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香港的知識
香港素稱"東方明珠"。香港的人口超過660萬。總面積為1070平方公里,差不多是4個台北市的大小,香港共分為4個部份-香港島、新界、九龍和離島。九龍是位在北邊港口的半島,尖沙嘴一帶是最多遊客聚集的地方。香港島的面積為78平方公里,只佔全香港陸地面積的7%,香港島是主要的商業地區,充滿了觀光旅館和旅遊景點。新界的面積約有980平方公里,相當於香港陸地面積的91%。離島共包括234個島嶼,最大的Lantau島幾乎是香港島的兩倍大。
貨幣單位 香港貨幣的基本單位是「元」,採取十進制,每一元可兌換10角;紙幣的面額有六種,為1000元、500元、100元、50元、20元和10元;而硬幣的面值則有七種,分別為 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和1角。
語言 英語、粵語及普通話
氣候 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一年有四季: 春季(3月至5月中旬): 天氣回暖潮濕,經常有霧和毛毛雨,平均氣溫攝氏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八十二 夏季(5月下旨至9月中旬): 仲夏之後是台風季節,夏季天氣炎熱潮濕,下午氣溫可以升逾三十一度,間中有驟雨和雷暴,平均氣溫二十八度,濕度百分之八十 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下旬): 天氣晴朗,清涼乾爽,所以是抵港旅遊旺季。平均溫度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 天氣最涼爽乾燥,間中會有寒流從北面內陸吹來,屆時溫度可能會降至八度以下,至於冬季的平均溫度是十七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時差 比格林威治標准時(GMT)早8小時。
節慶活動
月份 節慶
1月 元旦
2月 農歷新年、元宵節
4月 清明節、天後誕辰、復活節
5月 佛祖誕辰、長洲太平清蘸
6月 端午節
7月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魯班先師誕
8月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乞巧節、孟蘭節
9月 中秋節、孔子誕辰
10月 國慶日、重陽節
冬至 冬至、聖誕節
商店時間
在香港商店營業的時間滿長的,多數的商店每周七天都有營業,但是星期天或是假日許多商店的營業時間會減短為13:00-17:00。以下是香港四個主要的購物區的商店時間:
中環、西環
時間:10:00-18:00
銅鑼灣和灣仔
時間:10:00-22:00
尖沙嘴、油麻地、旺角
時間:10:00-21:00
備註:尖沙嘴是晚上逛街的最好去處。
尖沙嘴東
時間:10:00-19:30
香港之最
▓世界最古老的纜車——登山纜車
▓世界最古老的有軌電車——香港島電車
▓亞洲最大的海洋主題公園——海洋公園
▓世界最長的行人電梯——中環半山行人自動梯
▓世界最大露天銅像——天壇大佛
B. 關於香港的資料
香港是亞洲繁華的大都市,地區及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條件優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00萬,主要產業包括零售業、旅遊業、地產業、銀行及金融服務業、工貿服務業、社會和個人服務業。香港把華人的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
中文名稱: 香港
外文名稱: Hong Kong
別名: 東方之珠,購物天堂
行政區類別: 特別行政區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 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
政府駐地: 港島中西區
電話區號: +852
地理位置: 珠江口東南部
面積: 約1,104平方公里
人口: 702.64萬(2009年)
方言: 粵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維多利亞港,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等
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
火車站: 紅磡站、羅湖站等
香港自秦朝起明確成為當時的中原領土(中原指以陝西中部、河南西部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直至19世紀中葉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香港從而開通港口發展。1982年9月,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問題,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歷史的變遷,讓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
歷史沿革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香港隸屬新安縣。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重大歷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後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50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地名來源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這樣幾種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 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 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後,她就占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當時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當時被英國殖民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香港的英文名稱來由
香港的英文名稱,,是照廣州語音, 原譯作Heung Kong, 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讀" 香" 為"康 " , 所以英文名稱也就隨著改拼為Hong Kong,現在仍有人把香港稱作" 香江" " 香海" "香島" "香州" 等。
地理概況
香港位於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江相對61公里,北距廣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此外,香港的地每年都會下降3厘米。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里;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里,總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略大於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僅大於全中國面積的萬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香港的已發展土地少於25%,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多達40%。
香港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的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為22.8℃。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6~30℃之間;冬天涼爽而乾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台風吹襲,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台風較多的季節。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背靠亞歐大陸、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極為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香港市區天氣炎熱的日子變得越來越長。
資源物產
受自然環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資源匱乏。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廣東省供給。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香港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 ,主要是紅衫 、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林地佔總面積的20.5% ,草地和灌木地佔49.8% ,荒地佔4.1% ,沼澤和紅樹地佔0.1%,耕地佔6.7% ,魚塘佔2% ,城郊區建設發展土地佔16.8%。農業主要經營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農副產品近半數需中國內地供應。
行政區劃
香港粗略可分為香港島、九龍、新界東、新界西四部分,詳細一點則可以分為18個區(和中國內地不同,這些區純粹非政權性的區域)。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九龍城區、油尖旺區、觀塘區、黃大仙區、深水埗區。 新界東: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新界西:元朗區、屯門區、荃灣區、葵青區、離島區。
區旗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徵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徵,盛放的洋紫荊花象徵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徵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區徽模仿香港區旗的設計,內圓有一朵白色洋紫荊花,紅色底色。外圈為白底紅字,寫有繁體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英文HONG KONG(香港)。
社會經濟
香港在回歸後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作模式,香港有獨立的司法制度,香港發行和流通自己的貨幣港元,獨立發行郵票(郵票的標記是「中國香港」),在國際體育比賽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體壇的盛事。香港以獨立的身份「中國香港」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和很多其他國際組織。香港運行自己成熟的財政和金融體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
回歸十年
在200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十年裡香港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之珠」。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一起,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回歸十年的時刻,香港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更超越紐約,僅次於倫敦。十年前,國際社會曾憂慮香港前途。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預言香港在回歸後將日漸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發行的《財富》雜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公開發表文章,坦誠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回歸後的10年,香港經濟結構已明顯轉型:製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10年中,香港就業人數持續從製造業轉往經銷貿易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行政長官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可簡稱特首,英語:Chief Executiv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首長及香港最高代表,此職位成立於1997年7月1日,大致上代替以前香港總督的職務。每屆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 歷任行政長官 董建華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是董建華,他完成了第一屆和第二屆部分任期。2005年3月12日,他在未完成第2屆任期的情況下以健康理由辭職。按照《基本法》規定,由當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署理行政長官職務。 曾蔭權 曾蔭權
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5年6月16日成為2005年行政長官補選中的唯一候選人,因此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條例》自動當選,2005年6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行政長官,即日就任,並於6月24日赴京正式宣誓就職。兩年後,他在2007年3月25日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中以649票對123票擊敗對手梁家傑,連任成為新一屆行政長官,並於4月2日獲中央人民政府任命,2007年7月1日宣誓就職。
編輯本段宗教民族
人口結構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11日發表數字顯示,2009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02.64萬人,與2008年底相比增加37500人,增長率為0.5%。 統計顯示,以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計算,2008年底至2009年底的人口自然增長為41900人。不過,同期香港居民人口凈遷移人數(即移入減移出)為凈移出4400人,從而抵消了部分人口增長。因此,香港的整體人口增加為37500人。 香港總人口680萬(2009年年中),包括 香約21萬名流動居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口密度平均高達每平方公里21000人。香港的人口絕大多數為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主要說廣州話(粵語),但英語很流行,說潮州話和其他方言的人也不少。新界土著居民很多說客家話。近年普通話甚流行,一般機關和機構也鼓勵應用。居於香港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共有約517560人,人數最多的國籍首三位如下:菲律賓(130810)、印尼(114020)和泰國(28360)。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因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能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從199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本地人口都是女多男少,女性居民的數字多於男性居民,而且這個差距在繼續拉開。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1990年代以後,每一千人中只有6至7個新生嬰孩,每名香港婦女只出生0.91個嬰孩,再加上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估計到了2033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有27%,相對2003年的11%,這是一個極高的人口老化增長率。這些發展影響到香港政府今後的城市發展規劃。
勞動人口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勞動人口360多萬人,其中男性佔55.2%,女性佔44.8%。大部分就業人口(85.3%)從事服務行業,其中從事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佔34.4%;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5%;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佔1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26%;從事製造業的只佔5.3%
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後廟宇24座,1841 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 。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 ,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 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他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 ,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
編輯本段語言文字
目前香港的法定語言(不稱作「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即書面上使用中文白話文和英文、口語上使用廣州話(俗稱廣東話或粵語)、普通話和英語。香港華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廣東話,而非華裔人口則多以英語作交際語。香港大部分居民都並非本地原居民,從中國內地、以至世界各地遷居的人,都會把自己故鄉的語言帶到香港。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響。因此,在香港所聽所見的語文遠不止廣州話和英語。 由於中國內地推行簡化字的時候,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漢字書體是繁體中文。 隨著香港人與中國內地交流日益頻繁,香港人普遍認識常用的簡體字。市面上也不難看見為外地旅客而製作的簡體字標語和指示牌。部分學校容許學生在使用中文作答的功課及考試中,使用簡體字作答。考評局也容許學生在公開考試中,使用合乎國家規范(即在1986年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所頒布的《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編輯本段經濟金融
經貿概況與國際地位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香港的經濟素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少政府幹預見稱。香港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經濟的典範。香港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目前已與186 個國家和地區的472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路。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8條航線。香港也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遊的大門。2005 年,香港居民返回內地的次數約6270萬人次,外地旅客經香港進入內地的次數共400 萬人次。每日有128 班輪船、約100 班航機、超過400 班列車及40 200 架次的車輛穿梭香港和內地。 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鍾表、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香港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主要經濟數據
本地生產總值:14,723億港元(2006年)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214,710港元(2006年) 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6.8%(2006年) (購買力平價) 2897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9名)。 人均gdp 41,614美元(305,018人民幣。中國行政區第1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 (名義上) 2030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7名)。 人均GDP 29,149美元(中國行政區第2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8名)。 2952億美元(購買力評價,2008年世界和地區排名第36名) 人均GDP29350(世界和國家排名第27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2005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PPP)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1,超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按國際匯率則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亞洲排名第5,次於卡達、日本、阿聯酋及新加坡。綜觀香港各產業,以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高,2005年數字為91%,當中進出口貿易業佔GDP 22.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19.2%,金融及保險業則佔12.7%。
香港的貨幣
香港的貨幣是港元(HK$)。港元的紙幣絕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監管下由三家發鈔銀行發行的。三家發鈔行包括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另有少部分十元鈔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發行。香港流通的鈔票的新凈程度一向非常高,殘破的舊鈔迴流後會被發鈔銀行收取和銷毀。每年約有三分之一流通鈔票被認定為不再適合流通,並由新鈔取代。 中國銀行發行的1000元港幣鈔票
香港的銀行業十分發達,滿街都是香港本地和世界各地銀行的分行。在1970年代,香港人就有「銀行多過米鋪」的說法來形容香港大街上銀行之多,意思是銀行的數目比賣米的店鋪還多。截至2008年年底,香港有143間持牌銀行、27間有限制牌照銀行和28間接受存款公司。此外,有88間外資銀行在香港設有代表辦事處,分行總數約1300間。這些外資銀行來自37個國家,其中71間是屬於全球最大的100間銀行。香港的銀行從事多方面的零售及批發銀行業務,如接受存款、貿易融資、公司財務、財資活動、貴重金屬買賣及證券經紀業務。 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香港與海外其他外匯市場均有聯系,因此香港可全日24 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在2004 年進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六位。 香港不僅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其黃金市場尤為著名,作為全球四大金市之一的香港,是全球的第三大黃金市場,其黃金交易所叫金銀業貿易場。 以資本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截至2006 年5 月底,在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掛牌的上市公司有1144 間,資本市值總額達94,110 億元(12,065 億美元)。香港股票市場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 香港的債務市場已發展為亞太區內其中一個流通量最高的巿場。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於1990 年設立,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負責管理,為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提供結算和託管服務。 在2006 年9 月,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的平均每日成交額為363 億港元。截至2006 年9 月底,未償還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數額約為1,304 億港元。在2006 年上半年,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數額共達1,120億港元。
與內地的商貿往來
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香港飲用水和蔬菜、肉禽蛋的主要來源地。2009年,中港貿易佔香港整體貿易總值的46.5%。內地同時是香港轉口貨物的最主要來源地兼最大市場,香港有約90%的轉口貨物是來自內地或以內地為目的地。香港也是內地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的中心,特別是南中國,為內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例如銀行和融資、保險、運輸、會計,以及銷售推廣等。
編輯本段政府架構
香港實施行政主導的管治模式,並制定由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領導的管治體制和代議政制架構。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是行政長官,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根據《基本法》選舉、並經中央人民政府委任產生。行政長官負責執行《基本法》、簽署法案和財政預算案、頒布法例、決定政府政策以及發布行政命令,並由行政會議協助制定政策。首任行政長官是董建華,現任行政長官(2005年3月至今)是曾蔭權。政府的主要施政和行政工作由12個決策局和61個部門和機構執行,日常執行的人就是為數約18萬人的香港公務員隊伍。香港政府本身也是香港最大的僱主。
C. 香港的資料
香港 ,全稱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它由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香港島,與中國大陸連接的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以及附近的235個小島組成。東北部東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對岸就是廣東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廣東省珠海市的萬山群島。香港曾一直都是中國領土,但相繼於1842年至1898年間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讓及租借予英國,至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根據中英兩國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諾執行「一國兩制」政策;回歸後50年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體制將不會在香港實施,香港享受除外交和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
人口:1840年之前,香港只是一個人口僅5000人的小漁村,時至今日,香港的人口超過660萬,每年訪問香港的遊客超過1000萬人次。1997年回歸後有自己的香港區旗和香港區徽。
名稱由來:香港,意為「清香的海港」,大概與很早以前在島上製造檀香和香燭所散發出的香氣有關。
民族:華人佔97%,大部分是廣東籍;外籍佔3%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語言:英語、粵語及普通話
譽稱:東方之珠、動感之都、購物天堂
區花:紫荊花
D. 中國有哪些經濟發達的內陸城市
很多人一直都自己家鄉GDP的情況,據有關機構研究,2019年中國大陸城市GDP排名已經出爐了。關於2019年度中國大陸城市GDP二十強相對於2018年的排名變化,明顯的可以看出城市間的「明爭暗鬥」,排名靠前的城市幾乎位置很難替換,主要是排面在中間的城市,總有種「你追我趕」的感覺,變化很大!
今天我們來看看,排名前五的這些省會城市的情況,本文的數據都不包含港澳台城市。
第五、江蘇省南京市
班服定製:伴隨成長的印記,除了青春還有班服!
廣告
班服定製:伴隨成長的印記,除了青春還有班服!
南京市在中國大陸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4030.15億元排名第十一位。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家物流樞紐,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 ,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也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
第四、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市在中國大陸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5373.05億元排名第九位。
杭州古稱臨安、錢塘,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的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三、湖北省武漢市
武漢市在中國大陸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6000億元排名第八位。
武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清朝末年的洋務運動開啟武漢現代化進程,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第二、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市在中國大陸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7012.65億元排名第七位。
成都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成都都市圈核心城市。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盆地西部,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自古享
E. 介紹香港的資料
香港(Hong Kong),簡稱「港」(HK),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公里。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三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5)九龍半島人均gdp擴展閱讀
香港的名稱來歷: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
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
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
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後來,村裡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
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這個詞來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被英國殖民主義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F. 香港的回歸,香港被侵略和香港資料,關於香港的調查報告 地理位置 被侵略的過程 回歸過程 現在情況
香港是亞洲繁華的大都市,地區及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條件優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香港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00萬,主要產業包括零售業、旅遊業、地產業、銀行及金融服務業、工貿服務業、社會和個人服務業。香港把華人的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
行政區類別: 特別行政區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 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
政府駐地: 港島中西區
地理位置: 珠江口東南部
火車站: 紅磡站、羅湖站等
主要高校: 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
經貿概況與國際地位 主要經濟數據 香港的貨幣 銀行業 外匯市場 股票和債務市場 與內地的商貿往來政府架構
香港政治制度 政府部門文化潮流
香港流行歌曲 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獎項 香港名人與文化 香港漫畫授勛及嘉獎制度
通用榮譽 英勇榮譽 部隊榮譽今昔教育
基礎教育 高等教育及培訓節假娛樂
公眾假日 博彩娛樂 盛事之都 昂坪360 香港海洋公園 香港迪士尼樂園衣食住行
購物 制衣工業 美食 傳統食品 住宿 交通四季氣候名勝古跡
旅遊景點介紹 宗教文化景點 民俗文化景點 私人開辦的博物館 政府開辦的博物館 郊野公園和海岸公園 香港國家地質公園 香港八景資料信息演職員
演員表 職員表展開 編輯本段城市概況
中文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文簡稱:中國香港 英文全稱:HongKong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HKSAR) 地理位置:位於珠江口東側,與深圳經濟特區相連,面朝南中國海。 地標建築:國際金融中心二期、香港中銀大廈、香港國際會展中心。 別名:香江美麗的香港
最獨特的地方:杜莎夫人蠟像館,太平山。
編輯本段歷史概況
香港自中國秦朝起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中原指以陝西中部、河南西部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中國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1]。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在1984年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歷史的變遷,讓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著「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
歷史沿革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殖民地的歷史。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只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重大歷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2 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鄧小平同志因香港前途問題與她進行會談。鄧小平同志提出,可以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案。他強調:「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轉餘地。」「應該明確規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雙方最後同意,通過外交途徑商談解決香港問題。 雙方於1984年簽訂協議。 1982 年9 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中英首次揭開了香港前途談判之幕。 雙方在經過首次談判後,並且聲明,表示將會通過外交途徑對香港前途的解決方法進行商談。 第二階段的談判是1983 年7 月12 及13日兩開,地點在北京。中方團長姚廣、英方團長是駐華大使柯利達。 1984 年4 月,英國外相賀維訪問北京後抵達香港,他在香港發表聲明,公開宣布英國放棄1997 年之後對香港主權。聲明表示:「要達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 年以後仍然繼續由英國管治的協議,是不切實際的設想。」 在此一段期間,香港的行政、立法兩局議員頻頻訪問英國。在1984 年2 月,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更提出了「羅保動議」,引起各界的爭議。 1984年6 月,中英談判進入最後階段。7 月份,英國外相賀維再訪北京。8 月1 日,賀維抵港,舉行記者招待會,宣稱中英雙方已同意協議大綱及主要條款。 1984 年9 月26 日,中、英雙方終於在北京草簽香港前途的「聯合聲明」。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編輯本段地名來源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勞動人口360多萬人,其中男性佔55.2%,女性佔44.8%。大部分就業人口(85.3%)從事服務行業,其中從事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佔34.4%;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5%;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佔1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26%;從事製造業的只佔5.3%
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後廟宇24座,1841 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 。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 ,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 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他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 ,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
編輯本段語言文字
目前香港的法定語言(不稱作「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即書面上使用中文白話文和英文、口語上使用粵語(俗稱廣州話)、普通話和英語。香港華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廣東話,而非華裔人口則多以英語作交際語。香港大部分居民都並非本地原居民,從中國內地、以至世界各地遷居的人,都會把自己故鄉的語言帶到香港。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響。因此,在香港所見的語言遠不止廣州話和英語。 由於中國內地推行簡化字的時候,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漢字書體是繁體中文。 隨著香港人與中國內地交流日益頻繁,香港人普遍認識常用的簡體字。市面上也不難看見為外地旅客而製作的簡體字標語和指示牌。部分學校容許學生在使用中文作答的功課及考試中,使用簡體字作答。考評局也容許學生在公開考試中,使用合乎國家規范(即在1986年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所頒布的《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編輯本段經濟金融
經貿概況與國際地位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香港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 也是中華第一大城市。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目前已與186 個國家和地區的472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路。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8條航線。香港也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遊的大門。2005 年,香港居民返回內地的次數約6270萬人次,外地旅客經香港進入內地的次數共400 萬人次。每日有128 班輪船、約100 班航機、超過400 班列車及40200 架次的車輛穿梭香港和內地。
迷人的香港夜景(7張)香港是時尚之都之一。 香港是環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鍾表、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香港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主要經濟數據
本地生產總值:14,723億港元(2006年)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214,710港元(2006年) 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6.8%(2006年) 【城市國民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2897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9名)。 人均GDP 41,614美元(305,018人民幣。中國行政區第1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 【城市國民生產總值】(名義上) 2030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7名)。 人均GDP 29,149美元(中國行政區第2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8名)。 【城市國民生產總值】 2952億美元(購買力評價,2008年世界和地區排名第36名) 人均GDP29,350美元(世界和國家排名第27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2005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PPP)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1,超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按國際匯率則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亞洲排名第5,次於卡達、日本、阿聯酋及新加坡。綜觀香港各產業,以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高,2005年數字為91%,當中進出口貿易業佔GDP 22.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19.2%,金融及保險業則佔12.7%。
香港的貨幣
香港的貨幣是港元(HK$)。港元的紙幣絕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監管下由三家發鈔銀行發行的。三家發鈔行包括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另有少部分十元鈔票由香港金港幣1000元
融管理局自行發行。香港流通的鈔票的新凈程度一向非常高,殘破的舊鈔迴流後會被發鈔銀行收取和銷毀。每年約有三分之一流通鈔票被認定為不再適合流通,並由新鈔取代
銀行業
香港的銀行業十分發達,滿街都是香港本地和世界各地銀行的分行。在1970年代,香港人就有「銀行多過米鋪」的說法來形容香港大街上銀行之多,意思是銀行的數目比賣米的店鋪還多。截至2008年年底,香港有143間持牌銀行、27間有限制牌照銀行和28間接受存款公司。此外,有88間外資銀行在香港設有代表辦事處,分行總數約1300間。這些外資銀行來自37個國家,其中71間是屬於全球最大的100間銀行。香港的銀行從事多方面的零售及批發銀行業務,如接受存款、貿易融資香港夜景
、公司財務、財資活動、貴重金屬買賣及證券經紀業務。
外匯市場
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香港與海外其他外匯市場均有聯系,因此香港可全日24 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在2004 年進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六位。
股票和債務市場
環球貿易大廈
以資本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截至2006 年5 月底,在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掛牌的上市公司有1144 間,資本市值總額達94,110 億元(12,065 億美元)。香港股票市場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 香港的債務市場已發展為亞太區內其中一個流通量最高的巿場。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於1990 年設立,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負責管理,為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提供結算和託管服務。 在2006 年9 月,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的平均每日成交額為363 億港元。截至2006 年9 月底,未償還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數額約為1,304 億港元。在2006 年上半年,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數額共達1,120億港元。
與內地的商貿往來
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香港飲用水和蔬菜、肉禽蛋的主要來源地。2009年,中港貿易佔香港整體貿易總值的46.5%。內地同時是香港轉口貨物的最主要來源地兼最大市場,香港有約90%的轉口貨物是來自內地或以內地為目的地。香港也是內地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的中心,特別是南中國,為內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例如銀行和融資、保險、運輸、會計,以及銷售推廣等。
G. 求Google搜索技巧:怎麼搜索出愛爾蘭(還有日本、香港)歷年人均GDP數據
1、進入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
2、點擊首頁上方一排中的「統計數據」
3、點擊左側一條中的「國際數據」
4、看到每年的國際統計數據鏈接,點進去其中一個
5、看到其中有:國內生產總值(美元),年中人口,人均國民總收入(美元)這樣三個鏈接,分別點進去查到你要的國家的數據
6、人均GDP可以用國內生產總值(美元)除以年中人口算出來,人均國民總收入(美元)其實也差不多等於人均GDP了,差別不大的
給個示範吧,以下是2009年人均國民總收入的鏈接
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09/t20100407_402632607.htm
首先不知道到哪個網站查也沒關系,在google中搜索「統計數據」就可以看到一些各種權威的統計數據網站了,再在其中找自己需要的網站就好了
其實各種各樣的搜索技巧有很多,不過你只要知道在哪裡可以查到自己要的數據,根本就用不著搜索啊,還有,查數據的話要到國家統計局網站、人民銀行網站等等官方網站,這些國際數據是世界銀行提供的,權威性不用質疑
H. 香港的地理、人口、政治、經濟、文化、基本法、歷史
香港(Hong Kong),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包括大嶼山及230餘個大小島嶼)組成。地處中國華南,珠江口東側,北隔深圳河與廣東深圳相接;西與澳門隔海相望;南臨中國南海。
香港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海相對,距離為61公里,北距廣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里;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里。香港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104.3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650.64平方公里。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並稱「紐倫港」,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香港也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1840年之前的香港還是一個小漁村。1842-1997年間,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也是國際和亞太地區重要的航運樞紐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連續21年經濟自由度指數位居世界首位。
新石器時代,香港已經有了人類活動。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中國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 安縣管理。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5] 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
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戰敗,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咸豐十年即1860年,又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國強行租借,香港地區遂全部歸英國人管理。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 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模式、法律和社會制度,五十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2015年7月9日香港特區立法會通過,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日2015年9月3日定為一次過的額外公眾假期及法定假日。除法例另有規定外,所有銀行、教育機構、公共機構辦事處及政府部門無須辦公。當日也將是《僱傭條例》下的法定假日。
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於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雖然習慣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2倍多的大嶼山。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為
香港維多利亞港
香港維多利亞港
22.8℃。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7~33℃之間;冬天涼爽而乾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5-9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台風吹襲,7-9月是香港的台風較多的季節,但由5-11月期間都有可能受不同強度的熱帶氣旋吹襲。在北太平洋西部、東海及南海上,每年平均有30個熱帶氣旋形成,其中半數達到台風強度,最高風速為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香港地區處於潮濕的亞熱帶環境,涇流豐富,地表水系發達。但水系作用范圍有限,無大河流。除作為香港與深圳界河的深圳河外,主要有城門河、梧桐河、林村河、元朗河和錦田河等,絕大多數河流長度均不超過5英里,流速及流量與季節性降雨量密切相關,年中極不穩定。旱季難以維持水流或斷流,河床畢露或部分露出,濕季則極易達到滿岸水位,泛濫成災。深圳河發源於梧桐山牛尾嶺,自東北向西南流入深圳灣,出伶仃洋。全長37公里,流域面積312.5㎞²,其中深圳一側為187.5㎞²,香港一側為125㎞²。香港境內的梧桐河是深圳河的主要支流。
香港人口密度每年上升,根據2011年官方數據指出,香港的人口密度全世界第3。截至2014年年中,香港總人口約7,234,800人,較2013年同期增加47,300人,與2004年年中相比更大增451,300人。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近十年興建的住宅樓宇多在30至40層以上,部份更達70層,商業大廈可達約100層。而且,一個四人家庭普遍只能居住或擁有面積在400至1000平方英呎(約37.2至74.3平方米,12.3至30.7坪)的空間。正因如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香港自1950年代起推廣家庭計劃,倡導每個家庭供養兩名孩子,目的是想減少當時頗高的生育率。可是,於2006年,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6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每1,000人中只有9.6個新生嬰孩。另一方面,香港是享有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男性的預期壽命為80.5歲,女性則為86.7歲。隨著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會越趨老化,2011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3%,估計於2033年將會增長至27%。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佔香港人口接近95%,大部分原籍廣東的珠江三角洲,主要說粵語和英語,普通話也甚流行。當中有一部分人士以暫居心態遷移到香港,即使於香港成立地區性聯誼會或商會仍然以「旅港」兩字作為標示,香港共有逾55萬人持外國護照,外國人以印尼人及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其次為歐洲人及印度人。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與來自印尼及泰國的一樣,大部分是家庭傭工,也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定居香港的菲籍歌手和樂師,於酒廊或休閑場所演奏。此外,也有不少於英治時期由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被英國徵召及招聘到香港出任警員及軍人(如踞喀兵)、銀行護衛、建築工人或在公立學校和津貼學校教授英語的南亞人。在香港定居的英國人大都在英治時期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大企業和政府部門高層、專業人士和在公立和津貼學校的英語教師。在香港定居的日本人大都是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資大企業中高層。
香港自2000年開始出現女多男少現象,當時的男女口比例是每1,000名女性比967名男性,有關差距於過去數年一直擴闊。2011年女性較男性多出46萬人,每1,000名女性只有876名男性。
I. 香港的面積是多少
香港[1],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收聽:普通話發音,粵語發音)與 澳門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轄兩個特別行政區。它由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香港島,與中國大陸連接的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以及附近的262個大小島嶼組成[2]。東北部東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對岸是廣東省深圳市;水域以南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自前214年(秦始皇33年),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起,除了數次分裂時期外,皆為中原皇朝領土,直至1842年至1898年間因戰敗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讓及租借予英國(當時為大英帝國),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結束殖民統治,整體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行政長官 曾蔭權
面積
- 海域面積
- 土地面積
- 水域面積百分比
1,650平方公里
1,104平方公里
60%
人口
- 總人口(2006年中)
- 人口密度(2006年3月) (未排名)
6,994,550
6,420/平方公里
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
- 男
- 女
78.8歲
84.4歲
位置
北緯22°08′至35′
東經113°49′至114°31′
GDP總計(2005年)
人均GDP
列第42位
13,822億港元
列第15位
199,282港元/US$25,715
開埠
- 日期 被英國佔領:1841年1月26日
成為英國殖民地:1842年8月29日
淪陷時期
- 日期 港督向日軍投降:1941年12月25日
日本向盟軍投降:1945年8月15日
特區成立
- 日期 主權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1997年7月1日
貨幣 港元(HKD 或 HK$)
中央銀行 香港金融管理局
時區 UTC +8
頂級域名 .hk
長途電話代碼 852
法定假期 見香港節日與公眾假期
市花 洋紫荊(1965年起)
地理
香港位於珠江口東面、南中國海的北部、北緯22.2度,東經114.2度,廣州東南約130公里,北京西南偏南約2070公里,東京西南偏西約2,800公里。香港特別行政區所管轄范圍香港島,九龍、新界,連同周邊共263個島嶼[12]。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於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於九龍半島南部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
雖然香港一名源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其實是面積比香港島大2倍多的大嶼山,此外香港所有以洲字結尾的島嶼是用「洲」而非「州」。
J. 香港的現在情況
香港(英文:Hong Kong),全稱香港特別行政區(英文: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HKSAR)),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3]一個特別行政區,位於華南沿岸、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組成[2]。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西面是澳門及珠海市。香港地名的來源有多種說法,至今仍有爭議。
香港開埠前乃一僅有小量人口的漁村,1842年起因大清帝國對外戰敗,香港的領域被分批割讓及租借予英國,成為其統治下的殖民地,從而在法治、醫療衛生、基礎建設、教育等等,獲得比中國其他地方較優越的發展機會。香港又因其當時英國海外屬土的特殊地位,避過了國內軍閥內戰、國共內戰、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等災難。於1941年至1945年期間,香港被日本佔領及統治,為期3年零8個月,戰後英國恢復對港統治。1984年,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決定香港於1997年7月1日結束英國統治,主權交還中國。中方承諾特別行政區以一國兩制方針,不實行中國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回歸後50年內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亦可享有除外交及防務外的高度自治權,是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14]。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港英政府的領導下,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其中一個最富裕、最安全、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區,更獲東方之珠及美食天堂等美譽。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並以廉潔政府、良好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而聞名於世[15]。
政府總部 中環[1]
所屬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最大分區 離島區(以面積計);沙田區(以人口計)
面積[2] 土地面積:1,104.27km²
管轄總面積:2,754.8km²
水域率:約60%
最高點 大帽山,海拔957米 [2]
時區 UTC+8[3]
人民生活
主要語言 中文、英文[4]
地標 維多利亞港
人口 總人口:7,008,900人(2008年年底)[5]
人口密度:6,410/km²(2007年)
人口密度排名:全世界第3
平均壽命:
85.5歲(女性)、79.4歲(男性)
(2009年、世界第二長壽)[6]
民族 華裔95%、菲律賓籍1.5%、印尼籍1.3%[7]
政治文化
政治體制 代議民主制
適用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8]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法律制度 普通法
行政長官 曾蔭權爵士
重要日期 1841年1月26日:查理·義律佔香港島
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1860年10月18日:北京條約割讓九龍
1898年7月1日: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
1941年12月25日—1945年8月15日:日治時期
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特別行政區成立
經濟實力
貨幣單位 港元(HKD)
GDP 2067.07億美元(IMF數據排名37位)
人均GDP 31,270美元(IMF數據排名27位)
HDI 0.942[9] (高,2006年列第22位)
堅尼系數 0.533[10] (高,2006年)
銀行體系 香港金融管理局
(行使部分中央銀行的職能)、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渣打銀行、
中國銀行 (香港)
(以上銀行行使發行貨幣的職能)
其他資料
地區代碼 HKG
文化象徵 市花:洋紫荊(Bauhinia blakeana,1965年起[11])
品牌形象:飛龍標志(2001年起)
道路通行方向 靠左行駛
頂級域名 .hk
國際電話區號 852
英國建立殖民地並稱香港之前,明末時已有「香港」這地方的概念[16],但只在香港仔附近,所以之前的歷史皆附屬於嶺南或香港各地區的歷史。
早在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香港一帶已有人類活動[17]。至前3千年開始,長江中游文化、東南亞沿海文化、殷商青銅文化、古越文化先後傳入。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都發現新石器時代聚落和玦飾工場遺址[18]。
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軍入侵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正式納入其領土。到了736年(唐朝開元二十四年),香港屬於循州(今惠州市),並設立屯門軍鎮,當中的二千士兵駐守於屯門主力保護海上貿易。
自唐朝起(直到清朝康熙元年遷海時),香港的瀝源(今沙田),大奚山(今大嶼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種香及產香也逐漸發展起來。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的香樹製品會經陸路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咀),用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運至廣州,然後送往蘇杭銷售[19]。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大步(今大埔)一帶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971年(北宋開寶4年),九龍灣一帶設官富場,派鹽官駐守。南宋末年,皇帝宋端宗趙是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土瓜灣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後人稱該處為宋王台。
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明軍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結果大獲全勝。清朝初年,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遷海,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許馳禁,原有宗族陸續遷回,外來宗族亦乘勢遷入,新界宗族分布的新局面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