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二戰前GDp是多少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GDp多少
首先要說的是GDP這個概念是1965年才在美國開始實行,1932年美國率先提出了國民收入(NI),二戰前後的數據基本都按照英美兩國發布NI數據換算的~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數據來源不同,英國公布的NI和美國公布的NI大概有20%左右的偏差(英低美高),這里引用的是英國的數據。
二戰前日本為世界第六經濟強國(也有說超過義大利的第五強國),1934-1937年的GDP基本都在150億~180億美元附近徘徊,77事變以後,日本GDP呈現穩步上升,在1940年超過了200億美元,1941年偷襲珍珠港致使美國全面參戰後,日本在經濟方面收到打擊,加上當時7500萬人口的日本最多時擁有接近600萬的軍力,國家不堪重負,至1945年戰爭結束,GDP已經下滑至150億元左右。
2. 二戰時德國和日本的GDP是多少啊
日本的資料來好難找啊
「二源戰」前,由於日本現代經濟增長起步比歐美晚了200多年,因此,即便明治維新以後發展較快,仍與歐美有很大差距。1920年,日本人均國民所得水平為美國的1/9,英國的2/5強,法國的1/3。
1940-1945年期間,日本經濟開始大幅滑坡。到了1945年,日本人均gdp僅有45美元
下面是德國的資料
3. 二戰時日本的人均GDP有多高富裕嗎
二戰後日本已經被炸成一片焦土,當時日本的人均GDP與剛解放時的中國大致相等版,很貧權窮。但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中國的人均GDP只是日本的三十幾分之一。即便用日本1955—1973年近20年的發展與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二十餘年比較,也會看到,1955年人均GDP與1978年中國相當的日本,在經過不到20年後人均GDP就達到4 000多美元,而中國經歷1978—2001年長達23年的經濟快速發展,2001年人均GDP還不到1 000美元。這種經濟同樣快速增長下顯示的巨大發展差距,說明人口增長約束條件對發展的巨大影響。所以,中國還是要扎扎實實地做些事情,不要外國人一說什麼「中國世紀的到來」,自己就當真地飄飄然起來,也跟著說些不著邊際的「超越」大話。
4. 請大家幫個忙,小弟感激不盡!!日本在二戰時的人均生產總值(GDP)是多少
1951年9月,美國不顧中國等國反對,片面對日媾和,同另一些國家一起簽署了《舊金山對日和約》,承認日本是一個「主權國家」;日本有單獨或集體自衛的權利。同時,美日簽訂《日美安全條約》,規定美國有權在日駐軍和設立軍事基地,從而結束了對日本的佔領,開始了半佔領時期。至此,美國對日援助和貸款已達23.9億美元。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
日本法西斯發動的對外侵略戰爭給日本經濟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據統計,因戰爭原因死亡的日本平民和軍人達300餘萬人,約占總人口的4%。可以用於再生產的國家有形財富損失了約1/4。如果以1935年工礦業生產指數為100,那麼,1945年工業生產下降到38,礦業下降到59。日本投降後,經濟陷入空前的混亂和凋敝,物資奇缺,生產不足,失業人數劇增,通貨膨脹嚴重,人民生活極端困苦。自明治維新開始的日本現代化進程受到挫折,現代化的物質成果損失慘重。
經過10年的經濟重建和復興,在實行產業合理化、美國扶植和朝鮮戰爭帶來的「特需」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1955年,日本經濟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在各項重要經濟指標中,工礦業生產指數和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已在1951年超過戰前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955年超過戰前水平。
盡管如此,日本與歐美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美國1955年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 960美元,為日本的9.3倍,即使同為戰敗國的聯邦德國也是日本的2.8倍。在產業結構上,日本也落後於歐美國家,第一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比重偏高。
面對這種狀況,1956年日本政府發表的《經濟白皮書》一方面指出「現在已經不是戰後」,「通過恢復取得的增長已經結束」,另一方面確定「今後的增長將由現代化支撐」的目標。日本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956~1960年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准備階段或起飛階段。為了實現沒有美國扶植和「特需」下的經濟自立,實現充分吸收迅速擴大的適齡就業人口的「充分就業」,日本進行了以民間資本為主的大規模設備投資,其中1956年和1960年的民間設備投資增長率高達40%左右。這一階段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約9%左右,出現了兩次長期經濟景氣,一次是1956~1957年的「神武景氣」神武是日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第一代天皇,「神武景氣」意即自神武天皇以來未曾有過的經濟繁榮。下文中的「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意同。岩戶是日本古代神話傳說中皇室祖神天照大神在天上棲身的岩洞。伊奘諾是日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創世之神。,一次是1959年開始的長達42個月的「岩戶景氣」。通過大規模的設備投資,鋼鐵、電力、機械、石油化學業等引進了先進的技術,進行了技術革新,成功地實現了產業結構的高級化,能源也由石油取代了煤炭,為60年代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0年,池田勇人就任首相,制定實施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該計劃提出,在今後10年內使國民收入增長一倍,其目的在於通過高速增長推進日本經濟的現代化。從此,日本經濟由起飛階段進入高速增長階段。除1962年一度出現景氣後退外,1960~1965年年平均經濟增長率10%。在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中,對設備的投資繼續保持高漲,重化學工業體系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同時社會資本得到充實,交通、電信、地區開發等產業基礎經整頓後更加完善。著名的高速鐵路新干線就是在1964年正式通車的。此外,政府制定了《農業基本法》,推進農業的現代化,提高了農業機械化的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改善了農民生活水平,縮小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也為工業提供了大批勞動力。
1965年,日本經濟出現短暫蕭條。蕭條過後,自1965年10月起出現時間長達57個月的經濟繁榮。實際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高達11.6%,均超過了「神武景氣」和「岩戶景氣」,被稱為「伊奘諾景氣」。帶動景氣的主要因素除設備投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外,還有對外貿易的急劇增加,1972年的出口量是1965年的2.5倍;國內出現消費熱,1966~1970年年平均個人消費實際支出增長率為9.2%,耐用消費品支出增長更快,為17.5%,彩電、空調、小轎車迅速普及,其中汽車擁有量從1965年的218萬輛猛增至1970年的878萬輛。1971年和1972年經濟發展速度有所下降,但實際經濟增長率仍分別為7.4%和9.1%。
經濟高速發展使日本發生了巨大變化,達到了歐美原發性現代化國家的發達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維新開始的在世界體系中從邊緣國家向中心國家的轉變。
日本在經濟上的國際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 419億美元,超過了聯邦德國,僅次於美國,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均為6%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
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折。1960年第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純生產額中的比重分別為15%、36%和49%,1970年分別為8%、39%和54%。產業結構的變化引起就業人口轉移,城市人口激增,1970年佔全國總人口的72%。其中新中間階層比例不斷增大,1975年達1 212萬人,占就業人口的22.9%。
國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般職工家庭實際收入從1965年每戶平均6.5萬日元,1975年增加到23.6萬日元。恩格爾系數從1955年的44.5%下降到1975年的30.6%。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推動了「消費革命」,耐用消費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眾消費社會」。城市和鄉村的差別縮小,農民的收入與工人相當。
社會結構的變遷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自己屬於「中間階層」。具有這種「中流意識」的人佔1972年調查人數的73%。
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日本如其他發達國家一樣,伴隨著現代化的進展,出現了都市化造成的城市擁擠、交通事故頻發等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尤為嚴重。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產業核心是石油、鋼鐵、化工等部門,而且這些企業多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區,造成對大氣和水質的嚴重污染。
5. 二戰爆發前主要各國的GDP是多少
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2
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3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
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
義大利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194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台.
6
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7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具體的經濟總量狀況無從考證,二戰後期共產黨發展到91萬人,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萬人[其中蔣介石嫡系只有100多萬人],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6. 日本在二戰前的國民收入相當現在什麼水平
開頭還好,日本從各地買船買鐵,日本國民的經濟很好
最後就不行了,有錢人以外的都當兵去了
戰爭結束後又不行了,沒人買船了
又過一會兒行了,朝鮮戰爭來了,有東西賣了,工業和經濟都好了
7. 二戰結束時候 中國和日本的GDP和人均GDP分別是多少
當時中國的gdp大概是1-2億美元,日本兩千多億吧
8. 二戰時期日本GDP 為多少
那不清楚,反正是很窮,比中國差多了,餓死的人不計其數
希望採納
9. 二戰時日本的人均GDP有多高
二戰後日本已經被炸成一片焦土,當時日本的人均GDP與剛解放時的中國大致相等,專很貧窮。但半個多屬世紀後的今天,中國的人均GDP只是日本的三十幾分之一。即便用日本1955—1973年近20年的發展與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二十餘年比較,也會看到,1955年人均GDP與1978年中國相當的日本,在經過不到20年後人均GDP就達到4 000多美元,而中國經歷1978—2001年長達23年的經濟快速發展,2001年人均GDP還不到1 000美元。這種經濟同樣快速增長下顯示的巨大發展差距,說明人口增長約束條件對發展的巨大影響。所以,中國還是要扎扎實實地做些事情,不要外國人一說什麼「中國世紀的到來」,自己就當真地飄飄然起來,也跟著說些不著邊際的「超越」大話。
10. 日本歷年(二戰到現在)國民收入和人均gdp是多少哪裡可以查到資料
http://hi..com/%BE%AE%D4%C2/blog/item/fe3169eeb492f8f8b3fb95ce.html
自己去看吧,只能找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