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便利店越開越多,為什麼二線城市還是小賣部的天
因為成本,格局。
便利店主要是連鎖加盟布局開店,在一線城市,便利版店的競爭非常大權。幾個品牌的競爭已經非常白熱化。對於熱門地段,不單單是不同品牌的競爭,連同品牌都有競爭關系。
在大城市,門店租金壓力大。但是人均GDP高,許多便利店是24小時營業的。這是大城市多樣化人群構成導致的,便利店有極好的生存空間。
反觀小城市,門店租金相對便宜,人群朝九晚五的規律更加高,並且多樣化人群偏少。
而二線城市,就是處於這兩個屬性之間的城市。現在依然是小賣部為主,是因為連鎖便利店的硝煙還沒彌漫到二線城市而已。
B. 便利店的發展空間到底有多大
只有經濟足夠發達、臨街商業資源豐富、人口教育和收入水平更高、生活節奏較快、消費習慣更現代的城市,便利店才能有生存發展的土壤。
目前全中國最符合這些條件的城市或城市群非江浙滬包郵區和珠三角地區莫屬,其次則是長沙、武漢、成都重慶等中西部新興城市群。但即使在這些城市群里,也不是所有城市都很適宜便利店發展。
未來便利店的戰場,將越來越聚焦於社區周邊的服務支持,而便利店的形態也可能出現新的變化。
便利店一時間成為創投關注熱點
在傳統線下零售越來越不景氣的當下,便利店似乎成為了一股清流。根據貝恩公司和凱度消費者指數聯合發布的《2016年中國購物者報告》,便利店在2015年實現了超過13%的增長,幾乎是2014年增速的兩倍。
便利店一時間成為創投關注的一個熱點,「便利蜂」、「全時」等新興便利店品牌平地而起,甚至連做電商的京東,也提出了在農村市場開百萬便利店的計劃。但便利店到底是不是未來中國零售市場的新藍海呢?我們還是得從便利店的歷史、運營和現狀來分析。
以7-11為代表的現代零售便利店創造於美國,興盛於日本和港台地區,並在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大陸。這樣的便利店通常位於居民住宅區、學校、客流量大的繁華地區以及加油站,經營面積在50-150平米不等,最大不會超過500平米,經營品種多為食品、飲料,以即時消費、小容量、應急性為主,有收銀台和收銀系統,每天運營時間超過16小時甚至是24小時,大都是連鎖經營。
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便利店逐漸分化出了兩種類型:一種是以7-11、全家等外資便利店為代表的高端便利店,另一種則是以美宜佳、十足便利等本土便利店為代表的大眾便利店。
全家湃客咖啡
除了外資高端便利店以外,大量本土和大眾便利店品牌的升級也讓這個戰場越來越擁擠。在經歷了快速加盟、快速增長之後,這些大眾便利店品牌越來越意識到標准化、規模化的重要性,同時資本的介入和本土零售人才的成長也讓這些本土便利店有了升級的硬體和軟體支持。於是我們看到美宜佳對旗下店鋪形象、店內陳列和品類的升級,也看到了全時便利店過去兩年在北京激進的新店拓展。
如果說便利店在中國發展的前20年是野蠻生長的話,接下來的5-10年則將進入競爭升級、優勝劣汰和資源整合的階段。而新品牌進入市場的門檻也將越來越高,留給它們的空間也會越來越有限,如果沒有更新的差異化經營的方向,彎道超車的機會不大。
C. 廣州有多少品牌便利店
廣州有多少品牌便利店?數一數比較多的就是7-11和美宜佳等等了,當中還有一些其他的加內盟便利店品牌,主要是開容業的費用不會太貴,相對比較輕松一點,另外還可以看看全天易購之類的這些,在廣州番禺南沙等地開店還是挺多的,還是不錯的,全程都規劃指導經營。
D. 便利店越開越多的幾個小原因,其實很簡單
你好,非常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第一,便利店是大都市快生活區不可或缺的一個版服權務體。主要就是方便,快捷,還有就是現在很多便利店都可以送貨上門了;
其次,現在便利店供應鏈體系完善,基本上跟百貨商場的產品體系完整性比沒有區別。
第三,便利店想要好的經營必須要有好的管理,從基本的人員配置,硬體配置,裝修風格,供應鏈的完善性,店鋪的地理位置優劣性等。如果是個人打理,如果沒有足夠的經驗,可能會出現很多不可控因素,所以的在開店之前必須考慮周全,可以考慮參照其他便利店的運營模式,或者可以選擇加盟一個便利店品牌,一般都有一些經營培訓,還有管理策略,包括一整套的模式提供,那麼久會更加有保障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E. 武漢便利店前景如何
近年來,便利店的發展勢頭極其迅猛。便利店門店總數增長速度始終為回正,且明顯高於百貨答店、超市、大型超市等其他零售業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便利店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便利店行業整體增速高達23%,市場規模超過1900億元,門店數已超過10萬家,其發展勢頭可見一斑。不過從單個便利店覆蓋人數來測算,我國還遠未達到日本的水平,即平均約2300人擁有一家便利店,但這也恰恰暗示著國內便利店市場的前景可期。
事實上,按照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人均GDP的提高與便利店發展有著內在的正相關關系,就我國來說,2011年~2017年,人均GDP實現了從5000美元到將近9000美元的提升,這剛好迎合著國際經驗上的便利店迅速成長期。
F. 便利店為什麼突然火起來了 知乎
新聞網看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便利店這個日本零售界的神話,在北京卻一直是某種尷尬的存在,這邊開了三家,那邊又關了兩家。
在國外和國內南方的很多城市,凌晨的街道上即使空無一人,高樓大廈的燈光全都暗了下去,街角的24小時便利店裡卻依然燈光明亮,基本每隔幾百米就能看到這樣暖心的光,有些甚至挨著開在一起或是隔馬路面對面的開著,而這種景象你可能只能在三里屯這樣的地方看到。
不過從去年開始,很多街角店面開始被便利店取代,在北京的很多地方居然也能看到兩家便利店挨著開的場景了。而最近,便利店又和新零售綁在一起被屢屢提起,成了零售界的「明日之星」。
先是中關村開了5家便利蜂,又有消息稱剛被中商惠民控股的愛鮮蜂也要嘗試自己開便利店,連關於便利店的話題,也從以前的「日資便利店為什麼在華不賺錢」變成了「某某便利店是如何扭虧為盈的」,便利店似乎一夜間在北京「活」了過來。
北京的24小時便利店為什麼比上海少?
在零售業整體下滑,線下零售不是謀求轉型就是投奔線上,便利店的逆勢增長顯得十分難能可貴,也被看作是零售業未來幾年的希望。
凱度的一份快消零售業報告中顯示,2015年,線上零售額增幅高達36.5%,而線下快消品的零售額僅實現了2.6%的同比增長,2016年上半年更是放緩至1.5%,2015年快消零售業傳統渠道業務縮減10.4%,大賣場也出現了0.2%的負增長,超市/小超市增速放緩至4%,而便利店的銷售額卻同比增長了13%。
相似的經濟和社會環境,當下的中國經常被拿來與80年代的日本相比較,不論從人均GDP水平、人口結構,還是消費消費習慣等來看,二者都有許多相似之處。而日本的便利店就是從1975年至1980年開始快速普及,直到1995年才逐漸放緩。
關於便利店興起的幾個必要條件,業內公認大概有以下幾個: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老齡化水平急速上升、單身者和雙職工家庭增加。而這幾項指標北京早已達到,與上海也是不相上下,但這兩座城市的便利店數量卻一直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的《2016年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報告顯示,從便利店飽和度來看,2015年在上海,每3466個人擁有一家便利店;在北京,則是每7185個人覆蓋一家便利店。再往前推兩年,這個對比更為強烈,這組數字是2975人和2.07萬人,相差了將近十倍。
幾年前在知乎上關注過這樣一個問題,「北京的24 小時便利店比上海少很多嗎?為什麼?」,被贊最多的一個回答把這個問題歸結於「三個半」:北方天氣冷,人們都不願意出門,所以只能做「半年」生意;北京馬路寬且隔離帶多,過馬路成本太高,只能做「半條路」生意;北京的夜生活習慣不是很強,所以只能做「半天」生意。
這樣的回答倒是十分簡單粗暴,但事實上,北京便利店開不起來還有一個地區特色原因——辦證難。
被一張許可證給難住的便利店
鮮食之於便利店,就像生鮮之於超市,是拉客流的利器,尤其是像便當、關東煮這類熱加工食品,毛利率十分可觀,通常在35%至70%之間,對於一家便利店來說,鮮食能佔到銷售額的一半以上。
而鮮食也是便利店差異化競爭的關鍵,比如甜點蛋糕你會想到羅森,關東煮你會想到7-Eleven,不過要想經營這些東西,得先拿到餐飲許可證。
2009年以後,食品衛生法被食品安全法取代,餐飲業歸衛生部門管轄,零售業歸工商局管轄,便利店的鮮食業務就顯得略為尷尬。普通快消食品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許可證,而像便當、關東煮這種現場制售類商品則需取得餐飲許可證。
雖然便當基本上是預加工食品,只需在店裡加熱一下即可,不屬於現場制售。但監管部門考慮到拆包裝會造成二次污染,所以這塊業務就一直沒有放開,也沒有明確的相關規范。
而從2012年起,北京市相關部門就基本不再向新店發放餐飲許可證,而7-Eleven2004年就進入北京,所以沒受太大影響,不過新店也很難拿到許可證。即便能辦下來,周期也十分漫長。一位便利店從業者告訴鈦媒體,北京各區縣的審核標准各不相同,效率也有快有慢,一個證拿下來少則幾月,多則半年。
不過,這一現象從去年開始稍有改觀,去年9月底,北京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通過了《北京市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試行)》,這一辦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開始施行,將食品流通許可證和餐飲許可證將統一為一個證,即食品經營許可證,統一歸食葯監局相關部門管理。
雖然審核依舊嚴格,但是從辦證流程上簡化了不少。鈦媒體記者走訪了幾家便利店,去年年底開始新開的的一些便利店店裡基本都懸掛著這種新許可證,一些老店還是原來的兩個證。
「曲線救國」的社區O2O
北京的小賣部、夫妻店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似乎比「洋氣」的便利店要更具生命力。蘇寧小店在選址的時候會盡量避開那些夫妻店,因為當地人對夫妻店的忠誠度很高。
那麼,便利店們為什麼不把這些夫妻店收入囊中呢?拿7-Eleven來說,不同於它在全球大多數地區採用的特許經營模式,保守的日本人在剛進入一個新地區時,為了保證品牌能不變形的復制下來,他們往往會採取委託加盟的方式。
不同於特許經營帶著人和店一起加盟,委託加盟不需要自己准備店面或負擔租金,但是審核十分嚴苛,在7-Eleven通過各種方式確認加盟者可以勝任這份工作後且店鋪達到一定盈利點以後,才會把店放心交給經營者。
這樣一來,自己持有夫妻店的店主們不想也無法加盟,另外,這種加盟方式要求加盟者要將至少一半的利潤分給7-Eleven,這也嚇退了不少的加盟者。
但是,向現代化的便利店轉型是小型零售業態的必然趨勢,於是,就出現了一種「曲線救國」的改造方式——社區O2O,愛鮮蜂就是其中的代表,為小賣部們掛上亮黃色的招牌,對店內一些設備稍加統一風格,再給他們補上鹵味、生鮮等鮮食品類,雖然改造的簡陋了些,但是便利店的一些關鍵要素有了。
物流、供應鏈這些暫且不說,鮮食這塊還是需要一個線下場景,但就線上單量還是很難過盈利這一關。生鮮一直以來最大的難點就是物流、供應鏈成本高,而易果投資聯華超市、百果園並購果多美、盒馬鮮生基於實體店整合線上線下,都是通過采購、物流體系的合並來攤薄成本。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便利店突然火起來,也是社區O2O試錯後的結果,「曲線救國」終究沒能成功,所以大家不得不從輕模式的的道路上折回重模式。
不過便利店這道路在北京到底會如何走,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它應該會與日本走過的路不大相同。
有人說電商之所以在日本發展不起來,主要是以便利店為代表的實體店太強大了。日本便利店更像一個社區服務站,這里提供票務、快遞、洗衣、影印、ATM等諸多服務。最大不會超過150平方米的便利店,sku很難超過3000以上,但是,提供服務價值卻可以不受賣場空間的限制,帶動業績的增長。完善的線下服務讓日本人的更習慣去線下去獲取服務。
而在中國則恰恰相反,O2O走到了便利店前面,O2O火熱的那兩年把所有能搬到線上的服務都演練了一遍,所以我們更習慣於等著快遞小哥上門。
不過,線下場景必然不能缺席,便利店也被看作線上線下融合的一個不錯入口,但僅是一些「黑科技」的嵌入還不足以重構原來的小賣部模式,畢竟日本便利店完善的商品管理、情報系統、產供銷體系都不是一朝一日練成的,鈴木敏文對美國7-Eleven的重建也花了近二十年才徹底完成。北京的便利店能否追上上海的腳步這不得而知,但註定得走一條穩扎穩打的路。
G. 為什麼南京沒有外資便利店
有,比較少,因為南京人比較排外吧,外國便利店主要是日本的,歷史原因不歡迎日本
H. 國內便利店市場前景如何
商品結構優化,銷售增長有所上升
2019年,我國便利店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自有品牌佔比有所提高。其中,樣本企業自有品牌銷售額位於0-10%的企業數量為74%,佔比最高。
綜合來看,自有品牌強勁的便利店企業銷售額表現更好。基於對購物者和消費數據的研究,便利店巨頭們在中國正積極開發具有獨特定位的自有品牌產品。比如7-Eleven和全家旨在提供物美價廉的自有產品,在中國推出了多個針對包裝食品、零食和果汁品類的自有品牌。同時,便利店零售商會將更多的店內和促銷資源投放給自有品牌,通過發力自有品牌產品以提升毛利水平。未來,便利店自有品牌商品的市場定位及表現將會越來越重要。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便利店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I. 便利店未來發展情況如何能掙錢嗎
便利店未來發展情況如何?能掙錢嗎?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對生活購內物的需求也日益提容高,大部分都有購物的習慣,小超市也漸漸發展壯大。一些品牌連鎖加盟店的生意往往更加火爆,其中蘊含的商機是很多創業者都注意到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首先賺不賺錢還得看前期的商圈考察和鋪位的挑選,還有便利店後期的運營而定,並沒有一個標準的掙到多少錢的說法,就舉例一下,例如開一家廣東水公館生活超市的月營業額來分析,一般都在18萬元上下,利潤率通常為35%,按照此標准估算,那麼每個月毛利率就是5.6萬元。而這個生活超市便利店的成本費各自為:房租費0.8萬元,人工費0.9萬元(3名-5名員工);水電雜費0.1萬元;所以店的月凈利潤為3.8萬元。因而一家24小時便利店的年利潤多在45.6萬左右。賺不賺錢是因人而異的,總的來說還需要看經營技巧和方式,還有鋪位選址的各個因素問題。
J. 請問下人均GDP和零售業發展的關系問題
在零售學里就有,是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經歷150年時間,歷經數次零售業態變革得來的。也是根據居民消費水平來恆定的,居民的消費水平跟GDP密切相關,收入決定支出。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