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1990-1995年中國人均gdp!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前面是人民幣 後面是美元
㈡ 我95年出生的,可以活到中國人均GDP超日本的那年嗎
一點都不好笑
㈢ 日本是哪年成為世界經濟排名第二的
日本成為世界經濟排名第二,是於1968年超過西德的GDP成為世界第2位。
1、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軍需激增,日本的經濟從中獲益很多,重工業在經濟地位提高。
2、同時,日本和美國同樣轉換為債權國,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軍需驟冷使依賴外國市場的日本經濟陷入低潮。
3、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等也導致銀行信用不佳,1927年發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30年,由於解除黃金出口禁令與世界恐慌等一連串影響,日本經濟惡化。
4、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產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日本遭遇嚴重的通貨膨脹,不過在朝鮮戰爭中,在軍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業復甦。
5、1955年開始的神武景氣做為起點後續的岩戶景氣、伊弉諾景氣接續展開,在製造業為龍頭下日本經濟快速成長。
(3)1995年日本人均gdp擴展閱讀
低成長時代
1、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經濟增長率銳減,戰後以來的經濟高成長宣告終結,主要出口產品由鋼鐵轉為汽車。
2、1970年代後,日本長期維持巨額貿易出超,而美國在貿易上長期赤字,此後,根據1985年簽訂的廣場協議,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導致經濟不景氣。
3、1980年代後,因為金融環境寬松,景氣持續強勁,導致股票價格和地價大幅攀升,即泡沫經濟。
產業
1、因為日本國內市場大第三產業比較發達,使得加工貿易興盛,所以製造業也比較強。特別是工業技術在世界上屬於高水平,在眾多領域之中,是其他發達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典範,同時也是個威脅。
尤其是汽車、電子學、造船以及鋼鐵等產業在世界大戰之後有很大的成長,擁有多數世界企業。
2、技術貿易對於技術的依存性,從進口過量到輸出過量有長期性的變化傾向,工業用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的附加價值很高,到處都能看到獨自的技術開發成果。
例如日本對於工業用機器人的生產量約佔世界的七成,以及世界上所使用的工業用機器人約有六成都是在日本運作。
3、日本的工業界幾乎都是機械化,而且可以說是效率非常高的產業,此外,家庭用機器人這個概念也是由日本所提出來的。
㈣ 關於日本的GDP
首先,你的看法基本正確.1970年,日本的GDP為2068億美元,1980年為10279億美元,到了1990年為30222億美元,2000年為47661億美元;2005年為46638億美元。1970年至2000年30年間,日本GDP居然翻了23倍,幾乎每年增長80%.1995年時,日元兌美元最高曾經達到過78:1。後來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日元兌美元逐漸回跌到115-118:1,開始穩定下來。所以有你說的這種現象.
第二,為了避免匯率變化給GDP國際比較帶來的問題.可以使用購買力平價GDP進行比較.購買力平價,主要是刪除了匯率的問題,但有它自己的缺點。 它並不反映經濟總量在國際貿易中的價值,比起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它也需要更多的估計數字。 因此沒有人均GDP使用得更為廣泛。
第三,可以這樣來看待匯率變化對GDP的影響.
世界上後發達國家的本幣與美元的換算有一個共同的規律,即呈現「貶值-平穩-升值-穩定」的階段性。其中「貶值-平穩-升值」時期的匯率表現為不成熟經濟的匯率,期間以美元計算的GDP變動情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現實脫節。在這一時期如果機械的用美元來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的狀況,或以美元為計量標准來評價國民經濟的宏觀運行效益,往往得不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甚至得出相反的結論.
在國民經濟的不成熟階段,匯率是不能直接用於GDP的折算並進行國際比較的。如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准備階段,由於對外引進技術需求強烈而有國際競爭力的、可供出口的產品有限,國家只能採取貶值的方法,而本幣貶值將導致以美元計算的GDP下降,這與同期因本幣貶值、出口增加而加速GDP增長的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所以,在本幣貶值期國家經濟發展狀況不能用美元表示;當國民經濟有了一定基礎,在國際分工中佔有一定位置後,匯率有了保持相對穩定的能力,此時用美元反映的經濟增長率與實際情況可能接近,但用美元反映的GDP總量是不符合實際的,因為本幣的實際幣值被大大低估了;當部分國民經濟行業的發展達到國際水準,出口產品有能力「擠占」他人原有位置的時候,匯率進入升值階段,此時用美元反映的GDP增長率可能高於國民經濟的實際增長率;只有當國民經濟發展成熟,基本不存在「後發優勢」時,匯率才進入穩定期,即成熟經濟的匯率。也只有在這時,本幣與美元反映的GDP趨向才有可能一致。
㈤ 1985-2005日本的GDP
1997:人均-28361美元(4)
2004:人均-36120美元(2)
2005:人均-46719美元
-.-|||
日本經濟在當今全球市場經濟中居第二位。年,日本創國內生產總值(GDP)481萬億日元(3.67萬億美元),1997年國民人均收入達28,361美元,居世界第四位。日本在90年代初期,由於受"泡沫經濟"的影響,GDP停滯增長;僅在1995和1996年有所好轉,而1998年的GDP實際上是收縮的。日本政府為了實現建立更有效經濟的目標,在各個經濟部門廣泛推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措施。相關領域的主要舉措包括:打破就業慣例,取消終身聘用制和按資歷定製工資級別的制度,從而提高各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快速增長時代日本的戰後經濟是建立在二戰損毀的產業結構廢墟之上,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
1952年,日本的人均消費量約佔美國的五分之一,是盟軍佔領國中的"不完全發達國家"。其後二十年間,日本年均增長率達8%,成為戰後第一個從"不完全發達國家"跨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國家。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包括:個人儲蓄和私有財產投資的高增長率,高度敬業的勞動力,充足的低價石油能源,不斷創新的科學技術和政府對私有企業的有效干預。戰後,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得益於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關貿總協定(GATT)倡導的自由貿易原則。1968年,日本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1950-1970年間,日本城市人口比例從38%增至72%,導致工業勞動力的增加。60年代,日本工業的競爭力穩步提高,其年均出口增長率達18.4%。1965年後,除1973年爆發石油危機後的兩年,日本的經常帳戶資產平穩表的盈餘項每年都能完成目標。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由於日本產業結構的明顯調整而引發的私有財產投資熱潮(基於高比率的個人儲蓄)來支撐。日本的經濟結構由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向以重工業為主的結構轉化。鋼鐵業、船舶製造業、機械工業、汽車製造業和電子設備產業成為產業結構的中堅力量。1960年12月,池田勇人首相宣布了一項收入翻番計劃,該計劃制定了在1961-1970年,年均經濟增長率為7.8%的目標。政府以擴大工業生產為主的經濟計劃獲得了巨大成功,截至1968年,國民收入翻了一番,年均增長率達到10%。
成熟的經濟田中角榮首相倡導的基本經濟和社會計劃(1973年2月)預示著1973-1977年間日本經濟繼續保持高增長率。然而,截至1973年的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已經導致貨幣供應量的急劇增加,使房地產和國內商品市場出現了很多投機行為,日本也出現了兩位數字的通貨膨脹。1973年10月爆發的中東戰爭導致了全球的石油危機,日本的能源消費急劇增加,一向沒有反映其真實水平的日元匯率轉化為浮動匯率。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降低了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期望值,直接減少了私人投資。1974-1979年,經濟增長率由過去的10%降至3.6%,到了80年代,維持在4.4%的水平。盡管石油危機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日本的主要出口產業削減支出,保持了其競爭力,得到了持續發展。由於汽車市場對於降低能源消耗的呼聲越來越高,日本發展了輕型和經濟型轎車,擴大了在世界市場所佔的份額。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迫使日本的產業結構從重工業轉向例如VLSI(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的新領域。70年代末期,計算機、半導體和其他技術、信息產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在70和80年代的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出口在日本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伴隨不斷增長的國際收支盈餘帶來的貿易摩擦,日本必須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並且將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泡沫經濟1985年後,日元迅速升值,到1988年1美元兌換120日元,是1971年實行固定匯率制時期的3倍。
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而政府的財政措施拉動了內需。1988和1989年的公司投資激增。股票價格居高不下,新股市值攀升,成為各公司固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份。與此同時,銀行在房地產投資方面尋求出路。而公司方面以其所擁有的房地產作為投入股市的間接投機資本,從而使地價翻番,日經指數上升180%。1989年5月,日本政府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抑制了地價等資產價格的上揚,而高利率導致了股市價格螺旋形下滑。到1990年底,東京股市下跌38%,損失300萬億日元(2.07萬億美元),地價也從其投機的峰值一路狂跌,這就是所謂"泡沫經濟"的"破裂"。
1995年以後的經濟泡沫經濟的衰退期持續貫穿了90年代後半期。短暫的經濟復甦只發生在1995和1996年,部分原因一是日元貶值,二是1995年日本兵庫縣南部發生了大地震,震後的重建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市場需求。然而在1997年,消費稅的上漲,政府投資力度的減弱,主要金融機構的破產加速了經濟的衰退。持續下跌的地產價格增加了各大金融機構壞帳的數量,他們決定採取收縮貸款政策,迫使公司減少其廠房和設備投資。加上由於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出口減少,幾乎所有的產業均降低了收益。員工工資減少,消費需求下降,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1998年,日本政府建立了一項60萬億日元的基金框架,為公眾基金提供必要的支持,促進經濟復甦,同時分配額外的40萬億日元作為應對金融機構壓縮貸款而採取的緊急措施。1999年的國家財政預算中,公共事業工程項目投資大幅增加。最有效的例子是加強了購買新住宅的稅收抵免力度,從而減少了稅收。1999年2月,日本銀行實行短期的0%利率政策降低頭寸,3月,政府為15家主要銀行發放了公眾基金的7.5萬億日元。1999年底-2000年初,日本經濟出現復甦跡象,股票價格上揚,一些產業的利潤開始增加。除了上述政府政策外,亞洲經濟復甦期對於日本產品需求量的上升和工廠產業的迅速發展,同樣使日本經濟前景更加樂觀。雖然某些產業得到發展,但是大多數公司仍然為機構臃腫所累。多餘的員工和過多的債務使新千年的日本出現空前、大規模的歸並重組,包括一些主要機構的合並,與外國公司的聯合等舉措。為了生存而重組的公司不得不取消員工的終身聘用制,使日本的失業率從1990年的2.1%增至1999年3月的4.8%。除了需要應對諸如反常規和全球化的經濟趨勢,日本也需要面對21世紀人口老齡化對其產業造成的巨大影響。1998年,日本僅有16.2%的65歲以上老人,而這個數字將在2025年擴大至27%。屆時,產業工人將背負由稅收和維持社會保障體系帶來的沉重負擔,個人儲蓄的減少將影響到資本積累,勞動力的短缺將制約日本經濟的發展。產業部門9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的緩慢增長使很多人對日本產業的競爭力產生了懷疑。事實上,如今的美國公司已經站在了計算機和計算機軟體產業的前沿,美國的汽車產業也出現了強勁的回升勢頭。但是日本憑借其創新的科技在大規模機器製造業中佔了很大優勢,同時在半導體和汽車產業中保持著領先地位。 影響日本經濟復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日元的迅速升值,從1990年1美元兌換145日元漲至1995年4月的1美元兌換79.75日元。盡管日元升值,日本的很多關鍵性出口行業卻得到迅猛發展,尤其是把生產基地轉移到了海外的電子和汽車產業。例如在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和其他亞洲國家建廠,利用當地的優秀廉價勞動力來生產電視機、錄像機、冰箱等電子產品。這些產品在日本進口產品中所佔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同類的國內產品。 這樣的產業和市場全球化行為使日本無論在出口零部件和提供資金方面,還是在進口成品方面均有所增長。具有強勢的汽車產業已將其產品銷往歐洲和北美市場。日本為海外市場製造的產品在1998年的全部產品中佔13.8%,但與美國的30%相比,仍然占較小的比例。
㈥ 日本人均GDP是什麼時候超過蘇聯和美國的
其實在蘇聯之前德國也算一個挑戰者,但因為德國體量太小,雖然人均GDP很高,但GDP總量最高時期也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因此,一般意義上把蘇聯看作是第一個對美國發起挑戰的國家。1970-1980年是蘇聯的巔峰時期,因為是計劃經濟國家,所以並沒有準確意義上的GDP,其GDP總額只有外界的估算。
1975年時美國經濟實力非常強大,全世界在經濟上還沒有能與之抗衡的國家。蘇聯雖然GDP排名第二,也只有美國的40.6%,但蘇聯的GDP比第三名日本高出了37.2%,更是接近英國的3倍,也算是非常強大了!
1992年時候蘇聯人均GDP為美國的56%,為日本的61%。
由於蘇聯軍費開支巨大,並且重工業所佔比例巨大,而與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關的輕工業和農業均不發達。所有蘇聯人生活水平遠不及美國和日本。另一方面,蘇聯資源豐富,人民生活所用的煤氣、電、水基本都是政府包了,所以從這方面來說福利還是不錯的,這也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吧。
日本是在中國之前,人類有史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尤其是在1970-1995年,日本在經濟實力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遠超當年的蘇聯,給了美國非常大的壓力。1995年是日本經濟的巔峰,這個高度中國至今還沒有達到!
1995年美國GDP為7.66萬億美元,日本為5.33萬億美元,日本GDP達到了美國的69.6%!是自1945年以來世界上在經濟上最接近美國的國家!當時全球經濟學家都預言日本將會在十年內在GDP上超越美國,日本自己也堅信這點!以至於小日本有點得意忘形,還有個日本作家寫了一本書,叫《日本可以說不》!
時間倒退回1980年代,鑒於日本日益增長的經濟勢頭,如芒刺在背的美國動用自己的霸權地位,逼迫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主要內容是說日本操縱匯率,日元被嚴重低估,必須立刻升值,否則要你好看!其結果就是在以後的幾年中,日元大幅升值,日本GDP蹭蹭向上竄,1995年巔峰時達到美國的69.6%!但負面影響就是,日本產品的價格優勢沒了,出口大幅下滑,這對嚴重依賴出口的日本經濟來說,不啻致命打擊,隨後日本就進入了長期的經濟停滯!
所以說1995年日本GDP達到美國的69.6%是有水分的!其代價也是血淋淋的!
㈦ 日本人均GDP 排名最高時 是19幾幾年
日本的排名跟選取的國家多少有關
IMF選取的國家只有181個,排名相對較高,最高時為第3位,
世界銀行選取的國家則有210個,排名相對較低,最高時為第7位
最高排名的所在年份一樓已經列舉
㈧ 日本每年的GDP是多少
都給你貼上:
007年最新世界各國GDP排名
根據《世界2007年鑒》最新預測結果!
名次 國別 GDP(億美元) 人均GDP(美元)
1 美國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德國 32800 39710
4 中國 30100 2280
5 英國 25700 42430
6 法國 25200 41200
7 義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羅斯 11400 8030
11 韓國 9920 20240
12 巴西 9340 4930
13 印度 9280 830
14 墨西哥 8850 8140
15 荷蘭 7560 45880
16 澳大利亞 7460 3590
17 比利時 4470 43010
18 瑞典 4470 48950
19 瑞士 4310 57040
20 中國台灣 3980 17520
21 印度尼西亞3960 1590
名次 國別 GDP(億美元) 人均GDP(美元)
22 土耳其 3860 5130
23 挪威 3760 80960
24 波蘭 3750 9840
25 奧地利 3710 37800
26 沙烏地阿拉伯3690 14250
27 丹麥 3060 56380
28 希臘 2630 23970
29 南非 2560 6090
30 伊朗 2520 3560
31 愛爾蘭 2480 58020
32 芬蘭 2360 45020
33 阿根廷 2330 5840
34 泰國 2270 3420
35 葡萄牙 2190 20620
36 中國香港 2050 29350
37 委內瑞拉 2020 7360
38 捷克 1690 16560
39 馬來西亞 1620 5950
40 智利 1570 9450
41 以色列 1500 20880
42 新加坡 1410 32030
43 羅馬尼亞 1370 6340
44 奈及利亞 1350 926
45 巴基斯坦 1280 790
46 匈牙利 1270 12740
47 哥倫比亞 1270 2710
48 菲律賓 1260 1380
49 埃及 1160 1510
50 阿爾及利亞1050 3090
51 烏克蘭 1020 2200
52 紐西蘭 1020 24420
53 哈薩克900 5830
54 越南 670 790
55 斯洛伐克 650 11850
56 克羅埃西亞 500 11050
57 斯洛維尼亞420 21260
58 保加利亞 360 4820
59 伊拉克 360 1190
60 立陶宛 350 10250
61 黎巴嫩 240 674
62 拉托維亞 230 11010
63 肯亞 230 650
64 愛沙尼亞 190 14120
65 約旦 150 2480
66 烏茲別克140 530
㈨ 日本GDP是哪年超過美國的
樓主,你的這個問題就提得不是很嚴謹哈!!
如果你問的是現在版或者近幾年的權日美兩國的GDP的對比的話,那肯定沒的說,美國肯定比日本多。
但是如果你的問題是日本的GDP曾經是否超過美國,那我的問題是日本曾經一度超過美國,據我所知,日本在戰後,盡最大可能的廢除封建殘余後,然後經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兩次的美軍的軍事訂貨對國內市場的刺激,加上一直重視的教育科技的大力投入,使得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末就成為亞洲第一的經濟強國,並且在1987年一度成為資本主義的頭號強國,其實,成為資本主義的頭號經濟強國,也就是在GDP上日本當時超過了美國。
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日本經濟泡沫,加之日元貶值,使得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迅速衰退,並萎靡不振持續至今~~
希望能幫助到你~~~
㈩ 日本究竟發達到了什麼程度
日本,位於太平洋西岸,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等國相望,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 ,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與雲南省面積相近),總人口約1.26億。無論是面積還是人口,日本在全球都不算領先,但是日本卻常年霸佔世界各國GDP總量排行榜的第三。
總結
說這么多,並不是要美化日本,而是要正視差距,雖然我國的GDP總量已經遠遠超過日本,但是在人均GDP,高端製造業、平均修養等等方面依然與日本有著不小的差距,很多人現在都瞧不起日本,認為只有美國才算是我們的對手,但其實日本真的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國家,值得我們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