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7全國各地GDP年報出爐各省份排名如何
2017各地經制濟年報出爐,山東省突破7萬億元排名全國第三,趕超浙江等省份。
2017年多個省份GDP邁上新台階,突破3萬億元大關的省份共有11個,分別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河北、湖南、福建和上海。
❷ 內蒙古各城市排名
第一名:包頭市----內蒙古的老大哥,內蒙古經濟、工業、科技中心,呼包鄂經濟圈的主驅動馬車,人均GDP位列內蒙古首位,依靠稀土、鋼鐵、鋁業、裝備製造、軍工等傳統高利潤產業順利當選華北重工業中心,近年來不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調整產業結構,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成為該市的發展亮點,並由此順利成為中國二線經濟強城,中國最富裕城市前12強,屬於內蒙古的標志性都市吧,也是對外開放化成都較高的中西部都市。
第二名:呼和浩特市,內蒙古的政治、文化、金融中心,集中了內蒙古最多的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大學機構,優勢產業是乳製品、紡織、醫葯、電力等,但缺乏核心支柱產業,各產業機構參次不齊,交通實在令人頭疼,不過正在積極改善當中。
第三名:鄂爾多斯市----內蒙古後起之秀,依靠煤炭、天然氣等資源坐擁大量財富,是內蒙古豪車之城,但缺乏城市發展積淀和城市建設理念,民間借貸危機和金融危機讓這個城市腳步放緩,但發展潛力還是有的。
第四名:烏海市----內蒙古西部煤炭生產與化工的主生產基地,近年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也在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服務業,GDP增速在整個內蒙古都是很高的,穩中有升。
第五名:巴彥淖爾----內蒙古的農業產業示範種植基地,盛產麵粉、蔬菜、瓜果,該市的旅遊業也蓬勃發展,並積極探討與呼包鄂經濟圈的經濟合作,排名上基本不動。
第六名:赤峰市----內蒙古玉龍文化所在地,該市大部分是山區,與遼寧省、河北省毗鄰,林業、旅遊業較為發達,近幾年比較重視有色金屬、煤炭、醫葯等產業的建設,並小有成就,但離「富裕」兩字還差不少路需要走,也在努力的脫貧中。
第七名:錫林郭勒盟----內蒙古的風電示範產業基地,同時還是內蒙古的牛羊肉等畜牧養殖基地,旅遊業較為發達。
第八名:通遼-----蒙古族聚集的城市,草原風情比較濃郁,主要生產酒類、民族飾品、奶製品、牛肉乾製品等,經濟上沒有什麼大的潛力。
第九名:呼倫貝爾----內蒙古北部邊疆盟市,與吉林省、黑龍江省毗鄰,畜牧業、旅遊業、農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經濟上比較依賴東北。
第十名:烏蘭察布-----內蒙古中部城市,優勢產業是皮毛、紡織,是呼包鄂經濟圈連接京津冀經濟圈的重要陸上通道,不過當地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留守兒童較多,也是內蒙古最大的貧困地區。
第十一名:阿拉善----內蒙古沙漠聚集區,主要是發展養殖業和旅遊業,經濟上比較依賴寧夏。
第十二名:興安盟-----內蒙古東北部地區,主要是發展畜牧業、林業和旅遊業,經濟上沒什麼發展潛力
❸ 內蒙那個城市的經濟最好
截至2019年,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經濟最好,工業為主體,是中國前100名外貿城市之一。
2018年內11月,鄂爾多斯被容選為中國城市100強全面小康指數之一。 2018年,鄂爾多斯地區地區生產總值3763.2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5.0%。
鄂爾多斯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地級市,是中國最佳民族風情旅遊城市。鄂爾多斯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18個典型地區之一,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被自治區政府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
鄂爾多斯是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最具創新力城市、全國生態園林城市。境內有大准、准東、東烏鐵路橫穿東西,包神、包西鐵路縱貫南北; 鄂爾多斯機場通航城市56個。境內有成吉思汗陵、九城宮、鄂爾多斯草原、大汗行宮等景點。
2018年11月,鄂爾多斯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2018年,鄂爾多斯地區生產總值3763.2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5.0%。
❹ 台灣的經濟發達嗎
台灣是發達地區
經濟發展情況
台灣被世界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等機構認定為發達經濟體, 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按國際匯率計算,2014年台灣GDP5170.19億美元,為世界第25大經濟體,居中國省級行政區第6名; 人均GDP22002美元,居世界第39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台灣GDP9770.88億美元,為世界第20大經濟體,人均GDP40581美元,居世界第17名。 外匯儲備居全球第五。 2013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882,居世界第21名,處於極高人類發展水平。
台灣經濟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 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伙
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 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為降低生產成本,台灣許多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也造成產業空洞化的問題。台灣已投資大陸超過1500億美元, 在大陸有8萬多家台資企業,常住大陸的台商及眷屬已超過100萬人。
❺ 內蒙古各市的GDP是多少啊
包頭市
1275.00億 20.0% 內蒙古01
鄂爾多斯
1150.90億 25.9% 內蒙古02
呼和浩特
1100.90億 18.0% 內蒙古03
❻ 內蒙古各市的經濟排名
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位於自治區的西南部,下設2個區、7個旗。境內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得鄂爾多斯似乎一夜間暴富起來,2017年GDP總量為4716億元,排名國內第43,省內第1。境內的成吉思汗陵園、庫布齊沙漠、鄂爾多斯草原等非常出名。
2、包頭
包頭市是內蒙古的工業和製造中心城市,更是全球輕稀土產業基地,因此有「草原鋼城」的美譽。這里是自治區對外開放的重點地區,連接著我國華北和西北地區。作為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包蘭鐵路、包西鐵路等鐵路干線經過這里。境內的希拉穆仁草原、九峰山景區等較為著名。2017年GDP總量為3448億元,排名國內第64。
3、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的首府,又稱為「青城」。地處歐亞大陸的深處,是我國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又被稱為「中國乳都」,擁有國內最著名的兩大乳業巨頭。境內的五塔寺、大昭寺、蒙古風情園等景區較為有名。2017年經濟總量達到3179億元,排名國內第73。
4、通遼
通遼地處自治區與我國東北地區的交接地帶,屬於副中心城市。通遼有名的特產有蒙古族白食、菜包、草原山杏等。在旅遊資源上,扎魯特草原旅遊區、大青溝等較為著名。
5、赤峰
赤峰地處內蒙古東部,是自治區的區域中心城市,人口數量位居省內第1。全市經濟農作物耕種面積廣闊,產量逐年增加,經濟增加值穩步提升。綜合經濟實力排名省內第5。沙地風光、第四紀冰川遺跡是境內較著名的旅遊景點。
6、呼倫貝爾市
呼倫貝爾地處中俄蒙的交接地區,土地面積相當於江蘇、山東兩省的總和。境內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甚至很多國外專家稱這里是最好草原。旅遊產業是這里的一大亮點,國際遊客數量連年攀升,極大刺激當地經濟增長。
7、錫林郭勒
錫林郭勒市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更是我國重要的畜產品基地。其中農畜、能源、冶金是是錫林郭勒的優勢產業,占工業比重的半壁江山,同時使得綜合經濟實力在自治區排名第7。
8、烏蘭察布市
烏蘭察布地處內蒙古的中部地帶,與河北省接壤,下設11個縣區,常住人口280萬。烏蘭察布占據戰略要地,是自治區連接東北地區、華北地區、中部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境內工業發展勢頭良好,規模以上企業達到400多家。
9、巴彥淖爾市
巴彥淖爾屬於自治區地級市,與包頭、鄂爾多斯接壤。下轄1個區、2個縣、4個旗,總人口數170萬。在經濟發展中,乳品產業、肉類產業、羊絨產業為重要支柱產業,極大拉動經濟增長,使其2017年綜合經濟實力排名第9。納林湖生態旅遊區、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是境內有名的4A級景區。
10、烏海
烏海位於黃河上游地帶,是自治區新型工業城市,一直有「黃河明珠」的稱謂。烏海境內資源豐富,能源儲備量大,地方發展主要依靠建材、冶金等產業,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經濟城市,經濟總量排名第10。
11、興安盟
興安盟地處內蒙古的東部地區,同時也屬於我國東北地區。下設2個市,1個縣,3個旗,總人口170萬左右。興安盟第一產業較為發達,農產品數量連年增長,為地方經濟起到之稱作用。這里曾是內蒙古的首府所在地,烏蘭夫辦公舊址、阿爾山等是較為出名的景點。
12、阿拉善盟
阿拉善盟地處內蒙古的最西部,位於呼包銀經濟帶上,與鄂爾多斯接壤。近些年阿拉善盟工業增加值逐步提升,其中原鹽產量大幅提高,為拉動經濟增長起到較大作用。境內有名的景點有:騰格里通湖草原、南寺、巴丹吉林沙漠等。
(6)2017內蒙各市gdp排名擴展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工業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
2018年12月12日,自治區政府組織召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由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李仲開作主題發布,介紹改革開放40年來內蒙古工業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和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❼ 目前內蒙的GDP在全國各省市排第幾謝謝!
名次 省份 GDP(億)
01 廣東省 30673.71元,比上年增長14.5%,
02 山東省 25887.7億元;增長14.3%,
03 江蘇省 25000億元,增長14.5%,
04 浙江省 18640億元,年均增長14.1%,
05 河南省 15000億元,比去年增長14.5%左右,
06 河北省 13863.5億元,比上年增長12.9%
07 上海市 12001.16億元 增長13.3%
08 遼寧省 10900億,增長長14.5%
09 四川省 10505.3億元,同比增長14.2%
10 湖北省 9150億
11 湖南省 9145億元,增長14.4%
12 福建省 9075.16億元, 比上年增長15.1%
13 北京市 9000億
14 安徽省 7345.7億元,增長達到13.9%
15 黑龍江 7000億 同比增長12.1%
16 內蒙古 6018.81億元,比上年增長19%
17 廣 西 5885.88億元;比上年增長14.9%
18 山西省 5696.2億
19 江西省 5460億元,比上年增長13%
20 陝西省 5400億 增長14.4%
21 吉林省 5226億,增長 16.1%
22 天津市 5018.28增長15.1%
23 雲南省 4808億增幅12%
24 重慶市 4111.82億增長15.6
25 新 疆 3400億元,增長12.0%
26 貴州省 2710.28億元,增長13.7%
27 甘肅省(暫缺)
28 海南省 1229.6億增加16.8%
29 寧 夏 769 億
30 青海省 760.96億元,增長12.5%
❽ 內蒙古城市排名
排名如下:
1、鄂爾多斯市:GDP總量為3579.81億元,人均GDP為173046元。
2、包頭市:GDP總量為2753.03億元,人均GDP為95668元。
3、呼和浩特市:GDP總量為2743.72億元,人均GDP88087為元。
4、赤峰市:GDP總量為1406.84億元,人均GDP為32605元。
5、通遼市:GDP總量為1222.62億元,人均GDP為39078元。
6、呼倫貝爾市:GDP總量為1185.86億元,人均GDP為46887元。
7、錫林郭勒盟:GDP總量為769.09億元,人均GDP為73135元。
8、巴彥淖爾市:GDP總量為740.14億元,人均GDP為43930元。
9、烏蘭察布市:GDP總量為721.18億元,人均GDP為34301元。
10、興安盟:GDP總量為417.92億元,人均GDP為26052元。
11、烏海市:GDP總量為410.08億元,人均GDP為73085元。
12、阿拉善盟:GDP總量為256.43億元,人均GDP為103399元。
(8)2017內蒙各市gdp排名擴展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通稱內蒙古,簡稱「蒙」。首府呼和浩特市。內蒙古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接鄰八個省區,是中國鄰省較多的省級行政區之一。
內蒙古下轄9個地級市、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劃單列市(縣級市);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17個縣,11個盟(市)轄縣級市,23個市轄區。
內蒙古地處亞歐大陸內部,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全國總面積的12.3%;截至2017年底全區常住人口為2504.8萬人;全區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全區由於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響,形成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的復雜多樣的氣候。
內蒙古資源儲量豐富,有「東林西礦、南農北牧」之稱,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中國第一,稀土金屬儲量居世界首位,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
《經濟藍皮(2015~2016)》認定內蒙古為中國大陸6個步入高收入階段和工業化後期階段的省級單位之一。 2016年10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被批准為大數據基礎設施統籌發展類綜合試驗區。
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10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4.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47.2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6408.6億元,增長1.5%;第三產業增加值8047.4億元,增長6.1% 。
❾ 內蒙古在中國經濟實力排名
中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10日上午發布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最新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結果:年,上海、北京、廣東繼續蟬聯三甲,安徽省上升了五位升幅最大。
新華網報道,2006年全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處於上游區的依次為:上海、北京、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天津、遼寧、福建、河北;排在中游的依次為:河南、內蒙古、黑龍江、湖南、山西、安徽、湖北、四川、吉林、江西;處於下游區的依次為:陝西、新疆、重慶、廣西、海南、青海、寧夏、雲南、甘肅、貴州、西藏。
與2005年相比,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上升明顯的為中部省份,其中升幅最大的安徽省上升了5位,湖北省上升了4位,河南省上升了2位。評價結果顯示,中部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平均分值與東部地區的差距縮小了0.04%。
評價課題組負責人之一、福建師范大學校長李建平介紹說,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此次評價對原有的指標體系進行了調整,增設了科學和諧發展競爭力等內容。在207個四級指標中,權重最大的前三個指標為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佔全國比重、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科技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均佔1%以上的權重,而地區生產總值所佔權重僅為0.63%。
根據評價結果,在全國省域發展環境競爭力排名中,上海、廣東、北京居前三位。省域發展環境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基礎設施競爭力和軟環境競爭力。
2006年全國各省、區、市發展環境競爭力處於上游區的依次為上海、廣東、北京、浙江、江蘇、天津、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北。
在全國省域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排名中,內蒙古、遼寧、山東居前三位。省域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資源競爭力、環境競爭力和人力資源競爭力三個指標。
2006年全國各省、區、市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處於上游區的依次為內蒙古、遼寧、山東、浙江、北京、黑龍江、江蘇、山西、天津、福建。
在全國省域宏觀經濟競爭力排名中,江蘇、廣東、上海居前三位。省域宏觀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經濟實力競爭力、經濟結構競爭力和經濟外向度競爭力三個指標。
2006年全國省域宏觀經濟競爭力處於上游區的依次為江蘇、廣東、上海、浙江、山東、北京、天津、遼寧、福建、河南。
在全國省域產業經濟競爭力排名中,山東、廣東、江蘇居前三位。省域產業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農業競爭力、工業競爭力、服務業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
2006年全國各省、區、市產業經濟競爭力處於上游區的依次為山東、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北京、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天津。
在全國省域科學和諧發展競爭力排名中,浙江、天津、上海居前三位。省域科學和諧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發展方式競爭力和協調發展競爭力。
2006年全國各省、區、市科學和諧發展競爭力處於上游區的依次為浙江、天津、上海、新疆、山東、黑龍江、江蘇、福建、北京、河北。
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志社、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福建師范大學聯合成立。中心所建立的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是目前國內指標最多、體系比較完整的評價體系,力求對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提供一個比較科學合理的評價。中心每年定期向社會發布有關全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產業經濟和企業競爭力等競爭力問題的綜合評價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