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美國1994年gdp排名

美國1994年gdp排名

發布時間:2021-03-12 15:51:19

Ⅰ 世界各國gdp排名都是什麼樣的

具體排名如下(數據 來源:世界經濟信息網) 1. 美國,195558.74億美元 2. 中國,131735.85億美元 3. 日本,43421.6億美元 4. 德國,35954.06億美元 5. 英國,32322.81億美元 6. 印度,26074.09億美元 7. 法國,25865.68億美元 8. 義大利,19329.38億美元 9. 巴西,17592.67億美元,親,這個數據是專業數據,沒辦法自己寫出來的,無論怎麼查都是重復率高的,這些數據不可能偽造出來吧,而且也無法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哦。

Ⅱ 美國實際GDP數據 1994-2016

到這里抄找襲找看:經濟分析局
https://www.bea.gov/national/index.htm#gdp

Ⅲ 美國歷年經濟增長率,1990年到2009年,謝謝啦

手頭沒有那麼多資料,提供93-06的gdp增長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3.40%
11.80%
10.20%
9.70%
8.80%
7.80%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7.10%
8.00%
7.30%
8.00%
9.10%
10.10%
2005年
2006年
9.90%
10.70%

Ⅳ 1995-1994年美國經濟發展呈現的狀態是什麼

1994年,美國經濟擺脫爬行狀態,呈現出強勁復甦、穩定增長的勢頭。第一、二、三季度的增長率分別為3.4%、4.1%、3.4%,全年達到3.7 9,5。這表明美國經濟在周期性因素和柯林頓政府緊縮財政、緊縮貨幣的政策因素的雙重作用下已真正走入新一輪增長期,將對西方和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

Ⅳ 美國1940--1994年的經濟圖說明了什麼

要分三個時期來說明
一個是1939年世界經濟危機下的美國經濟-遭遇重創,急劇下滑
一個是羅斯福新政後的美國經濟-迅速復甦,獨步世界,領先全球,超級大國
一個是20世紀70年代後的美國經濟-經濟衰退,開始走向衰落。

上述三個階段,不僅要說從圖上看到了什麼,還要結合歷史知識,全方位地分析美國在各個時期的經濟政治及其國際地位

我的答案只是簡要的幾點,你自己還需要結合課本知識進行豐富和完善,。

這里有幾個關鍵的歷史事件需要聯系:1939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三次科技革命、石油危機、經濟滯漲等

個人觀點是這道題有點太老化了,跟不上形勢,應該把圖延續到今天,這樣,之後的信息技術革命(或者說柯林頓時期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因為這個時期,美國經濟結束了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衰落,再次興盛)、金融危機就都有了。

Ⅵ 有人說現代的中國相當於1980年的美國,1994年的日本,1997年的韓國這是真的嗎

國民生產總值說現代的中國相當於1980年的美國,1994年的日本這我倒信。
韓國國民生產總值什麼時候超過過中國???人類還是猴子的時候?

Ⅶ 美國經濟的經濟歷史

歐洲人來到美洲之前,當地土著居民與外界鮮有貿易來往。以伊洛魁人為例,他們的經濟以狩獵採集和農業為基礎。而在歐洲人來到美洲後,當地土著居民保有的經濟體制從此被殖民者帶來的歐洲貨品,火器,皮草貿易以及後來的戰爭,疾病,原著民土地的流失等深遠的改變了。
公元1492年,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西班牙皇室的贊助下啟航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航道,卻意外的發現了「新大陸」。隨後的一百年中,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等國的探險家們先後來到新世界尋找財富榮耀,和推廣宗教。不過北美的荒地起初未曾給這些探險家們很多黃金和榮耀,於是他們中許多人陸續的退出了這一事業。而北美真正意義上最初建立殖民地的一批人在隨後來漂洋過海來到新大陸。公元1607年,一小股英國殖民者在現弗吉尼亞州的詹姆斯鎮建立了英國在北美最初的永久性聚居地。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漫畫,顯示美國正在鋸掉一頭牛的角(象徵同英國商業關系的斷裂) ,一個苦惱的英國人正在觀看,其他的歐洲列強等著去擠奶。這幅漫畫代表了美國在獨立戰爭時期的經濟狀態。
早期的移民者有許多不同的原因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清教徒想在新英格蘭創建一個純潔的宗教。其它移民者,比如說佛吉尼亞, 主要的為了商業投機。英格蘭在擴大殖民地的成功以致於後來成為美國,是因為大量的使用特許持證公司。 特許公司是由一群股東(通常是商人和富有的農場主)構成,他們追求個人經濟利益而且有時還會服務英國國家利益。盡管它們作為金融私有的公司,英國國王為每個項目頒發了特許狀或者經濟特權以及政治和司法許可。各殖民地通常不會短期內看到回報,但是英國投資者會把他們的特許權轉讓給本地居民。這樣做的政治影響深遠,盡管當時少有察覺。各殖民地開始建立自己的生計,社區和獨立的經濟。
殖民地早期的繁榮歸功於毛皮貿易,但是在殖民地中,人們主要是居住在自給自足的小農場。而在少數一些小城市以及南卡羅來納和弗吉尼亞的些大型種植園里,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幾乎所有的奢侈品都通過出口煙草,稻米和靛藍來得以交換。
支持性產業隨著殖民地的擴張而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專用鋸床和磨坊開始出現。殖民地居民開始建立造船廠,同時製造漁船隊和商船。他們也建立小型冶煉廠。到了18世紀,局部的發展模式變得清晰:新英格蘭殖民地居民依靠造船和航運來積累財富;馬里蘭,弗吉尼亞和南北卡羅來納的種植園(其中不少使用奴隸),主要種植煙草,水稻和靛藍;中部的殖民地如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和特拉華主要經營作物和毛皮的航運。這個時期,除了奴隸之外,殖民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甚至超過了英國。而由於英國投資者的離開,土地開始向殖民地企業家開放。
從詹姆斯一世開始(1603–1625)就受控於英國的北美殖民地,在1770年時已經在政治經濟兩方面做好了加入一場新興的自治運動的准備。爭吵最早出現在與英國的稅收和其他方面;美國人希望修改稅收和法令來滿足他們對自治的要求,但是一部分人認為,越來越多的爭吵最終將引發一場抵抗英國統治,謀求殖民地獨立的戰爭。
崛起的中產階級借用了洛克的《再論公民政府》中的一句話「生命,自由,財產是不可剝奪的權利」作為自己的口號。和在17世紀18世紀的英國政局動盪中一樣,中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堅定的支持著美國革命。
雖然政治上的分裂,也許並不是殖民地居民的原始目的,但是獨立並且創造一個新的國家——美國,卻成了事情的最終結果。 1789年的美國憲法確定了在州際之間的商業貿易沒有關稅,整個國家是一個統一聯合的整體。在對聯邦的權利范圍的討論中,第一任美國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持有一個很寬松的界定。漢密爾頓利用國債建立了強大的國家信用,這些國債被貴族們持有(因為貴族們有利益驅動將國家保持在健康的狀態下),並利用進口關稅作為擔保。漢密爾頓相信國家能通過分散投資船運業,製造業和銀行業來實現經濟增長。他提議徵收保護性關稅來為政府支出買單,然而西部的農民很不滿政府徵收威士忌稅。1791年他從國會得到特許,成立了美國第一銀行,有效期至1811年。
托馬斯·傑斐遜和詹姆斯·麥迪遜反對建立一個極權中央政府(相應的也反對漢密爾頓大多數的經濟政策),但他們無法阻止漢密爾頓,因為當時漢密爾頓在華盛頓管理層里有著很大的權力和政治影響力。到了1801年,傑斐遜當選總統之後,開始推行一個分散的土地式民主(agrarian democracy),被稱為傑斐遜式民主(Jeffersonian democracy)。其理念是保護普通民眾免於政治和經濟上的暴政。他稱贊小農們是「最有價值的公民」。在他之後的麥迪遜總統讓銀行特許證於1811年到期,但在美國經濟走下坡路之後,於1816年成立美國第二銀行。 棉花在開始時只是小規模的在南部種植,後來由於艾里·惠特尼(Eli Whitney)發明了軋棉機,可以將原棉和種子以及其他廢物分開。所以棉花開始大規模種植。因為棉花的種植,一些使用奴隸的大型種植園讓一些家庭變的非常富有。
數以千萬計的移民向更加肥沃的美國中西部遷移。官方建立的國道和水路如「坎伯蘭大道」和「伊利運河」幫助大量移民向西部遷移並且將大量的農產品運往市場。自由黨人支持克萊的美國系統,它主張進行內部改進(道路,運河,港口)保護工業,並且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銀行。然而,自由黨人的立法程序被民主黨人阻止了。
總統安德魯傑克遜( 1829年至1837年)反對美國第二銀行,因為他認為美國第二銀行有利於他的敵人的既得的利益。在傑克遜第二次當選為美國總統的任期內,他拒絕恢復銀行的特許權並獲得了國會的支持。傑克遜反對使用紙幣,並要求向政府支付黃金和白銀硬幣。1837的恐慌使得經濟停止增長達三年之久。
鐵路是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之一。 關於鐵路是否是「必不可少」的,有許多截然不同的觀點,但毫無疑問鐵路是非常重要的。鐵路為經營大規模商業運作的新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創造了一個為未來商業所使用的藍圖。他們首先遇到管理的復雜性,工會問題及競爭問題。由於這些徹底的革新,鐵路成為首個大規模商業企業。
恐慌並沒有對在19世紀經濟快速成長的美國造成太大的影響.相對而言;對於美國人口成長,快數發展的農場及工業發展仍然相當穩定.當交通建設的改善和新市場的持續擴張;新的發明以及資本的投資,仍舊驅使著美國經濟引擎推動.蒸氣船的發明使得船運更加的方便及便宜;但是鐵路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更加全面性.不像是其他的交通運輸,鐵路在發展的期間受到了政府的許多支援,例如土地徵收以及開山辟路,隧道工程...等等.並且得到了許多的民間及一些歐洲企業的私人資助。
有一些人一夜致富但是大多數人卻失去畢生積蓄,然而願景以及海外資金,結合了黃金的發現以及對美國公共利益及私人財富的承諾,使這個國家有能力發展大規模鐵路運輸系統,奠定日後工業化的基礎。 表一: 美國鐵路里程(按美國各地區)1850年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新英格蘭 2,507 3,660 4,494 5,982 6,831 中部各州 3,202 6,705 10,964 15,872 21,536 南部各州 2,036 8,838 11,192 14,778 29,209 西部各州及區域 1,276 11,400 24,587 52,589 62,394 太平洋沿岸各州及區域 23 1,677 4,080 9,804 整個美國 9,021 30,626 52,914 93,301 129,774 來源: Chauncey M. Depew (ed.), One Hundred Years of American Commerce 1795–1895 111頁 18世紀,工業革命從北方開始,到19世紀初期時,迅速席捲了整個美國。
到19世紀中葉,盡管海上貿易通道仍被英國皇家海軍的炮艦外交主宰,但是美國的購買力水平已經超過沙俄、普魯士,並幾近與法國或印度相平。
到1860年, 阿伯拉罕·林肯任總統期間,16%的美國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全國三分之一的收入來源於製造業。城市工業起初僅限於東北部地區;棉布生產占據首要位置,製鞋業、毛紡生產和機械製造也在擴張。許多新的工人都是移民。從1845年到1955年,每年大約有30萬歐洲移民來到美國。他們中的很多都是窮人,留在了東部的城市,並且往往是他們剛到達時所在的港口城市。 而另一方面, 依然是農業地區的美國南方,對北方存在著資本和製造業商品上的依賴。 南方的經濟利益, 包括奴隸制的保有, 只有在南方控制聯邦政府的前提下才能收到政治力量的保護。1856年建立的共和黨,代表著工業化的北方。1860年, 共和黨和他們的總統候選人阿伯拉罕·林肯在奴隸制上持觀望態度,但在經濟政策上就堅定得多。1861年, 他們成功地出台了保護性的關稅政策。1862年, 第一條太平洋沿岸的火車線路被特許設立。1863年,一個全國性的銀行系統建立,用以資助美國南北戰爭;每個城市都設立了「第一國家銀行」,有些依然存留至今。
美國北方在工業化程度上對南方的的優勢確保了其在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中的勝利。北方的勝利決定了美國的未來及其經濟體制。奴隸制的廢除,使得南方的棉花大種植園收益銳減。在戰時和戰後迅速擴張的北部工業則繼續迅猛發展。工業化逐漸統領了美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社會和政治領域。南方種植園主的貴族統治宣告結束。
美國南方遭受了巨大的破壞,隨之而來的是貧困的糾纏。 重建期間鐵路建設獲得了大量的補貼(同時腐敗現象也很嚴重),但南方地區保持了其棉花生產的獨立性。曾經的奴隸轉變成了受雇勞工或佃農。隨著人口增長超過了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多潦倒的白人也加入了雇傭工人的行列。到1940年,卡羅萊納州的紡織廠,和阿拉巴馬州的鋼鐵企業,成為了少數起重大作用的製造行業。 南北戰爭結束之後迅速發展的美國經濟奠定了現代美國工業的基礎。1880年代,美國超越英國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從傳統上說,美國政府領導人大多不願意讓聯邦政府過多干預私人企業,但運輸部門除外。一般情況下,他們認可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理念,反對政府幹預經濟,認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僅限於執法、維持秩序。到了19世紀後期,當小企業、農場和勞工運動要求政府出面為他們調停時,這種態度才開始變化。 發生在1929年10月的華爾街大崩盤或許是金融世界遭受過的最大災難 。 大危機期間美國股市暴跌,大批企業破產,失業人數大量增加,銀行倒閉,生產持續下降。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木材競爭的緣故[來源請求];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整整十年期間美國失業率超過20%的高檔。
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 32 屆總統。他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新政」, 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 , 即復興、救濟 、改革 。由於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 。 新政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救濟工作 。 表2:大蕭條數據 1929 1931 1933 1937 1938 1940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GNP) 101.4 84.3 68.3 103.9 103.7 113.0 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122.5 108.7 92.4 102.7 99.4 100.2 工業生產指數 109 75 69 112 89 126 貨幣供應量 (十億美元) 46.6 42.7 32.2 45.7 49.3 55.2 出口 (十億美元) 5.24 2.42 1.67 3.35 3.18 4.02 失業率 3.1 16.1 25.2 13.8 16.5 13.9 戰時生產局負責協調整個國家的生產力,以優先滿足軍事需要。許多生產消費品的工廠轉而為軍事服務。汽車製造商開始製造飛機和坦克,把美國變成了「民主武器庫」(arsenal of democracy)。隨著國家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費品變得稀缺,政府建立了價格管理局,來防止通貨膨脹。價格管理局主要通過控制一些地區的租金,和一些普通消費品,例如糖,石油等;以此控制價格上漲。
1940年代早期,受益於二戰的影響,美國成功擺脫了大蕭條的陰影。但也有政治評論說弗蘭克林·羅斯福的社會民主政策對此也有貢獻,但批評說羅斯福的政策阻礙了經濟復甦,甚至讓情況變得更壞 。但至少經濟的復甦,有部分是因為其自我恢復的特性;大蕭條是美國歷史上第六次衰退。
6百萬婦女開始參與生產製造業的工作;這些臨時工作大部分都是製造彈葯。她們部分替代了男人在軍事中的位置。這些女工們被抽象成小說中的人物,女子鉚釘工。戰後,隨著男人們回到家鄉,很多婦女停止工作回到了家中。但二戰中使用女工的先例,為以後讓婦女加入美國勞動大軍鋪平了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70年代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華爾街在戰後享受了歷史上最長的一次牛市,股市幾乎毫無阻力的從1949年到一直上漲到1957年。美國政府當時參與社會福利和被艾森豪威爾稱為軍事工業復合體的政策一直延續至今。
從1975年到1979年,失業率總體上穩定下降,但不久後開始陡然升高。
里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里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遽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處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撤銷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
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成為當代名言,幾乎全部共和黨支持者都認為雷根經濟學是擺脫80年代初期衰退和最後擊敗蘇聯的關鍵,民主黨人士當時也無法反駁,直到21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後雷根經濟學才在世界范圍內遭到質疑,並認為80年代初的衰退只是利率上升過高以吸收市場流竄資金的後遺症,僅調低利率就能恢復經濟本來面貌,與雷根經濟無關。 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崩盤,蘇聯解體美國贏得冷戰,並打贏第一次波灣戰爭,國債增長75%,GDP增長69%,標准普爾500指數增長超過3倍。1994年到2000年期間,電腦革命的科技創新和實際產出增長,伴隨著溫和的通貨膨脹以及不到5%的失業率,伴隨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提供大量廉價產品進入美國刺激消費,隨之而來的是暴漲的股票市場,以及互聯網繁榮相對於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美國顯得崛起之勢明確。
90年代後期市場的熱點是高科技的首次公開發行和互聯網公司。然而到了2000年,網路泡沫化股票估值產生崩跌,從2000年3月,市場開始釋放出90年代大約50%到75%的增長。2001年經濟惡化,國民產出只增長0.3%,但失業率和破產數量都大幅上升,帶來了21世紀初的衰退,但也有人常常把這次衰退歸咎於九一一恐怖襲擊。

Ⅷ 我想要美國2001年經濟發展數據

美國:進入衰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肖煉

自2000年第三季度以來,美國經濟增速放緩。2001年第一季度GDP增幅降為1.3%,第二季度又下探至0.2%,創近十年以來的新低。美國經濟告別「長期繁榮」,開始步入慢車道。「9·11」恐怖襲擊事件對美國經濟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將進入衰退。這已引起世界各國經濟界的密切關注。

一、2001年美國經濟增長結構分析

2001年前兩季度美國GDP按年增長率計算的累積總值(總供給)分別為10.14萬億美元和10.20萬億美元,分別增長1.3%和0.2%(見表1和表3)。從總需求方面看,第一和第二季度國內總消費分別增長0.7%和0.4%;私人消費支出增長3.0%和2.5%;非居民投資分別下降0.2%和14.6%;居民投資增長8.5%和5.8%;商品和服務出口下降1.2%和12.2%;商品和服務進口下降5.0%和7.7%;政府消費和總投資增長5.3%和5.4%。另外,前兩季度通貨膨脹率為3.3%和2.2%;失業率為4.5%和4.9%。公司稅後利潤分別大幅下降57.9%和28.5%(見表1)。

表1 2000——2001年美國經濟主要指標 %

2000
2000(1)
2000

(2)
2000

(3)
2000

(4)
2001(1)
2001(2)

GDP
4.1
2.3
5.7
1.3
1.9
1.3
0.2

國內總消費

私人消費支出

非居民投資

居民投資

商品與服務出口

商品和服務進口

政府消費支出和總投資
4.8

4.8

9.9

0.8

9.5

13.4

2.7
3.5

5.9

15.8

8.5

9

17.1

-1.1
6.3

3.6

12.2

-0.8

13.5

16.4

4.4
2

4.3

7.1

-10.4

10.6

13

-1.8
2.2

3.1

1

-1.1

-4

-0.5

3.3
0.7

3

-0.2

8.5

-1.2

-5

5.3
0.4

2.5

-14.6

5.8

-12.2

-7.7

5.4

通貨膨脹率

公司稅後利潤率
2.3

51.2
3.8
2.1
1.9

2.2
1.8

-47.4
3.3

-57.8
2.2

-28.5

失業率

4.5
4.9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2001年8—9月統計資料。

下面接著分析總需求各部分對GDP的貢獻度,即分析第一季度GDP的1.3%增幅和第二季度0.2%的增幅,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表2顯示,私人消費支出貢獻度分別為2.05%和1.68%,其中,耐用消費品為0.83%和0.57%;非耐用消費品為0.49%和0.08%;服務為0.73%和1.03%。國內私人總投資對GDP起到向下拉動的作用,分別為-2.25%和-2.29%;其中,非居民為-0.02%和-2%;建築業有升有降,分別為0.39%和-0.48%;設備和軟體為-0.41%和-1.52%;居民固定資本投資的貢獻度是0.35%和0.24%。庫存也制約了經濟增長,分別為-2.6%和-0.43%。商品與服務凈出口的貢獻度基本上是消極的,分別為0.63%和-0.26%;其中,出口貿易為-0.13%和-1.41%(服務出口貿易為順差,商品出口貿易為逆差);進口貿易為0.76%和1.15%(服務進口貿易為逆差,商品進口貿易為順差)。政府消費支出與投資對GDP的拉動作用為0.92%和0.94%,聯邦政府為0.19%和0.09%;其中,國防為0.28%和0.09%;非國防為-0.09%和0.0%;州與地方政府的拉動作用為0.73%和0.85%(見表2)。

表2 2000——2001年美國總需求各部分對GDP的貢獻度 %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1(1)
2001(2)

GDP增長率
2.3
5.7
1.3
1.9
1.3
0.2

私人消費支出貢獻度
3.49
2.5
2.88
2.14
2.05
1.68

其中:

耐用消費品
1.46
-0.21
0.65
-0.17
0.83
0.57

非耐用消費品
1.01
0.95
0.84
0.12
0.49
0.08

服務
1.47
1.75
1.38
2.19
0.73
1.03

國內私人總投資貢獻度
-0.08
3.25
-0.51
-0.42
-2.25
-2.19

其中:

1.固定資本投資
2.24
1.49
0.44
0.09
0.33
-1.76

(1)非居民
1.88
1.52
0.91
0.13
-0.02
-2

建築
0.26
0.35
0.45
0.24
0.39
-0.48

設備和軟體
1.36
1.17
0.46
-0.11
-0.41
-1.52

(2)居民
0.36
-0.03
-0.47
-0.05
0.35
0.24

2.庫存
-2.32
1.76
-0.95
-0.5
-2.61
-0.43

商品與服務凈出口貢獻度
-1.32
-0.84
-0.7
-0.39
0.63
-0.26

其中:

出口
0.95
1.42
1.13
-0.46
-0.13
-1.41

商品
0.64
1.11
1.36
-0.58
-0.19
-1.46

服務
0.31
0.31
-0.22
0.12
0.06
0.05

進口
-2.26
-2.26
-1.84
0.07
0.76
1.15

商品
-1.85
-2
-1.48
0.07
0.87
1.22

服務
-0.41
-0.26
-0.36
0
-0.11
-0.07

政府消費支出與投資貢獻度
-2
0.78
-0.32
0.58
0.92
0.94

聯邦
-0.84
0.9
-0.66
0.27
0.19
0.09

國防
-0.87
0.56
-0.42
0.38
0.28
0.09

非國防
0.03
0.34
-0.24
-0.11
-0.09
0

州與地方
0.64
-0.12
0.34
0.31
0.73
0.85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2001年 9月13日。

表3 1999—2001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 10萬億美元

1999
2000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1(1)
2001(2)

GDP
9299.20
9872.90
/
98857.60
9937.50
10027.90
10141.70
10201.60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2001年8—9月統計數據。

二、美國經濟下滑原因的分析

世界各國學者對美國經濟下滑的原因有各自不同的解釋。

1.國內私人總投資大幅下挫。以上經濟結構分析表明,2001年美國經濟下滑的最主要

原因是投資需求不足。例如,2000年第二季度美國私人投資拉動GDP增長3.25個百分點,而2001年同期卻帶動GDP下降2.19個百分點。其中,外國投資下降是國內總投資下降的主要原因。例如,2001年第二季度外國投資下降-14.6%(主要是對設備和軟體的投資大幅下降),而2000年同期外國投資卻增長了12.2%(見表1)。應該指出的是,本國居民投資影響不大,基本保持與2000年相近的水平。

美國經濟發展長周期的「財富效應」提高了消費者的消費預期, 這種誤導在經濟擴張期時起過熱的「乘數」效應。納斯達克指數四年內番了5翻。錯誤的需求信號,尤其是通訊、計算機、國際互聯網等產業10個部門的膨脹需求,導致許多風險投資公司將大量資本注入盈利微薄的項目。房地產也成為風險資本追逐的對象。短期內,大量投機資本以較低的成本注入「新經濟」部門。股票價格的飈升和財富的增值又極大地刺激了投資需求。

信貸市場為公司和個人提供了大量的貸款。盡管美聯儲在經濟繁榮期間對銀行放鬆貸款提出警告,但是貸款條件非但沒有緊縮,反而不斷放寬。大量資金湧入「新經濟」部門,尤其是進入電訊產業部門,從而吊高了這些部門貪「吃」的胃口,在電訊系統和基礎設施方面引起新的競爭。

然而,金融市場並沒有提供融資支持,通訊公司就用其設備來填補資金缺口。這樣,「拍賣融資」(Vendor Financing)就成為10個「新經濟」部門一種時髦的競爭銷售方式。製造業公司為了贏得購買通訊設備的合同,以相當於銷售價格幾倍的報價成交。一些大公司用抵押貸款的方式,將資金投入「新經濟」部門,而這些投資已經大大超過了實際資金流量的需要。

計算機「新千年現象」對錯誤引導需求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於擔心舊計算機和軟體在的2000年初出問題,許多大公司在1999年末以前凍結了計算機系統,擱置計算機購買項目,在2000年初又重新啟動擱置的項目,導致10個「新經濟」部門需求倍增,從而扭曲了「新經濟」部門的需求。另一方面,2000年後的計算機系統進一步創新,大多數使用者沒有進一步升級換代的更新要求,致使過剩的需求暴露出來。誤導的過剩供給在經濟收縮時起到過冷的「乘數」效應。這種現象在所謂「新經濟」部門表現的十分突出。這些部門的供給超過需求的2-3倍,大量庫存誘發的惡性競爭導致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暴跌幅60%以上。供給過剩的負面效應導致需求萎縮。

由於私人投資下挫導致股市下跌,股票價格開始下滑。抵押資本變得昂貴而不流行。資本市場的損失約為美國半年GDP的總值。信貸市場開始緊縮。拍賣的風險延伸到公司債券的利率。銀行緊縮對工商業放款的標准和條件。從2000年中期開始,工商業需求收縮。企業存貨堆積如山,生產能力大大過剩,產品銷售放緩。2001年第一季度的庫存拉動GDP-2.61%(見表2),創近年來的新紀錄。

2.公司利潤下降以及相關勞動生產率的下降。2000年美國公司稅後利潤增長51.2%,2001年前兩季度卻分別下降-57.8%和-28.5%(見表1)。IT產業勞動生產率下降尤為明顯,例如,1990—1995年的計算機年增長率從16%提高到1995—1999年的32%。IT公司從1990年的不到7萬個增加到1997年的15萬個,2000年後大多數公司都掙不到錢。1999年末和2000年初,大量風險投資通過股票初始發行(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湧入IT產業,IPO超過1000億美元,超過同期日本、德國、英國總和的60%。勞動生產率從1990—1995年的1.26%提高到1996—1998年的3.16%。2000年下半年和2001年初,由於生產萎縮,勞動生產率下降,如果需求繼續萎縮,勞動生產率的下降要持續到2001年末或2002年。

3.商品與服務貿易逆差。2001年前兩季度的商品與服務貿易逆差分別為-95.023億美元和-88.936億美元;經常項目逆差為-111.778億美元和-106.498億美元(見表4)。商品與服務貿易對GDP的貢獻度分別為0.63%和-0.26%,好於2000年同期-1.32%和-0.84%的水平(詳見表2)。該項指標表明,商品與服務貿易逆差對美國2001年經濟下滑有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進出口大幅下降,分別為-7.7%和-12.2%,其下降幅度超過2000年同期水平(見表1),這將對2001年下半年和2002年的經濟增長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表4 1999——2001年美國國際收支平衡表 百萬美元

1999
2000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1(1)
2001(2)

經常項目
-324364
-444667
-104903
-108134
-115305
-116324
-111778
-106498

商品和服務
-261838
-375739
-87322
-90784
-97340
-100293
-95023
-88938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2001年8——9月統計數據。

4.政府消費支出與投資,尤其是國防投資對經濟下滑起到抑製作用。柯林頓執政期間對國防投資基本上是負數,布希上台後前兩個季度的國防開支對GDP的貢獻度分別為0.19%和0.09%,而非國防開支對GDP的貢獻度為-0.09%和0.0%,由國防開支引起的政府總投資增長率達到5.4%,超過GDP的增長速度(見表1和表2)。

5.經濟周期自身發展的要求。美國經濟經歷了歷史上最長的擴張期之後,面臨著收縮期的壓力。經濟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經常發生周期性的上下波動,不可能長期直線增長。從美國經濟發展史上看,1854-1938年的21個周期中,收縮期和擴張期平均各為26個月。1945-1982年的8個周期中,收縮期平均為11個月,擴張期平均為44.6個月。1991—2000年經濟收縮期僅9個月,經濟擴張卻高達115個月以上。實際上,美聯儲在1999年底和2000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過熱時,就一直努力(7次加息)使過熱的經濟冷卻下來。東亞金融危機幫了格林斯潘的忙,也許美聯儲做得有些過頭,但總的來說還是符合預定的目標。經濟增長速度的減緩是期待中的事,並不是一個突發事件。目前,美國經濟下滑,意味著新的收縮期即將來臨,而收縮期的長短將取決於美國及全球經濟的發展狀況。

三、關於美國經濟的辯論

1.如何評價「新經濟」。有人認為,「新經濟」的破滅是美國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然而,有人卻認為,柯林頓的「新經濟」政策使美國經濟擺脫「滯脹」,持續了美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無通貨膨脹的高速增長。新經濟向傳統經濟提出挑戰:首先,使菲利浦斯曲線失靈。其次,曾作為資本主義腐朽性之一的「孿生赤字」已變成「單生赤字」(國債)。當亞洲國家包括日本和中國靠積極財政(赤字財政)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美國卻在為如何處理財政盈餘而爭吵。但是,「新經濟」好景不長,美國納斯達克股市暴跌,把「新經濟」打入谷底。「網路泡沫」的破滅,引起世界各國對美國經濟發展前景的普遍擔憂。關於新經濟的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科技進步和信息技術作用的看法不同。新經濟論認為,科技進步和信息技術使智力要素超過資本和體力勞動要素,革新將比大規模生產更重要。新經濟的反對者則認為,智力不能替代資本,科技進步的作用不像人們說的那麼大,「盡管在新技術領域投入了成百億美元,生產率卻幾乎沒有什麼變化:近20年來只提高了一個百分點,而在1950—1970年的20年期間卻提高了兩個百分點」。新經濟論者則認為,這些統計數字是錯誤的,因為傳統的工業生產率衡量標准已不適應以高技術和服務為主的新經濟。

新經濟時期人們極度樂觀和追逐時髦的行為。結果樂極生悲。人們對技術創新的含義發生誤解。例如,IT技術可以通過吸納信息來降低成本,但是,過量信息攝取會與企業的市場業績不一致。消費者也可以憑借較好的價格信息而使自己變成為生產者,從而擴大市場供給。如果技術變化范圍迅速擴大,進入市場的金融障礙降低,對已經佔有市場份額公司的投資者是否會讓該公司繼續留在這個市場,抑或在這個市場發生「毀滅性」變化之前就逃之夭夭。人們以為在新經濟下通過擴大需求來擴大規模經濟和降低價格。但是,這種過剩的需求帶來的卻是通貨膨脹。在需求變化太快、不易把握的情況下,緊縮存貨控制會使生產在短暫期間發生巨大的變化。存貨將不再成為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緩沖器。快速的生產調整避免過去商業周期中的非平衡現象。先進的信息技術不能消除潛在的金融風險,它只能提供防範實際風險的技術手段,以及減輕金錢財富損失的程度[①]。

第二,對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關系的看法不同。傳統理論認為,失業率降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通貨膨脹。1996年以前,美國學術界還認為,只要失業率降到5.5—6%以下,就會引發通貨膨脹。而近3年來的經濟事實是:失業率在4%以下,年均經濟增長率接近4%,通貨膨脹率卻在2%以下。看來,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再靈驗,低失業率和低通貨膨脹率不能並存的理論失效(菲利普斯曲線失效)。新經濟論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高新技術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從而抑制了通貨膨脹。新經濟的反對者則認為,通貨膨脹並沒有熄滅,仍存在復發的潛在危險。

第三,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同看法。新經濟的反對者認為,經濟全球化加深人們之間的隔閡,通過網路進行投資的人和把錢存在銀行的人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美國工會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服裝、製鞋等)的工人也反對經濟全球化。新經濟論者則認為,經濟全球化使美國的外貿依存度提高,有利於開拓海外市場、引進國外競爭、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生產率,創造更多新的就業機會。筆者認為,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或新的生產方式,它既不像人們在美國經濟泡沫增大時吹噓得那麼與日升天,也不像人們目前在美國經濟下滑時把它打入冷宮。盡管新經濟發展不成熟,但它將對美國經濟產生長遠的影響。

2.如何評價美國經濟短期下滑與長期增長的關系。一種觀點認為,美國經濟將在2001年年出現大幅度下滑,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將會緩慢的穩步上升,這種走勢會持續到2002年。2001年美國經濟的增長率是1.6%,大大低於上年的修正數字4%,2002年的增長率將會是2.6%,2003年是3.6%。電信部門的恢復要比整個美國經濟的恢復慢一些,估計要等2—3年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增長。美國經濟正處於信息技術革命的中途,其應用帶來的生產率的增長估計還會持續衣一二十年的時間[②]。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預測,2000—2008年,非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2.3%,1973—1990年為1.4%,1990—2000年為2.2%。2000—2010年,GDP增長率為3.4%,失業率為5%。

9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增長是「結構性」的,還是與需求迅速提高相關的暫時性改進?許多人認為,結構性的增長與大量投資相聯系。但是,投資盡管很高,卻難以支撐目前的發展。過熱的投資拉動了勞動力的生產率,卻損害了資本的生產率。然而,還不清楚,90年代後期的勞動力效用是否過度擴張,在目前經濟下滑的期間是否把它拉回來。

從美國經濟長期走勢看,90年代末以來,美國經濟的生產率與25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1995-1999年的5年間,美國經濟生產率年均增長4.8%,這個增長率近一半的貢獻來自勞動力資本投入的增加,這是勞動力資本的一個自然增長率,而且它還得益於美國90年代初失業率的下降。另外一半多一些的貢獻(2.1%)來自平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個時期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是25年前的2倍[③]。這些數字表明了一些基本事實,但是如何解釋這個事實仍然存在爭議。

美國西北大學的Robert Gordon認為,美國經濟生產率的提高只是暫時的。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美國經濟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美國經濟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而且這一趨勢至少還將持續二三十年的時間。格林斯潘就屬於後者。美國的貨幣政策在過去的5-6年中非常成功。鑒於美國經濟90年代末的加速增長,失業率持續下降,從1992年的7%強逐漸下降到目前的3.8%,一些持有傳統經濟理念的人開始警覺。格林斯潘則認為,目前還看不到通貨膨脹的跡象,最好暫時不要採取過激的行動。

2001年初以來,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大大放慢,但恐怕要等到9—18個月之後才能看出上述兩種流派的觀點誰更為有力。2001年美國經濟的生產率增長會大幅度下降,在經濟增長全面放慢之後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結果,美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一個較長時期的現象[④]。

3.如何評價美聯儲的貨幣政策[⑤]。降低聯邦基金利率的貨幣政策通過三個渠道影響美國經濟:一是降低借款利率,從而刺激消費和投資;二是低估美元,從而刺激凈出口;三是增加資產價值(通過Tobin』s q, 即q = 公司市場價值/公司資產配置成本),從而刺激消費和投資。如果聯邦基金率每提高1%,1年後的GDP提高0.6%,2年後提高1.7%[⑥]。照此推理,2001年9次降低聯邦基金率利率4.0%,1年後的GDP將提高2.4% ,美元將貶值5%以上,長期債券利率提高0.75%以上。目前降息效果不明顯,可能要在2002年秋季見效。在降息問題上,美國國內存在三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是主張限制放鬆銀根。持此觀點者認為:2001年下半年,公司存貨和預期銷售都會被消化,美國經濟重返原來升勢。盡管資本市場問題很多,但都會一一解決。他們主張,應該大大限制進一步放鬆銀根的貨幣政策。二是主張繼續降息。持此觀點者認為:建立在存貨和固定資本基礎之上的商業支出還有一段路可走。消費者需求舉步維艱是因為就業狀況不好,股票市場財富縮減。因此,為刺激經濟,美聯儲還應該下調利率1—2個百分點。三是極度悲觀觀點。持此觀點者認為,美國泡沫經濟帶來巨大的經濟失衡,經濟蕭條和衰退的時間不是幾個季度而是幾年。因此,要進一步加大降息政策的力度。目前的經濟形勢可能會讓美聯儲更多考慮資產價格問題,格林斯潘在股票市場的泡沫面前顯得太膽小,這將使經濟波動更加復雜化。

4、如何評價強勢美元和經常項目逆差的矛盾。2000年,除美國之外的世界儲蓄額超過5萬億美元,其中,22%的儲蓄流入美國。美國4000億美元的逆差相當於世界儲蓄總額的8%。外國投資者將繼續拿出其年儲蓄的8%向美國投資。畢竟,美國1999年吸納了全球產品的28%,美國的證券市場交易佔全球交易總額的一半。1999年美國國民儲蓄總額的44%流向國外。2001年,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將達到4500億美元以上,佔GDP的4.4%(1999年為3.6%)。

凈資本流入導致經常項目逆差。為什麼外國資本大量流入美國市場,原因在於:(1)美國經濟強大,佔全球經濟的1/4以上。(2)50%以上的國外客戶是為了尋求較高的利差(高於日本和歐洲)。(3)處於資本安全考慮,世界其他地區,如發生金融危機的地區的利率大大高於美國,但是由於政治和經濟的不穩定性,也難以與美國爭奪資金。(4)美國證券資本的回報率也大大高於日本歐洲,以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5)美國資本市場交易成本低。其流動性大大高於世界其他資本市場。(6)美國公開資本市場比世界其他地區的市場更加註重保護創新和中小投資者,反對內部交易。(7)美國經濟比較穩定,又有活力,不像歐洲和日本那樣死氣沉沉。因此,大量外國資本湧入美國市場推動美元走強,結果使外國產品更具有競爭力,從而導致美國大量的經常項目逆差。

外國投資有利於美國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創新,外國投資在美國獲得10—15%的回報,美國也可從中獲得5—10%的回報,大家都獲利,何樂不為。美國1999年商業投資佔GDP的12.9%,達到近幾年的最高水平。1993—1994年的商業投資在11%以下。80年代,大量外國資本購買美國政府債券,資助了美國的預算赤字。1998年以後,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繼出現預算盈餘。外國投資對美國的貢獻,不僅增加了商業投資,解決了頭疼的預算赤字,而且還降低了居民的儲蓄率。同時,美國公司面臨外國產品的激烈競爭,產生政治壓力,要求實行保護主義以及濫用美國貿易的反傾銷法 [⑦]。

如果強勢美元與經常項目逆差持續下去,將有損於製造業部門復甦;如果大幅度貶值,又會引起金融市場混亂。許多企業和經濟學家認為,為解決逆差問題,美元應該貶值,使外國進口商品變貴,從而提高美國出口產品競爭力,同時吸引更多的外國新資本流入。在一片要求美元貶值的呼聲中,布希政府首席經濟顧問林德賽撰文提出,布希政府將繼續推行「美元強勢政策」,其理由在於:

第一,美國從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元以及持有美元資產中大獲其利。外國投資通過擴大資金供給擴大美國的資本市場,降低美國借款者的凈成本,使美元資產更具吸引力。美國境外流動的美元佔全部美元現鈔價值的70%以上。美國資本市場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數萬億美元資產的投資機會。70年代,全球對美元信心下降是因為美元的購買力變弱。80年代,美國選擇強勢美元的政策,從而導致世界對美元信心持續20多年的增長,而且外國投資者願意持有美元資產,包括持有不能增值的美元現鈔以及非現金支付工具。美元主宰了世界金融市場,這種主宰作用還在不斷加強。

第二,有利於繼續推行無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保持美元的購買力以及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強勢美元」政策使投資者認為美國是最具有吸引力和最安全的投資場所。布希政府實行的預算盈餘和減稅政策,擴大勞動力和資本供給,鼓勵創新,這些都需要「強勢美元」政策支持。

第三,有利於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維持美元信心。其好處在於:(1)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美元堅挺有利於國際支付;(2)非美國居民持有美聯儲4000億美元有價證券,每年平均支付的利率近200億美元,僅佔5%。(3)大量的國外投資不僅擴大了美國資本市場規模的深度和廣度,而且加速了資本的流動性,使美國公司籌集到其競爭對手難以獲得的資金,從而降低融資成本。例如,在冷戰的80年代,美國政府利用「強勢美元」信譽而大量借錢,重新建造國防,拖垮了原蘇聯。在和平的90年代,巨量的國外投資使美國在通訊基礎設施和計算機領域取得技術領先優勢[⑧] 。

5.如何評價勞動力市場繼續緊縮和通貨膨脹問題。一種觀點認為,美國經濟走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年來勞動力市場太緊,緊縮的勞動力市場會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導火索之一是石油價格的大幅波動。實際上,即使能源價格和匯率不出問題,對付通貨膨脹問題的政策比目前採取的政策顯得更為重要。在生產率大大低於90年代後半期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不得不放開。

美聯儲的對應措施是從1999年中期開始將聯邦基金儲蓄率從1999年6月的4.75%提高到2000年5月的6.5%。因此,一些人把經濟滑坡歸罪於美聯儲的緊縮政策。2001年美聯儲開始調整了貨幣政策,9次降息使聯邦基金率降回到2.5%。實際上,長期利率從2000年上半年就開始下降。也就是說,在美聯儲實行放鬆貨幣政策之前,房地產業的成本就已經大幅度下降。

另一種觀點認為,目前美國失業率太高,達4.9%。但持異議者認為,4.9%的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盡管沒有準確定義,但一般教科書認為在5—6%),同時,美國普遍認為,問題不在於失業率高,而在於高質量的勞動力奇缺。

四、美國經濟發展趨勢

為了說明美國經濟的今後發展趨勢,筆者用表5列示美國從1991年到2002年的經濟發展趨勢,並對今後的發展做出預測。

表5 1999—2001年美國經濟走勢

Ⅸ 美國近十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億美元)

美國國內生產總值 (數據來自世華財訊)
單位:十億美元

年份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年份 實值 環比% 同比% 實值 環比% 同比% 實值 環比% 同比% 實值 環比% 同比%
2008 11,646.00 0.90 2.50 11,727.40 2.80 2.10 11,712.30 -0.50 0.70 -- -- --
2007 11,357.80 0.10 1.30 11,491.40 4.80 1.80 11,625.70 4.80 2.80 11,620.70 -0.20 2.30
2006 11,217.30 4.80 3.10 11,291.70 2.70 3.20 11,314.10 0.80 2.40 11,356.40 1.50 2.40
2005 10,875.80 3.00 3.20 10,946.10 2.60 2.90 11,050.00 3.80 3.00 11,086.10 1.30 2.70
2004 10,543.60 3.00 4.10 10,634.20 3.50 4.10 10,728.70 3.60 3.20 10,796.40 2.50 3.10
2003 10,126.00 1.20 1.50 10,212.70 3.50 1.80 10,398.70 7.50 3.10 10,467.00 2.70 3.70
2002 9,977.30 2.70 1.00 10,031.60 2.20 1.30 10,090.70 2.40 2.20 10,095.80 0.20 1.90
2001 9,875.60 -0.50 1.90 9,905.90 1.20 0.60 9,871.10 -1.40 0.40 9,910.00 1.60 0.20
2000 9,695.60 1.00 4.10 9,847.90 6.40 4.80 9,836.60 -0.50 3.50 9,887.70 2.10 2.20
1999 9,315.50 3.40 4.20 9,392.60 3.40 4.40 9,502.20 4.80 4.40 9,671.10 7.30 4.70
1998 8,936.20 4.50 4.70 8,995.30 2.70 3.80 9,098.90 4.70 3.70 9,237.10 6.20 4.50
1997 8,536.10 3.10 4.50 8,665.80 6.20 4.40 8,773.70 5.10 4.80 8,838.40 3.00 4.30
1996 8,169.20 2.90 2.50 8,303.10 6.70 3.90 8,372.70 3.40 4.00 8,470.60 4.80 4.40
1995 7,973.70 1.10 3.40 7,988.00 0.70 2.20 8,053.10 3.30 2.50 8,112.00 3.00 2.00
1994 7,715.10 4.10 3.40 7,815.70 5.30 4.20 7,859.50 2.30 4.30 7,951.60 4.80 4.10
1993 7,459.70 0.50 3.20 7,497.50 2.00 2.70 7,536.00 2.10 2.30 7,637.40 5.50 2.50
1992 7,228.20 4.20 2.70 7,297.90 3.90 3.00 7,369.50 4.00 3.50 7,450.70 4.50 4.10
1991 7,040.80 -2.00 -1.00 7,086.50 2.60 -0.60 7,120.70 1.90 -0.10 7,154.10 1.90 1.10

Ⅹ 中國GDP世界排名第幾

截至2019年末2020年初,中國GDP世界排名第2。

2019年中國GDP的總量是達到了99.1萬億元,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這與2018年世界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位的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四個主要發達國家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之和大體相當。

2019年中國GDP佔世界的比重超過16%,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將達到30%左右。我國的GDP排名雖然沒有變化,但總量上繼續將第二名的日本甩開,距離第一的美國則更近一步,以這個速度,預計10年左右就能超過美國了。

從GDP總量來看,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已經勢不可擋,但人均GDP就沒有這樣的氣勢了。

美國不僅在GDP總量上排第一,人均GDP同樣也是排10國的第一,就算是第二名跟它相差都比較大。而中國的人均GDP只能排在倒數第二位,只比印度好一點,不到美國的六分之一。

以目前的增速,如果想要在人均GDP上達到美國的水平,至少需要30年的時間,如果想在人均GDP上超過美國,需要的時間還會更長。

(10)美國1994年gdp排名擴展閱讀:

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收入的巨大差異。由此可見,就大多數情況,但不是對所有情況而言,GDP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閱讀全文

與美國1994年gdp排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