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長三角各市人均gdp排名

長三角各市人均gdp排名

發布時間:2021-01-29 10:58:37

Ⅰ 環渤海經濟區、長三角、珠三角人均gdp分別是多少

如樓上所屬經濟總量是長三角大於珠三角,但是個人覺得不代表長三角比珠三角發達。按人均還是珠三角大於長三角的。
目前人均GDP最高的是深圳和廣州,我們不妨來看08年的數據:
1、上海市 13698億元 增9.7% (滬)
3、廣州市 8215億元 增12.3% (廣東1)
4、深圳市 7806億元 增12.1% (廣東2)
5、蘇州市 6701億元 增長13% (江蘇1)
8、杭州市 4781億元 增11% (浙江1)
10、無錫市 4400億元 (江蘇2)
11、佛山市 4300億元 15.4% (廣東3)
12、寧波市 3964億元 10.1% (浙江2)
很顯然珠三角的增長還是有優勢的,對於長三角超越珠三角我覺得是沒有根據的,例如深圳和蘇州的人口差不多,深圳卻比蘇州多了1000個億的GDP。
再看廣州和上海,廣州的人口固定大約是1000w,還有些外來人口,上海固定人口是1880w,你算下兩大經濟核心城市,平均數珠三角還是比長三角人均GDP高。

我覺得現在,珠三角更有發展的前景,盡管這幾年上海確實表現了很強勁。但已經差不多是強弩之末。因為上海必然也要走一個轉型的步伐。

2008年-2020年國家對珠三角的規劃就清楚了。
1、廣州被國家確認為國家中心城市,這是國家對廣州的肯定,目前廣昆高速公路和廣貴鐵路在修建。擴大廣州的影響力。同時深圳也被定為國家經濟中心城市,國家的世界窗口。

2、規劃中明確要求珠三角率先在2020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廣東經濟超越整個韓國,這是長三角也沒有的待遇。跟著來的就是修建珠港澳大橋,對於珠三角相對落後的珠海和中山是巨大的利好,還批准了3700億城軌的工程,珠三角也會成為1小時的經濟圈,珠三角大城市群。這就意味著中央重新重視珠三角的發展。

3、珠三角之所以暫時被人看低,因為珠三角在轉型中,一旦轉型成功發展會很快的,加上廣東的發達程度還是比長三角大的。更容易吸引外資。

4、珠三角將來會和港澳一起發展,這是必然的趨勢,珠港澳大橋帶來的是巨大的商機,如果加上港澳的珠三角總量是超越長三角的,加上國際市場還是承認香港的,可以說香港市場在世界是流通的,這是珠三角的優勢。
5、東盟的發展也會給珠三角帶來動力。

不過珠三角也有劣勢,就是本土大學不多,所以人才只能靠外地大量流入,而長三角則不一樣。但是珠三角的開放性是長三角不能比擬的,廣東很優惠投資者,給予他們很多的優惠,其他省則是要別人買地,還要打通官場,廣東是政府當家,歡迎別人來,降低投資的成本,這點是廣東做得比較好。

Ⅱ 有關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起飛發源於珠三角和長三角,中國經濟做大做強的希望也將在長三角和珠三角(以下簡稱「雙三角」)!
一、長三角與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地區比較
作為對全國經濟發展具有較大帶動作用的兩大經濟區,「雙三角」在經濟活力、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面具有很多共同點,但它們的經濟發展也存在差異和不同。
(一)長三角經濟總量大於珠三角,但差距在縮小
2005年長三角GDP總量達33567億元,珠三角GDP總量達18059億元,長三角是珠三角的1.86倍。而2000年長三角是珠三角的1.92倍,2004年是1.89倍。這表明兩地區經濟總量的差距在逐漸縮小。
(二)經濟均保持高速增長,但長三角增幅低於珠三角
2005年「雙三角」經濟均保持快速增長。長三角經濟增長13.5%,珠三角經濟增長15.8%。長三角比珠三角低2.3個百分點。從歷史來看,長三角經濟增長速度也低於珠三角。2000-2005年,珠三角平均經濟增長速度比長三角快1.5個百分點。
(三)長三角人均GDP低於珠三角
珠三角流動人口佔了相當大的比重,且該比重遠遠大於長三角。2005年珠三角以常駐人口計算的人均GDP仍高於長三角以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GDP,人均經濟效益明顯好於長三角地區。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常駐人口平均)為41990元,長三角(戶籍人口平均)為40612元,珠三角仍比長三角高3.4%。
(四)「雙三角」城鄉居民收入不平衡,珠三角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於長三角
近幾年,「雙三角」城鄉差距在進一步擴大。2005年長三角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109元,前者是後者的2.2倍。而2000年前者只是後者的2倍。2005年珠三角城鄉差距大於長三角。2005年珠三角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77元,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只有6331元,前者是後者的2.8倍。
(五)長三角財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62倍
2005年,長三角財政收入為3174億元,珠三角為1211億元,長三角財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62倍。這種差距隨著長三角經濟近幾年的崛起有擴大的趨勢,2004年長三角財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58倍,2003年是2.28倍,2002年是2.02倍。
(六)長三角對外貿易發展以較高速度超過珠三角
近幾年長三角對外貿易以較高速度增長,2005年,長三角對外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25.2%;珠三角對外貿易總額增長20.17%。長三角比珠三角快5個百分點。2004年長三角比珠三角快18.8個百分點。到2005年,長三角對外貿易總額佔全國的比重從2001年的27.09%上升到35.33%。而珠三角對外貿易總額佔全國的比重由2001年的33.04%下降到28.88%。長三角在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七)長三角和珠三角產業結構趨同
2005年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二、三產業結構分別為4:55:41和3:51:46。這種產業構成與全國相比有較明顯的特點。一是第一產業均比全國水平低10個百分點左右;二是第二、三產業比重不同程度地高於全國水平。但兩個三角洲相比較,具有明顯的特點:一是製造業成為雙三角經濟發展的主動力。雙三角第二產業比重分別為55%和51%,不僅遠遠高於全國平均47%的水平,也是世界各國中的最高水平。在雙三角所轄的30個市中,第二產業比重超過60%的就有6個,低於50%的只有4個。其中蘇州市的第二產業比重甚至高達66.6%。二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佔全國的59.3%、進出口貿易額佔全國64.2%的雙三角地區,是我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主戰場。三是第三產業發展空間很大。雙三角的第三產業比重比2004年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個百分點,比低收入國家的51.5%也低近10個百分點。
二、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雙三角」地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重調整產業結構,注重經濟發展的效益和質量,經濟發展呈現出又快又好的良好格局。
(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
作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兩個地區,「雙三角」的經濟發展速度已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進入21世紀,長三角經濟年平均增長13.1%,珠三角年平均增長14.6%。雖然上一輪宏觀調控使這兩個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有所減少,增幅回落,但消費、出口的較快增長彌補了投資拉動的減弱,仍帶動該地區經濟保持穩步、快速地增長。
(二)高新技術產業獲得長足發展
2005年,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827億元,比上年增長22%,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9%,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24.3%,比上年提高0.53個百分點。浙江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385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其中,集成電路、光通訊設備、微波通信設備、行動電話機和計算機等產品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8.4%、16.2%、46.7%、29.9%和17.3%。
2005年,廣東高技術製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02億元,比上年增長20.6%。電子信息、電氣機械及專用設備、石油及化學三大新興支柱產業完成增加值4065億元,增長19%。森工造紙、醫葯、汽車三大潛力產業增加值645億元,增長25.5%。
(三)注重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其中重要一條就是立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動發展。全國的「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等幾個約束性指標。雙三角地區這方面在全國均先行一步。
上海把突破能源、環境的「硬約束」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2005年萬元GDP能耗為0.88噸標准煤,在全國屬較低水平;2006年的節能指標是萬元GDP能耗下降4.4%、COD排放量五年要消減15%、二氧化硫排放量要消減35%。
珠三角由於經濟結構中重工業、高污染的產業占的比重較小,在能耗的控制方面一直做得較好。
2005年,廣東省萬元GDP能耗0.79噸標准煤,節能效果名列全國前茅。環境綜合治理和保護方面也取得較好成績。全省已建成煙塵控制區161個,建成環境雜訊達標區244個。至2005年12月,全省建成水處理廠79座,日處理水能力634萬噸。建成19座符合標準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在生態綠化方面也取得明顯成果。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建立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237個,總面積107.2萬公頃,佔全省陸地面積的6%;建成生態示範區189個,比上年增加24個,總面積335.6萬公頃。
(四)長三角經濟區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2005年長三角區域合作碩果累累。涉及環保、信息資源、人力資源、交通、旅遊等廣泛領域。
信息共享平台不斷拓展。《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信用體系建設區域合作推進方案》提出「信用長三角」,力求實現三省市網路信息共享平台的試運行、三地信用工作信息的相互交流、企業信息的相互查詢。目前已確定了「長三角」信用體系建設區域合作的工作目標:力爭2006年前,共同制定區域內三方信用信息標准,完成信用信息的分級管理,實現基本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信息定期更新新機制,制定信用服務機構跨省市服務導則和建立信用服務機構失信通報制度;爭取2007年前,建立針對企業和個人的聯合獎懲機制;爭取2010年之前,形成較為完善的區域信用管理政策法規體系。
區域交通體系日臻完善。圍繞國家長三角高速公路和城際軌道交通規劃,滬蘇浙重點推進高速公路和鐵路項目的銜接。
「無障礙旅行區」雛形實現。通過積極完善旅遊合作協調機制,滬蘇浙加大了旅遊市場拓展和項目開發合作的力度,共同構建「長三角無障礙旅遊區」。
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以規劃編制、聯合治理太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江、浙、滬三省市共同開展了長三角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
【一點說明】:該文發表於2006年,但目前依然可供參考。除此之外,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特區政策優勢在於符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布局,其中,珠三角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先行發展後,再帶動、輻射環渤海經濟圈,以及內地。

Ⅲ 珠三角人均GDP比長三角高,為什麼說長三角較發達

珠三角靠貿易和服務業,長三角靠主要靠工業和金融,當然人口素質、製造業硬體和基建密度不一樣

Ⅳ 江蘇人均GDP12.5萬元,江蘇經濟得以發展,靠的是什麼

一、經濟條件

2020年的GDP指標出來了,江蘇以人均12.5萬元上榜,不得不說江蘇是真的頂,每年人均GDP增速都蹭蹭的長。江蘇富不僅GDP高,人均更高。雖然說國家政策確實幫助了,可是只有外力自己骨子裡站不起來,那也是不行的,勤勞的江蘇人抓住了機會。在江蘇很少有全國知名的品牌,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出彩的地方卻是人均GDP、綜合競爭力、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全國各省前面 ,成為中國綜合發展水平高的省份。江蘇自古以來經濟就很繁榮,唐朝以後更是取代中原成為全國經濟的中心,自唐宋元明清直至現在都長盛不衰,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貴族”地區。 改革開放前,江蘇的GDP就排在全國第二名,這種底蘊不是其他省能學的來的。 發展奮斗奮進不是說在嘴上想在心裡,江蘇人民,用勤勞的事實譜寫了中國現代化農村小康進程 。

Ⅳ 長三角的人均GDP能趕上韓國,台灣嗎

017預測,相當於2 個美國.5倍左右。
但如果大陸的人均GDP增長到台灣的人均GDP:
台灣人均GDP:23940USD
中國人均GDP: 9481 USD
台是大陸的2.025*10億美元,那中國的GDP總量將達到29921。
估計要佔領月球才有可能

Ⅵ 2015長三角地區人均gdp多少

長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圍內,主要分布於國家「兩橫三縱」城市化格局的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規劃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國土面積21.17萬平方公里,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12.67萬億元,總人口1.5億人,分別約佔全國的2.2%、18.5%、11.0%。

閱讀全文

與長三角各市人均gdp排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