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紹興縣具體經濟概況
經濟概況
[編輯本段]
一、農 業
全縣完成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3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
糧食生產穩定增長。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6.51萬畝,總產量16.34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5.6%和0.3%,糧經面積比由上年的53:47調整為55:45。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0.07萬畝,比上年下降3.2%。其中:蔬菜播種面積20.10萬畝,比上年下降5.0%;花卉播種面積4.47萬畝,比上年下降3.9%。
林、牧、漁業生產穩步發展。林特基地不斷鞏固擴大,全年新發展林特基地1.22萬畝,現有國家級、省級重點生態公益林22.95萬畝,茶葉產量9223噸。農庄經濟蓬勃發展,全縣已建和在建的休閑農庄37家,其中已建成20家。牧、漁業生產繼續保持穩定,全縣有效控制了禽流感沖擊,全年生豬飼養量56.25萬頭,比上年增長3.2%,肉類總產量3.29萬噸,比上年增長6.9%,家禽飼養量603.38萬羽,比上年減少11.0%,淡水產品產量2.44萬噸,比上年增長4.2%。
科技興農進一步深入。大豆蛋白纖維等一批高科技新品種、新技術進入規模化生產,全縣新增省級農業科技企業4家。生態農業建設全面啟動推廣,創新一批生態農業模式,「稻鴨生態共育標准」成為紹興縣首隻省級地方標准,新增國家綠色食品4隻,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20隻,省級無公害農產品12隻。農業產業化不斷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33.23億元,比上年增長21.3%,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家。
外向型農業持續發展。全年新建外拓基地10.50萬畝,累計達到84.80萬畝,擁有外建加工企業18家,其中2家被當地認定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外設市場及農產品直銷點205個,境外貿易公司7家, 境外農貿市場1家。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清水河道」建設全面展開,全年完成水利總投入2.65億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3.95千公頃,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4.54萬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2.67萬噸。
二、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403.48億元,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363.25億元,利潤總額52.6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4.5%、23.8%、0.6%,其中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60.56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127.02億元,利潤總額40.8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9%、23.7%、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布及絲織品35.92億米,比上年增長14.4%;印染布113.51億米,比上年增長17.3%;化學纖維127.77萬噸,比上年增長20.2%。
大紡織業升級勢頭良好,印染後整理技術加速推廣應用。規模以上非紡與大紡織業比重由上年的22.4:77.6調整為28.7:71.3。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得到增強,循環經濟深入推進,省級以上新產品產值率達到7.1%。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項經濟效益指數綜合得分196.34分,萬元產值電耗497.53千瓦時/萬元,比上年下降4.4%,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下降13.1%。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99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其中產品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達193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超10億元及以上的企業22家,超20億元的企業5家,超60億元的企業1家。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全縣上市企業累計達到8家,企業管理創新在全縣面上不斷推廣。
建築業發展迅速。完成建築業增加值76.40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實現利潤9.54億元,比上年增長37.5%,稅金總額11.28億元,比上年增長43.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425萬平方米。年末擁有特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家,一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0家,二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8家。2005年,共創建省級及以上優質工程36項,其中「魯班獎」(含參建)3項、「國優工程」2項、「鋼結構金獎」8項、「白玉蘭獎」5項、「錢江杯獎」10項。
三、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投資總量繼續增加。全年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52億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工業性投資120.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城市建設及非工業投資55.44億元。
投資結構明顯優化。非紡與大紡織業的比重由上年的38.2:61.8調整為60.9:39.1,其中大紡織業完成投資46.90億元,比上年下降29.1%,非紡行業完成投資73.18億元,比上年增長78.9%。
投資強度不斷提高。全縣土地投資強度達到149萬元/畝,比上年提高20.6%。
房地產投資保持穩定。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7.88億元,比上年增長0.3%,開發面積328.1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7.9%,新開工面積109.98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5.42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53.1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8.8%。2005年,房地產企業新增二級資質企業1家。
四、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銷售增長加快。全年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06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50.34億元,比上年增長16.6%;餐飲業4.72億元,比上年增長14.7%。
商貿設施不斷完善。輕紡城市場改造升級一期、國際貿易區一期基本完成,錢清原料市場改造一期進展順利,富麗華大酒店等一批商貿服務設施投入運行。農村現代流通網加快建設,全縣已開設農村放心店318家,學校放心店86家,在全國率先達到「鎮鎮有連鎖超市、村村有放心店」目標。成功舉辦了2005年中國(紹興)國際紡織品博覽會,實現商品成交總額16.78億元。
商品交易市場穩步發展。年末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74個,實現商品市場成交額471.91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中國輕紡城紡織面料市場成交額276.27億元,比上年增長7.0%;化纖布成交量27.34億米,比上年增長6.8%;錢清輕紡原料市場成交額173.14億元,比上年增長15.0%。
五、對外經濟
全年自營進出口總額達45.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自營出口33.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8%;加工貿易出口額2.83億美元,同比增長33.5%;進口總額11.70億美元,增長11.1%。出口呈現產品、市場、主體、貿易方式四個多元化趨勢,非紡產品出口增長15.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42.1%,出口的國家和地區達173個,出口額列前三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阿聯酋3.76億美元、美國2.63億美元、伊朗2.29億美元。全年有自營出口業績的企業由上年的726家增加到993家。加工貿易出口比重由上年的6.6%上升到8.4%。
全年新批三資企業83家,增資調整43家,合同利用外資5.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1%,實際利用外資2.3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5%。濱海工業區和柯橋經濟開發區合同外資、實際利用外資分別佔全縣80.0%和82.0%。利用外資呈現出跨國合作意識增強、結構調整型、資源集約型項目增多等特點。
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315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3.3%,全年新設境外窗口16家。
❷ 浙江柯橋的經濟水平與合肥相比哪個更繁榮
城市肯定是合肥大的,不過經濟發達程度柯橋好一些
❸ 柯橋區經濟排行榜
1、楊汛橋鎮 2、錢清鎮 3、福全鎮 4、柯橋 5、齊賢鎮 6、安昌鎮 7、平水鎮 8、馬鞍鎮 9、夏履鎮 10、柯岩街道 11、華舍街道 12、湖塘街道 13、陶堰鎮14、富盛鎮15、蘭亭鎮16、漓渚鎮17、孫端鎮18、王壇鎮19、稽東鎮
排行榜\柯橋,經濟
1、楊汛橋鎮 2、錢清鎮 3、福全鎮 4、柯橋 5、齊賢鎮 6、安昌鎮 7、平水鎮 8、馬鞍鎮 9、夏履鎮 10、柯岩街道 11、華舍街道 12、湖塘街道 13、陶堰鎮14、富盛鎮15、蘭亭鎮16、漓渚鎮17、孫端鎮18、王壇鎮19、稽東鎮
❹ 紹興市下面哪個縣級市比較好諸暨、上虞、嵊州、新昌、紹興縣
如果是自己做錯了事
就不要怕去承擔責任
這種對一件事不依不撓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
對他們不可硬碰硬
也不可過於軟弱
應該坦誠
勇敢的跟他們道歉
如果需要補償什麼都行
但是不能畏懼他們
只要是自己對的就絕不讓步
只要自己占理
就絕不怵他們什麼
❺ 紹興紡織業對GDP貢獻率的最新數據
紹興縣是全國商貿市場大縣之一, 已經從一個農業大縣、資源小縣,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經濟強縣和第一紡織大縣。柯橋中國輕紡城已成為目前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輕紡產品總銷售額佔全國的1/3。 在2004年全國民營企業五百強中,紹興縣佔有20席。 經濟以輕紡為主,所有制結構以民營為主,工業銷售的85%來自民營企業,具有濃厚的浙江色彩。如果說崑山是打工經濟,順德是老闆經濟,紹興縣就是民營經濟。紹興縣的發展需要在外資上下工夫。
紹興縣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接寧波,西鄰杭州,下轄4個街道、15個鎮,人口71萬縣域面積1130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柯橋。 紹興縣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原始部落定居時代,屬於河姆渡文化圈的紹興就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區域。從秦漢(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紹興一直是中國南方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歷代名人薈萃,代有人傑。素有「江南明珠」、「絲綢之府」、「文化之邦」、「名士之鄉」之美譽。 「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縣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縣之一。1991年起,均為「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多次名列前10位。1988年起,連續三屆名列全國財政收入「十大財政縣」行列。2002年,再次躋身全國經濟十強縣。紹興縣還是全國村鎮建設先進縣、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全國農村衛生保健工作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紹興縣是全國商貿市場大縣之一,柯橋中國輕紡城已成為目前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輕紡產品總銷售額佔全國的1/3。名列全國10大專業批發市場第2位。依託中國輕紡城建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紹興柯橋經濟開發區已初具規模,是紹興縣對外開放的重要區域。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縣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都得到長足的進步。全縣涌現出一批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 美、城鄉一體的現代化新農村、新城鎮。
紹興縣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紹興縣統計局(2006年2月21日)
200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面對宏觀調控持續、國際貿易磨擦加劇、要素制約嚴重等新情況,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扣「保強爭優、統籌發展」工作主題,扎實開展「五個年」①活動,攻堅越坎,負重奮進,國民經濟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全面完成了「十五」計劃和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一、綜 合
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初步測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億元,增長 %;第二產業增加值 億元,增長 %;第三產業增加值 億元,增長 %。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6.5:64.5:29.0調整為 : : 。人均生產總值 元,比上年增長 %。
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全國縣(市)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簡稱百強縣)排名由上年的第十位晉升為第九位。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結構升級取得較大突破,三產比重明顯提高,體制創新不斷深化,城鄉面貌明顯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要素制約突出,部分企業贏利能力下降明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影響社會穩定因素仍然不少,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仍需進一步協調。
二、農 業
全縣完成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3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
糧食生產穩定增長。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6.51萬畝,總產量16.34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5.6%和0.3%,糧經面積比由上年的53:47調整為55:45。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0.07萬畝,比上年下降3.2%。其中:蔬菜播種面積20.10萬畝,比上年下降5.0%;花卉播種面積4.47萬畝,比上年下降3.9%。
林、牧、漁業生產穩步發展。林特基地不斷鞏固擴大,全年新發展林特基地1.22萬畝,現有國家級、省級重點生態公益林22.95萬畝,茶葉產量9223噸。農庄經濟蓬勃發展,全縣已建和在建的休閑農庄37家,其中已建成20家。牧、漁業生產繼續保持穩定,全縣有效控制了禽流感沖擊,全年生豬飼養量56.25萬頭,比上年增長3.2%,肉類總產量3.29萬噸,比上年增長6.9%,家禽飼養量603.38萬羽,比上年減少11.0%,淡水產品產量2.44萬噸,比上年增長4.2%。
科技興農進一步深入。大豆蛋白纖維等一批高科技新品種、新技術進入規模化生產,全縣新增省級農業科技企業4家。生態農業建設全面啟動推廣,創新一批生態農業模式,「稻鴨生態共育標准」成為我縣首隻省級地方標准,新增國家綠色食品4隻,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20隻,省級無公害農產品12隻。農業產業化不斷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33.23億元,比上年增長21.3%,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家。
外向型農業持續發展。全年新建外拓基地10.50萬畝,累計達到84.80萬畝,擁有外建加工企業18家,其中2家被當地認定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外設市場及農產品直銷點205個,境外貿易公司7家, 境外農貿市場1家。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清水河道」建設全面展開,全年完成水利總投入2.65億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3.95千公頃,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4.54萬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2.67萬噸。
三、工業和建築業
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403.48億元,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363.25億元,利潤總額52.6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4.5%、23.8%、0.6%,其中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60.56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127.02億元,利潤總額40.8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9%、23.7%、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布及絲織品35.92億米,比上年增長14.4%;印染布113.51億米,比上年增長17.3%;化學纖維127.77萬噸,比上年增長20.2%。
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大紡織業升級勢頭良好,印染後整理技術加速推廣應用。規模以上非紡與大紡織業比重由上年的22.4:77.6調整為28.7:71.3。
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得到增強,循環經濟深入推進,省級以上新產品產值率達到7.1%。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項經濟效益指數綜合得分196.34分,萬元產值電耗497.53千瓦時/萬元,比上年下降4.4%,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下降13.1%。
規模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99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其中產品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達193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超10億元及以上的企業22家,超20億元的企業5家,超60億元的企業1家。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全縣上市企業累計達到8家,企業管理創新在全縣面上不斷推廣。
建築業發展迅速。完成建築業增加值76.40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實現利潤9.54億元,比上年增長37.5%,稅金總額11.28億元,比上年增長43.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425萬平方米。年末擁有特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家,一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0家,二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8家。2005年,共創建省級及以上優質工程36項,其中「魯班獎」(含參建)3項、「國優工程」2項、「鋼結構金獎」8項、「白玉蘭獎」5項、「錢江杯獎」10項。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投資總量繼續增加。全年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52億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工業性投資120.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城市建設及非工業投資55.44億元。
投資結構明顯優化。非紡與大紡織業的比重由上年的38.2:61.8調整為60.9:39.1,其中大紡織業完成投資46.90億元,比上年下降29.1%,非紡行業完成投資73.18億元,比上年增長78.9%。
投資強度不斷提高。全縣土地投資強度達到149萬元/畝,比上年提高20.6%。
房地產投資保持穩定。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7.88億元,比上年增長0.3%,開發面積328.1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7.9%,新開工面積109.98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5.42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53.1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8.8%。2005年,房地產企業新增二級資質企業1家。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銷售增長加快。全年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06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50.34億元,比上年增長16.6%;餐飲業4.72億元,比上年增長14.7%。
商貿設施不斷完善。輕紡城市場改造升級一期、國際貿易區一期基本完成,錢清原料市場改造一期進展順利,富麗華大酒店等一批商貿服務設施投入運行。農村現代流通網加快建設,全縣已開設農村放心店318家,學校放心店86家,在全國率先達到「鎮鎮有連鎖超市、村村有放心店」目標。成功舉辦了2005年中國(紹興)國際紡織品博覽會,實現商品成交總額16.78億元。
商品交易市場穩步發展。年末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74個,實現商品市場成交額471.91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中國輕紡城紡織面料市場成交額276.27億元,比上年增長7.0%;化纖布成交量27.34億米,比上年增長6.8%;錢清輕紡原料市場成交額173.14億元,比上年增長15.0%。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全年自營進出口總額達45.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自營出口33.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8%;加工貿易出口額2.83億美元,同比增長33.5%;進口總額11.70億美元,增長11.1%。出口呈現產品、市場、主體、貿易方式四個多元化趨勢,非紡產品出口增長15.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42.1%,出口的國家和地區達173個,出口額列前三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阿聯酋3.76億美元、美國2.63億美元、伊朗2.29億美元。全年有自營出口業績的企業由上年的726家增加到993家。加工貿易出口比重由上年的6.6%上升到8.4%。
利用外資難中求進。全年新批三資企業83家,增資調整43家,合同利用外資5.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1%,實際利用外資2.3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5%。濱海工業區和柯橋經濟開發區合同外資、實際利用外資分別佔全縣80.0%和82.0%。利用外資呈現出跨國合作意識增強、結構調整型、資源集約型項目增多等特點。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315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3.3%,全年新設境外窗口16家。
七、交通、旅遊業
交通設施不斷完善。全年完成全社會客運周轉量97885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2.9%,貨運周轉量69213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3.9%。2005年交通建設總投資6.4億元,城鄉公交候車亭建設全面啟動,新建候車亭1119隻,公交線路布局進一步完善。杭金衢高速公路紹興連接線提前通車,縣道公路砂改油工程全面完工,杭甬運河紹興縣段二期工程全面開工建設。年末,全縣公路通車里程807.93公里③。
旅遊業快速發展。出台鼓勵旅遊業發展經濟政策,通過舉辦「鑒湖金秋旅遊節」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打響了「稽山鑒水」旅遊品牌。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93.4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4.3%,境外遊客6.4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7.0%,其中外國人5.6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7.3%。實現旅遊總收入23.50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其中國際旅遊收入234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7.1%。
八、財政、金融
財政收入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42.32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13億元,比上年增長17.7%。財政在確保預算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時,積極優化支出結構,保障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全年財政支出18.90億元,比上年增長29.2%,其中: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支出0.49億元;城市維護費支出1.11億元;科教文衛支出5.38億元;撫恤和社會救濟事業經費以及社會保障補助支出1.28億元。
金融機構存貸款平穩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本外幣)455.52億元,比年初增加78.60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21.22億元,比年初增加28.8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本外幣)323.81億元,比年初增加41.76億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明顯進步。順利通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考核,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浙江省科技強縣」稱號。全年新建縣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14家,其中省級以上6家、市級7家,累計擁有廠辦科研機構142家。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2892人,其中高、中級職稱人員11661人。全年新實施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38項,其中國家級21項,獲得省科學技術獎5項,市級科學技術獎18項。全年專利申請數500件,獲國家授權專利229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全年共開發省級以上新產品69項,其中16隻產品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品。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8家,其中國家級2家,累計擁有縣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94家,其中國家級20家、省級22家。
創牌工作成效顯著。新增中國名牌產品4隻,國家免檢產品6隻,省名牌產品6隻,市名牌產品11隻;中國馳名商標3件,省著名商標14件,市著名商標40件,累計擁有中國名牌產品6隻,國家免檢產品10隻,浙江名牌產品32隻,紹興名牌產品56隻;中國馳名商標4件,省著名商標54件,市著名商標106件。
質量檢驗工作進一步加強。參與紡織品國標制定實現零突破,全市首隻紡織品國家標准—《阻燃織物》順利通過國家審定。對719家企業質量檔案實行動態登記,全年共完成省級定期監督檢查145批次,合格率為88.3%,對9596台計量器具實施強制檢定和周期檢定。
教育現代化加快推進。歷時兩年的高中段布局調整基本完成,提前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高中段普及率提高到96.5%。年末擁有普通中學32所,在校學生5.21萬人,專任教師3022人;小學145所,在校學生7.17萬人,專任教師2707人;中等職業學校5所,在校學生1.18萬人,專任教師476人。其中各類民工子女學校12所,中小學外來民工子女在校學生2.40萬人。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全年新增省市重點、示範、文明學校和示範專業94個,2005年,普通高考上線率94.5%,連續5年居全市第一,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項136個。全省首創村完小教師「三單制」免費培訓模式,全面培訓村完小教師近1200名,「三大培訓工程」扎實推進,共培訓農民2.45萬人,其中被征地農民1.50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大縣建設步伐加快。全縣共有縣級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鎮(街)文化站19個,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1個,全年書刊發行量491萬冊,公共圖書館圖書藏書量13萬冊。整合資源組建成立了紹興小百花藝術中心和紹興縣文化發展中心。新創建81個文化村、2個省級東海文化明珠鎮、2個市級文化示範鎮。實施「文化五進」工程,全年舉辦各類廣場文化活動37場,組織演出205餘場次,送電影下鄉1895餘場次,新編越劇大戲《越王句踐》。情景歌舞劇《在那紫薇盛開的地方》、蓮花落小戲《一隻紅木箱》等作品先後在國家、省評比中獲獎,陳飛榮獲第2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廣電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面完成廣播「村村響」工程,積極推進「村村閱報欄」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發展工作加強。紹興蓮花落、王星記扇被列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昌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衛生事業邁上新台階。年末擁有衛生機構3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3個,實有床位2556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2526張,衛生技術人員3673人,其中醫生1458人。社區衛生服務不斷深化,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六位一體」功能得到強化。疾病預防控製得到加強,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300/10萬以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穩步推進,參保人數達58.59萬人,覆蓋率達90.3%。愛國衛生工作成效明顯,國家衛生縣城創建成功並通過全國愛衛會考核驗收,新創建省級衛生村16個、社區1個、單位1個,市級衛生鎮2個、村13個、社區5個、單位1個。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擁有各類體育場館數23個,全年共獲亞洲級金牌2枚、全國級金牌6枚、省級金牌14枚、市級金牌100枚,體育成績躍居全市第一位,我縣籍運動員徐東香在第十屆全運會上獲得2枚金牌,成為全市唯一在全運會上獲得金牌的運動員。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大學生賽艇公開賽,精心組織全民健身宣傳月活動,舉辦了第三屆「柯橋杯」橋牌邀請賽、縣龍舟賽和中老年文體大展示等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動,共開展體育活動2296場次。柯橋街道湖濱社區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優秀全民健身活動站」,齊賢鎮獲得浙江省首批「體育強鎮」稱號。
十一、環境保護
生態縣建設全面推進。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復查,齊賢鎮成為我縣第三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年末,已建成省級生態鎮6個,市級生態示範鎮3個,市級生態示範村(場)23個,省、市、縣級綠色學校41所,省、市級綠色社區10個。其中百福園社區成為全市唯一一家首批全國綠色社區創建活動先進社區,夏履鎮中心校成為全國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先進學校。綠色認證取得重大進展,ISO14001認證企業突破100家。
十二、城市建設
城鄉面貌明顯改善。《紹興縣城鄉一體化規劃》、《縣城2006-2010年近期建設規劃》等各種規劃編制工作進展順利。建成區面積達到3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上年46.7%提高到54.1%,城市道路、市政環衛設施、環境景觀、河道整治和經濟適用房建設等「五大」工程全面實施。新農村建設穩步實施,全縣已有18個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26個村成為市級示範村。2005年,全縣各級投入資金2.6億元,新建小康住宅13.93萬平方米,新增村莊道路面積79.24萬平方米,新增通村公路10.62公里,新增綠化面積61.82萬平方米,新建公廁145隻。累計建成移民安置房3.46萬平方米,安置落實下山移民191戶。
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接待能力進一步提高,成功舉辦2005中國最發達縣域經濟論壇、中國中小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等各類活動和展會。城市設施不斷完善,全年新增城市道路路燈198盞,燈箱廣告457隻,建成區范圍內實有鋪裝道路長度89.06公里,鋪裝道路面積235萬平方米, 排水管道長度183公里,日供水綜合生產能力達51萬立方米。城市衛生治理能力日益加強,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60萬噸,垃圾無害化年處理量10.95萬噸,道路清掃面積已覆蓋250萬平方米。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據公安年報統計,年末戶籍人口為70.47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4.90萬人,女性人口35.5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49.5%和50.5%。出生人口6446人,出生率為9.15‰,死亡人口4884 人,死亡率為6.93‰,全年凈增人口1562人,自然增長率為2.22‰,比上年下降0.74個千分點。
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進展。計劃生育率達99.6%,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服務機制不斷創新,榮獲「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縣」稱號。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8元,比上年增長13.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241元,比上年增長14.4%。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6.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53.1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5.7%和36.2%,分別比上年降低0.5、3.4個百分點,年未每百戶居民民用汽車擁有量14輛。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年新增就業9653人,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6695人次,幫助385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年末城鎮職工登記失業率為3.8%。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能鑒定,全年共組織各類職業技術培訓21732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訓828人,參加技能鑒定10022人,核發各類職業資格證書8262本。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年末18.15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9358名企業退休人員人均每月享受952元的養老待遇。有13.67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范圍,其中12.11萬人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為3.24萬人發放養老金或生活補助費7339萬元。有12.80萬名職工參加工傷保險,為334名工傷職工支付工傷保險金519萬元;0.91萬名職工參加生育保險,為166名女職工支付生育保險金106萬元;5.71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為69.60萬人次支付醫療費用8619萬元;6.1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享受失業保險待遇5989人次;19.61萬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不含被征地農民),為7461名參保對象發放養老金442萬元。
新型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年末列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數9680人,比上年減少345人,723人得到國家撫恤、補助,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資金1153萬元。
社會福利事業成績顯著。年末擁有各類福利院20個,床位1348張,收養751人。社區服務設施184個,全年接收社會捐贈款390萬元。
註:①「五個年」是指「結構升級攻堅年」、「外貿轉型強化年」「城市功能建設年」「全面改革推進年」、「基層黨建深化年」。
②全縣公路通車里程807.93公里不包含村級道路、城市道路及兩個開發區內道路,為縣公路管理段統計數據。
③本公報所列各項數據為年度初步統計數據,部分數據未經紹興市統計局核定,今後均以《紹興縣統計年鑒》數據為准;
④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是按現價計算的初步核算數,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人均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
2006年一季度全縣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作者:徐建江 發布日期:2006-04-21 15:50 瀏覽次數:93
:
一季度,全縣經濟繼續保持持續較快發展態勢,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同時應清醒地看到,全縣外貿、外資、投資回落態勢尚未扭轉,橫向比較壓力進一步加大,影響經濟運行的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表
指標名稱 計量
單位 一季度 同比增長% 去年同期增長% 計劃完成進度%
生產總值 億元 - - 14.0 -
財政收入 億元 13.53 26.9 22.5 27.3
#地方財政收入 億元 7.32 31.8 25.4 30.8
自營出口 億美元 7.29 -4.9 27.7 19.2
實際利用外資 億美元 0.20 -27.0 -55.5 7.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29.72 -18.4 1.3 16.9
#工業性投資 億元 23.37 -12.5 5.5 18.8
城市建設及非工業投資 億元 6.35 -34.5 -9.3 12.7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億元 14.59 16.6 16.5 23.0
全部工業現價產值 億元 319.64 21.1 20.2 -
工業產品銷售收入 億元 306.14 20.5 21.5 18.3
利潤總額 億元 8.83 10.2 -26.5 -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6454 12.1 16.6 -
農村居民現金收入 元 4611 11.1 14.9 -
1、工業產銷銜接良好,運行質量明顯提高。
產銷銜接良好。全縣1-3月實現工業現價產值319.64億元,同比增長21.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7.72億元,同比增長20.5%。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06.14億元,同比增長20.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247.56億元,同比增長20.6%,產銷率達95.2%。非紡行業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力。1-3月份,全縣非紡實現工業總產值85.40億元,同比增長58.0%,增幅高出大紡織業(7.7%)50.3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1.6%。非紡行業增長點主要集中在PTA製造、銅鋁材加工、金屬製品業、水泥及水泥製品、客車製造等五類企業,除PTA製造(三鑫石化同比增長1263.8%)外,其他行業增長均在32%-78%之間。大紡織業由於受化纖行業增長緩慢的影響,全縣規模以上大紡織業增速為7.7%,增速比全縣平均低13.4個百分點。
效益回升明顯。工業經濟效益自去年5月份止跌回升以來,一季度繼續呈現加速回升的勢頭。1-3月實現利潤總額8.83億元,同比增長1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利潤6.31億元,同比增長16.0%,增速為2003年9月份以來最高。紡織業和非紡業實現同步增長,分別實現利潤3.06億元、3.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0%、17.0%。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得分181.06分,同比增加0.61分。主要原因是工業品出廠價格與原材料、燃料、動力價格剪刀差進一步縮小,一季度相差2.3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縮小7.61個百分點。主要原材料價格同比有所下降,如滌綸樹脂(切片)平均每噸由去年同期的10425萬元下降到9580元,同比下降8.1%,煤價同比平均下降4.6%,而同期工業品出廠價格上升1.9%,其中紡織品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揚2.1%。
運行質量提高。1-3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新產品產值28.65億元,同比增長34.2%,新產品產值率達11.1%,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萬元產值電耗492千瓦時/萬元,同比下降8.4%。
2、農業生產開局良好,農作物面積穩中有增。
一季度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8%。春耕生產開局良好,全縣春季農作物播種面積繼續穩定在25萬畝左右,春糧面積達到2.85萬畝,比上年同期增長6.8%,其中:小麥2.20萬畝,比上年同期增長13.8%。經濟作物受果用瓜、花卉苗木面積增長影響,雖然蔬菜面積有所減少, 但經濟作物面積仍增長1.8%,達15.61萬畝,其中:果用瓜、花卉苗木、蔬菜播種面積分別為0.50萬畝、4.15萬畝、7.40萬畝,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77.6%、5.1%、-3.3%。畜牧業生產形勢較為低迷。受畜產品價格走低、家禽飼養連續滑坡影響,一季度生豬飼養量27.42萬頭,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生豬存欄頭數15.69萬頭,比上年同期減少3.1%;出欄頭數11.73萬頭,比上年同期增長4.2%;家禽飼養量263.16萬只,比上年同期減少10.2%。
3、投資增速繼續回落,新開工項目有所增加。
一季度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72億元,同比下降18.4%,其中:工業性投資23.37億元,同比下降12.5%,非工業性投資6.4億元,同比下降34.5%。從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0.05億元,同比增
❻ 柯橋經濟怎麼樣
柯橋經濟比較發達的,算是紹興乃至浙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是亞洲最大的面料集散中心。
❼ 紹興的經濟
唐代以前,會稽一直是浙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所產的越國青銅劍,漢代到三國的銅鏡,唐及其以後的陶瓷、茶葉,隋唐開始聞名的絲綢,南宋時進入全盛期的紹興黃酒等,質量、產量都曾名揚海內外。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紹興府茶葉總產量達38.5萬多斤(《宋會要輯稿》)。明末清初,平水鎮逐漸成為浙東重要茶葉集散地。清末,每年從平水鎮運銷外洋的茶葉約為880萬斤,運銷國內的180萬斤(《會稽縣勸業所報告冊》)。同期,紹興黃酒每年釀造達30萬缸,計300萬壇(約7.5萬噸)。民國時期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生產停滯,民生凋敝。據《中國實業志》記載,21年(1932),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5縣茶葉總產量僅為16.71萬擔,紹興黃酒108萬壇(約2.70萬噸),蠶繭13.93萬擔,生豬飼養量6.22萬頭,糧食106422萬斤,其中紹興縣49390萬斤。紹興人口眾多,糧食不能自給,每年從蘇、皖、贛及省內金華、蘭溪、建德、桐廬等地運入2億斤左右。工業生產則更為薄弱,以當時較發達的紹興縣為例:」機制工業惟麵粉、碾米、電燈、絲襪四業,共12家,職工663人」(民國38年《紹興概況調查》);手工業6798家,從業人員24907人(酒坊203家從業人數無記載)。主要產品產量未見記載,而出口數為:錫箔320萬塊,紹酒108萬壇,茶葉12萬擔,腐乳13萬壇,各種綢緞(含官紗)19.5萬匹。據《浙江經濟年鑒》記載,至民國36年,工農業生產進一步萎縮,5縣糧食產量僅7.75億多斤,茶葉8.4萬擔,酒11285噸,錫箔90萬塊,春繭(收購量)8663擔。到解放前夕,紹興已陷入生產落後、百業蕭條、人民困苦的境地。1949年,全地區工農業總產值3.42億元,年人均僅153.4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62億元,佔76.52%,人均117.4元;工業總產值0.8億元,佔23.48%,人均36元。糧食總產量48.54萬噸,畝產114公斤,人均218公斤。發電量100萬千瓦時,黃酒1.26萬噸,棉布43.6萬米,綢緞54.29萬米,日用陶瓷7.87萬件。
紹興所屬五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行列。2012年紹興市工業經濟先抑後揚,農業生產平穩增長,工業增加值1738億元,比上年增長9.9%,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9億元,增長2.8%。生產總值(GDP)達到3620億元,比上年增長9.7%,人均GDP為73304元,增長9.4%。居民收入也實現較快增長,農村增速高於城鎮。
2012年,紹興市有效投資總體回穩,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23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其中工業投資881億元,比上年增長18.4%,總量居全省第一。基礎設施投資284億元,增長17.9%。社會消費穩重趨升,紹興市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9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全年旅遊總收入506億元,接待遊客4935萬人次。
201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967億元,增長8.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3億元,增長10.3%;固定資產投資2002億元,增長1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18億元,增長13.8%;外貿出口279億美元,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5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9618元,分別增長9.6%和10.8%;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城鎮登記失業率2.9%;人口自然增長率0.05%。;預計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例為2.1%。其中,生產總值增幅低於預期0.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增幅分別低於預期0.4和0.2個百分點。 新石器時期,越人使用骨耜、木耜和木鋤,從事稻作生產,開創境內水稻栽培歷史。
夏代,「大越海濱之民,獨以鳥(島)田」(《越絕書》),「復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吳越春秋》),開墾沼澤平原和丘陵旱地,種植水稻、麥黍等糧食作物。
春秋戰國,越王句踐採用范蠡、計倪之策:「兵之要在於人,人之要在於谷」,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強國之本。糧食作物擴大到粢、黍、赤豆、稻粟、麥、大豆、穬7類。東晉、南北朝,「墾起湖田」(《宋書·孔季恭傳》),出現一批地主庄園(別業),糧食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唐代,元稹在越州「命吏課郡人,冬築陂塘,春貯雨水,夏溉旱苗」,大量開發糧地。南宋,「仲秋種麥,春種八谷」,糧食種類增多。「處處稻分秧,家家麥登場」,全面推行麥稻兩熟制和麥肥(苜蓿)輪作制,糧食產量進一步增長。明萬曆年間(1573~1619),引入玉米、甘薯;清乾隆年間(1736~1795),引入馬鈴薯,旱糧迅速發展。民國時,糧食播種面積擴大。30年代,常年糧食播種面積為491.19萬畝,常年糧食總產量為1178.64萬擔,播種面積畝產240斤。但「紹興人口眾多,五穀出產雖豐,尚不能自給,豐年僅及全年需要額(供應量)之半,若遇荒年,則二三折不等」(民國22年《中國實業志》)。40年代初,日軍侵紹,農業生產遭受破壞。40年代後期,糧食生產恢復緩慢。 1949年,5縣耕地276.58萬畝,其中水田229.84萬畝,糧食播種面積425.18萬畝,總產量48.54萬噸,全年糧食畝產183公斤,播種面積畝產114公斤。50年代,以改革耕作制度為中心,形成三熟制為主體的耕作制度。1959年,糧食畝產331公斤,總產86.58萬噸,比1949年增長78.34%。60年代初,提倡復種指數越高越好、種植越早越好、播種越密越好,違反糧食作物生育規律,導致糧食減產。1962至1966年,開展群眾性科學實驗,實行科學種田,紹興縣東湖農場創造「良田、良制、良種、良法」四良配套經驗,被湖南省農業廳副廳長李炎巨譽為「遂成就東湖農學特色,在全國農業領域中獨樹一幟」。80年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業技術分級培訓到戶,年培訓20萬左右人次,農民科學種田水平迅速提高。1990年,開展噸糧田工程建設,52.75萬畝畝產超噸糧,佔全省首位;增產糧食7.6萬噸,佔全省增產總數的五分之一以上。紹興市糧地222.4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537.15萬畝,總產量186.20萬噸,畝產833公斤。紹興市是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蔬菜作物內容豐富,品種多樣的綜合農業種植區,又是以水稻生產為特色,雙季稻為主體的三熟制地區,擁有紹虞水網平原、新嵊盆地、三界—章鎮盆地和諸暨盆地「四大糧倉」。
2012年,紹興市農作物播種面積494.69萬畝,比上年增長0.9%,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77.23萬畝,增長0.5%。蔬菜、生豬、茶葉、淡水產品、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主導產業總產值126.84億元,占紹興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6.2%。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紹興市擁有各級各類農業龍頭企業1266家,同比增加58家,其中超億元企業64家,同比增加9家。至年末,紹興市農產品共有中國名牌產品12隻,中國馳名商標26隻,浙江名牌產品48隻,浙江著名商標65隻。現代農業和綠色農業發展取得較大成果。2010年有10個現代農業綜合區、27個主導產業示範區和39個特色農業精品園被批准列入省級現代農業創建點。新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9.81萬畝,累計達到89.07萬畝。新發展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149家,總數達1808家。紹興市共建立各類農業標准化示範區165個,示範推廣面積67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63隻、認證A級綠色食品53隻、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09個,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116萬畝,其中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68個,新認證綠色食品9隻。 春秋時期,越國境內已有銅錫開采、兵器鑄造、釀酒、繅絲、綢織、麻織和陶瓷等業。東漢時期,境內成熟青瓷的燒製成功,奠定了會稽作為我國青瓷發祥地的地位;銅鏡製作工藝的 迅速提高,使會稽成為江南鑄鏡中心,並在三國時期達到全盛階段。晉代,會稽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造紙、陶瓷業加快發展。隋代,越州絲織品列為貢品。唐代越州所產之越羅、剡藤紙、越窯青瓷,名重朝野。越窯青瓷以其「類冰」、「類玉」質地,達到生產鼎峰期。 宋代,紹興府制葯業、食品加工業日趨興盛,釀酒業更為聞名,酒肆遍布街頭,「蓬 萊春」等名酒譽滿江南。明代,紹興府出現一批釀酒、醬園工場,腐乳開始銷往海外。清代,釀酒作坊增加,規模擴大,黃酒最高年產量達7萬多噸,一批大釀坊紛紛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開辦批發零售業務,同時銷往東南亞國家。平水珠茶以其優良品質,大批加 工出口歐美及東南亞地區。紹興城區南街和華舍、齊賢等農村集鎮盛產的官紗、綢、緞,紹興柯橋周家橋一帶出產的黑白紙扇,新昌、嵊縣的工藝竹編等,陸續銷往國外。
紹興的近代工業始於清末。光緒二十一年(1895),使用機器的開源永絲廠在會稽縣白 米堰(今中塘鄉)開業,為浙江省近代首批工業企業之一。民國初年,紹興城區金恆豐鐵工廠、建新修理機器鐵工廠、華光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諸暨、嵊縣小型火力發電廠的建成,以及在此推動下發展起來的機器碾米、化工、印刷業,為紹興地區的現代工業奠定了基礎,並且促使傳統工業的改造和進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紹興地區各縣(市)人民政府一面盡快恢復生產,一面陸續新 辦紹興茶廠、新華印刷廠、新建染織廠、紹興酒廠、雲集酒廠,嵊縣新建機械修理廠,諸暨人民電廠,上虞利民米廠,新昌縣生產救濟院糧食加工廠等30餘家公有制工業企業,為以後的工業發展打下基礎。同時引導勢單力薄的私營小企業,實行私私合並;對火柴、肥皂、食油、毛 巾、棉布等生活必需品私營生產企業,從生產原料、資金及產品銷售等方面予以扶持,幫助克服困難,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穩定社會。
1979年起,工業生產迅速發展,先後建成紹興彈力絲廠、浙江滌綸廠、諸暨毛紡織廠、浙江建築衛生陶瓷廠、新昌毛紡織總廠、華越微電子有限公司等一批現代化企業。至1990年,紹興市已擁有紡織、食品、機械、冶金、化工、建材、電子等20多個工業部門,初步形成以輕紡工業為主體,釀造為特色,紡織、機械、食品三大工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
2010年,紹興市工業經濟以開展省級工業轉型升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契機,全力推進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取得明顯成效。紹興市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623.86億元,比2009年增長21%。其中:554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797.39億元,同比增長23.17%;完成銷售收入6993.85億元,同比增長23.08.73%;實現利稅588.87億元,其中利潤405.2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88%和35.77%,呈現效益增長高於產銷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完成出口交貨值1225.54億元,同比增長20.79%,繼續維持穩健增長勢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6.45%,比2009年提高0.65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總體處於」較為景氣區間」。 紹興市主要開發區及新區紹興高新區管委會 袍江新區 鏡湖新區 嵊州經濟開發區紹興生態產業園 柯橋經濟開發區 紹興縣濱海工業區 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諸暨經濟開發區 上虞經濟開發區 上虞杭州灣精細化工園區 參考資料來源 紹興地區貿易起源甚早,代有盛衰。早在戰國時期,大越城內就出現商事活動。范蠡經商「積著〔貯〕之理」,影響至今。秦漢時,城內商事活動已見記載,在郡城都亭橋有大市,越人於此為市,相傳即薊子訓賣葯處。東漢永建四年(129),吳、會分治,山陰成為會稽郡治,從此商業發展迅速。永和五年(140),會稽郡守馬臻主持修築鑒湖,為發展經濟奠定了基礎,加以漢代實施減賦政策,提倡「食貨並重」,境內商貿活動益見繁盛。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八月,孫權「遣校尉陳勛將屯田及作士三萬人,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雲陽西城,通會(稽)市,作邸閣」。其時,會稽郡為全國最重要的銅鏡、青瓷器交易中心,越布、絲綢市場海外有名。唐代,國家盛平,經濟發達,越州城不僅是一州首府,又是浙江東道節度使駐所,儼然一大都會。其越瓷、交梭、白紗、花紗、輕容、吳絹等聞名全國,暢銷各地,有「杭州在唐,繁榮不及姑蘇、會稽兩郡」之說。南宋,建都臨安,紹興當時與金陵不相上下,成為首都以外的全國兩大城市之一。宋高宗在此駐蹕逾年,城市擴大,市容繁華,街衢整齊,交通便利,商業發達,茶葉交易已居全國第一。元、明、清時期,紹興手工業發展迅速,促使商業繁榮,尤其是絲綢、釀酒等業,在全國已居重要地位。
鴉片戰爭後,紹興市場開始出現洋貨,民族工業興起,商品種類增加,行業擴大,專業分細。清宣統三年(1911),城內有行棧290家,其中米行60家、棉花行27家、煤油行7家;有商店1719家,計74個行業,如米業、酒業、醬業、茶食業、南北貨業、百貨業、綢布業、鍾表業、金銀業、油燭業、茶漆業、銅錫業等。民國前期,商業又有所發展。民國25年(1936),紹興城區商業有103個行業,計4887家,資本總額940.1萬元,年營業額4828.8萬元。據37年7月21日《紹興工商報》載,紹興商會調查統計,時有商店2471家,從業4518人。
1956年,紹興市被批准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有45個行業、5837戶、1.14萬人;直接過渡為國營商業的有98戶、331人;實行定股定息公私合營的有531戶、4325人;組織合作商店15個、79戶;合作小組361個、4713戶。此外,尚有416戶仍獨立經營,占總數的7.13%。
1978年起,改革商業管理體制,還權於企業;改革計劃體制,擴大非計劃商品供應;改革價格體制,開放商品價格。
1990年,紹興市社會農副產品收購總額212626萬元,比1978年增加8.21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58915萬元,比1978年增加6.3倍。紹興市零售商業機構48444個,為1978年的7.32倍;商業人員85605人,為1978年的3.59倍。紹興市商業零售機構中,國營和合作社商業佔6.44%,集體商業佔4.64%,個體商業佔88.92%。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國營和合作社商業佔56.96%,集體商業佔11.51%,個體商業佔31.53%。
交通
2012年,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額93.25億元,增長14.6%,投資額完成年度目標的124.33%。年末紹興市公路通車里程9081公里,同比增長0.02%。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投入資金8692萬元,完成農村聯網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設目標任務。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實施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紹興市更新農村客運班車94輛,農村客運通達率99.2%。公路營業性客運量17314萬人次,周轉量45.88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7%和1.4%;公路營業性貨運量7890萬噸,周轉量70.75億噸公里,兩者均比上年增長3.7%。
郵電
2012年郵電業務收入48.87億元,增長3.2%。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含小靈通)201.80萬戶,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45.98號線/百人。年末行動電話用戶數(通話用戶)436.45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99.44部/百人;互聯網用戶數(不含手機上網用戶)87.70萬戶。特快專遞業務發展迅速,全年特快專遞184.29萬件,同比增長11.8%。
金融
2012年年末紹興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4948.32億元,同比增長19.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945.72億元,增長14.0%。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3934.27億元,同比增長19.3%,其中短期貸款2839.61億元,中長期貸款951.88億元,分別增長18.1%和29.9%。
外貿
2010年,紹興市外貿出口首次突破200億美元,達210.89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33.80%,出口額佔全國總量的1.34%,佔比較2009年提高0.03個百分點。出口額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8位,增幅排名第6位;在地級市中排名第7位,增幅排名第4位。
紹興市共引進外資項目235個,新增合同外資14.46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53.56%;實到外資9.53億美元,同比增長17.52%,完成預計目標8.41億美元的113.30%。其中,市區新批外資項目34個,新增合同外資2.13億美元,同比增長13.36%;實到外資1.47億美元,同比增長6.47%,完成預定目標的83.70%。除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外,紹興市其他縣(市)、開發區均超額完成了預定的目標,其中上虞市實際利用外資達3億美元,居各縣(市)之首。
紹興市新批境外投資企業164家,總投資額29885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為28169萬美元,比2009年增長52.80%。紹興市已運營的107家境外投資企業總營業額106594萬美元,帶動出口98918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81.90%和87.50%。紹興市新簽承包勞務合同額52764萬美元,營業額50260萬美元,分別同比增長31.30%和18.50%。其中,實際境外工程營業額10095萬美元,同比增長11.70%。紹興市外派勞務49人次,期末在外人數309人。
❽ 柯橋區18年GDP是多少個億
2011年義烏gdp是700多億,柯橋所在的紹興縣是900多億。所以當然是紹興縣高,增長速度也是紹興縣快。義烏三產發達但是工業比較差,規模以上大企業相對較少。紹興縣的大企業比較多,但都比較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