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人均gdp高是否意味著福利好

人均gdp高是否意味著福利好

發布時間:2021-03-03 02:51:26

㈠ GDP 是衡量經濟福利的好指標嗎

GDP即英文grossdomestic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港台地區有翻譯為國內生產毛額、本地生產總值)。通常對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在經濟學中,常用GDP和GNP(國民生產總值、grossnationalproct)共同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通用的指標。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駐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創造的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貨物和服務最終使用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GDP的計算方法現在通常採用三種測演算法: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1.生產法:GDP=∑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2.收入法:GDP=∑各產業部門勞動者報酬+∑各產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各產業部門生產稅凈額+∑各產業部門營業利潤3.支出法:GDP=總消費+總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C+I+G+X-M)。一般最常使用支出法或收入法。GDP的確定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GDP數據計算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初步估計過程一般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數據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初步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數據更准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許多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數據尚需要進一步核實。最終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種統計資料、會計決算資料和行政管理資料基本齊備。與前一個步驟相比,它運用了更全面、更細致的資料,所以這個GDP數據顯得就更准確些。此外,GDP數據還需要經過一個歷史數據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資料來源、新的分類法、更准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進行歷史數據調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如美國在1929年至1999年之間就進行過11次歷史數據調整。總之,每個時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階段的含義和特定的價值,不能因為在不同時間公布的數據不同,而懷疑統計數據存在問題。當然,我國在GDP的計算體繫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國長期採用的原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統計核算體系,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了。附註:1、一定時期強調的是該年度內「新」增加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車,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2、中間產品可以認為是一種原材料產品,是用於生產最終產品用的,也就是說本年度內它生產出來後還要在該年度繼續加工生產;如果它被擺到貨價上直接銷售,被消費者購買並直接用了,那另當別論,是特殊情況,計入總值,否則不能計入。3、這是一個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並非今年公布的數字就是從建國到現在的總額,這是錯誤的,它僅指該時期內新生產出來的東西。4、市場價值意味的是用貨幣作為單位去統計形成的貨幣總額,因為商品種類太多,噸,個,件,台等等單位沒法加總,所以用該年度的貨幣單位來統計並加總。所謂該年度的貨幣單位是指這些商品這一年的價格。GDP指標分析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人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該國中央銀行將有可能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國家經濟表現良好及利率的上升會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GDP出現負增長,顯示該國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消費能力減低。這時,該國中央銀行將可能減息以刺激經濟再度增長,利率下降加上經濟表現不振,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就隨之降低了。因此,一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漲,而低經濟增長率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1%,而歐元區11國中除愛爾蘭(9.0%)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國家的GDP增長率僅為2.2%、1.5%和1.2%,大大低於美國的水平。這促使歐元自1999年1月1日啟動以來,對美元匯率一路下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貶值了30%。但實際上,經濟增長率差異對匯率變動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收入增加,國內需求水平提高,將增加該國的進口,從而導致經常項目逆差,這樣,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下跌。二是如果該國經濟是以出口為導向,經濟增長是為了生產的出口產品,則出口的增長會彌補進口的增加,減緩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的壓力。三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國產品的競爭地位而有利於增加出口,抑制進口;並且經濟增長率高使得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被看好,因而該國貨幣匯率會有上升的趨勢。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由商務部負責分析統計,慣例是每季估計及統計一次。每次在發表初步預估數據(thepreliminaryestimates)後,還會有兩次的修訂公布(thefirstrevision&thefinalrevision),主要發表時間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國內生產總值通常用來跟去年同期作比較,如有增加,就代表經濟較快,有利於其貨幣升值;如減少,則表示經濟放緩,其貨幣便有貶值的壓力。以美國來說,國內生產總值能有3%的增長,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經濟發展是健康的,高於此水平表示有通脹壓力;低於1.5%的增長,就顯示經濟放緩和有步人衰退的跡象。中國歷年GDP-中國歷年人均gdp(1978~2006)國內生人均國內年份產總值生產總值(億元)(元/人)19783645.238119794062.641919804545.646319814891.649219825323.452819835962.758319847208.169519859016.0858198610275.2963198712058.61112198815042.81366198916992.31519199018667.81644199121781.51893199226923.52311199335333.92998199448197.94044199560793.75046199671176.65846199778973.06420199884402.36796199989677.17159200099214.678582001109655.286222002120332.793982003135822.8105422004159878.3123362005183084.8140402006209407.015931國民生產總值grossnationalproct(簡稱gnp)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國民生產總值與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有所區別,一是核算范圍不同,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都只計算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而國民生產總值對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都進行計算。二是價值構成不同,社會總產值計算社會產品的全部價值;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在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過程中增加的價值,即增加值,不計算中間產品和中間勞務投入的價值,國民收入不計算中間產品價值,也不包括固定資產折舊價值,即只計算凈產值。國民生產總值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可以計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率)。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1)生產法(或稱部門法),是從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中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2)支出法(或稱最終產品法),即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凈增或凈減)+出口與進口的差額;(3)收入法(或稱分配法),是將國民生產總值看作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的增加價值總額。因此,它要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間接稅凈額(即間接稅減政府補貼)等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中間進行分配。這樣,將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上述各個項目加以匯總,即可計算出國民生總值。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是指一個國家地區的國民經濟在一定時期(一般1年)內以貨幣表現的全部最終產品(含貨物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1)生產法或稱部門法,是從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中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公式:GNP=C+I+G+(X-M)GNP—國民生產總值C—消費支出又稱個人消費支出I—個人總投資支出(設備的更新和凈投資)G—政府購買產品和勞務的支出(不包含政府補助、失業救濟、退休金等福利支出及國債利息支出)X—出口總額M—進口總額(2)支出法或稱最終產品法,即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凈增或凈減)+出口與進口的差額;(3)收入法或稱分配法,是將國民生產總值看作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的增加價值總額。因此,它要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間接稅凈額(即間接稅減政府補貼)等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中間進行分配。這樣,將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上述各個項目加以匯總,即可計算出國民生總值。從理論上說,上述3種方式最後統計得出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現在國際上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通行方法為FPA,並將它得出的數據作為標准。計算公式:Q1·P1+Q2·P2+……+Qn·Pn=國民生產總值Q代表各種勞務與最終產品(FinalProcts),即不包括生產各環節中重復計算的部分。P代表勞務與最終產品的價格。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Engel'sCoefficient)恩格爾系數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恩格爾系數的公式恩格爾定律的公式:食物支出變動百分比食物支出對總支出的比率(R1)=———————————x100%總支出變動百分比或食物支出變動百分比食物支出對收入的比率(R2)=———————————x100%收入變動百分比R2又稱為食物支出的收入彈性。恩格爾定律是根據經驗數據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變數都是常數的前提下才適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佔比例的變動問題時,還應當考慮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飲食業和食物本身結構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達到相當高的平均食物消費水平時,收入的進一步增加才不對食物支出發生重要的影響。恩格爾系數是根據恩格爾定律得出的比例數,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個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食物支出金額恩格爾系數=————————x100%總支出金額除食物支出外,衣著、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樣在不斷增長的家庭收入或總支出中,所佔比重上升一段時期後,呈遞減趨勢。恩格爾系數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一般隨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別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CPI=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0元的商品或服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它稱為Serious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DICKCHAN

㈡ 人均GDP高:有什麼好處

你也是學習經濟的?
很願意回答你的問題,互相長進吧!
這個你得看什麼是GDP,對於咱們國家來說,就是咱們國家在某一時期(通常是一年)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
人均GDP 得聯繫到購買力平價指數,就是換算貨幣之間的等值指數。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國民收入會經常被比較,那什麼來比較呢,除直接比較外,就出現了人均GDP的概念,亦會計算人均的國民收入,以增加其可比性。而不同地區的國民收入通常會以本地貨幣計算,所以需要以當期的匯率先作轉換,另外亦有一些做法是以購買力平價作轉換,以避免可能匯率的扭曲。
你所提到的拿美國的收入到中國生活,這個就是購買力平價的問題,是根本實現不了的,現在把你的這個模型簡單量化一下:美國3000美元生活1個月或100斤土豆,中國6700元(1000美元)生活1個月或100斤土豆,按你說美國人可以拿這3000美元到中國生活3個月,買300斤土豆?現在解釋為什麼實現不了,因為3000美元的購買力是美國的100斤土豆,而中國的是6700元(1000美元)100斤土豆,這就涉及購買力平價轉換了,這里其實做轉換的話,美國的3000美元購買力跟中國6700元(1000美元)購買力是一樣的,所以他來中國也是一樣的,故不可能拿著美國工資過中國生活,如果可以的話也是單次消費,不具有長期性。
你說到「人均GDP高的地方買東西也貴,和GDP低的地方生活質量差不多?」,這個我還真沒聽說。你如果做這方面的研究,應該仔細看宏觀經濟學的國民收入核算這一章節。
希望我薄弱的了解,能夠拋磚引玉,能夠幫助到你!

㈢ GDP高一定意味著福利好

GDP是世界組織和各國官方普遍認可、廣泛採用的重要經濟指標,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感嘆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之所以如此,當然是因為GDP自身的科學性和優越性所決定的:GDP涵蓋了國民經濟活動的各行各業,計算簡便,可操作性較強。它採用「增加值」的概念,剔除了傳統總量指標——社會總產值的重復計算,從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上分別統計的新增投入及附加價值,理論上說不重復、不遺漏,比較准確、全面地反映了一定時期內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經濟活動總量,是政府實施宏觀管理的重要依據,也是各國家和地區之間進行經濟實力比較的重要指標。
當然,GDP也存在不足和缺點。 一是GDP忽視了社會生產所消耗的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成本;二是GDP不能度量經濟福利和公平,GDP的增加與社會保障和社會安全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系;三是GDP忽視了經濟增長的內因和效率。僅從GDP總量指標,我們無從判斷經濟增長到底是財政投資輸入型的還是社會投資內生型的,是粗放型的還是集約型的,是資本密集型的還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等等。
GDP的優點、缺點都十分突出。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們不唯GDP論英誰,但這並不等於它不重要,目前還沒有什麼其他指標可以取代它的地位和作用。為了彌補在經濟增長評價上的缺陷,政府和學術界也正在探索研究,並提出了綠色GDP的概念,希望能通過對GDP本身的改進和其他經濟指標的採用,更好地反映經濟增長的實質。沒有任何一個指標是完美無缺的,GDP不能做到,其他指標同樣也不能做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評價,一般需要用多個指標綜合分析。

㈣ GDP水平高是否一定意味著居民生活與福利水平高,為什麼

中國經濟高增長中的低經濟福利問題 (僅供參考)

王樹同/趙振軍

原載《河北學刊》2005年第4期

「作者」

「作者簡介」

王樹同(1972—),男,河北省徐水縣人,經濟學博士,河北師范大學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宏觀經濟研究。河北,石家莊,050091

趙振軍(1955—),男,河北省徐水縣人,《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副編審,主要從事經濟學研究。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一直伴隨較低的經濟福利轉化,表現為社會發展支出佔GDP 比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大量重復建設和銀行巨額不良貸款。其根源在於產權不清以及過分注重經濟增長速度。

「關鍵詞」經濟增長/經濟福利/重復建設/產權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歷經二十多年經濟高速增長。據統計,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從改革前(1953—1978)的6.1%,提高到改革期間(1978—1997)的9.4%;人均GDP增長率由改革前的4.0%,提高到改革期間的7.8%或8.3%。2003年,中國GDP為11萬億元,人均GDP 超過1000美元,排在美、日、德、英、法之後,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位。如此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成為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盡管對中國經濟統計數據仍存在一些爭論和疑點,但是在更多的是感受到經濟增長驕人業績的同時,卻忽略了自改革開放以來就被忽略的經濟增長中的經濟福利問題。筆者認為,結合經濟福利水平來討論經濟增長,比單純探討經濟增長數據的可信性更有現實實際意義,因為經濟增長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全社會的福利水平。



(一)經濟增長和國民收入核算體系

討論一定時期內經濟增長問題通常要包括以下內容:經濟增長的速度,投入和產出,消費和積累等問題。這些內容可以通過國民收入核算體系(SNA )的一系列指標體現出來。

國民收入核算體系是一個完整描述經濟總體運行過程及結果的核算框架,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 )、國內生產凈值(NDP )、國民收入(NI)和個人可支配收入等。這些指標既相互聯系,有各自所代表的具體的經濟含義。GDP 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總和,是一個流量概念;流量是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變數,是相對於存量而言的。GDP 通常有兩種計算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支出法計算的是在一定時期內消費者、投資者、政府購買的最終產品的價值和國外進口的本國商品的凈值,可以表示為:

GDP=C+I+G+(X-M )

收入法核算的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是期內的要素(勞動、資本、土地等)收入,可表示為:

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國民生產總值中的「總」字,意味著在計算各個生產單位產出時,未扣除當期的資本耗費,是通常所說的「毛」值,而非「凈」值;如果扣除掉資本耗費,即是國內生產凈值。因此,國內生產總值不反映資本耗費量。這樣,在一定時間內就有可能出現較低的國內生產凈值和較高國內生產總值並存的狀況,而較高的國內生產總值有可能是較高的資本耗費的結果。因此,國內生產總值不一定和經濟福利同方向變動,因為資本耗費量越大,居民所得到的經濟福利就越少。

國民收入(NI)是指按生產要素報酬計算的國民收入。從國內生產凈值中扣除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加政府補助金,即可得到一國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的生產性服務所得到的報酬,包括工資、利息、租金、利潤的總和意義上的國民收入。

相對於總體意義上的國民收入(NI),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表示的是交納個人所得稅以後的個人收入,即人們可用來進行消費和儲蓄的收入。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以GDP 為核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種適應市場經濟運行、以量化指標為特徵的指標體系。它體現了在核算期內,經濟總體中各單位、各部門及其之間的經濟關系,如產出、投入、效益之間的生產關系,收入分配與再分配關系,消費與積累的關系,儲蓄、實物投資與資金融通的關系,資產、負債及凈值之間的變動關系等。這些指標密切相關、相輔相成,構成完整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指標體系。

然而,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是對中國國民經濟運行的度量。由於種種原因,並未使用這一完整的指標鏈,而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主要使用了GDP 指標作為衡量經濟活動的標准。單憑GDP增長來衡量經濟活動是片面的,並不足以說明經濟發展的有效程度,不能說明生產單位GDP所耗費的資本量的多少。如果不結合資產的數量及其結構變化,就會失去對增長成因的深入分析,不利於增長中經濟福利的有效形成。

(二)經濟增長和經濟福利之間的關系

經濟福利是一個存量指標,指經濟增長過程中財富的持續積累。每一年的經濟增長成果都有一部分國民收入沉澱下來,成為居民所享有的經濟福利。它包括居民所能夠使用的社會公共產品和由於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帶來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經濟增長和經濟福利相輔相成,密切聯系。沒有穩定而持續的經濟增長,就不會有持續的福利轉化,也就不會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整個經濟福利不斷提高下的經濟增長才是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手段,經濟福利提高是目的。因此,如何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這一流量有效率地向經濟福利存量轉化是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關鍵問題。

片面地使用GDP 指標來衡量經濟總體活動,把GDP 增長速度的快慢和經濟福利提高等同起來是中國經濟發展中長期存在的誤區。在實踐中導致由於過分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以速度指標代替福利指標,GDP 數字的高低成為衡量發展業績的標准。然而,經濟增長並非總是和經濟福利同方向變動的。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0世紀50—70年代,由於經濟發展戰略的偏差和「超英趕美」等冒進思想的指導,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比較高,但是經濟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未有大的改善,不少地區還呈現下降趨勢。即便二者是同方向變動的,變動的幅度也不相同,一定量的經濟增長可以轉化成不同量的經濟福利;反之,一定量的經濟福利則完全可以在不同的經濟增長速度下取得。因此,經濟增長並非完全等於經濟福利的提高。



橫向比較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福利轉化水平是比較低的。雖然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一些發達國家,但是這些國家的民眾從經濟增長中所得到的福利相比中國要高許多。究其原因,這些國家的經濟存量比較大,數百年前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福利存量(表現為店堂館所、堤壩、公路、房屋等一些公共設施)仍然為現在的民眾所享用。因此,盡管這些國家的經濟年均增長只有2%左右,但是並不會對居民生活有明顯的不利影響。中國則不然,經濟高增長帶來的經濟福利存量一直很低;如果經濟低增長,經濟福利就更低。因此,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是中國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中國經濟增長的福利轉化度可以通過以下方面表現出來。

(一)社會發展支出佔GDP 的比例

社會發展支出是指用在文教、衛生、體育、科研等的事業費用和投資,這部分投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國居民所能享受到的福利的多少,因此,每年GDP 的一部分應該用來進行社會發展投資。正常情況下,經濟增長速度越高,用來進行該部分投資的費用也應該隨之增加,這樣,廣大居民從經濟增長中獲得的福利存量就會隨之增加。從表1可以看出,社會發展總支出的絕對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與經濟發展相比較,比例很低;而且,從「五五計劃」一直到2002年,基本都保持在4%~5%左右,最高時的2002年也不超過6%。在2002年,全國1.7667萬億元的基建投資中,用於社會發展的基本建設投資僅有1643億元,占總投資的9.3%。長期以來,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投資比例平均保持在1∶13左右,經濟建設的投資規模遠遠超出社會發展支出規模,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不協調的狀態。

(二)高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大量重復建設

一個經濟體本期創造的財富總會有一部分用來進行投資,形成一定的生產能力,以便為未來居民消費服務;投資越多,居民當前消費也就越少。如果投資是重復投資,意味著居民創造的價值的浪費,是一種福利損失。

1.重復建設的含義和類型。重復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它包括業以形成的重復建設存量、即將形成的重復建設增量和重復建設項目與合理建設項目的動態轉化。重復建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過度市場競爭型重復建設和政府主導型重復建設。在這兩種重復建設中,第二種重復建設造成的福利損失要高於第一種。競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常態,過度競爭雖然可以在一定階段內造成資源的浪費,但是最終那些沒有利潤或低利潤的企業會從該行業中退出,是市場經濟自身的一種調整過程,對消費者造成的福利損失不大,甚至還會提高消費者福利。政府幹預型重復建設則不然,由於政府可以為已經是重復建設的項目進行融資,並且獲得這些資金的企業存在預算軟約束,沒有還貸的壓力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力,可以在沒有正常利潤或者低利潤的情況下繼續存在下去。

2.重復建設是一系列的事。說重復建設是一系列的事,是指由於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一直存在著內需不足,一旦出現新的經濟增長點,即新的國內需求,由於存在地方市場分割,就會出現一哄而上的情況,很快在該產業形成過剩的生產能力。如果該產業是下游產業,那麼上游企業也相應出現過剩的狀況。以汽車產業為例,中國目前存在著嚴重的汽車產能過剩——汽車整車製造業已經達123家,27個省市生產汽車,17個省市生產轎車,23個省市建成轎車生產線;作為上游企業的鋼鐵業,也相應地形成重復建設。房地產業過熱,就會在鋼材、混凝土等建材的生產上出現重復投資。當前,中國存在重復建設的行業除汽車外,還有機械、冶金、電子工業、醫葯、食品、紡織等,重復建設的范圍較廣。

3.重復建設的結果:一方面表現為經濟增長的高速度;另一方面表現為較大數量的資源消耗。以2003年為例,國民經濟增長達到8.5%以上,GDP 總量達到11萬億元人民幣,而在這個增長過程中,所消耗的鋼材是世界該年消耗量的1/3,所消耗的水泥佔世界水泥消耗量的1/2,所消耗的煤炭佔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0%,用電量為世界用電量的13%;而11萬億元的GDP 還不到世界經濟總量的1/30[1].經濟增長過程中重復建設導致的資源浪費,不僅是居民當前福利的損失,而且還是未來福利的損失。

(三)高經濟增長、高儲蓄率和巨額銀行壞賬並存

在每年的經濟增長中,居民將收入的一部分存入銀行,中國的儲蓄率不僅大大高於發達國家,而且也大大高於許多發展中國家。截至2003年8月底,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經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接近國民生產總值。從跨期消費的角度來看,假定當前利率水平為r ,居民通過犧牲當前1單位的消費可以獲得未來(1+r )單位的消費,是一種福利的增加。在這一過程中,金融中介銀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銀行能夠通過貸款的方式將資金投向有經濟效益的生產項目,那麼,一方面居民能夠在未來獲得(1+r )單位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將現在的經濟剩餘轉化為未來的生產能力,保證使消費者持續獲得經濟福利,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將經濟流量轉變為存量的過程。只有這個過程進行的順利,居民才可能在將來得到更多的經濟福利;否則,人們犧牲了當前的福利也未能得到未來的福利,這便成了凈福利損失。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貸款活動中形成的大量不良貸款即是經濟流量向經濟存量轉變受阻的表現。銀行不良貸款的數量規模即意味著居民福利損失的程度。根據中國官方的統計,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為25.37%。其中實際已形成的損失約佔全部貸款的7%左右[2].



高增長和低福利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投資飢渴症,主要表現為固定資產投資的迅速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從2000年開始加速,增長率由1999年的5.1%上升到10.3%;2001年上升到13%;2002年又升至16.1%;2003年前8個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2.2364萬億元,比2002年同期增長32.4%[3],是近十年速度最快的時期,直接導致固定資產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明顯上升。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均增長率也高於GDP 的年均增長率,1999—2000年間,固定資產的年均實際增長率高達14%,而同期的GDP 的年均實際增長率僅約10%[4].

靠大量投資帶動的經濟增長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由於福利轉化率低,社會必須以高於正常的經濟增長速度來得到正常的、或者低於正常的福利改進;維持高增長需要更高的投入;由於導致福利轉化低下的根本原因沒有得到解決,於是高投入變成了高浪費。如此循環往復,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造成高增長低福利的深層原因源自於不合理的產權制度安排,它主要體現在地方政府、銀行和企業三個層面上的產權約束上。

隨著中國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央政府控制下的可配置資源不斷減少,地方政府配置資源的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政府面臨的約束條件是現行的政績考核制度,包括任期內的經濟增長速度、招商引資情況、財政收入等指標。這樣的約束條件就決定了地方政府為了緩解地方就業壓力、增加財政收入、表現幹部政績等目標,往往以扭曲的價格將一些重要的生產資源廉價提供給企業。比如,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資源——土地近兩年被大量徵用並廉價轉讓給私人投資者,被稱為中國式「圈地運動」;或者將征來的土地用於搞形象工程,修廣場,建辦公樓等,使得稀缺資源的配置完全按照地方政府的意願進行,而非按照市場的運行規律進行。由於政府對資源的配置沒有成本的概念,導致投資不以未來收益為標准而失去了合理性。

對於銀行來說,其產權也是不清晰的。銀行一直存有大量不良銀行貸款,降低不良貸款數量是現有銀行行為的約束條件。正常情況下,銀行可以通過減少對效益差的企業貸款來減少不良貸款數量;但是,由於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不清,缺乏真正的所有者,在對銀行行為監督成本很高的情況下,銀行行為失去約束,銀行不是減少貸款的數量,反而是增加貸款的數量。因為貸款數量增加後,不良貸款在貸款總量中的比重就會下降,銀行的管理者還可以在貸款的活動中獲得一定的租金收益。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在投資收益給定的條件下,投資規模決定於貸款和一些重要的生產資源比如土地的成本高低。由於國有企業產權不清,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企業,不以追逐企業最大利潤為目標,擴大企業的盤子是企業管理層獲得收益的渠道。因此,國有企業一直存在投資最大化的傾向,而這種傾向在地方政府和銀行的鼓勵下變成現實。

這樣,地方政府、銀行、企業的行為邏輯達成一致:地方政府在政績的約束下,向企業低價提供重要的生產資源;銀行有做大分母減少不良貸款的需要;企業的最優選擇是理所當然地增加投資。這就必然出現上面所論述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現象,結果表現為較低福利水平的高速經濟增長。

GDP 的增長是一種流量游戲,其增長完全可以建立在資源的低效使用、重復建設上;重復建設和過度投資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創造出很好的宏觀數據,但是微觀層面上的經濟福利則很難得到保證。因此,從宏觀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淡化GDP 指標,注重投資質量和效益;從微觀上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建立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制度,是中國經濟走出高增長、低福利的關鍵環節,也是貫徹實施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參考文獻」

[1]姚景源。三大問題困擾中國經濟進一步增長[J].財經界,2004(2)。

[2]聶慶平。我國銀行不良貸款與銀行改革政策建議[J].經濟科學,2003(3)。

[3]李善同,劉雲中。對當前經濟形式的判斷和展望[N].中國經濟時報,2004-01-13.

[4]秦朵,宋海岩。過度投資需求和效率損失[J].經濟學季刊,第2卷4期,2003.

㈤ 如何理解人均GDP盡管不是一個衡量人類福利的完美的指標,但是正像美國經濟學家

人均GDP還是非常好的衡量指標。
人均GDP高的國家,一般人民群眾都比較幸福。

㈥ 人均gdp高就代表發達嗎

發達應該看GDP總量

㈦ 人均GDP高:有什麼好處 1

GDP高說明其國內物質財富每年的遞增速度高,但這與人民生活水平高低沒有必然聯系。因專為高速的財富積累屬能否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取決於個人財富的佔有量,而這一佔有量又取決於財富在政府與百姓之間的分配比例、普通百姓之間財富的分配比例等。所以,高GDP如果伴隨的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高增長和個人貧富差距的迅速擴大,那麼你的生活水平反而可能會下降。
通俗的講,購買力平價轉換是指同一個商品以不同貨幣所表示的交易價格,也就是說:如果同一個橘子,在以人民幣計價時價格是0.5元,以美元計價時是0.1美元,那麼我們認為0.1美元的購買力等值於0.5元人民幣。

㈧ 人均GDP高代表人均收入高嗎

可以代表,Gdp是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就相當於人均生產了多少東西,生產越多,收入越高。

㈨ 「人均GDP」意味著什麼這能代表所有人嗎

人均GDP是指人均國民生產的總值,通常被認為是發展經濟學裡面來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准則,也是人民了解一個國家或各個地方經濟的運行狀態的一種工具,所以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者地方在一定的計算期內所實現的生產總值和所屬的一定范圍內價值范圍,也就可以看出這個國家或者地方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

就從別的因素考慮,就當今的科技確實發達但是呢我可以肯定的是,還有有的地方並沒有計算的,就拿偏遠山區來說吧,直到現在我國政策的開放,確實是百分之90甚至以上的人得到了福利,但是還有許多地方我們不能缺少的,所以就是意味著我們考慮不能太過片面,那麼就導致我們所說的人數並不能全部的計算進來,致使得出來的值就會偏大,那麼就不可以看出這個國家或地方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就失去了這個考察的意義。

㈩ 人均GDP能代表人均生活水平嗎

不能的,GDP指標本身就存在缺陷。
第一:GDP不能完全反應一個國家的真實產出。
第二:GDP不能完全反應一個國家的真實生活水平。
第三:GDP無法說明收入分配狀況。

參考文章 :高人均GDP≠高生活水平
根據世界銀行[微博]的標准,人均GDP達到12616美元的國家就屬於高收入國家。按照這一標准,我國目前已經有42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進入到發達行列。

這些城市首先包括天津、北京和上海三大直轄市,這也是中國各省份目前進入世界銀行高收入標準的3個省份。在地級市裡,新疆的克拉瑪依高居榜首,內蒙古的鄂爾多斯(11.95, -0.16, -1.32%)緊隨其後,類似的能源城市還有大慶、包頭等。除能源城市外,其他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山東、遼寧以及中西部的一些省會大城,諸如深圳、蘇州、大連等。

曾幾何時,GDP的卓越表現令中國人驕傲,國人卻不太敢直視該數值的人均水平。但「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29992元(以當年價格計算)」的消息,終於讓國人挺直了腰桿。要知道,如果GDP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總體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那麼人均GDP則反映國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

然而,這一看似讓人欣慰的數據,卻引來不少吐槽,不少網民在該消息發布後都表示,自己「拖了大家的後腿了」,因為「實在沒有感受到中國如此高的人均GDP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變化」。由此,關於人均GDP是否真的可以和生活水平畫等號的討論頻繁出現在公眾視線中。

一項來自環球網的調查顯示,74.5%的受調查者認為,人均GDP的增長與實際生活水平「沒有太大關聯」;20.7%的人認為「生活水平改善與人均GDP漲幅呈正比」,其餘4.8%的人選擇了「不清楚」。不少業內人士也紛紛表示,「經濟總量上去了,人均GDP上去了,不代表生活水平提高了」。

人均GDP的紙面迅速擴張並沒有帶來紙面外的效應。問題恐怕首先出在統計上。不少城市GDP的人均數值如此高,是因為這些城市往往只統計當地的常住人口,沒有把大量外來人口納入統計范圍。例如,據統計,廣州的常住人口是1200多萬,但實際居住人口已經超過了1600萬,外來人口達3000多萬,這部分人並沒有享受到很好的公共資源。

不難想見,這很有可能是出於政績的強烈需要。還有,這種統計不能在全國所有城市一刀切,應該把不同地區乃至不同行業區別對待,這樣,數據在真實性上才更有底氣。

更重要的是,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遠遠沒有趕上GDP等類似統計數據的增長速度,這和人民生活水平真正富裕的國家有很大差距。發達國家的衡量指標有人均GDP高、工業技術發達、科學技術先進、社會福利高四個方面,這一標准在我國同樣適用,單純考量其中一項都不夠全面。

因而,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把國家財富在合理范圍內轉化為個人財富,真正為人民群眾辦實事,才是比曬數據更重要的功課。

撇去統計口徑和分配製度的外因,最重要的,還要看經濟發展模式的內因。在一定程度上,產業結構決定著勞動者的收入狀況,從而直接影響居民的富裕情況。

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因而發展成果不能直接惠及當地居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鄂爾多斯等能源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和很高的人均GDP水平匹配,因為地方GDP的拉動來自當地國企。

再來看深圳這樣的投資較低的城市,經濟動力來自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業等,這些產業在地方經濟增長中功不可沒。這樣的產業以及未來型產業布局,除了可以維持地方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更有利於保證當地居民生活水平。

其實,就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真的可以和當地較高的人均GDP匹配,也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要知道,任何一個數據的價值,都遠遠沒有居民在醫療、交通、失業、養老等方面獲得政府「悉心呵護」來得實在。

http://ke..com/view/10147.htm?fr=aladdin&fromtitle=gdp&fromid=41201&type=syn

閱讀全文

與人均gdp高是否意味著福利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