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來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源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的角度來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按照這種計算方法,GDP由全國各行業匯總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生產稅-生產補貼)、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
GDP = 勞動者報酬+ 生產稅凈額+ 固定資產折舊+ 營業盈餘
依據西方經濟學的生產要素創造收入的理論,收入法是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
勞動者報酬是雇員對企業提供勞動獲得的工資和各種形式的報酬,固定資本折舊是生產中使用的房屋和設備在核算期內磨損的轉移價值,生產稅凈額是企業向政府支付的利潤前的稅金減政府對企業由於政策性的原因造成的虧損而給予的補貼。營業盈餘是企業從事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
具體的請看參考資料
2. 收入法計算GDP怎麼理解
這個可以去經濟學大課堂那裡去討論,我經常再那裡問問題,那裡有經濟類高手。。。
3. 中國歷年GDP用收入法計算的數據(1978年—2010年)
登錄中國國家統計局——點擊統計數據——數據表閱覽(注意:不是數據內庫查詢)—容—年度數據——依次點開,查找「國民經濟核算」——地區生產總值收入法項目構成。
備註:1、2006年之前的國民經濟核算中沒有「地區生產總值收入法項目構成」這一項,它叫做「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項目構成」,但就是收入法,樓主查找時要注意;
2、沒有全國的收入法統計數據,只有全國各地區的統計數據,所以需要樓主自己加總一下;
3、1995年之前是沒有GDP收入法統計數據,請樓主理解。
4. 怎樣用收入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
計算公式為:
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內
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容收入法增加值之和=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從生產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收入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個部分組成。
(4)收入法計算2017年中國gdp擴展閱讀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從收入的角度,把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得到的各種收入相加的GDP,即把勞動所得到的工資、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資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業家才能得到的利潤相加來計算;加上資本折舊、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以及非公司企業主收入也應計入GDP中。
這樣,按收入法計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從理論上講,用收入法計算出的GDP與用支出法計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5. 關於用收入法核算GDP
GDP是一年創造的新價值,稅收是從利潤中扣除的,那麼稅收來自於利潤,那麼稅收是不是這一年新創造的呢?顯然一定是加上稅前的利潤,如果加上稅後的利潤的話,核算值見遺漏了新創造的「稅收」了。
6. 收入法算GDP,Y=C+S+T+K S T K 分別代表什麼
S代表個人儲蓄和企業儲蓄,T稅收凈額,K是本國居民對外國人的轉移支付。
收入法是通過加總本國居民、公司和個人直接得自當期貨物和服務生產的收入,即要素收入之總和。對這種由所有要素收入之和給出的國內總收入,只要隨庫存增值對之進行調整,就可以得出按要素成本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如果再加上來自國外的財產凈收入,就可得出國民生產總值。
1993年中國正式取消國民收入核算,GDP成為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國民生產總值(GNP)這個指標已被更名為國民總收入(GNI)
由於生產法和收入法都是對各產業部門的增加值進行核算,為了就每一產業部門取得一致的增加值數據,根據資料來源情況,有的產業部門,如農業、工業部門,增加值主要以生產法計算的結果為准,有的產業部門如一些服務部門,增加值主要以收入法的計算結果為准。
我國生產法GDP等於收入法GDP,但支出法GDP大多數情況下與這兩者不同, 有時會大一些,有時會小一些。鑒於生產法和收入法的計算基礎更好一些。
國家規定一般以生產法GDP和收入法GDP數據為准,並將支出法GDP與生產法GDP的統計誤差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一般是2%。 各種公開發表的GDP總量和增長速度數據均是生產法和收入法的計算結果。
在經濟學中,常用GDP和GNI(國民總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這也是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
7. 中國 GDP 的計算方法是支出法還是收入法
中國的GDP的核算方法主要是生產法(proction approach)。國家統計局的解釋是用生產法核算GDP更符回合中國國情。
但是答統計局在統計年鑒上也會公布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核算的GDP,以及收入法(income approach)核算的地區GDP。支出法和生產法核算出來的GDP會有一些差異。近些年來,每次國家統計局公布按生產法核算的季度GDP的數字時,也會公布最終消費,資本形成以及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這些都是支出法的核算項目。
8. 如何用收入法或者支出法來核算GDP
一、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的角度來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按照這種計算方法,GDP由全國各行業匯總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生產稅-生產補貼)、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
GDP = 勞動者報酬+ 生產稅凈額+ 固定資產折舊+ 營業盈餘
依據西方經濟學的生產要素創造收入的理論,收入法是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
勞動者報酬是雇員對企業提供勞動獲得的工資和各種形式的報酬,固定資本折舊是生產中使用的房屋和設備在核算期內磨損的轉移價值,生產稅凈額是企業向政府支付的利潤前的稅金減政府對企業由於政策性的原因造成的虧損而給予的補貼。營業盈餘是企業從事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
二、支出法核算GDP,就是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的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而計算出的該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這種方法又稱最終產品法、產品流動法。從支出法來看,國內生產總值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用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以及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總額,它反映本期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使用及構成。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產量,P1、P2……P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價格,則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現實生活中,產品和勞務的最後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這幾方面支出的總和。
1、居民消費(用字母C表示),包括購買冰箱、彩電、洗衣機、小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的支出、服裝、食品等非耐用消費品的支出以及用於醫療保健、旅遊、理發等勞務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屬於消費。
2、企業投資(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資本資產(包括廠房、機器設備、住宅及存貨)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固定資產投資指新造廠房、購買新設備、建築新住宅的投資。為什麼住宅建築屬於投資而不屬於消費呢?因為住宅像別的固定資產一樣是長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或稱成為庫存)的增加或減少。如果年初全國企業存貨為2000億美元而年末為2200億美元,則存貨投資為200億美元。存貨投資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因為年末存貨價值可能大於也可能小於年初存貨。企業存貨之所以被視為投資,是因為它能產生收入。從國民經濟統計的角度看,生產出來但沒有賣出去的產品只能作為企業的存貨投資處理,這樣是從生產角度統計的GDP和從支出角度統計的GDP相一致。
計入GDP中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即重置投資與凈投資之和,重置投資也就是折舊。
投資和消費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具體的分類則取決於實際統計中的規定。
3、政府購買(用字母G來表示),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購買軍火、軍隊和警察的服務、政府機關辦公用品與辦公設施、舉辦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給政府雇員的工資也屬於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是一種實質性的支出,表現出商品、勞務與貨幣的雙向運動,直接形成社會需求,成為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政府購買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轉移支付、公債利息等都不計入GDP。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該年生產出來的商品與勞務的作為報償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失業救濟、貧困補助、老年保障、衛生保健、對農業的補貼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通過其職能把收入在不同的社會成員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把一部分人的收入轉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實質是一種財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轉移支付發生時,即政府付出這些支出時,並不相應得到什麼商品與勞務,政府轉移支付是一種貨幣性支出,整個社會的總收入並沒有發生改變。因此,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中。
4、凈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是指進出口的差額。進口應從本國總購買中減去,出口則應加進本國總購買量之中,凈出口應計入總支出。註:凈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
把上述四個項目加起來,就是用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GDP=C+I+G+(X-M)
通過支出法計算的GDP,可以計算出消費率和投資率。所謂消費率就是最終消費佔GDP的比率,所謂投資率就是資本形成總額佔GDP的比率。
9. 用收入法計算GDP
根據定義,收入法核算GDP等於各生產要素的提供者的報酬之和,包內括工資(勞動力)、租容金(土地)、利息(資本)和利潤(企業家才能),即GDP=工資+租金+利息+利潤。在此題中只提到了工人工資和生產企業的利潤,其中工資總和為12.5,生產企業的利潤總和為27.5,所以總的GDP為40萬美元。
GDP的核算方法有三種:收入法、支出法和生產法。運用它們核算GDP時一定要緊扣定義,按照定義來就不會出錯。
PS: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的第一章對GDP核算有非常清晰和詳盡的介紹,建議你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