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珠三角人均GDP比長三角高,為什麼說長三角較發達
從整體經濟實力來考察,在全國經濟實力最強的35個城市中,長三角地區佔了10個;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中,這一地區佔有一半。長三角地區的鋼鐵、石化、汽車、紡織等產品的規模、技術水平、品牌優勢等都高於珠三角地區。世界500強企業,已經有400多家在這里落戶,合同利用外資總數已超過1500億美元。最近幾年,在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那就是該地區正在逐步形成經濟一體化,各地自覺地認識到上海的龍頭老大地位,開始進行各自資源的整合和調配,主動接軌上海,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分工。在外來投資方面,目前的現實情況是:製造業去江浙,商業服務業去上海;中小企業去江浙,大型企業去上海。這種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為外來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和市場。從城市化發展水平來看,長三角地區不僅高過珠三角地區,而且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南京、蘇州、杭州、寧波為次中心的城市帶,城鎮體系等級齊全,城鎮規劃質量較高,城市定位比較准確,省會城市和市、縣、區及鄉鎮的規劃和發展都比較協調。杭州市市長茅臨生曾描繪了這樣一幅藍圖:「未來的交通規劃將把長三角地區連成一個大都市圈,晚上住在杭州九溪玫瑰園,第二天早晨乘坐高速列車或是磁懸浮列車去上海金茂大廈上班。」很難說這是玩笑話,但不管怎樣,卻透露出「天堂城市」也甘於在長三角的南翼做一個副中心城市。與此相比,珠三角無論在城鎮的規劃質量,布局的合理性,城市功能的發育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市場的輻射性也不如長三角。與浙江、江蘇咄咄逼人的上升勢頭相比,廣東省統計局將廣東目前的經濟發展態勢概為「總量領先,差距縮小」8個字。這個結論是將廣東與上海、江蘇、浙江和山東4個經濟發達省市去年上半年的統計數字進行橫向比較後得出的。所謂「總量領先」,是指廣東仍佔有規模優勢,經濟總量仍居全國之首,尤其是外貿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20.9%,一馬當先;所謂「差距縮小」,是指廣東經濟增長速度處於中游,部分經濟指標增速過低,與後來者的差距日漸縮小。珠三角地區經過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後,原有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已逐步弱化,亟待創造新的條件以促進自身的發展———這或許就是珠三角今天面臨的最大挑戰。與此同時,卻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長三角地區已成為不但是國內、還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發展前景的經濟區域之一,並被公認為繼倫敦、巴黎等之後的世界第六個大都市群。
B. 長江三角洲經濟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
本文利用搜集到的長三角各城市統計部門大量豐富的統計數據,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地位和發展狀況,紹興與長三角各城市改革開放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詳細的對比分析,從統計角度簡述紹興經濟總量和增速在長三角地區位置變化情況,剖析紹興在經濟發展某些方面落後於部分城市的原因,並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找出差距,揚長避短,為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分析紹興「工業立市、開放興市、文化強市、合力建市」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長江三角洲屬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自然地理基礎為長江入海口處的沖積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工商輻輳之所」,對外埠際貿易發達,在近、現代中國經濟發展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們廣為傳頌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無寧不成市、無紹不成衙」的詩詞民諺,就生動地記載了長三角經濟繁榮、人才輩出的歷史豐碑。 長三角地區歷來是中國經濟的重心,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經濟、社會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作為一個強大的經濟區域在全國崛起,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這一地區以全國1%的土地和6%的人口,創造出全國15%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近1/4的工業產值和財政收入,1/4以上的外貿出口,30%以上的外資利用額。
紹興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主要城市之一,經濟與社會同樣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八五」、「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26.2%和14.2%,分別比全國平均速度快14.2和6.1個百分點。但是,將紹興置身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大格局看,目前的經濟總量卻只能處於中等水平,面臨著前有標兵,後有追兵,不進則退,小進也退的嚴竣形勢。如何認清自身不足,揚長避短、保持優勢、准確定位、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提高紹興區域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力提升紹興經濟、社會在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地位,確保長江三角洲第二層次城市領頭羊,努力躋身第一層次城市,是當務之急和今後定位發展的方向。
長三角區域有十六個城市,分別為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蘇州、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紹興、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從各城市經濟綜合實力看,到2002年,GDP超過1000億元的有6個城市,分別為:上海(5408億元)、蘇州(2080億元)、杭州(1782億元)、無錫(1602億元)、寧波(1500億元)、南京(1298億元);GDP在700—1000億元的城市有5個城市,分別為:紹興(928億元)、南通(887億元)、台州(858億元)、常州(761億元)、嘉興(706億元),其餘5個城市GDP均在700億元以下。本文依此將十六城市分為三個層次,紹興暫居第二層次第一位。 一、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C. 求2008年到2015年長三角地區GDP總值和全國生產總值
選B。(1)。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證,是回工業特別是輕工答業原料的主要來源;為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是國家建設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是出口物資的重要來源。不可能能脫離第一產業,所以A項錯誤。(2)。根據題目所給數據,長三角的三大產業呈現二,三,一的格局(即以二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占較小比重)。二三一格局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格局,最佳的格局就是三二一,這是城市發展到很高水平呈現出的格局。所以C項錯誤
(3)。從材料可知,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所以不可能農村人口完全轉化為城市人口。D項明顯錯誤。
D. 整個廣東的GDP和長三角的GDP哪個厲害(多)啊
總量不清楚,你應該問長三角和珠三角吧,
總量廣東是GDP最大的省,
人均應該是長>珠吧。
E. 長三角經濟和珠三角經濟有什麼不同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比較研究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歷程和經濟規模,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原因,可以為兩個三角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同時也為其它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長江三角洲是指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沖積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本文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指由滬、蘇、浙三地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復合型區域,具體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積為10.9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8121萬人(2002年)。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已被公認為世界六大城市帶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來沖刷出來的一塊平原,北起廣州,呈扇形向東南和西南放射,東面有經濟特區城市深圳和與之相鄰的東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門、中山以及與澳門接壤的經濟特區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14個市縣: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區和惠陽、惠東、博羅三縣,肇慶市的市區和高要、四會兩市,其土地面積為4.17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2365萬人(2002年)。
一、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指標的比較
1.長江三角洲GDP規模高於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於珠江三角洲;兩地GDP約佔全國的28%。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兩地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1995年兩地GDP總量達到13076.5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9216.0億元,珠江三角洲為3860.5億元。長江三角洲GDP總量為珠江三角洲GDP總量的2.4倍。從人均GDP來看,1995年長江三角洲人均GDP為11665元,珠江三角洲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長江三角洲高54.8%。
2002年兩地GDP總量達到29402.1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19983.3億元,珠江三角洲為9418.8億元。由於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規模發展快於長江三角洲,從而長江三角洲GDP總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縮小。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達到34295元,比長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
2.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均保持較快增長,大大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
2000年—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長速度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除揚州和肇慶市區外),均高於全國7.8%的平均水平,顯示出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快速。
3.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次產業基本同構,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
2002年長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布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布為5:50:45。
從1978年到2002年,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產業基本持平。珠江三角洲第一產業下降幅度最大,從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第三產業上升幅度最大,從18.4%上升41.9%,上升了23.5個百分點。
2002年這兩個區域的第二產業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國約低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高出8個百分點。可見,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發展,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調整和改善,基本上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4.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一直高於長江三角洲,兩地進出口貿易佔全國52.3%。
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243.8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地區進出口總額達117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4%,其中出口額為942.0億美元,進口額為832.1億美元;珠江三角洲進出口總額達2069.7億美元,是長江三角洲的1.8倍,比上年增長22.9%,其中出口額為1126.1億美元,進口額為943.6億美元。
與全國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2.3%,其中長江三角洲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8.9%,珠江三角洲佔33.3%。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比長江三角洲高14.4個百分點。
5.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遠遠高於珠江三角洲,兩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24.9%。
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0818.9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7900.1億元,比上年增長22.5%;珠江三角洲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2918.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141.6倍;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326.9倍。2002年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是珠江三角洲的2.7倍。
與全國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4.9%,其中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的18.2%,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6.7%。
6.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於長江三角洲,兩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全國平均的1倍以上。
2002年長江三角洲城市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萬元大關,達到10499元。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達到14239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珠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
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7820.6元,珠江三角洲地區為11686.1元,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1.5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珠江三角洲地區居民消費支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9倍。
二、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原因
在過去的20多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源。從比較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它們經濟發展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其相同點有:
一是兩個三角洲都走在了中國改革前列,各自確立具有優勢和特色的市場化道路。改革開放之初,兩地充分發揮自己輕紡產品和機電產品優勢,迅速佔領並擴大了國內外市場,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的民營企業和鄉鎮工業順應改革大潮,很快實現了全面啟動,千百年的商業文化厚積薄發,創造了「溫州模式」等經濟奇跡。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鄰港澳的獨特地理位置,發揮其信息優勢和僑鄉眾多的人文優勢,以較低的土地價格和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大量外資的直接進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台製造業的大規模轉移,使「三資」企業在珠江三角洲城鄉迅速發展起來。80年代,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製作、來件裝配、補償貿易)為主要貿易形式的外向經濟企業遍及城鄉。
二是不斷提高與國際接軌的程度,發展外向型經濟。引進國外資金力度大。1985年—1999年,長江三角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0.07%,高出全國均值10.49個百分點,1979—1999年珠江三角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3.5%,高出全國均值12個百分點以上。國際貿易快速增長。2002年,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進出口貿易額為2069.7億美元和1174.1億美元,分別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33.3%和18.9%。在引進外資、擴大外貿的同時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更重要的是引進了現代市場經濟理念、科學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質,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不同之處在於: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屬於「外向型」,即改革開放以後,珠江三角洲企業就把產品市場與國際接上了軌,廣東外貿一直獨領全國風騷,佔全國外貿出口的1/3,2003年1到11月,進出口貿易更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25.6%,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而長江三角洲90年代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內資為主的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產品以國內市場為主,以此來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力量還顯不足。而上海因受計劃經濟體制限制,經濟轉型較為艱難,短期內,其經濟增長作用沒能充分發揮,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力較為有限,這一時期,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略顯滯緩。
兩個三角洲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改革開放政策對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極大地推動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珠江三角洲是最早在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地區,進入90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指引下,珠江三角洲又掀起了第二次創業大潮。長江三角洲也是我國對外開放比較早的地區之一。1984年國家先後將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寧波、南通3個城市確定為沿海開放港口城市,獲得經濟特區的部分優惠政策。90年代,為振興上海經濟中心地位,中共十四大做出了「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沿岸城市、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飛躍」的又一重大決策,使上海重新崛起,也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
2.人力資源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廣東省總人口為8642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為3104萬人,而珠江三角洲地區流動人口為2152萬人,佔全省流動人口的82%,是全國吸引外來勞動力最多的地區之一,低勞動成本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大量勞動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時,也加速了各種生產要素(生產資料、資金、技術、人才)向該地區的集聚,這就大大推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進程,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
與珠江三角洲相比,長江三角洲在高素質人力資源方面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地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社會經濟基礎較好,不但人口密集,而且人口素質相對較高,高科技人才資源豐富。長江三角洲地區擁有1000餘所科研機構,150餘所高等院校和300多所中等專業學校,教學科研基礎雄厚,科技人才密度高,高級人才比重大。此外,還擁有大批熟練的高素質技術工人。這些都對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十分有利。90年代以來,在開發開放浦東的有力推動下,長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發展呈現出起點高、規模大、增長快的特點,這與其擁有雄厚的人力資源有著直接關系。
3.城市協調合作是決定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江、浙、滬兩省一市的16個城市,是全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縱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橫向市場性聯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領導,不僅導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為單純製造業中心,還使江浙兩省及下屬各地市間缺少了橫向整合的基礎。改革開放後,在體制創新和政策導向的雙重作用下,長江三角洲地區市場經濟體制和體系有了迅速發展。上海也逐漸恢復了其大都市應有的產業和技術的輻射功能,通過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推動了周邊地區鄉鎮企業的起步和技術升級。但由於長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區域,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加上長期的條塊管理,使地區間的協調變得困難,目前地區間的經濟合作還停留在80年代橫向經濟聯合和自發的層面上,並沒有進入跨地區產業整合階段。隨著浦東開發,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的龍頭城市,其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將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產業結構的重新調整,並促使以產業聯動為交往機制的區域聯合模式的形成。長江三角洲未來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區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創新。
4.粵港的經濟互動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
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得益於香港經濟的發展,香港的「三來一補」啟動了深圳工業化的進程,香港的資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經濟的雛型。在深圳實際利用外資中,港資佔了近70%,進出口貿易中,對港澳進出口貿易佔了80%,「三來一補」的企業中,屬於港資興辦的佔了90%,深圳的旅遊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無不滲透著「香港因素」的作用。
隨著國際經濟競爭的日益激烈,中國幾個經濟區域之間的相互競爭、三角洲內部各個城市的相互競爭也在加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如何加強相互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取長補短,建立良性的競爭模式、避免地方保護行為和重復建設應當引起廣泛關注。
兩個三角洲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各地級市行政地位和經濟實力相當的城市之間的畸形競爭。各個城市從追求自身發展目標出發,極易滋長地方的本位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從而使城市之間的經濟關系逐漸離散,導致各個城市均以行政區域為界,相互封閉,各自發展建立「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按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往往是優先重點建設中心城市,進而帶動周圍地區發展。目前,上海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顯,而珠江三角洲也應該盡快確立廣州、深圳的龍頭地位,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整合區域內的各類基礎設施、行政措施、資源,從而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三角洲整體的競爭能力。
目前,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土地面積不足全國的2%,人口不足全國總人口的1/10,卻創造了全國近30%的國內生產總值。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對全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主導作用,它們是中國其它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大教室」,其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觀念、經營思想和管理經驗以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其它地區具有示範和借鑒作用。
F. 長江三角洲的經濟
2009年,長三角兩省一市國內生產總值(GDP)達72494.10億元,占同期中國經濟總量的21.29%。其中,第一產業產值為3538.76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10.05%,第二產業產值為36476.64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23.14%,第三產業產值為32478.7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22.00%。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長三角2009年三次產業結構為4.88∶50.32∶44.80,與2008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2.49個百分點,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則分別下降了0.17個和2.32個百分點。 銀行業
2009年,上海、浙江和江蘇兩省一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總額為138582.58億元,比2008年增加30494.8億元,增長28.21%,存款總額佔全國比重為17.67%,比2008年低4.92個百分點;貸款發放量增長平穩,兩省一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總額為104204.7億元,比2008年增加24219.21億元,增長30.28%,貸款總額佔全國比重為18.79%。
證券業
2009年末,上海地區集合理財產品共有9個,首發規模超過150億元,涵蓋股票、債券、貨幣、FOF、混合型等多種形式。江蘇省境內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117家增加到128家。2009年末浙江省證券經營機構數位居全國第三。全年證券市場交易規模含肆增長72.8%,交易總額居全國第三,證券營業部平均利潤水平居全國第二。期貨公司綜合實力和盈利能力繼續保持領先,期貨經營機構代理交易金額居全國第一,增長87.6%。期貨公司規范運作水平持續提升,實現規模增長和強化風險管理雙重目標。總體來看,長三角地區證券市場表現良好,在金融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保險業
2009年,長三角地區保險業平穩發展。如圖所示,兩省一市2009年保費收入總額221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4.83%,佔全國比重為19.92%,略高於2008年。上海,江蘇和浙江保費收入均有所上漲,其中,江蘇省保險機構實現保費收入907.7億元,依然為長三角之首,占據長三角保費收入41%的份額。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別實現保費收入665.03億元、645.5億元。從增幅來看,江蘇省增長較快,同比增長17.06%。 截至2010年,長三角兩省一市已建成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15個,國家級保稅區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8個。除此之外,長三角還擁有4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各地還擁有眾多不同類型的省市級開發區,其中,上海建成寶山工業園區等市級工業開發區26個,江蘇則有省級開發區116個,浙江有省級開發區100個。
2009年,與中西部地區相比,長三角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較大,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均出現了負增長。2009年長三角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23.69億元,佔全國54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量的28.90%,同比下降了0.72個百分點,其中弊羨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最多,達到1120.09億元,南通經租老拍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最快,為31.27%。
G. 長江三角洲區域的經濟總量以及所佔上海在經濟總量中所佔的份額是多少
1.根據人民網上抄海頻道的報道襲,2013年,上海市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1602.12億元;
2.根據新華社的報道, 2013年長三角地區經濟數據新鮮出爐,該地區2013年全年GDP總量逼近10萬億元,達到97760億元,佔全國的17.2%。這是無錫市統計局在2013年長三角經濟運行分析報告中披露的數據。
因此,上海佔比約為22%,希望能幫到你。
H. 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相比,誰的經濟GDP更有潛力
誰的經濟GDP更有潛力,短期看政策,長期看基礎。
短期看政策方面,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在改革開放後享受到了國家政策全力扶持,而且目前政策的紅利仍在不斷釋放。與珠三角相聯粵港澳大灣區目標是世界四大灣區之一,而長三角定位是建成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引領全國的世界級城市群,尤其長三角地區肩負著中國未來金融中心的期望。目前,長三角城市群的GDP是高於珠三角城市群的,但珠三角GDP數據港澳兩地沒有加入統計。應該說,綜合各種政策,長三角獲取的政策效應預期要略多與珠三角。
長期看基礎方面,長三角坐擁中國的三大主要平原地之一,有更廣闊的平原基礎;而長江水運為長三角發展提供有更幽深的經濟腹地;長三角擁有更開放的政策基礎,新一代的改革試驗田正從珠三角向長三角轉移,潛力更加為人看好。
綜合各方面看,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發展都潛力無限,相比較長三角略大。不過,政策與自然資源之外,一個區域的發展影響因素還有很多。近期一個中興通訊的事例警示國人:任何區域,創造力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排除經濟發展風險的固本支撐,否則經濟發展無論靠政策,還是靠它國別人,都會受制於人。
相信發展健康的話,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會成為國內最早享譽世界的城市群。
I. 長三角在中國有多發達
中國1000多年來的來經濟、文化、自教育中心,中國1000年來最富裕、素質最高的地區
廣義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指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東部組成的經濟圈。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是國際公認的六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並致力於在2018年建設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
2012年,長江三角洲核心區16城市GDP總量逼近9萬億元
J. 長三角地區經濟總體狀況要數據!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增長狀況
統計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江蘇、浙江、上海三地共實現的生產總值約佔中國全國四分之一,增速分別達到了百分之十五點四、百分之十四點一和百分之十二點六,均高於全國百分之十點九的平均水平。
但同期上海、浙江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分別為百分之九點五和百分之十七點六,都大大低於全國百分之二十九點八的增幅,江蘇省的投資增長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二點七個百分點。
有關專家指出,當前中國國內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過分倚重投資增長,而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長時間高位運行,必將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將表現出以下趨勢性特徵:
一、經濟發展進入內需與外需的均衡增長階段。今年以來,雖然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趨緊、要素資源價格過高等不利因素的沖擊,長三角區域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這主要得益於內需的拉動作用增強。以上海為例,1999~2005年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凈流出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分別為48.4%、44.2%和7.5%。長三角區域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機制已經基本形成,並在尋求內需與外需的均衡增長。第一,投資穩步增長,投資效率進一步提高。以浙江為例,1990~2005年,其固定資產投資每增加1%,拉動經濟增長提高0.25個百分點。從邊際資本——產出效率來看,2000~2003年,投資效率呈現升高趨勢;2001~2005年,投資效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第二,消費需求趨旺,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1991年以來,上海市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90%左右,最終消費的貢獻率達到50%左右。浙江省消費需求每增加1%,經濟增長0.47個百分點,年均13%的增長中大約有6個百分點歸功於消費。第三,出口結構趨於優化,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隨著我國對內對外開放度的加大,長三角地區的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外需逐漸壯大,與內需均衡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二、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經濟增長方式持續優化。近年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在市場需求的牽引下,長三角地區逐漸推進產業的梯度轉移,努力實現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轉變。2001~2005年間,浙江省全員勞動生產效率從24666.44元/人提高到43337.28元/人,年均提高11,9%。今後一段時間,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進一步優化,長三角地區正著手進一步推進產業的梯度轉移,投資科技含量高、污染低、耗能低、效率高的行業,為此,雙管齊下:第一,繼續「開放門戶」,向外延伸發展的觸角。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競爭機制,加快優勝劣汰和資產重組的步伐。第二,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能耗、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先進製造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
三、區域發展趨於均衡,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成為全國經濟增長的領先者,原因在於重視地區間資源要素的互動和產業的梯度轉移。為了促進蘇北地區的經濟加快發展,江蘇省一貫推行產業、財政、科技和勞動力的「四項轉移」。同時,在國家宏觀調控大背景下,蘇南地區鼓勵企業盡快把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產業轉移到要素相對充足的蘇北。五年多來,省內外共向蘇北產業轉移500萬元以上的項目7947個,項目總投資額2431.4億元,實際引資額982.8億元。進入「十一五」時期,江蘇省仍繼續推動境內外產業和科技成果向蘇北轉移,加快蘇北地區工業化進程。如今,蘇北已進入了工業化、城市化、經濟國際化加速發展的新階段,進入經濟起飛的關鍵時期。同時,這種產業和資源要素的轉移也為蘇南企業拓展了發展的新空間。未來時期,蘇北在蘇南地區的產業扶植下,將會更快更好地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將更加協調,長三角的發展後勁也將進一步增強。
未來一個時期,長三角地區在投資、消費以及出口三大需求的共同驅動下,經濟仍將平穩快速增長。預計2007年,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將保持在13%左右,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5萬億元以上,佔全國的1/4左右。
只有逐步把投資比重與速度降下來,才能給結構調整預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從而更好地推動經濟增長方式根本好轉。
據了解,今年以來,江、浙、滬三地正是在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重點加大對集約化、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因此大大降低了投資增幅。
而與此同時,消費和出口的增幅也在加大,數據顯示,江蘇、浙江、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幅均超過了當地GDP的增速。
3.FDI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地區近年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其中外資發揮了重要作用.運用經濟計量模型,利用長江三角洲各個城市的有關經濟數據對長江三角洲FDI與GDP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增長與當地的外商直接投資有一定的關聯度.對長三角地區更好地吸收FDI,保持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4.改革開發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再傳佳音,經過一年「盤整」之後,長三角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績單」,經濟增長速度在2005年回落的基礎上實現了新提升,發展呈現出經濟增長加速,經濟結構趨優、經濟活力增強、經濟質量提高的特徵。
主要經濟指標在高基礎高增長的基礎上再次突破「新關口」: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8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3500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80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6000億元,進出口總額超過2800億美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1900億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超過9000元。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除投資外)均快於全國平均水平。經濟運行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經濟增長速度加快
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經濟呈現回暖發展態勢。初步統計,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實現生產總值1826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00多億元,16城市GDP平均增速達到15.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8個百分點,比2005年全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比今年一季度柵陝了0.1個百分點,表明長三角地區經過2005年盤整後走出新的增長陽線。
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工業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719億元,同比增長22.8%,工業產銷銜接良好,上半年長三角地區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為97.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個百分點,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等重點行業繼續保持強勁增勢,長三角作為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的優勢進一步顯現。
服務業增長加快,比重提升。上半年長三角地區最大的亮點無疑是第三產業的迅猛增長,服務業實現增加值7569億元,平均增速達到14.6%,增速比今年一季度提升了1.1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41.4%,2005年提升了0.8個百分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成為長三角各地區發展的重點。
經濟增長動力強勁
投資保持適度增長。近兩年國家宏觀調控投資的效應充分顯現,長三角地區投資增長呈現持續平穩增長,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318億元,同比增長15.9%,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4個百分點。與全國相比,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投資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3.9個百分點。從房地產投資來看,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686億元,同比增長9.1%,增幅首次出現個位數增長。反映出長三角地區房地產投資從過熱走向平穩,長三角地區投資依靠房地產拉動增長的局面也得到改善。
市場消費穩中趨旺。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消費能力的進一步增強,消費品市場持續旺盛。上牛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46億元,同比增長14.8%,增速比2005年提升了0.4個百分點,比今年一季度加快了0.3個百分點,汽車、住房、裝修裝潢等消費熱點成為拉動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
對外貿易規模擴大。從上半年統計數據看,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繼續呈現出口增長快於進口的特點,累計實現進出口總值2846億美元,同比增長22.9%,其中出口累計達到1605億美元,增長27.0%,進口1241億美元,同比增長17.9%。實現貿易順差364億美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長三角地區進出門總額、進口總額增速首次出現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現象,其中進出口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進口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但出口增速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
利用外資平穩發展。上半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利用外資穩步發展,商務部確認的到位注冊外資158億美元,上半年全國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84億美元,長三角地區到位注冊外資佔全國的55%以上,反映出經過調整後的長三角仍是外資投向的重點。
經濟增長質量提高
財政收入增長穩定。上半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19億元,同比增長12.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佔GDP的比重達到10.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個百分點。
工業效益總體較好。上半年長三角地區15城市(缺舟山)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2687億元,增長18.8%,其中利潤1611億元,增長18.3%,增速比2005年提高了11.3個百分點,企業效益總體趨好。
居民收入增加較多。今年以來長三角地區居民收入呈現穩步增加態勢,16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達到920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千餘元,增速均值達到13.5%,16個城市中除嘉興、湖州外,增速都達到兩位數,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收入增加的同時,支出也快速增加,,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均值達到5773元。
經濟增長環境有利
市場物價走勢溫和。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16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均值為101.4,物價上漲1.4%,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5個百分點,比2005年回落了0.3個百分點,物價形勢趨於穩定,與全國平均水平(1.3%)基本持平。
金融信貸較快增長。6月末,長三角地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到66434億元,比年初增加6865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49828億元,比年初增加5821億元。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達到26490億元,比年初增加2539億元。
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放緩、房地產業調整的前提下,長三角經濟反而保持了更高速的增長。長三角地區上半年這份漂亮的成績單背後,反映的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動力逐步由投資拉動轉向投資消費雙輪驅動。由此也可以看出長三角經濟繼續在新一輪增長周期高增長的平台上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