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建2019年各市區1-11月份GDP有多少
福建省2019年1-2月各市GDP數據,廈門繼續倒一,福州發揮一般,泉州還是很猛,最牛的是寧德,終於爆發了,希望能保持。 福建省, 2019年, 匯總, 還是, 福建...
Ⅱ 2019前三季度gdp前三名的省或直轄市是哪些 前三名gdo
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6977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
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湖南、河北、福建排名前10。
Ⅲ 前三季度GDP前十強城市都有哪些
這個前三季度如果說的是今年,那麼十強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漢。
Ⅳ 涵江區的經濟概況
2008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8.32億元,增長18.7%,其中一、二、三次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9億元、129.10億元、37.01億元,分別增長6.4%、22.1%和11.4%,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6.8∶72.4∶20.8。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70億元,增長35.6%;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04億元,增長19.9%;實現外貿出口創匯4.15億美元,增長8.4%。實現財政總收入8.65億元,增長18.4%,其中,地方級收入4.82億元,增長30%,占財政總收入的55.7%,創歷史新高,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5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12元,分別增長14.9%和14.1%。 新中國成立前
清代及其以前,境內工業以個體經營的手工操作為主,有打鐵、織布、製糖、制鹽、釀酒、陶瓷等行業,設備落後,體量微小,多數保留在低級水平。其中制鹽業為明清時境內的支柱行業。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後,涵江逐步發展印刷、碾米、煉乳、機械等近代加工行業。民國時期,近代加工業雖有所進步,但規模不大。到新中國成立時,涵江工業企業總產值14.3萬元,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2.8%。
涵江工業基礎較薄弱。1949年前,只有手工小工場,如打鐵、小農具製作、糧油加工、土榨糖、製鞋(草鞋、布鞋)、手工織布、竹編、傢具製作、煉奶、桂元干焙制和水果罐頭加工等,多屬家庭手工作坊及季節性生產,設備簡陋,生產規模小。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對個體手工業、私營工業採取公私合營、合作聯營等形式。1953年,境內進行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開始發展公私合營和合作聯營工業。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建立,1958年「大躍進」時,全民大辦工業,涵江區域內發展一批莆田縣屬地方國營工廠,如莆田罐頭廠、莆田造船廠、莆田玻璃廠、涵江糧油加工廠、涵江鋼鐵廠、涵江化工廠、涵江農具廠等。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有的國營企業轉為集體,部分企業則合並或撤銷。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干擾,工業發展速度緩慢。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政策,鄉鎮企業得到發展。同時,原有國營企業,經過技術改造和引進,逐步從手工操作為主,發展到機械操作,改善了勞動條件。
1984年建區後,採取「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充分利用涵江地理優勢和資源,進行一系列工業基本建設,工業發展躍上新台階。1988年,涵江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在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加快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逐步發展個體、聯合體經濟以及「三資」企業。1990年,全區工業生產開始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實現由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型經濟向以工業型和商貿型經濟為主的外向型經濟轉變。 1992年後,區委、區政府制定改革開放綜合試驗發展戰略,工業以城市建設為依託,在全區范圍內合理布點,區域內工業布局、工業內部行業結構、企業規模結構、技術結構和經濟成份都發生很大變化。工業門類已擁有鞋革、紡織、服裝、針織、電子、冶金、光學儀器、機械、化工、玻璃、造紙、印刷、食品、罐頭、釀酒、木器、水產加工等,其中木雕工藝品、玻璃製品、母乳化奶粉、烤鰻、鍍鋅管等已成為拳頭產品,產品暢銷國內外。鄉鎮企業、「三資」企業成為發展涵江經濟新增長點,工業經濟在區國民經濟中居於主導地位。至1994年,涵江區域內有中央、省、市及莆田縣駐涵工業企業20多家,職工5000多人。另有區屬工業企業7499個,其中國有工業企業4家,鎮(街)辦工業企業21家,村辦工業148家,中外合資、合作工業147家,城鄉個體工業7179家。工業總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為15.6億元(不含駐涵企業),其中全民企業佔2214萬元,集體企業5114萬元,「三資」企業75084萬元,城鄉、個體工業73588萬元,分別占工業產值1.42%、3.28%、48.13%、47.17%;年出口總值12961萬美元。
1994年,涵江境內工業企業職工35009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職工1306人,佔3.73%。工程技術人員336人,其中中級以上技術職務74人,佔22%。
制定扶持工業發展20條措施,出台加強品牌、技術標准創建和推進自主創新3項鼓勵政策,工業發展持續增速增效,支撐作用更加有力。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376.40億元,增長23.5%;工業增加值122.65億元,增長22.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2.1%。2008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家,306家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產值343.25億元,增長25.1%;規模企業產銷率和工業企業綜合指數分別達到98.1%和218。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鞋革服裝、電子信息、食品加工和機械製造4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300.0億元,增長26.6%。新增集友框業等8個省名牌產品,新增省著名商標3件,新增威諾數控等6家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華昌首飾和新世紀電子分別主持起草全國千足金鑲嵌首飾和全國覆銅板行業標准。工業節能降耗成效顯著,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耗20.05萬噸標准煤,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0.17噸標准煤,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同比下降22.7%;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19.9%和16.7%。 民國時期,農業是涵江主體經濟,生產發展緩慢。
民國時期及其以前,自然災害頻繁,境內缺乏水利設施,且耕作粗放,收成很差,年畝產稻穀只五六百斤。加上戰亂不已,社會動盪,抓丁拉夫,苛捐雜稅,迫使農民逃荒,農田荒蕪,故農業生產水平低下。1949年,境內農業總產值僅97.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7.2%,糧食總產量650萬公斤,人均糧食佔有量145公斤,生豬存欄6500頭,水產品產量195萬公斤。
1956年,境內基本完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年底,農業總產值達63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1%,比1949年增長6.3倍。1958年,境內受到「左」的思想干擾,出現「共產風」和浮誇風,農業經濟陷入困境。從1961年開始,境內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採取整改措施,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和發展。1965年,農業總產值達128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8.1%,比1956年增加2倍。「文化大革命」期間,境內農村批判「唯生產力論」,再次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但廣大農民群眾自覺抵制「左」的錯誤,堅持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興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品種,境內農業仍然取得一定成績。1976年,農業總產值210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3.6%,比1965年增長64%,年平均遞增5.1%;糧食總產量2.5萬噸,生豬存欄2.4萬頭,水產品產量2340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境內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擴大水產養殖業特別是鰻魚的生產規模,開發性農業得到發展,農業由單一性農業型向綜合性經營型方向轉變。1983年,農業總產值2566萬元,比1976年增長22.2%,糧食總產量2.9萬噸,生豬存欄2.8萬頭,禽蛋360噸,鄉鎮企業總收入1106萬元。1984年6月建區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雙層經營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業投入增加。1992年,糧食總產量超歷史最高水平。創匯農業不斷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兩水」(水果、水產)「一菌」(食用菌)和畜牧業生產繼續擴大,以鰻魚養殖和灘塗養殖為龍頭的漁業產值比重,由1984年的23%提高到1994年的73%。農業生產已從單一經營向多種經營轉化,從單純經營種植業開始向牧、漁全面發展和農工商貿綜合經營轉化,全區建成水果、奶牛、蔬菜、食用菌4個生產基地。1994年,農業總產值1.8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10.34%,比1984年增加4.14倍,年均遞增19.2%。糧食總產量1.8萬噸,水果總產量356噸,生豬存欄25316頭,水產品產量1.2萬噸。
2008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67億元,增長6.8%。農業「五新」技術大力推廣,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以上,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2萬公頃,被農業部列為「2008—2010年測土配方施肥示範區」。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新增佳騰食品、紅太陽精品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東南香米業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並完成股份制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效明顯,林漿紙一體化原料林基地3年建設任務基本完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繼續加大,累計投資3344.2萬元,用於中低產田改造、水毀工程修復等方面建設;農村飲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實現投資6225.3萬元,累計受益人口近10萬人;投資7924萬元,新修建農村道路76.9千米。60個試點村建設扎實推進,白沙坪盤村被列為全省鄉村旅遊示範點,新縣、庄邊、萩蘆、白沙4個集鎮和35個村莊完成規劃修編;荔涵大道等重點項目安置區加快建設,群眾回遷工作順利進行。農村「家園清潔行動」深入開展,順利通過省級驗收;「造福工程」搬遷226戶1100人,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
2008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9億元,增長6.5%。榮膺「中國枇杷之鄉」稱號。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東南香」牌大米、東源水產品公司分別榮獲「中國最具競爭力品牌」和「全國農產品加工示範企業」稱號;萩蘆國家級枇杷標准化示範區通過驗收,「莆興農牧基地種肉豬標准化生產示範區」和「華林蔬菜基地蔬菜標准化生產示範區」列入全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超額完成林漿紙一體化原料林基地建設任務,林權改革、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創新工作進展順利。 涵江商業文化底蘊深厚,自宋初開商埠以來,涵江商貿業活動便十分活躍,商路通達閩、浙、蘇、滬、粵、港、澳等地區。明清時期為東部沿海商貿中心,尤以抗戰時期更甚,涵江的商貿地位舉足輕重。千年的商埠重鎮養育出一代又一代善於經商、樂於從商、精於引商的涵江人。改革開放後,涵江人適時把握機遇、奮發進取、自強不息,在經濟大潮中勇搏浪濤,大力發展商貿業,贏得了「小上海」的美譽。因水路便捷,也有「東方威尼斯」之稱。
涵江各項經濟指標均居莆田市首位。2008年有在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42萬人,分布在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是福建省重點僑鄉之一,有「海內一個涵江、海外一個涵江」之說,特別是擁有李文正、黃廷方等一批商界精英,僑力資源豐富,僑領實力雄厚,是涵江經濟社會發展最大優勢。現有三資企業366家,累計合同利用外資11.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1億美元,其中規模企業達144家,是福建省外經貿十大縣區之一。
涵江物流園正在向海西第一物流基地轉變,物流配套日趨完善,輻射范圍遍布國內各個城市及東南業、美歐等海外重要的商業節點,倉儲容積不斷擴大。涵江區內物流業十分發達,倉儲容積率巨大。截止2008年12月,全區共有鴻達物流、祥宇倉儲、名星倉儲等物流企業33家,貨運站53家,從事持證運輸業共有956戶,擁有營運性貨車2339輛,總噸位9993.7噸,年貨運量和周轉量分別為774.3萬噸和88591.9萬噸公里。
招商引資
積極組團參加省市多場重要招商活動,精心籌劃組織4支招商小分隊赴東南亞、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灣等地開展項目推介,引資工作再結碩果。2008年共簽約引進項目93個,總投資89.96億元,其中,工業生產性項目74個,投資總額66.87億元,分佔新引項目的79.6%和74.3%;新批外資項目28個(含增資項目12個),合同利用外資1.7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55億美元、增長64.9%。成功簽約引進投資達5.6億元的華晶玻璃製品項目,促成華昌首飾1.2億元擴建項目和新世紀電子4202萬美元增資項目。90個區級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9.4億元,28個區級預備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8億元。237個區級跟蹤督查項目完成投資38.7億元,投產49個,完成投資9.8億元;竣工57個,完成投資11.9億元。
Ⅳ 前三季度城市GDP50強出爐,都有哪些城市上榜
上榜的城市有:
前十名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漢;
第十一至二十名城市:天津、寧波、青島、無錫、長沙、鄭州、佛山、泉州、南通、濟南;
第二十一至三十名城市:合肥、西安、東莞、福州、煙台、常州、徐州、唐山、大連、昆明;
第三十一至四十名城市:溫州、長春、廈門、沈陽、石家莊、揚州、濰坊、鹽城、紹興、南昌;
第四十一至五十名城市:嘉興、泰州、台州、洛陽、南寧、臨沂、哈爾濱、漳州、金華、濟寧。
此外,今年前50強城市裡,大部分城市來自普通地級市和東部沿海地區。
Ⅵ 涵江區2019年申辦退伍軍人目前進程如何
具體你可以到莆田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進行咨詢
Ⅶ 2019年第一季度gdp
初步核算,2019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134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4%,與上年四季度相比持平,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別回落0.4和0.2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769億元,同比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82346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122317億元,增長7.0%。
應答時間:2020-08-1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車主貸] 有車就能貸,最高50萬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Ⅷ 求今年第三季度的一些經濟數據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再創新高。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漲2.9%。其中,9月份CPI同比上漲3.6%,環比上漲0.6%,漲幅創23個月新高。前三季度,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 5.5%。其中,9月份PPI同比上漲4.3%,環比上漲0.6%。初步測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26866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6%,比上年同期加快2.5個百分點。其中,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6%。
指標8月、7月、9月
GDP/10.3%(Q2)、11.9%(Q1)、8%
CPI/3.5%、3.3%、3.5%
PPI:4.3%、4.8%
房價:9.3%、10.3%
固定投資(累計):24.8%、24.9%
消費品零售額 :18.4% 、17.9%、18.8%
工業增加值:13.9%、13.4%、13.3%
PMI:51.7% 、51.2%、54.3%
出口:34.4%、38.1%、25.5%
進口:35.2%、22.7%、22%
順差(億美元);200.3/287.3
FDI(累計)/18.1%/20.7%/18.9%
M2/19.2%/17.6%/19%
信貸(億元)/ 5452 / 5328 /5167
人民幣存款余額/68.65萬億/67.57萬億
Ⅸ 前三季度城市GDP50強出爐
是的,隨著長沙GDP數據姍姍來遲,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城市(大陸)GDP前50強名單終於塵埃落定。
前十強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漢。上海、北京和深圳依然毫無懸念地排在前三,上海以27301.99億排名第一,北京以25759.5億排名第二。深圳以為19787億排名第三。
據悉,全國共有11個城市前三季度GDP突破萬億,雖然天津前三季度GDP突破萬億,但是首度退出前十強,被武漢,南京等強市趕超。
(9)2019年涵江區前三季度gdp擴展閱讀:
前三季度GDP增速情況
從前三季度GDP增速來看,50強城市中有10個超過3%。它們是西安, 南通, 南京, 杭州, 常州, 長沙, 濟南, 福州, 長春和廈門,這10個城市主要來自華東和中西部的強省Club。
造成這種現象有專家說,華東中心城市經濟基礎很好,今年投資范圍比較大。此外,在國際疫情的影響下,許多訂單流向東部沿海地區,對外貿易大幅回升。第四季度,這些城市的經濟將繼續加速復甦。
包括西安,南京,杭州,長沙,濟南和福州在內的許多強省俱樂部也表現出色。社科院, 中國,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會城市, 強省腹地廣闊,聚集要素的能力在全省最強,發展趨勢相對較好。現在經過一波疫情,這些城市先反彈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