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自1986年以來的經濟發展狀況
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在長達八九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農業曾經有過許多領先於世界的發明創造,但也經歷過漫長的停滯時期。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農業日益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只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廢除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農業才結束了停滯的歷史,進入了發展較快的新時期。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顯著改善,產量水平迅速提高。盡管近30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也有過挫折,中國以僅僅相當於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幾乎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說明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9年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中國農業經過經濟體制的改革,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發展變化舉世矚目。
自然條件 見農業自然資源。
經濟地位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全國12億人口的糧食、肉類、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紡織用纖維等,除少數年份為調劑品種而有進口外,都來自本國農業。輕工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也占很大比重。同時,農村和農業生產部門還是中國工業產品的重要市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農村商品零售額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54.6%增至1985年的58.5%;其中農業生產資料的比重已由5.1%增至11.7%。在對外貿易的出口商品構成上,1953年農產品的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55.7%,1985年降至17.5%;但輕工業出口產品中,農產品加工品仍佔一定比重,農業仍是中國獲得外匯收入的重要手段(表1)。
中國農業產值在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1952年的農業產值(461億元)比重為 45.4%,工業為34.4%,其他(包括建築業、運輸業和商業)為20.2%;到1985年工業比重已升至59.6%,農業(3619億元)則降為22.2%,其他為18.2%。如從農業和工業的產值構成看,1949年農業產值與工業產值之比約為7:3;1985年已顛倒過來,約為3:7。但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佔全國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仍達 60.9%。 這個比例不僅大大高於發達國家,而且高於不少發展中國家,如埃及和巴西等。
19世紀以前,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田賦。清代乾隆時田賦約占財政收入的80%。民國時期田賦仍為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如1916年的田賦總額約占財政收入的49%。1949年以後,農業稅雖是國家財政收入來源之一,但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比重已顯著下降,1952年尚佔14.7%,1980年以後連續5年均不過2.5%左右。
社會主義改造和體制改革 1949年以前的中國農業,由於幾千年封建制度和百餘年帝國主義的壓榨,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生產規模狹小的小農經濟,常常連簡單再生產也難以維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首先以3年時間完成了土地改革。緊接著,又於1956年基本完成了農業合作化,使廣大農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但由於合作化後期工作上的缺點和偏差,加以1958年發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見農村人民公社,1966年又發生了災難性的「文化大革命」,以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遭受了嚴重挫折。從1979年起,根據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的精神,對原來的農村經濟體制開始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革,已經採取的改革措施包括對原人民公社經營體制和政社合一體制的改革,以及農產品收購制度的改革等。特別是通過經營體制的改革,以家庭承包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基本普及,農業中集體經營與承包農戶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逐步形成,大大提高了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自主權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增長。按可比價格計算,1979~1985年農業總產值平均年遞增率達10.1%,而1953~1978年間僅為3.2%;每一農民的年平均純收入1978年為134元,1985年為398元,增加了197%。
1979年以後,中國國營農場的經營體制已逐步地進行了改革(見國營農場)。
中國除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包括壯、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侗、彝、土家、朝鮮、布依、高山等55個民族,1985年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5.6%,但所擁有的草原和森林資源分別約佔全國的90%和40%,對於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整個農業的發展關系重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少數民族農業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水平很不一致。許多民族以封建制的生產方式為主;有的還存在著農奴制或牧奴制;甚至還保留有原始公社制的殘余。從農業生產的結構和發展水平看,有的停留在漁獵經濟階段,有的以從事畜牧業為主,有的主要務農,但仍沿用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的原始耕作方式。他們的某些獨特的傳統生產技藝,如朝鮮族的農藝、維吾爾族的園藝、蒙古族的畜牧、獸醫等是較為精湛的,但由於落後的生產關系的束縛,農牧業生產總的處於相當低的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80年代以來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1985年與1952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從46.5億元增至368.3億元;糧食從1582萬噸增至4006萬噸,大牲畜(年底頭數)從2439萬頭增至4749萬頭。
技術改造 為了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中國於50年代中期提出農業技術改造任務。當時,計劃用5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完成農業機械化。以後這一進程因工作的失誤發生曲折。1979年以後,中共中央確定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方針,又使農業技術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30餘年來,農業技術改造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田基本建設 興修農田水利和興修山地水平梯田一直是30餘年來全國大規模農田基本建設的重點項目。由於排灌動力機械的大量增加和渠道等設施的大規模建設,1984年農田的有效灌溉面積達66338.7萬畝,居世界第一位,其佔耕地面積的比重約為44.5%,也高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在有效灌溉面積中,機電灌溉的面積約佔56.6%,而1952年僅為1.6%。此外,在水土保持、改造低產田、治理鹽鹼地和改良土壤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農田基本建設的巨大成就,提高了抗禦水旱災害的能力,為中國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
肥料施用和病蟲害防治 肥料施用堅持了有機肥同無機肥相結合的原則。但在繼續廣泛施用人畜糞和綠肥等有機肥料的同時,化肥施用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按有效成分計算,1986年化肥用量(折純量)1930.6萬噸,為1952年的240餘倍,每畝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居世界中等水平。但化肥構成上磷肥、鉀肥的比重偏低。植物病蟲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1982年化學防治面積近12.8億畝,佔耕地面積的86%。歷史上常常造成顆粒無收的蝗災已告消滅,許多植物病害如小麥銹病等已得到有效控制。
在家畜疫病的防治方面,由於建立了獸醫生物葯品工業體系,獸用葯物迅速推廣,50年代就在全國范圍內消滅了牛瘟。以後,氣腫疽、牛肺疫、羊痘等傳染病和一些寄生蟲病也得到有效控制。中國研製的豬瘟、牛痘、羊痘等疫苗,居世界領先地位。
育種和良種推廣 30餘年來育種工作的巨大成就,是農業增產的又一重要原因。1949~1979年間,全國開展了水稻、小麥、棉花等25種主要農作物的育種工作,育成並用於生產的品種達2700餘個,其中推廣面積在100萬畝以上的265個,對提高產量、改進品質、增加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1975~1984年間雜交水稻的推廣,對糧食的增產作用尤為顯著。現稻、麥等主要農作物的良種種植面積均已超過播種面積的90%。
在家畜育種方面,除了對傳統品種進行改良外,還先後從國外引進良種,並通過純種繁殖和雜交,育成了不少優良的牛、羊、豬和家禽品種。冷凍精液和人工授精繁殖體系也已形成。
機械和電力裝備 由於工業發展水平的限制和農村存在十分龐大的勞動力資源,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程度仍較低,人力操作和手工工具尚佔主導地位。但30餘年來農業機械和農村用電量的變化也是很大的。50年代初期,拖拉機的擁有量還微不足道; 1986年已有大中型拖拉機86.65萬台,小型拖拉機452萬台(其中手扶拖拉機有相當數量用於農村運輸);聯合收割機的擁有量為3.09萬台,農用載重汽車的擁有量為49.92萬輛。1986年的機耕面積達54641.7萬畝,超過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3。與此相應,電力在農村中的應用也有很大發展,1986年農村用電量為586.7億千瓦小時。
農業教育和農業科學研究 見農業教育、農業科學研究。
生產結構和產量變化 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穀,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同義語。50年代以後,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但它們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的比重,總的變化不大。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確定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農村經濟從較為單一的經營向多種經營的商品經濟轉化,情況才開始出現引人注目的變化(表2)。
種植業 即狹義農業。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的生產。其具體項目,通常用「十二個字」即糧、棉、油、麻、絲(桑)、茶、糖、菜、煙、果、葯、雜來代表。種植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50年代為80%以上;60年代為75%以上;70年代前期為75%左右,後期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
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所佔的比重,從50~70年代始終高達80%左右,其中有9年超過85%;1979年以後適當調整了作物布局。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由1978年的18億畝減少到1986年的16.6億畝,比重下降到76.9%。但由於畝產量增加,總產量反由30475萬噸增至 39151.2萬噸。1986年糧食總產量的大致構成為:稻穀44%,小麥23%,玉米18%,薯類6.5%,其他8.5%。
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在農作物的總播種面積中一直偏小,但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從50年代至1978年大體為8~9%;進入80年代後,連續上升至14%左右。從經濟作物的不同種類看,1952~1986年間棉花的播種面積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中的比重由3.9%減少到3.0%左右,產量則由130.35萬噸增加到354萬噸,30餘年中雖有起伏或停滯,但總的說還是增長較快的。油料包括花生、油菜子和芝麻等的產量起伏很大。1952年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4%,產量為419.3萬噸;此後有升有降。1978年以後又發展很快。1986年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7.9%;產量1473.8萬噸,約為1952年的3.5倍。
其他經濟作物的發展情況,以1986年的產量與1952年比較,其增長幅度約為:烤煙6倍,糖料(甘蔗、甜菜)7倍,茶葉6倍,黃紅麻5倍,水果18倍。
林業 40年代末期,林業產值在全國農業總產值中僅佔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後,林業建設有了發展。1986年林業的產值比重增加到 5%。但林業生產起伏較大,總的發展速度不快。30餘年來,全國累計造林面積18多億畝,因撫育管理跟不上,實際保存面積不足三分之一;加以採伐多於更新,1985年的森林面積僅為17.3億畝,每人平均1.7畝,森林覆蓋率為12%,且分布很不平衡,多集中在東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區。為了改變林業生產與國家和人民需要嚴重不適應的狀況,1978年以來已採取措施加強林業建設,從而使撫育管理不斷改進,造林面積和木材產量有所增加,用材林、經濟林和防護林的構成也日趨合理。
畜牧業 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畜牧業產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佔比重總的呈下降趨勢。以後逐漸回升。1952年的畜牧業比重為11.5%,1986年增至21.8%。種植業和畜牧業之間的產值比例,則因種植業所佔的比重逐步減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縮小。大體上50年代初為7:1,80年代中期為3:1。
家畜頭數有較大幅度的增加。1986年末的存欄數大牲畜(包括牛、馬、驢、騾、駱駝)為 11896.1萬頭(其中役畜約佔58%),豬為33719.1萬頭,羊為16622.9萬頭,分別比1952年增加了55.6%、2.75倍和1.69倍。其中豬的數量增加最快。在全世界豬的存欄總數中,中國約佔40%。大牲畜則因部分役畜為農業機械所取代,比重有所降低。此外,家兔和野生動物的飼養利用,近年來也有較大發展。但和社會需求相比,畜牧業的發展不快,特別是出欄率較低。1986年肉豬的出欄率為77.6%,羊為31.5%,牛僅6.1%。其原因在於飼養方法落後和飼料工業不發達。牛羊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草原建設不相適應。因此中國肉類產量雖由50年代的 300多萬噸增加到1986年的2112萬噸,牛奶產量由1978年的88萬噸增加到1986年的289.9萬噸,但按人平均佔有量低於一般經濟發達的國家。由於肉類產量中豬肉佔90%以上,而豬的飼養又集中在農區,因而95%的肉類產自農區,無論農區或牧區畜牧業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除家畜、家禽飼養業以外,以桑蠶和蜜蜂等昆蟲為對象的動物生產也有很大發展。特別是養蠶業,不僅歷史上一貫佔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較高的經濟價值。1986年蠶繭產量36.9萬噸(其中桑蠶繭產量為33.6萬噸),比1952年增加近2倍。
水產業 即漁業。1952年的產值僅占農業總產值的0.3%,1986年的比重已增至4.1%,30餘年有了較大的發展。水產品總產量1952年為166.6萬噸,1986年增至823.6萬噸,提高了近4倍。從水產品的產量構成看,1986年,海水產品約佔57.7%,淡水產品約佔42.3%。海水產品中絕大部分來自捕撈,主要是近海捕撈,海水養殖和遠洋捕撈尚未得到應有的發展。近年來淡水產品的養殖業則有一定發展。
副業 中國農業中的副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性質和內容(見農村副業)。60年代以前的副業,是指農民利用業余時間或家庭中的輔助勞力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包括採集、漁獵以及家庭手工業如編織、刺綉等,大多屬於自給、半自給性質。其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約為 4%強。至於後來由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舉辦的企業,它們雖在一個時期仍被當作副業,實質上已是相對獨立於農業之外的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築業等,突破了副業的范圍;到80年代,又進一步演變成為鄉鎮企業。
台灣省農業 台灣省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與福建省隔海相望。全省包括大小島嶼近80個。土地總面積35981平方公里,2/3為山地,平地不足1/3。耕地面積1337萬畝(1982),其中水田約佔56%,旱地約佔44%。全省地處熱帶與溫帶之間,年平均溫度24℃,年平均降水量2400毫米,四季無霜。農業人口1982年為488萬人,約佔全省總人口的26.4%,而40年代時這個比例高達50%以上。人均耕地也由50年代的1.5畝左右,降至80年代初的0.7畝左右。該省原有的耕作制度和生產工具,與福建、廣東省類似,復種指數較高,是中國富饒的農業產區。歷史上常以稻米和蔗糖等產品,與大陸東南沿海各省交流。
台灣省在50年代,進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見土地改革),農業中自耕農已佔絕大比重。經營方法也逐漸改變為節約勞力與資金的集約經營,而更多地應用農業機械和現代栽培技術。60年代以後,為適應市場需要,逐漸形成了某些農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區,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1984年水稻產量為224.42萬噸,甘蔗為654.53萬噸,香蕉為20.33萬噸,菠蘿為12.36萬噸,分別比1952年增加43%、12倍、90%和 80%。其他農產品有煙葉、茶葉、柑橘、花生等。大豆、小麥和玉米則種植稀少,被列為經濟作物。森林面積原佔全省總面積的一半以上。50年代初年產木材45萬立方米左右,70年代初增至110萬立方米,但經多年採伐,日見減退,1982年的產量已不足50萬立方米。畜牧業在生豬生產上對品種改良、推廣配合飼料及改進飼養技術等方面,頗為重視,從而縮短了飼養期,提高了屠宰重量,而且大部分為「瘦肉型」豬。
台灣省的出口農產品主要有糖、米、香蕉、菠蘿、蘑菇、蘆筍(罐頭)、茶葉和水產品等。50年代以來,這些產品的出口量增長較快,但30餘年在出口總值中所佔比重,則逐步下降;進口農產品以至米、大豆、小麥和麵粉、原棉、煙草、牛乳和乳製品、橡膠及其製品、木材等為主。其在進口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呈上升趨勢。
② 中國歷年GDP總量和人均gdp是多少
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3979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個百分點。
2009
歐盟 European Union 16 4755.80億美元
1 美國 United States 14 2563.00億美元
2 日本 Japan 5 0653.58億美元
3 中國 China 4 9847.31億美元
4 德國 Germany 3 3602.13億美元
5 英國 United Kingdom 2 7870.16億美元
6 法國 France 2 6602.32億美元
7 義大利 Italy 2 1213.09億美元
8 巴西 Brazil 1 5769.48億美元
9 西班牙 Spain 1 4661.27億美元
10 加拿大 Canada 1 3391.13億美元
1980年 世界各國(地區) GDP總值 (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2,7956億美元
02----日本-----------------1,0279億美元
03----西德-------------------8261億美元
04----法國-------------------6824億美元
05----英國-------------------5367億美元
06---義大利-----------------4546億美元
07----中國-------------------3015億美元 ★★★
08---加拿大-----------------2689億美元
09---西班牙-----------------2218億美元
10---阿根廷-----------------2090億美元
1990年 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5,8033億美元
02----日本---------3,0522億美元
03----德國---------1,5470億美元
04----法國---------1,2198億美元
05---義大利--------1,1045億美元
06-----英國-----------9946億美元
07---加拿大----------5827億美元
08---西班牙----------5115億美元
09----巴西-----------4650億美元
10----中國-----------3878億美元
200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按當時匯率)
01----美國---------9,8247億美元
02----日本---------4,7661億美元
03----德國---------1,8752億美元
04----英國---------1,4409億美元
05----法國---------1,3133億美元
06----中國---------1,0808億美元 ★★★(中國GDP總量首次超過義大利,也進入了「萬億俱樂部」)
07---義大利-------1,0776億美元
09---加拿大----------7242億美元
08----巴西------------5998億美元
10---墨西哥----------5814億美元
2005年 萬億美元 (T$)
1 美國---------14,4866
2 日本---------- 4,6638
3 德國 ----------2,7301
4 英國 ----------2,2275
5 中國 ----------2,0548 (繼超過義大利之後,中國GDP又一次超越「西方七強」中的法國,位列全球第五。)
6 法國-----------1,9727
7 義大利------- 1,7096
8 加拿大------- 1,0345
9 西班牙 -------1,0190
10 印度 ------------7198
2006年,中國官方宣布其已成為第四大經濟體,按照美元匯率計算超過了英國。 排名 國家 06年GDP
1 美國 ---------14,9791
2 日本 ----------5,0833
3 德國 ----------2,8125
4中國 ----------2,5879 (中國經濟總量陸續超過「西方七強」中的義大利、法國、英國,位列全球第四。)
5 英國 ----------2,2921
6 法國 ----------2,1083
7 義大利 -------1,7284
8 西班牙 -------1,0694
9 加拿大------- 1,0572
10 印度 --------- 7785
截止2008年年底 — World 78,360,000
— 歐盟 18,930,000
1 美國 14,330,000
2日本 4,844,000
3 中國 4,222,000 (兩年後的一場經濟危機,中國經濟超越德國,成為第三大經濟體。) 4 德國 3,818,000
5 法國 2,978,000
6 英國 2,787,000
7 義大利 2,399,000
8 俄羅斯 1,757,000
9 西班牙 1,683,000
10 巴西 1,665,000
GDP的貨幣標值再高,如果沒有低工資且節衣縮食的2億民工支持,沒有私營企業節儉積累資本,沒有科技創新和市場經濟的調節,必然是泡沫的GDP
China
2010 397983.00 57080.00
2009 340506.90 26461.50
2008 314045.40 48235.10
2007 265810.30 49495.90
2006 216314.40 31377.00
2005 184937.40 23339.10
2004 159878.30 24055.50
2003 135822.80 15490.10
2002 120332.70 10677.50
2001 109655.20 10440.60
2000 99214.60 9537.50
1999 89677.10 5274.80
1998 84402.30 5429.30
1997 78973.00 7796.40
1996 71176.60 10382.90
1995 60793.70 12595.80
1994 48197.90 12864.00
1993 35333.90 8410.40
1992 26923.50 5142.00
1991 21781.50 3113.70
1990 18667.80 1675.50
1989 16992.30 1949.50
1988 15042.80 2984.20
1987 12058.60 1783.40
1986 10275.20 1259.20
1985 9016.00 1807.90
1984 7208.10 1245.40
1983 5962.70 639.30
1982 5323.40 431.80
1981 4891.60 346.00
1980 4545.60 483.00
1979 4062.60 417.40
1978 3645.20 443.30
1977 3201.90 258.20
1976 2943.70 -53.60
1975 2997.30 207.40
1974 2789.90 69.00
1973 2720.90 202.80
1972 2518.10 91.70
1971 2426.40 173.70
1970 2252.70 314.80
1969 1937.90 214.80
1968 1723.10 -50.80
1967 1773.90 -94.10
1966 1868.00 151.90
1965 1716.10 262.10
1964 1454.00 220.70
1963 1233.30 84.00
1962 1149.30 -70.70
1961 1220.00 -237.00
1960 1457.00 18.00
1959 1439.00 132.00
1958 1307.00 239.00
1957 1068.00 40.00
1956 1028.00 118.00
1955 910.00 51.00
1954 859.00 35.00
1953 824.00 145.00
1952 679.00 0.00
③ 中國1985年GDP至2001年GDP
中國歷年GDP-中國歷年人均GDP(1978~2006)
年份 國內生 人均國內
產總值 生產總值
(億元) (元/人)
1978 3645.2 381
1979 4062.6 419
1980 4545.6 463
1981 4891.6 492
1982 5323.4 528
1983 5962.7 583
1984 7208.1 695
1985 9016.0 858
1986 10275.2 963
1987 12058.6 1112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 15931
數據來源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6/indexch.htm
④ 1978年中國GDP世界排名是
1978年中國GDP佔世界排名第9名,當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645億元,人均GDP為381元,外匯儲備是1.67億美元。
同在1978年其它國家的GDP排名依次為美國、日本、蘇聯、西德、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中國、巴西、西班牙、印度、澳大利亞、墨西哥、韓國。
(4)1986年人均gdp擴展閱讀:
中國GDP是指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1985年之前,中國大陸對國民經濟核算源於前蘇聯與計劃經濟相配套的物質平衡表體系(MPS),1985-1992年逐步與聯合國推薦的源於市場經濟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接軌。
1992年8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實施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的通知》,正式開始在中國實行SNA體系,GDP成了中國最為重要的經濟指標。1993年起,國家統計局完全擯棄MPS核算體系徹底轉向SNA,這樣中國經濟增強了與市場經濟國家經濟的可比性。
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指標GDP大致經歷幾個階段:
按本幣計算:
1956年突破1千億元,1982年突破5千億元;
1986年中國GDP過萬億元,達到10,309億元;
2001年過10萬億元,達到110,270億元;
2012年過50萬億元,達到534,123億元;
2014年,中國GDP總量達到636,139億元(初步核實數);
2015年,中國GDP總量達到676708億元(初步核實數);
2016年,中國GDP總量達到744127億元;
2017年,中國GDP總量達到82.71萬億元,同比增長6.9%。
GDP總量按美元折算:
1972年首次破千億美元;
1993年破5千億美元;
1998年破1萬億美元,達到10,253億美元;
2009年中國GDP破5萬億,達到50,597億美元;
2010年,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2位;
2014年破10萬億,達到103,588億美元(初步核實數)。
⑤ 中國人均GDP960
1986年,抄GDP總值 10275.2億元(1317億美圓) 人均963元(123美圓)... 單位是人民幣..
1986年我國人口是 103,475萬人...10億...
2010年 GDP總值 6.5萬億美圓 人均4700美圓... 人口13.8億...(計劃生育給力啊 以前還以為至少15億了呢)
2010年的GDP是1986年的49倍 人均是38倍... 人口多出30%.
⑥ 中國歷年GDP及人均GDP一覽和與52年不變價是多少人民幣和美元
中國 由1952年不變價可見:1978--1952的27年中GDP增長.72倍;
2005--1979的27年中增長11.16倍。如果由美元算:1978--1952為
6.10倍;2005--1979的27中只有增長2.11倍。如果用當年值算:
人民為 1978--1952為5.37倍、2005--1979為45.52倍;用美元則為
1978--1952為6.95倍、2005--1979為8.61倍。改開沒有明顯增長。
可見物價和匯率對GDP影響很大。每十年算:1952不變價算:
第一十年 1961-1952十年增1.49倍、 第二十年1971--1962增2.28、
第三十年1981--1972增1.73、第四十年1991--1982增2.52、
第五十年2001--1992增2.34; 用美元分別為:
1.34、 2.13、 2.18、 0.84、1.56。因匯率關系,78年後的81、
85、86、90、91、94六年出現負增長。使91--82十年負增長。
從表上看是80--97十七年零增長。因80匯率1.49、而96是8.31。
在國際上是吃虧還是便宜?用人民幣大眨值來開放?翻二翻
沒實現! 所以下述名義增長速度是考慮當年民幣值而不理國內物價增長和人民幣國外貶值來算的:
1953-2013年,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11.7%;
1953-2013年,中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8.2%;
1953-201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年均變化:3.2%;
1953-2013年,中國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9.8%。
分階段來看,改革開放前(1953-1977年):
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6.4%;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5.9%;
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年均變化:0.5%;
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7.2%。
改革開放後至今(1978-2013):
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15.5%;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9.8%;
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年均變化:5.1%;
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11.6%。
分五年計劃來看
一五計劃(1953-1957):名義GDP年均增速9.5%,實際年均增速9.2%,平減指數年均變化0.2%,美元GDP年均增速6.1%;
二五計劃(1958-1962):名義GDP年均增速1.5%,實際年均增速-2.0%,平減指數年均變化3.6%,美元GDP年均增速2.6%;
調整鞏固(1963-1965):名義GDP年均增速14.3%,實際年均增速15.1%,平減指數年均變化-0.7%,美元GDP年均增速14.3%;
三五計劃(1966-1970):名義GDP年均增速5.7%,實際年均增速6.9%,平減指數年均變化-1.2%,美元GDP年均增速5.7%;
四五計劃(1971-1975):名義GDP年均增速5.9%,實際年均增速5.9%,平減指數年均變化0.0%,美元GDP年均增速10.7%;
五五計劃(1976-1980):名義GDP年均增速8.6%,實際年均增速6.5%,平減指數年均變化1.9%,美元GDP年均增速14.8%;
六五計劃(1981-1985):名義GDP年均增速14.7%,實際年均增速10.7%,平減指數年均變化3.6%,美元GDP年均增速0.1%;
七五計劃(1986-1990):名義GDP年均增速15.7%,實際年均增速7.9%,平減指數年均變化7.2%,美元GDP年均增速4.9%;
八五計劃(1991-1995):名義GDP年均增速26.6%,實際年均增速12.3%,平減指數年均變化12.8%,美元GDP年均增速13.3%;
九五計劃(1996-2000):名義GDP年均增速10.3%,實際年均增速8.6%,平減指數年均變化1.5%,美元GDP年均增速10.5%;
十五計劃(2001-2005):名義GDP年均增速13.3%,實際年均增速9.8%,平減指數年均變化3.2%,美元GDP年均增速13.5%;
十一五規劃(2006-2010):
名義GDP年均增速16.8%,實際年均增速11.2%,平減指數年均變化5.0%,美元GDP年均增速21.3%;
十二五規劃(2011-2015)前三年:
名義GDP年均增速12.3%,實際年均增速8.2%,平減指數年均變化3.8%,美元GDP年均增速15.7%。
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前後
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前(1978-1992):
名義GDP年均增速15.2%,實際年均增速9.5%,平減指數年均變化5.2%,美元GDP年均增速7.1%。
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中(1993-2013):
名義GDP年均增速15.6%,實際年均增速10.0%,平減指數年均變化5.1%,美元GDP年均增速15.0%。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後
加入世貿組織前(1978-2000):
名義GDP年均增速16.1%,實際年均增速9.7%,平減指數年均變化5.8%,美元GDP年均增速8.7%。
加入世貿組織後(2001-2013):
名義GDP年均增速14.4%,實際年均增速10.0%,平減指數年均變化4.0%,美元GDP年均增速17.0%。
⑦ 求我國人均GDP、國民總收入(GNP)、實際GDP從1978到2008年的變動趨勢圖
全國指標查詢表 指標名稱 計量單位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國民總收入 (億元):3645 4063 4546 4889 5330 5986 7244 9041 10274 12051 15037 17001 18718 21826 26937 35260 48108 59811 70142 78061 83024 88479 98000 108068 119096 國內生產總值 (億元):3645 4063 4546 4892 5323 5963 7208 9016 10275 12059 15043 16992 18668 21781 26923 35334 48198 60794 71177 78973 84402 89677 99215 109655 12033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元):381 419 463 492 528 583 695 858 963 1112 1366 1519 1644 1893 2311 2998 4044 5046 5846 6420 6796 7159 7858 8622 939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版權所有
⑧ 1986年中國各個省份的經濟數據(至少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的GDP,人均GDP)
人均GDP: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北京 2,836.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天津 2,352.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河北 782.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山西 890.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內蒙古 888.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遼寧 1,633.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吉林 977.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黑龍江 1,189.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上海 4,008.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江蘇 1,193.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浙江 1,237.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安徽 738.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福建 809.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江西 652.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山東 956.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河南 635.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湖北 882.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湖南 703.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廣東 1,164.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廣西 525.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海南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重慶 611.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四川 614.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貴州 467.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雲南 529.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西藏 842.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陝西 688.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甘肅 684.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青海 916.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寧夏 823.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新疆 924.000
GDP:十億人民幣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北京 28.49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天津 19.467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河北 43.67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山西 23.51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內蒙古 18.16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遼寧 60.53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吉林 22.72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黑龍江 40.08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上海 49.083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江蘇 74.49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浙江 50.01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安徽 38.28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福建 22.25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江西 23.082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河南 50.291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湖北 45.428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湖南 39.77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廣東 65.10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廣西 20.55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海南 5.31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重慶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四川 45.82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貴州 13.957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雲南 18.228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西藏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陝西 20.83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甘肅 14.07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青海 3.84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寧夏 3.454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新疆 1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