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朝GDP及世界排名是多少
中國歷朝GDP及世界排名:
漢朝:
國力強盛,經濟更是佔全球26%的地位。並且和羅版馬帝國一樣,稱權霸一方,可以說是是世界東方的中心。
唐朝:
已經達到中國古代封建史最高峰,其經濟佔全球的 58%,並且遠遠拉開了他國的差距。就連第二名的東羅馬帝國也只佔9% 的地位。像第三名阿拉伯帝國與東羅馬差距不大為7% 。第四名古印度也緊隨其後。可見唐朝在當時不可一世,經濟地位十分顯著。
宋朝:
從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看出盛況,當時的宋朝的GDP佔世界的60%,是中國佔世界GDP比例最高峰。同時,宋朝也是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時代,典型的藏富於民的時代,由於宋朝的紙幣的出現和貿易的發展給許多商人帶來了豐厚的利益。
元朝:
成宗大德二年金一萬九千兩,銀六萬兩,鈔三百六十萬錠,元朝經濟總額大約320億。
明朝:
萬曆年時我國經濟佔世界的55%,平均水平為45%,雖然明末期間災荒戰事不斷帶來經濟下滑,好在在明朝中後期時期,江南地區已經恢復,甚至更加發達。
清朝:
經濟佔世界GDP在35%-10%之間,1840年後的經濟更加大幅度衰退,被侵略後大量白銀用於賠款並外流,造成整個國力迅速跌落,從康熙乾隆嘉慶的35%最高峰跌至不足10%。
2. 中國歷史上經濟搞得最好的是哪個朝代
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朝代是宋朝。
宋朝人口首次突破1億的階梯,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北宋的首都汴梁人口超過15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經濟總量居當時世界第一位。經濟強盛的另一個表現是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直觀的例子是《清明上河圖》里所展現出的超越以前任何朝代的商業繁榮。
據英國經濟史學家麥迪森的《世界經濟千年史》,趙匡胤建立宋朝的公元960年時,年人均GDP已達到600美元,經濟總量佔全球的21%,「人均收入上就已經是世界經濟中的領先國家」;宋朝財政收入峰值達到1.6億貫,按照「1貫=1000枚制錢=1兩白銀」的公式作個簡單推算,宋朝年財政收入的最高值達1.6億兩白銀,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北宋中後期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達10000萬貫。
明隆慶5年(1571)歲入白銀250萬兩。參照黃仁宇先生的估算,明朝正常的歲入最多也只有1500萬兩,緊急時期達到2500萬兩。以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那麼明朝的正常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
清朝的財政狀況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4000萬兩,仍然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
(2)歷朝歷代gdp排名擴展閱讀:
宋朝在對外貿易方面,強盛的經濟一方面來自外貿的增長,另一方面又為對外貿易注入了活力,加上造船技術的進步和指南針導航的應用,使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大增強,除了周邊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傳統貿易夥伴,宋朝的貿易對象還包括了其它亞洲國家以及一部分非洲、歐洲國家。
宋朝已經可以建造300噸的大船,用指南針導航,而數百年後哥倫布的航船才120噸。英國學者巴茲爾·戴維遜在《古老非洲的再發現》一書中認為:「十二世紀前後,中國造船就技術上來講,已經能夠航行到任何船隻所能到達的地方。」
瓷器、絲綢等是宋朝海外貿易的「拳手產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宋代「五大名窯」出產的瓷器享譽海外,根據史料的記載和考古發現,當時進出口商品多達300多種,印刷術、火葯、指南針等中國的發明也隨著海外貿易走向越來越多的國家。
3. 中國歷史哪個朝代的人均GDP最高
人均GDP有兩個指標來,一個自是GDP,一個是人口基數。考慮到「朝代」限定所以答案是很顯然的。
一般小農經濟模式下,GDP產出是很低的。真正拉動GDP只有那些大項目,比如秦朝的修長城,開馳道,修運河。還有隋朝的修運河,修長城,修洛陽等。其他朝代這種大項目太少,對GDP沒有什麼影響。所以人均GDP最高的只有在秦朝與隋朝兩個裡面選。
雖然沒有嚴格的統計標准,但是秦朝時期實行的是一種古典軍國主義的路子,國有作坊和大項目非常多,而且人口應該是更少,畢竟戰國末期的戰亂規模太大了,所以我認為人均GDP肯定是秦朝最高。
當然如果不限定朝代的話,我認為陳勝的張楚政權人均GDP肯定更高,因為他們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而搶的東西又很多,統治的底盤和人口又非常少。當然太平天國初期也是有可能的。當然這些都不是正統朝代。所以不算。
4. 中國古代各朝代政治經濟發展狀況
一、中國古代政治史
1.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秦王嬴政政自稱始皇帝,並規定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從此,皇帝成為我國封建時代歷代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專稱。明代,皇帝廢除宰相制度直接統管政府,並建立龐大的宦官機構和廠衛制度,實行專制特務統治,皇帝制度走向極端。在19世紀末的維新變法運動中,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以君主立憲政體代替君主專制政體。資產階級革命派則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實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中華民國的建立,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壽終正寢。
2.中央官制
秦朝統一全國後,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創,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了三省的職權。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機構,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具體負責各項行政事務。
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廢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國家政事。從制度上集君權與相權於一身,保證了皇帝的專制獨斷。三省制度結束後,設立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步形成內閣制度。
清初,中央機構大體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保留著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凡軍國大事都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皇權受到限制。雍正時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後加以傳達執行,地方軍政首腦直接聽從皇帝指揮,君主專制制度走向頂峰。1861年,清朝設立總理衙門,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務事宜的中央機構,地位高於六部,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
3.地方行政制度
秦統一全國後,郡縣制在地方普遍推廣,分封制被廢除,奠定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礎;
4.選官制度(科舉制)
漢武帝時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舉薦人才的制度。
隋文帝時,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
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為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答卷不許發揮個人見解,文體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0世紀初,由於國內形勢的劇變,封建科舉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5.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儒學統治地位的終結。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國古代經歷了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春秋末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戰國時期儒學初步發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
二、中國古代經濟史
1.古代的農業經濟
農業的發展,一般表現在農具改進與農作物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耕作技術的進步、墾田面積的增加、糧食產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國家人口增殖等方面。發展的原因主要看歷代政府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農業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產工具的不斷進步。
②農作物品種不斷增多,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漸提高。兩宋時期從越南引入優良品種占城稻。從兩宋時期開始,棉花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農產品商品化直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水利工程的興修。
秦朝修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連接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開鑿,使南北得以貫通;唐代興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黃河、長江流域,邊遠地區也有。
④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重視農業,自秦漢至明清,耕地面積呈不斷擴大趨勢,使糧食總產量大幅增加,養活了眾多人口。
2.古代手工業經濟
手工業發展的表現,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業部門,主要包括紡織業、冶金業、陶瓷業、造船業、造紙業等。每一部門的發展包括產地、規模、技術水平、產品數量與質量、產品銷路等方面。
①金屬冶煉技術。
②采礦技術。
③紡織技術。絲綢之路的開通說明漢代紡織技術處於世界前列;北宋時,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蘇州、杭州、南京、廣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棉紡織業於南宋後期興起。
④制瓷技術。宋瓷譽滿中外,瓷窯遍布各地。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⑤造船技術:宋代造船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明朝鄭和的船隊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
3.古代商業和城市經濟
城市商品經濟逐漸發展,明清到達高峰。北宋時大城市的商業活動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營業時間也不受限制;市內還有娛樂貿易場所「瓦子」,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
4.古代對外貿易興盛
漢朝以絲綢之路為主要路線的陸路貿易開辟了中西貿易的新紀元,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到中亞,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宋元時期海外貿易興盛,貿易范圍擴大。明朝前期鄭和七次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從明朝中後期起,由於倭寇入侵,政府開始實行閉關政策,到清朝時期,只開放廣州一地同外國通商,阻礙了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妨礙了對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吸收。
5.經濟重心的南移
三國以前,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區初步發展。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出現了一次高潮,使得南北經濟均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礎。唐朝安史之亂後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從五代開始,南方經濟逐漸超越北方,並日益成為全國經濟先進地區,而且南方人口數量也超過北方。到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格局,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6.邊疆地區的開發
秦始皇修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和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使中原先進的絲織技術和冶鐵技術傳到西域地區。
5. 唐宋元明清哪個朝代戰鬥力最強,經濟最好
戰斗復力最強的是元,制蒙古鐵蹄都打到歐洲去了,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最富有,經濟最好的是宋,有史料顯示北宋一守城士兵生活水平可以媲美同時期的歐洲君主,官僚階級的待遇就更不必多說。。。。當然,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6. 中國各朝代的GDP佔全球的多少
清代我國的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比大概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不可版能有百分之八十,權早期在廣州十三行與西方通商,白銀大量湧入中國,貿易處於出超地位。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瘋狂掠奪我國,我國經濟總量佔有率稍微下降,以我國當時的生產總值8000萬兩白銀計算,在鼎盛時期為百分之三十左右,1900年我國經濟總量為世界百分之十左右。因此應該是百分之八的誤寫,庚子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相當於我國六年的財政總收入,人均分攤一兩白銀,西方列強想滅亡我國,徹底控制我國經濟命脈。
7.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經濟最發達
宋朝佔比吃80%-85%可是國家大量的錢給做歲幣給別國了!還有大多有錢的是商人和地主!
8. 中國古代經濟最發達的朝代
中國古代刑法最發達的朝代當然是
清朝
但是清朝是封建社會的發展到極致的狀態
是一個奴性彌漫的朝代
9. 中國歷朝歷代的GDP和人口
秦代:晉代人皇甫謐在他的《帝王世紀》中稱:夏禹時人口總數為13553923 人,周成王時人口總數為13714923 人,周莊王時人口總數為11847000 人。《帝王世紀》中稱:「然考蘇張之說,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存五百餘萬。推民口數,尚當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在他看來,秦並吞六國之前人口總數當在千餘萬,到並吞之後,人口總數在千萬以下。
當代史學家研究認為: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的秦代人口約3000-3600萬,是世上最多人口的帝國。當代史家葛劍雄在《中國人口史》中更是認為「秦始皇滅六國之初,秦朝的人口有4000 萬左右」;現代史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則稱「秦代時全中國人口約二千萬左右」;
西漢:公元2年,全國人口有5959萬人。據《通典.食貨志》
東漢:公元156年,全國人口有5006萬人。據《後漢書.郡國志》
西晉:公元280年,全國人口有1616萬人。據《晉書.地理志上》
隋朝:公元609年,全國人口有4601萬人。據《隋書.地理志》
唐朝:公元755年,全國人口有5291萬人。據《通典》
北宋:公元1110年,全國人口有4673萬人。據《宋史.地理志》
元朝:公元1290年,全國人口有5883萬人。據《元史.地理志》
明朝:公元1578年,全國人口有6069萬人。據《明史.食貨志》
清朝;公元1764年,全國人口有20559萬人。據《清史稿.食貨志》
公元1844年,全國人口有41944萬人。據《清續文獻通考》
民國:公元1933年,全國人口有47354萬人。據1934年《申報年鑒》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全國人口46,100.0000人。中華民國統計年鑒
1949年, 全國人口54100萬。增長率為8.33%
1954年,全國人口60266萬。增長率2.18% 何炳棣《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
清朝: GDP:1878億美元(3億人口時)
財政收入:最高8000萬兩白銀經常在6000-7000萬兩。還不包括康熙朝普免全國白銀1.4億兩,乾隆朝普免全國白銀1.2億兩加1000萬石漕運糧食
軍隊:八旗20萬,蒙古騎兵20萬,綠營20萬(乾隆嘉慶時期70萬人)。各類軍事及准軍事武裝力量總和120萬人。 幅員:1300萬平方公里,人口3-4億
明朝: GDP: 1393年339億美元 軍隊:200萬人
元朝: GDP:320億美元 軍隊:50萬人
北宋:宋哲宗紹聖年間GDP的數值約為40億貫,約值35200億美元。北宋朝稅峰值達到1億6000萬貫。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所以,1貫=5克。現在1克黃金=19美元,按黃金折價,現在約值152億美元。當時的稅率約為1/15,農民沒有額外負擔,也沒有戶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進城,商業尤為發達。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萬--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有40個,汴京、臨安、長安、洛陽、南京都是人口超百萬的城市,而同時期的歐洲國家3萬人的城市就稱大城市了。
唐朝: GDP:武則天時期239億美元,佔世界GDP比重:58% 軍隊:57萬人
幅員:領土775萬平方公里,人口800-900萬人
漢朝: GDP: 265.5億美元漢朝時佔全球財富26%的地位。和當時羅馬帝國稱霸東西,是世界東方的經濟中心。
秦朝: 幅員:領土400萬平方公里,人口2000-3000萬人
說明:除非特殊說明,幅員、GDP為平均值,美元為2008年1月1日美元。
10.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的經濟最發達
唐朝。
唐朝的首都長安,是當時最繁榮開放的一個都城,是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中心。縱觀歷史,前後都難以有一座城市可以與之相比。一個時代如果國內混亂,統治秩序動搖,對內怕得不得了,這個時候對外來文化,一定會排斥拒絕。
唐朝在強盛時,政治上有健全的宰相制度,敢於聽取尖銳的「異見」,文化上張開雙臂,接納東西南北的各方文化使者和經濟客商。
當時各國人士,都爭相來長安觀光、旅遊。唐太宗時,有康國(中亞古國,位於錫爾河至阿姆河之間)的人,獻金桃銀桃,種在皇家花園裡面;唐玄宗時,又送來胡旋舞,連跳胡旋舞的舞女,一起送給唐朝。
中亞的其它國家乃至大食國(阿拉伯帝國),也都送來馬匹等禮物。這些使者按照他們的風俗,不拜也不跪,唐朝的皇帝照樣很高興。不像清朝,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為了跪拜不跪拜,爭論一個月。
當時長安還有很多外國貴族,因為各種原因前來,都受到唐朝政府的禮遇。他們在長安照樣做官。不少人都融入中華文化之中,與唐朝的著名詩人往來相送,成為好友。
在文化建設方面,唐太宗也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五胡十六國以來,胡樂大量傳入中原,各種外來樂器、曲子、舞蹈風靡於世,極大地沖擊了儒家把音樂政治化的理論束縛,出現了中外音律各行其是的局面。到隋朝統一中國之後,朝廷開始要重新制定音律,也就是新的音樂規范,這就引起了一場大爭論。
從當時的情況而言,吸收外來音樂的精華,例如音階的確定、轉調的採用等等,乃大勢所趨。
他們堅決主張回歸到漢代以前的傳統上去,把魏晉以來音樂藝術的進步統統視為淫邪,予以禁斷。爭論的雙方各引經典,相持不下。當時最高統治者隋文帝出來裁決,他在文化上是一個頑固的君主至上論者,所以毫不猶豫地支持舊儒之說,實行文化專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