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後,日本用了多少年恢復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1、1945年—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在美的扶植下,日本經濟全面啟動,恢復迅速。工業生產超過了戰前和戰時的最高水平,國民平均消費額也達到了戰前的標准,生鐵、粗鋼、化纖、電子、汽車等產品出現了巨大的增長。
2、1956年—1973年,是廣泛運用科技成果,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
在這時期日本充分運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緊緊抓住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50—70年代)適時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國內產業結構,工業生產大幅度躍升,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3、1973年至今,是在危機陰影籠罩下進行經濟低速增長期。這一時期的日本雖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緩慢下來,但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仍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
1971—1975年,平均年增長率達5.5%、1970—1980年度,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上升3.2倍,1995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仍達到了5萬億美元。
(1)日本二戰後人均gdp從130美元擴展閱讀
經濟學家預計,經濟復甦以前,日本經濟在第四季度將會進一步下滑,成為技術性衰退。瑞銀財富管理公司的投資策略負責人喬治表示,對於日本經濟復甦最好是全球經濟發展。
喬治稱,全球有大量由美國主導的經濟刺激,這對日本來說是最好的貿易消息,只要歐洲的情況不是太差。
日本央行在10月份連續第二個月實施寬松貨幣政策,擴大了1385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計劃,但是收效甚微,市場中日元仍在上漲,出口壓力巨大。
日元兌美元的上漲已經超過了3%。強勢的日元使得日本出口產品更加昂貴,因此缺乏競爭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本經濟
2. 請大家幫個忙,小弟感激不盡!!日本在二戰時的人均生產總值(GDP)是多少
1951年9月,美國不顧中國等國反對,片面對日媾和,同另一些國家一起簽署了《舊金山對日和約》,承認日本是一個「主權國家」;日本有單獨或集體自衛的權利。同時,美日簽訂《日美安全條約》,規定美國有權在日駐軍和設立軍事基地,從而結束了對日本的佔領,開始了半佔領時期。至此,美國對日援助和貸款已達23.9億美元。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
日本法西斯發動的對外侵略戰爭給日本經濟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據統計,因戰爭原因死亡的日本平民和軍人達300餘萬人,約占總人口的4%。可以用於再生產的國家有形財富損失了約1/4。如果以1935年工礦業生產指數為100,那麼,1945年工業生產下降到38,礦業下降到59。日本投降後,經濟陷入空前的混亂和凋敝,物資奇缺,生產不足,失業人數劇增,通貨膨脹嚴重,人民生活極端困苦。自明治維新開始的日本現代化進程受到挫折,現代化的物質成果損失慘重。
經過10年的經濟重建和復興,在實行產業合理化、美國扶植和朝鮮戰爭帶來的「特需」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1955年,日本經濟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在各項重要經濟指標中,工礦業生產指數和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已在1951年超過戰前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955年超過戰前水平。
盡管如此,日本與歐美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美國1955年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 960美元,為日本的9.3倍,即使同為戰敗國的聯邦德國也是日本的2.8倍。在產業結構上,日本也落後於歐美國家,第一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比重偏高。
面對這種狀況,1956年日本政府發表的《經濟白皮書》一方面指出「現在已經不是戰後」,「通過恢復取得的增長已經結束」,另一方面確定「今後的增長將由現代化支撐」的目標。日本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956~1960年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准備階段或起飛階段。為了實現沒有美國扶植和「特需」下的經濟自立,實現充分吸收迅速擴大的適齡就業人口的「充分就業」,日本進行了以民間資本為主的大規模設備投資,其中1956年和1960年的民間設備投資增長率高達40%左右。這一階段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約9%左右,出現了兩次長期經濟景氣,一次是1956~1957年的「神武景氣」神武是日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第一代天皇,「神武景氣」意即自神武天皇以來未曾有過的經濟繁榮。下文中的「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意同。岩戶是日本古代神話傳說中皇室祖神天照大神在天上棲身的岩洞。伊奘諾是日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創世之神。,一次是1959年開始的長達42個月的「岩戶景氣」。通過大規模的設備投資,鋼鐵、電力、機械、石油化學業等引進了先進的技術,進行了技術革新,成功地實現了產業結構的高級化,能源也由石油取代了煤炭,為60年代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0年,池田勇人就任首相,制定實施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該計劃提出,在今後10年內使國民收入增長一倍,其目的在於通過高速增長推進日本經濟的現代化。從此,日本經濟由起飛階段進入高速增長階段。除1962年一度出現景氣後退外,1960~1965年年平均經濟增長率10%。在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中,對設備的投資繼續保持高漲,重化學工業體系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同時社會資本得到充實,交通、電信、地區開發等產業基礎經整頓後更加完善。著名的高速鐵路新干線就是在1964年正式通車的。此外,政府制定了《農業基本法》,推進農業的現代化,提高了農業機械化的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改善了農民生活水平,縮小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也為工業提供了大批勞動力。
1965年,日本經濟出現短暫蕭條。蕭條過後,自1965年10月起出現時間長達57個月的經濟繁榮。實際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高達11.6%,均超過了「神武景氣」和「岩戶景氣」,被稱為「伊奘諾景氣」。帶動景氣的主要因素除設備投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外,還有對外貿易的急劇增加,1972年的出口量是1965年的2.5倍;國內出現消費熱,1966~1970年年平均個人消費實際支出增長率為9.2%,耐用消費品支出增長更快,為17.5%,彩電、空調、小轎車迅速普及,其中汽車擁有量從1965年的218萬輛猛增至1970年的878萬輛。1971年和1972年經濟發展速度有所下降,但實際經濟增長率仍分別為7.4%和9.1%。
經濟高速發展使日本發生了巨大變化,達到了歐美原發性現代化國家的發達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維新開始的在世界體系中從邊緣國家向中心國家的轉變。
日本在經濟上的國際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 419億美元,超過了聯邦德國,僅次於美國,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均為6%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
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折。1960年第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純生產額中的比重分別為15%、36%和49%,1970年分別為8%、39%和54%。產業結構的變化引起就業人口轉移,城市人口激增,1970年佔全國總人口的72%。其中新中間階層比例不斷增大,1975年達1 212萬人,占就業人口的22.9%。
國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般職工家庭實際收入從1965年每戶平均6.5萬日元,1975年增加到23.6萬日元。恩格爾系數從1955年的44.5%下降到1975年的30.6%。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推動了「消費革命」,耐用消費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眾消費社會」。城市和鄉村的差別縮小,農民的收入與工人相當。
社會結構的變遷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自己屬於「中間階層」。具有這種「中流意識」的人佔1972年調查人數的73%。
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日本如其他發達國家一樣,伴隨著現代化的進展,出現了都市化造成的城市擁擠、交通事故頻發等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尤為嚴重。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產業核心是石油、鋼鐵、化工等部門,而且這些企業多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區,造成對大氣和水質的嚴重污染。
3. 二戰後日本經濟狀況 數據
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日本在憲法中被迫放棄戰爭權,以後又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美國的「核保護傘」,致使其軍費開支相當少,能夠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國開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給了它約3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而且將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1872年政府頒布了全國統一的學制,強制推行小學義務教育。1947年又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國25歲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達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達到7.2%。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在經濟恢復時期,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重點;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就把培養中級技術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70年代以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政府又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在引進先進技術方面,政府重視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甚至利用產業間諜來獲取科技情報資料;同時在50年代實施審批制度,對引進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導,以避免重復引進,節約外匯。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外匯支付能力加強,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鬆。日本引進技術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國家處於經濟恢復時期,主要引進電力、鋼鐵、汽車、造船、機械製造等基礎產業部門的傳統成套設備和技術。5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60年代初開始,逐漸轉向以購買專利為主來引進新興技術。從7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實現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又以引進尖端技術為主。為了對引進技術進行吸收改造,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195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不過45億美元,1960年就達到近85億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億美元,1970年躍升至近382億美元。資本輸出1970年累計達67.9億美元。
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高積累的基礎是高剝削率、高儲蓄率和低福利。戰後日本工人的工資水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最低,而且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生產率。相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民眾的家庭儲蓄率(即家庭儲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由家庭儲蓄形成的投資約占社會投資總額的1/3。此外,政府也進行巨額投資,60年代政府投資佔到國內投資總額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約30%。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 030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3左右,高於其他發達國家。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4. 二戰結束後日本gdp占東亞第幾
如果是剛剛結束後,中國第一,因為這時候日本失去了中國和東南亞的資源,再加上回前面的戰爭日本已經是舉國答之力,在美國打算重新整頓日本,自1950年之後,日本已經沒有一艘軍艦在海洋上了,工業生產技術和一系列教育改革是在之後慢慢恢復的。
5. 日本歷年(二戰到現在)國民收入和人均gdp是多少哪裡可以查到資料
http://hi..com/%BE%AE%D4%C2/blog/item/fe3169eeb492f8f8b3fb95ce.html
自己去看吧,只能找到這些。
6. 二戰時日本的人均GDP有多高
二戰後日本已經被炸成一片焦土,當時日本的人均GDP與剛解放時的中國大致相等,專很貧窮。但半個多屬世紀後的今天,中國的人均GDP只是日本的三十幾分之一。即便用日本1955—1973年近20年的發展與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二十餘年比較,也會看到,1955年人均GDP與1978年中國相當的日本,在經過不到20年後人均GDP就達到4 000多美元,而中國經歷1978—2001年長達23年的經濟快速發展,2001年人均GDP還不到1 000美元。這種經濟同樣快速增長下顯示的巨大發展差距,說明人口增長約束條件對發展的巨大影響。所以,中國還是要扎扎實實地做些事情,不要外國人一說什麼「中國世紀的到來」,自己就當真地飄飄然起來,也跟著說些不著邊際的「超越」大話。
7. 日本1950年至1990每年的GDP和人均GDP各是多少。(美元計算)
90年我們人均GDP只有343.7美元,
1991年中國人均GDP為1450美元
1994年中國人均GDP為2100美元
2000年中國人均GDP摺合美元為856美元
2003年人均GDP為1087美元
2004年中國人均GDP為1490美元。「
2005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703美元。
2006年是2017.6美元
07年中國 總 30100 人均 2280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單位:%
國家和地區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世 界 2.7 0.3 0.6 1.5 2.9 2.4
低收入國家 1.9 2.7 1.5 5.1 5.5 5.6
最不發達國家 1.8 2.7 2.1 2.7 3.7 3.7
重債窮國 0.6 1.9 0.6 1.2 2.7 2.5
中等收入國家 4.6 2 2.7 4.2 6.3 5.4
下中等收入國家 5 3.8 4.8 4.9 6.6 5.9
上中等收入國家 4.1 -0.2 0.1 3.3 6.1 5
中、低收入國家 3.9 1.8 2.3 4 5.9 5.2
東亞和太平洋 6.6 5.7 6.9 7.9 8.1 7.8
歐洲和中亞 7 2 4.7 5.8 7.1 5.9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2.4 -1.1 -2.2 0.6 4.5 3.1
中東和北非 1.3 1.4 1.9 1 3.7 2.8
南 亞 2.4 2.9 1.8 5.7 6.2 6.4
撒哈拉以南非洲 0.8 1.1 1 1.7 2.9 3.1
高收入國家 2.8 0.4 0.7 1.4 2.6 2.1
非經合組織成員國 4.4 -1.7 0.6 2.7 4.6 3.9
經合組織成員國 2.8 0.6 0.8 1.4 2.6 2.1
歐元區 3.3 1.5 0.5 0.2 1.6 0.9
中 國 7.6 7.5 8.4 9.3 9.4 9.2
中國香港 9.2 -0.3 0.9 3 7.3 6.3
中國澳門 2.8 0.7 9.2 14.2 27 7.2
孟加拉國 3.9 3.2 2.4 3.3 4.3 3.5
印 度 2.3 3.6 2 6.7 7 7.1
印度尼西亞 3.5 2.5 3 3.3 3.6 4.2
伊 朗 3.5 2 7.3 3.7 3.8 4.9
以 色 列 4.9 -2.6 -3.1 -0.1 2.8 3.5
日 本 2.2 … -0.5 1.2 2.5 2.5
哈薩克 10.1 13.7 9.8 8.9 8.8 8.4
韓 國 7.6 3.1 6.4 2.6 4.2 3.5
馬來西亞 6.4 -1.8 2.3 3.4 5.2 3.4
蒙 古 0.2 0.1 2.8 4.2 9.2 4.6
緬 甸 8.5 9.9 10.7 12.5 1.9 3.9
巴基斯坦 1.8 -0.6 0.8 2.5 3.9 5.2
菲 律 賓 3.9 -0.2 2.5 2.6 4.1 3.3
新 加 坡 8.2 -5 3 2.6 7.3 3.7
斯里蘭卡 4.3 1.8 2.5 4.7 4.5 4.4
泰 國 3.7 1.2 4.4 6.1 5.3 3.6
土 耳 其 5.6 -9 6.2 4.2 7.4 6
越 南 5.4 5.6 5.8 6.2 6.6 7.4
埃 及 3.4 1.5 1.2 1.1 2.2 2.9
奈及利亞 1.8 0.7 -0.7 8.3 3.7 4.7
南 非 1.6 0.9 2.5 1.9 5.2 5.6
加 拿 大 4.3 0.8 2.5 1.1 1.8 2
墨 西 哥 5.1 -1.2 -0.2 0.4 3.1 1.9
美 國 2.5 -0.3 0.8 2.2 3.2 2.5
阿 根 廷 -1.8 -5.4 -11.8 7.8 7.9 8.2
巴 西 2.8 -0.1 0.5 -0.8 3.5 0.9
委內瑞拉 1.8 1.5 -10.5 -9.3 15.8 7.5
白俄羅斯 6.1 5.1 5.5 7.6 12 9.8
保加利亞 7.3 6.1 5.4 5.1 6.5 5.8
捷 克 4 3.1 1.7 3.2 4.5 6.2
法 國 3.6 1.5 0.5 0.1 1.7 0.9
德 國 3.1 1 -0.1 … 1.6 0.9
意 大 利 2.9 1.7 0.4 0.3 1.4 0.2
荷 蘭 2.7 0.7 -0.1 -1.3 1.1 0.8
波 蘭 4.2 2.2 1.5 3.9 5.3 3.3
羅馬尼亞 2.2 7.2 6.7 5.5 8.7 4.4
俄羅斯聯邦 10 5.3 5.2 7.9 7.7 6.9
西 班 牙 3.6 2.9 1.4 1.1 1.4 1.7
烏 克 蘭 7 10.3 6.2 10.3 13 3.3
英 國 2.1 2.7 2.1 1.7 2.6 1.2
澳大利亞 0.8 2.5 2 2.6 1.8 1.5
新 西 蘭 1.7 2.9 3.1 1.8 3.1 0.7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資料庫。
8. 二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狀況
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日本在憲法中被迫放棄戰爭權,以後又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美國的「核保護傘」,致使其軍費開支相當少,能夠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國開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給了它約3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而且將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1872年政府頒布了全國統一的學制,強制推行小學義務教育。1947年又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國25歲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達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達到7.2%。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在經濟恢復時期,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重點;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就把培養中級技術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70年代以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政府又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在引進先進技術方面,政府重視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甚至利用產業間諜來獲取科技情報資料;同時在50年代實施審批制度,對引進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導,以避免重復引進,節約外匯。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外匯支付能力加強,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鬆。日本引進技術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國家處於經濟恢復時期,主要引進電力、鋼鐵、汽車、造船、機械製造等基礎產業部門的傳統成套設備和技術。5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60年代初開始,逐漸轉向以購買專利為主來引進新興技術。從7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實現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又以引進尖端技術為主。為了對引進技術進行吸收改造,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195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不過45億美元,1960年就達到近85億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億美元,1970年躍升至近382億美元。資本輸出1970年累計達67.9億美元。
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高積累的基礎是高剝削率、高儲蓄率和低福利。戰後日本工人的工資水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最低,而且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生產率。相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民眾的家庭儲蓄率(即家庭儲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由家庭儲蓄形成的投資約占社會投資總額的1/3。此外,政府也進行巨額投資,60年代政府投資佔到國內投資總額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約30%。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 030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3左右,高於其他發達國家。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我的補充:看到188052422的答復了吧!這就是中國某些人的特點。正事不幹(體現在這里正事就是回答樓主的問題),專門吹著浮土找裂紋;我國有些人就擅長於扒別人的豁子、告別人的黑狀,並以次作為陞官發財的職業,看到這位老弟可謂「後生可畏」呀,日後必定前途無量。不過,他到沒有說錯,我這篇文章就是轉載的,此文就來自於白度搜索,我看後感覺不錯,先下到了我的文檔,爾後又奉獻給了樓主。至於是不是侵權我不如這位老弟學術淵博(建議他先搞清侵權的定義),我只能等著打官司了,不知道最後能判幾年刑。可我現在嚇的心臟病都犯了,事已如此,只能聽天由命了。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建議樓主選擇這位老弟為最佳答案。我要分也沒用,我有8000多分了您說有什麼用。按網路用語,我其實就是一個「菜鳥」是初學者,眼下打字還不熟練。再說,他說的也不全錯。好了,反正是練打字,188052422別介意。
9.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狀況
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日本在憲法中被迫放棄戰爭權,以後又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美國的「核保護傘」,致使其軍費開支相當少,能夠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國開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給了它約3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而且將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1872年政府頒布了全國統一的學制,強制推行小學義務教育。1947年又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國25歲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達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達到7.2%。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在經濟恢復時期,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重點;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就把培養中級技術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70年代以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政府又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在引進先進技術方面,政府重視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甚至利用產業間諜來獲取科技情報資料;同時在50年代實施審批制度,對引進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導,以避免重復引進,節約外匯。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外匯支付能力加強,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鬆。日本引進技術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國家處於經濟恢復時期,主要引進電力、鋼鐵、汽車、造船、機械製造等基礎產業部門的傳統成套設備和技術。5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60年代初開始,逐漸轉向以購買專利為主來引進新興技術。從7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實現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又以引進尖端技術為主。為了對引進技術進行吸收改造,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195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不過45億美元,1960年就達到近85億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億美元,1970年躍升至近382億美元。資本輸出1970年累計達67.9億美元。
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高積累的基礎是高剝削率、高儲蓄率和低福利。戰後日本工人的工資水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最低,而且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生產率。相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民眾的家庭儲蓄率(即家庭儲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由家庭儲蓄形成的投資約占社會投資總額的1/3。此外,政府也進行巨額投資,60年代政府投資佔到國內投資總額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約30%。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 030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3左右,高於其他發達國家。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我的補充:看到188052422的答復了吧!這就是中國某些人的特點。正事不幹(體現在這里正事就是回答樓主的問題),專門吹著浮土找裂紋;我國有些人就擅長於扒別人的豁子、告別人的黑狀,並以次作為陞官發財的職業,看到這位老弟可謂「後生可畏」呀,日後必定前途無量。不過,他到沒有說錯,我這篇文章就是轉載的,此文就來自於白度搜索,我看後感覺不錯,先下到了我的文檔,爾後又奉獻給了樓主。至於是不是侵權我不如這位老弟學術淵博(建議他先搞清侵權的定義),我只能等著打官司了,不知道最後能判幾年刑。可我現在嚇的心臟病都犯了,事已如此,只能聽天由命了。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建議樓主選擇這位老弟為最佳答案。我要分也沒用,我有8000多分了您說有什麼用。按網路用語,我其實就是一個「菜鳥」是初學者,眼下打字還不熟練。再說,他說的也不全錯。好了,反正是練打字,188052422別介意。
10. 二戰時日本的人均GDP有多高富裕嗎
二戰後日本已經被炸成一片焦土,當時日本的人均GDP與剛解放時的中國大致相等版,很貧權窮。但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中國的人均GDP只是日本的三十幾分之一。即便用日本1955—1973年近20年的發展與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二十餘年比較,也會看到,1955年人均GDP與1978年中國相當的日本,在經過不到20年後人均GDP就達到4 000多美元,而中國經歷1978—2001年長達23年的經濟快速發展,2001年人均GDP還不到1 000美元。這種經濟同樣快速增長下顯示的巨大發展差距,說明人口增長約束條件對發展的巨大影響。所以,中國還是要扎扎實實地做些事情,不要外國人一說什麼「中國世紀的到來」,自己就當真地飄飄然起來,也跟著說些不著邊際的「超越」大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