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工業污染與人均gdp 的關系符合庫茲涅茨曲線嗎
您好基於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選用1995-2010年中國省域面板數據,運用半參回數廣義可加模型,研究答分析中國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的曲線關系以及其形成機制和區域差異。結果顯示:(1)在全國層面上,伴隨著經濟發展,碳排放軌跡表現為單調遞增形態,而非傳統的EKC假說所描述的「倒U型」;(2)規模效應與碳排放顯著正相關,技術效應顯著地促進了碳減排,組合效應不是影響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且由於規模效應主導了碳排放變動,因此形成了中國單調上升的二氧化碳環境庫茲涅茨曲線;(3)不同區域的碳排放軌跡存在差異,與其他地區相比,煤炭資源豐裕地區的CKC曲線呈現出更加明顯的單調上升形態。本文政策含義是中國低碳經濟政策應充分考慮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區域發展的差異性以及碳排放驅動因素的層次性,制定統籌不同區域差異化的碳減排策略。
❷ 讀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圖,說明環境污染和gdp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1)①進入工業化後,伴隨著人均GDP的增加(1分),環境污染的程度呈現上升的趨勢;(1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到達「拐點」)後,隨著人均GDP的進一步增長,(1分)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趨緩,環境質量逐漸改善。(1分)②認為「拐點」會自然出現,在實踐中會導致片面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甚至出現沒有發展的增長;(1分)導致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1分)
(2)答案示例:①科技進步有助於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 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出的污染排放,促進環境質量的改善。(3分)②在保護環境,綠色消費觀念下消費者對綠色企業產品的需求增加,促使企業生產更多的綠色產品,促進環境質量改善。(3分)
試題分析:(1)本題第一小問以圖示的形式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方面的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學生認真分析圖示中各條曲線的變化情況,並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圖示反映的信息。解答本題需要學生要看到進入工業化後,人均GDP與環境污染是一種正相關的關系;也要看到到達「拐點」後,人均GDP的進一步增加,但環境質量逐步改善。本題第二小問說明「拐點」會自然出現觀點的消極影響。「拐點」會自然出現的觀點,容易使人們忽視環境的保護,引不起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導致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進而延緩「拐點」的出現。
(2)本題要求學生分析科技進步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對促進企業改善環境質量的影響。科技的進步能夠提高企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三廢」的排放,進而改善環境質量;消費反作用於生產,消費調節生產,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能夠引導企業生產環保產品,進而促進環境質量的改善。
❸ 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與人均GDP 關系分析
一、山東半島城市群8個城市的人均GDP與損益度數據獲取
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發展指標以人均GDP(元)最為代表,8個城市2001~2005年人均GDP值可以從《山東統計年鑒》中獲得。
損益度是隨著經濟的增長,地質-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
二、地質-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與人均GDP的相關關系分析
1.青島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與人均GDP關系分析
2001~2005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青島市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呈上升趨勢,說明隨著人均GDP的增長,青島市地質-生態環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越來越好。
2.濟南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與人均GDP關系分析
2001~2005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濟南市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呈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趨勢,反映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濟南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2001~2002略有上升,2002~2004年呈下降狀態,2004~2005年又大幅度上升。
3.煙台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與人均GDP關系分析
2001~2005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煙台市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呈總體上升的趨勢,說明隨著人均GDP的增長,煙台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在良好的狀態,達到了既經濟增長又環境保護的目的。
4.威海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與人均GDP關系分析
2001~2005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威海市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呈緩慢下降趨勢,說明盡管威海市的地質-生態環境質量一直在8個城市中名列前茅,但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威海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略有下降。在今後經濟發展中應注意保護地質-生態環境。
5.濰坊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與人均GDP關系分析
2001~2005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濰坊市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呈現上升-下降的變化規律,2001~2002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濰坊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越來越好;但2002~2005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濰坊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呈下降狀態。
6.淄博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與人均GDP關系分析
2001~2005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淄博市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呈現下降-上升的變化規律,2001~2004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淄博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呈下降狀態;2004~2005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淄博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越來越好。
7.東營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與人均GDP關系分析
2001~2005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東營市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趨勢。2001~2002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東營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也在改善。2003~2004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東營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呈下降的趨勢。2004~2005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東營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又有改善的趨勢。
8.日照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與人均GDP關系分析
2001~2005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日照市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呈現上升-下降-上升周期性變化。2001~2003年,2004~2005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日照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越來越好;但2003~2004年,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日照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確有下降的趨勢。
❹ 如何正確處理環境與GDP
改變傳統追求經濟意識,加強環境管理
在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環境問題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何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兩者「雙贏」,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結合常山縣_鎮實際,就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進行粗淺的探討。
一、_鎮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現狀
位於「中國胡柚之鄉」的常山縣城北郊的_鎮,是衢州市四大強鎮之一,這里蘊藏著豐富的礦藏資源,現已探明的石灰石儲量為10億噸,石煤儲量3億噸,無論在儲量上還是品位上均居全省首位。依託資源優勢,建材、輕鈣等資源消耗型企業發展迅猛,目前全鎮有工業企業96餘家,其中水泥企業3家,輕鈣企業10家,石灰立窯12家,石灰生產加工企業20家等,到2005年,全鎮工業生產總產值已經達到14.5億元,工業利稅達到3800萬元。但是,在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原有土法燒制的土窯,石灰加工棚、一批石灰石石煤破碎點磨粉點,吃進礦石,也「吐」出了大量的煙塵,加上水泥、輕鈣企業、石煤開采企業的環保投入和管理不到位,使_鎮成為全省有名的污染重災區,老百姓深受環境污染之害,環境污染糾紛頻繁發生,極大的阻礙了_鎮社會經濟的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當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幾種:
1、區域生態環境意識淡薄。一方面,當地群眾環境保護意識較為淡薄,_鎮幾十年的污染現狀使得當地老百姓對環境污染都習以為常,只有當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損害時才會去尋求賠償和保護;另一方面,絕大部分當地企業主缺少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不願意在環境保護設備方面增加投入和加強管理,甚至經常性閑置環保設備並偷偷排污,往往犧牲和破壞環境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還有當地基層不少鎮村幹部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2、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不夠協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區域生態破壞現象比較嚴重;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太大且產生二次污染;資源破壞和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大氣環境、水環境的污染比較嚴重,環境質量低劣。但區域經濟總量不強,持續發展能力差,2002年單位面積GDP產出僅為0.029億元/平方公里,屬於極低的水平。
3、經濟增長方式仍舊屬於粗放型增長。_鎮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傳統的產品和傳統的生產方式來增長,屬於粗放式增長。表現為:產品質量比較差,技術水平比較低,產品附加值低下;石灰石資源比較豐富,但開采、加工技術比較落後,環境污染嚴重並存在嚴重的隱患;企業規模比較小,競爭力不強。
4、資源型工業經濟帶來嚴重的環境壓力。隨著石灰石開發強度不斷加大,水泥、輕質碳酸鈣、石灰等產業不斷擴大,特別經濟強鎮戰略不斷推進,資源型工業發展帶來了巨大機會,同時,資源型工業經濟結構對環境帶來巨大的環境壓力,水泥的粉塵、雜訊污染,碳酸鈣的塵、污水的污染,石灰的二氧化硫、固廢污染,石灰石、石煤等資源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等。
5、政府有關部門管理不力和執法不力。作為一個工業企業眾多、污染嚴重、經濟相對較為發達的衢州市經濟重鎮,沒有相應的環保管理機構,缺少相應的專職環保人員,鎮政府多年的環保工作更多的是協調處理群眾環境污染、糾紛和協助環保局開展收繳排污費等工作;縣環保部門的監察執法力量也較為薄弱,缺少有專業知識的環保工作人員和工作車輛,難以應付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現狀,同時,執法和管理力度不夠,對環境污染行為較為寬容,造成企業存在「違法成本較低、守法成本較高」的不良思想,缺少較好的措施以推進環境污染整治工作。
二、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對策
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快速發展期,處在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的高峰期,環境狀況距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有相當大的差距。我縣確定了「工業立縣、特色發展」兩大戰略,作為經濟強鎮,如何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切實保護好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筆者以為,只有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通過經濟發展來解決環境問題,通過解決環境問題來促進發展,走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之路,才能實現科學發展。
1、強化環境意識,樹立生態理念。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境價值理念,實現以環境換取經濟增長向以環境優化經濟增長轉變。綠水青山意味著優美的人居環境、清潔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氣,可以大大減少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大大減輕因污染治理和生態恢復所需付出的巨大代價,大大緩解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要充分認識環境保護與科學發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確處理環境與建設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環境保護,教育為本」,要大力普及環保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環境意識,把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理念同中華民族關愛自然、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結合起來,通過多種途徑,普及科學知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節約資源、造福後代的共識,大力倡導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以及生態環境、生態人居和生態文化建設,摒棄盲目追求過度消費,倡導正確的生活方式。
2、把環境保護作為決策的重要環節,從源頭落實環保基本國策。環保從源頭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級政府、各級管理部門、各級領導要依法承擔起改善環境質量和環境管理的責任,牢牢樹立科學發展觀念,轉變把環境因素置於決策之外的決策模式,實行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同時,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要用綠色GDP核算體系代替傳統的GDP核算體系,把環境保護納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教育幹部樹立長遠的、可持續的政績觀,改變以犧牲長遠利益換來短期效益的政績觀。要樹立結構決定功效的宏觀調控理念,著力在調整經濟結構上下功夫。當前,要根據我鎮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進一步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科學區域開發新格局。要著力合理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盡快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發展的「騰籠換鳥」、「鳳凰涅盤」。
3、把環境保護作為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解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用「綠色核算體系」來重新審視和把握經濟發展途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推動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建立「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生產新模式,徹底改變傳統的「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模式和「先污染,後治理」為特徵的末端治理模式。推行清潔生產,不斷運用綜合性的預防戰略,努力改進產品設計,改變生產工藝,減少對人體和環境的污染。要從企業內部循環的角度,大力發展生態工藝,推行清潔生產;從企業之間的循環角度,大力發展生態工綠色消費市場和資源回收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由於歷史原因,我鎮有部分行政村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污染,如:靈湖溪、石木嶺溪流域。如果這些歷史遺留問題解決不好,勢必影響全鎮環境這盤大棋。因此,必須痛下決心及時清除現有的污染源的同時,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從根本上改變其環境現狀。
4、把環境保護作為現代城市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堅決落實環境保護的責任制度。一是建立協調有效的環境管理機制。打破條塊分割管理體制,建立健全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環境管理綜合決策機制。依法明確各職能部門在環境管理工作中的職責,增強政府部門之間的協商與合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和反饋機制。二是強化各項行之有效的環境管理制度的落實,包括環境保護規劃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現場檢查制度、排污許可證和總量控制制度、排污收費制度、污染事故報告及處理制度等。三是強化環境監督管理。環保部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有關法律,加強監督管理,嚴格環保執法。同時,保障公民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和監督,讓廣大公眾積極參與到環境活動、環境決策、監督中來。依法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更高的問題。
5、把環境保護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環節,集中精力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改善人居環境,不僅僅是改善市民的住房條件。要充分發揮環境保護的文明發展與協調穩定功能,以人為本,下決心解決市民廣泛關注,影響環境質量和日常環境生活質量的突出環境問題。強化飲用水源的環保嚴管措施,保證飲用水安全。採取有效措施保護靈湖溪資源,確保生態環境改善。繼續整治水泥、碳酸鈣、石灰煤煙污染。大力改善新區環境,創建綠色環保文明社區,提高市民生活環境質量。同時,要著力加強農村環保工作,重點抓好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和保護農村飲用水源地,確保農產品基地環境安全。
6、把環境保護作為產業來抓,依靠科技進步保護環境。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在環境保護領域的作用,整合動員和發揮各方面的科技能力,集中力量研究當前環境與發展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應用技術的研究推廣。加快先進環保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逐步形成環境保護技術研發體系,將環境保護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推動環保產業化進程,逐步規范環保產業市場,打破地方與部門分割,實行市場准入制度和污染治理設施資質運營制度,積極推動環保設施運營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逐步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競爭有序的環保產業宏觀調控和運行體系,促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針對我鎮工業企業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行業實施重點整治、嚴格排查。從我鎮工業整體來看,石灰行業、水泥行業、鈣產品,製造行業是全鎮造成污染較大的幾個行業。如果對這些行業的污染問題避而不談,那麼我鎮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只能是紙上談兵。以鈣產品行業為例:在鈣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石灰石礦開采、選礦以及尾礦處理等環節中,都可能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所以我們就要針對其各個環節可能造成的污染進行調查研究,分別設計相應的應對措施,盡可能的避免、彌補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應由現在的以污染防治為主轉向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並重,充分利用高峰村、靈湖村、大埂村這樣的生態農業示範區為中心,帶動全鎮生態農業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當前,我鎮由於石灰石等部分資源比較豐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原材料低價、資源無價」的價格扭曲現象。人們長期以來機械地理解一些經濟學的價值理論,認為自然資源是天賦的,沒有勞動的參與,沒有價值。這種錯誤的觀念在政策和實踐上導致了無償佔有、掠奪性開發和浪費使用,以致造成資源損耗過快、生態惡化加劇,經濟增長中顯示出虛假的繁榮。對於資源再生產活動,過去我鎮一直沒有把它作為獨立的產業看待。實際上,像礦產資源普查和勘探、土壤改良、耕地的恢復、采種育林、育草、水產育苗、廢氣廢水的凈化等活動,都是社會化再生產活動,應當作為一種獨立的產業來看待,以確立它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從而使資源的消耗與經濟的發展形成消耗—恢復補償—消耗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發展態勢。提高一般工業廢氣物綜合利用率。一方面應加大產業結構調整,降低高資源型工業比重,提升技術型工業比重,減少工業廢物的產生;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廣清潔生產,通過改進工藝、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等手段促進各類廢棄物在企業內部的循環使用和綜合利用。除此以外,還要大力發展消納工業廢棄物的建材等行業,進一步提高利用率。在環境政策領域,市場手段正迅速得到一些國家的重視和採納。與傳統的直接管制手段相比,市場手段既能保證環境質量改善,又能滿足我鎮經濟增長的要求,是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相統一的重要途徑。因此,縣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及時制定基於市場的環境政策,從政策上對企業行為以及進行合理引導。自然資源是我鎮生產總值賴以不斷增長的物質基礎,它的大量消耗必然導致未來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受到阻礙。因此,應該像對機械設備、廠房建築的損耗進行折舊那樣,對自然資源的損耗進行核算,以正確地估量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和未來的發展潛力。自然資源核算工作主要是提出一些實物指標、價值指標和公式,對自然資源的實物總量對應的價值總量和價值變化量進行核算,按照資產更新和折舊的方式,把資源的增加和消耗以貨幣形式列入社會經濟帳戶中,以此來反映我鎮自然資源歷年消耗的變化情況以及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關系。
總之,我鎮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貫徹落實好環保優先政策,走科學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變,由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向兩者協調發展的「雙贏」的轉變;才能真正做到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提升,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共同發展;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銀山」,成為我縣新的經濟增長點,又保護好「綠水青山」,在生態建設方面為全縣作貢獻。
❺ 深圳GDP與環境關系
「過去,我們在國土局辦理相關證件,由於審批程序復雜,排隊辦證現象十分普遍,而且很難在第一時間得到急需了解的信息。現在我們通過國土房產網、房地產信息網、物業管理信息網等,就可以了解到有關法規、規章、政策和行政決定。辦起事來,方便多了。」一位深圳市的普通市民對記者說。
在深圳25周年即將到來之際,記者對深圳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采訪,通過采訪發現,深圳市國土局的做法只是「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轉型的一個小小縮影。當前,「效益深圳」已開始成為深圳人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這是全長7.48公里、總投資9.8億元的深圳特區清水河——平湖高速公路。近期,深圳在全國各地加快發展的背景下,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用以退求進的果敢,再次做出歷史性的抉擇:從「速度深圳」轉向「和諧深圳」「效益深圳」,在保證一定速度的前提下,轉變發展模式,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探索新的發展道路。新華社記者周文傑 攝
「速度深圳」模式:難以為繼
過去25年,深圳創造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速度深圳」。1979年建深圳經濟特區,當年GDP僅為1.76億元,幾乎是從零起步。用了18年時間,深圳GDP達到每年1000億元,再用5年時間達到了每年2000億元,而突破3000億僅用了兩年時間。據估算,未來10年內,深圳市生產總值完全有可能突破每年10000億。但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簡單推算,深圳實現每年萬億GDP將受到水、土地、能源、環境的嚴重製約,出現「難以為繼」的局面。
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對記者說,過去25年,深圳以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中,貢獻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速度深圳」的發展模式。但要看到以往高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簡單推算,深圳GDP達到萬億元,需要佔用全市土地面積的90%,耗用3倍於目前的水電和環境資源,這個代價我們是付不起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水土電能的嚴重短缺,已成為深圳全面建設國際化城市面臨的巨大壓力。
李鴻忠列數了「四大難以為繼」的制約:一是土地、空間有限,剩餘可開發用地僅200多平方公里,按照傳統的速度模式難以為繼;二是能源、水資源難以為繼,抽干東江水也無法滿足速度模式下的增長需要;三是按照速度模式,實現萬億GDP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入,而我們的城市已經不堪人口重負,難以為繼;四是環境容量已經嚴重透支,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
正是基於此,深圳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不改變發展模式,很快就會出現環境危機,必須探索一種「效益深圳」的新發展模式!
「效益深圳」:不再拼速度拼座次
李鴻忠對「效益深圳」的闡釋是:「不再看重單純的GDP排名,不和別人拼總量、拼速度、拼規模、拼座次,而是更加看重發展的效益指標。」他指出,從速度型發展進入效益型發展,是深圳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效益深圳」不僅包括經濟效益,而且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不僅要處理好經濟系統中速度、質量和結構的關系,而且要處理好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資源系統、社會系統的關系;不僅要擴大經濟發展的正效應,更要最大限度地削減負效應,追求最大的凈效應。
李鴻忠分析說,從國際上看,歐美等發達國家人均GDP在8000至10000美元的發展階段,環境狀況開始好轉。日本、韓國等利用後發優勢,在5000至7000美元的發展階段,環境質量逐步好轉。2004年,深圳本市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正處在這一關鍵時期。
李鴻忠說,對一些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技術含量低,稅收貢獻低,對環境影響嚴重,靠剋扣和拖欠工人工資獲取利潤的工廠和產業,深圳要毫不猶豫地淘汰,為發展「深圳製造」和「深圳創造」騰出空間,騰出資源。「就是因此影響一點GDP或外貿出口也不要怕。」
細化指標:確保「四個下降、三個提高」
從追求「速度」到追求「效益」,從何著手成為眾人最關心的問題。對此,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四個下降,三個提高」的指標體系。李鴻忠解釋說,「四個下降」即單位產出佔用土地顯著下降,資源消耗的增長相對於經濟增長顯著下降,初級勞務工在勞動人口中的比例下降,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程度顯著下降。而「三個提高」則是力爭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率顯著提高,經濟增長中教育和人力資本的貢獻率顯著提高,經濟增長中綠色GDP和循環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2004年,「效益深圳」端倪漸顯:資金使用效益大幅提高,每萬元新增貸款所帶來的GDP增量同比提高4.0%。循環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化程度提高,萬元GDP能耗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萬元工業總產值耗電量低於國內其他城市。
與此同時,深圳的經濟社會發展也朝著「效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在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新一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審批事項265項;高科技方面,世界首個基因治療葯物等多項世界級高科技成果問世,日本環球超級硬碟等一批高新技術項目落戶深圳,全市全年高新技術產品隨之增長28.8%,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一半;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以汽車、精細化工、裝備製造等為重點的產業結構適度重型化全面啟動,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增加值增長30%以上。
2005年是深圳正式提出轉變發展模式的第一年,「效益深圳」的目標寫進了該市年度工作的總體規劃。李鴻忠強調,深圳不排斥總量、速度,不是要以經濟的低增長甚至零增長為代價,來實現「效益深圳」,「恰恰相反,是要通過提升效益來實現更快、更好、更持久地發展」。
❻ 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
很多研究都證明了經濟增長不僅會受到環境污染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還是穩定的、長期的,會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如果忽視環境污染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那麼環境污染就會吞噬經濟增長的成果,甚至帶來更為嚴重的後果。因此我國必須及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協調環境質量和經濟增長這一對矛盾,發揮環境政策的實效性。
一、我國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與之相伴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凸顯,這對我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的威脅。以我國的廢水排放總量來看,2000年時我國的廢水排放總量是415.2億噸,1995年僅為373億噸,5年來的增長率超過了10%。1995年我國的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104.1萬噸,到2000年竟然已經達到了1995.1萬噸,增長率將近15%。對比1995年和2000年我國的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粉塵排放量和工業煙塵排放量,增長率達到了26.6%、70.9%和13.8%[1]。
進入21世紀之後,雖然我國大力強調環境保護工作,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經濟增長也保持著較快的速率,但是由於長期處於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中,具有較大的能源消耗量,我國的環境污染形勢仍然比較嚴峻。鑒於環境污染給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來治理環境污染。2005年我國投入的工業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資就比2000年幾乎翻了一倍,達到了458.21元,當年的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超過了2000億元,到2007年就已超過了3000億元,幾乎每年的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都占當年GDP的1.3%左右,而且比例還在不斷增加。但是我國的經濟增長仍然受到環境污染的影響,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我國每年由於環境污染而帶來的損失高達GNP的8%。
自從黨和政府提出節能減排、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號召以來,我國各級政府都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積極轉變經濟增長的觀念,開始實行主動減排,這些措施都對我國環境污染的治理產生了一定的作用。
2008年開始我國的環境質量出現了一定的改觀,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降低將近9%,盡管當前我國的廢水排放總量仍有增加,但增加幅度已經減小到了3%以下,其中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已經開始降低。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和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超過了80%和90%,二氧化硫排放量也降低了將近6%,其中工業粉塵排放量、煙塵排放量、工業二兩化硫排放量均有所降低。當前我國每年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在GDP中的比例已經超過了1.4%[2]。
二、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方面的研究
關於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世界各大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大多數的發展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遇到了環境污染制約經濟增長的問題。一方面要發展經濟就必須開采和利用自然資源、排放工業污染物,必然會導致一定的環境污染。另一方面隨著環境的惡化和自然資源的消耗,也會對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造成制約。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有研究者對這二者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在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對環境影響進行研究時,美國環境學家Kruege和Grossma分析了環境污染和人均國民收入之間的關系,並將其繪制稱為你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根據2人的研究成果,在沒有採取環境政策干預的情況下,隨著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其環境污染水平也會逐漸提高。而當國民收入達到一個轉折點時,經濟增長又會對環境質量的改善起到促進作用,這個轉折點一般為人均4000-5000美元[3]。
三、治理環境污染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可行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非常迅速,但是環境污染問題也始終困擾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黨和政府對其予以了高度的重視。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總體上仍然依靠勞動力、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投入,控制環境污染對我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整合政策
為了達到控制環境污染的目的,應該將科技創新和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整合起來,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環境的積極作用,這樣也可以使我國的科技進步保持環境友好的方向。我國應該在政策方面鼓勵科技創新,並對科技創新的環境後果進行評價,對於開展自主創新的企業,政府應該為其提供一定的政策優惠,推動我國經濟向內涵型發展。
(二)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
要對第二產業進行優化,主要的對策是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以及大力開展污染產業的技術改造。與此同時我國應該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發揮其低污染、低消耗、高就業和高產出的優勢,進一步對我國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我國的中西部地區應該大力發展旅遊業、能源工業和生態農業,我國的東部地區則應該大力開展產業升級,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型產業,在減少環境污染的前提下保持我國經濟增長的良好態勢。
四、結語
環境污染的治理問題任重道遠,我國決不能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必須正確地處理環境治理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妥善地解決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這對矛盾,走持續發展道路,創建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
❼ 關於人均GDP與人們生活質量的關系
1,人均GDP概念: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2,人均GDP與生活質量的關系:(1)人均GDP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定國家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除資源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一般體現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和人口壽命以及環境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發展,人均GDP越高,表明這個國家的人們生活保障率越高。(2)人均GDP本身具有社會公平和平等的含義。人均GDP雖然不能直接等同於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構成了一國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參照指標。它表明人們的收入情況和生活質量水平。(3)人均GDP與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穩定,具有一定內在聯系。在一定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與社會安定、社會和諧成正比。通常情況下隨著人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也會隨之提高,生活滿意度就會隨之提升,社會將會更和諧穩定。
❽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通過人均GDP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演變模擬,說明經濟發展對
(1)①進入工業化後,伴隨著人均GDP的增加(1分),環境污染的程度呈現上升的趨勢;(1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到達「拐點」)後,隨著人均GDP的進一步增長,(1分)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趨緩,環境質量逐漸改善。(1分)②認為「拐點」會自然出現,在實踐中會導致片面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甚至出現沒有發展的增長;(1分)導致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1分) (2)答案示例:①科技進步有助於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 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出的污染排放,促進環境質量的改善。(3分)②在保護環境,綠色消費觀念下消費者對綠色企業產品的需求增加,促使企業生產更多的綠色產品,促進環境質量改善。(3分) ❾ 八大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與GDP 的關系分析與評價 一、八大城市「十五」期間的生態環境質量 根據山東半島城市群八大城市「十五」期間的年鑒資料,利用生態環境模糊綜合評判的評價方法,把生態環境質量分為4個等級,得出山東半島城市群八大城市2001~2005年的生態環境質量各等級隸屬度值,並對山東半島城市群八大城市「十五」期間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比較,結果見表9-5。 圖9-2 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質量分區評價 圖9-3 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表9-5 山東半島城市群八大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一覽 由表9-5可以看出,山東半島城市群八大城市各城市在「十五」期間生態環境質量最大隸屬度都處在同一個質量等級里,雖然最大隸屬度的值有所變化,但在質量等級上沒有變化,說明只是量上的改變,並沒有質的變化。可以看出,在「十五」期間,威海生態環境質量為優,日照為良,煙台、濟南、青島按最大隸屬度值大小依次排列,屬於一般,而濰坊、淄博、東營為差。這個評價結果與各市2005年以縣級行政區作為評價單元所得的評價結果相一致。 二、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與GDP的相關關系分析 為了評價生態環境質量動態變化規律及其與人均GDP的關系,特提出了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和損益率的概念。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和損益率用來描述某一段時間內生態環境質量和人均GDP發展的變化量。生態環境質量損益率是生態環境最大隸屬度與時間關系曲線的斜率。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是生態環境質量最大隸屬度和人均GDP關系變化曲線的斜率。 根據上述定義,可計算出山東半島城市群8個城市「十五」期間生態環境質量的損益率和損益度(表9-6)。 表9-6 「十五」期間山東半島城市群8個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損益率和損益度 續表 通過上述山東半島城市群八大城市「十五」期間的生態環境質量變化及其與GDP關系的分析,可進行綜合比較評價,「十五」期間山東半島城市群八大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變化趨勢評價見表9-7。從表9-7可以看出,2001~2005年,「十五」期間山東半島城市群八大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都是提高的,以淄博提高最為明顯,煙台相對提高最不明顯,其他城市按損益率絕對值大小依次為東營、威海、日照、濰坊、濟南、青島。 表9-7「十五」期間山東半島城市群8個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變化趨勢評價一覽 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的變化可以表現經濟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協調關系。隨著經濟發展和GDP的增加,如果生態環境的質量也得到改善和提高,則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協調關系,有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果生態環境質量隨著經濟發展降低了,則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不協調關系,不利於今後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生態環境質量損益度的大小,其協調關系程度可以劃分為:損益度的絕對值大於0.05,為協調關系;損益度的絕對值在0.02~0.05之間,為較協調關系;損益度的絕對值小於0.02,為一般協調關系。山東半島城市群八大城市「十五」期間的經濟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關系見表9-8,可持續發展程度以損益度絕對值大小而定。 表9-8「十五」期間山東半島城市群8個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一覽 通過表9-8可以看出,山東半島城市群八大城市在「十五」期間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協調關系的是日照、濰坊;為較協調關系的是淄博、威海;為一般協調關系的是濟南、東營、青島、煙台。山東半島城市群八大城市在「十五」期間呈現出不同的可持續發展關系,表明各城市隨著經濟的發展,其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為了使經濟和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協調關系,在今後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大對生態環境治理和改善的投入,保持和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 ❿ 人均gdp達到多少美元後,居民開始關注環境問題
日本人均GDP達到4 000美元、美國人均GDP達到11 000美元時,才開始大規模治理環境。回 與人均GDP對環境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