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燃油稅和人均GDP的關系

燃油稅和人均GDP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2-19 23:16:22

① GDP和稅收有什麼關系(越具體越好)

GDP=C+I+G+NX(EX-IM)
C=consumption消費 I=Investment投資 G=government expenditure 政府收支 NX:net export=出口減去進口(貿易逆差)
再假設政府收支,還有貿易逆差為外生性變數的前提下(假設是給定的固定的一個值 不受外部因素影響)
C=c0+c1*(y-t) c0:即使收入為0,人們必須需要消費的基本,c1: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消費傾向邊際值(中文可能叫這個吧,沒用中文教材學過),t:tax 稅收。 如果稅收增大的話,人們的disposable income(可支配收入)就會減小,從而C消費也會減小所以多GDP有減少的作用。

即使在一定的前提下 政府budget(預算),會因為稅收緩解,因為(budget=TAX-政府支出,稅收是國家收入)還有進口IMPORT(y-t pd/pf)也會相對減少。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 收稅會減少GDP。
理論上來說;GDP乘數效果會擴大收入減少導致需要減少的效果,第一個公式可以轉變為;
Y=1/(1-c1)*(c0+I+G-c1t)-->(假設I,G為外生的變數即預先給定的), 那麼稅收增加1個單位的話,對GDP的減少效果是大於1的,因為前面有乘數1/(1-c1)注意c1是小於1的,因為人們最多消費掉所有的收入,提示(c1是人們願意消費的自己收入的部分,是百分比)。
實際上也類似,消費減少,稅收加大投資也是一樣的,在DD-AA分析裡面 fiscal policy(政府財政政策),加大稅收會減少社會生產,一樣會作用到GDP
所以總的來說 一般 稅收和GDP成反比的

② 成品油消費量與GDP之間的關系

展望未來,再用50年的時間,在本世紀中葉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使人民享有更高的物質與精神文明。這一宏偉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能源·電力在未來50年穩健的發展。

一、在提高能效的基礎上提高能源·電力消費水平

世界在發展,人口在增加,要求能源·電力有相適應的增長來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需要,尤其是一個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快速發展的後進國家,經濟增長對能源·電力有很強的依賴關系,這一歷史性規律短期內不會逆轉。

世界人口1950年只有25億,1999年增加到了60億,是1950年的2.4倍;世界能源消費1950年為25億噸標准煤,1999年已增加到122億噸標准煤,是1950年的4.9倍;世界發電量1950年為9544億千瓦時,1996年達到了13.6萬億千瓦時,是1950年的14.3倍。我國人口1952年是5.8億,2000年增加到12.7億(不包括港、澳、台),是1952年的2.2倍;能源消費1953年只有0.54億噸標准煤,1999年增加到13億噸標准煤,是1953年的24倍;發電量1953年只有92億千瓦時,2000年增加到1.33萬億千瓦時,是1953年的144倍。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世界能源危機、70-80年代持續10年之久的兩伊軍事沖突,以及90年代初舉世聞名的海灣戰爭,也沒能阻滯能源·電力增長的步伐。據預測: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加到100億,是目前的1.6倍,能源消費量將增長到283億噸標准煤,是目前的2.3倍,電力需求也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可見,能源消費增長快於人口增長,電力消費增長快於能源消費增長的歷史趨勢還將繼續下去。

我國正處於一個大發展的歷史時期,能源和電力的消費水平都很低,與建立在大量能源消費基礎上的現代社會相距甚遠,人均能耗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人均用電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主要指標,1999年我國人均能耗才988千克標准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039千克標准煤的1/2,只相當OECD6523千克標准煤的15%;1997年我國人均用電量只有773千瓦時(1999年為815千瓦時,人均發電量為979千瓦時),只相當世界平均水平2096千瓦時的37%,不到0ECD8079千瓦時的1/10。我國優質能源,尤其是電力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也很低,1997年世界平均為17%,0ECD為18.6%,我國只有12.1%,其中特別是居民家庭電氣化水平太低,發達國家的每個家庭的年均用電量在2000千瓦-4000千瓦時,目前我國只有120千瓦時,1999年還有5000萬農村人口沒有用上電。因此,我國比發達國家有更大的能源和電力增長需求。

根據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達到基本現代化的人均能耗大致在2.8噸標准煤的水平上,人均用電量至少在3500千瓦時。據此估測,2050年以16億人口計算,我國的能源需求量大約45億噸標准煤,是目前能源消費的3.5倍,發電量要達到6.了萬億千瓦時左右,是目前發電量的5倍。因此,2050年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同時,使能源消費達到零增長的理想境界,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期望。只有滿足能源服務的同時,在大力提高用能用電效率的基礎上提高能源·電力消費水平,才能減少經濟增長對能源供應的依賴程度。也就是說,面對未來如此巨量的能源和電力需求,要以較低的能耗和電耗實現現代化,就必須有比發達國家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電力供需之間的矛盾一直是能源·電力領域的基本矛盾,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能源電力嚴重短缺的後果和近半年多來美國加州的能源·電力危機警示我們:當能源·電力嚴重短缺局面出現階段性緩解的時候,決不能放棄或忽視提高能效的努力。應當認識到,提高用能用電效率和提高能源·電力消費水平,需要一個長期漸進的歷史過程,要持有戰略眼光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積沙成塔、匯流成川。未雨綢繆,乃當務之急。

二、警惕能源開發利用潛伏的危機

能源·電力為人類社會創造了現代物質與精神文明,同時在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形成的負面效應也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憂慮和警惕。

從世界范圍觀察,21世紀有兩個潛伏的危機:

一是能源資源的消費速率遠遠超過了資源的再生能力,有限的儲量和無限的需求使再次發生全球性能源危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可燃礦物燃料佔世界能源消費的90%以上,這些億萬年生成的地下資源儲量有限,與消費速率相比是不可再生的,資源耗盡是不可避免的,只是遲早的事。1999年末;世界煤炭可采期限為230年,我國只有111年;石油可采期限世界為44年,我國只有21年;天然氣可采期限世界為62年,我國是56年。煤炭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它對環境帶來的危害與社會發展格格不入,難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提倡煤的利用並不意味著要返回到「煤球時代」,把它轉化成干凈的流體能源和採用潔凈煤技術要付出巨額代價。21世紀的科學技術對新的可燃礦物資料資源能夠提供多大貢獻還是個未知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人類的真正希望,但目前它在世界能源平衡表中僅占極小的份額,在21世紀到底能發揮多大作用也還是個問號。近年發現海底蘊藏、大量的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據估計全球可燃冰儲量是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的2—3倍之多,我國南海海底可燃冰儲量估計有石油儲量的一半,它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還尚待時日。

能源短缺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它不僅可能導致能源危機和引發經濟危機,甚至釀成國際軍事沖突。20世紀50—60年代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西方世界實行的能源「流體化革命」,為它們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空前的繁榮,然而正是1973年爆發的世界石油危機成了1974-1975年西方經濟危機的起爆劑,把它們從高速增長拉了下來,至今未得復原,人們對此一直難以忘懷。

二是可燃礦物燃燒後的排泄物對環境的污染,嚴重威脅地球的健康和支持地球生命的生態系統。CO2是導致溫室效應的主要溫室氣體將使海平面上升,一些海上島嶼和沿海城鎮將被淹沒;土地沙化面積擴大,水災、旱災、雹災、風災發生頻率增加;蟲災和瘟疫會擴展到更多的地區。SO2和NOx是構成酸雨的主要來源,SO2還是導致肺心病的罪魁禍首,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動植物的生存和成長帶來了嚴重的損害。煙塵中含有多種有害金屬和致癌物質,與肺癌發病率有直接關系,高農度的SO2與煙塵的協同效應是煙霧事件斃命的主要因素。煤炭使英國在18世紀60年代領先開始了工業革命,成為人類文明上一塊里程碑,然而正是煤炭給它帶來了厄運。20世紀50年代英國的能源消費以煤為主,1952年12月高濃度的SO2和煙氣粉塵連續四天覆蓋倫敦上空,4000多人喪生於導致呼吸衰竭的「殺人煙霧」。爾後,世界上發生過多起程度不同的煙霧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183個國家和70個國際組織,102位國家和政府首腦參加了會議,討論的是世界環境問題,實質上要解決的是能源問題,目的就是期望全球採取協調一致的步驟去避免一場可怕的生態浩劫。

從我國來看,21世紀能源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一是資源壓力。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改善,能源·電力消費水平要有個較大幅度的提高,2050年能源消費需求高達40多億噸標准煤,這需要有強大的能源供應做後盾。

我國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可燃礦物燃料占能源消費的比重較高,而資源佔有量均很低。1999年這三大常規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世界平均90%,我國97%。1999年末在資源佔有量中,煤炭世界人均佔有量為165噸,我國只有91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5%;石油世界人均佔有量為23.5噸,我國只有2.6噸,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氣世界人均佔有量為24495立方米,我國只有1088立方米,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44%。尤其是我國石油的儲采比不高,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加之儲量有限,石油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日趨加大。1993年我國已經由石油凈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1996年原油也由凈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比20世紀80年代預計的提前了5—8年。2000年我國原油凈進口量近6000萬噸,成品油凈進口量近980萬噸,總計近7000萬噸。如果在石油資源方面沒有重大突破,30—50年後的石油消費將主要依靠國際市場來供應,要及早做好准備,開展積極的能源外交。

二是環境壓力。可燃礦物燃料是全球一個最大的污染源,能源結構的演變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今後50年也不會動搖它們在能源供應中:的主導地位,我國更不例外。長期以來,世界能源消費以油氣為主,1999年煤炭只佔能源消費結構的25%。我國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的國家,目前煤炭產量佔世界產量的1/4左右,幾十年來一直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70%以上,1999年下降到68%。煤炭的熱值低、灰分大、轉換效率低、傳輸不便,燃燒後「上吐下瀉」的弊病給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在我國S02排放總量中煤炭大約佔90%,在N0x排放總量中煤炭佔60%,在C02排放總量中煤炭佔85%,在TSP排放總量中煤炭佔70%。用於發電的能源占我國能源消費的1/3以上,發電用煤占煤炭消費量的38%左右,隨著這一比重的不斷增加,控制發電污染排放將成為倍受關注的領域。

根據1998年對332個大中城市的調查,大氣污染超過國家正常標準的城市佔43.5%,酸雨覆蓋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30%以上。與環境污染有關的肺心並癌症、不育症、ED症等疾病患者,正在承受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煎熬。目前哮喘病患者已達200-3000萬人之多,癌症保持患者有200多萬人,每年死於癌症和呼吸系統疾病人數均在150萬左右。癌症死亡病因已佔全國第二位,大城市居於首位;每5個病患死亡中,就有1人死於癌病;每200個家庭,就有1個家庭受到癌症的折磨。

根據我國的資源潛力和資源替代能力估計,近50年內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的結構格局還難以根本轉變,隨著可燃礦物能源和煤炭消費總量的增加,來自環境負擔和控制費用的壓力將進一步加重,必須及早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三、運用需求方管理(DSM)技術提高終端用電效率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西方世界,組建了多種國際能源和環保機構,彼此磋商,相互協調,不斷調整能源戰略。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把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置於突出地位,並制定了一系列法規、標准和政策,推動能源開發和能源節約兩種資源競爭,鼓勵節能研究和開發高新節能產品,強化民眾的節能意識和環保意識,大力培育節能市場,特別是積極研究更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資源配置方法和管理方式,使現行的管理職能更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DSM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時至今日已風靡全球。

DSM適合市場經濟運行機制,遵守法制原則,鼓勵資源競爭,講求成本效益,提倡經濟、優質、高效的能源服務,可應用在電力、燃氣、熱力、供水等公用事業部門,目前主要應用在電力部門。

需求方管理(DSM)又稱需求側管理或負瓦管理,它是指在政府法規和政策支持下,採取有效的激勵和誘導措施,通過電力公。司、能源服務公司(ESC0)、電力用戶等的共同協力,提高終端用電效率和改善用電方式,在完成同樣用電功能的同時減少電量消耗和電力需求,達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實現社會效益最好、各方受益、最低成本能源服務所進行的用電管理活動。

DSM從根本上改變了單純注重依靠增加能源供應來滿足需求增長的傳統思維模式,建立了把需求方節約的資源作為供應方一種可替代資源的新概念,能夠以最經濟的方式和最好的社會效益達到同樣能源服務的目的,已成為可持續能源·電力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持手段。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美國有30多個州正在應用DSM技術推動用戶節能節電,在減少電力建設投資、改善電網運行的經濟性和可靠性,抑制電價的上升幅度、減少電力用戶的電費開支、節省能源資源、控制環境質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節電效果、經濟效果和環保效果。

DSM源於能源消費居世界首位的美國,20世紀90年代初把DSM列入了國家能源,電力發展戰略,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在法規、標准、政策、服務等方面不斷向有利於DSM方向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調整。1985-1995年,500個電力公司實施的DSM計劃,削減電網峰荷2900萬千瓦,單位節電成本只相當於可避免成本的1/10-1/12,電力公司投入DSM的費用占售電收人的0.7-1%。

2010年計劃減少4500萬千瓦的發電容量需求,2030年減少9000萬千瓦,從1990-2030年DSM計劃的凈收益將達到350億美元。

1992年DSM陸續介紹到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和學術界非常關注它的應用前景和應採取的對策。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國家科技部、國家電力公司,以及大中型電力用戶、有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社會團體做了大量的推動性工作,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舉辦了各種形式和展開的研討會和培訓班,在區域電網和企業電網進行丁多次試點研究和工程示範,推動高新節能節電技術開發、生產和應用。鑒於DSM能夠把節能節電導入潛力巨大的能效市場,顯著的提高社會效益和群體效益,國家經貿委和國家計委以法規形式納入了2000年12月29日發布的《節約用電管理辦法》。

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發電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不斷增長。先進國家在20世紀60-80年代這—比重為20-30%,80-90年代為30-40%,預計今後50年將進一步提高到40—60%。我國的這一比重1990年為28%,1997年提高到33%,預計今後50年將提高到50%以上。因此,運用DSM技術大力提高電力能效,將會使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總之,現代化離不開能源·電力的支持,要大力提倡效率革命,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發展潔凈煤技術,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在謀求社會發展的同時,不要損害當代的生存質量,剝奪後代可持續發展的機會,致力於一個持久、再生、干凈的能源體系,使能源與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為21世紀我國的社會現代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K1RKWJYB4U
參考資料:

③ 人均收入與人均gdp是怎樣的比例關系

兩者比例關系說明了兩個反應生活水平狀況的標准之間的差距。

以上述的深圳為例,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比例為1:6.33.說明人均實際收入反應的生活水平遠沒有達到人均GDP反應的生活水平程度。主要原因資源不能公平、平等、有效的配置。人們沒有享受到經濟迅速發展的紅利。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 總產出(即GDP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3)燃油稅和人均GDP的關系擴展閱讀: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簡稱GNP)。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參考資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網路

④ 由稅收與GDP的關系說起

稅收是從GDP中獲取,因此,GDP的核算與稅收無關。例如:GDP50萬億元,無論稅收多少,GDP都是那麼大多。

⑤ 稅收和GDP的關系,有大神解答嗎

GDP是社會收入分配的對象,稅收收入是國家參與社會收入分配的結果,進行社會收入分配就會存在具體分配方式的應用問題。
國家的稅收制度是收入分配的分配方式,我們不僅要考慮稅收收入與GDP之間的內在聯系,也要考慮作為分配方式的稅收制度狀況及其變動情況對稅收收入的影響。

一、稅收收入與GDP的關系
在社會收入分配中,稅收制度、稅收收入和GDP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1.在既定的社會收入分配中,稅收收入與GDP之間的比例關系由稅收制度所確定。確定稅收收入與GDP數量關系的稅收制度包括國家的稅收制度和稅收征管制度及其執行情況。
2.GDP增長與稅收收入增長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關系。在一定的社會收入條件下,稅收收入與GDP的數量關系是在稅收制度下形成。當稅收制度發生變動時,國家就會根據變動情況對稅收收入與GDP的比例關系進行相應的調整。
3.稅收制度的選擇和變動體現了國家意志。稅收收入的實現是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通過主觀因素實現的。稅收收入是GDP在一定稅收制度下分配的產物。由於社會經濟制度是人們主觀意志的產物,因此稅收收入與GDP的關系並不是一種自然的、固定的數量關系,也不是一種純粹的客觀關系,而是一種客觀見之於主觀的分配結果。

二、稅收制度與GDP的關系分析
社會收入分配製度和實現方式對社會收入分配結果具有重要的影響。在社會收入分配中,GDP與稅收收入的比例關系是一種事後的統計結果,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確定這種比例關系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的稅收制度。
稅收制度、稅收收入和GDP的關系,就如捕魚工具、捕撈量和魚的總量之間的關系一樣。人們使用不同的捕魚工具,付出不同的勞動,其所捕撈量是不相同的。
我們把這種稅收收入參與GDP分配的過程中稅收制度的作用概括為「漁網理論」,漁網和捕魚方式的關系就如同稅收制度與稅收征管方式的關系一樣。我們在研究GDP與稅收收入的關系時,不僅要研究GDP與稅收收入的一般關系,更需要關注稅收制度的內在因素及其變動對社會收入分配關系的影響。
簡單地把GDP與稅收收入的關系比喻為大海里魚的總量和捕撈量的關系是不全面的,因為稅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目的並不是把所有收入都納入國家稅收收入中。「漁網理論」說明了在社會收入分配中,分配方式和手段的選擇及其變動對分配結果的影響,目的在於強調在稅收收入參與GDP分配的實現過程中存在的主觀因素的影響。

⑥ 人均GDP與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什麼關系

人均和人均收入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指標。

人均GDP是反映按人口計算的全社會新創造的價值,從分配的角度來說,它包括國家收入(也就是各項稅收)、企業收入(也就是企業利潤以及固定資產折舊)和勞動者收入,因此人均GDP的概念要大於人均收入,也就是說,個人收入(包括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只是GDP中的一個構成要素。

舉例說明:

2014年,中國人均GDP排名最高的是克拉瑪依、鄂爾多斯、阿拉善三個資源型城市,人均GDP分別為22萬元、20萬元、19萬元,大大高於深圳的15.5萬元。

其中,克拉瑪依產石油,鄂爾多斯產煤炭,阿拉善產煤炭。

克拉瑪依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萬元,鄂爾多斯不到4萬元,阿拉善不到3萬元,均低於深圳。

一個地方的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查看等式發現,人均GDP和人均勞動者報酬,兩者並不具有一致性。因為還有「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三個變數。

人均GDP與人均收入不一致或者嚴重背離,說明經濟的循環效率低。

(6)燃油稅和人均GDP的關系擴展閱讀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但不適合衡量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經濟狀況,因為每個城市的生產總值上繳上級或國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個城市留下的財富就不一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16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744127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3980元,比上年增長6.1%。

國家統計局2018年1月5日發布公告,經最終核實,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總量為743585億元,比初步核算數減少54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與初步核算數一致。

2017年中國GDP總量為827122億元,首次登上80萬億元的門檻;GDP同比增長6.9%,增速較2016年提高0.2個百分點。這是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首次加速。

⑦ GDP和稅收有無關系分析解釋一下不要太簡單的敷衍,謝謝!

GDP的計復算一般採用支出法,即制Y(即GDP)=C+I+G+NX,其中C是居民的消費,可以理解為個人消費,其等於固定消費a(每月不管收入多少都必須消費,如柴米油鹽)加個人可支配收入YD(看作工資)的部分(即乘以系數b,0<b<1),即c=a+b*YD,而可支配收入為國民收入減去稅收加上轉移支付(可視為由國民創造的總財富,一部分作為稅收交給政府,剩下的自己支配)即YD=Y(即GDP)-T(稅收)+TR(轉移支付),這里就將稅收與GDP聯系起來了。
把上面的所有式子聯立:Y(即GDP)=a+b(Y-T+TR)+I+G+NX,(I+G+NX與稅收沒有關系),這個式子可以看出來,稅收T和GDP呈反方向變化,T增加時GDP減小。

⑧ 燃油稅和油價的關系

油價與徵收燃油稅並不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尤其不必同進退。毋庸置疑,下調國內油價絕對不能等到2009年1月1日。否則,再有40天的高油價,其對國內經濟的負面影響將會大大抵消政府救市計劃對經濟發展和擴大內需的積極作用。中國政府在推出4萬億擴大內需方案時明確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實」,其實在筆者看來,這幾點要求不僅僅適用於4萬億投資,而且還應適用於其他各項旨在擴大內需的管理措施上,其中就應該包括調整國內油價。總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決定了「降油價不能等待燃油稅」!
原因解析:
降低國內成品油價格不能等待燃油稅出台,更不能指望降低油價與燃油稅正式開征選擇同一時間點。因為國內成品油的大幅降價已經具有緊迫性,而燃油稅方案的出台到正式開征至少還有近40天的靈活選擇期限。
首先,在國際油價持續暴跌之後,國內成品油價格已經在高位運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一方面從維護油企經濟利益角度看也已經充分消化了原油儲存,不會導致油企嚴重虧損,實現了經濟效益的有效補償,另一方面國內經濟和用油單位及個人已經長時間承受了高油價帶來的壓力,許多行業已經不堪重負,降低油價變得十分迫切。
與此同時,高油價給國內油企每日帶來近3億元的暴利,進一步加速了社會分配的不公平,刺激公眾的敏感神經。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條件下,中國政府為了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已經推出總額達4萬億元的投資救市計劃,而此時如果繼續維持比美國還高出50%的高油價,顯然是有悖政府救市宗旨的。因此,國內油價的下調刻不容緩,應分秒必爭。

⑨ 請問GDP和稅收的關系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稅收收入與GDP之間的比例關系由稅收制度所確定,版在一定的社權會經濟條件下,確定這種比例關系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的稅收制度。

從價值形態看,GDP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9)燃油稅和人均GDP的關系擴展閱讀:

政府為企業減除了一部分費用,也減除了一部分原應徵收的稅,但減除項目之外的部分很可能增長過快,抵消了減負的效果。

不能否定減稅降負的作用,如果沒有減負的努力,企業負擔可能會更重,稅收增長超過名義GDP的幅度會更大,但總體負但未減輕,說明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此外,漁網理論還說明了在社會收入分配中,分配方式和手段的選擇及其變動對分配結果的影響,目的在於強調在稅收收入參與GDP分配的實現過程中存在的主觀因素的影響。

⑩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一回事嗎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指標。
人均GDP是反映按人口計算的全社會新創造的價值,從分配的角度來說,它包括國家收入(也就是各項稅收)、企業收入(也就是企業利潤以及固定資產折舊)和勞動者收入,因此人均GDP的概念要大於人均收入,也就是說,個人收入(包括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只是GDP中的一個構成要素。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GDPper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此回答由康波財經提供,康波財經專注於財經熱點事件解讀、財經知識科普,奉守專業、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財經內容,用生動多樣的方式傳遞財經價值。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燃油稅和人均GDP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