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近幾年中國的gdp和人均收入

近幾年中國的gdp和人均收入

發布時間:2021-03-10 15:40:59

⑴ 中國近十年GDP以及人均gdp,浙江省近十年GDP及人均GDP。

登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數據表閱覽——年度數據——點擊2011數據——國民經濟核算中的國內生產總值,可知十年的GDP和人均GDP。
同理登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數據表閱覽——年度數據——依次點擊2001-2011年的數據——國民經濟核算中的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和指數,可知浙江省的GDP,但是沒有直接給出人均GDP。這個可以點擊人口目錄下的各地區歷年人口,你自己動手算算吧。

⑵ 我國近十年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具體的數據)

建議復你查詢國家統計局的有關資料庫制: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6/indexch.htm
其中的兩張表可以回答你的人均DG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具體數據。請查看:
表:3-3 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左面幾欄是各產業的比例,但是請看最右邊一欄/第十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表:10-2 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爾系數(最左邊兩欄分別是城鄉居民和農村居民數據)

⑶ 近幾年中國人均gdp

登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數據表閱覽——年度數據——點擊2011數據——國民經濟核算中的國內生產總值,可知十年的GDP和人均GDP。
同理登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數據表閱覽——年度數據——依次點擊2001-2011年的數據——國民經濟核算中的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和指數
中國歷年GDP-中國歷年人均GDP
年份 國內生產總值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億元) (元/人)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0 15931
2007 257306.0 18268 (2009.01)
2008 300670.0 22674.92 (2009.02.26)

⑷ 2011年中國的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分別是多少

兩者不一樣的,人均收入一般小於人均GDP
GDP(PPP)以下資訊是以2011年估計總計:11.316萬億美元[7](第2名)人均:8,394美元[7](第91名)

GDP(國際匯率)以下資訊是以2011年估計總計:6.988萬億美元[7](第2名)人均:5,184美元[7](第90名)

目前我國人均收入約為人均GDP的50%

⑸ 求中國近十年來的gdp總值和人均gdp

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統計(億元)人口(截止2009年底) 人均GDP(約*元)排名
全國 397983
上海 16872.42 1673萬 100851 1
北京 13777.94 1550萬 88889 2
天津 9108.83 1100萬 82807 3
江蘇 40903.34 7740萬 52846 4
廣東 45472.83 9449萬 48123 5
內蒙古 11655.00 2450萬 47571 6
浙江 27226.75 5960萬 45682 7
遼寧 18278.29 4350萬 42019 8
山東 39416.20 9515萬 41425 9
福建 14357.12 3650萬 39334 10
吉林 8577.06 2750萬 31189 11
河北 20197.09 7092萬 28478 12
寧夏 1643.41 600萬 27390 13
陝西 10021.53 3800萬 26372 14
黑龍江 10235.00 3900萬 26243 15
山西 9088.06 3500萬 25965 16
湖北 15806.09 6100萬 25911 17
新疆 5418.81 2158萬 25110 18
青海 1350.43 557萬 24244 19
重慶 7894.24 3400萬 23218 20
河南 22942.68 9970萬 23011 21
湖南 15902.12 6925萬 22963 22
海南 2052.12 900萬 22801 23
江西 9435.01 4430萬 21297 24
四川 16898.59 8860萬 19072 25
廣西 9502.39 5100萬 18632 26
安徽 12263.36 6700萬 18303 27
西藏 507.46 290萬 17498 28
雲南 7220.14 4550萬 15868 29
甘肅 4119.46 2700萬 15257 30
貴州 4593.97 3930萬 11689 31
綜上,選40000。
希望採納

⑹ 求中國近十年來的gdp總值和人均gdp 要美元

中國統計網 上都有這些數據啊

⑺ 中國GDP,多少、近幾年的情況、

2007 246619 2006 209407 2005 182321 2004 159878 2003 116694 2002 102398 2001 95933 2000 89442 1999 82067 1998 78345 1997 74772 1996 67795 1995 57733 1994 43800 1993 31380 單位:億元(人民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探析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人真正自覺地開始認識現代化,一系 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重新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機制,明確了中國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緊迫性,全面開創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思想 為了全面糾正十年「文革」的錯誤路線,實行全面的拔亂反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完成後,如何 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中心任務突出地擺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鄧小平就明確提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 化道路。」[1](P163)他還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重視的兩個重要特點,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進行了分析。黨的十二大,鄧小平在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 ,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和現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鄧小平強調「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 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 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鄧小平特別強調指出 :「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 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 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2](P225)至此,「走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經趨於成熟,並成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開展各項工作 的根本指導思想。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理論的核心是全面現代化的思想。與此前的「中國工業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強調工業化的重要,也強調中國的現代化應該是工業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現代化的統一,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導致現代化 過程中的種種失衡現象出現。關於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現代化的思想,在黨的十三大報 告中被規范地表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 表述被黨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並被固定下來,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 二、「兩個文明」建設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全面的拔亂反正,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 現了由片面現代化向全面現代化的轉變。使以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內容 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重新開始起步。起步後,首先抓住了農業和農村工作,實行家庭 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通過調整工業結構解決輕重工業的比例 失調問題,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上了正確的道路,並全面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 設的新局面。 1982年,黨的十二大明確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當時,已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當作 社會主義兩個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徵進行了詳細闡述。在實際進程中,一方面由於改革開 放沖破了僵化的經濟體制,使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以不可阻擋之勢蓬勃發展。沿海地區, 從南到北,形成了廣闊的前沿開放地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三大產業的 協調發展,而且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開展,人們的思想沖破了舊觀念的束縛。追求變革、勇於開拓、講 求實效形成潮流。實踐中,使我們對自己所處的歷史階段和基本任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任 務是要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 代化。確立了我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這當時和之後的一段時間,盡管 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但仍實現了國內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保證了改革 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繼續進行。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開始,在「以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 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思想的指導下,不僅使現代化 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還突破了姓「資」姓「社」的束縛,提出了建立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想。從此,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得以加快推進, 國內生產總值連年增長。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極大地適應了科學技術的迅 猛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劇烈競爭。 具有重要意義的黨的十五大,確立了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總結了近20 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抵制了 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全面規劃了邁向21世紀的戰略目標,提出要實現工 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的偉大構想。 三、這一時期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1.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20多年來,現代化建設的成 功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個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總體水平不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仍居於世界後列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歷史任務。它既承擔 著完成傳統工業化的任務,又承擔著進行新的產業革命的任務。在國際經濟和科學技術 激烈競爭的形勢下,科學技術是盡快改變我國生產力的落後面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的關鍵因素,是當今中國發展生產力的突破口。 當今世界,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並且正在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被應用於生 產,使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要實現「 四個現代化」,必須比以往更加重視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在農業方面,我 們要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計 算機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來改造傳統農業,發展新興農業。工業 方面,則必須應用以電子信息和自動化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用 於新產品開發,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於國防現代化,就更離不開科學技術。此外, 決策的自主化、科學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也都離不開科學技 術。 2.改革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動力。20多年前,鄧小平深刻地指出,「四個現 代化」是一場「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變落後的生產力,就必須要 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築,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 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各個經濟戰線不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進行制度上組織上的重大改革。進行這些改革,是全國人民的長遠 利益所在,否則,我們不能擺脫目前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的落後狀態。」[1](P135~13 6)在這里鄧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與現代化之間的內在聯系: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場革命 ,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實現現代化。20年的實踐使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這些論斷的認識 。改革舊的體制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為我國的現代化掃清了障礙、開辟了道 路,改革使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到行為方式、思維方式 完成了現代化所要實現的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型。全面改革推動著社會主義現代 化不斷向縱深發展,也為實現全面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開放,不僅適應了世界經濟的客觀狀況和發展趨勢,也推動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 ,中國的現代化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加強了同世界各國在貿易、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國的經濟管理和科學技術的水平,擴大了對外貿易,彌補了國內建設資 金的不足,這一切都是推動現代化的直接動力。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將被作為社 會主義現代化的持久動力而被繼續堅持下去。實踐也證明,改革開放是建設有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現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穩定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障。在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大國進行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們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和優勢,也有許多不利因素和 困難,如眾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帶來的資源相對短缺、交通運輸緊張、就業壓力大、生態 環境惡化等。在這樣的國情下,如果全體人民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地進行現代化建設, 就能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優勢。反之,如果政治不穩定,社 會動亂、人民內部發生分裂,那就不僅會加劇原有矛盾和困難,而且會喪失我們的有利 條件和優勢,現代化的實現就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講,保持政治的穩定是實現現代 化的重要保證。用鄧小平同志的話來說就是:「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 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2](P284)為此,所有 關於中國現代化的設計都要把保持社會穩定放在首位,一切有關現代化的方針、政策、 方案都要服從於穩定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須把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 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思想。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現代化建設 與可持續發展內在地統一起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 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 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我們不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搞好,還要為我們 的子孫後代著想,決不能吃祖宗糧,斷子孫路,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 我們不能為謀求一時的發展而以犧牲長久利益為代價。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立足於中國的現實,吸納和借鑒了 世界的和我國的現代化的經驗和教訓,找到了一條真正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 代化建設道路,實現了經濟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現代化的全面發展。

⑻ 中國的近幾年GDP

國家統計局修正2004年中國GDP為16萬億,較原水平提高了2.3萬億元(16.8%)。增長主要體現為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向上修正。200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上調占調整總量的93%。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也由原先的32%提高到41%。

●調整後,中國已超越義大利成為世界第6經濟大國,並且05年將很有可能超過法國成為繼美國、日本、德國、英國之後的第5經濟大國。GDP數據的提高也使得中國距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人均GDP2500美元)目標的實現更近一步。我們預期政府可能上調2020遠景目標。

●新數據顯示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進程有可能加速。一,修正後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程度降低,人民幣升值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將更小;二、調整後的外貿順差佔GDP的比重依然偏高。此外,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在國際經濟舞台上地位的不斷加強,國際社會對中國參與世界經濟並幫助糾正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將有更高的期望。三、人民幣匯率靈活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固定匯率制度常常讓其他小型經濟體獲益,而今固定匯率制的名義「錨」作用對於規模不斷擴大的中國經濟而言已不再那麼重要。

●一些結構性指標的改善可能給予政策制定者更大的運作空間,例如可能採用更加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進一步放緩結構性改革的迫切性以維持經濟、就業率的穩步高速增長。我們維持以往中國經濟「遠慮大於近憂」的觀點:盡管出口和私人部門的投資增速可能放緩,中國經濟2006年依然可以保持9%左右的高速增長;短期內出現經濟增速大幅放緩和通貨緊縮的風險小於中長期。

正文:

GDP修正主要內容:

國家統計局依據2004年進行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對2004年的GDP數據進行了修正。修正後的2004年GDP約為16萬億元,比原公布數增加2.3萬億元(16.8%)。調整主要體現為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向上修正。200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5萬億元,上調了2.1萬億元,佔GDP調整量的93%。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也由原先的32%提高到41%。調整的具體內容及對一些重要經濟指標的影響請參見表1。

過去二十年經濟的增長率更高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起,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原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二十年中GDP的平均增速達9.4%。此次修正表明實際上GDP的增速將更高,因為第三產業業的增長速度比以往統計的增速更快。第三產業在2004年佔GDP的比重達到了41%,而這一數字在1984年僅為25%,是三大產業中比例最小一個。此次修正將過去二十年的經濟年平均增長率提高了0.9個百分點。

上調居民收入水平

調整後,中國已超越義大利成為世界第6經濟大國,並且05年將很有可能超過法國至少成為繼美國、日本、德國、英國之後的第5經濟大國。

此次修正將2004年人均GDP從1,272美元上調16.8%達1,486美元,使中國距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人均GDP2500美元)的目標更近了一步。即使不考慮人民幣升值因素,2005~2020年的經濟年均增長率僅需3.5%即可。這比調整前的水平所要求的增速低了1.1個百分點。因此,我們預期政府很有可能會上調這一遠景目標。

行業結構更加合理

國家統計局GDP統計所使用的生產法把經濟劃分為三大產業:第一產業主要包含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主要包括采礦業、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包括各種服務業。以往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僅為32%,而在此次修正中,該數值將上調至41%,略微低於其他經濟體在相同發展階段的水平。例如,中國當前的人均GDP水平與60年代的韓國相近,而當時韓國的服務業比重為45%。第二產業佔GDP中的比重由原先的53%降為46%。這顯示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比原先數據顯示的要更為合理。

尖銳的結構失衡問題有所緩解

中國經濟向來被視為過度依賴出口,外部經濟失衡的問題嚴重。貿易順差從過去幾年佔GDP的2%迅速攀升到在今年三季度的6%(修正前數據),人民幣升值壓力凸現。而此次修正顯示實際貿易順差佔GDP比重比原比重小約14%,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有助於緩解匯率升值的預期。但我們認為實際上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進程有可能加速。

1. 修正後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程度降低,人民幣升值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將更小。服務業屬於非貿易部門,上調服務業產值意味著匯率升值對於經濟的沖擊要低於以往預期。另外,修正後中國貿易順差相對於GDP的比例依然較大,匯率加速升值的壓力依然存在。

2.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在國際經濟舞台上地位的不斷加強,國際社會對中國參與世界經濟並幫助糾正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將有更高的期望。

3. 人民幣匯率靈活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固定匯率制度常常讓其他小型經濟體獲益,而今固定匯率制的名義「錨」作用對於規模不斷擴大的中國經濟而言已不再那麼重要。

由於絕大部分服務為非貿易性,往往在國內消費,因此消費總量及消費率亦有所提高。上調服務業比重表明以往消費增速被低估。此外,由於服務業的投資增長率總體低於工業,因此我們估計2004年消費佔GDP比例將從修正前的53%提高到55%,而投資佔GDP的比例將從修正前的44%下降至42%。經過修正,投資比率過高、消費較低的結構性問題有所緩解。然而與國際水平相比,中國的投資率依然很高,消費率依然偏低。

通脹數據也需調整

雖然修正後的數據似乎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整個服務業,但這亦有可能引發更多的問題。由於經濟增長與其他宏觀變數相互關聯,特別是通貨膨脹,因此經濟總量(增長)的變動可能引發通貨膨脹率的變動。隨之帶來這樣一個問題,是否需要調整通貨膨脹以反映新的GDP數據,如何調整通脹數據? 近幾年服務價格增速普遍快於貨物價格,表明用GDP平減指數(deflator)或個人消費支出(PCE)平減指數衡量的通貨膨脹也要比以往預期更高。

對市場利好;但政策制定者需保持警惕

GDP數據的調整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更強大的中國,這對於市場而言無疑是個利好:投資者對於產能過剩或投資擴張過度的憂慮將有所緩解;境外投資者將在中國的消費領域——包括金融服務、零售和房地產業——開展積極投資擴張。

雖然此次修正使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看上去不如原先想像的嚴重,如貨幣、信貸、投資、貿易順差、財政赤字、債務、單位產出能源消耗等指標所降低,但結構性問題依然尚未解決,有的還依然突出。政策制定者們仍需保持警惕。

結構性指標的改善更有利於政府維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勢頭,中國經濟「遠慮大於近憂」

然而,這些指標的改善可能給予政策制定者更大的運作空間,例如可能採用更加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甚至放緩結構性改革以維持經濟、就業率的穩步高速增長。

我們維持以往中國經濟「遠慮大於近憂」的觀點:盡管出口和私人部門的投資增速可能放緩,中國經濟2006年依然可以保持9%左右的高速增長;短期內出現經濟增速大幅放緩和通貨緊縮的風險小於中長期。
參考資料:http://www.eastmoney.com/051222,166609.html

閱讀全文

與近幾年中國的gdp和人均收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