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想知道汕頭市在全國的經濟排名狀況
2006年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經濟總量排名
城市 gdp及增長 | 城鎮收入農村收入
|
01上海市:10297+12.0%| 20668 9213 滬
02北京市: 7720+12.0%| 19978 8620 京
03廣州市: 6068+14.7%| 19850 7788 粵
04深圳市: 5684+15.0%| 22567 粵
05蘇州市: 4820+15.5%| 18532 9316 蘇
06天津市: 4338+14.4%| 14283 7942 津
07重慶市: 3486+12.2%| 11570 2874 渝
08杭州市: 3441+14.3%| 19027 8460 浙
09無錫市: 3360+15.0%| 18189 蘇
10青島市: 3207+15.7%| 15328 6546 魯
11佛山市: 2927+19.3%| 18850 8000 粵+2
12寧波市: 2864+13.4%| 19694 浙-1
13南京市: 2774+15.1%| 17538 7070 蘇-1
14成都市: 2750+13.8%| 12789 4905 川
15東莞市: 2625+19.1%| 25320 10530 粵+3
16武漢市: 2590+14.8%| 12360 4748 鄂+1
17大連市: 2568+16.4%| 13350 6900 遼-2
18沈陽市: 2483+16.5%| 11651 5709 遼-2
19煙台市: 2402+17.0%| 魯+1
20唐山市: 2362+14.8%| 冀-1
21濟南市: 2185+15.7%| 魯
22哈爾濱: 2094+13.5%| 11230 4405 黑+1
23石家莊: 2064+13.2%| 11495 4486 冀-1
24鄭州市: 2002+15.7%| 11800 5476 豫+1
25長春市: 1934+14.5%| 11350 4480 吉-1
26泉州市: 1901+15.0%| 15972 6606 閩
27溫州市: 1834+13.3%| 21716 7543 浙
28長沙市: 1791+14.8%| 13924 5438 湘
29南通市: 1758+15.7%| 14058 6100 蘇+1
30濰坊市: 1721+16.5%| 魯+1
31紹興市: 1678+13.2%| 19178 浙+1
32福州市: 1657+12.2%| 14206 5576 閩-3
33淄博市: 1645+15.8%| 13794 魯
34大慶市: 1618+11.4%| 14791 3610 黑
35常州市: 1560+15.0%| 16649 8000 蘇
36台州市: 1467+14.6%| 19953 7368 浙+4
37濟寧市: 1456+16.4%| 魯+1
38西安市: 1450+13.0%| 10905 3809 陝-1
39東營市: 1450+17.0%| 魯+5
40徐州市: 1430+15.1%| 12837 4896 蘇+2
41臨沂市: 1405+16.3%| 10772 4083 魯
42威海市: 1369+15.9%| 魯+1
43嘉興市: 1343+13.7%| 17129 浙+2
44邯鄲市: 1338+14.9%| 10503 3929 冀+2
45洛陽市: 1332+15.6%| 11490 3408 豫+2
46滄州市: 1282+15.2%| 冀+2
47金華市: 1229+13.3%| 17806 浙+3
48昆明市: 1203+12.3%| 10766 3520 雲+1
49南陽市: 1201+13.5%| 豫+2
50保定市: 1185+10.4%| 冀-14
51南昌市: 1185+ | 贛+3
52鹽城市: 1174+15.1%| 5431 蘇+1
53廈門市: 1162+16.7%| 18513 閩-1
54鞍山市: 1160+16.5%| 10760 5280 遼-15
55揚州市: 1101+15.2%| 12945 蘇
56合肥市: 1074+17.5%| 11013 3690 皖+3
57中山市: 1034+20.2%| 粵+5
58鎮江市: 1025+15.2%| 14291 蘇-2
59泰安市: 1012+16.5%| 魯-1
60包頭市: 1010+ | 蒙+7
61泰州市: 1003+15.1%| 12682 5650 蘇
62德州市: 1003+16.4%| 魯-2
63太原市: 1000+12.2%| 晉-6
64惠州市: 933+16.3%| 粵+1
65茂名市: 930+15.5%| 10200 4809 粵-2
66江門市: 921+15.3%| 13869 5592 粵
67呼和浩特 900+ | 蒙+3
68南寧市: 862+15.1%| 10193 3037 桂+1
69聊城市: 840+17.3%| 魯+2
70濱州市: 829+17.4%| 魯+2
71鄂爾多斯 800+ | 蒙+25
72刑台市: 790+13.0%| 9020 3542 冀-4
73湛江市: 770+12.8%| 10450 4620 粵
74湖州市: 761+13.9%| 17758 浙+2
75棗庄市: 758+16.4%| 魯+3
76珠海市: 750+14.6%| 17676 粵+1
77汕頭市: 741+11.6%| 10949 4450 粵-3
78岳陽市: 734+12.4%| 11726 3876 湘+2
79吉林市: 725+15.0%| 10152 3800 吉-15
80常德市: 724+12.1%| 11000 3580 湘-5
81廊坊市: 720+15.0%| 11269 4900 冀-2
82漳州市: 717+13.1%| 閩
83許昌市: 717+14.9%| 豫+1
84焦作市: 699+15.7%| 9628 豫+5
85宜昌市: 695+12.2%| 鄂-2
86周口市: 678+12.2%| 7221 2641 豫
87襄樊市: 675+12.0%| 鄂-2
88衡陽市: 672+12.3%| 湘-1
89平頂山: 672+15.8%| 豫+3
90烏魯木齊 654+14.0%| 10432 4651 新-2
91淮安市: 652+14.5%| 10390 4430 蘇
92商丘市: 647+13.1%| 豫+1
93安陽市: 645+15.6%| 3772 豫+1
94蘭州市: 638+12.0%| 甘+4
95新鄉市: 633+14.5%| 豫+3
96柳州市: 627+17.7%| 11002 2914 桂+5
97桂林市: 619+13.7%| 10713 3391 桂+1
98株洲市: 605+12.3%| 湘+1
99貴陽市: 603+14.7%| 11222 3465 貴-18
100臨汾市: 592+13.8%| 晉
B. 2018第三季度有多少天
2018年第三季度一共有:
31+31+30=92天
C. 2018前三季度各省會城市GDP增速排名
目前沒有明確數據
希望能幫到你,如果你的問題解決了,麻煩點一下採納,謝
D. 蘇州2018前三季度各區GDP排名
你上這幾個區的政府網站,找統計數據。
E. 汕頭的經濟發展
汕頭以前在廣東應該算是中上等水平. 深圳/廣州/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汕頭/江門.
現在,據市政府網站, 去年gdp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1個點.今年一季度出口同比去年1.4個百分點.
具體請參看市政府網頁和市外貿局網頁
汕頭市人政府"經濟動態"頻道
http://www.shantou.gov.cn/common/list.asp
汕頭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
http://www.stfet.gov.cn/
F. 汕頭GDP排廣東第幾
2007年廣東各市GDP、人均GDP
排名 人均排名 城市 GDP(億元) 增長速度(%) 人均GDP元
1 2 廣州 7050.78 14.50 72274
2 1 深圳 6765.41 14.70 79614
3 3 佛山 3588.50 19.20 61255
4 6 東莞 3151.00 18.10 46690
5 5 中山 1215.00 14.70 48729
6 8 江門 1095.33 15.03 26650
7 7 惠州 1085.00 16.00 28857
8 9 茂名 1060.00 13.10 17882
9 4 珠海 886.84 16.50 61166
10 16 湛江 885.60 13.00 13221
11 10 汕頭 850.00 13.00 17096
12 11 肇慶 622.50 16818
13 13 清遠 597.00 32.30 16512
14 20 揭陽 588.80 18.00 10450
15 14 韶關 480.00 14.8.00 16386
16 21 梅州 400.00 10.30 9707
17 12 陽江 393.30 13.80 16717
18 15 潮州 388.00 14.20 15314
19 18 河源 333.50 20.00 11974
20 17 雲浮 290.90 13.7 0 12420
21 19 汕尾 295.38 17.10 10521
G. 汕頭市各區縣GDP
全市:850.1493億元
中心城區:449.5204億元,佔全市52.88% 人均GDP31852元
金平:170.5060億元
龍湖:134.9211億元
濠江:47.9610億元
中心城區不分區部分:96.1323億元
三區一縣: 400.6289億元 佔全市47.12% 人均GDP11357元
澄海:154.8242億元 佔全市18.21% 人均GDP20693元
潮陽:120.8196億元 佔全市14.21% 人均GDP7899元
潮南:118.9937億元 佔全市14.00% 人均GDP10032元
南澳:5.9910億元 佔全市0.7% 人均GDP8645元
H. 2018年前3季度,我國GDP過10萬億關口,該指標為
不知道你的數據哪裡來的,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GDP是65萬億,一個季度都不止10萬億了。
中國政府網截圖
I. 汕頭30年經濟發展過程
30年乾旋坤轉,30年滄海桑田,汕頭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城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縱向比較讓我們感受到了汕頭的巨變,客觀清醒的橫向比較讓我們意識到汕頭的落後,深感重任在肩。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暮然回首,我們更能登高望遠,堅定信心,獨樹一幟,把握機遇,揚長避短,實施有效的政府管理,加快汕頭發展。
上篇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創辦特區之初,特區的開拓者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頑強拼搏,頂風沙、冒酷暑,住篷棚、成功地走出一條「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投產一片,收益一片」的求實創新之路。上世紀90年代後,汕頭抓住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市區和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講話後市場經濟活躍的契機,明確市場經濟體制,展開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為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在特區快速發展的帶動下,整個汕頭市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7.29億元增至2009年的1035.7億元。1987年,全市實現人均GDP比1980年翻一番,1992年實現第二個翻番,1995年提前實現第三個翻番,2009年突破2萬元。2009年,汕頭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58.5億元,人均年消費品零售額1萬多元,人均居民儲蓄存款近2萬元。
回顧過去,汕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汕頭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一部區域競爭史。如果與先進地區比較,與整個廣東省的發展比較,汕頭的成績並不令人滿意,汕頭相對落後的地位並沒有改變。汕頭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9%提高到2009年的3.09%,但汕頭人口增長得更快,人口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98%提高到2009年的3.82%,即人均GDP始終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目前,汕頭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等幾個主要的指標也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比全國平均高出10幾個百分點。
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汕頭的落後始於21世紀初的「807」、「815」案件,而此前的1993年到1998年被認為是汕頭發展勢頭最好、經濟最繁榮的「黃金五年」。事實上,即使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黃金五年」,汕頭的GDP增長了186%,比同期全國平均的153.5%高出不多。但汕頭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與出口卻全面、大幅地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 「黃金五年」中汕頭的投資增幅71.7%,全國平均水平高達140.5%;汕頭的出口增幅79.8%,全國平均水平高達100%;利用外資增幅51.6%,全國平均水平高達138.2%。這種現象令人費解,汕頭GDP的增長從何而來?與比相對的一個讓人奇怪的現象是汕頭人民財富的增長,1993年到1998年,汕頭城鎮居民儲蓄存款從55.9億暴增到284.2億,增長了4倍多;農村居民儲蓄存款從14億增長到66.3億,增長了3.7倍,而同期全國居民平均儲蓄存款只增加了2.6倍。汕頭居民的存款增幅遠高於GDP、投資、出口的增長。其實,這些「藏富於民」的現象均來自於統計數字無法體現的地下經濟。放在30年的視角下(1978年~2008年),汕頭的GDP年均增長速度12.4%,雖然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9.8%),但低於廣東省年均增長速度(13.8%)。汕頭的GDP、人均GDP、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僅僅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村收入、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長速度還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汕頭的發展勢頭一直不如人意。
中篇
上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汕頭把握住率先改革、率先開放的良好機遇,乘勢加快發展,起到了改革開放「排頭兵」的作用,但隨著改革的深化,發展中的矛盾逐漸顯現,地理位置、商貿文化、華僑眾多、特區政策等發展優勢發揮不出應有的帶動作用,資源、科技、管理、交通等劣勢不能有效解決,導致汕頭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長達十年之久。
百載商埠:貿易優勢未能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歸匯三江、河海相連,潮汕人特有的經商意識造就汕頭的貿易優勢和「百載商埠」的地位。可是,改革開放後,商貿優勢和傳統並沒有讓汕頭富民強市,現在人們只能從滿街商鋪和「封街為市」中體會商業的「繁榮」。而曾經大量從潮汕地區訂購貨物的浙江中部小城——義烏則在並不優越的地理位置上靠商貿起家,把市場當作最大財富和創業的巨大舞台,走出了一條商貿主導、聯動發展,創業富民、創新強市的獨特發展之路。在對外貿易方面,1979至2009年,汕頭外貿累計出口總額還不如目前深圳一年出口額的1/3。目前,汕頭的外貿依存度只有50%多,根本體現不出沿海城市外向度高的特點。對外貿易優勢發揮不出的關鍵在於貿易與產業的相互帶動、相互促進的關系沒有形成。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前期,汕頭貿易發展迅速,並在1998年達到最高峰。當時,汕頭發展對外貿易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即政策優勢和港口優勢。由於當時國家對企業的自營進出口權控制嚴格,而汕頭的貿易公司遍地開花,一些人又能夠利用各種方法拿到「批文」,加上汕頭港可以直接出口,所以,各地的貨物湧入汕頭。時過境遷,當其它地方的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出口的限制日益減少、「批文」不再重要,地處「省尾國角」的汕頭的交通劣勢日益顯現,周邊港口的競爭日益激烈,汕頭的對外貿易隨之下滑。更重要的是對外貿易對汕頭本地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沒有實現,支撐貿易繁榮的產業基礎並不牢固。貿易的繁榮只是暴富了一些人,卻沒有留下堅實的產業基礎,沒有留下具有出口競爭力的大企業,沒有留下強勢的出口產品,導致了近十年汕頭對外貿易低迷滑落。
潮商巨賈:華僑資源未能成為經濟發展動力
僑鄉優勢是創建汕頭經濟特區的重要原因,汕頭有300多萬的海外鄉親,其中不乏名商巨賈。改革開放之後,海外鄉親的捐贈熱情高漲。30年來海外鄉親捐贈達50億,占廣東省華僑捐贈的1/8。海外鄉親捐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汕頭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可是,投資與捐贈不同,任何投資者都要考慮投資收益的問題,即使是鄉親也同樣。改革之初,因為政策優勢和缺乏其它城市的有力競爭,汕頭的投資吸引力尚可。可是,在全國性開放格局形成後,汕頭投資環境的劣勢慢慢顯現出來,這里資源稀缺,投資者沒有成本優勢,加之以政府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軟環境」不理想,這些都讓包括海外鄉親在內的投資者望而卻步。截至2009年,汕頭30年中實際吸收外資只有78億美元左右,不如蘇州等城市一年吸引外資的額度。30年中,汕頭累計核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約5800家,至今,仍然存續的只有1000多家。
城因港興:海岸資源未能轉化為航運物流優勢
汕頭因港而立、因港而興,歷來是粵東、閩西南、贛南物資的重要集散地和海上門戶。海岸資源豐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較好的建港資源條件,適宜建港的自然深水岸線28公里,可建5至30萬噸碼頭50多個。改革開放以後,汕頭港一度繁盛,1993年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1000萬噸,1997年達到1360萬噸,在全省排第4位;集裝箱吞吐量36.6萬標箱,在全省排第3位。但此後汕頭港的建設管理水平沒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十餘年港口基本建設投資不到400億元,不及珠海、廈門港口投資的1/3。大型深水集裝箱碼頭發展緩慢,相關配套不健全,港口物資集散作用嚴重削弱,汕頭港地位與日俱減,在全國沿海港口中已經成為吞吐量最少的幾個港口之一。2009年,汕頭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3000萬噸,只相當於廣東省港口貨物吞吐量的3%左右。港口功能不健全一方面造成潮汕地區的出口貨物流失到鹽田港、廈門港,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甚至造成了本地企業和在汕頭投資的台資企業、港資企業搬遷。
人多地少:自然資源更需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汕頭是自然資源貧乏的地區,有一定儲量的礦產資源只有19種,主要是價值不高的鋯英石、玻璃用砂、鎢、飾面花崗岩等。雖然地處海濱,但汕頭水資源並不豐富,全市多年平均本地水資源總量19.2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僅426立方米,僅相當於全省人均佔有量的17%,全國人均的20%。土地資源更是稀缺,全市土地面積2064平方公里,人口卻達500多萬,人口密度全國之冠。當然,實踐已經證明,資源多寡並非決定一個地區窮富的決定因素,日本、韓國、荷蘭、丹麥、新加坡以及我國香港、台灣等同樣是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經濟卻十分發達,這其中的關鍵在於能否充分發揮技術、人才、制度等資源的潛力彌補自然資源劣勢。可是,汕頭過去的發展中並沒有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高級化,反而與其它地方一樣,走的是高土地佔用、高資金投入的粗放型的發展道路,產業發展中科技、創新的作用不明顯,目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比重只有18%左右。以土地利用為例,盡管人口密度遠高於其它城市,但由於產業空間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等原因,汕頭土地效益低下。1993年,汕頭市地均GDP為720.62萬元/km2,廈門市為845.47萬元/km2,兩市相差無幾,但現在,汕頭市的地均GDP不及廈門市的一半。
城市品牌:特區政策和政治影響逐步弱化
城市品牌是一個地方發展的重要資源,是一個城市全體居民和企業共同的無形資產,特區的名號讓汕頭成為了世人矚目的城市,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和試驗田。特區真正的意義並不在於稅收減免之類的具體政策優惠,而在於中央對特區的關注和特區被賦予的試驗權和立法權。全國260多個地級市中,擁有「較大的市」立法權的不過49個城市(包括特區城市),擁有特區立法權的不過是4個特區城市。另外,特區的金字招牌還有非常大的政治效應,從改革開放的大局和趨勢出發,國家和省都可以在政策、機制、規劃、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汕頭傾斜和指導。可惜的是,汕頭並沒有用好讓沒有試驗權、立法權的「普通城市」羨慕不已的特區的金字招牌,城市的無形資產不斷流失。近些年,國家的區域政策也已經有了巨大調整,從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到兩型社會,從循環經濟試驗到生態經濟區,從北部灣到長吉圖,從江蘇沿海到遼寧沿海……在這一背景下,很多城市開始更加重視政治效應、無形資產的開發,「製造」出一系列「概念」,引起社會的關注,比如,珠海因為《橫琴總體發展規劃》而底氣實足地喊出前三十年看深港、後三十年看珠澳;在海西勢頭強勁的背景下,廈門在努力打造海西龍頭,海南全力打造「國際旅遊島」……而同樣作為經濟特區的汕頭,似乎逐步被淡忘,似乎逐步被邊緣化,特區的金字招牌比之10幾年前黯淡了很多。
正如汕頭市委書記李鋒在市委九屆九次全會上指出,汕頭出現今天這樣的落後局面,主要根源就是我們思想落後了,觀念落後了。深層次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在思想觀念、發展理念、精神狀態、體制機制、工作作風、法制建設等方面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甚至有些同志已經忘記了汕頭還是特區,導致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時代文化精神在弱化,開放兼容、創新爭先的文化特質在淡化,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在退化,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勇氣在消退,思想上、措施上、行動上停滯不前,在困難和問題面前等待觀望、患得患失,不敢突破陳規,不敢承擔責任。
各個地區的地理位置、經濟基礎、資源稟賦、文化傳統不同,發展的方式和路徑也不可能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加快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把握發展機遇,揚長避短,充分挖掘本地的優勢,並將之不斷發揮出來。這應該是汕頭經濟特區30年留給我們的經驗啟示。
下篇
發展定位必須科學准確
轉型時期的中國與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有很大的不同,政府是最大的資源控制者,在經濟發展中的影響舉足輕重。地方政府有充足的能力依靠自己手中的各種資源去調控經濟,保持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可是,在市場經濟雛形期,汕頭並沒有營造好發展環境,未能調控好經濟發展的方向、節奏。
汕頭缺乏一以貫之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重點與戰略連續性不強,就是一直在強調的「現代化港口城市」也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定位不準只會導致機遇一失再失,思路不清晰的結果是處處「慢人一拍」,汕頭在外地努力突破基礎設施瓶頸的時候縮手縮腳;在珠三角地區已經把對外貿易集聚的資金轉移到工業的時候,依然兼顧「商貿立市」;在各地已經充分重視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時候依然放任圈地行為和農村土地的無序濫用;在長三角地區強力招商引資的時候依然無動於衷;在沿海城市大力推動企業上市多年之後才想起努力跟進;在重化工業趨勢明顯的背景下,對重大項目引進不力,依然注重發揮「輕工優勢」……
在產業發展上也是如此,沒有很好地把握和順應產業發展趨勢,產業主攻方向徘徊於輕工業、重化工業(大項目)、商貿業、現代服務業之間。在工業內部,也同樣未能有效選擇增長速度較快,對其他產業發展具有較大的帶動作用,決定著產業結構特徵及其演變趨勢的工業產業,時至今日,還籠統地把電子信息、紡織服裝、工藝玩具、化工塑料、食品醫葯、機械裝備、印刷包裝和音像材料8大產業都定位為支柱產業。對汕頭人地矛盾突出、農村人口比重極高的發展壓力認識不夠超前,不能提早引導產業、人口在空間上集聚。
體制機制必須創新突破
在創辦特區之初,汕頭有很多敢為全國之先的創舉:在興辦「三來一補」及三資企業,在招商引資、體制改革、政府服務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試驗,這些創新舉措構築的新體制、新機制順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為特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可惜的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之後,在改革開放的動力逐漸減弱、阻力不斷加大的時候,汕頭故步自封,各種創新行為反而減少了,尤其是體制機制的創新方面沒有實質性的動作,更沒有為全國提供製度化的、能為其它地方借鑒的成熟的改革經驗。比如行政管理體制,與內地所謂的落後地區不但毫無二致,再比如,港口建設,汕頭的港口投資建設經營市場開放非常遲緩,港口的建設和運營模式比較單一,資金籌集渠道較窄。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體制機制優勢弱化必然導致經濟發展勢頭受阻,在特區優勢不明顯的今天,在萬馬奔騰齊發展的時代,汕頭更需要以創新促進發展。
政府管理水平必須不斷提高
市場經濟中,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良好發展環境的營造。可是,多年來汕頭發展環境一直不理想。經濟發展要有與之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在宏觀發展環境方面,汕頭的兩次區劃調整(1991年的潮汕三市一分為三和2003年的撤澄海市、潮陽市設澄海區、潮陽區、潮南區)對汕頭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潮汕一分為三割裂了潮汕地區固有的經濟聯系,使行政區劃這一上層建築不但沒有適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潮汕三市的經濟基礎。撤市設區改革使事實上處於縣域經濟水平的澄海區、潮陽區、潮南區不能享受強縣擴權背景下給予「縣」的各種自主許可權和優惠政策,在稅負加重、財力減弱的情況下,反而要承擔更繁重的「市區」城建、教育等公共服務,同時,潮陽、澄海原有的區域品牌效應也被削弱。在政務環境方面,不能否認,歷屆政府對政務環境的重視程度頗高,整頓機關作風運動、工業集中服務活動、民主測評機關作風活動、機關效能建設等運動高潮迭起;成立機關效能投訴中心、企業投資服務中心,出台《汕頭市改進機關作風和提高行政效能規定》、《汕頭市市區企業投訴管理辦法》等舉措接連不斷,成效喜人。可是,體制性障礙的存在使單純運動式的整治效果並不理想,效率低下、寬嚴無度、擅意枉為、各自為政等現象,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投資。不容置疑,在加快汕頭發展的關鍵時期,提高機關效能,加強執行力建設,營造良好的軟環境,實施有效的政府管理是加快發展的重要保證。
以時代文化精神為引領加快建設幸福汕頭
汕頭人傑地靈,潮汕文化底蘊深厚,潮汕文化中的勇於拼搏、勤儉節約、開拓創新等積極因素是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品質,但任何文化都不是盡善盡美,潮汕文化的獨立性、功利性和傳統的秩序觀念與市場經濟的要求有很多沖突,這也影響了汕頭經濟健康發展。潮汕文化中尚存的一些糟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汕頭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人才環境,干擾了良性市場秩序,阻礙了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產業的發展,遍布社會各個角落的人情關系還扭曲了政務行為。文化的揚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通過有效的引導,努力建立與市場經濟更為符合的開放意識、秩序意識、法治意識、合作雙贏意識和良好的人文環境。大力弘揚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時代文化精神,把汕頭建設成為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特區文化城市和潮汕文化的聚集地,形成具有中國氣派、特區風格、汕頭特色的現代文化體系,以時代文化精神為引領加快建設幸福汕頭。
站在特區成立30年的歷史節點上,回顧曲折艱難的發展道路,我們既為成績自豪,又對經驗教訓深思。近幾年來,汕頭發展形勢喜人,經濟增長速度連續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我市經濟呈現平穩加快發展態勢,實現GDP550億元,增長11.1%。我們如果能全面調動海內外鄉親的積極性,齊心協力,艱苦奮斗,奮勇爭先,科學發展,擦亮特區招牌,提高區域中心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速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實現汕頭的崛起與振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