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近幾年gdp排名
樓主,你的這個問題就提得不是很嚴謹哈!!如果你問的是現在或者近幾年的日美兩版國的GDP的對比的話,那肯定沒權的說,美國肯定比日本多。但是如果你的問題是日本的GDP曾經是否超過美國,那我的問題是日本曾經一度超過美國,據我所知,日本在戰後,盡最大可能的廢除封建殘余後,然後經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兩次的美軍的軍事訂貨對國內市場的刺激,加上一直重視的教育科技的大力投入,使得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末就成為亞洲第一的經濟強國,並且在1987年一度成為資本主義的頭號強國,其實,成為資本主義的頭號經濟強國,也就是在GDP上日本當時超過了美國。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日本經濟泡沫,加之日元貶值,使得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迅速衰退,並萎靡不振持續至今~~ 希望能幫助到你~~~
㈡ 日本經濟世界排名第幾
第三。
據世界銀行報告,2015年全球GDP總量達74萬億美元。其中,總量排名第一的仍然為美國,佔比24.32%;其次,是中國,GDP總量佔比14.84%;排第三、第四的國家分別是是日本、德國,佔比分別為5.91%、4.54%。
而從各大洲的排名看,當前亞洲正開始處於領先地位。該區域在圖中以黃色表示,佔全球GDP的33.84%。此外,北美GDP佔比27.95%,歐洲則為21.37%。這三大洲佔世界經濟活動的約83%。
(2)2000年日本gdp排名擴展閱讀
美國和中國是全球經濟體中僅有的兩個GDP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的國家。中國2014年GDP總量63.6萬億元人民幣,按當年匯率計算,首度超過10萬億元美元。
然而人均GDP排行榜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摩納哥、盧森堡、列支敦斯登等歐洲小國常年位居前列。
受人口基數大的影響,盡管中國和印度在GDP總量比較中排名靠前,然而就人均GDP而言,在統計的232個國家中,中國居於人均GDP第81位,印度排名148位。
中國澳門自2010年開始,居於世界人均GDP排行榜的前十名,並逐年上升。同時出現在總量和人均榜前列的有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可謂又大又強。
㈢ 中國和日本2000-2008年gdp增長率
我國(08年的還沒有出來)
2000年我國gdp增長8.0%
2001年我國版GDP增長權7.3%
2002年我國GDP增長8%
2003年我國GDP增長9.1%
2004年我國GDP增長9.5%
2005年我國GDP增長9.9%
2006我國GDP增長10.7%
2007年我國GDP增長11.4%
日本的找不到
㈣ 日本是哪年成為世界經濟排名第二的
日本成為世界經濟排名第二,是於1968年超過西德的GDP成為世界第2位。
1、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軍需激增,日本的經濟從中獲益很多,重工業在經濟地位提高。
2、同時,日本和美國同樣轉換為債權國,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軍需驟冷使依賴外國市場的日本經濟陷入低潮。
3、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等也導致銀行信用不佳,1927年發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30年,由於解除黃金出口禁令與世界恐慌等一連串影響,日本經濟惡化。
4、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產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日本遭遇嚴重的通貨膨脹,不過在朝鮮戰爭中,在軍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業復甦。
5、1955年開始的神武景氣做為起點後續的岩戶景氣、伊弉諾景氣接續展開,在製造業為龍頭下日本經濟快速成長。
(4)2000年日本gdp排名擴展閱讀
低成長時代
1、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經濟增長率銳減,戰後以來的經濟高成長宣告終結,主要出口產品由鋼鐵轉為汽車。
2、1970年代後,日本長期維持巨額貿易出超,而美國在貿易上長期赤字,此後,根據1985年簽訂的廣場協議,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導致經濟不景氣。
3、1980年代後,因為金融環境寬松,景氣持續強勁,導致股票價格和地價大幅攀升,即泡沫經濟。
產業
1、因為日本國內市場大第三產業比較發達,使得加工貿易興盛,所以製造業也比較強。特別是工業技術在世界上屬於高水平,在眾多領域之中,是其他發達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典範,同時也是個威脅。
尤其是汽車、電子學、造船以及鋼鐵等產業在世界大戰之後有很大的成長,擁有多數世界企業。
2、技術貿易對於技術的依存性,從進口過量到輸出過量有長期性的變化傾向,工業用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的附加價值很高,到處都能看到獨自的技術開發成果。
例如日本對於工業用機器人的生產量約佔世界的七成,以及世界上所使用的工業用機器人約有六成都是在日本運作。
3、日本的工業界幾乎都是機械化,而且可以說是效率非常高的產業,此外,家庭用機器人這個概念也是由日本所提出來的。
㈤ 日本經濟 什麼時候日本進入衰退期了啊 這10年 感覺2000年還是很好的 那時候中國和它的差距很大
總的來說,日本經濟從80年代的廣場協定開始,5國聯合干涉市場,然後再到90年代初日本泡沫回破滅,經濟直接答進入衰退。日本進入失落的十年。之後雖然在慢慢恢復,但也不如前了。
那之前的日本就像比現在的中國發展速度還恐怖,經濟飛速,產品進入世界各地,高技術產品各種豐富,也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
但,雖然經濟衰退,但沒有出現像黑色星期那樣的恐慌,日本人本土意識太強,且廣場協議影響的是日本的匯率,所以即使讓日本在國際市場上大敗,他們國內任然還是有市場,根基沒有損壞。
㈥ 求2011年日本城市GDP排名
都道府県名 県內総生產 面積(km2) 人口(萬人) 人均GDP 經濟成長率
01 東京都 7712億美圓 2,102.39 1155.4 66747美圓 -0.3%
02 大阪府 3704億美圓 1,893.73 867.7 42688美圓 -1.7%
03 愛知県(名古屋)3036億美圓 5,123.33 700.7 43328美圓 +2.0%
04 神奈川県(橫濱)2767億美圓 2,415.69 845.6 32722美圓 -2.3%
05 北海道 1874億美圓 83,454.71 569.8 32889美圓 -0.3%
06 崎玉県 1818億美圓 3,767.09 709.9 25609美圓 -1.9%
07 兵庫県 1804億美圓 8,393.34 558.7 32289美圓 -4.3%
08 千葉県 1750億美圓 4,996.18 602.2 29060美圓 -0.5%
09 福岡県 1578億美圓 4,841.85 502.3 31415美圓 -1.4%
10 靜岡県 1443億美圓 7,328.87 379.1 38064美圓 -4.1%
11 広島県 1012億美圓 8,477.58 290.3 34897美圓 -1.8%
12 茨城県 1006億美圓 6,095.68 305.7 32908美圓 -1.0%
13 京都府 899億美圓 4,612.97 263.3 34144美圓 -5.4%
14 新瀉県 860億美圓 10,938.91 249.0 34538美圓 -2.1%
15 宮城県 789億美圓 6,861.65 239.4 32957美圓 -0.5%
16 長野県 777億美圓 12,598.48 222.9 34859美圓 -2.0%
17 栃木県 734億美圓 6,408.28 202.6 36229美圓 -2.3%
18 福島県 718億美圓 13,782.75 214.8 33426美圓 -2.7%
19 群馬県 703億美圓 6,363.16 203.5 34545美圓 -2.0%
20 岐阜県 670億美圓 10,209.30 212.6 31515美圓 -1.0%
21 岡山県 643億美圓 7,009.06 196.9 32656美圓 +1.4%
22 三重県 627億美圓 5,760.84 188.6 33245美圓 -2.8%
23 熊本県 556億美圓 6,908.95 186.5 29812美圓 -1.4%
24 滋賀県 525億美圓 3,855.08 135.1 38860美圓 -3.3%
25 山口県 519億美圓 6,110.94 153.0 33922美圓 -0.8%
26 鹿児島県 493億美圓 9,132.91 177.4 27790美圓 -0.5%
27 愛媛県 452億美圓 5,676.76 149.2 30295美圓 -0.4%
28 岩手県 447億美圓 15,278.63 141.2 33782美圓 -5.0%
29 青森県 426億美圓 9,234.94 146.9 28999美圓 -2.2%
30 大分県 416億美圓 5,804.87 121.8 34154美圓 -4.2%
31 富山県 410億美圓 2,801.81 112.4 36477美圓 -3.1%
32 石川県 409億美圓 4,185.39 119.0 34370美圓 -1.6%
33 長崎県 403億美圓 4,094.04 151.6 26583美圓 -1.0%
34 山形県 388億美圓 7,394.38 124.7 31115美圓 -5.8%
35 奈良県 350億美圓 3,691.09 147.9 23665美圓 -1.4%
36 秋田県 349億美圓 11,434.22 118.9 29352美圓 -1.1%
37 香川県 343億美圓 1,861.94 102.7 33398美圓 +0.8%
38 宮崎県 322億美圓 6,684.80 117.6 27381美圓 -3.0%
39 沖縄県 321億美圓 2,273.41 131.8 24355美圓 +0.5%
40 福井県 304億美圓 4,189.01 82.7 36759美圓 -0.1%
41 和歌山県 299億美圓 4,725.67 108.1 27660美圓 -0.9%
42 山梨県 298億美圓 4,201.17 90.8 32819美圓 -5.6%
43 佐賀県 263億美圓 2,439.31 88.5 29178美圓 -2.7%
44 徳島県 238億美圓 4,145.46 82.9 28709美圓 -1.3%
45 高知県 231億美圓 7,104.87 80.5 28696美圓 -1.8%
46 島根県 229億美圓 6,707.46 75.8 30211美圓 +0.1%
47 鳥取県 203億美圓 3,507.21 61.0 33279美圓 -0.2%
這個是08年的
㈦ 日本上世紀經濟狀態!戰後至2000年,每個年代敘述一遍!謝謝!
戰後重建,45之後教育先行為重新崛起儲備人才。50年代經濟起步階段,大幅引版進美歐新進技術,戰權時軍企轉民用,為隨後的經濟騰飛奠定基礎。這一時期經濟總量與中國相當。60~70年代經濟超高速發展期,年均增長12.5%。1968年經濟規模超過西德,成為資本主義第二大經濟體。80年代確立技術立國,進入平穩期,年均增長8.5%直至80年代末廣場協議簽訂,隨即日圓對世界主要貨幣大幅升值。90年代進入通貨膨脹期,即「失去的十年」,經濟停滯不前。經濟總量維持在4.2兆美元
㈧ 二戰時日本德國經濟世界排名
日本:1937年,GDP:283億美元,世界排名:第6位。
德國:1940年,GDP:51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
德國商業銀行存款由1933年的69.53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82.98億馬克;政府歲入及主要稅收由1933年68.50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235.75億馬克;而物價指數如以1913年為100,1933年到1939僅由68變為了78。
城鎮化水平也得到提高,德國在1933一1939年的城市人口由占人口總數的67.2%上升為69.9%,據估計,從1933到1939年有100多萬德國農民搬遷到城裡。
尤其能充分展示德國成就的是第十一屆奧運會在柏林成功舉辦,希特勒以一種王者之風在耗資7700萬馬克壯麗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宣布開幕,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
(8)2000年日本gdp排名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差距。
德國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個主要參戰國。二戰爆發後,德國和日本都發動了瘋狂的侵略,一個席捲歐洲,一個橫掃亞洲,盟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制服他們。
在經濟方面,德國的經濟總量遠遠超過日本。1938年,德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為523美元,而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07美元,由於兩國人口差不多,所以德國的經濟總量大體是日本的五倍。
1940年,德國的GDP為561億美元,而日本約100億美元,日本的經濟總量仍然保持在德國的五分之一左右。經濟的差距自然造成了財政收入的差距,也造成了軍事開支的差距。盡管日本窮兵黷武的不斷增加軍費比重,但軍費開支仍然不能和德國相比。
1942-1945年四年裡,日本的軍費開支約為695億美元,德國的軍費開支超過2000億美元。從經濟總量和軍事開支就能直接反映出德國和日本的明顯差距。
在工業方面,德國對日本佔有壓倒性優勢。德國的工業產值在戰前就已經佔到了世界總產值的13.2%,二戰中巔峰時期的德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總份額接近30%,而日本僅僅佔世界的3.8%,巔峰時期也不過只有4.8%。
以鋼鐵為例,1941年,德國的鋼鐵產量為3180萬噸,而日本的鋼鐵產量為685萬噸,日本的鋼鐵產量不到德國的四分之一。如果考慮到鋼鐵質量的差距,兩國的差距還要大。在工業品生產方面,日本就差得更遠了。
以火炮為例,二戰中德國生產了37毫米以上火炮159147門,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3350門,日本的火炮產量不及德國的十分之一。德國的汽車、飛機、坦克等各方面武器產量都全面碾壓日本,即使在日本最強的船舶製造方面,德國在戰時下水的船舶總噸位同樣超過了日本。
二戰時德國的工業產能至少是日本的四倍以上。
在軍事方面,德國同樣遠遠超過日本。二戰中,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總兵力高達1700多萬,加上偽軍超過2000萬,不管是軍隊戰鬥力還是戰略戰術都是世界首屈一指。
美蘇英三大強國聯合圍攻德國四年才把德國打趴下,美國70%的精力和物資都消耗在西線,蘇聯在東線累計動用了3000多萬軍隊和德國打了四年,而英國幾乎把90%的精力和資源都用於對於德國。
而在德國戰敗後,美蘇英三國開始出手收拾日本,蘇聯僅僅用了150萬軍隊就橫掃東北,英澳和英印部隊在東南亞打的日軍抱頭鼠竄,美軍更是在太平洋把日軍按在地上摩擦,連中國都進行了戰略反攻。
但正當美蘇英三國准備發力的時候,日本就投降了,和德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美蘇英拿出對付德國一半的勁頭,估計一年就把日本收拾了。只能說,二戰時的德國是真厲害。
㈨ 中國的GDP是在那一年超過日本的
中國的GDP在2010年超襲過日本,2010年日本GDP為5.39萬億美元,而中國的GDP為5.75萬億美元。但是中國人均GDP在世界的位次只排在第95位。
1985年之前,中國大陸對國民經濟核算源於前蘇聯與計劃經濟相配套的物質平衡表體系(MPS),1985-1992年逐步與聯合國推薦的源於市場經濟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接軌。
(9)2000年日本gdp排名擴展閱讀:
2013年中國GDP總量已達日本的兩倍。中國的GDP總量在2010年首次超過日本,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僅僅過去了三年,中國的GDP總量又達到了日本的兩倍。
1952年中國的工業總產值按現價估計為2390億元。在總量上這個數字佔有世界幾乎3%的份額,同時也是日本或者印度的1.5倍(非人均)。
人均GDP在六十年代增速僅僅為17%,到七十年代增至70%,到了飛速發展的八十年代以63%的速度一舉超過印度,最後在九十年代更是達到了175%的高峰。然而中國的繁榮仍然集中在沿海和南方省份,同時近幾年中國已經努力將其繁榮擴展至內陸省份和東北傳統工業帶。
㈩ 日本1950年至1990每年的GDP和人均GDP各是多少。(美元計算)
90年我們人均GDP只有343.7美元,
1991年中國人均GDP為1450美元
1994年中國人均GDP為2100美元
2000年中國人均GDP摺合美元為856美元
2003年人均GDP為1087美元
2004年中國人均GDP為1490美元。「
2005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703美元。
2006年是2017.6美元
07年中國 總 30100 人均 2280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單位:%
國家和地區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世 界 2.7 0.3 0.6 1.5 2.9 2.4
低收入國家 1.9 2.7 1.5 5.1 5.5 5.6
最不發達國家 1.8 2.7 2.1 2.7 3.7 3.7
重債窮國 0.6 1.9 0.6 1.2 2.7 2.5
中等收入國家 4.6 2 2.7 4.2 6.3 5.4
下中等收入國家 5 3.8 4.8 4.9 6.6 5.9
上中等收入國家 4.1 -0.2 0.1 3.3 6.1 5
中、低收入國家 3.9 1.8 2.3 4 5.9 5.2
東亞和太平洋 6.6 5.7 6.9 7.9 8.1 7.8
歐洲和中亞 7 2 4.7 5.8 7.1 5.9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2.4 -1.1 -2.2 0.6 4.5 3.1
中東和北非 1.3 1.4 1.9 1 3.7 2.8
南 亞 2.4 2.9 1.8 5.7 6.2 6.4
撒哈拉以南非洲 0.8 1.1 1 1.7 2.9 3.1
高收入國家 2.8 0.4 0.7 1.4 2.6 2.1
非經合組織成員國 4.4 -1.7 0.6 2.7 4.6 3.9
經合組織成員國 2.8 0.6 0.8 1.4 2.6 2.1
歐元區 3.3 1.5 0.5 0.2 1.6 0.9
中 國 7.6 7.5 8.4 9.3 9.4 9.2
中國香港 9.2 -0.3 0.9 3 7.3 6.3
中國澳門 2.8 0.7 9.2 14.2 27 7.2
孟加拉國 3.9 3.2 2.4 3.3 4.3 3.5
印 度 2.3 3.6 2 6.7 7 7.1
印度尼西亞 3.5 2.5 3 3.3 3.6 4.2
伊 朗 3.5 2 7.3 3.7 3.8 4.9
以 色 列 4.9 -2.6 -3.1 -0.1 2.8 3.5
日 本 2.2 … -0.5 1.2 2.5 2.5
哈薩克 10.1 13.7 9.8 8.9 8.8 8.4
韓 國 7.6 3.1 6.4 2.6 4.2 3.5
馬來西亞 6.4 -1.8 2.3 3.4 5.2 3.4
蒙 古 0.2 0.1 2.8 4.2 9.2 4.6
緬 甸 8.5 9.9 10.7 12.5 1.9 3.9
巴基斯坦 1.8 -0.6 0.8 2.5 3.9 5.2
菲 律 賓 3.9 -0.2 2.5 2.6 4.1 3.3
新 加 坡 8.2 -5 3 2.6 7.3 3.7
斯里蘭卡 4.3 1.8 2.5 4.7 4.5 4.4
泰 國 3.7 1.2 4.4 6.1 5.3 3.6
土 耳 其 5.6 -9 6.2 4.2 7.4 6
越 南 5.4 5.6 5.8 6.2 6.6 7.4
埃 及 3.4 1.5 1.2 1.1 2.2 2.9
奈及利亞 1.8 0.7 -0.7 8.3 3.7 4.7
南 非 1.6 0.9 2.5 1.9 5.2 5.6
加 拿 大 4.3 0.8 2.5 1.1 1.8 2
墨 西 哥 5.1 -1.2 -0.2 0.4 3.1 1.9
美 國 2.5 -0.3 0.8 2.2 3.2 2.5
阿 根 廷 -1.8 -5.4 -11.8 7.8 7.9 8.2
巴 西 2.8 -0.1 0.5 -0.8 3.5 0.9
委內瑞拉 1.8 1.5 -10.5 -9.3 15.8 7.5
白俄羅斯 6.1 5.1 5.5 7.6 12 9.8
保加利亞 7.3 6.1 5.4 5.1 6.5 5.8
捷 克 4 3.1 1.7 3.2 4.5 6.2
法 國 3.6 1.5 0.5 0.1 1.7 0.9
德 國 3.1 1 -0.1 … 1.6 0.9
意 大 利 2.9 1.7 0.4 0.3 1.4 0.2
荷 蘭 2.7 0.7 -0.1 -1.3 1.1 0.8
波 蘭 4.2 2.2 1.5 3.9 5.3 3.3
羅馬尼亞 2.2 7.2 6.7 5.5 8.7 4.4
俄羅斯聯邦 10 5.3 5.2 7.9 7.7 6.9
西 班 牙 3.6 2.9 1.4 1.1 1.4 1.7
烏 克 蘭 7 10.3 6.2 10.3 13 3.3
英 國 2.1 2.7 2.1 1.7 2.6 1.2
澳大利亞 0.8 2.5 2 2.6 1.8 1.5
新 西 蘭 1.7 2.9 3.1 1.8 3.1 0.7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