道瓊斯平均工業指數2013年50次創新高,全年累計漲幅為26.5%;德國股市漲幅為24.6%,日本股市上漲54.0%。匯市明顯波動。與年初相比,2013年底美元兌歐元貶值4.2%,兌英鎊貶值2.3%,兌日元升值22.1%。2013年5月下旬至年底,印度、印尼、巴西、南非及土耳其等「脆弱五國」(Fragile Five,簡稱BIITS)貨幣兌美元分別貶值了13.6%、25.5%、15.4%、10.7%和15.1%。
(八)景氣指標總體向好。據OECD統計,12月份,以長期趨勢為100,OECD國家整體先行指數達100.9,連續12個月上升,其中,美國、歐元區和日本分別達101.0、101.1和101.4,均呈上升趨勢,表明今後半年左右時間內發達國家經濟前景看好。第四季度,全球及主要經濟體製造業PMI及其中的新訂單指數和出口新訂單指數均有所回升,新興市場製造業這三個指標均重回景氣區間;全球服務業PMI受美國服務業PMI大幅下降的拖累比第三季度有所回落,但仍處於景氣區間且顯著高於上半年。12月份,全球製造業PMI升至53.3的近32個月最高水平,已連續第13個月高於50的臨界點。其中,新訂單指數為54.7,僅比11月份的近33個月新高略低0.1個點。
二、2013年世界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世界經濟格局悄然發生變化。一是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首超發達國家。IMF最新估計,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2013年發展中國家GDP占
D. 近幾年全球的經濟增長gdp情況
回顧2013年,全球工業生產和貿易疲弱,價格水平回落,國際金融市場持續波動,世界經濟增速繼續小幅回落。其中,發達國家增長動力略有增強,發展中國家困難增多。預計2014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內部經濟會繼續分化,歐洲和亞洲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增長動力不足;盡管世界經濟整體增速將略有提高,但我國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依然錯綜復雜。
一、2013年世界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世界經濟增速回落。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年1月份估計,按照購買力平價法GDP匯總,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3.0%,比上年放緩0.1個百分點;據世界銀行2014年1月份估計,按匯率法GDP匯總,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2.4%,比上年放緩0.1個百分點。2013年,美國經濟增長1.9%,比上年放緩0.9個百分點。日本經濟增長1.6%,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英國共識公司2014年1月份預計,2013年歐元區經濟下降0.4%,降幅比上年擴大0.2個百分點;俄羅斯、印度和南非經濟增長1.6%、4.7%和1.9%,增速分別比上年放緩1.9、0.3和0.6個百分點;巴西經濟增長2.4%,比上年加快1.4個百分點。
二、2013年世界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世界經濟格局悄然發生變化。一是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首超發達國家。IMF最新估計,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2013年發展中國家GDP佔全球的50.4%(匯率法為39.4%),歷史上首次超過發達國家,預計2018年將提高到53.9%。二是發展中國家對於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下降。2012年下半年高達91.9%,2013年上半年降至82.4%,預計2013年下半年降至74.6%。
(二)主要經濟體形勢繼續分化。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的分化主要表現為新興經濟體和美國強、歐日弱;2013年則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內部以及發展中國家內部分化擴大:發達國家內部繼續分化,美國繼續溫和復甦、進入持續復甦軌道,量化寬松政策(QE)迎來轉折點;日本貨幣和財政刺激「猛葯」起效,經濟復甦加快;歐元區艱難擺脫衰退,但全年仍為負增長;東亞和東南亞經濟保持較快增長,而脆弱五國(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南非)受制於內、外經濟失衡,加上資本外流的沖擊,經濟發展較為困難。
(三)貿易保護加劇。2013年,不僅諸如保障、雙反、進口關稅等傳統貿易保護措施以及政府采購、自動配額等新型貿易保護措施有增無減,主要經濟體還競相組織排它性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並力爭主導權成為貿易保護的新手段。從2008年以來,美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談判為代表的「東線」,以TTIP(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談判為代表的「西線」和以TISA(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服務貿易協定)談判為代表的「中樞」。從截至目前的進展情況來看,TPP有望於2014年上半年率先達成,TTIP和TISA談判也在積極進行中,美國主導的新型貿易規則的影響力已經初步形成。以GDP佔全球份額衡量,TPP、TTIP和TISA分別高達40%、50%和65%,其對於全球貿易的影響巨大。
(四)發達國家去杠桿化取得進展,發展中國家進展遲緩。「過度的杠桿化」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發達國家家庭、企業、金融業、政府部門「去杠桿化」均取得不程度的進展。其中,美國企業和家庭部門債務負擔已降至長期水平之下,政府財政赤字已從2009財年10.1%的二戰後峰值降至2013財年的4.1%。歐盟通過嚴厲的財政緊縮措施遏止了財政赤字上升勢頭,通過財政聯盟、銀行業聯盟以及歐洲穩定機制等措施打破了主權債務危機-銀行業危機的傳播鏈條。歐元區15國財政赤字佔GDP比重從2009年的6.4%降至2013年的2.9%。發展中國家在經歷了前幾年的杠桿刺激後,正在逐步轉變宏觀策略,朝著去杠桿化的方向發展,但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才剛起步。
(五)發達國家政策調整是導致世界經濟波動的重要原因。一是美國政策調整牽動國際金融市場。2013年初,美國政府面臨「財政懸崖」,2013財年後7個月850億美元的「預算自動削減措施」於3月1日正式生效。2013年5月下旬美聯儲釋放可能提前削減購債規模(即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信號,由此至8月份,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逐步退出QE的預期導致發達國家長期利率上升,促使國際投資者對於資產重新估價並調整資產組合,國際資本從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脆弱五國流出。由於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未能在9月30日的最後期限前就政府預算方案達成妥協,陷入國債上限僵局,美國聯邦政府被迫在10月1日-16日關門16天,這是17年以來的首次停擺。10月17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提高債務上限、為政府撥款」的議案,該協議將美國舉債能力延長到今年2月7日,並為政府機構提供資金到今年1月15日。12月17日,美聯儲決定從2014年1月起,將月度購債規模從850億美元減少到750億美元。二是日本激進措施和歐元區穩定經濟措施起效。「安倍經濟學」政策已經實施一年,其內容包括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三支箭,其中前兩支箭效果顯著,推動日元快速貶值(以帶動出口增長)、價格穩定上漲進而提振民眾信心。歐元區實施穩定經濟的各項措施,包括放寬對部分成員國財政緊縮的要求,於5月3日和11月7日將主要政策利率(再融資利率)分別下調25個基點至目前的0.25%,7月5日歐洲央行承諾在較長期內維持超低政策利率的前瞻性指導;年末歐元區推出將銀行業納入統一監管的計劃。三是美國政策動向對發展中國家外溢效應巨大。美聯儲提前削減QE的預期已使國際資本從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脆弱五國」撤出,造成相關國家本幣大幅貶值、輸入型通脹壓力上升,五國央行在經濟疲弱的情況下被迫連續升息來加以應對。其中,巴西在5月30日起的半年內5次升息,累計升息250個基點;印度在9、10月份兩次升息,累計升息50個基點。
三、對2014年世界經濟的初步判斷
目前世界經濟發展中的有利因素多於不利因素,經濟增長動力略有增強。預計2014年世界經濟發展將有所加快。
(一)經濟增速將略高於上年。按照匯率法計算,世界銀行1月份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2%,比上年加快0.8個百分點;英國共識公司2月份預測2014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1%,比上年加快0.6個百分點。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份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7%,比上年加快0.7個百分點。
(二)全球貿易增長將有所加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份預測,2014年世界貿易量將增長4.5%,比上年加快1.8個百分點;世界銀行1月份預測,2014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4.6%,比上年加快1.5個百分點。
(三)全球通貨膨脹水平略有上升,但初級產品價格低位徘徊。英國共識公司2月份預測,2014年全球消費價格將上漲3.0%,比上年擴大0.2個百分點;世界銀行1月份預測,2014年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將下降0.6%,非能源價格將下跌2.6%。
(四)美國和日本失業問題將繼續緩解。英國共識公司2月份預測,2014年,美國失業率為6.5%,比上年降低0.9個百分點;日本為3.8%,降低0.2個百分點;歐元區為12.1%,與上年持平。
E. 如何估算未來中國幾年經濟的潛在gdp的增長率
未來5~10年影響中國潛在增長率的因素
基於宏觀生產函數,可以評估在未來5~10年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可能出現的變化。在基本情形假設下,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在下一個五年計劃(2016~2020年)會下降到6.5%左右。人口紅利的消失是其中一個因素,但筆者認為這一因素的作用被部分學者誇大了。影響潛在增長率變化最主要的因素來自投資體系的改革,這意味著投資增速較前幾年會出現明顯放緩,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投資的效率會逐步得到修復,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部分彌補投資增速下滑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們先來看看人口因素對於中國潛在增長率的影響。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中國適齡勞動人口(15~59歲人口)的絕對數在2012年首次出現下降。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的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要轉為人口赤字。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的人口結構的變化(適齡勞動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也屢屢被提及,認為中國將很快進入人口赤字時代。
毫無疑問,人口結構是決定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但是,在以上分析中,中國人口變化的負面因素被誇大了。我們認為人口紅利的變動對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但是也有一些因素可能會推遲劉易斯拐點的到來。
首先,中國的就業結構仍然存在大量的農業就業人口。1990年,農業就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中的比重為60%。到2013年,這一比重下降至32%。但是,日本的農業就業人口比重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降至個位數。因此,在日本,適齡勞動人口減少導致總就業人數減少(就業人口比重基本不變),從而必然導致非農就業人口減少。而在中國,勞動人口由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的持續轉移仍然提供了一定的人口紅利空間。
其次,目前中國城鎮化的水平遠低於日本20世紀90年代的城鎮化水平。中國目前的城鎮化率為53%,而其中戶籍人口比重僅為35%。也就是說,超過兩億的人口屬於半城鎮化人口。他們生活在城市而沒有城市戶籍,因此無法享受相應的社會福利和保障(如養老、教育、醫療、住房等)。從就業的角度,這群人中的大部分只在城市工作10~15年,然後返回到農村地區。這在勞動力資源上是個極大的浪費。所以,未來以人為主體的城鎮化改革,一方面可以帶來更多的農民進城,另一方面可以使已經進城的農民真正在城市落戶。這兩方面的變化意味著人口紅利在短期內並不會變為人口赤字。
最後,人口政策和教育體系的改革有助於解決勞動力市場目前面臨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宣布放寬獨生子女政策,為長期人口恢復增長均衡生產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而教育體系的改革對於解決勞動力市場目前面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更是至關重要。因為目前每年700多萬的大學畢業生,與市場需求出現了巨大的脫節。對此,我們建議盡快將部分高校改革為高等職業培訓學校,以應對在製造業升級和發展服務業中可能出現的勞動力短缺現象。
我們再來分析投資對中國潛在增長率的影響。投資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引擎。投資的變動是決定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最主要因素。關於投資的爭論很多,焦點集中於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目前的投資是否過度,二是中國是否應該由投資為主導的模式轉為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這兩個問題從本質上其實是相互關聯的。
關於第一個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區分投資存量和流量的問題。從流量而言,中國每年新增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在近幾年接近50%。這一比率不僅高出中國歷史上的水平(2001~2007年中國高速增長時期的投資比率為40%左右),在全球也是遙遙領先。日本、韓國等經濟體在其高速增長期,投資佔GDP比重最高也僅在35%~40%。
但是,中國投資流量如此之高的背景是投資存量的起點較低。根據投資存量佔GDP的比重而言,我們估計這一比率目前大約為275%左右,與日本相當。換句話說,中國的資本總量與目前的經濟總量大致相當。而如果中國未來仍然要保持中高速經濟增長的話,投資的增速也相應地要保持在中高水平。
這一判斷有助於我們對於第二個問題的理解。一方面,中國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投資需求,如基礎設施、技術創新、新能源、醫療以及進一步城鎮化中帶來的需求。我們不宜過分強調由投資驅動轉為消費驅動的增長模式轉型,而應該投資和消費兩條腿並重。從國際經驗看,僅僅以需求推動的經濟體很難維持中高速的經濟增長,而一些提前強調以消費為主導的新興經濟體陷入過度消費和中等收入陷阱的例子卻並不罕見(如一些拉美國家)。
另一方面,最近幾年高投資的增長模式同樣不可持續,因此需要逐步地將投資比重降到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如未來五年內將投資比重降到40%左右)。高投資的負面影響在過去幾年體現得非常明顯。由於短期內大量的投資行為,往往伴隨著大量資源的浪費和投資效率的下滑,也增加了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風險。在2008年之後,投資比重的快速增長伴隨著投資回報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大幅下滑,絕不僅僅是一種巧合。我們強調投資對於中國長期增長的重要性,但這里指的是有效投資,並非簡單的投資數量。
因此,未來改革的核心是在適當調整投資比率的同時,通過供給端的改革重新提振勞動生產率。這是保持中國經濟在未來5~10年維持健康的中高速發展的關鍵。供給端改革的核心,如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所指出的,是改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在樂觀的情形下,如果改革能夠推動勞動生產率提高到2006~2010年3%的平均水平,那麼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將有望高出我們的基本假設情形,政府提出的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也有望早日實現。
F. 中國經濟增長繼續穩中向好上半年GDP增速多少
據報道,2018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418961億元,同比增長6.8%。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指出,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中國經濟上半年的運行情況:
第一,經濟運行平穩。從增長速度來看,上半年GDP增長速度是6.8%,其中一季度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連續十二個季度穩定運行在6.7%到6.9%這樣一個中高速區間。從就業來看,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連續三個月都低於5%,5、6月份是4.8%,這個水平是2016年國家統計局建立全國勞動力月度調查制度以來最低的水平;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是4.7%。從價格來看,居民消費價格CPI上半年是上漲2%,呈現溫和上漲的態勢,這也說明整個市場供求基本平衡。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上漲了3.9%,漲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7個百分點。3.9%左右這樣的水平還是比較合理的,一方面能夠保證工業企業利潤保持比較合理的增長速度,同時也有利於減輕對下游產品的成本傳導壓力。
第四,質量效益提升。從質量來看,今年上半年,按照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清潔能源消費在整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5個百分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同比下降3.2%,降幅要高於3.0%的預期目標。從效益來看,三大收入增長都不錯,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6%,和一季度持平,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按人均計算,快於人均GDP的增長速度;企業利潤保持比較快的增長,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6.5%,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利潤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勢頭也不錯,增長10.6%,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了10萬億元。
此外,毛盛勇還強調,從以上四個方面的情況來看,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的態勢在持續發展,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態勢良好。而且,這種成績的取得,是在當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多、國內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扎實推進的大背景下實現的,應該說,成績來之不易。
G. 中國人均GDP高達6.5萬元,為什麼從2005-2018年上升的最快呢
最近30年,不論全球經濟如何變化,但中國的經濟整體均保持了較高的增速。從GDP總量來看,中國GDP由1989年的不到1.72萬億元人民幣(具體為17179.7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90.03萬億元,增長了51.4倍。仔細回顧這30年,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總量在1991年突破了2萬億元人民幣,在1995年直接邁過5萬億登上了6萬億元,在2000年突破了10萬億元,在2006年突破了20萬億元,在2012年突破了50萬億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GDP--國家統計局
H. 中國歷年gdp一覽表
中國最近5年的GDP為:
2019年14.34萬億美元,
2018年13.89萬億美元,
2017年12.31萬億美元,
2016年11.23萬億美元,
2015年11.06萬億美元。
註:以上數據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08-1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車主貸] 有車就能貸,最高50萬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