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6年全國各大城市GDP值排名
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城市gdp排名-依次是:1上海、2北京、3深圳、4廣東、5重慶、6成都、7蘇州、8杭州、9南京、10天津、11青島、12鄭州、13無錫、14寧波、15武漢、16長沙、17佛山、18西安、19南通、20濟南。
此回答由康波財經提供,康波財經專注於財經熱點事件解讀、財經知識科普,奉守專業、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財經內容,用生動多樣的方式傳遞財經價值。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⑵ 2020年中國各主要城市及省會城市GDP排名.
你真厲害!
請你看看蘇州,佛山等城市哪裡去了!
我看你是不是在地圖上找的各大直轄市和省會城市!
哈哈!
⑶ 2016年全國各城市gdp排名 中 哪些城市不出名
2017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744127億元,同比增長6.7%,城市GDP方面:截至1月20日,全國大部分城市的去年經濟運行數據已經公布,根據信息匯總,2016年中國城市GDP(經濟總量)100強排名如下:
四大經濟強省方面:廣東21個省轄市中,9個進入全國百強;江蘇13個省轄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是唯一所有省轄市都躋身百強的省份;山東17個省轄市中,15個進入全國百強,數量居全國各省首位;浙江11個省轄市中,8個進入全國百強。
詳細排名:
1.上海26688億元,同比增長6.7%(人口:2415萬)
2.北京24541億元,同比增長6.7%(人口:2171萬)
3.廣州(廣東1)20004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1667萬)
4.深圳(廣東2)19300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1077萬)
5.天津17800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1547萬)
6.重慶17010億元,同比增長10.7%(人口:3372萬)
7.蘇州(江蘇1)15400億元,同比增長7.5%(人口:1060萬)
8.武漢(湖北1)11756億元,同比增長7.8%(人口:1061萬)
9.成都(四川1)11721億元,同比增長7.5%(人口:萬1573)
10.杭州(浙江1)11700億元,同比增長10%(人口:889萬)
區間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作為前沿陣地的廣東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前幾年發展迅猛的成都進入經濟結構調整階段,經濟增速有所放緩;杭州在長三角地區率先完成經濟轉型升級,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期,未來幾年在全國的排名有望繼續前移。
11.南京(江蘇2)1045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824萬)
12.青島(山東1)1010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871萬)
13.長沙(湖南1)9309億元,同比增長9.4%(人口:743萬)
14.無錫(江蘇3)9157億元,同比增長7.5%(人口:651萬)
15.佛山(廣東3)8600億元,同比增長8.5%(人口:735萬)
16.寧波(浙江2)8560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783萬)
17.大連(遼寧1)8150億元,同比增長6.5%(人口:669萬)
18.鄭州(河南1)7920億元,同比增長8.5%(人口:957萬)
19.沈陽(遼寧2)7644億元,同比增長3%(人口:829萬)
20.煙台(山東2)7003億元,同比增長8.2%(人口:702萬)
區間分析:
南京、青島前幾年受舉辦國際盛會利好而發展迅速,但隨著盛會結束,經濟增速也隨之放緩,進入相對平穩期;大連、沈陽受東北地區整體經濟形勢影響,發展速度相對緩慢。
21.濟南(山東3)680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706萬)
22.東莞(廣東4)6770億元,同比增長8.1%(人口:832萬)
23.泉州(福建1)661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851萬)
24.南通(江蘇4)6607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730萬)
25.唐山(河北1)6474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780萬)
26.西安(陝西1)648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871萬)
27.哈爾濱(黑龍江1)627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1001萬)
28.合肥(安徽1)6200億元,同比增長10%(人口:779萬)
29.福州(福建2)6050億元,同比增長8.3%(人口:734萬)
30.長春(吉林1)5860億元,同比增長7.5%(人口:767萬)
區間分析:
濟南最大發展障礙是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但一直沒下定決心根治。號稱第二條經十路的劉長山路二期工程一再推諉,如同「血栓於腦、偏癱在身」,成為阻礙其快速發展的首要因素;泉州、福州受「一帶一路」政策帶動,短期內還將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
31.石家莊(河北2)5822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1049萬)
32.濰坊(山東4)5746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927萬)
33.徐州(江蘇5)572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867萬)
34.常州(江蘇6)5700億元,同比增長8.5%(人口:470萬)
35.溫州(浙江3)5110億元,同比增長8%(919萬)
36.紹興(浙江4)4800億元,同比增長5%(501萬)
37.鄂爾多斯(內蒙古1)4678億元,同比增長7.3%(人口:201萬)
38.濟寧(山東5)462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808萬)
39.淄博(山東6)4400億元,同比增長7.6%(人口:464萬)
40.大慶(黑龍江2)4350億元,同比增長1.5%(人口:281萬)
區間分析:
合肥承接江浙滬產業轉移的同時,匯集安徽全省優質資源,提升了經濟增速,未來幾年仍有望保持;濰坊曾經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濟增速放緩;大慶石油資源日益枯竭,發展趨緩,迫切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41.鹽城(江蘇7)4380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721萬)
42.揚州(江蘇8)4375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461萬)
43.昆明(雲南1)4370億元,同比增長6.4%(人口:726萬)
44.南昌(江西1)4360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530萬)
45.臨沂(山東7)4305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1124萬)
46.東營(山東8)4013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209萬)
47.包頭(內蒙古2)3969億元,同比增長7.6%(人口:276萬)
48.台州(浙江5)3930億元,同比增長6.8%(人口:603萬)
49.泰州(江蘇9)3924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508萬)
50.嘉興(浙江6)3836億元,同比增長6.8%(人口:455萬)
區間分析:
揚州近年來的經濟增速一直位居江蘇省前列,良好的區位優勢使其在省內的城市地位逐步提升。南昌、臨沂作為紅色旅遊目的地城市,日益受到國內外遊客的青睞,經濟增速持續高位運行。
51.洛陽(河南2)3795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662萬)
52.廈門(福建3)3737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367萬)
53.鎮江(江蘇10)3706億元,同比增長9.1%(人口:311萬)
54.金華(浙江7)3662億元,同比增長7.9%(人口:536萬)
55.泰安(山東9)3630億元,同比增長9.3%(人口:556萬)
56.南寧(廣西1)3629億元,同比增長8.5%(人口:666萬)
57.滄州(河北3)3620億元,同比增長7.6%(人口:680萬)
58.襄陽(湖北2)3600億元,同比增長8.6%(人口:550萬)
59.宜昌(湖北3)3591億元,同比增長8.8%(人口:405萬)
60.邯鄲(河北4)3500億元,同比增長6.5%(人口:917萬)
區間分析:
廈門近年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增速有所放緩,但發展質量顯著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已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泰安是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地級市之一,隨著「中外著名旅遊目的地」品牌和旅遊大項目建設,其經濟增速在未來很長時間都有望高位運行。
61.榆林(陝西2)3412億元,同比增長5%(人口:375萬)
62.惠州(廣東5)3390億元,同比增長7.8%(人口:476萬)
63.呼和浩特(內蒙古3)3319億元,同比增長7.1%(人口:300萬)
64.威海(山東10)3257億元,同比增長8.5%(人口:280萬)
65.中山(廣東6)3213億元,同比增長7.1%(人口:312萬)
66.保定(河北5)3150億元,同比增長6.7%(人口:1017萬)
67.漳州(福建4)3111億元,同比增長9.3%(人口:496萬)
68.貴陽(貴州1)3077億元,同比增長11%(人口:468萬)
69.吉林(吉林2)3001億元,同比增長6%(人口:441萬)
70.德州(山東11)2990億元,同比增長7.5%(人口:650萬)
區間分析:
威海作為世界宜居之都和中國首個國家衛生城市,其環保至上的發展思路帶給今天的中國以深刻啟示,其絕佳的城市環境未來將更好地推動實體經濟增長。鞍山是老牌工業強市,在國家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帶動下,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有望提速。
71.鞍山(遼寧3)2988億元,同比增長3%(人口:364萬)
72.太原(山西1)2985億元,同比增長8.3%(人口:429萬)
73.聊城(山東12)2905億元,同比增長7.4%(人口:591萬)
74.烏魯木齊(新疆1)2824億元,同比增長10.1%(人口:353萬)
75.衡陽(湖南4)2820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734萬)
76.常德(湖南3)2819億元,同比增長8.9%(人口:607萬)
77.岳陽(湖南2)2735億元,同比增長7.9%(人口:559萬)
78.南陽(河南3)2720億元,同比增長8.3%(人口:1009萬)
79.淮安(江蘇11)2717億元,同比增長8.9%(人口:564萬)
80.茂名(廣東7)2679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601萬)
區間分析:
烏魯木齊受益於「一帶一路」政策利好,近年來經濟增速不斷走高,並且還將長期保持這一勢頭。貴陽自從開始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其經濟增速就不斷提升,這給很多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落後的城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81.濱州(山東13)2587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380萬)
82.蕪湖(安徽2)2571億元,同比增長9.5%(人口:365萬)
83.湛江(廣東8)257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716萬)
84.菏澤(山東14)2550億元,同比增長8.5%(人口:843萬)
85.江門(廣東9)2406億元,同比增長7.4%(人口:448萬)
86.柳州(廣西2)2401億元,同比增長7.2%(人口:375萬).
87.株洲(湖南5)2395億元,同比增長8.2%(人口:395萬).
88.許昌(河南4)2385億元,同比增長7.5%(人口:431萬).
89.咸陽(陝西3)2362億元,同比增長7.6%(人口:527萬)
90.棗庄(山東15)2357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394萬)
區間分析:
蕪湖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相對滯後,隨著其加快融入長三角城市群的步伐,未來幾年還會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咸陽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但並未像西安那樣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發展仍有跨越式提升的潛力。
90.廊坊(河北5)2312億元,同比增長8.6%(人口:450萬)
91宿遷(江蘇12)2306億元,同比增長9.3%(人口:485萬)
92.周口(河南5)2299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880萬)
93.連雲港(江蘇13)2297億元,同比增長8.5%(人口:507萬)
94.湖州(浙江8)2238億元,同比增長7.7%(人口:262萬)
96.蘭州(甘肅1)2220億元,同比增長8.2%(人口:401萬)
97.郴州(湖南6)217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469萬)
98.新鄉(河南6)2133億元,同比增長7%(人口:600萬)
99.通遼(內蒙古4)2112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313萬)
100.遵義(貴州2)2100億元,同比增長12%(人口:800萬)
區間分析:
連雲港的經濟發展水平處於華東沿海地區墊底水平,因此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間;遵義隨著紅色旅遊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總量的提升;蘭州作為西北地區重要交通樞紐,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經濟總量連續多年維持在全國100名左右。
⑷ 中國2016gdp多少.全國城市排名前十名
1.上海2.66萬億億元,同比增長6.7%(人口:2400萬)
2.北京2.45萬億元,同比增長6.7%(人口:2100萬)
3.廣州(廣東1)2萬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1600萬)
4.深圳(廣東2)1.93萬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1000萬)
5.天津1.78萬億元,同比增長9%(人口:1500萬)
6.重慶1.7萬億元,同比增長10.7%(人口:3300萬)
7.蘇州(江蘇1)1.54萬億元,同比增長7.5%(人口:1000萬)
8.武漢(湖北1)1.17萬億元,同比增長7.8%(人口:1000萬)
9.成都(四川1)1.17萬億元,同比增長7.5%(人口:1500萬)
10.杭州(浙江1)1.17萬億元,同比增長10%(人口:900萬)
⑸ 我國城市GDP佔全國GDP比重
2016年一季度全國主要城市GDP排名前十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天津、深圳、重慶、蘇州、成都、武漢和杭州。上海:城市生產總值(GDP)6225.39億,GDP增速6.7%,GDP增速排名80位,船大難轉舵,經濟發達到一定成度,想要有較大的突破,除非有新型經濟產業。北京:城市生產總值(GDP)5451.9億,GDP增速6.9%,GDP增速排名76位。廣州:城市生產總值(GDP)4118.39億,GDP增速8%,GDP增速排名43位。廣東比起來已屬慢節奏,廣州的人文比較好,房價雖高但合情合理,給廣東個贊。天津:城市生產總值(GDP)3772.73億,GDP增速9.1%,GDP增速排名21位,既然北京不讓開工廠,那就只能在周邊城市開,天津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無論是運輸還是加工,天津都是一個天然的加工出口港,近年來天津的發展增速大家有目共睹,不過空氣污染比較嚴重希望以後天津也可以藍天碧水。深圳:城市生產總值(GDP)3887.9億,GDP增速8.4%,GDP增速排名33位,自改革開放以後,這里涌現出一批批創業者,像華為、騰訊、富士康等大公司都是在深圳有根基,不過現在深圳有飽和跡象,年輕創業者去深圳選擇創業難度較大,總之大都市共同點就是生活起來節奏快,比較累。
⑹ 2015年各城市gdp排名出來了嗎
2015年上半年全國各省市GDP數據已經陸續出來了,其中上海GDP以11887億排名榜首,北京、廣州、天津、深圳分列二到五位。
補充: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國家(國界范圍內)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http://data.stats.gov.cn
⑺ 如何查詢2019全國城市GDP排名
如何查詢2019全國城市GDP排名,可以在國家經濟相關網站查詢,如國家統計局。
以GDP總量來看,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分列前五,較為穩定,後面省份短期內還沒法挑戰前五省份。今年上半年,廣東、江蘇再突破4萬億元。寧夏、山東、海南、青海、天津等地增速排名下降較多,其中天津以3.4%的增速排名倒數第二,吉林則目前墊底,增速為2.5%,東北經濟除遼寧外,吉林黑龍江仍然沒有復甦的跡象。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較快,貴州、甘肅、山西、安徽、湖北、江西,GDP增速都超過兩位數。
⑻ 中國十大城市GDP排行榜,看看哪些國家都不如
1 中國十大城市排名之我見 <轉> 首先,要進行十大城市的排名,得先看看建國以來的十大城市的變化: 1949年10月1日中國十大城市是北京、沈陽、鞍山、撫順、本溪、上海、廣州、南京、西安、武漢。 1949年10月1日: 北平改為北京市,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其他直轄市沈陽、鞍山、撫順、本溪、上海、廣州、南京、西安、武漢。 11月 設立天津中央直轄市。 1950年11月 旅大行署區改為旅大直轄市。 12月 南京降為省轄市。 1952年8月 恢復四川省,重慶仍為直轄市。 1953年7月 設立哈爾濱直轄市。 9月 設立長春直轄市。 1954年6月 哈爾濱、長春、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武漢、廣州、西安、重慶降為省轄市。 1958年2月 天津降為省轄市,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天津。 1967年1月 天津恢復直轄市,河北省省會遷石家莊。 1997年 重慶恢復直轄市。 其次,要參考一下當今主流媒體的一些排名: 十大城市 (政治因素) 北京 香港 台北 上海 廣州 天津 沈陽 南京 重慶 武漢 城市化建設十大城市 香港 台北 北京上海(並列第三) 高雄 廣州 深圳 天津 重慶 南京 沈陽 GDP十大城市 香港 台北 上海 高雄 北京 廣州 深圳 杭州 蘇州 天津 最具發展前景十大城市 北京 上海 深圳 天津 廣州 重慶 武漢 成都 西安 杭州 中國城市水平 A+ 香港(國際化大都市前列城市) A 台北(國際化大都市) A- 高雄(准國際化大都市) 北京(准國際化大都市 2008國際化大都市) 上海(准國際化大都市 2010國際化大都市) B+ 廣州(亞洲級城市) 深圳(亞洲級城市) B 天津(泛亞洲級城市) B- 南京(中國著名大城市) 武漢(中國著名大城市) 重慶(中國著名大城市) C+ 沈陽 成都 西安 蘇州 杭州 然後,談談我的排名設想: 排列中國十大城市主要以各種城市排名作為依規; 其次是不是以所謂的中國傳統老十大城市排列的,因為畢竟城市是發展的、變化的、動態的; 其二是不管你過去有多麼輝煌,那隻代表過去,我排的是今天的中國十大城市; 其三,是否有所謂的軍區、電話三位、鐵路局等等並不是評定城市大小的根據,這些實際上按照地區來劃定的,像蘭州有軍區,但她的的戰略地位遠遠比不上沒有軍區的天津、西安、上海、深圳。柳州、呼和浩特、昆明有鐵路局,但她的鐵路地位遠遠比不上沒有鐵路局的南京、天津、重慶; 其四是評定中國十大城市不是撒胡椒粉,東北幾個、西南幾個、華東幾個等等,有實力就是有實力,不管她旁邊是否有更有實力的城市,但在全國她有實力就行,否則評定世界十大城市,非洲有兩個名額就不現實; 其五,城市人口及建成區面積以政府公布的為准,不以戶籍人口作為依據,畢竟,一個城市的戶籍人口並不能反映一個城市實際規模。 下面就排出中國十大城市並分析: 排在前四的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即所謂的「一線城市」,大家有意見沒沒?解釋以下為什麼這四個城市排在第一列,這四個城市不管在哪個城市排名中,是雷都打不動的前四名,不信?查查看!再說不管城市實際人口及建成區面積都是前四名。 接下來排的是天津。為什麼是天津?天津與前四個城市或許有差距,但第五她絕對站的穩,中國其餘的城市都不足以挑戰天津中國第五的位置。 再接下來是南京和杭州。南京排第六相信許多人沒什麼意見,但杭州能排上前七?我說杭州有這個資格排上中國十大的前七位,為什麼?看看中國許多的城市排名,杭州從來就沒有跌出過前八位,有時她的排名比天津和南京都高。再說,今日之杭州遠不是當年的圍繞西湖的江南小城,而是跨過錢塘江的大都市。 還有三個名額應該給誰?不外乎武漢、沈陽、成都、重慶四市耳!!那到底應該是哪個城市出局?實際上,這四個城市都有可能出局,應該他們的實力應該來說是相當的。誰出局並不意味這這個城市比其他三個城市差,說不定今年是成都出局,明年就是武漢出局,後年就是沈陽出局。但要排出中國十大城市,今天必須有一個城市出局,相對來說,成都的實力相對弱小一些。 最後得出中國十大城市應該是: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沈陽、武漢、重慶