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塞爾維亞人均gdp是多少
人均GDP 7234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1)1945各國人均gdp擴展閱讀:
塞爾維亞
人口數量:718萬(不含科索沃地區)
人口密度:118.9人/平方公里(2013年)
主要民族:塞爾維亞人
主要宗教:東正教
國土面積:88361平方公里(包括科索沃)
GDP總計:505.08億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塞爾維亞共和國(塞爾維亞語: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或Republika Srbija,英語:Republic of Serbia),簡稱塞爾維亞,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中部的內陸國。塞爾維亞國土總面積為88361平方公里(含科索沃),首都貝爾格萊德。與黑山、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北馬其頓及阿爾巴尼亞接壤,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的五分之一流經其境內。
公元9世紀南斯拉夫人在巴爾干半島形成國家,建立塞爾維亞王國,1918年12月,塞爾維亞與其他南斯拉夫人聯合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 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945年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1992年,塞爾維亞與黑山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聯盟),2003年2月4日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塞黑),2006年6月3日黑山正式宣布獨立。
塞爾維亞的經濟近年來出現較快增長(2006年經濟成長率達到6.3%),因而被一些人稱為「巴爾干之虎」。其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在2008年,服務業佔了國民生產總值的63%。足球是塞爾維亞人最為熱衷的集體運動項目。
2. 二戰時日本德國經濟世界排名
日本:1937年,GDP:283億美元,世界排名:第6位。
德國:1940年,GDP:51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
德國商業銀行存款由1933年的69.53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82.98億馬克;政府歲入及主要稅收由1933年68.50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235.75億馬克;而物價指數如以1913年為100,1933年到1939僅由68變為了78。
城鎮化水平也得到提高,德國在1933一1939年的城市人口由占人口總數的67.2%上升為69.9%,據估計,從1933到1939年有100多萬德國農民搬遷到城裡。
尤其能充分展示德國成就的是第十一屆奧運會在柏林成功舉辦,希特勒以一種王者之風在耗資7700萬馬克壯麗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宣布開幕,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
(2)1945各國人均gdp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差距。
德國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個主要參戰國。二戰爆發後,德國和日本都發動了瘋狂的侵略,一個席捲歐洲,一個橫掃亞洲,盟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制服他們。
在經濟方面,德國的經濟總量遠遠超過日本。1938年,德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為523美元,而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07美元,由於兩國人口差不多,所以德國的經濟總量大體是日本的五倍。
1940年,德國的GDP為561億美元,而日本約100億美元,日本的經濟總量仍然保持在德國的五分之一左右。經濟的差距自然造成了財政收入的差距,也造成了軍事開支的差距。盡管日本窮兵黷武的不斷增加軍費比重,但軍費開支仍然不能和德國相比。
1942-1945年四年裡,日本的軍費開支約為695億美元,德國的軍費開支超過2000億美元。從經濟總量和軍事開支就能直接反映出德國和日本的明顯差距。
在工業方面,德國對日本佔有壓倒性優勢。德國的工業產值在戰前就已經佔到了世界總產值的13.2%,二戰中巔峰時期的德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總份額接近30%,而日本僅僅佔世界的3.8%,巔峰時期也不過只有4.8%。
以鋼鐵為例,1941年,德國的鋼鐵產量為3180萬噸,而日本的鋼鐵產量為685萬噸,日本的鋼鐵產量不到德國的四分之一。如果考慮到鋼鐵質量的差距,兩國的差距還要大。在工業品生產方面,日本就差得更遠了。
以火炮為例,二戰中德國生產了37毫米以上火炮159147門,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3350門,日本的火炮產量不及德國的十分之一。德國的汽車、飛機、坦克等各方面武器產量都全面碾壓日本,即使在日本最強的船舶製造方面,德國在戰時下水的船舶總噸位同樣超過了日本。
二戰時德國的工業產能至少是日本的四倍以上。
在軍事方面,德國同樣遠遠超過日本。二戰中,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總兵力高達1700多萬,加上偽軍超過2000萬,不管是軍隊戰鬥力還是戰略戰術都是世界首屈一指。
美蘇英三大強國聯合圍攻德國四年才把德國打趴下,美國70%的精力和物資都消耗在西線,蘇聯在東線累計動用了3000多萬軍隊和德國打了四年,而英國幾乎把90%的精力和資源都用於對於德國。
而在德國戰敗後,美蘇英三國開始出手收拾日本,蘇聯僅僅用了150萬軍隊就橫掃東北,英澳和英印部隊在東南亞打的日軍抱頭鼠竄,美軍更是在太平洋把日軍按在地上摩擦,連中國都進行了戰略反攻。
但正當美蘇英三國准備發力的時候,日本就投降了,和德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美蘇英拿出對付德國一半的勁頭,估計一年就把日本收拾了。只能說,二戰時的德國是真厲害。
3. 日本人均GDP是什麼時候超過蘇聯和美國的
其實在蘇聯之前德國也算一個挑戰者,但因為德國體量太小,雖然人均GDP很高,但GDP總量最高時期也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因此,一般意義上把蘇聯看作是第一個對美國發起挑戰的國家。1970-1980年是蘇聯的巔峰時期,因為是計劃經濟國家,所以並沒有準確意義上的GDP,其GDP總額只有外界的估算。
1975年時美國經濟實力非常強大,全世界在經濟上還沒有能與之抗衡的國家。蘇聯雖然GDP排名第二,也只有美國的40.6%,但蘇聯的GDP比第三名日本高出了37.2%,更是接近英國的3倍,也算是非常強大了!
1992年時候蘇聯人均GDP為美國的56%,為日本的61%。
由於蘇聯軍費開支巨大,並且重工業所佔比例巨大,而與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關的輕工業和農業均不發達。所有蘇聯人生活水平遠不及美國和日本。另一方面,蘇聯資源豐富,人民生活所用的煤氣、電、水基本都是政府包了,所以從這方面來說福利還是不錯的,這也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吧。
日本是在中國之前,人類有史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尤其是在1970-1995年,日本在經濟實力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遠超當年的蘇聯,給了美國非常大的壓力。1995年是日本經濟的巔峰,這個高度中國至今還沒有達到!
1995年美國GDP為7.66萬億美元,日本為5.33萬億美元,日本GDP達到了美國的69.6%!是自1945年以來世界上在經濟上最接近美國的國家!當時全球經濟學家都預言日本將會在十年內在GDP上超越美國,日本自己也堅信這點!以至於小日本有點得意忘形,還有個日本作家寫了一本書,叫《日本可以說不》!
時間倒退回1980年代,鑒於日本日益增長的經濟勢頭,如芒刺在背的美國動用自己的霸權地位,逼迫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主要內容是說日本操縱匯率,日元被嚴重低估,必須立刻升值,否則要你好看!其結果就是在以後的幾年中,日元大幅升值,日本GDP蹭蹭向上竄,1995年巔峰時達到美國的69.6%!但負面影響就是,日本產品的價格優勢沒了,出口大幅下滑,這對嚴重依賴出口的日本經濟來說,不啻致命打擊,隨後日本就進入了長期的經濟停滯!
所以說1995年日本GDP達到美國的69.6%是有水分的!其代價也是血淋淋的!
4. 二戰剛結束時候 中國和日本的gdp和人均gdp分別是多少
1945年中國GDP263億美元,人均65.79美元;日本GDP987億美元,人均GDP1370美元。
5. 二戰結束後,亞洲人均gdp最高的國家是緬甸嗎
二戰結束,也就是1945年,此時緬甸尚未獨立。緬甸從英國殖民統治之下獨立於1948年。
二戰結束時,各地百廢待興,人均最高應該仍然是日本,作為亞洲地區近代化發展的領頭國家,即使戰敗也仍然處於領先經濟地位。
6. 二戰爆發前主要各國的GDP是多少
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2
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3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
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
義大利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194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台.
6
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7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具體的經濟總量狀況無從考證,二戰後期共產黨發展到91萬人,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萬人[其中蔣介石嫡系只有100多萬人],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7. 二戰時德國和日本的GDP是多少啊
日本的資料來好難找啊
「二源戰」前,由於日本現代經濟增長起步比歐美晚了200多年,因此,即便明治維新以後發展較快,仍與歐美有很大差距。1920年,日本人均國民所得水平為美國的1/9,英國的2/5強,法國的1/3。
1940-1945年期間,日本經濟開始大幅滑坡。到了1945年,日本人均GDP僅有45美元
下面是德國的資料
8. 二戰結束後日本gdp占東亞第幾
如果是剛剛結束後,中國第一,因為這時候日本失去了中國和東南亞的資源,再加上回前面的戰爭日本已經是舉國答之力,在美國打算重新整頓日本,自1950年之後,日本已經沒有一艘軍艦在海洋上了,工業生產技術和一系列教育改革是在之後慢慢恢復的。
9. 想問一下:美國二戰時期的人均GDP大約是多少就說1944年吧
1944年,美國GDP為2198億美元。人均GDP大約1588.19美元,大概相當於2005年的14705.52美元。換算到2012年,還要多。
10. 誰知道日本1945年-2004年人均GDP請指教.
在1950年的時候,日本抄人均GDP是112美元,同年美國人均GDP為1582美元,美國人均GDP是日本的14倍,這是1950年的水平和差距。到1990年的時候,日本人均GDP達到了24713美元,同年美國的人均GDP為23055美元,當年日本人均GDP超過美國1658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