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1944年日本人均gdp

1944年日本人均gdp

發布時間:2021-02-28 23:58:23

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經濟狀況如何

1.戰爭對日本經濟的嚴重破壞
日本帝國主義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
與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國民經濟和生產能力的下降情況是:實際GNP為62%,人均實際GNP為55%,人均實際個人消費為57%,製造業實際工資為30%(1947年),工礦業生產為31%,(其中煤炭53%、鋼材10%、紡織品7%),農業生產為79%。
由於戰敗,對外貿易幾乎完全中斷了,與戰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為7%,進口下降為14%。
2.戰後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經濟恢復
盡管戰後的經濟恢復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曲折,但從總體上看,無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1946-1951年度,經濟增長率為9.9%,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22.8%;1951-1955年度,經濟增長率為8.7%,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11.3%。
日本經濟企劃廳1956年的《經濟白皮書》有一句名言:「現在已經不是戰後了」。其含義是戰後經濟恢復階段已經結束了。經濟白皮書這樣寫道:「現在已經不是『戰後』了。我們現在面臨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局面。在恢復中求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今後的發展要靠實現現代化」。這標志著到1955年為止,日本經濟已經恢復到了戰前的最高水平,從此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❷ 介紹一下二戰前世界的經濟和軍事國家排名

經濟力:(1939年的統計,二戰爆發前)

美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內38.7%,
蘇聯容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7.6%,
德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3.2%,
英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9.2%,
法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4.5%,
日本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8%,
義大利佔世界工業生產的2.9%,
中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0.3%,

軍事力:(美國沒參戰前)

德國佔世界總軍力的22.5%
蘇聯佔世界總軍力的16.2%
美國佔世界總軍力的12% (只計當時孤立主義時美國整體軍力)
日本點世界總軍力的10.2%
英國佔世界總軍力的9.8%
法國佔世界總軍力的7%
義大利佔世界總軍力的4.8%
當時的中國就不用排了,最基本的軍工基礎都木有。。
(美國參戰後就不用提了,至少佔世界軍力的近百分之四十)

❸ 2015年世界各國GDP總量排名前50名是哪些國家人均GDP排名如何

1、先登錄國家資料庫網站,找到國際數據,進入世界銀行官網;2、選擇顯示文字為專中文,點擊頁面屬下的數據欄;3、在查詢指標的界面下,選擇按專題查詢;4、選擇按經濟與增長標簽查詢5、界面一般顯示的是CNI數據,可以點擊數據進行調換,改為GDP數據。6、點擊經濟與增長下的GDP(現價美元)7、這樣就可以查詢各個國家不同時期的GDP。補充:世界銀行世界銀行(WorldBank)是世界銀行集團的簡稱,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金融公司、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和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五個成員機構組成;成立於1944年,1946年6月開始營業。

❹ 想問一下:美國二戰時期的人均GDP大約是多少就說1944年吧

1944年,美國GDP為2198億美元。人均GDP大約1588.19美元,大概相當於2005年的14705.52美元。換算到2012年,還要多。

❺ 二戰期間美國有多少輛坦克留這么多坦克有何用

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9234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內克.
因為不知道戰容爭什麼時候能結束。敵方還有多少實力。
艾森豪威爾作為歐洲盟軍總司令在1944年作出判斷,歐洲戰爭在1944年年底就能結束。結果德軍發起了著名的阿登森林戰役,盟軍損失約8萬餘人(包括1萬人死亡,4.7萬人受傷,2.3萬人失蹤),其中7.7萬人是美國軍人。
而美國國內艾森豪威爾說話之後,美軍已經開始消減軍事訂單,部分工廠停產和轉產軍事設備。而阿登森林戰役一打響,美國國內開始發瘋的生產軍火,也就極大導致了軍事產品的過剩。

❻ 日本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泡沫」經濟 金融危機 累積公債餘款 復合蕭條
教育投資論 剩餘價值率和積累率 市場經濟 一攬子對策

簡介:日本,是資本主義經濟大國之一。二戰結束後,經濟崩潰,百業蕭條。在美國的援助和扶持下,舉國上下勵精圖治,積極學習引進歐美的科學技術,使日本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55年恢復到二戰前水平。至1968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前蘇聯躍居世界第二。80年代後期,日本發生極其嚴重的經濟「泡沫」。進入90年代以來,「泡沫」經濟破滅,金融危機嚴重,經濟回升乏力,政局變動頻繁,已失去了趕超美國和西歐勢頭。但其綜合國力排名世界第二的地位仍未動搖,對世界經濟的進展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一篇 探索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之因
一、二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
二戰中,日本遭到了慘敗。戰爭使日本喪失了235萬人口,戰爭中所侵佔的朝鮮、南庫頁島和我國台灣、東北等殖民地也隨之喪失,本土大部分城市遭到毀滅性轟炸。此時日本經濟已經崩潰,由於工業生產急劇下降,工人大量失業,特別是軍需工業中至少有50%以上工人被解僱。同時復員軍人和海外撤退人員蜂擁而入,戰爭結束時失業人數猛增到1300萬。戰爭期間政府為籌措軍費,曾發行大量赤字公債。1944年以來,累積公債餘款已超過當年度的國民收入。戰爭結束,中央銀行為了救急又大量發放貸款,使貨幣過量與物資奇缺之間的矛盾大大激化。當時日本學者形容日本前途是「迷霧茫茫、昏天暗地」。日本經濟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然而,日本經濟在戰爭的廢墟上,僅花了10年時間,就得到了迅速恢復。到1955年,日本的工業生產、國民收入、勞動生產率都超過了二戰前或恢復到戰時的最高水平。進出口貿易分別恢復到二戰前的90%和72%,國際收支出現了2.8億多美元的順差,外匯儲備達9億美元。同時,國內的通貨膨脹得到了控制,財政金融形勢也明顯好轉。
我認為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
1、實行戰略轉移,採取了適應國情、國力的戰略決策。二戰後,吉田茂政府委託一批專家學者,對日本經濟的出路進行研究。在《重建日本經濟的基本問題》報告中提出了經濟立國的方針,並指出,只有確立走經濟立國的道路,才能使日本經濟得到的恢復和發展。日本先後在煤炭、鋼鐵、電力、化肥等基礎工業和運輸業(鐵路、海運)進行恢復,並成立金融業對生產部門給予大力支持,使生產業有了明顯的發展。這些部門的迅速恢復為整個國民經濟提供了廉價的動力、原料和運輸手段,從而又帶動和促進了整個經濟的恢復。根據日本缺乏礦產等自然資源的特點,大力引進技術水平高、能耗小的實用技術。
2、以美國為模式的民主改革。二戰後,以聯合國名義進駐日本的美國佔領軍當局,為了「保證日本不再成為美國的威脅」和把日本完全納入到美國政治經濟體系之中,同時,也由於當時國際民主力量的強大壓力,推行了旨在消除支撐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政治機構和經濟基礎的政策。
3、美國的援助。二戰後,美國為徹底鏟除日本軍國主義武裝力量,削弱壟斷資本,推行了非軍事化的民主化改革。不久,時局發生了變化,前蘇聯與美國對峙。於是美國改變了對日方針,將其納入美國在遠東的反共戰略體系,從而放鬆對日本的限制,而改為扶植,希望日本成為抗擊共產主義潮流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國還通過「戰領地區救濟基金」和「戰領地區經濟恢復基金」進行援助。從1946-1951年以各種方式共援助21.8億美元,占同期日本進口總額的40%以上。美國的援助以糧食形式支付,占出售所得款項的40%用於購買石油、化肥、棉花等急需的生產資料和加工出口的原料,這些對於緩解當時日本國內的糧食危機和發展經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4、朝鮮戰爭刺激。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頓時成為美國進行戰爭的軍事基礎和作戰物資供應地。這種迅速膨脹的「特需」給日本創造了廣闊的市場。促進了出口貿易,使得各個工礦部門都活躍起來。
二、二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
1955年日本經濟得到了全面恢復,但與歐美國家相比其經濟實力相差甚遠。其時,國民生產總值為240億美元,僅為美國的6.7%,聯邦德國的56%。人均國民收入為194美元,在資本主義世界排名第34。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都相當落後,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40%,出口商品中,輕工業品佔62%。整個科學技術水平比歐美要落後20年,而在1956年-1973年間卻出現了異乎尋常的高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10.9%,翻了4番,增長了16倍。這在日本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經濟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在經濟的高速發展中,日本已於70年代中期實現了工業和農業的現代化,企業管理也實現了專家化和科學化,主要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已達到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主要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也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
1、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強有力的國家干預措施。正是這種二戰前沒有得到切實發展且極不成熟的重工業在以後的20年得到充實和發展,才使得日本經濟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大國。
重化工業一經進入正式發展階段,很快就喚起了輕工業時期埋沒的國民力量,而且發展到一定程度,能為國內各類產業提供各種最適用的價格較低的鋼鐵原料、機械設備等產品和各種化工產品,並使技術熟練進而獨創。
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的加強,突出表現在大力扶植重化工業、新興產業和出口產業。在稅收、貸款、產業政策上給予特殊優惠。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還表現在,嚴格限制外國貨物和外資進口。日本政府規定,除隨先進技術進口的先進設備必需的原材料外,其他凡屬整機和製成品的進口均在嚴格限制之列。日本對本國產業的保護期定得相當長,只是在本國產業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之後才逐漸向國外開放市場。直至今天,日本的稻米市場仍然固若金湯,這是日本農業能夠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2、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培養國內科技力量。在制定了重化工業方針後,為促進發展所採取的各項措施中,引進科技佔有突出的地位。日本人明白,一個經濟上落後的國家,要想後來居上,必須把世界上最先進的東西拿過來,作為自己前進的起點。大規模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不僅極大地推進了重化工業,也使日本的其化產業和後來的半導體、通訊等業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與技術引進相配合,日本政府擴大教育投資,培養科技人才。日本政府在1960年提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中就強調指出「振興科學技術的根本,則是以科學技術教育為中心培養人才」。60年代前後,日本盛行「教育投資論「,把人看做資源,而教育則是經濟發展的手段,於是把人才開發和教育事業納入經濟計劃。真可謂是90年代出現的「知識經濟論」的先聲。在搞教育的投資上,不斷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也是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
3、不斷擴大固定資產投資和資本積累。在經濟高速增長期中,日本固定資產投資從1778.4億日元增加到25546億日元,15年間增加了13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每年都在1/3左右,高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固定資產的投資絕大部分集中在工業領域,特別是鋼鐵、機械、電力和化學這4個部門。
日本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所需的巨額資金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剩餘價值資本化。由於歷史和社會的原因,日本工人的工資率長期低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因而有很高的剩餘價值率和積累率。二是企業外部投資,如儲蓄轉化、私人直接投資、財政支持和外資注入等,這些來源都比較豐富。日本的個人儲蓄率很高,1964年-1973年間,個人儲蓄率達12.8%(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則不到10%),形成相對豐富的銀行可貸資金。日本政府鼓勵私人投資,對私人投資所獲的股息紅利免稅。日本的軍費開支很少,每年不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在財政收入中也只佔5%-7%,尤其是在經濟總量擴張之後,所佔比例更顯得相對減少。因而能夠集中較多的資金用於經濟建設。60年代政府投資一直占國內總投資的24%左右。在1956-1973年,日本共引進外資269億美元,直接貸款和外國股票占投資總額的89%。
4、獨特的企業經營管理制度。日本系統引進美國的先進管理經驗,並與本國的傳統經驗相結合形成了一個高效率的企業管理制度。這一科學的、高效率的經營管理制度和先進技術被並稱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個車輪。日本獨特的經營管理制度可概括為「三大神器」,即①終身僱傭制;②與學習相結合的年功序列制;③企業內部工會組織。只要企業不倒閉,本企業職工就可以在本企業工作。而企業也關心職工的利益。職工工資可根據自己工齡逐年增加;企業不隨意解僱員工等等,形成了企業的凝聚力。使職工與企業利益緊密結合。
5、二戰後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布局對日本極為有利。日本是自然資源極為缺乏的國家,除了淡水之外幾乎什麼都缺乏。發展重化工業所需要的大量原材料、燃料都要從其他國家進口。二戰後,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紛紛獨立,各國大力開發並出口資源,尤其是石油的大量開采引起能源革命。1950年世界產油量為38億桶,1970年達166.8億桶。亞非拉及澳大利亞的鐵礦、煤、銅礦等資源也被大量開采。二戰後,國際市場上初級產品的價格又十分低廉,而製成品價格卻大幅度上升。這不僅使日本廉價獲得大量能源和其他資源,而且使它在進口貿易上賺取大量的「價格剪刀差」利潤。僅以石油價格為例,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爆發前,每桶石油價格只有2-3美元。中東戰爭之後每桶漲到12美元左右。日本的石油進口率在60-70年代是99.8%,低廉的石油使日本經濟受益匪淺。
第二篇 存在的問題
經過20世紀90年代這個所謂「失去的十年」,日本經濟不僅未能走出長期蕭條的陰影,反而呈現出每況愈下的跡象。這種現象究竟該如何解釋?日本經濟的蕭條今後還將繼續多久?有沒有可能走出蕭條?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應當說,關鍵在於探討當今日本經濟蕭條的性質究竟是什麼。
曾任日本經濟企劃廳長官的著名經濟評論家界屋太一認為,當前日本經濟不景氣是以下三個原因互相重疊作用的結果,其一是經濟循環正處在下降階段中,這是指日本經濟每五六年就會出現一次經濟衰退;其二是「資產負債表蕭條」,這是指泡沫經濟崩潰後,不良債權大量積存,一直未得到處理,巨額的不良債權拖了企業設備投資的後腿,並導致就業不穩定;其三是「文明蕭條」,這是指日本在戰後建成了一個適合於進行大規模批量生產的現代工業社會,但現在的世界正在向多樣化的知識經濟時代過渡,日本的大規模批量生產型制度、組織和習慣已經無法與新的世界文明合拍。界屋主張:「我們必須同時解決這個『三種蕭條』的問題。」然而,除了上述「三種蕭條」之外,不能不指出,日本至少還存在另外兩種蕭條,其一是「人口結構蕭條」,即人口結構的少子老齡化傾向;其二是「政治蕭條」,即政治體制改革滯後與政治日趨保守化。此外

❼ 求二戰前的全球經濟背景 越詳細越好

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

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

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

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

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

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

坦克.

2 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

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二戰期間

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

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

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

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

坦克2500餘輛[3型為主],

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 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

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

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

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

義大利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浪潮高漲,

194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台.

6

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

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7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具體的經濟總量狀況無從考證,二戰後期***發展到91***,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其中蔣介石嫡系只有100多***],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小日本與美國的比較:

1戰爭潛力: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
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

。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

。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

。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

。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2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

。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

。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

。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

。『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

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

。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

。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
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

。1941-1942年,日本將

坦克生產列入了***(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

坦克1065輛,輕型

坦克1024門

。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

坦克24997輛,輕型

坦克4052輛

。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

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

坦克

。由於日軍

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

1943年

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

。日本不但缺少

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

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

。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

。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



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升到310***,美國則從415***激增到了889***

。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 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

。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

。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

。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德國和

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

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

。在此之前,

蘇聯的軍事裝備和軍人綜合素質都不在德軍之下,由於

蘇聯在三十年代的經濟增長,使得投入於軍事准備的經濟能力大大增強,這十年裡,

蘇聯的整體軍事實力已經世界上最強的幾支,和德軍的整體實力差不多

。但結果卻是,在三年的蘇德戰爭里,

蘇聯共死亡了包括1000萬士兵在內的2000***,平均每天死亡3萬多人

。在戰爭進行時,

蘇聯的軍工機器一直沒有停下來,共生產了約10餘萬輛

坦克和火炮

。 蘇聯的面積是22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億;而德國的面積是37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5、6千萬

。德國沒有豐富的戰時資源可供使用,而

蘇聯的資源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

。從資源上的實力分析,雙方不是一個等級上的

。蘇軍一開始就被動挨打,每次戰役都會10萬10萬的士兵被俘或被殲,而且

蘇聯還有美國在太平洋和日軍作戰,牽制了日軍的北進;同時英法及歐洲反法西斯軍民在西歐、南歐、以及北非幾條戰線上和德軍抗戰,使德軍整體的軍事實力的總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說德國是以其最多60%的綜合軍事實力來同以近95%的綜合軍事實力的蘇軍在

蘇聯本土進行戰爭,

蘇聯在雙方的戰爭條件上占著比德國多得多的優勢

閱讀全文

與1944年日本人均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