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人均gdp 怎麼算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內工具,即「人容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❷ 人均GDP是什麼概念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內的有效工具,即「容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❸ 人均GDP怎麼計算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
❹ 人均GDP這個指標的意義是什麼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稱作「人均GDP",常作為 發展經濟學中衡內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重要的容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❺ 人均GDP是平均指標么
是的。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總產出(GDP總額,即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
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2017年中國人均GDP總量為827122億元,首次登上80萬億元的門檻;人均GDP同比增長6.9%,增速較2016年提高0.2個百分點。這是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首次加速。
經最終核實,2017年,人均GDP現價總量為820754億元,比初步核算數減少了636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8%,比初步核算數下降0.1個百分點。
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初步核算,2018年全年國內人均生產總值900309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6%,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
❻ 為什麼說人均GDP是一個國家衡量經濟發展的最佳指標
第一,GDP指標是反映國民經濟發展變化情況的重要工具。首先,GDP增長率是描述經濟增長情況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世界上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不關心經濟增長,國為沒有經濟的適當增長,就沒有國家的經濟繁榮和人民生產水平的提高。目前,各國政府的統計部門都把GDP增長率作為描述經濟增長情況最重要的綜合性宏觀經濟指標。 第二,GDP指標是描述經濟規模的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是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標志之一。當然,經濟規模與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並不是對等的。在同樣的經濟規模下,國為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以及經濟增長的潛力不同,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存在較大差距。但是,沒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就談不上有經濟實力,也很難在國際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三,GDP指標是描述經濟結構的重要標志。經濟結構始終是經濟發展中的關鍵環節。許多重要的經濟結構,如產業結構、消費需求、地區經濟結構等等,都是通過GDP來描述的。目前,我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和地區經濟結構都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偏低,需求結構中消費需求比重偏低,地區經濟結構中中西部地區比重偏低,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通過GDP反映出來的,它們是制定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據。 第四,GDP指標是描述價格總水平變化的指標。國際上通行的描述價格總水平變化的指標有兩個,一個是CPI,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它描述的是用於居民消費的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另一個是GDP縮減指數,它描述的是所有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即除了用於居民消費的最終產品外,還包括用於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存貨變動和進出口的最終產品的價格變化。CPI很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GDP縮減指數也很重要,因為它反映的價格變化更全面。 第五,GDP指標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承擔國際義務的輕重,享受優惠待遇的多少,以及在國際社會發揮作用的大小,往往和這個國家的GDP有密切的聯系。例如,GDP和人均GDP是聯合國確定其成員國承擔聯合國費用、維和費用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世界銀行確定其成員國享受優惠待遇的重要指標。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確定其成員國發言權時也要重點考察這一指標。 客觀地說,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之一」的經濟總量指標GDP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這三個主要的宏觀經濟運行指標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一國經濟及其景氣周期、經濟健康與否的最重要依據,因而它至今都是國際上用來衡量所有國家與地區經濟表現的通用標准。 但是,當人類邁入了21世紀後,以GDP作為衡量經濟運行狀況的標准卻日益顯現出其片面性和滯後性。GDP指標只考慮經濟總量的增長,而沒有將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使用狀況考慮在內,並且沒有剔除對環境和生態破壞這一因素。目前很受關注的由美、德兩國作者合著的《四倍躍進》一書,對GDP曾這樣描寫道:「鄉間小路上,兩輛汽車靜靜駛過,一切平安無事,它們對GDP的貢獻幾乎為零。但是,其中一個司機由於疏忽,突然將車開向路的另一側,連同到達的第三輛汽車,造成了一起惡性交通事故。『好極了』,GDP說。因為,隨之而來的是:救護車、醫生、護士,意外事故服務中心、汽車修理或買新車、法律訴訟、親屬探視傷者、損失賠償、保險代理、新聞報道、整理行道樹等等,所有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職業行為,都是有償服務。即使任何參與方都沒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還蒙受了巨大損失,但我們的『財富』———所謂的GDP依然在增加。」 在GDP日益顯現其不足的情況下,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推出新的經濟運行指標,力求將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率等因素考慮在經濟運行狀況中。然而在中國,GDP增長率目前依舊是考核官員的最重要標准。各地官員為了提高GDP以實現政績,很多時候不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上馬各類所謂的「開發區」、「工業區」等項目,不僅造成了濫佔耕地等環境問題,而且經濟效益也微乎其微。雖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GDP的「虛假繁榮」,但就其質量來說,很可能出現《四倍躍進》中所描述的情況。 在世界各國紛紛採用更加合理的經濟運行指標的情況下,依舊堅持「唯GDP論」,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且其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唯GDP論」的第一個危害在於,它沒有意識到,GDP的增長在一些情況下還會帶來社會財富的減少。比如說,當年的大水災引發了巨大災後重建需求,推動了GDP增長,但實際上社會財富卻是絕對的減少。再比如,在許多地方是一任領導,一任工程。班子一換屆,工程可能就沒人收尾,投入了資源,增加了GDP,卻沒有任何收益。而農村征地和城鎮拆遷中發生的許多問題,實際在很大程度上也與當地政府官員在這方面的觀點錯誤有關。「唯GDP論」的第二個規律在於它為短期目標往往犧牲長期利益,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比如,根據一份對蘇州引資情況的調研通報,這些年蘇州由於外資大量進入,經濟發展很快,而代價是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消耗4000畝土地,以目前14%的增長率發展速度來看,到2020年蘇州工業用地就沒有餘地了。這實際上就是將當前的GDP建立在透支未來的基礎上。「唯GDP論」的第三個危害在於:在追求總量增長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就容易忽視結構的平衡。 國內湖州市就率先取消GDP指標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它摒棄了幾十年來「唯GDP論」的片面做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多考慮到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❼ 人均GDP是平均指標對嗎
是的。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總產出(GDP總額,即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專。一個國屬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
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7)人均gdp評價指標擴展閱讀:
2017年中國人均GDP總量為827122億元,首次登上80萬億元的門檻;人均GDP同比增長6.9%,增速較2016年提高0.2個百分點。這是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首次加速。
經最終核實,2017年,人均GDP現價總量為820754億元,比初步核算數減少了636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8%,比初步核算數下降0.1個百分點。
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初步核算,2018年全年國內人均生產總值900309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6%,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
❽ 人均GDP各階段剖析
GDP(GrossDomesticProct),就一個國家而言,被稱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產量的標准測量指標,表示該國居民在一特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商品和服務的貨幣價值總和。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通常使用GDP總量、GDP增長率和人均GDP三個重要指標。這三個指標分別具有不同的功效。 GDP總量,衡量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規模。它的主要功效是:1、用於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2、用於國際間和地區間進行比較。3、用於制定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戰略。4、用於經濟分析和經濟管理。GDP指標為經濟學家分析經濟運行狀況、政府調控管理經濟提供了廣泛的用途。 GDP增長率,衡量的是經濟增長速度。其主要功效是: 1、是宏觀經濟的重要調控目標。 宏觀經濟調控的通用目標是: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 2、是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測度指標。經濟增長速度圍繞潛在的生產能力出現一定程度的上下波動,是經濟運行的一種必然的不可完全避免的現象。 3、是橫向、縱向比較的重要參照指標。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今日與過去相比較,一國與他國、一地區與他地區相比較,除了比較GDP總量外,更重要的是比較GDP增長率1978—2002年間我國GDP年均增長9.4%,國際地位快速提升。 在橫向比較中,1996—2002年間我國GDP增長分別高於世界、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增長速度的4.5個、5.0個和3.3個百分點。 人均GDP,衡量的是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同時也是劃分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世界銀行按人均GDP水平(實際購買力平價),將各國分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四個等級。2000年,人均GDP1980美元為低收入組,4600美元為下中等收入組,9120美元為上中等收入組,27770美元為高收入組。中國當時為3920美元,低於下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數,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7400美元)的53%。 從作為劃分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看,國際上通常把一國的發展水平按人均GDP分為幾個階段:300—400美元以下是貧困階段;400—500美元是擺脫貧困的階段;800—1000美元是開始走向富裕階段,我國稱小康階段;3000—6000美元是比較富裕階段,我國稱全面小康階段。如英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9項現代化量化指標,其中第一項就是人均GDP(或GNP)在3000美元以上。我國研究機構提出的基本實現現代化主要評價指標體系,共分3類12項,其中第一項為人均GDP9000美元。可見,人均GDP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對GDP要用歷史的觀點看待,在人們對GDP普遍質疑時,仍然要看到,GDP是美好的,其「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