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新技術企業R&D經費的投入比例要達到多少
高新技術企業對研發費用有要求,對R&D經費沒有要求,(研發費用不等於R&D經費)
1. 最近一年版銷售收入小於權5,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於6%;
2.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0,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於4%;
3.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0,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於3%。
你可以去我的網路博客看看裡面有我的聯系方式,你可以隨時聯系我
『貳』 創新型國家的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在()以上 A.1% B.1.5% C.2% D.5%
: 創新投入高,國家的研發投入即R&D(研究與開發)支出佔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以上; 自主創新能力強國家的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通常在30%以下;創新產出高。為了在競爭中贏得主動,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我國把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叄』 急求:2010-2012年世界各個城市的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聽說美國波士頓市的R&D佔GDP的15%
試著去世界銀行網站上搜一下吧。http://databank.worldbank.org。如果實在沒有,可以查閱一下自己所寫文章的版參考文獻中使用的數權據的數據來源,有些參考文獻的作者也會在自己的主頁上掛出文章所使用的數據。
『肆』 r&d佔gdp比重達到多少,算創新型國家
創新型國家是指那些將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回成日益強大競爭優勢的國家。答創新型國家是以技術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核心驅動力的國家。主要表現為: 整個社會對創新活動的投入較高,重要產業的國際技術競爭力較強,投入產出的績效較高,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在產業發展和國家的財富增長中起重要作用。
作為創新型國家,應具備以下四個特徵:
(1) 創新投入高,國家的研發投入即R&D(研究與開發)支出佔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2)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以上;
(3) 自主創新能力強,國家的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通常在30%以下;
(4) 創新產出高,世界上公認的20個左右的創新型國家所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佔全世界總數的99%。是否擁有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是區分創新型國家與非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標志。人們往往用相關創新投入和產出的指標從一個側面來衡量國家的創新程度,一般來說,創新型國家的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於其他國家。
『伍』 如何從統計年鑒中得到RD投入佔GDP的比重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3/indexch.htm
『陸』 求2000-2019年消費、出口、投資數據及其佔GDP比重的數據表
我今年的那個十年的表呢,應該是都不斷提升的。
『柒』 中國在R&D上的投入佔GDP的多少佔世界的比例是多少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12日公布了2000年全球百名最大經濟體實力排行榜。在排名表中,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前三名,中國內地排在第6位,中國台灣排名第16位,中國香港排名第26位。 這份綜合排行榜是對2000年全球國家和地區以及大型跨國公司的經濟實力所作的排名,其中國家和地區是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基礎,而公司則是以增值價值為基礎進行排名的。有29家跨國公司名列其中,比1990年的24家增加了5家,這意味著跨國企業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強。 上榜的29家跨國公司主要是石油和汽車企業,以石油產品為主體的埃克森-美孚公司以630億美元的經濟實力排在第45位,其他如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和殼牌等著名公司也都榜上有名。貿發會議當天發表新聞公報指出,全球100家最大的跨國企業近些年來的發展速度超過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經濟體。 2006全球綜合國力 TOP15 排行: 數據資料截止2005年12月31日 排 名 國 名 經濟力 科技力 軍事力 資源力 社會發展 政府調控 外交力 年增長率 綜合國力 1 美國 3251 1718 2249 547 559 185 131 0.43% 8639 2 日本 2158 1111 806 226 416 169 100 0.26% 4986 3 法國 1588 994 814 201 419 184 119 0.31% 4319 4 英國 1602 856 830 217 400 171 112 0.75% 4188 5 德國 1762 854 623 191 419 184 107 0.48% 4139 6 中國 1321 312 508 483 245 133 116 2.98% 3119 7 俄羅斯 598 504 863 521 332 157 118 2.20% 3092 8 加拿大 836 227 176 532 423 174 99 1.92% 2467 9 義大利 743 252 227 228 397 161 97 1.97% 2106 10 澳大利亞 554 147 130 375 410 148 89 2.56% 1852 11 巴西 551 211 169 382 253 110 85 2.21% 1762 12 西班牙 621 157 114 209 364 124 85 2.08% 1674 13 印度 588 176 170 334 189 104 87 1.79% 1650 14 韓國 531 117 96 177 360 115 87 2.05% 1483 15 墨西哥 444 97 100 299 182 100 90 2.74% 1312 綜合國力分析:一、各大國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 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 → 三、中國的綜合國力 → 四、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展望 → 附:國力測算的過程簡介 (來源: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 綜合國力分析: 一、各大國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為了全面了解全球力量格局和中國的綜合國力,這里選擇了世界主要經濟、國土面積和人口大國進行綜合國力比較。挑選的主要大國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印度、中國和韓國。 亞洲新工業化國家韓國國力在十個大國比較中相對較弱,只高於印度。其國力資源排在第七位,其中,信息力較強,其他方面力量都比較弱。韓國在科技投入和產出上總體水平都相對較低,但其高技術產業的出口戰全部製造業出口比重達32%,甚至高出美國一個百分點,2004年,勞動生產率水平為人均29092美元,大大高於發展中國家,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水平還是很低。韓國勞動力數量只比加拿大高,受教育水平一般,2001年,平均受教育水平16年(2003年數),文盲率為2%,但其高等教育普及率達41%,排在第三位。在資本資源上,外資引入量只高於印度,其他方面規模都有限。在基本基礎設施上,韓國表現一般,但其信息化水平高,千戶居民的寬頻佔有量為233.22戶,是排在第二的加拿大的1.59倍,大大高於其他國家水平,韓國的計算機普及率為53.9 %,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65 %。韓國的自然資源水平較差,國土面積小,人均耕地面積只僅高於日本,能源產量最低,自給率也低,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的比重只有17.8 %。韓國的政府調控力排在第七位,政府公共產品提供能力只高於中國和印度,2003年,韓國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為5%,是所有大國中水平最低的。韓國政府績效排在第五位,韓國近期的財政政策對保證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公共金融服務也較好,在國家支持經濟增長的環境和法律保障上,韓國排在中等的水平,而在包含收入分配、社會歧視、男女平等、社會治安、社會凝聚力、公正性等內容的社會系統調查中韓國排名最差。韓國整個國力系統中,國力資源、政府調控力、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整體上都處於相對較弱的地位。 印度在十個大國中的國力最弱。在印度的國力資源中,除了自然資源排在第五位外,其他方面都處於劣勢,整體上是大國中最弱的。印度的科技投入少,2003年,R&D支出水平為37億美元,只有這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2.1%。相對來說印度在知識產出量上還是較高,2001年,印度原創性科學論文數有11076篇,排在大國中第三位。印度高技術產業出口佔全部製造業出口的比重只有5%。雖然印度勞動力豐富,但整體上受教育程度低,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9年,文盲率高達38.7% (2002年數)。在資本方面,在股市融資水平、儲蓄規模和引進外資規模都較少。在信息力上,印度在基本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上水平都很低,2003年,印度的計算機普及率為1.2%,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3.47%。印度自然資源一般,全部能源產量排在第四位,占其需要量的比重為81.9 %。印度政府調控力只高於俄羅斯,公共產品提供能力水平很低,2003年,印度的公共健康和公共教育支出佔GDP比重分別只有3.2%和6.1%。而在政府績效上,印度的排名好於日本、法國和俄羅斯,近年來,印度政府採用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給宏觀經濟運行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政府在公共金融服務的提供能力很差,支持企業創造增加值的制度支持力排在一般的狀況,而現有企業的法律環境和社會系統都不利於經濟增長。在印度的整個國力系統中,只有在軍事上因有了自己的核武器,排名比其他方面稍靠前,而其他方面的力量都較弱。 一、中國綜合國力的現狀2000年,我國經濟增長加快,綜合實力增強。GDP89404億元,比1999年增長8.0%。全年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262億元,比1999年提高86.2%,達到90年代以來最高水平。市場物價止降轉穩。勞動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國際收支形勢良好,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外匯儲備繼續增加,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1656億美元。 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主要得益於資源的部分改善及經濟活動能力、對外經濟活動能力、社會發展程度和軍事能力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發展中各要素的作用:從對90年代中國綜合國力各要素的貢獻看,資源、經濟活動能力對我國綜合國力的貢獻一直佔60%以上,在其它要素中,對外經濟活動能力的份額有較快提高,而科技能力、社會發展、軍事能力、政府調控能力和外交能力的份額變化不大。2000年,中國綜合國力各要素的貢獻如下:1、資源:由於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實行擴大招生政策,我們曾經耽心的萬人平均大學生數沒有明顯提高將逐步得到緩解,有利於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值得特別欣慰的是可耕地和森林面積的增加。這反映了我國政府和人民持續有效的努力。林業呈現較快的發展勢頭,綠化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西部開發的主導政策之一。今後應該從增加我國綜合國力的角度繼續向全社會宣傳綠化和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意義。總的來看,資源仍然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支撐,其中人力和土地資源的部分指標的質量提高是非常值得高興的,將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注入活力。2、經濟活動能力:2000年我國經濟活動能力的加強,不僅來自總量的增加,而且日益得益於生產效益的提高,全年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992年以來的最高值,這對於我國綜合國力增強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同時也應該看到其中仍然存在著農業生產效率不高,能耗水平居高不下和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等薄弱環節。3、對外經濟活動能力:是2000年綜合國力諸要素中極輝煌的一面,其構成各指標均呈增長態勢。統計表明,我國出口額佔世界出口總額的4.0%,居世界第8位;進口額佔世界進口總額3.2%,居世界第9位。 外匯儲備居世界第2位。毫無疑問,對外經濟活動能力的增長有力地加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4、科技能力:2000年我國增加了對研究開發的投入,在出口中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的比重分別增加了50%和36.9%。而且,科技人員數也有回升,表明採取改善科技人員待遇的對應措施已見成效。5、社會發展程度:2000年,我國教育、文化、保健、通訊和城市化都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而發展,使社會發展程度成為2000年綜合國力增強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大學、中學和中專等培養的各類專門人員比率仍然偏低,反映了社會發展在這一方面嚴重的供求不平衡,事實上這正是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一大「瓶頸」,從長遠看有可能影響我國社會經濟和綜合國力的進一步發展。6、軍事能力: 我國軍事人員數進一步減少,而軍費和武器出口增加,有一大批性能先進的優良裝備部隊,我國的軍事能力的效率在提高,這無疑增強了綜合國力。7、政府調控能力: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和中央向地方放權的進程,2000年政府調控能力是下降的。盡管這種下降不利於綜合國力的提高,但是我們認為,在一定范圍內,它會從社會經濟的其它方面得到補償,有相當的積極意義。8、外交能力:2000年,我國繼續發展與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系,克服了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關系中的種種障礙,積極參與多邊外交和國際組織活動,為我國爭取到比較良好的國際環境。我們估計,以上各要素對綜合國力的貢獻分別為:28%,37%,3%,8%,9%,5%,6%和4%。此外,應該指出,1997年香港回歸和金融危機對我國綜合國力都有一定影響。1、香港回歸使中國綜合國力增強香港回歸是鄧小平國際戰略的一大勝利,在中華民族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對提高中國的凝聚力有深遠影響。因此它勢必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如果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能夠充分地協調和發展雙方的優勢,今後香港可以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4.80%。2、席捲亞洲的金融危機未對中國綜合國力造成重大影響。但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綜合國力增長趨勢已經比90年代初期放慢,我們認為,危機對亞洲國家特別是對韓國和印尼的影響相當嚴重。根據以上的測算,我國的綜合國力在世界17個主要國家中排列第9位。在位於我國前列的國家中有:美國、日本、加拿大、俄羅斯、法國、德國、澳大利亞和英國,基本是發達國家。其中美國、日本、法國、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綜合國力略有下降,縮短了與我國的差距;只有加拿大的增長與我國相近,與它的差距變化不大。俄羅斯由於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原因,綜合國力下降幅度較大。在位於我國後面的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其中,巴西、韓國、墨西哥、埃及、義大利的綜合國力略有下滑,。印度尼西亞、印度、南非則略有增長。二、21世紀初期中國綜合國力預測 我們根據2000年世界17個主要國家的綜合國力,將這些國家分為最強、次強和中強三個國家群。到2020年,美國仍然是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沒有其它國家可以望其項背。在次強國家群中,日本仍然領頭,但是其綜合國力也不過為美國的68.16%;中國位居第六,已經超過英國、俄羅斯和澳大利亞
『捌』 完成全社會r&d投入佔gdp比重怎麼算
全社會R&D投入佔GDP的比重=R&D投入÷GDP。
根據科技部統計,201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R&D)預計達到13400億元,R&D佔GDP比重預計可達2.1%
希望幫助到你。
『玖』 什麼是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
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是指統計年度內全社會實際用於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又稱為投入強度。
其佔GDP的比重,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投入水平的最為重要指標。R&D投入強度增加,表明中國科技實力不斷增強,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包括實際用於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人員勞務費、原材料費、固定資產購建費、管理費及其他費用支出。
(9)2018年全國RD經費佔GDP比重擴展閱讀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R&D經費投入呈現四大特點:
(1)投入總量與美國的差距正逐年縮小。
2013年中國R&D經費總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二位,當年R&D經費總量約為位列世界第一的美國的40%,預計2017年這一比例將接近60%。
(2)投入年凈增量已超過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增量總和。
2016年中國R&D經費凈增量為1506.9億元,而同期OECD成員國R&D經費凈增量合計約為人民幣973.7億元,中國的研發經費凈增量約為OECD各成員國增量總和的1.5倍。
(3)投入增速保持世界領先。
2013-2016年間,中國R&D經費年均增長11.1%,而同期美國、歐盟和日本分別為2.7%、2.3%和0.6%。
(4)投入強度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2016年中國R&D經費投入強度為2.11%,從OECD的35個成員國R&D經費投入強度看,介於列第十二位的法國(2.25%)和第十三位冰島(2.10%)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